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水波紋,亦稱波濤紋、浪濤紋,史前彩陶上已把水紋作為裝飾紋飾,在甘肅、青海一帶馬家窯文化彩陶器上非常流行水渦紋,至宋元時期水波紋成為瓷器上盛行的紋飾,元代開始多以條帶狀輔助紋飾的形式裝飾在瓶、罐、壺等類瓷器上,明清時期陶瓷與宮廷服飾上的水波紋與岩石結合稱為海水江崖(牙)紋。

在宋元時期的磁州窯、吉州窯、耀州窯等窯口燒製的陶瓷產品上,水波紋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很多時候佔據瓷器的裝飾主體或重要位置。筆者選取三窯場的水波紋代表產品,對其流行背景與紋飾寓意予以初步考證,結合宋代馬遠《水圖》及《夢林玄解》等文獻以及以上幾處宋元時期窯場陶瓷產品中使用的水紋裝飾,認為從北宋開始,水波紋除了作為構圖裝飾作用,宋元水波紋在深層次具有代表富裕、吉運的吉祥寓意,因此在宋元時期民窯瓷器上表現突出。

水波紋在磁州窯的表現

水波紋在宋元時期磁州窯為主的陶瓷枕上使用較多,常櫻撰文對陶瓷枕上的水波紋進行過整理,對單純以水波紋作為陶瓷枕裝飾紋樣,認為其源於具備納涼、吉祥寓意、工藝簡便等原因,對陶瓷枕上大量使用的水波紋筆者不加複述。僅列舉《中國出土瓷器全集·河北卷》收錄的幾種磁州窯瓷器: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1 金 磁州窯白釉黑剔花水波紋如意頭形枕

金 白釉黑剔花水波紋如意頭形枕(圖1),高12.7、枕面長31、寬23.2釐米,1955年河北省邢臺市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枕呈如意頭形,圓折邊,前低後高,兩端略翹,中間微凹,後壁上方有一氣孔。灰色胎,堅緻。白釉略泛赭灰色。較光亮,施滿釉。枕面以三條曲線紋和一道粗線紋墨繪出邊框,內繪水波紋圖案。此種做法是在白色化妝土上加施黑色化妝土,然後再劃出水波紋,這種技法稱為黑剔花;枕周壁上下各有一條粗線紋,中間繪連續的卷葉紋。磁州觀臺窯燒造。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2 金 磁州窯大定五年墨書款 白釉黑剔花海獸銜魚紋橢圓形枕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3 金 磁州窯棕黃釉劃花水波魚紋折沿盆

這類水波紋作為主體紋飾主要流行於磁州窯金代時期,除了獨立的水波紋,還有與海獸等結合的圖案。河北省大名縣挖渠出土、現藏於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的金大定五年(1165)白釉黑剔花海獸銜魚紋橢圓形枕(圖2),高13、長32.3、寬24.5釐米。橢圓形,頂面外緣為絃線間連莖草葉紋邊飾,中部為黑地線剔海獸銜魚紋圖案;周壁絃線邊框內繪卷草紋;底面露胎,寫有墨書“大定伍年四月十三日買到枕子一個堅考至記□”題記。另外水波紋與魚藻、花卉等紋飾也結合使用(圖3),在磁州窯白釉刻花瓷器中也有較多反映。

宋元吉州窯陶瓷上的水波紋

吉州窯彩繪瓷器上水波紋表現突出,在枕、爐、罐、瓶等多種造型上都有水波紋,以一些實物為例: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4 南宋 吉州窯彩繪水波紋鬲式爐

南宋 彩繪水波紋鬲式爐(圖4),口徑12.1、通高9.4釐米,1977年江西樟樹市徵集,現藏江西省博物館。平沿外折,圓唇,直頸,溜肩,鼓腹,下腹急收,三乳狀足微外撇,塗抹褐彩,給人以穩重感。沿面繪變形回紋,頸部飾弦紋五週,腹部繪水波紋,三足間以開光形式各繪寫意螺旋形菊花一朵。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5 南宋 彩繪花卉紋束腰形枕

南宋 彩繪花卉紋束腰形枕(圖5),長21.8、寬8~10.4、高8.9釐米,1982年新餘市渝水區基建工地採集。呈長方形,束腰,內空。胎質堅硬,胎色灰白,薄施白釉,枕一側有支燒痕和排氣孔。枕腰四面呈弧形內凹,六個面相交處均繪褐彩寬邊,形成六個開光,枕面、枕側分別繪水波紋和折枝花卉。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6.1 南宋 吉州窯詩文枕(前側)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6.2 南宋 吉州窯詩文枕(後側 水波紋)

楊永德捐贈廣州南越王博物館的一件南宋吉州窯詩文枕上,正面的枕牆裝飾獅戲紋(圖6.1),後側則為水波紋(圖6.2),明顯水波紋與獅子戲紋同時作為吉祥裝飾紋樣使用。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7 元 吉州窯詩文枕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8 南宋 吉州窯彩繪水波紋長頸扁腹瓶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9 南宋〜元 吉州窯彩繪水波花卉紋長頸瓶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10 元 吉州窯彩繪水波紋蓋罐

南京出土、現藏南京市博物館的元代吉州窯詩文枕上也有水波中開光描繪折枝花果的圖案(圖7),這類水波紋在江西省博物館藏品(圖8、圖9)及2012年深圳展出吉州窯的瓶、罐等類器型上都有描繪(圖10)。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11 元 吉州窯彩繪水波紋帶座爐

