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兵變後後周仍有實力為何不反撲?

我是熱狗


趙匡胤在發動陳橋兵變之後,奪取了後周的政權,成為了新的王朝宋朝的開國皇帝,當時忠於後周的勢力其實並不大,而且也反撲了,但是由於發動反叛的頭領都沒有什麼政治頭腦,被趙匡胤各個擊破,最終反撲失敗。

當然,趙匡胤能坐穩皇位,也是有原因的,下面一一分析。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寬容處理各種政治問題

按照我國曆史傳統來說,歷朝開國君主在奪取了政權後都會對自己的對手趕盡殺絕,以除後患,但是趙匡胤卻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位有著無比寬容的帝王,他的處理方式與一般的政治習慣不同。

對於後周的皇室柴家,趙匡胤是採取了保留其家族並優待的政策。為了貫徹這一政策,他把優待柴氏家族立為了宋朝皇帝的祖訓。

宋朝的新任皇帝都會在一個不識字的太監的帶領下來到一個密室,密室裡刻著趙匡胤留下的三條祖訓,第一條就是善待柴氏家族,可見趙匡胤對於善待柴氏家族來說,是極為看重的,這也就保障了柴氏家族的安全。我們在《水滸傳》中能夠看到“小旋風”柴進,也是拜趙匡胤的寬容政策所致,說明柴氏家族的人在宋朝一直都活得很好。

對於整個朝廷的大臣來說,原來做什麼的基本還是做什麼,為了讓這些大臣放下心裡的戒備,趙匡胤基本都是全盤任用。有一次一位趙匡胤手下參與黃橋兵變的有功的將軍夜闖了宰相的府第,被趙匡胤知道後他就把這位將軍給貶到了外地。他這樣做也讓那些前朝的官員都看到了趙匡胤的決心:就算是自己的功臣,要是敢胡亂來的話也沒有好下場,他不會偏袒這些有功的臣子,或者因為擁立他有功而會對他們網開一面。

對此再說一下杯酒釋兵權,其實歷代的皇帝來說,為了解除大將對皇權的威脅,很多都是採取了殺戮的方式,如劉邦、朱元璋都是這種情況,唯獨趙匡胤採取了“只要放棄兵權就讓你們回家過上富裕生活”的做法,當時以石守信為首的大將們在放棄了兵權之後,趙匡胤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讓他們去了全國最富裕的地方擔任地方上的虛職長官,同時還把自己的幾個女兒嫁進了他們家,與之結為了親家。

趙匡胤寬容的做法使得在整個宋朝取代後周的過程中沒有發生大的動亂,穩定了人心,穩定了政治局面,這是趙匡胤能夠消滅後周反撲力量的根本原因。

後周勢力的反撲

其實當時終於後周並公開反對趙匡胤的只有李筠和李重進。他們一個在澤潞當節度使,一個在揚州當節度使。

李筠作為戰將來說確實是一員猛將,而且也是一位老資格的節度使。但是就是缺乏政治頭腦,在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後,他就公開反對趙匡胤,而當時他的手下都認為不應該反叛趙匡胤,畢竟一個節度使的兵力遠遠不能和全國的軍隊對抗,但是李筠卻認為自己獲勝有三條理由:一是趙匡胤手下的大將和他都有交情,能拉過來;二是他有一員萬人敵的猛將;三是他有一匹日行千里的超級寶馬。

我們仔細分析李筠的三條理由,會發現基本都不靠譜。就拿第二條和第三條來說,對抗趙匡胤是國家層面的對抗,對於國家層面的對抗這根本不是一員猛將一匹好馬能夠解決的。而且在後來的歷史記載中,他所說的那員猛將根本就沒有記錄,說明在戰爭中也沒起什麼作用。至於他的交情就更為扯淡了,真打的時候那些有交情的“朋友”是和他打的最兇的。

