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武宗朱厚照?

黑落德


都别抢,我来答。

近年来有一种声音认为,明武宗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皇帝,而且这种声音在互联网的传播下,似乎渐渐成为一种“网络史学观”。我对此表示不认同,也不认为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个富有个性的皇帝,实际上谈到个性这种东西,我认为嘉靖和万历反而是最有个性的皇帝。
  • 什么叫个性?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如是描述:

一个人的自身是什么,他的自身拥有到底为何,简而言之:他的个性及其价值才唯一直接与他的幸福有关。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只是间接发挥作用,这些作用因此是可以被消除的。但个性发挥的作用却永远不可以消除。

简单来说,个性是人格和精神的总体表现,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不变的,但绝大多数时候受到环境的影响,人们会压迫自己的个性做出妥协。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为什么比朱厚照更有个性,一个为了“大礼仪之争”,和大臣们死磕三年,最终赢得胜利;万历皇帝因为大臣们不同意自己册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一气之下直接不上朝。

你看他们为了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愿向大臣妥协,宁愿采取一些不好的手段也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但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个性一旦泛滥过头了,就成为任性了。像我们在青春期的时候,是最有个性的年纪,我们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愿向世俗的规则妥协,所以我们和家长,和老师以及朋友对抗。

实际上多数时候并非是刻意的唱反调,而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不妥协,这就是个性,但是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表现过头,让个性变成任性。你现在回头去看,恐怕对自己以前的一些行为也会觉得不妥吧?

所以,于其说朱厚照是一个有个性的皇帝,不如说他是个性泛滥过头,从而变得任性的皇帝。

  • 朱厚照的“个性”和任性

我承认在朱厚照的身上有个性的色彩,其实话说回来,中国古代历史上恐怕并不缺乏富有个性色彩的皇帝吧?个性不一定要表现为叛逆,而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汉宣帝刘病已也很有个性嘛,他继位为皇帝后,大臣们建议让大将军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当皇后,但是汉宣帝不同意,他要让自己的原配夫人许平君当皇后。

这就是“故剑情深”的典故,这也是一种个性啊,汉宣帝敢于违背大臣们的意志,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个性,这就是“个人的品性”和“群体的品性”在做对抗。

实际上我们很容易把“随心所欲”当成“个性”,这是一种认知错觉。

一个人如果“随心所欲”的去生活,那非但不会被视为个性,恰恰是一种“无知无畏”,不负责,不顾后果的任性。

最能体现朱厚照个性(任性)的两件事:

  1. 自封镇国公

这是一件让人啼笑是非的事情,正德十二年(1517年)北京城里的“豹房”已经不能够满足明武宗朱厚照玩“过家家”的兴趣,在男宠江彬的怂恿下,朱厚照离开北京城,带着一代队人马不顾朝臣们的反对前往宣府镇。

并命令让人在那里营建“镇国府”,打算长期在宣府镇驻扎,此外他还给自己改名朱寿,自封了一个“镇国公”的爵位,让兵部录入,由户部给自己发饷银。明史评价他说“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这个评价还是准确的。

辛未,出关,幸宣府,命谷大用守关,毋出京朝官。九月辛卯,河决城武。壬辰,如阳和,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癸丑,敕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亲统六师,肃清边境,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米五千石。吏部如敕奉行。”——《明史·武宗纪》

朱厚照为了满足自己内心那种犹如孩子般沉迷于扮演“过家家”和“身份扮演”的兴趣,自降身份,放在皇帝不当,反而当起了自己的臣子。所以制度在他眼里成为毫无约束力的东西,也是毫无威严可说的条条框框。虽然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朱厚照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制度的束缚,但这是荒谬的,因为他作为一个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这决定了他是制度的守护者,而不是制度的挑战者。

当然,我们不能说皇帝无法有自己的坚持,像嘉靖皇帝坚持要尊自己的父母为父母,而是小宗并大宗以后,反过来称自己的父母为叔父叔母,这是在维护他和父母之间的伦理关系。但是朱厚照这种“过家家”式的游戏完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玩乐之心,这就是任性了。

蒙古小王子伯颜来犯,朱厚照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终于能够驰骋沙场,像他的祖宗朱元璋和朱棣一样建功立业了。所以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持用“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御驾亲征,结果所谓的“应州大捷”实在是场吹捧过度的笑话。

