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頂壇新城,院城之稱,國家級文物,福建省漳州漳浦藍廷珍府第

 藍廷珍府第,位於福建省漳州漳浦縣湖西鄉的頂壇村新城自然村,因府第新建於湖西頂壇,四周建築猶如城牆環繞,故有“頂壇新城”、“院城”之稱。是清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於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師提督、藍廷珍之孫藍元枚的故居,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頂壇新城,院城之稱,國家級文物,福建省漳州漳浦藍廷珍府第


府第建築群呈縱向五落對稱分佈,沿中軸線依次為門廳、正堂、後堂、主樓與後廂。左右兩廂為護厝,以"過水廊"相連,構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

有頂壇新城,院城之稱,國家級文物,福建省漳州漳浦藍廷珍府第


第一落為7開間,屋頂曲面升起為重脊硬山式。第二落屋頂重脊硬山。正堂居中,後有屏風,前有簷廊,作劵棚式,正堂與天井通敞。第三落是後堂,是供奉神佛、祭祀祖宗神位的場所,後堂與天井連通,兩側敞廊和正堂的後廊連成一氣,形成全宅最大的室內空間,體現作為全宅中心的地位。第四落是兩層的土樓,稱"日接樓",樓匾是藍廷珍親筆題寫的"日接樓"和"荊璞"、"竹苞松茂"、"藍廷珍印"等印章。樓名取自《易經》中的"晝日三接",寓意藍廷珍之子日寵、日章、日寧,藍氏家族後繼有人。樓底層系方整條石砌築,二層系三合土牆,牆厚0.8米,樓面寬23米、進深10米。值得一提的是,在府第建築中建造土樓,在閩南民居中甚為罕見,也是藍廷珍府第獨特之處。土樓上的木結構於20世紀40年代焚於火,現主樓外牆仍完整矗立。第五落是後廂房,當中一間為敞廳,兩端設後門,後廂房與左右廂房護厝連成一圈,圍成一個大四合院,土樓居四合院之中,呈獨特的"院城"形式,蔚為大觀。

有頂壇新城,院城之稱,國家級文物,福建省漳州漳浦藍廷珍府第


300多年前,漳浦藍氏家族先後出現了藍理、藍廷珍、藍鼎元、藍元枚、藍日寵、藍瑤、藍瑗等數十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職的軍事將領,對祖國統一臺灣和臺灣的早期開發、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藍廷珍、藍理、藍元枚官居一品,被臺灣文獻委員會列為對臺灣早期的開發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

有頂壇新城,院城之稱,國家級文物,福建省漳州漳浦藍廷珍府第


藍理(1649-1720),漳浦張坑(今赤嶺鄉)人,字義甫,號文山,他曾隨康親王傑書平定耿藩之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靖海將軍施琅奉命收復臺灣,施琅任命藍理代理提標右營遊擊,領前隊先鋒。在澎湖的海戰中,炮彈橫飛,藍理被炮彈擊傷,腸子流了出來,包紮後,仍帶傷血戰。澎湖之役大勝。迫使鄭克塽率眾歸順,藍理立了大功。戰後,康熙連連擢升藍理,並召藍理,親視傷口,大加撫慰,並暱稱"破肚總兵"。藍理晚年又參與了平定新疆準噶爾部的叛亂。

藍廷珍(1663-1729),字荊璞,漳浦湖西人。他曾參與平定臺灣朱一貴的起義。平臺後,他曾任臺灣鎮總兵又任福建水師提督。在臺期間,做了許多有利臺灣百姓的事。臺灣的開墾分為民間私營開墾和官方組織的開墾。藍廷珍組織了清代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官方開墾。

藍廷珍組織的墾荒隊伍以漳籍移民為多,與他所轄的官兵一起開進了臺中盆地。這支墾荒大軍同心攜力,開發了包括今臺中縣太平鄉、大雅鄉、烏日鄉的廣大地區以及臺中市的部分地區。人們為了紀念藍廷珍的歷史功績,便將他開墾過的地方命名為"藍興堡"。

藍元枚(1736-1787),清朝將領。字卜臣,福建漳浦人,提督藍廷珍之孫,銅山營水師參將藍日寵之子,系藍氏"種玉堂"第十七世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奉旨接任金彪擔任臺灣鎮總兵。後調任金門鎮總兵、蘇松鎮總兵。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擢升為江南提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調任福建陸路提督。旋又改任福建水師提督,並出任參贊大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他率兵前往臺灣制止林爽文民變。不久,即卒於臺灣。清廷下令贈太子太保,賜祭葬,諡襄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