他要反叛的消息首先就引起了北漢的注意,北漢主動過來和他結為了盟友,並,派出了三千老弱殘兵給他助陣(然並卵的作用)。在南方揚州的李重進則派人過來聯絡了李筠,約定一起反叛,但那位負責聯絡李筠的李重進的使者也是趙匡胤安插在李重進身邊的間諜,把李筠和李重進的計劃全都告訴了趙匡胤,趙匡胤命令那位間諜拖住李重進,不能讓他們同時反叛,那個間諜也做到了。

之後趙匡胤率領大軍進攻李筠,結果李筠不出意外地戰敗。在李筠失敗之後,李重進菜行動了起來,但為時已晚,畢竟這個時候只剩了他一個,能怎麼對付趙匡胤呢?李重進最終還是反叛了,當然因為李重進的軍隊並不多,所以很快就被趙匡胤擊敗。

李筠和李重進都是後周的重臣,且都是大將出身,連這樣的人反叛都被擊敗了,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在李筠和李重進失敗後,也就沒有人反叛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當時後周反撲的勢力主要就是大將出身的節度使李筠和李重進,但是他們的勢力都不大,並且在趙匡胤的間諜策略下,他們沒有同時反叛,其實沒有給趙匡胤造成多大的麻煩。在他們失敗之後,也沒有影響力能超過他們的後周餘黨,自然也就沒人反叛了。


老威觀史


後周世宗柴榮,雄才大略的主兒,公元959年親征契丹,突然患上重疾。臨死之前淚汪汪,他對王朝的未來充滿憂慮,畢竟在世最年長的兒子才6歲。小皇帝君臨天下,難免主少國疑,該如何是好?

一番頭腦風暴後,柴榮對身後事做出安排,儘量避免小皇帝在殘酷的政治鬥爭裡無力控制局面。後周是“五代十國”的最後一箇中原政權,當時的政局信奉“兵強馬壯者為大哥”,柴榮重點防範的對象就是領兵大將。

柴榮的擔心沒有錯,兒子後周恭帝柴宗訓最終還是被套住,讓宋太祖趙匡胤奪走政權。那麼,柴榮殫精竭慮安排的的輔政格局是怎樣的呢?

簡單的來說,柴榮要控制住最重要的軍事力量——禁軍,讓各級將領互相牽制平衡,居於中樞的小皇帝才能確保無恙。

後周的禁軍,分為兩個部門來分掌,1個是殿前司、1個是侍衛親軍司。柴榮把自己最放心的人留在禁軍:“高平之戰”表現忠勇的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掌握著3萬精銳部隊;能征慣戰的李重進任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周開國死忠粉之稱的韓通任副都指揮使,趙匡胤的死對頭袁彥任步軍都指揮使,3個人掌控著6萬軍馬。

如此安排,趙匡胤手頭的軍力還不足以發動1場政變,禁軍裡的實力派都是他無法逾越的攔路虎。不過,趙匡胤的運氣很好,一番操作之後,攔路虎都被趕跑了。禁軍人事格局發生怎樣的鉅變呢?

柴榮死,幼主上,暗流湧動……後周恭帝即位不久,先帝的安排被完全破壞,先是袁彥被外放到陝州任節度使,後有李重進被打發到淮南任節度使。這兩個人一走,有勇無謀的韓通難成氣候,隨著趙匡胤的大量親信被補充進來,後周危矣……

不過,趙匡胤對韓通還是有所顧忌,公元960年藉口“契丹南侵”,他帶著京城精銳出城迎敵,避免軍中將士受到韓通影響。等到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趙匡胤才帶著思想統一的部隊返回汴梁,這時候聽到消息的韓通依舊要抵抗……

天不遂人願,韓通在準備兵馬抵抗時,首先遭到石守信的伏擊,好不容易殺出血路又碰到王彥升的兵馬,韓通不敵逃回府邸。趙匡胤的內應豈能放過他,他們殺入府內,韓通夫婦、3個兒子全部被殺。

趙匡胤帶著人馬進入汴梁,城裡的反抗勢力早被剷除,他就順順當當代周。這時候的外藩並不服氣,不少人蠢蠢欲動,比如柴榮的親信成德節度使郭崇、柴榮的國丈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

