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 文物實拍·稽古賞珍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以彩陶為主要形態的文化遺物,因最早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主要分佈在河南、陝西、山西一帶,距今約為7000—5000年。

隨著仰韶先民逐漸西進,在甘肅東部的渭河、涇河上游、漢水中游與當地的大地灣文化融合,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甘肅早期仰韶文化。

考古資料顯示,甘肅東部仰韶文化主要源自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向西又衍生出石嶺下類型(距今約5800年)。此後,甘肅仰韶文化逐漸開始脫離豫、晉、陝仰韶文化圈向西發展,經甘肅中部向河西走廊、青海河湟地區傳播,逐漸形成了甘青地區史前彩陶文化。在甘肅,則形成了聞名後世的馬家窯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寬帶紋彩陶缽,出土於甘肅秦安縣王家陰窪,陶缽口沿外繪一圈黑色寬帶紋,上陰刻一“フ”符號。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黑色寬帶紋陶缽上,已發現了數十種陰刻符號。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寬帶紋彩陶缽·四庫全叔拍攝

研究者認為,這些刻劃符號大多為記事符號,具有一定的意義,可能是漢字的前身,為研究中國古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寬帶紋彩陶缽·四庫全叔拍攝

大地灣二期文化寬帶紋彩陶缽,1979年出土於甘肅秦安縣大地灣遺址。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寬帶紋彩陶缽·四庫全叔拍攝

陶缽為細泥紅陶製成,口部飾黑色寬帶,圜底,圜底渾圓,胎體較厚,整體近半球狀,表面抹光。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寬帶紋彩陶缽·四庫全叔拍攝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紅陶葫蘆形瓶,出土於甘肅秦安縣王家陰窪,它造型典雅優美,線條流暢,比例均稱。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紅陶葫蘆形瓶·四庫全叔拍

在距今6000年前的大地灣先民已經可以製作出葫蘆形瓶,足以想見他們對自然萬物的觀察與體認之深,也表現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較高的製陶技藝。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紅陶葫蘆形瓶·四庫全叔拍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變形人面紋葫蘆形彩陶瓶,出土於甘肅張家川縣太陽鄉閻家村,與上面那件葫蘆瓶不同的是,它通體彩繪。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變形人面紋葫蘆形彩陶瓶·四庫全叔拍

葫蘆上半部滿黑彩,下半部繪一週三組“口”字形紋(宛若張開的嘴唇)及口唇紋圖案,組成人面紋形狀,並以點圓方格豎條紋分隔。構圖嚴謹,圖案繁複美觀,是仰韶文化早期彩陶精品之作。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變形人面紋葫蘆形彩陶瓶·四庫全叔拍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深腹彩陶罐,出土於甘肅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深腹彩陶罐·四庫全叔攝影

陶罐通體彩繪,飾有“口”字形紋及口唇紋,紋飾精美,繁密而不亂。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深腹彩陶罐·四庫全叔攝影

仰韶文化人頭形彩陶瓶,出土於甘肅秦安縣郭嘉鄉寺咀村,素面無紋飾。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人頭形彩陶瓶·四庫全叔攝影

此瓶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器口為陶塑人頭,造型單純。人額上部有堆起的橫置泥條,以示額上有一排短髮。眼睛為雕空的小圓孔,但在眼圓孔外堆塑一圈凸起的泥條,使眼睛突出。鼻子呈微翹的三角體。嘴微張狀,似在言說。兩耳各有垂系飾物的耳孔。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人頭形彩陶瓶·四庫全叔攝影

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鯢魚紋彩陶瓶,出土於甘肅武山縣傅家門。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鯢魚紋彩陶瓶·四庫全叔 拍攝

陶瓶侈口平沿,平底直腹,腹上部有雙耳。器身通體黑彩繪有一鯢魚,身子蜷曲,尾巴上翹,人面雙眼圓睜,嘴巴寬闊,頜下有須,腹部肥大,前兩肢張開,飾網狀。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鯢魚紋彩陶瓶·四庫全叔 拍攝

除此件鯢魚紋彩陶瓶外,在臨近的甘谷縣西坪還出土了一件與此類似的人面鯢魚紋彩陶瓶。鯢魚,俗稱“娃娃魚”,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兩棲動物,因其叫聲似嬰兒啼哭而被稱為“人魚”。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鯢魚紋彩陶瓶·四庫全叔 拍攝

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變體鯢魚紋彩陶瓶,1978年出土於甘肅禮縣石溝坪,陶瓶上肩部繪雙魚紋,中部兩邊繪有變體鯢魚紋。鯢魚紋出現在陶瓶上,是先民們對自然界生物的直接反映。鯢魚由具象而變體,也增加了其神秘感。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變體鯢魚紋彩陶瓶·四庫全叔 拍攝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長頸雙耳彩陶瓶,出土於甘肅秦安縣五營鄉焦溝村。它侈口平沿,雙耳,頸部、肩部、腹部繪黑彩,以漩渦紋、弦紋、波浪紋曲線為主。造型美觀大方,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長頸雙耳彩陶·四庫全叔 拍

最後放一件鼎鼎大名的大地灣四期文化人頭形器口彩陶瓶,1973年出土於秦安縣大地灣遺址。陶瓶系用細泥紅陶做成,圓鼓腹,平底。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四庫全叔 拍

器口為圓雕人頭像,頭部左右及後部刻劃出整齊的披髮,前額上垂著一排整齊短髮,形成齊眉“劉海兒”,兩眼為圓孔洞,顯得目光深邃。鼻子呈蒜頭形,雕有鼻孔。嘴較小,微微張開,似正言語。兩耳外展,皆有穿孔,當為垂系飾物所用。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四庫全叔 拍

瓶體上從上至下以黑彩飾三層大小相同、由弧線三角紋和斜線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以示華麗的衣物。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四庫全叔 拍

陶瓶人頭像器口運用不同的雕塑手法,頭髮和嘴系雕刻而成,鼻、額和臉部系捏塑而成。人頭像五官整齊、面龐秀麗,器身造型典雅,與人物形象渾然一體,是大地灣文化彩陶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史前集彩繪、雕塑與造型藝術於一身的傑作。

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不僅遍佈豫晉陝,更西達甘肅地區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四庫全叔 拍


注:

  1. 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2. 文字參考展覽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