要是朱厚照在这场摩擦中不幸被俘或战死,恐怕大明朝又将面临第二次“土木堡之变”了。

  1. 二放宁王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宁王朱宸濠谋反,这又给了朱厚照一次离开京城的机会。实际上在此之前,朱厚照就因为想离开京城和大臣们发生了一次冲突,这年二月,他下诏说:

己丑,帝自加太师,谕礼部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将巡两畿、山东,祀神祈福,其具仪以闻。”

所谓的“朱寿”就是他自己了。

当时大臣都站出来反对,结果被廷杖的廷杖,被杀的被杀,下狱的下狱,整个大明朝堂如同儿戏,大臣生命如同草芥。

三月癸丑,以谏巡幸,下兵部郎中黄巩六人于锦衣卫狱,跪修撰舒芬百有七人于午门五日。金吾卫都指挥佥事张英自刃以谏,卫士夺刃,得不死,鞫治,杖杀之。乙卯,下寺正周叙、行人司副余廷瓒、主事林大辂三十三人于锦衣卫狱。戊午,杖舒芬等百有七人于阙下。

结果朱厚照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这其中不是朱厚照的胜利,而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君主集权得到强化以后皇权至上的胜利。宋代的时候,宋神宗想要杀死一个漕官,结果遭到宰相蔡确和门下侍郎章惇的反对,想要流放,却被说“士可杀,不可辱”,最后宋神宗非常不快的说“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想来朱厚照能够如此随心所欲,无非是制度帮助了他。

他以讨伐宁王的名义离开北京,结果连半路都没有走到,那位“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已经在鄱阳湖击败宁王,平定了叛乱。朱厚照得知消息后,采取了“王守仁捷奏至,秘不发”的手段把捷报压了下去,继续一边游山玩水的向南游行。

所谓游行无非就是看看山水,随便临幸民间女子。一直玩到十二月份,王阳明早在八月的时候就把宁王送来了,但是他就是坚持不受俘,最后王阳明只好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重新上奏捷报,朱厚照才同意受俘。但这毕竟只是假的,所以朱厚照还想把宁王放回去,由自己重新来抓。

他的任性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了。

  • 总评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看到,朱厚照这个人就是一个心智不成熟,沉迷于“过家家”,又荒淫好色的帝王。而那些被视为“个性”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迷惑我们对他的考察,但仔细思考,假如你是 这么一位皇帝的臣子,恐怕多半不会认为这是“个性”,而是“任性”了吧?

他在位期间,“八虎”太监以刘瑾为首为非作歹,祸乱朝政,值得一提的是王阳明就是因为得罪了刘瑾,所以被贬到了贵州龙场驿。走到半路的时候,王阳明还被刘瑾派来的杀手追杀,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跳进水里,伪装自尽,这才躲过一劫。

而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以后,明武宗没有采取任何的表示,因为这些都是“大将军朱寿”的功劳,王阳明看起来反而像是多管闲事了。这些荒谬的用人手段,以及虚荣,心智的不成熟,我不知道这样一位皇帝有何可以洗白的地方?

如今我们只能凭借历史留下的冰冷的文字去了解这么一位皇帝,但任何的惊心动魄,荒诞离奇一旦用文字描述出来,都会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那种现实场景中的荒谬、愚昧和荒唐,文字恐怕并不能够展现出来。

相信任何一个国家出现这样任性、心智不成熟的皇帝都是一场灾难,任何人民被这样一个皇帝领导着,他们的生活都不会有任何起色,反而会因为出现这样一位昏聩的皇帝背负上沉重的生活负担。他经常派人到民间索求美女,以至于“民间汹汹,有女家,掠寡男配偶,一夕殆尽。”

说来有个笑话,说的是浙江钱塘发生命案,死者身中五刀,刀刀致命,钱塘的县令却判定死者是自杀而死。刑部驳回重审以后,杭州府依然以自杀的结果上报刑部,刑部驳回并呈送大理寺(最高法院)复审,最后这个案子直接送到明武宗朱厚照的御桌上。

朱厚照了解案情以后,愤怒的说:“岂有身中五刀自毙者?欲将朕比晋惠乎?”