如果郭崇、符彥卿起兵反抗,就很有可能引發其他藩鎮的效仿,趙匡胤的皇帝寶座就難坐穩。對此,趙匡胤早就有安排,他發動陳橋兵變的時候,就已經派出2路大軍駐紮在郭崇、符彥卿的眼皮底下,看你們敢不敢動!是非最好是“消滅在萌芽狀態”,郭崇、符彥卿一看虎視眈眈的精銳之師,沮喪之下選擇臣服趙匡胤。

有人會問,禁軍裡外放的哪兩位爺呢?陝州任節度使袁彥,“及聞禪代,日夜繕制甲兵”,但終究沒有與趙匡胤決裂;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就慘了,勾結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反叛,兵敗身死。重點是這個李筠,他是唯一有可能讓趙匡胤崩盤的藩鎮,他究竟做了什麼呢?

李筠,本來叫李榮,因為要避諱世宗的名諱,就把“榮”改為“筠”。李筠為後周開國立下大功,柴榮即位後封他為“太尉”,他擁重兵在潞州,主要職責是抵禦北漢的侵犯。

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後,曾經派使者去見李筠,後者拒絕從命。經過身邊人的勸阻,李筠才安排酒席迎接使者,可是席間他突然掛出後周太祖皇帝郭威的畫像,對著畫像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嚇得使者飯都吃不好,瞅準時機趕忙告辭,火急火燎去給趙匡胤打報告……

後來,李筠聯合北漢勢力,起兵反對趙匡胤,數萬精兵南下駐紮澤州。趙匡胤親自領兵進攻澤州城,宋兵奮力攻下城池,李筠赴火自焚而亡。僅僅2個多月,趙匡胤迅速平滅李筠的叛亂,不僅在臣民面前大秀一把,還讓各地強藩心生敬畏。從此,大宋朝重建中央集權,徹底根除藩鎮勢力,開啟300多年的基業。


子屠龍


  

  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第一時間反攻京城,奪下皇宮。當時周恭帝、小符太后都背叛遷居到皇家寺廟,已經被趙匡胤兵馬控制。並且,趙匡胤親自帶兵清剿皇宮,將周世宗其他子嗣全部緝拿,該殺的殺,該抓的抓。

  也就是說,除了周恭帝,後周已經沒有其他皇子有名分繼承帝位。而周恭帝已經被趙匡胤掌控。

  另外,後周立國不到十年,周世宗柴榮在位嚴刑峻法,對臣下有失恩德,多數大臣並不感恩,加上後周皇族人丁單薄,並無什麼了不起的大人物。

  周世宗在位時,從各地挑選精銳組建了新禁軍,新禁軍的戰力遠在地方軍隊之上,因此在無利可圖,無人首倡反正的情況下,大多數節度使選擇了默認現狀。

  當然,還是有兩家節度使選擇了造反,一個是澤潞節度使李筠,一個是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不過,這兩家最終都失敗了。

  李筠本就是一個野心家,他並非後周心腹,在周世宗時期就割據一方,圖謀不軌。趙匡胤兵變之後他又勾結北漢,發動兵變。不過,名不正則言不順,在趙匡胤親征之下,僅僅一戰就大破李筠。

  至於李重進本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本來有名分起兵,不過,因為周世宗柴榮對李重進特別敵視,在臨死之前特意將其貶斥出京,因此李重進對於柴榮他心有怨氣,沒有在第一時間起兵,後來趙匡胤要削奪他兵權,他才造反。

