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榕竹情結

在潮汕一些古老村莊,村前的池塘畔往往種著榕樹,這些榕樹樹齡一般與所在村莊年齡一樣長;而村後的水渠邊,則種著成排的翠竹。這種“前榕後竹”的村莊佈局受到潮人推崇。如樟林於明嘉靖三十五年創寨時,就環寨種了不少榕樹。直至上世紀90年代,在古港的垂慶裡、堆頂等地仍可見到遺存古榕;又如蓮華鎮的霞寨村,村前的池塘邊就有3棵榕樹,植於明天啟元年(1624),是霞寨村建寨時種植的,樹齡已達380餘年,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從今天角度看,“前榕後竹”是一種順乎生態環境的舉措。村前池塘邊種榕,不但美化環境,改善空氣質量,還可遮擋夏日驕陽,營造一處休閒場所;而村後種竹,不但可挖竹筍採竹芯,還可抵擋肆虐的北風。世間能遮陽擋風的植物多的是,為何潮人對榕竹情有獨鍾?這不能不歸結於潮人對榕竹的特殊情結。

潮汕人的榕竹情結

人類善於從大自然萬物中吸取物質營養和精神營養。榕樹樹冠如擎天巨傘,樹幹粗者兩三人甚至數人才能合抱,樹根如龍似蟒,氣根飄逸如仙翁五綹長鬚,枝葉交柯,四季常青。榕樹生命力特強,歷好幾百年仍生機勃勃,即便遭遇颱風、乾旱、地震等自然災害,也能從容應對,不屈不撓地活著。在潮汕,不僅池塘邊、大路旁和廣場上可看到榕樹的身影,溝渠的石縫間和陡峭的牆頭也可見到綠葉婆娑的榕樹。這些榕樹名叫“鳥成”——其意為鳥兒成就其生命。鳥成在幾乎不可能生長的地方頑強地生活下來,給人天無絕人之路的啟示。潮人稱榕樹為“成樹”。成者,事業有成之意。在村前種幾棵榕樹,寄託著村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老者健康長壽,後生事業有成,如成樹一樣,蓬蓬勃勃,長盛不衰。而竹子則是虛心、有節、根固、耐寒和隨遇而安的代名詞。潮語中竹與德同音。潮汕人崇善德行,而竹子所具有的優秀品質便為潮人所欣賞和效仿。在村裡種竹,是希望全村一代代人像竹子一樣做高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

榕竹几乎成為潮人的圖騰,被視為吉祥物廣泛應用於吉慶場合。冬節、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潮汕民間有采榕枝和竹葉插於門環的習俗,以示吉慶安康。重大的節日,特別是春節或社日,潮汕一些城鄉在村口或通衢要道搭建彩門以營造節日氛圍,彩門的框架採用竹木搭建,還要採些帶葉榕枝插扎於彩門上。

潮汕人的榕竹情結

長期朝夕相處,榕樹和竹子已被人格化了,一些地方,人們將一些上百年老榕樹視以為神,在它面前傾訴心聲、許願祈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