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什么知道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曾经原来都是那么虚伪


有时候,处人之道在于恰到好处的离开,而不在于心存侥幸的守望。


越王勾践是古代励志人物的杰出代表。他以超常的意志忍受了常人所无法忍耐的屈辱,创造了著名典故“卧薪尝胆”。

天不负有志者,越王勾践终于在二十四年(前473年)攻灭了吴国,将昔日侮辱自己的吴王夫差逼得自尽。此后,越国又会盟诸侯,奠定了东南霸主的地位。《荀子•王霸》中将他列为“春秋五霸”的最后一位,后世也都把他当作一位意志强大的英雄。

在勾践发展壮大,逐渐扭转局势的过程中,范蠡、文种二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出谋划策、帮助勾践治理国家,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但是,功成名就后的范蠡选择远走他方,并写信告诫文种说,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建议文种也尽快离开。文种对范蠡的建议不以为然,后来果然被勾践赐死。

那么,范蠡为何知道越王是这样的人呢?

首先,我们从范蠡自身来探寻一下这个原因。范蠡作为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弃政从商成为一代“商圣”,应该说范蠡的智商情商都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周景王九年(前536年),范蠡出生于楚国宛地的三户邑,也就是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带。长大后,他前往越国,并将文种也邀请过来。他们二人共同辅佐勾践,但并不是很受重用。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阖闾引兵进攻越国,结果战败身死。勾践趁着声势,发动大军攻打新继位不久的吴王夫差,没想到夫差将勾践击败,并将其围困于会稽山。硬碰硬,勾践已经失去了任何优势。

范蠡建议勾践议和。谁去?勾践和范蠡商议后派出了文种。

好汉不吃眼前亏,勾践最后把越国的土地、人口、钱粮拱手相让。为了保全性命,勾践夫妇沦为吴地奴隶,并且盟誓永不反叛。

正是这个屈辱的盟约,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赢得了空间和机遇。

而这正是范蠡的聪明之处。

性格就是命运,在范蠡看来,勾践有一个性格特征,那就是得意时目空一切,失意时才会寻求帮助。吴王阖闾主动攻打越国中箭身亡后,勾践大喜过望,连忙发动大军乘胜追击,要将吴国一举灭亡。这时,范蠡苦苦相劝,勾践却全然不顾。在得意之时,不思来路之苦,不谋去路之计,不顾守成之策,怎么能够和别人“共享乐”呢。

在夫差的鼻子底下,勾践一面俯首称臣,进贡大量珍宝、美女;另一面暗中发奋,提拔贤才,整顿兵士,不动声色地准备有朝一日发动反攻。在那段时间里,范蠡始终跟随左右,对勾践有着深刻的了解。范蠡坚定了对勾践的性格判断——在落魄的时候,勾践才会虚心听取意见,才对和自己一同受苦的人十分亲善。

据《史记》记载:“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勾践用品尝苦胆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不忘屈辱。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时间到了宋代,苏轼完善了这个故事的细节,从此,“卧薪尝胆”成为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

我们有必要看看那时候的范蠡。他跟随着勾践,对勾践的一言一行记忆犹新。勾践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对待仇人是睚眦必报。而有朝一日,勾践消灭了夫差之后,他会如何对待当年的走膀右臂呢?范蠡陷入了沉思之中。

我们可以猜想,范蠡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对勾践的偏执了如指掌,刻骨铭心。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范蠡明了勾践当时的处境,他同样也时刻警醒自己当思来路。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与晋、鲁等国会盟之计,发兵攻打吴国,大获全胜,吴国被迫与越讲和。

四年后,勾践不顾盟约再度攻吴。公元前476年,勾践第三次伐吴。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勾践彻底灭亡吴国,号称霸王。

越国称霸,最大的两位功臣范蠡、文种居功至伟,应该是好好享受荣华富贵。然而,范蠡很快选择退隐,化名鸱夷子皮,四处游玩。随后,他干起了老本行——经商。走在自己喜欢的轨道上,范蠡富甲一方,被后世尊为“财神”、“商圣”。

在离开越王勾践之时,范蠡给文种遗书一封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飞鸟被捕尽,再好的弹弓也就没用了;狡兔被猎光,再勤勉忠心的猎犬也会被烹杀。况且勾践脖子长,嘴尖,只能和他一同度过艰难的时光,却不能一同享乐。

知人莫若友,勾践的性格特征,行动特点,行为路径让范蠡感到不安,他选择了离开。


文踪旅迹


原因很简单,勾践心理变态。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范蠡应该是一名心理学大师,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变化中,洞悉人性,透过表象看本质。



在好多人的印象中,勾践卧薪尝胆,是一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也是成功学大师们口中的成功典范。


但是,实际上,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勾践这个人的心理极不正常,可能很扭曲,甚至有时会达到变态的地步。


比方说,勾践是如何打败吴王夫差的爸爸阖闾的?他先让死囚排在阵前,在吴兵面前自杀,把阖闾给吓懵了,结果吴军被打败。这种战术很残忍,你可以从中琢磨一下,勾践这人的心理阴影面积到底有多大?