这里的晋惠就是指西晋朝的白痴皇帝晋惠帝,他有句经典名言叫做“何不食肉糜”,说的就是他了。晋惠帝被誉为白痴皇帝,多半可能是某个疾病导致智力没有发育成熟,朱厚照是一个正常人,按照常理,自然没有自杀者自捅五刀的道理。

所以朱厚照要求重审,最后查出来凶手是县令的侄子。

有些人把这件事拿来当成朱厚照能力的体现,反而让人更觉好笑,拿朱厚照来和晋惠帝相比,无疑是“矮子里面拔高个,乌鸦里面找凤凰”了,不可谓让人觉得好笑。


围炉谈史


朱厚照不亏为宣宗皇帝之嫡系子孙,他继承先祖朱瞻基恣意妄为的爱玩天性外,其他实在没有可取之处,史书给他冠以两个字“失德”,其实一点也没有冤枉他。



武宗荒唐知多少

弘治十八年五月初六,弘治皇帝派人召刘健、李东阳、谢迁入内,弘治帝觉得自己大期不远,遂拉着刘健的手说:“朕自知命也。天下事重烦卿辈,辅导良苦,朕备自知,东宫年幼好逸乐,卿辈当教之读书,辅以成德。”第二天,弘治帝又把朱厚照召至阁中,托付后事,中午时分,这个历史上难得的好皇帝驾崩。五月十八,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帝。

武宗继位时,刚满十四岁,正当青春叛逆时期,然而在几位大学士的枯燥教育下,厌烦不已。他喜欢玩,斗鸡斗狗,骑马射猎无一不精,兵书策略更是一点就通,但唯一厌恶的就是学习儒术,可是满朝皆是大儒,他们也想把朱厚照打造成一个像他父亲一样的仁君,然而强迫性的让他学习反而起到了不一样的效果。尽管朱厚照的年号起为“正德”,是取圣王大禹实行善政“正德、利用、厚生”之意,但又打心眼瞧不起这些老酸腐儒们那套虚情假意的东西。


他开始挣脱牢笼自由飞翔了。

  • 宠信八虎,扶持刘瑾对抗文官。
  • 建造豹房,肆意享乐。
  • 收宦官、奴卒为义子,赐国姓。
  • 一国之君轻入边地,与蒙古人开战。
  • 亲征宁王却贻笑大方。

这些只是他作为一个“大玩家”的典型事件而已,如收藏妇女,娶孕妇为妃之事多之又多,实在不胜枚举,这些从李梦阳的奏折中可以看出些许武宗的荒唐。

造作巧伪,淫荡上心,击球走马,放鹰逐犬,俳优杂剧,错陈于前,至导万乘与外人交易,狎呢蝶亵,无复礼体,日游不足,夜以继之,劳耗精神,亏损志德。

这篇文章据说武宗皇帝最后都羞哭了,可见应该全部说的是事实。

朱厚照玩脱了的人生

说实话,朱厚照执政下的大明帝国基本上是稳定的,由于朱厚照的强势,蒙古人寇边行为很少。由于应州一战,明军胜利,至此蒙古人再也没有大规模对正德朝再用兵,但是民间疾苦却是颇多。

翰林院修撰舒芬曾描述皇帝巡幸西北诸镇的情况:“四民告病,哀痛之声,上彻苍昊,传播四方,人心震动。”圣驾出行,开支无度,民间已不胜其烦。

朱厚照听后,羞耻万分,终于老实在豹房呆了一年多。宁王朱宸濠正是看到这样的漏洞,他断定朝野怨声四起,皇帝失德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于是舍了自家身家性命作了一场豪赌——造反。然而,他没算出就在他的地盘,还蜗居着一个不世出的圣人王阳明,挥手之间便把他的造反大业给灭了。但是武宗皇帝憋了许久,终于还是忍不住打着亲征的旗号出巡了,在结束了与宁王的战争游戏之后,回京途中在一个青浦江的地方不慎落水,身染疾病。

1952年1月21日,当朱厚照在北京天坛举行献祭大典时突然病发,来不及主持仪式便被送入宫中医治。这一年的整个春天,朱厚照都卧病在床。1952年4月19日,三十一岁的朱厚照死于给他带来无尽欢乐的豹房,死时外臣内臣都在讨论谁可继位,而他身边就孤零零的两个老太监随伺,他死的时候还留下了为他人考虑的遗诏。

朕疾殆不可为矣,尔等与张锐可召司礼监官来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其与内阁辅臣议处,之前此事皆由朕而误,非汝众人所能与也!