  在趙匡胤親征之下,短短一天,他佔據的揚州就被攻破。

  總之,後周建國時間短,周世宗恩德不足,加上趙匡胤兵強馬壯,善待後周大臣,大家自然甘心投降。


葉之秋


五代亂象,強者為王,如論其時被取代的朝廷國家,前朝遺留的力量大多依然強大,後唐後漢後周的更替莫不如此,只是一旦大局已定,再反抗已是徒勞,這也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常態,改朝換代時,親戚或餘悲,他人也已歌,對朝臣和將士來說,效忠誰不是效忠?還有為人所稱頌的五代不倒翁馮道,可知這個時期人們的認知和價值觀念,忠君並不是主流。趙匡胤雖是以快刀斬亂麻,擒賊先擒王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上位,但還是遭到一些抵抗和反撲的。

在以“點檢做天子”流言搬掉郭威的女婿、殿前都點檢張永德之後,趙匡胤順利接替都點檢之位,柴榮英年早逝,兒子宗訓幼年上位,臨終託孤給大臣範質王溥等人,在主少國疑的情況下,趙匡胤一系利用契丹入侵的消息,兵到陳橋驛便黃袍加身當了皇帝,回師京都奪權,其時朝內外大多懾服,範質王溥等雖心有不甘,也只得順水推舟。這次沒有硝煙的戰爭非常成功,基本符合趙匡胤兵不血刃的意圖,但還是殺死了一名高官,後周的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韓通最先追隨劉知遠,戰功出身,後跟從郭威駐鄴城,一同被迫反抗劉承祐,深受郭威倚重,為人忠心耿耿,高平之戰與趙匡胤柴榮一道力挽敗局,在北防契丹立下殊勳,又率軍奪取後蜀的秦州鳳州等,成為一方節度使,又進位檢校太傅,在朝中是可以和趙匡胤抗衡的代表人物之一。陳橋兵變發生後,韓通在汴京得知大變,急忙準備組織禁軍抵抗,被軍校王彥升所殺。以韓通的威望和戰陣經驗,如果及時組織人員抵抗,應該有一番惡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另兩個反抗者一是郭威的侄子李重進,和開國功臣李筠,只是由於二人的猶豫不決,才使舉義在宋朝建立之後,但應可算是反撲行動。趙匡胤代周建宋,派人慰諭李筠,又加官晉爵,李筠忠於後周,懸掛郭威畫像,勾結北漢和李重進發動叛亂,趙匡胤派出石守信和慕容延釗二路出擊先發制人,自己親往陣前督戰,李筠兵敗自殺。李重進與李筠勾結,中了趙匡胤的緩兵計,在李筠死後才起兵,兵敗自焚。


南方鵬


因為發生兵變的陳橋驛距離後周京師東京(今河南開封)實在是太近了,周恭帝和他的臣子們還沒反應過來,趙匡胤就兵不血刃佔領了東京。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年),五代最英明神武的皇帝后周世宗柴榮壯年崩逝,七歲的小皇帝柴宗訓即位,是為周恭帝。次年(960年),忽傳遼國聯合北漢大舉來犯後周邊境,這兩國都是後周的死敵,年輕的符太后嚇的花容失色不知所措,問計於宰相範質,範質推薦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出兵抵禦。陳橋兵變,即發生於這一次出兵。




陳橋兵變實際上是趙匡胤早有預謀,這個政治野心家早就為這場政變做好了準備。據李燾所著《續資治通鑑長篇》記載:“時都下喧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惟內廷宴然不知。”所謂“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必是趙匡胤命人散佈的謠言,再加上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及趙匡胤母親之言:“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種種史料無不證明,趙匡胤發動兵變是早有預謀,而且準備充足。




所以兵還是出,有兵才能奪權,但趙匡胤不會走太遠。政變發生的陳橋驛,是距離東京開封府東北不過二十公里距離的一個驛站。2月2日夜,周軍駐紮陳橋驛,兵變當夜就開始,趙匡胤命親信手下散步議論,謂“聖上年幼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命奮勇殺敵誰人可知,不若先擁立都點檢(指趙匡胤)然後北征。”在眾人的一番煽風點火下,將士們情緒爆發,不可收拾。趙匡胤之弟趙光義和親信趙普授意將士把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喝醉酒的趙匡胤身上,眾將士皆拜於庭下,三呼萬歲,趙匡胤就這樣輕而易舉的被擁立為皇帝。