又比方说,勾践在会稽山被吴王夫差逼到绝路,走投无路的勾践,像孙子一样向文种等大臣喊救命,还许诺以后要平分江山。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上有一种小人嘴脸,今天他落难了装孙子,说不定他明天发达了就会把你一脚踹开。



还有,勾践为了活命,居然亲自尝夫差的粪便,为表忠心给夫差看病、当司机。


还有,为了打败夫差,送西施,搞离间,什么阴招都用上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勾践可是等了整整三十年才终于如愿搞掉吴国。这种人,得多能隐忍呀?想想是不是很可怕?


勾践灭吴的故事,实际上给了我们两个血淋淋的教训:第一个是大家常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第二个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后患无穷。


这一点,伍子胥看得很明白。对于夫差来说,你都把勾践囚禁了,一刀就能结果了他,彻底灭亡越国,从此永绝后患。


可惜,夫差不听,结果让勾践死灰复燃,暗中复仇。


最后,轮到夫差了,勾践说,当初上天把越国送给你,你不要,现存上天又把吴国送给我,我不能违背天意。结果,把夫差逼自杀,把吴国彻底灭了。



范蠡看得也很明白,勾践这人,心理阴影面积太大,能装能忍,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心理,真的好变态呀,想想都让人后怕。心理变态的人,往往都很敏感,报复心极强。今天他落难装孙子,度过难关之后,他会想起你之前的不好,你的功劳会被选择性遗忘。


果不其然,刚刚灭掉吴国,勾践就对头号功臣文种说,你献给我的灭吴七策,还有四策没用,你下去和我死鬼老爸用吧。


就这样,还没分到一点股份的文种,被逼自杀了。



所以,提醒各位,以后交朋友,一定不要盲目,要学会观察人心。有些人衣冠楚楚心理变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找借口坑你。


作家曹恩硕


若要说谁最懂勾践,不是文种,不是范蠡,而是夫差。

不仅是范蠡看出了勾践是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之人,其实最先是夫差知道的。




勾践卧薪尝胆后,发愤图强,最后灭了吴国,当时灭吴国的时候,吴王夫差被越国军队围住,夫差就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

“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

其实这句话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意思,这句话最先由夫差说出来的。

夫差为什么这么懂勾践?

因为夫差就是勾践最大的受害者。当年勾践被夫差所败,勾践派文种去求和,跟夫差说:“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最后夫差放过了勾践。

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夫差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除粪、洒扫,甚至还为夫差尝大便。夫差为此深受感动,就放勾践回越国了。





没想到勾践回越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攻打吴国,完全换了一副嘴脸。这时候夫差才真正认识到勾践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能屈能伸,为了目的可以毫无底线,当初为了活命,连妻子都能奉献、连大便都肯去尝的人,他的隐忍程度究竟到达了什么样的地步,而且他这样不光光为了活命,更主要是为了东山再起而报复。这种腹黑程度实在可怕,所以夫差才知道勾践这种人是个恨角色,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




而范蠡当时是跟勾践一起质于吴国的,他对勾践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所以他也知道勾践就是这么一个人,不讲情份,不可共同富贵的。于是才主动要求离开。



他走的时候叫文种一起走,可能文种当时认识还没那么深刻,也可能是贪恋权势,最后果然被勾践赐死。


博古论今天


历朝历代,每朝的开国功臣怎么也有十几万人了,被杀的有多少?被杀比例是多少?有被杀的功臣,我被杀的可能性多大?皇帝是像朱元璋还是赵匡胤?

总之一句话,屠刀没落下之前,你知道自己是萧何还是韩信?

能舍命打天下的人,哪一个没有必死的决心?没有舍生的信念?现在成功了,开始分蛋糕了,你跟我说,看面相老板不是好人,他可能会杀功臣,我们逃吧?

你肯定一个黑脸问号?你这是逗我吗?

即使你相信了,可能会杀你,你肯定也会有个侥幸心理,认为不可能的,

一边是硕大的家业和政治资源,如果活着,世代荣华富贵,一边是放手,家人颠沛流离,如果没逃出去呢?

是你你怎么选?