当生命逐渐退出他身体的时候,或许他真的悔悟了,他终于承认了之前政事之“误”,把全部责任背在自己的身上。但就是这样一个喜好酒色,荒淫无度的皇帝,他的帝国却稳如磐石,似乎又与他的表现所悖离,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不过武宗皇帝到死也应该感到快慰,在这场皇帝与文官的博弈中,他终究是胜出者,直到死!


结语:可以想象,武宗皇帝其实从来没有留恋过象征权利与地位的紫禁城,他肆意妄为,他荒淫无度他违背礼制,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家惯坏了的孩子,他既不残暴也不仁义,他只是没有按照传统礼法行事而已,历史的评价决定于社会势力对比,而社会对比取决于什么是政治正确,从这个意义来看,朱厚照这个皇帝就是当的不合格,就是“失德”,如此而已!


望风瑟瑟


要说评价明武宗朱厚照,我看跟明英宗沒什么区別。总之都是宦官手中的玩物。

话说弘治十八年(1565年)明武宗称帝,身边就有八个宦官。(又叫太监吧。这些人经常伴他打球骑马,放鹰猎免。这为首的太监叫刘瑾。武宗十五岁当皇帝,你想他还是个孩子,懂的什么朝政奏疏,每天还有学士为他读书讲经……。真是烦死了。这刘瑾可不是一般人,早年自阉进宫。不久被派到东宫侍候太子。他一向钦佩英宗时的太监王振。手下有马永成,高凤,罗祥,丘聚,谷大用,张永等人。号称八虎。他很会迎合武宗奢侈好色的癖好,经常带武宗到宫外游戏,弄来鹰犬歌妓,取得武宗信任。

见此,朝中的大学士刘健,谢迁,户部尚书韩文等见武宗和太嬉戏无度,就上书要求除掉八虎。刘瑾听到后,到武宗前哭诉。对此武宗非但不听大臣们的劝谏,反而让刘瑾掌司礼监,八虎分居要职。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那几个中心的大臣,刘健,韩文,谢迁反被罢免。另有一些官员被庭杖,下狱。从此武宗更无顾忌。开始大兴土木,连太素殿。又建一多层宫殿,勾连栉列名为豹房。两厢有密室。武宗和一些宦官及奸佞小人,整天在里面纵情淫乐。武宗对官中女子玩够了,又有太监去献媚。说色目女子白皙可爱,姿色大胜中土(指西域少数民族妇女),不久便从西域搜罗了十二个色目女子,歌舞淫乐。后又下召,要公候伯菜官僚中的妖艳,美貌的女子,也留在豹房,供他们享受。

刘瑾见武宗沉缅于声色之中,故意在武宗玩的兴头上,拿出一大堆奏章请皇上裁决。你想这武宗那顾的上这些。忙说。去去,我要你是干啥的,老来麻烦我。此后刘瑾就不在奏请,干脆独断专行了。

时间长了,一些文武大臣知道,上报的奏章皇上是看不到的。故民间流传一种说法,讲北京城俩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此时刘瑾权倾天下,太肆敲诈勒索。地方官到京朝见,都要给刘瑾送大礼,最多的有人一次就送20万两银子。说到底,这负担还是转嫁到百姓身上去了。

社会这样黑暗,必然招来社会动乱。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窴鐇以反对刘瑾为名,起兵谋反。明武宗派楊一清总督宁夏,延绥一带,起兵讨伐朱窴鐇,並派张永监军。