陳橋驛距離東京不過短短二十公里地,正當朝廷上下都以為趙匡胤已經大軍開拔,向邊境進發的時候,被黃袍加身擁立為帝的趙匡胤已經當夜即回軍東京。守備京師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趙匡胤是殿前都點檢出身,屬於高級別禁軍將領,平常少不了與其他禁軍將領拉好關係。兵變成功後這些人都打開城門接應。整個東京的禁軍將領,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促間想率兵抵抗,只是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所殺。

趙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東京府,在取代後周的過程中,他一改五代朝代更迭時都城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軍士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京城局勢趨於穩定,因此得到了不少後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加上京師已為趙匡胤所全面控制,在忠君思想模糊的五代,大家都明哲保身,自然是擁護新君,沒有人選擇反抗。對於他們來說,誰當皇帝其實都一樣,只要富貴榮華還在。




這場兵變實在是太順利,趙匡胤兵不血刃就佔領了東京城,周恭帝柴宗訓和符太后困於宮中,無所作為,即不能發號政命,也不能調兵遣將,孤兒寡母,眼看著趙匡胤就這樣輕易奪權。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順利,代價最低的一次改朝換代。


大國布衣


趙匡胤是後周都點檢,禁軍大將。後周宮內外的軍事大權都掌握在趙匡胤手中,柴宗訓母子成了待宰的羔羊,只能拱手讓位。趙匡胤是官二代,隨周世宗徵北漢伐南唐屢獲戰功,成為一顆冉冉上升的將相。周世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努力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做統一天下的準備。當時武將擁兵造反的事情時有發生,所以他認為是武官端正有福相的將領都想盡辦法和協掉,唯獨沒有防備趙匡胤。一方面趙匡胤是後起之秀根基不深,還特別勇敢和忠心。另一方面趙匡義和他是連襟關糸。柴榮死後趙匡胤有託孤之任。960年北漢和契丹聯軍入侵,趙匡胤奉命率軍出征,當走到陳橋驛時,士兵譁變,將士把一件皇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這是當年後周開國皇帝郭威造返的成功複製。趙匡胤幾乎兵不血刃,一夜之間當上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趙匡胤當上皇帝后,原先後周群臣一致官復原職,參與參加兵變的將領都是好哥們,一律加官進爵自然皆大歡喜。當一切安定就續後,趙匡胤採用宰相趙普的建議,削奪朝中大將兵權。於是趙匡胤大宴群臣,勸說諸將交出兵權,用良田美宅做交換做到君臣之間沒有猜忌。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把禁軍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收到手中,從而解決潛在危脅。





關東俠客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被眾人推舉“黃袍加身”開啟了大宋王朝的歷史!

“陳橋兵變”可以說是後周都點檢趙匡胤篡奪了後周的天下,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謀反,在周世宗柴榮去世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大宋的雛形已經在萌芽中茁壯成長!

為何“陳橋兵變”以後後周的勢力不反撲?

題主所說的後周仍有實力並不準確,真實情況則是趙匡胤完全把握住了局勢!

1.趙匡胤利用周世宗平衡權力的機會,走上了大周軍事力量的臺前!後周的存在時間從951年到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至共九年的時間。當年後周的周太祖郭威正是作用“兵變”奪取了後漢的天下。到了周世宗柴榮,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積極的開拓疆土,大有一統天下的形式,然而他在959年北上戰爭時,突染疾病,不久病逝。

在死前,柴榮重新劃分的朝中的官職以平衡權力,後周的兩個軍事力量分別為殿前司和侍衛司,而年輕的趙匡胤替代功臣張永德當了殿前都點檢,也就是殿前司的最高軍事指揮,而侍衛司的李重進是另一個力量,趙匡胤資歷尚淺,可以說是有權無兵,正好形成互相制衡!

