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壺上的“金石味”

金石畫家


中國畫素有“書畫同源”的說法,中國畫的基本特點是意象思維和線造型,並以毛筆的書寫性筆墨來表達和表現。

銀壺上的“金石味”

從藝術的角度說來,中國畫是書畫同源,發展後成熟的文字是刻在碑石上的粗獷,豪放,灑脫,稚拙的追求,誕生了近代一大批如趙之謙、吳昌碩這樣的金石畫家。

銀壺上的“金石味”

銀壺上的“金石味”

他們把篆刻的刀法、書畫的筆法融入到寫意繪畫中,講究“無一筆無來歷”使得紙上作畫,可以傳遞出書法的氣韻,恣肆縱橫揮毫潑墨,“寫”成一幅幅設色清麗,用筆古雅的畫卷。完成了中國畫的又一次革新。

銀壺上的“金石味”

銀壺上的“金石味”


刻刀韻味


清末以來,這近似於書法的繪畫線條,用在竹刻、木刻、紫砂生陶等器物上,成為一種風尚。

銀壺上的“金石味”

不加以堆砌的雕琢,反而用刀法追求畫法,使得這些手工藝品,伴隨著國畫一道,創造並傳遞著文人書房的古雅氣息。

銀壺上的“金石味”

銀壺上的“金石味”

同樣刻繪一方蘭竹,用刻刀刻紫砂,寥寥數筆,熟練的藝人甚至可以信刀拈來,寥寥數刀,在刻刀中盡得蘭花飄逸,書法落字灑脫。

銀壺上的“金石味”


但這對於銀匠的手工藝,確是極大的考驗。


錘鏨成畫


銀壺能夠表現線條的方式,只能是單獨的錘子鏨子鏨刻、或是結合刀來進行剔刻。而鏨子說到底,就是以積點成線的方式打製而成的。

銀壺上的“金石味”

不同的鏨子,其大小,用處也都不同。

銀壺上的“金石味”

因此一根線條都需要換好幾次鏨子打成。通過錘、鏨的不斷選擇,更換,銀匠們才能完成國畫的筆墨氣韻的表現。

銀壺上的“金石味”

著名銀壺大師段六一就表示,在壺上如果需要鏨刻一個“人字”也需要更換四次鏨子,以此才能很好的復原金石書畫的韻味。

銀壺上的“金石味”

銀壺上的“金石味”

銀壺上的“金石味”

這看似簡單的線條,他的深淺,呼吸,節奏均有著與書畫藝術相互契合的韻律,使得壺面每一根線條,彷彿都有著自己的生命。

銀壺上的“金石味”

銀壺上的“金石味”

文人畫工與“銀”相結合,所呈現的金石味道,更為古雅。

銀壺上的“金石味”

如此生動的畫面,卻又不知耗費了銀匠多少個深夜,才能有如此完美的呈現。這也是傳承手工藝這極為可貴的地方。

銀壺上的“金石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