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之阵-丰臣氏的最终落幕,英雄们的一曲挽歌

注:本文细节部分有想象加工成分

1614年德川家康预感自己大限将至,同时讨伐丰臣氏时机成熟,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强行要求丰臣秀赖离开大阪,转封奈良。

先前面对德川氏的步步紧逼,日益衰落的丰臣氏不得已一退而退。然吾欲退而敌欲进。如今的丰臣氏也已被逼入绝境。如若转封奈良,那何时又会被转封西国、九州?面对家康的无理要求,与其饱受屈辱、眼见“父亲”丰臣秀吉辛苦经营的大阪城白送虎口,秀赖终于决定放手一搏。并散尽大阪金银,号召天下依旧忠心于丰臣氏的浪人进入大阪城,与丰臣氏共进退。

面对天下人德川家康,大阪城虽号称难攻不落之城,但天下大名共击之,其又岂能幸存?大阪虽然富丽繁华、金银遍地,但如今确如死城一座,唯见入口,不见出口。

虽大多浪人乃是为金钱卖命,却亦不乏英雄豪杰置生死于度外,欲报丰臣氏大恩,聚于大阪,抗击德川。其中便以真田幸村、毛利胜永等人最为著名。虽英雄云集,却难以逆天改命。大阪之役注定以悲剧收尾。随着一把大火,曾经富丽堂皇的大阪轰然倒塌。而彻夜不休的火光也似乎宣告着丰臣氏的衰亡。

岁月流逝,时光渐渐洗涤掉一切战争的痕迹。但英雄的故事却能超越岁月,在时光流转中熠熠生辉。如今只要提及大阪,真田幸村、毛利胜永等英雄们故事依旧于脑海中浮现。

大阪之阵-丰臣氏的最终落幕,英雄们的一曲挽歌

大河剧《真田丸》真田幸村


凛冽寒冬

1614年11月,德川家康统领天下大名,近二十万人马包围大阪城,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真田幸村等人站立城头,定眼望去,大阪宛如人海之中的孤岛一般。

大阪之阵-丰臣氏的最终落幕,英雄们的一曲挽歌

大阪城


许多人认为德川氏虽人数众多,但长年处于和平年代的军队战斗力早已大不如前。甚至许多是从未历经战事的官僚子弟。说到底不过是纸糊的老虎,一帮乌合之众。反观丰臣这边,虽人数较少,却大多都是关原之战后落魄的浪人,不仅有着较强的战斗力,而且对德川氏怀有极深的仇恨。外加有大阪坚城守护。丰臣氏一方反而更有胜算。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虽然德川氏经历了十余年的和平,但忘战必危的道理德川家康却不可能不明白。这点从德川氏保留赤备队就能证实。而德川方面亦不乏上杉军、伊达军等劲旅。另外当时德川军甚至装备有南蛮大炮并在之后发挥有巨大作用。而丰臣氏这边浪人虽有作战经验。但说到底大多数人乃是为钱效命,且军队临时组建,纪律涣散,缺乏组织。面对数倍于己的德川军,岂能指望他们死战不退?更令丰臣氏雪上加霜的是大阪城内还潜伏有大量德川间谍。德川家康对丰臣氏的一举一动皆了如指掌。

深思熟虑之下,真田信繁等人认为固守大阪城必亡,希望将战火燃烧到近江一带。原因有二:其一,守城乃是拖延之策,或等援军相助,或待天下大变。然而普天之下,皆是德川臣子;四海之内,何人敢助丰臣?等不来援军,亦等不到天下大变,守城只能是自取灭亡。其二:家康势大,后勤补给源源不断。待在大阪城中乃成瓮中之鳖,板上鱼肉。

然而真田幸村的建议却遭到大野治长等人的强烈反对。除战略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丰臣方面对浪人众们并不信任。大敌当前,丰臣内部反而相互猜疑,谈来也十分可笑。

大阪之阵-丰臣氏的最终落幕,英雄们的一曲挽歌

大阪


终于,战斗于大阪城外打响。二十余万德川军将大阪城围得水泄不通。攻击日夜不休。大阪各部皆英勇抗战。而真田幸村部表现尤为出色。幸村凭借其临时组建的真田赤备队与由父亲处继承的甲流兵法屡次击溃德川军的进攻,极大地拖延了德川氏的攻势。而只要将战事拖入寒冬,德川方的补给会出现困难,战事则会暂时对丰臣一方有利。

但敌人不愧是“老狐狸”德川家康。见强攻不成,德川家康又起一计。竟主动提出和平请求。然和平是假,欲使丰臣氏填平护城壕是真。如此手段一看便知,真田幸村等浪人众皆极力反对。可惜懦弱的秀赖之母“淀君”却不肯放弃和平的机会,甘愿落入家康的陷阱。填平护城壕的大阪如拔牙的老虎,已经渐渐面露死相!