这杨一清原是陕西一带的军事统帅。曾被刘瑾迫害过。这次到宁夏去平叛,发现叛乱以被当地军民平定了。于是楊一清和张永俘虏了窴鐇来到北京。路上杨一清知道了张永是刘瑾的八虎之一,决心拉张永一齐除掉刘瑾。他找张永说,这次靠您的协住平定了叛乱。但铲除一个藩王容易,而铲除一个内患却不易呀。张永惊闻你说的内患是什么人?楊一清用右手在左手心里写了个瑾字。张永看后说,这可是皇帝眼里的红人,耳目众多,除掉他可不容易。杨一清鼓励他说,您也是皇上的亲信,这次凯旋回京,皇上一定会召见您,趁这机会,您将朱窴鐇谋反的原因奏明皇上,皇上一定会杀刘瑾,如大事成功,您就名场后世了。

到京后,张永按计而行,当夜在武宗面前揭露了刘瑾谋反的罪恶行径,武官当即下令张永,率领禁军捉拿刘瑾。当时刘正在家中睡觉,禁军一到就把他打入了大牢,第二天武宗带队查抄了刘瑾的家。共抄出黄金24万錠,银元500万锭,珠宝玉器不计其数。其中还抄出龙袍,盔甲,武器。还发现他用的一把扇子里,藏有锋利的两把匕首。武宗大怒,说奴才果真要造反。下令将刘瑾处以磔刑。行刑之日,许多受害者,争买他的肉吃,竟方一文钱买一片肉的。

武宗杀了刘皇帝,並没找到自己的错处。不久他又宠信了一个叫江宁,一个叫钱宁的太监。在他们的唆使下,武宗又过起了过去的生活。吃喝玩乐,纵情淫乐,大明的权柄又落在两个宦官手里了,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啊!!


辽阳郭同建


就目前的史料记载看,对明武宗的看法和评价大多是贬大于褒的。问题是历史中的明武宗真是如此吗?史学界近来也有不同的声音,仅笔者对相关明武宗的记载分析,也觉得似乎毁誉参半的评价有些不公。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理解与看法。尽管据史书典籍记载,武宗一生建树无几,毛病不少。比如贪杯、好色、尚兵、无赖等所行之事多荒诞不经,为世人所诟病。但我们不能忘记了在他执政期间,也并非一无是处,昏庸无道。为何会造成这样矛盾的现象呢?

我想结合近年来学者提出的不同看法,谈谈个人的观点。

其一,明武宗朱厚照的坏印象,会不会存在继位的明世宗故意抹黑?

我们知道,明武宗没有接班人,继位为帝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明宪宗庶孙、兴献王朱佑杬嫡子、以藩王入大统的堂弟朱厚璁(明世宗于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即位,改年号为嘉靖)。明世宗虽然是一代中兴之君,但他显而易见既对武宗没好感,也没直接的血统关系。故在此前提下,后朝贬抑前朝以凸显继位天子之圣明,不仅是可以理解的现象,也常常成为理之当然的事实。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大胆推测,明世宗在《明实录》的编撰中,有意令史臣多录其恶,丝毫不“为尊者讳”,甚或添油加醋,无中生有,把“八虎”及江彬等鱼肉乡里之行径,一古脑都算在武宗账上,使得武宗皇帝之荒唐天下人皆知?

也许有人会说,笔者的大胆推测毫无根据。我想下面会继续分析这个问题。

其二,记载明武宗的史料,会常常矛盾百出,互相抵牾,说明啥?

如《武宗实录》正德十四年载,刑部主事汪金上疏谏武宗饮酒过量,疏后附有史臣的一段话:“上嗜饮,常以杯杓自随,左右欲乘其昏醉以市权乱政,又常预备瓶罂,当其既醉而醒,又每以进。或未温,也辄冷饮之,终日酣酗,其颠倒迷乱,实以此故。”透过记载,我们看到的明武宗简直是个酒徒、醉汉,哪里有半点皇帝的样子?

然而,同是《明实录》,讲到不久后武宗巡视西北边,沿途行军时的情景又说:“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数千里,上乘马,腰弓矢,冲风雪,备历险厄,有司具辇以随,也不御。阉寺从者多病惫弗支,而上不以为劳也。”这里显现的明武宗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形象。

既然明武宗是位终日受到群小奸臣宦官摆布、只知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的愚人,怎么忽然间又成了一个孔武有力、冲锋陷阵的英雄皇帝?同为史料记载,我们到底该相信那件事情、那个形象才是真正的武宗?看来,认真探究明武宗的真相,合理评价明武宗的功过,尚需后世读者、未来史家仔细辨别才行了。