2.趙匡胤利用大半年的時間精心策劃,“東風一來”,天下到手!趙匡胤當上了都點檢以後就開始了謀劃,他利用大半年的時間,首先把殿前司的副都點檢和一些指揮使完全都換成了自己人,然後在侍衛司哪裡,各個重要的部門,都安插進了自己的心腹,而且不久以後,就把李重進調出了京城改任節度使。所以,趙匡胤已經把起事前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了。

這個時候,正好前線傳來急報,說是邊關緊急,戰事突發,就不得不派都點檢趙匡胤帶領兵馬前去應戰。其實,這些消息都是趙匡胤派人散步的,所以,趙匡胤行軍來到陳橋驛就發生了“黃袍加身”的故事!

3.“陳橋兵變”後,天下局勢穩穩掌握在趙匡胤手中!“陳橋兵變”以後,趙匡胤班師回朝,在東京城內,把局勢控制了起來,逼迫周恭帝禪位,自立為宋,順理成章的過渡了名義上的正統!之前分析過,軍事力量牢牢掌控在趙匡胤的手中,只有兩個地方節度使李筠和李重進想要起兵,結果很快就被剿滅!

所以說,“陳橋兵變”不是突然發生的行為,而是宋太祖趙匡胤蓄謀已久的“謀反”,他對於軍事力量的掌握早已讓後周沒有了機會,只能承認趙匡胤的合法地位!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陳橋兵變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比較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在部眾的擁護下,取後周政權而代之以大宋。不過,趙匡胤的政變並非毫無抵抗,在大宋政權建立後,原後周的兩名節度使先後起兵,但並未成功,史稱“二李之亂”。

下面,我就來說說北宋初期的“二李之亂”。

李筠的叛亂

陳橋兵變,大宋開國後,昭義節度使李筠旗幟鮮明地反對新政權。

李筠乃是後周的一員悍將,他先後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諸政權。郭威稱帝后,提拔李筠為昭義節度使,坐鎮潞州(今山西長治)。李筠擔任昭義節度使的時間很長,地位相當穩固,是非常有實力的地方諸侯。

趙匡胤政變奪權後,積極拉攏諸地方勢力。在這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年代裡,許多地方勢力紛紛向新的中央政權表示效忠。可是,昭義節度使李筠卻沒有動靜。宋太祖曉得李筠的實力,便主動拉攏,許以高官厚爵,派使節抵潞州,加封李筠為中書令。

開封的使節抵達後,在招待宴會上,李筠出人意料地令人請出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畫像,懸掛於廳壁之上,竟然對著郭威的畫像,號啕大哭起來。此舉表明李筠不願歸順新朝廷。究其原因,並非僅僅忠於後周,而是他認為趙匡胤乃是後輩,居然這樣爬到他腦袋上,心有不滿。況且趙匡胤授予他中書令之職,表面上是升官,實際是要削奪其兵權。這一點,李筠豈有不知之理。

在得知李筠的態度後,北漢皇帝劉鈞派使節秘密會見李筠,約請他共同起兵,對抗新成立的大宋政權。

建隆元年四月,李筠與趙匡胤的戰爭爆發了。

仗著有北漢政權的支持,對於這場戰爭,李筠信心十足,在他看來,“吾周朝宿將,與世宗(柴榮)義同兄弟;禁衛之士,皆吾舊人。”他認為只要自己扛起郭威、柴榮的大旗為號召,後周舊將以及禁軍官兵勢必會倒戈,推翻趙匡胤的政權。

可是李筠的判斷完全錯了。

趙匡胤對後周舊將恩威並施,官照當甚至還獲得提拔,俸祿照領,有幾個人腦殘想著為後周效忠呢?對於李筠的叛亂,趙匡胤是有充分準備的,當戰火燃起時,他馬上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率部進討。

李筠雖然得到北漢的援助,可是與北漢的矛盾很快暴露出來。北漢與後周是世仇,而李筠口口聲聲自稱後周遺臣,令北漢皇帝大為不滿;同時,北漢皇帝劉鈞派了一名監軍到李筠軍中,這也引起李筠的不滿。這種互不信任嚴重削弱雙方聯合作戰的力量。