几千年来,能像范蠡、张良这样,做到功成身退的人,有几人?

是人都有侥幸心理,想想看那些赌徒、买彩票、买股票的,不都是这种赌徒心理吗?

奋斗一辈子的东西,你让我放弃,谈何容易啊。

你问怎么看出来的,能做的开国功臣的人,这点眼力劲没有,那是混不到这高的位子的,这是基本功


南朝居士




这副对联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上联说的是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下联讲的就是越王勾践。

关于越王勾践的故事,影响真的很大,记得很早以前的大学教程里面就有越王勾践的故事,主旨就是赞美越王勾践的,小时候看这个故事,有点热血沸腾,觉得勾践真是了不起,在那种情况下都能翻盘。但是现在来看,勾践这个人很可怕,很恐怖,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离开是明智之举。

先说一下勾践出身,勾践是越国国王,世袭的王位,虽说春秋时期越国属于比较落后的地区,但不管怎么说他也是正儿八经的贵族。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一般都很讲究气节礼仪,哪怕是穷人的羞耻心都很重的,比如有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说法。然而勾践呢,堂堂一国之君,什么礼义廉耻全然不顾,他是一个为了利益和野心可以出卖一切的人。

范蠡和文种是老相识,他俩都是楚国人,范蠡在楚国不得志,就拉着文种来到了越国,俩人很快成为勾践的左膀右臂。那时候吴国跟越国是近邻又是死对头,经常打仗,开始吴国被越国打败,夫差继位以后,越国又被吴国打败。吴王夫差的谋士就主张直接杀死勾践,永绝后患。这时候文种和范蠡就发挥作用了,到吴国四处活动,总算保住了勾践的性命。而后,范蠡跟着勾践一起去给吴王夫差做奴仆。

在当奴仆期间,勾践绝对是尽心尽力,不仅给夫差当牛做马,就连夫差病了,他都会亲自去尝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此判断夫差是否痊愈。夫差这个人吧,既好大喜功又多妇人之仁,他看到越王勾践如此这般,是既感到得意又有些怜悯,绝对勾践已经彻底被自己踩在脚底下,永远也无法翻身了。就这样,在勾践的极度隐忍之下,居然打动了夫差,最后得以顺利返还越国。而勾践在吴国卑躬屈膝的种种丑态,也全被范蠡看在眼里。

要知道,勾践不是普通人,他本来就是世袭的贵族,是越王,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这样一个人,他为了利益可以抛弃一切礼义廉耻,但是他内心深处对于这样的待遇肯定是痛恨无比,而且他也十分不愿意自己的丑态被其他人看到。毕竟自出生起,他都是高高在上的王子,如果不是为了活命和报仇,他怎能容忍这样大的屈辱呢。

勾践的出身决定了他对于自己在吴国受辱的日子绝对无法释怀,这跟那种平民出身的王是截然不同的。就比如说汉高祖刘邦,他四十多岁才起事,在这之前就是个无业游民,后面才混了个亭长这么一个连官都不算的职位。对于他寒酸的过去,刘邦倒是丝毫不在意,后面就算杀了一些功臣,也是因为他们威胁到了自己统治,跟是否有人看到自己的落魄毫无关系。这是因为刘邦本来就是平民出身,他对这些并不在意。但是勾践不一样,他出生的起点很高,后面还做了越国的国王,他从来没有想过还要承受如此巨大的耻辱,而且这些羞辱还被别人看在眼里,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

然而勾践毕竟不是一般人,面对敌人吴王夫差他都能卑躬屈膝,回国以后百废俱兴,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他对文种和范蠡都表现出极大的信任和尊重。而文种和范蠡也不是一般人物,他们替勾践出谋划策,帮他治理国家,越国在君臣合力之下蒸蒸日上。勾践为了快速恢复越国国力,找吴国复仇,每天都睡柴草堆,睡觉之前还要尝尝苦胆的味道,生活上他粗茶淡饭,跟百姓一样下田劳作,激发百姓同甘共苦之心。在这期间,勾践还办了件十分阴损的事情,他曾经以越国饥荒的名义找吴王借粮食,而还给吴王的时候却把粮食蒸熟再还,致使吴国无法春种,吴国反而大规模受灾。如此阴损的毒计,也亏得勾践君臣施展的出手。当然了,除了这个毒计之外,越国还派出西施去迷惑吴王夫差,离间夫差跟伍子胥的感情,逼得伍子胥自杀。