其三,武宗虽是荒唐,但在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

武宗虽不常入大内,但仍时常通过其他方式上朝听政,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有资料表明,他不愿上朝时,并非一退六二五,啥也不管不问,而是通过司礼监传达自己的圣旨,命内阁执行。即使他远在宣府的时候,虽说大臣不许前来议政,但还是特别强调,奏章要一件不少地送到宣府。这一切说明他并非将国事当儿戏的真正昏庸之君。

其四,若说明武宗在位期间豪无建树,颇有些冤枉。

事实上,武宗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这些都是正德年间大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特别是正德十二年,武宗率五六万人抗击蒙古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这与英宗率五十万大军而被俘,不可同日而语。此后蒙古军长时间内不敢犯边,便是这次战斗成果的直接证明。而且在这场战斗中,武宗亲自部署,战术正确,指挥得法,体现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州之役,也成为武宗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

当然,笔者对明武宗的评价,并不因以上几点就武断认为他是为明君。毕竟,明代自英宗以来,国势渐弱,如果武宗能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完全有可能做一代明君而成为中兴之主,功垂史册;他许多恣意妄为的行径为后人所訾议,也证明其距一位出色合格的好皇帝尚有很大差距。

因此,对明武宗的是非可否,还需要我们及其后人依据新发现的史料再不断地评说下去,才有可能看到历史的真相,看清武宗的真容。











追寻文化历史传播者


明朝后期经过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的一番有效治理,严厉惩治贪污,设立新政,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到朱厚照手里的时候,其父留下的大臣都很高兴,认为明朝能够在朱厚照的手里重新回到巅峰时期,因为朱厚照从小就很聪明,文武双全,并且受其父影响,对明朝当时的民间状况也有一定的了解。在众位大臣眼里,他虽然很顽劣,但仍能改正,且为孝宗皇帝唯一的子嗣,可以说,是公认的少年英主。就这样,他从年仅36岁猝死的父亲手里接下了这天下。

据考古学家工作的不断扩大,明朝的史料记载也逐渐丰富了许多,而这位众人眼里的“昏庸皇帝”却逐渐形象变好了。的确,他盖了豹房,也过于宠分太监刘瑾,以至于其祸乱朝政,祸害百姓。但是,在他执政期间,明朝国力却高过其父主政时许多,他的”胡闹之举“(亲自领军出征打仗)却打败了明朝北境祸患鞑靼人,使边境和平了许多,力戳宁王之乱,避免了国家分裂,且刘瑾虽然祸乱朝政,但国家权力却从来没有从他手里流失一点,反而皇帝的权力更多了一点,在他达到一定目的后就马上铲除了刘瑾这个大祸患,毫不手软,且朝廷又迅速恢复正常。

可以这样说,明武宗是一个有着真实才能的皇帝,他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从这些事实及各本命时野史、文献记载中就可以得到这些结论。有些人认为,明史是由清人修撰,这些被欺压的少数民族对于明朝能有啥好话,肯定对一些欺压他们的皇帝大加诋毁,对于无法抹杀的功绩就一笔带过,这个正史的好多东西都不可信。当然,从人之常情出发,这是有可能的。

明武宗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他曾经在宫中模拟过民间生活,想要逃脱一会皇帝的身份,体验民间疾苦,这简直是皇帝史上的一件奇葩事。当然他喜好玩乐,毕竟他去世那年才三十多岁,有可能是家族遗传病的原因。

全览明武宗一生,他虽为皇帝,却更像一个“人“,一个始终在摆脱皇帝身份的渴望正常生活的人,一个平易近人,心地善良的年轻权贵,一个有着真实才能的却一直在责任摆脱与承担之间徘徊的活生生的人。他不是完美的,他也有其黑暗的一面,但是身为封建时代的皇帝,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很超前了,他的功绩可以在所有封建皇帝中名列前茅,他就是他,那个在世人心中”荒淫无道“的正德皇帝。也许永远都是这样的了。





生命的不可思议


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弘治十八年15岁的朱厚照即位,次年改元为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 朱厚照在位功过得失,是非善恶存在很大的争议,荒淫暴戾,尚武贪杯是历史上少有的昏君,但是也有抵御边寇之功,处事刚毅果断,大事上从来不怠慢,识人用人有自己的魄力眼光,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