為了迅速平定叛亂,剛剛上臺四個多月的趙匡胤決定御駕親征。很快,石守信與高懷德便給皇帝送上一份厚禮,他們在澤州南大破李筠及北漢聯軍三萬餘人,生擒北漢將領範守圖,擊殺監軍盧贊。

連吃敗仗後,李筠只得龜縮在澤州,攖城固守。

六月,宋太祖趙匡胤抵達澤州,親自坐鎮前線,指揮攻城。宋軍派出一支敢死隊攻城,終於登上城牆,澤州終於陷落了。李筠不願成為宋軍的俘虜,他在城池陷落後,自焚身亡。這位昭義節度使從起兵到敗亡,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李重進之叛亂

在李筠叛亂的同時,有一個人也蠢蠢欲動,他就是淮南節度使李重進。


在諸節度使中,李重進身份是比較特殊的。他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戰功赫赫的將領。在柴榮統治時期,他與張永德、趙匡胤等人分掌兵權。柴榮死後,朝廷授李重進檢校太尉,改淮南節度使,出鎮揚州。不久後,趙匡胤黃袍加身,篡位奪權,而後削去李重進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之職。

恰好在這個時候,李筠起兵反宋,李重進反覆盤算,決心與李筠聯合。然而,由於李筠迅速敗亡,李重進錯失了起兵的最佳時機。

平定李筠之亂後,朝廷一紙令下,把李重進由淮南節度使調為平盧節度使。這下子李重進害怕了,擔心一旦離開老巢,就會遭到趙匡胤的毒手。趙匡胤為了讓李重進安心,特賜免死鐵券,以表立場。

李重進仍然不放心,因為他乃是周室近親,郭威的外甥,而且有兵權。像他這樣的人,豈不是新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麼?一道免死鐵券,難道真能保全性命嗎?顯然,李重進更願意拼死反擊,而非把命運交到別人手中。他拒絕朝廷的調令,呆在自己的地盤,修繕城池,積極備戰,並向南唐求援。

既然李重進不願歸順新政權,趙匡胤就不客氣了。

建隆元年十月,石守信被委任為揚州行營都部署,轄王審琦、李處耘等將領,率領精銳禁軍部隊討伐李重進。謀臣趙普向趙匡胤指出:“李重進憑恃長淮,繕修孤壘,外絕救援,內乏資糧,宜速取之。”趙匡胤聽從趙普提議,下詔親征,統領六軍將士從開封出發,乘舟順流而下,直撲揚州。

皇帝親征總能鼓舞士氣,前線官兵更是奮勇作戰,終於攻破揚州。李重進的結局與李筠類似,但更悽慘,在城陷時,他縱火自焚——不僅是他一個人,還包括他的家人,都在灼熱的火焰下化為灰燼。


君山話史



後周的軍事實力在五代算是比較強的,至少是比之前的後晉和後漢都要強。加上柴榮時期的幾次軍事行動都比較成功,所以還是積累了比較好的軍事資本。

柴榮死的時候,後周經過前期的積累,正是國力強盛的上升期,而且中晚唐以來的藩鎮問題也基本上解決了,又擊敗過遼國,改變了後晉以來中原在軍事上的被動局面。

但天妒英才,柴榮英年早逝,他積累下來的這些資本就只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了。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登基,建立宋朝,接了柴榮的盤。

在亂世有沒有自己的親戚兄弟幫自己掌握軍隊個重要的藩鎮,這是非常重要的。有兒子靠兒子,沒有兒子靠兄弟,沒兄弟就用自己的女婿之類,也都是可以依靠的力量。


當然,自己的子弟太多,而且都手握兵權,對繼位的人威脅是比較大的,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有資格繼位的。後梁和後唐就面臨這個問題,兒子多,而且都有兵權,所以老皇帝一死,就有人要造反奪權。

