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是哪几个人?

etleon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篇《滕王阁序》让无数人记住了王勃。说到王勃就不得不提及他的才华,除了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外,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是脍炙人口。

在初唐那个人才济济的时代里,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以王勃为首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在时人眼中的天才,因其才学而闻名于世。

文人好胜,"初唐四杰"也不例外。据《新唐书·王勃传》记载:"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在杨炯眼中,自己的才华比起王勃有过之而不及,自己理应排在王勃之前。但是杨炯也清楚比起卢照邻,自己确实有所不知。关于排名上的争议,除了杨炯提出争议之外,卢照邻也曾提出疑义。卢照邻本人曾提出"喜居王后,耻在骆前"的看法。

那么四人真实的排名应当是如何的呢?我们现在所熟知"王、杨、卢、骆"的排名起源自何时。如果不是因为杨炯的那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相信很多人对于初唐四杰的排名都不会去在意,以为这样的排名是根据年龄大小来排列的。但是这句话的出现,恰恰证明了才华在唐朝的重要性,文人们必须依靠自身的才华才能取得对应的地位。

最初唐初四杰的排列顺序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种说法,在当时人的眼中,初唐四杰应当是"卢、杨、王、骆"。在《旧唐书》里面关于四杰的记载,多以卢、杨、王、骆为顺序,其中更是以大篇幅来记述杨炯的生平事迹,而关于王勃的记载则是简单序列其生平经历。要知道《旧唐书》是在唐朝时期成书的,更能反映时人对四杰的态度。

同为初唐时期的知名政治家、文学家的张说十分欣赏四杰,在评价四杰时,他也极为认同杨炯的那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说曾经这样评价过杨炯:"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当然在唐初也有支持"王、杨、卢、骆"的文学大家,河东崔氏的崔融以为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认为王勃理所应当排名四杰之首,正是因为时人对四杰的各自喜好,才有了多重版本的四杰排名。

到了宋朝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文学家更加理性化。也正是如此,我们在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看到的关于四杰的排名才会是现在所熟知的"王、杨、卢、骆"。

事实上,时至今日关于四杰的排名又有了新的看法。那个曾经自认为第一的杨炯反倒是成了最后。现在看来,四杰之首无疑是王勃。在王勃短短的二十几年的人生当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跟《滕王阁序》,凭借着两篇诗辞就足以奠定其文学地位。而且王勃也是不可多得的神童,在唐高宗时期,还未成年的王勃就写下了《乾元殿颂》,此文一出连唐高宗都发出了"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的感慨。

四杰其他三人当中,唯一能够挑战王勃榜首之位的只能是卢照邻。卢照邻的成名作在今天远不如王勃的出名,比较出名的当属其《长安古意》里面的那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但是奠定卢照邻文坛地位的并不是他的诗辞,而是他对唐朝文学形式的影响。


在《诗学渊源》里面曾这样评价卢照邻:(照邻)与骆宾王、王勃、杨炯,天下称为"四杰",而卢居首。诗有奇气,实出陈隋之上。咏史诸作高古,几窥魏晋之藩。七言长篇,颇似子山。七绝则为李、杜所宗者也。

四杰排名第三的则是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咏鹅》就是出自七岁的骆宾王之手。除了《咏鹅》之外,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可惜的是因为涉及到政治斗争,因为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相比起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诗辞闻名于世,以致于当今学界很多人认为:杨炯既不如卢照邻,也比不上王勃、骆宾王,只能在事实上位居第四。


煮酒君


唐初四杰,或初唐四杰,应该都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创唐诗初期辉煌的四个杰出诗人。

他们的诗秉承的是齐梁诗风,还带着些许宫体诗的脂粉气息,不过在题材上已经突破宫廷生活的范围,具有许多新的气象了,并对唐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四位诗人的诗作,各具特色,王勃之高华,杨炯之雄厚,卢照邻之情操,骆宾王之坦荡,都为后为所称赞。

他们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传诵至今。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炯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卢照邻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骆宾王的《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最为人称道。

但也有人认为他们的诗不值一读,又写文章又作诗来讽刺讥笑他们,杜甫对这种做法深恶痛绝,特作《戏为六绝句》作为对初唐四杰的评价,和对那些人的回答: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樱桃庄园8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简称“王杨卢骆”。

所谓初唐,一般说的是唐朝建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间。“王杨卢骆”活动于唐高宗和武则天后期。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幼年就非常聪明,六岁便能作文,且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杨炯(650年--693年),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自幼聪明博学,九岁时就应童子举及第。杨炯的诗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主要作品有《从军行》、《战 城南》等。



卢照邻(约637年--约689年),字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少时即 博学能文。卢照邻在诗歌骈文上都有造诣,以歌行体为佳。代表作有《长安古意》、《十五夜观灯》等。

骆宾王(约619年--约69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他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骆宾王辞采华胆,格律谨严,尤擅长七言歌行。主要作品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帝京篇》、《畴昔篇》等。



唐代初期,唐太宗喜欢宫体诗,他写的诗秉承齐梁之风,多为风花雪月之作,受其影响,大臣上官仪开创了“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这种诗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但题材多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比较空泛,是一种典型的宫廷诗风。

“王杨卢骆”四人反对这种形式主义诗风的流行,他们以实际行动从形式到内容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把诗歌从狭窄的宫廷、亭台、楼阁带向了喧闹的市井、苍凉的大漠、壮丽的山河。他们在唐诗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开始定型。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四人都是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的诗人,可惜命运多舛,英年早逝。虽然他们在世间只是匆匆过客,却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人们会以一种敬仰的心态去品、去思、去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山高水木