元代 彩繪水波紋帶座爐(圖11),口徑20.6、邊厚1.5、底徑13.4、通高17.2釐米,1966年江西新幹縣城東寶塔山出土,現藏江西省博物館。敞口,平折沿,方唇,斜腹,下置凸稜形腰箍,圈足外撇。通體彩繪,共六組,沿面繪卷草紋,上腹繪水波紋,腰箍繪雙線復層蓮瓣紋一週,下腹繪錦地紋,圈足繪回紋,足沿為褐地白花S紋,各組紋樣間以弦紋相間,線條流暢,紋樣清晰,主次分明,繁而不亂,是一件典型的元吉州窯彩繪水波紋瓷器。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12 元 吉州窯丁未款褐彩水波紋殘罐

1983年吉州窯永和窯址出土一件丁未款褐彩水波紋殘罐(圖12),現藏江西省吉安縣文物管理所。底徑12.8、高20釐米。斂口,短頸,平沿,溜肩,球腹,圈足,口及上腹部分殘缺。罐外壁薄施一層白釉,器內無釉,有明顯的旋削紋,足邊露砂胎。罐體以褐彩繪畫,共有四組紋飾,各組紋飾之間以粗細弦紋間隔,頸部飾卷草紋一週;肩部褐彩書寫“□□作稱心買賣答者,丁未歲下市朱有成用工”銘紋一週;腹部繪主題紋飾水波紋,中間有一個豎長方形開光,書“□入敬神會,永充供養者”,開光上部繪以荷葉,下部託以蓮花,佈局與宋元時期荷幡形落款相同;下腹部飾以卷草紋一週。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淳祐七年(1247)、元大德十一年(1307)、至正二十七年(1367)均為丁未。經考證,南宋孝宗淳熙年間釉下彩繪在吉州窯剛趨成熟,尚未見細密繁冗風格出現,南宋末與元末兩個年代因戰亂國力衰落亦可排除,為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的可能性最大。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13 元 吉州窯帶銘褐彩波濤鸞蝶紋淨水缽

2012年深圳舉辦的吉州窯陶瓷展上,陳列有民間收藏的另一件吉州窯帶銘褐彩波濤鸞蝶紋淨水缽(圖13)。此缽由兩慶書屋提供。此缽內壁繪鸞蝶,腹部以波濤為地紋,開光內書寫“吉州路總府劉仕達舍入皈敬堂永充供養至元己卯歲臘月謹題”。元代有兩個至元己卯,分別為前至元十六年(1279)和後至元五年(1339),根據《元史·地理五》記載:“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總管府,置錄事司,另一司、八縣。元貞元年,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縣升州,改吉州為吉安路”,說明在元貞元年(1295)已經升為吉州路總管府,該缽製作年代只可能為前至元十六年。

以上兩件珍貴的帶自銘元代吉州窯褐彩繪畫瓷,與元代紀年墓葬、窖藏和韓國新安海底沉船出土的吉州窯卷草紋長頸瓶等資料結合,可知吉州窯元瓷的真實面目,並反映出波濤紋是元吉州窯非常流行的紋飾。彭明瀚在研究吉州窯的論述中提出,“南宋的水波紋,水波紋之間較為稀疏,浪頭彎曲度小;元代的水波紋,水波紋之間更為緊密,浪頭彎曲度大,一個為平湖細浪,一個為狂風巨浪”,顯示了這類獨立的水波紋形態從舒緩細流向激流捲浪演變的趨勢。

水波紋在耀州窯的表現

耀州窯是宋金時期北方瓷器中刻印花紋飾豐富、構圖素材多樣的窯口,《宋代耀州窯址》考古報告在對宋代耀州窯紋飾研究中有一類為水波紋樣,是用篦具劃出的分格旋轉式水波紋,最早出現在唐代擂缽的紋樣中,是該窯場水波紋的雛形。到了五代,又採用竹籤劃花的手法,劃出二方連續的水波紋邊飾。進入宋代,水波紋樣的造型逐漸多樣化。所見的水波紋樣有:六分格旋轉水波紋、四分格三層浪花水波紋、多重魚鱗形水波紋、多重魚鱗形浪花水波紋、多層渦形浪花水波紋、魚鱗排列多重浪花水波紋、S形排列三重浪花水波紋等。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14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水波紋碟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15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水波三魚紋碗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16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水波遊鴨碗

在宋代耀州窯青瓷刻印花圖案的水波紋中,有的單獨用水波作為內部、邊飾和側面的圖案裝飾(圖14),但多數則和植物、動物及人物紋樣結合使用,如“水波三魚”(圖15)“水波遊鴨”(圖16)“雙鴨戲水”“鴛鴦戲水”“水波鴛鴦”“水波蓮鴨”“摩羯戲水”“落花流水”(圖17)“水波蓮花”“水波花草”“水波蓮花游魚”(圖18)“水波蓮花魚鴨”“水波遊鴨”“水波遊鵝”“水波鯉魚鬧蓮”“水波龍紋”“水波魚龍變化”“水波蓮化生童子”“水波化生童子”“水波螺化生童子”等。如此眾多的與水波紋樣有關、相結合的圖案出現,說明形態多樣的水波紋在宋代耀州瓷的裝飾紋樣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17 金代 耀州窯青釉刻花落花流水(水波萱草)紋碗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圖18 金代 耀州窯青釉印花水波魚蓮紋盤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9期《瓷上波濤——談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