勾践实施的种种策略,少不了范蠡和文种在一边出谋划策,特别是范蠡,他是勾践最主要的谋臣。而文种,则主要把精力放在打理好越国内政方面,毕竟在勾践给吴王做奴仆时,越国的大小事务都是文种代为处理的。正是由于很多策略都是范蠡想的,对于勾践这个人,范蠡是看的清清楚楚。他清楚的知道勾践是一个可以为了利益出卖一切的人,特别是几年的奴仆生活,让勾践变得敏感而多疑。现在勾践用得着自己,自然是他好我也好,等以后越国强大了,用不到自己了,勾践肯定会拿自己开刀,毕竟他也不愿意自己的屈辱经历一直被自己的臣子所知晓。

后来越国就跟吴国再次开战,越国占据了上风。这时候吴王夫差才反应过来,原来勾践不是一个好人,他以前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的样子全是装的,他开始后悔不听伍子胥的话。万念俱灰的他给范蠡文种写信,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这个时候的夫差不管是觉悟还是智商都是相当在线,他是想着离间勾践君臣。但这个时候已经是大势已去,越王大军已经占领吴国,夫差说什么都没用了,最后夫差被逼得自杀。

连敌人都能看出勾践的为人,何况是跟他朝夕相处的范蠡呢,范蠡太了解勾践了,这个人自负又自卑,敏感又多疑,现在越国已经大获全胜,生产生活也都完全恢复,范蠡这个谋士已经可有可无,这时候如果留下来非但得不到提拔,说不定还会被翻旧账,死于非命。于是范蠡赶紧就走了,走之前他也劝告文种离开,文种不听,结果没多久,文种就被勾践逼得自尽了。

关于范蠡看破勾践人品这一点,史书记载是轻描淡写,说范蠡看越王是长颈鸟喙,这样的面相一看就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实际上这是把本质问题给忽略了,范蠡知道勾践的为人,完全是长时间相处得出来的结论,外貌所谓的长颈鸟喙只不过是个托词罢了。特别是在吴国一起做人质那段时间,范蠡看到如此隐忍,如此没有下限的勾践,早就对他的人品有了打分。勾践对自己客客气气,那是因为他用得着自己,一旦自己失去了利用价值,勾践立马会翻脸无情。

事实证明,范蠡的出逃是正确的,不管他有没有带走西施,他在后来都成为一名杰出的商人,他自称陶朱公,还被后世尊称为财神。


一览众河小


我估计应该是范蠡在与勾践的长期交往中发现他是一个重利轻义的小人,所以得出越王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结论,因而事情成功后及时离开越王,不贪恋荣华富贵,以求自保!范蠡真的是伟大的智者。进可作出惊天动地的事业,退有保全自身的智慧!


闲云野鹤555555


都说勾践只能共患难不可同富贵,难道勾践灭吴之后真的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吗?


其实和后代那些暴君相比,勾践杀的患难之臣并不多,有名的也就是当初的文种大夫。据史料记载,文种和范蠡都是当初勾践卧薪尝胆时期的股肱之臣,后来勾践灭吴成功,范蠡曾劝文种一起离开,不听,成为勾践的相国,后来因其意见和勾践常常不同,为其嫉恨所杀。

不过范蠡有先见之明,这是肯定的

其实君主可患难不可同富贵道理大多数士子都能想到,这样的例子很好举,理由也有很多,毕竟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发生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很多人囿于自己的利益,或者太有侥幸之心,总以为自己会是例外,结果嘛,都成为了炮灰,所以王阳明说“存天理,灭人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这两个人都不熟悉,古代的生活场景虽说有记载,但是以现在的生活场景去倒推设想,再逼近也未必真实。

看历史主要就是借鉴意义,我们不看他们,就看自己身边的人,自己亲身经历,是不是共患难易共享乐难。想通了道理,换成古代,就是场景不同,无非开车变成牛车而已,作为人都是大同小异的,也就能理解了。

为啥共患难易,共享乐难。患难是求存求名求利,不合起来根本搞不到这些。要么被消灭要么得不到,为了打败敌人只有集中力量壮大力量消灭对方。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都想独享利益。所以又会内斗,人这个动物自从脱下树皮穿上衣服之后就开始变了,争权夺利从不停歇。范蠡作为一个学问家不可能不了解,所以与其在哪里赌小概率勾践不是这样的人,还不如早点走人为上。最起码得了名,利不可兼得也就算了。我猜测就是这个原因,这才是饱学鸿儒不读死书的学者。当然后世记载勾践卸磨杀驴,正好又验证了范蠡的厉害,勾践只是没有跳出这个规律,大概率事件而已。

名与利皆为虚妄,能得就得,不能得就算了!人生短短几十年,何必为此闹腾呢!快意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走向蔚蓝


范蠡文种辅佐越王勾践,历经艰险,终于打败吴王夫差。就在这个时候,范蠡选择了离开。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从范蠡给文种的留言中可以看出,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范蠡的留言:“越王长长的脖子,长着鸟一样的嘴巴,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的。飞鸟射尽,良弓就会被收藏;狡兔死光,猎狗就会被烧成菜;敌国灭亡,功臣成了君王的隐患,就会被杀掉!你还留在那里干什么?”

