书法之气:呼吸相应,观气知息(二)

书法的“气”,是由视觉欣赏感受到的节奏感;而细腻的感知则是反过来呼应到人多呼吸上。书法中的“气”,除了呼吸节奏,还有用墨的浓淡干湿的变化感觉,以及用笔疾涩带出的振动感。

我们皮肤触觉感受到的风,和人的呼吸,是“气”一词的使用参照,人是以自己的这种直接感知去对应复杂细微的艺术感觉及身体变化。所以,“气”是一个包含多种范畴的词汇。中国人说的气,整体来说是身体对气流和呼吸的直观感受,用这个描述一些微妙的感官体验。

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欲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研墨”和“欲想”其实都是宏观上“气”的范畴。

对“气”这一美学范畴的直观体现,便是中国的洞箫。箫之研习,直接对应呼吸,截取竹之一段,呼吸着人生片段。箫以气行之,流动生命之象,观出入息,究呼吸之动,深印内心至理。呼吸从具体来说,还有“强弱”与“忙缓”的区别。

书法之气:呼吸相应,观气知息(二)

强与弱

这里说的强弱不是丛林法则的“弱肉强食”的概念。强弱也是一种呼吸频率,关乎力度和吞吐量。在书法上则是用笔之力的展现与墨量的使用。如同箫吹奏时候共振强的强音与气若游丝的弱音,表达的是不同情绪和性情。

而箫之强音不可离开自由轻松的吐息,弱音也不可能没有强大气息的背后支撑。所以,强弱是一个系统完整的不同侧重而已。单独的强是一种削弱,是外强中干的。古人从不二元对立的认为哪个好那个坏,而是从系统全息角度看去评价好坏,整体的好,残缺的坏。

王羲之说:“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王羲之即说强弱是要协调为一个整体,互相参照不可偏废。表面的“强强结合”未必是好事。这个和刚柔相济有一种呼应关系。

老子在《道德经》中又有另一种角度的诠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认为“

柔弱胜刚强”。这里的“强”是表示显露于外,“弱”则是虚怀若谷。显弱则有德,故而“守弱曰强”,最后这句话中的“强”又是正面肯定的意思了。故而看中国古书,情境非常重要。

书法之气:呼吸相应,观气知息(二)

忙与缓

呼吸若是急促,则平衡有失,书法中若过于匆忙而书,则必然气乱而失去方寸,而太过于缓慢则有迟滞。欧阳询说:“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李世民在《论书四则》云:“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

着急则缺少完整的审美构建,如果太慢则缺乏时机的把握,容易丢失“势”。这个是从反面来说的忙与缓,意思是缺失平衡。

而书法的风格中的确也有呼吸节奏完全不同的,缓着曰“沉着”,忙着称“痛快”。这则是一种风格的界定,是在平衡之上的两种侧重追求。古人从不否认任何风格,但是否定的是失衡和失控。

忙与缓还是一种呼吸调节,在洞箫中调整身体状态。《修道全指》中说:“盖武火者,即呼吸之气急重吹逼,采取烹炼也;而文火者,即呼吸之气,微轻导引,沐浴温养也”。吹箫的时候如果能凝神聚意,音律高低起伏,控制呼吸有急有缓,有轻有重,有短有长,恰是炼气法门。

书法之气:呼吸相应,观气知息(二)

呼与应

气是一种呼吸之感,而呼吸不可分开,是一种相连的动作,也因此,气代表的都是贯通融通之感,艺术中若是有迟滞则是一种气的不顺,是一种“病”。呼吸不可分,是因为呼吸是呼应的,此消彼长,此呼彼吸,并不间断。

这种呼吸的状态,映照在其他的地方,则是一种呼应感。即连贯的势组成的衍生过程,即起承转合,相呼相应。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合拍”。呼应才能产生和谐。笔画之间要有呼应,行草书是直接呼应,楷书则是间接呼应。

美术字和书法的最大差别,就是手写除了在纸上的动作,还有空中的动作,这个就是笔画之间的一种虚的动作相映,这个如果写出来叫做牵丝,往往表现为极其细腻而顺畅的自然之线。而若不写出来,则是一种呼应,是动作之间的相关性。

书法如果没有呼应,则字毫无生气,笔画之间呼应产生字的结构。字与字的呼应,产生章法。甚至研墨与蘸墨也是呼应的,整体的呼应构成了情境,即艺术生命性的展现。关于中国艺术的生命律动,笔者另有文章阐释。

书法之气:呼吸相应,观气知息(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