武宗营造豹房建立宣府。

武宗在位期间终日在镇国府沉湎于玩乐,荒淫无度,并宠信太监以刘谨为首的八虎,国事奏章都有刘谨负责,一时权倾朝野,置国政于不顾,使得百姓怨声载道,但是明朝的太监都依附于皇权,明武宗虽然不上朝,但他对朝野的掌控程度极高,当刘瑾触犯底线后,明武宗立刻诛杀刘瑾,没有丝毫手软,证明大权仍在,生杀予夺,全都是朱厚照刚毅果断一句话,虽然荒唐并不昏庸。

较强的军事能力,自封大将军。

武宗喜欢骑射并且尚武,朱厚照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来又加封自己为“镇国公”,并由户部发饷,虽然做事十分荒唐,但是武宗在位期间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并御驾亲征大败蒙古小王子,正德十二年蒙古王子伯颜叩关来袭,朱厚照大为兴奋,火速回京布置亲征,击败蒙古军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此后蒙古兵长时间内不敢内犯便是这次战斗的直接结果。而且在这场战斗中,武宗亲为指挥布置,体现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州之役成为武宗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

朱厚照一生荒唐至极,备有争议。

其实一个帝国的统治者,不仅需要在位贤明,更需要以天下为重,其实懈政历朝历代皇帝有很多,但明武宗依旧是其中的佼佼者,明武宗一生可谓当得起“荒淫无度”四字虽然做事荒唐至极,但是一点也不糊涂,处理朝政维护国家稳定发展,虽然不是明君,但是也并不昏庸。


风情渐渐依旧


其他历史评价一大堆,我不再重复,我只说其中一点:朱厚照是除了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太猛)外,最具反抗精神的人。

他爹孝宗死的时候,任命了三位顾命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

顾命大臣这个岗位,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牛逼的,牛逼到啥程度呢,说个名人,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他就是顾命大臣。刘禅曾经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可见军政事宜诸葛亮一言而决,皇帝也就是个吉祥物而已,事实上历史也确实如此。

朱厚照一即位,就面临着整个文官集团巅峰式的权力,有着皇权边缘化的危险,他干了一件事,扶持宦官“八虎”来对抗,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刘瑾。

其实不仅朱厚照这么干,明朝皇帝们这么干的人多了去了,这是明帝们的常规操作,文官集团其实也认可,但朱厚照不一样,他还有不常规的操作。

以下高能,请仔细看。

扶持宦官上台后,厚照兄稳固了皇权,按理说这样就完事了,推出刘瑾和文官们打擂台,自己则藏在身后搞平衡,岂不快哉,可是厚照兄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皇帝,看他后面的一系列神操作,做成了称之为雄才大略、中兴之主也不为过,他想干什么?他想改革!!!

刘瑾代理皇权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动,具体过程不多说,主要来说,就是:反贪、减赋、文官考核、增加商税。哎呦,这上面任何一条措施,都是要了文官集团亲命了喂。刘瑾是啥,一宦官耳,没有朱厚照的指示和支持,他敢这么搞?他能这么搞?

因此这就动了文官的奶酪,以至于后世被描绘成一荒淫无度、日日笙歌且长不大的形象,其实背后暗藏刀光剑影,你死我活。以至于最后“落水受惊而死”,死法如此独特,各位细品[奸笑]



我先写一点


明武宗朱厚照在明朝十六帝中,是比较特殊的存在。

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唯一幸存的儿子,所以他的皇位继承没有任何异议,也正是因为他的皇权垄断性,造成了朱厚照性格顽劣,无法无天。

若论朱厚照,可以看做是一个玩心四起,游戏天下的君王。对于政务国事,他都不放在心上,只喜欢往外跑。心中只有一个“玩”字。

国家如游戏,任凭玩弄之

朱厚照在宫内建了酒池肉林的加强版动物园,名曰“豹房”。每日都在豹房里安歇,声色犬马、夜夜笙歌。

朱厚照对于国事也是爱理不理,常常旷工,看到乾清宫失火,他称赞好大一朵烟火。十足的一个小顽童。

自降身份,封自己为镇国公,并曾带兵击败蒙古小王子,还在战场上杀了两个敌人。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朱厚照又觉得可以好好玩一场,决定御驾亲征。结果还没到战场,宁王就被王阳明打败了。朱厚照很不满意,让王阳明将宁王放了,自己再讨伐一回宁王。

