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合谋共灭智伯,最强的智伯为何而败?

一:背景知识

“三家分晋”可以被视作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权力更迭、兵家胜败、天下分合,无不包罗其中。对于《资治通鉴》而言,“三家分晋”也可被视为定调之笔,短短数千字,包含着政治、战争、外交、阴谋、背叛与复仇,千古悠悠帝王事,其意全都蕴含其中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三个晋国公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春秋时强大一时的晋国,最终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从此进入了战国时代。而我们的故事正是从他们三家和那个有名的失败者智伯的战争而开始。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合谋共灭智伯,最强的智伯为何而败?

二:参赛选手的个人介绍

现在先介绍我们的参赛选手。按照顾恺之先生吃甘蔗的理论,我们先介绍最弱的

韩虔是韩国的第一位国君。在他还是大夫的时候,韩军就在公元前407年,在负黍被郑军击败。之后的事迹也是乏善可陈,很明显,他不是那个时代的焦点。魏斯则是魏国历史上有名的魏文侯,他故事的主战场也不是三家分晋,而赵家当时的主家人是赵襄子,这个人心思缜密到可怕,经历了其父简子堪称历史上最有名的继承人考核,即位后灭中山,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合谋共灭智伯,最强的智伯为何而败?

但是他们都不是当时最强大的。

最强大的无疑是智伯。当时继承人选拔的时候,就深得家主的喜欢,被人称赞他有五贤:形象好身材高大(美须长大),擅长武力(射御足力),艺术造诣深厚多才多艺(伎艺毕给),智力值高,有较高的文学和辩论素养(巧文辩慧),并且具备优秀的特质,坚强、刚毅、果断、勇敢(强毅果敢),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不仁。但这个微不足道的缺点,甚至在乱世有可能是优点的缺点,很自然的被家主忽略了。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合谋共灭智伯,最强的智伯为何而败?

总之在三家分晋之前的时间点来看,智伯无疑是占据很大优势的,智家的强大实力,再加上智伯本人的才智,无疑是牢牢占据这时代的主动权。

三:一些下饭的操作

然而,正是因为智伯本身的足够优秀和背景的强大,智伯的骄傲已经很难听的下有益的劝谏了。《资治通鉴》多次用“弗听”两字来形容谋臣劝谏的结果,便揭示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而他反而不以为意,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他飘了,一直在不断试探韩、魏两家的底线,以至于直接索要两大家族的土地,卡住他们的生命线。

不得不说智伯是很有些操作的,他索要土地的借口很师出有名,他说:

“晋国原本雄霸中原,近年来不断走下坡路,甚至受到吴、越等国的威胁。我提议,从我开始,每个人拿出自己家族一万户的领土,上交国家,你们看如何?”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合谋共灭智伯,最强的智伯为何而败?

韩、魏两大家族虽然很弱小,但是却也看出了他的不怀好意,心里算着精明的算盘账,那些地,给傀儡晋侯,不就直接落了智伯的腰包了吗?

无奈的是,智伯以公义为根据,依靠自己身后的强大实力,摆出一副

“谁不服就打谁”的姿态。自古以来弱国无外交,兵锋所指,根本由不得两大家族做出拒绝的姿态。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合谋共灭智伯,最强的智伯为何而败?

这种城下之盟的耻辱感使韩康子热血如沸,他准备做出决定——不给土地,死战到底!

而他的家臣

段规看得很明白,站出来说:

“智瑶这个人,贪图利益,自以为是。不交出土地的话,他会攻打我们,不如就给他罢!”

并且仔细地给韩康子分析了利害,鼓励韩康子坐山观虎斗

就这样,韩家妥协割地,智襄子计谋得逞

而索要土地的要求传到魏家,魏家也不约而同地将一万户的土地交了出去。后来的魏文侯在这时也抱着和韩康子一样的心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上天要使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合谋共灭智伯,最强的智伯为何而败?

而在摆平了韩魏两家之后,智伯很自然的和赵襄子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可是之前一直听话的赵襄子却直接硬怼:我不给!

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刻,韩、魏两家几乎兴奋地搓起手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他们老早就指望智伯被人拒绝,拼劲全力和对方两败俱伤,自己则可坐收渔翁之利

事情也正向着他们的预期发展,被赵襄子怼了一番后,智襄子直接出兵,决心要教训教训这个小弟。

正当韩、魏激动万分,纷纷给他们开buff呐喊助威的时候,智伯又显示出了他的微操作,用自己强大的实力直接威胁他们出兵,把他们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智襄子的政治天赋在这一刻显露无疑。他虽然嚣张自负,却也是个政治天才,把韩、魏两家绑上战车,既可

防止内部生掣肘,也刚好可以增强我方军事威慑。就这样,韩、魏两家成为智家完全意义上的附庸,甚至在智伯出行的时候,两位家主还要做一些牵马执蹬的事。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合谋共灭智伯,最强的智伯为何而败?