大阪之阵-丰臣氏的最终落幕,英雄们的一曲挽歌

大河剧《真田丸》真田幸村


血色炎夏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次年夏季,面对已经卸下防备的大阪城。家康竟以浪人依旧聚于大阪为由,再度讨伐丰臣氏。真田幸村、毛利胜永等人虽对丰臣氏的指挥心灰意冷,但面对孤立无援的丰臣氏,曾受丰臣秀吉大恩的诸位亦不愿在丰臣氏危急存亡之际抛弃丰臣氏。于是最终的悲剧之战-大阪夏之阵开始。

由于大阪城防的破坏,丰臣方诸将不得不出城作战。然而丰臣方又犯兵家大忌。兵力劣势的情况竟又分兵行动。1615年5月6日早,小松山上后藤基次军率先与德川军交战。尽管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德川军,后藤基次亦不退一步,坚持等待着真田、毛利氏增援。然而不幸的是,当日突发大雾。真田、毛利氏被大雾阻隔,不熟悉地形又迷失方向。竟无法支援后藤基次。后藤基次被万余兵马围困,又等不到后援,全军几乎全军覆没。见全军陆续倒下,无奈的后藤基次只好率领亲卫冲入敌阵。最终力竭而亡。

大阪之阵-丰臣氏的最终落幕,英雄们的一曲挽歌

真田幸村


而姗姗来迟的毛利、真田军面对气焰正盛的德川军亦不能对抗。只能撤回大阪城内。撤退途中遭到德川氏掩杀,损失惨重。另一面,长宗我部盛亲与木村重成亦遭到德川军袭击。特别在井伊直孝的赤备队突击下,长宗我部与木村重成最终溃退。木村重成战死。长宗我部盛亲在土佐军团的掩护下勉强撤退。

夏之阵首战,丰臣氏全面溃败。木村重成、后藤基次战死。大阪最强的土佐军团也丧失作战力。大阪上下死气沉沉,皆等待着最后的灭亡。然而真田幸村、毛利胜永等人不甘坐以待毙,决定集结全部兵马试图斩下德川家康首级。寻求最后的一线胜机。

正如日本历史小说家新田次郎所说:当战争必须以讨取敌方主将首级的方式取胜时,说明己方也已到了山穷水尽、别无他法的地步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7日,真田、毛利氏于茶臼山-冈山一带布阵。面对于数倍于己的德川军,毛利胜永首先与德川先锋本多忠朝(本多忠胜之子,因德川家康认为此战必胜,所以将先锋之功赐予本多忠朝)发生交战,因毛利方铁炮少于本多军,毛利胜永不得已率队直捣本多军。

大阪之阵-丰臣氏的最终落幕,英雄们的一曲挽歌

大河剧《真田丸》毛利胜永


出人意料的是,毛利胜永此战宛如战神毗沙门天降世,化身为日本战国最后的“无双战神”。尽管本多忠朝并未辱没其父威名,但亦不能阻挡毛利氏的猛攻,最终力战而亡。取得首功的毛利氏更是一鼓作气、乘胜追击。虽不断有敌军围困过来,却丝毫不能阻止毛利胜永一步。短时之内,德川军各路大名皆望风而逃,避之不及。毛利胜永竟径直突入到家康本阵面前。

原先于侧翼抗击越前军的真田幸村也迅速做出反应,乘德川军混乱之际,直捣黄龙突入家康本阵。几乎要取得家康性命。然而天不助丰臣,原先被击溃的德川诸队亦重新集结对毛利、真田展开反扑。而支援而来的井伊赤备队更是令毛利军陷入混乱。最终四面受围的真田幸村只好进行最后的决死冲锋,并力竭而亡。幸村阵亡,毛利胜永一人也无法力挽狂澜。只好下令撤退。在稍后的大阪城防战中,毛利胜永亦随大阪城而亡。

大阪之阵-丰臣氏的最终落幕,英雄们的一曲挽歌

毛利胜永


后记

关于真田幸村、毛利胜永突入德川阵中,一度逼迫德川家康切腹自杀之事。现在普遍认为其中有夸张成分。但从一些细节之中亦能证明当时真田与毛利氏作战之英勇。其一:乃德川家重臣本多忠朝被毛利胜永讨死,毛利氏作战之英姿可见一斑。其二:乃伊达二十年,不是,伊达政宗全歼友军之事。当时神保相茂军受到明石全登进攻,力不能敌的神保氏不得已向后溃逃。而伊达政宗为防止神保氏的溃军混乱之中打乱本阵,下令铁炮队射杀神保相茂。这一出闹剧亦能看出当时德川方受到丰臣方的冲锋而乱作一团。伊达政宗万不得已之下才会出此下策。(关于伊达政宗是否射杀神保相茂一事,《萨摩旧记》《德川实纪》《夏之阵推察记》记载各不相同,但偏向于此事为真)。

大阪一战,原先聚于大阪城中的真田、毛利、长宗我部、后藤、大谷(大谷吉继之子)以及无数未留下姓名的浪人皆随着大阪城的覆灭一同淹没于历史河流之中。从结果来看,真田、毛利等人之死并未能阻止丰臣氏的灭亡。其所做一切努力在历史进程中似乎都徒然无功。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若能为自己心中正义而死,即便徒然无功,对武士来说亦是人生幸事。而对真田幸村、毛利胜永等人。后辈皆称之为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