比如後晉石敬瑭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後漢劉知遠是後晉石敬瑭的女婿,都是以河東為根據地,奪取了皇位,建立了政權。而他們的根據地都是在前朝就建立起來的,在老皇帝的時候也是被寄予厚望,希望這些親戚在他身後能夠夾輔王室,但結果都是他們自己想當皇帝。

柴榮的問題在於,郭威本身就全家都被殺光了,迫不得已才起兵造反,死的時候沒有其他人繼位,只能傳位給外姓的柴榮。而柴榮也很悲催,他自己也沒有其他親人。

所以,柴榮死的時候,只有幾個年幼的兒子。長子宗訓登基,另外兩個還很小,都沒有能力自立。柴榮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他手下的親信將領。而這其中,他最為信任的就是趙匡胤。


按照後來宋朝記錄的說法,柴榮也是很擔心身後有人篡位的,所以殺了一些人望比較高,或者被認為又帝王之相的人。但他沒想到的是,最後篡位的會是他最信任的趙匡胤。而且,趙匡胤每天就在他眼前活動,柴榮卻並沒有提防趙匡胤。

趙匡胤是柴榮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為了籠絡趙匡胤,柴榮還做主把他老婆的妹妹嫁給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算是成了親戚,以為這樣比較安全。

其實,以柴榮臨死時後周的軍政實力來看,趙匡胤並不是篡位機會最大的,比他機會更大的大有人在。比如李重進,無論實力還是資歷,就都有更高一些。所以,在柴宗訓繼位以後,才把李重進外放到淮南做節度使,以防患生肘腋。

但結果仍然是趙匡胤突然篡位了。在趙匡胤篡位之後,除了河東的李筠和淮南的李重進曾經起兵反抗之外,其他人都是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趙匡胤篡位的事實。

而李筠和李重進起兵,也不是因為他們真心要忠於後周和柴榮,懷念故主,只是他們恥為人下而已。因為在他們看來,要篡位,也是應該讓他們先來,他們資歷比趙匡胤更老。

所以說,雖然後周的軍事實力在柴榮死後沒有太大的損失,仍然是比較強的,但是卻分散在幾個主要的外姓將領手中,郭家和柴家都沒有更合適的人來統領,哪怕是挑頭反抗趙匡胤,也沒有合適的人。


蕭武


陳橋兵變雖然是北宋建立的一個契機,但真正讓宋太祖趙匡胤成功做皇帝的原因卻有後周的成全,兵變之後,後周是有實力反撲的,卻任由北宋政權步步坐大,這樣的背後,又怎樣解釋呢?



後周在柴榮的手上迅速強大,並且實力在五代十國那樣動亂的大環境下,不輸於任何一個政權,其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有質的發展,倘若柴榮再多活幾年,燕雲十六州或許也不必等到明朝才收復。可惜天妒英才,柴榮去世後,留下的孤兒寡母自然無法在這種亂世裡平安生存,那些誓死追隨柴榮的老臣們,也知道這一點,即便有心輔佐幼主,也很難突出重圍,一統中原。



所有人憂心忡忡,困惑不前的時候,趙匡胤突然來了這麼一出,後周老臣自然難以接受,以宰相範質為首,王溥、魏仁浦等老臣,質問了秘密回到開封卻已黃袍加身的趙匡胤。趙匡胤也沒有為難這些後周老臣,畢竟曾經同朝為官,自己出徵之前,符太后和他們還親自送行,不過趙匡胤身邊的人都認為這是板上釘釘的,於是說了句“再有異言者斬”,從王溥開始一一下拜,之後符太后也不得不認。



陳橋兵變後,除了少量反抗的人被殺,大部分的人看到宰相等人都這樣,自然跟著認了這事。雖然是兵變,但流血犧牲和歷代爭權奪利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趙匡胤也沒有對後周皇室趕盡殺絕,而是妥善安置他們,給予恩養,並立下一個“不殺柴氏子孫”的天子誓師碑。北周到北宋的和平過渡,也是大勢所趨,百官到百姓,都希望可以早日過上沒有戰爭的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