可以从杜甫的一首诗来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初唐四杰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杨炯

杨炯(约650—约693),名句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名句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

名句有:

骆宾王七岁写的那首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贵一贱交情见;

还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东东历史


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临。不知道卢照临的临字对不对,王勃无须多说一篇《滕王阁序》名留青史,只可惜英年早逝!排第一位无可争议。骆宾王除了大家熟知的铁锅炖大鹅之外那篇讨武瞾檄文与《滕王阁序》同分秋色,号称史上最出名的两篇骈体文,杨炯和卢照临就不太了解了,依稀记得当时有个说法叫愧在王后,耻在骆前,就是说他的才华很惭愧排在王勃的后面,与骆宾王也有差距也很羞愧排在骆宾王之前。初唐四杰依稀就记得这么些了,也是传他人之言,略做参考,勿求精要。


你抱孩子先走138151529


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外称为王杨卢骆,亦号“四杰”。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之气,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于诗歌以新的生命力。卢照邻,骆宾王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成就,是值得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七言)。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白云龙63445272



“四杰”的称呼在《旧唐书·杨炯传》有记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杜甫有一首诗,说的就是初唐四杰: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人的排名争议

据说杨炯本人对“王杨卢骆”这个排名不太满意,表示"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杨炯认为自己的水平比王勃要好一些。而《旧唐书·裴行俭》也有"杨王卢骆"的排序。其实其本人的看法如何不重要,想当年陶渊明也是不入时人法眼,四杰之后的杜甫在当时也远远没有达到“李杜”并列的地位,对于后人来说,王勃和骆宾王的地位名声要远远大于杨炯、卢照邻。



四人的贡献

因为四个人都是官小才高的人,因此把诗歌从宫廷带入的下层社会,同时扩大了题材,改变了“齐梁”宫廷之风。作为初唐诗坛的代表诗人,四人上承梁陈,下启沈宋,由其是对于格律诗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陈子昂所痛惜的:“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文风,在四人手中有了巨大改观。

在诗作上,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


四人的代表作

1、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最有名的恐怕是《滕王阁序》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绝唱。其五言律诗化用了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 杨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是乐府旧题,多写军旅生活,杨炯的作品一开唐朝边塞诗人是滥觞。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3、卢照邻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七言诗在南朝鲍照以后才开始渐渐多起来,但仍旧是五言诗做主导。到了唐朝,卢、骆二人对于七言诗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是其七言古诗的代表作品:

.....前略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喜欢写古体诗的朋友注意他的换韵,四句一转韵,每次转韵都是从第一句开始转,1、2、4句押韵。一般认为第一首有据可证明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燕歌行是每一句都押韵,读起来就显得急促一些,后来的诗一般在单数句不押韵,就和缓许多。

可惜的是卢照邻恶疾缠身,最后不堪忍受投水而死。

4、骆宾王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在小朋友的认识里,大概和李白齐名吧,主要是因为李白有《静夜思》,骆宾王有《咏鹅》,都是小朋友启蒙时必备的诗。

骆宾王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是这首《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其最有名的文章就是《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了,武则天读到“一抷之土未干,三尺之孤安在”时,惊呼道:“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骆宾王兵败之后下落不明,野史还记录了他与宋之问的一段“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故事。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先说答案,初唐四杰分别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冰王,并称“王杨卢骆”,杜甫有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就是说的这四位。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初唐四杰”这个称号,后世一般认为是指他们的诗文,而事实上,最开始这个称号是称赞其骈文和赋。

并且,“王杨卢骆”这个排名也是分先后的,宋之问第一次提出“王杨卢骆”,杨炯还不开心,说他“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成就和贡献

内容上:

四杰生活的时代,是文风过渡的时代,在唐之前,齐梁以来的宫廷诗歌萎靡浮华,都是写什么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小儿女情事,被称为“上官体”。自四杰始,他们扭转了这种风气,赋予了诗文崭新的生命力,山川湖海,市井生活都能入诗,这也为唐朝后来的巅峰奠定了基础。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冰王的《于易水送人》,都是名传千古的佳作。

体裁上:

四杰在诗歌发展上的最大贡献应该是奠定了五律的基础,五律的形式在他们的努力下被固定下来,王、杨尤以五律见长。

代表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

其次,他们也将在唐代才开始兴盛的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卢、骆又以七古见长。

代表作: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

四杰在初唐是个发展上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擅长的领域又各有偏重,总的来说,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如果当年王勃没有站出来振臂一呼,要反对“上官体”这样的不正之风,如果杨、卢、骆没有站出来响应,那么唐朝的诗文能否达到后来的巅峰,还真是一个问号。


PS:关于四杰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请移步我的百家号,里面有讲哦~~




也可自话


应该是初唐四杰吧!初唐四杰指的是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初唐四杰,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长安那片月


初唐四杰,是指唐朝初年,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王勃的文章以《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为出名,其中《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名句

可惜天妒英才,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杨炯

杨炯,生于公元650年,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代表作有《从军行》、《战城南》等。其中《从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出了作者作为文人而无法上阵杀敌的心酸与无奈。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6~695后),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代表作品为《长安古意》,其中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常在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时被引用。

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一说生于约619、卒于约687年;一说其是公元640年出生,逝世日期不祥。骆宾王七岁能属文,尤妙于五言诗。代表作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在狱咏蝉并序》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和《在狱咏蝉》中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