文种一看到这些,就害怕了,从此称病不敢上朝。后来的越王勾践的做法,如同范蠡所说的那样,逼死了文种。

越王勾践怎么逼死文种的呢?他派人送给文种一把镂空剑,说了一段话带给文种。这段话的大意是,“文种你呀,非常有本事的人。你给寡人规划的七种强国策略,寡人只用了三种就灭掉了吴国。还有四种没有机会使用了,寡人不忍心你的才能被埋没,爱卿呀,你还是到地下帮助先王对抗老吴王阖闾吧!”文种别无选择,只能自杀了。

范蠡怎么看出来越王勾践会卸磨杀驴的呢?仅仅凭着看到越王勾践的长相和声音吗?显然不是。主要原因可能还是跟勾践相处久了,知道了勾践的本性。

不过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个是史书一笔带过的东西。往往事情就藏在这些细节里,虽然说只是简单的写了一下,仔细想想就会明白范蠡看待问题,是采用多维度的分析。

伍子胥和范蠡,都学过大六壬,而且非常的精湛。

当年伍子胥凭着大六壬逃过楚平王的陷阱,来到吴国。有人要问,既然大六壬能让伍子胥从楚国逃出来,为嘛不能从夫差这里逃出来呢?因为伍子胥这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本是楚国臣民,到吴国就已经是二臣了。名微时到哪都行,名重再叛吴国,天下很难有容身之地了。

范蠡也一样精通大六壬,越王勾践在与夫差对决中,范蠡多次用大六壬帮助勾践决策。每一次面临危险,都用六壬预测一下。甚至越王勾践的孩子出生,范蠡都可以用六壬提前预测出是男是女。

你想想看,范蠡基本上什么事都可以提前预测一下,难道他就不能预测灭掉吴国后,他该怎么办,越王勾践又会怎么干吗?


乙丙丁6


这是述史人自编的可同患难不可同富贵,属对帝王杀功臣的一句表象现象的总结语。

帝王杀功臣还有一个总结词语,即功高盖主。

从而,鸟兽尽良弓藏,矫兔死走狗烹。

实际上第一代帝王,是杀伐出来的,其带领的属下个个是杀人魔王,且可战胜比自强大者的人,若无战事有几人敢同这样的人在一起相处安睡,更谁敢在帝王继承式条件下,把这号人留给承王位儿子身边呢,自己可控这号人,自儿子孙子能控制住这号人吗。

这是深思得的概念,事实上普通人也有这一行为的,这就是创业者,创业成功后,身边原共同创业的人越来越少,几乎全被新招来的人替换了。

这是因为同创业的人,创业成功后都成元老级的人了,且带着初创业时平头百姓无大没小的习气,即平起平坐相互抬扛大呼小叫,不论是谁都吵架怼对,没有敬畏心,顺理有理就服,理短必灭,管他是谁呢。

这一习气是初创业时,集思广议寻找最佳方案造成的,即畅所欲言发表自见解确保方案最佳练出来的,因为初创业对所有人都是在摸索,每个人都没真经验,不抬扛争吵找不出最佳方案来的,而互抬扛争吵就是没大没小互不服气,当创业成功后,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时,听顺主事人安排成为不可违拗的尊卑主次关系了,再没大没小就管理不成了,再任意抬扛争吵就是管闲事挑毛病,甚至反抗对抗了。这样处处对抗的人,谁再肯要呢肯用呢。

本型,初创业进程里认理不认人的,创业成功后认人少认理了。这是因为管理的人多了,须有一个权威树立起来,确保形成一个人是最终解释权人出现,使不同见解得以统一与一致了,否则扯皮无法工作了。这是由于试生产时,无标准,大家争吵找出可接受的标准出来的体现,当经验丰富标准固定后,只有顺从标准依标准而行了。

这在中国很好理解的,创业时顺其自然,用道学,创业成功后遵规则,用儒学。

即创业进程里没大没小,谁对听谁的。创业成功后忠于发令人,不可逆反的。

所以元老级的人习气已固化,服理不服人,遭主事人烦了,从而呈可同患难不可同富贵了,实际上是元老级人物不服管不好管外,还乱掺和造麻烦。即谁都不服不怕。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