朱厚照最后也是死在“玩”上,在北归途中,清江浦上,朱厚照看到有渔翁撒网捕鱼,觉得新奇,也下水捕鱼,结果风浪太大,掀翻小船,朱厚照落水,留下病根。

回朝不久,就去世了。

结语

朱厚照实际上是一个贪玩的皇帝。他的荒淫、奢逸、好战、废政,都是为了一个“好玩”。可即便是对本职工作不上心,朱厚照对国家的治理勉强算是合格,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

贪玩的朱厚照,就好似在课堂上总是调皮捣蛋的孩子。只是“熊孩子”当皇帝,百姓实在多受不少苦,国家也跟着多折腾好几回。


黑白历史说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

关于明武宗朱厚照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一位皇帝,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他比他那位勤政老实的父亲要出名得多。以皇帝的标准来看,昏庸、荒唐这两个词用在他身上倒也不算冤枉,他实在不是个敬业的劳动者。

但以人的标准来看,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不残忍,也不滥杀无辜,能分清好歹,他不过是一个希望干自己想干的事、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人。作为人,他是正常的,但作为皇帝,他是不正常的。





壹零壹肆


明武宗就是一个走不出青春期的荒淫少主。

很多人都认为明武宗很个性,但是个性解放和恣意妄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人为明武宗翻案,认为武宗想打破加在他身上的某些禁锢,想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办事,即使这违背了历朝祖训、社会习惯,也在所不惜。他甚至给自己封王,这样一个荒唐糊涂的皇帝,很难说有什么个性解放的意识,不过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那么明武宗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武宗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只能说世间少有。

正德九年(1514)正月十六日,宫中元宵节放烟花,不慎失火,殃及宫中重地乾清宫。乾清宫是内廷三殿之首,象征着皇帝的权力和尊贵的地位。武宗见火起,非但没有下令扑救,反而跑到了豹房观看,谈笑风生。回头对左右说:“好一棚大烟火啊。”这样的皇帝,真是世间少有。

正德三年(1508),武宗厌倦了宫内枯燥的生活,恰好新建的豹房基本完工,他索性离开了规矩多多的紫禁城,住进了没人约束自己的皇城西北的豹房新宅。豹房并非是武宗的创建,是贵族豢养虎豹等猛兽以供玩乐的地方,元朝时期已有此风气。另有虎房、象房、鹰房等处,房又称为坊,如羊坊、象坊、虎坊等,北京至今尚存此类地名。豹房新宅始修于正德二年(1507),至正德七年(1512)共添造房屋200余间,耗银24万余两。其实豹房新宅并非养豹之所,又非一般意义上单纯游幸的离宫,实为武宗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地,有人就认为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总部。豹房新宅多构密室,有如迷宫,又建有校场、佛寺等,像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型住宅小区。在这里,武宗每日广招乐妓承应,荒淫无度。

宣府是武宗另一个淫乐窝。他刚到宣府之时,在这个远离国都的军镇,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每到夜晚,武宗带上一队亲兵,在空荡的街道上闲逛。看见高墙大院的富庶之家,他就令亲兵上前砸门,然后入内强索妇女,弄得人心惶惶,家无宁日。为求家宅平安,这里的富户纷纷花大笔钱来贿赂江彬,以免除祸患。

南方宁王叛乱,武宗遂以此为借口南下亲征。然而当武宗到达河北涿县时,王守仁擒获宁王的捷报已到。武宗似乎已无南下的必要,但他多次发出诏令命王守仁不要北上献俘,好等着自己继续南征。这样一来不但能亲眼欣赏南方的秀丽景色,还能霸占许多江南佳丽。

对权力的掌控

如果有人认为武宗在豹房、宣府穷奢极欲的时候把大权放弃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武宗虽然不入大内,但是仍时常上朝听政,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不愿上朝时,就通过司礼监传达自己的圣旨,命内阁执行。武宗虽然做出了许多荒唐的事情,但在权力掌控上一点也不糊涂,对权力抓得很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