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顶坛新城,院城之称,国家级文物,福建省漳州漳浦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府第,位于福建省漳州漳浦县湖西乡的顶坛村新城自然村,因府第新建于湖西顶坛,四周建筑犹如城墙环绕,故有“顶坛新城”、“院城”之称。是清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于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师提督、蓝廷珍之孙蓝元枚的故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顶坛新城,院城之称,国家级文物,福建省漳州漳浦蓝廷珍府第


府第建筑群呈纵向五落对称分布,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堂、后堂、主楼与后厢。左右两厢为护厝,以"过水廊"相连,构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

有顶坛新城,院城之称,国家级文物,福建省漳州漳浦蓝廷珍府第


第一落为7开间,屋顶曲面升起为重脊硬山式。第二落屋顶重脊硬山。正堂居中,后有屏风,前有檐廊,作劵棚式,正堂与天井通敞。第三落是后堂,是供奉神佛、祭祀祖宗神位的场所,后堂与天井连通,两侧敞廊和正堂的后廊连成一气,形成全宅最大的室内空间,体现作为全宅中心的地位。第四落是两层的土楼,称"日接楼",楼匾是蓝廷珍亲笔题写的"日接楼"和"荆璞"、"竹苞松茂"、"蓝廷珍印"等印章。楼名取自《易经》中的"昼日三接",寓意蓝廷珍之子日宠、日章、日宁,蓝氏家族后继有人。楼底层系方整条石砌筑,二层系三合土墙,墙厚0.8米,楼面宽23米、进深10米。值得一提的是,在府第建筑中建造土楼,在闽南民居中甚为罕见,也是蓝廷珍府第独特之处。土楼上的木结构于20世纪40年代焚于火,现主楼外墙仍完整矗立。第五落是后厢房,当中一间为敞厅,两端设后门,后厢房与左右厢房护厝连成一圈,围成一个大四合院,土楼居四合院之中,呈独特的"院城"形式,蔚为大观。

有顶坛新城,院城之称,国家级文物,福建省漳州漳浦蓝廷珍府第


300多年前,漳浦蓝氏家族先后出现了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元枚、蓝日宠、蓝瑶、蓝瑗等数十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职的军事将领,对祖国统一台湾和台湾的早期开发、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蓝廷珍、蓝理、蓝元枚官居一品,被台湾文献委员会列为对台湾早期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有顶坛新城,院城之称,国家级文物,福建省漳州漳浦蓝廷珍府第


蓝理(1649-1720),漳浦张坑(今赤岭乡)人,字义甫,号文山,他曾随康亲王杰书平定耿藩之乱。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靖海将军施琅奉命收复台湾,施琅任命蓝理代理提标右营游击,领前队先锋。在澎湖的海战中,炮弹横飞,蓝理被炮弹击伤,肠子流了出来,包扎后,仍带伤血战。澎湖之役大胜。迫使郑克塽率众归顺,蓝理立了大功。战后,康熙连连擢升蓝理,并召蓝理,亲视伤口,大加抚慰,并昵称"破肚总兵"。蓝理晚年又参与了平定新疆准噶尔部的叛乱。

蓝廷珍(1663-1729),字荆璞,漳浦湖西人。他曾参与平定台湾朱一贵的起义。平台后,他曾任台湾镇总兵又任福建水师提督。在台期间,做了许多有利台湾百姓的事。台湾的开垦分为民间私营开垦和官方组织的开垦。蓝廷珍组织了清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官方开垦。

蓝廷珍组织的垦荒队伍以漳籍移民为多,与他所辖的官兵一起开进了台中盆地。这支垦荒大军同心携力,开发了包括今台中县太平乡、大雅乡、乌日乡的广大地区以及台中市的部分地区。人们为了纪念蓝廷珍的历史功绩,便将他开垦过的地方命名为"蓝兴堡"。

蓝元枚(1736-1787),清朝将领。字卜臣,福建漳浦人,提督蓝廷珍之孙,铜山营水师参将蓝日宠之子,系蓝氏"种玉堂"第十七世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奉旨接任金彪担任台湾镇总兵。后调任金门镇总兵、苏松镇总兵。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擢升为江南提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调任福建陆路提督。旋又改任福建水师提督,并出任参赞大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他率兵前往台湾制止林爽文民变。不久,即卒於台湾。清廷下令赠太子太保,赐祭葬,谥襄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