在攻打晋阳的时候,智襄子又展现出高超的战术水平

。他并没有硬攻赵家城高坚实的晋阳,而是围而不攻,等待对方弹尽粮绝,同时又巧妙地利用地利,以大水灌晋阳城。老百姓的锅碗瓢盆淹在水里,甚至生出了青蛙。

眼看着胜利在望,望着浩荡水势,智襄子忽然漫不经心道:

“我今天方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呀。“

我一直认为这句话是他悲剧命运的导火索

韩康子、魏桓子听了,各自心头一震。要知道,韩、魏两家的都城也都临近河流,随时有被人决水的危险,而智伯这句话,无疑是说到了他们的心坎儿上,万一...

史书用细腻的角度描述了两个人的反应魏桓子拿胳膊悄悄碰了韩康子一下,韩康子作势踩一下魏桓子的脚

。两人心照不宣的做出了那个决定。

然后接下来的一切便顺理成章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合谋共灭智伯,最强的智伯为何而败?

这一夜,智襄子睡梦正酣,韩魏两家家主和城内的赵家部队商量好了之后,带领军队悄无声息地潜入河堤,刺杀了守堤军士,河堤被决口,未过多久,大水积聚,飞驰向智襄子大营。大水反灌,声势浩大,智军一时大乱

。正慌乱间,远方又响起一阵劲急的号角,随即杀声震天,只见赵襄子亲率大军,呼啸而来……

赵、韩、魏三家合谋逆袭,一举击溃智军,斩杀智伯,智家领土也被赵、韩、魏三家瓜分殆尽,而曾今高傲的智伯的头颅被制成饮器,供赵襄子把玩。

“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四:个人的想法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智伯在战术上的成功之处

1.首先便是师出有名。名不顺则言不正,依靠自己手里的晋国公室这张政治牌,颇有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并且在自己自身实力强大的情况下,面对不给的,还可以利用公室给韩魏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和自己联合。

2.然后就是逼迫韩魏和自己联合。既可以消耗韩魏的实力,又可以增加自己的势力,并且造成事实上韩魏的附庸,为之后统一做足了舆论准备。

3.而军事上因地而战,深知困兽犹斗的道理,围而不打,慢慢消磨赵家的战争意志,并且抓住了古代战争中最关键的粮草这一点,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合谋共灭智伯,最强的智伯为何而败?

那他为什么会失败呢?在于战略

他在战略角度上的缺失是他失败的原因,而所谓战略,即是团结可以团结的,分清朋友和敌人。在利益的角度上,他和韩魏两国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他一直以统一晋国为自己的目标,所以这就注定了他和韩魏之间的合作注定会破裂,那句话只是矛盾爆发的导火索。而所谓“不仁”即是不尊重合作伙伴的利益,以势压人,能得几时好?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合谋共灭智伯,最强的智伯为何而败?

而我所不认同的是后世史家,皆论智伯贪得而亡。他们认为智伯如果改变积极扩展的战略决策,做一个守成之主,然后缓缓图谋别国土地,改鲸吐为蚕食,我倒是觉得这有点成王败寇的味道了。

主动扩张自然是无奈之举,面对一个比韩赵魏三家都强大的智家,韩赵魏唯一能做的就是联合起来去抗衡,而一旦联合起来,智家是很难对付的,况且这也无法保证不会受到他们三家的联合打击,并且智襄子的性格也促使他做出决断——与其战略防守,不如主动进攻。

而作为防守方,韩康子、魏桓子以及段规,则成为后世政治家们争相效仿的典范。面对智襄子的威压态势,他们没有如匹夫一般按捺不住、挺身而斗,而是忍气吞声,默默地助长智襄子的嚣张气焰,帮他在飞速奔向深渊的道路上,狠狠地推上一把。在他

骄傲自满的时候,抓住一个破绽,直接了结了他。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合谋共灭智伯,最强的智伯为何而败?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里,包括智襄子在内,所有人物的智力水准,都是远远超出一般水平线的。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在特定情势下合理选择的结果。智伯不可能放弃统一三晋的利益,而他们也无法接受自己家破人亡,就好像一个死结,永远解不开。

当然,智襄子之败,与其性格缺陷有很大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幼身份尊贵,能力过人的缘故,他的心气极高,对别人总是加以凌辱而不是笼络。

正如《三体》所写到的: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障碍,傲慢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