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得宁王8万人马援助时,答应和他平分天下,事成后怎么做的?

历史一书生


朱棣的出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逼不得已的表现,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势头越来越猛,相继收拾了朱棣的一些兄弟,燕王眼看这把火很快就要烧到自己身上时,一拍大腿,一咬牙便从自己的封地北京起兵,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靖难之役”。


朱棣与朱权的诺言

朱棣在趁着朱权被建文帝收拾的时候,偷偷的跑到朱权的封地进行了长谈。当时的朱权正被建文帝朱允炆召进京城,可朱权还没有到达便被建文帝这个少年下令削去的朵颜三卫,可能建文帝的这步棋走的太过着急了,虽然他害怕的是拥有五万重兵的朱权和朱棣狼狈为奸,连成共同战线来对付自己,可建文帝动手的太过于早,最起码等到朱权来到京城后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可因为文帝害怕朱棣动作太快,便提前采取了如此极端的行动,这就有可能将朱权向朱棣的阵营推去。

果不其然,朱棣在知道了朱权受到如此的事情后,便连夜超了小道向他的封地大宁赶去。朱权在知道了朱棣来到后,因为碍于兄弟的情面还是打开了城门让朱棣进来。在朱棣进入到朱权封地后的没几天,只是一个劲的说自己是被朱允炆逼的起兵没有办法,并且一边哭一边说他们被处理的几个兄弟,朱权虽然心中有所触动,但在此时还依旧是举棋不定。

朱权看自己的兄弟朱棣只是来到城中抱怨,便没有多想什么,在朱棣待下的几天, 朱权都是以礼相待,给足了他这位已经造反了的兄弟面子。

时光如剑,日月如梭,朱棣要走的日子转眼就到了,朱权为了示以礼貌便出城都郊外去送别自己的兄弟,并还句句让其小心,说了很多兄弟间的客套话,可就当朱权走到郊外送别朱棣的目的地时,朱棣在郊外的伏兵瞬间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朱权见势头不妙便和自己的这位兄弟进行了谈判;可朱棣也很明确,说出了自己需要朱权5万兵马的事,并将朱允炆如何对待自己,对待自己兄弟的事一一相告,还结合了现在的大势,像朱权说明了不久后你也要被收拾的事实,最后还说如果他能够夺得江山,便送给朱权一半。在朱棣恩威并施的操作下,朱权的心理防线慢慢瓦解,答应了借给朱棣自己的5万人马。

朱棣的失信

在朱棣夺得了建文帝的江山后,心里自然是满心的欢喜,就是这样的欢喜使得朱棣将曾经允诺过给宁王一半江山的事给忘了,其实就准确的来说,这不是忘了,而是当时朱棣说要分给他一般江山的事,只是当年的借兵的场面话。朱权在看到朱棣夺得了江山后绝口不提当年的诺言,也没有去提起了,因为宁王是以善于智谋著称的,他当然深知当年朱棣的话,只是一种场面上的漂亮话,所以也就自觉的没有提及此事。

在后来,宁王只是向朱棣提出了分封到南方苏州的事,可朱棣还是搪塞了一阵便绝口不提,宁王在后来又像朱棣讨要钱塘的封地,可还是没有得到个所以然。最后,朱棣将这位曾经的盟友封到了南昌,虽然朱权的心底有一万个不愿意,但他了解朱棣的性格,做起事来绝非有建文帝的优柔寡断,向来是心黑手狠不手软,所以为了能够将自己自保,朱权还是老老实实的去了朱棣为其安排好的封地。

据说朱权在前往封地任职的时候,朱棣还表示非常舍不得为其写了一封信。


木剑温不胜


朱棣这一生欠的人情很多,除了欠的最多的他的侄子朱允炆以外,欠的最多的一个人就是他的弟弟宁王朱权。

为什么要这么说?朱允炆给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一整座江山,那宁王朱权给了朱棣什么?给了他8万军队,有人说8万军队队争夺全国没有什么用场,可这8万军队是大明王朝最精锐的8万军队,其中的朵颜3卫,全部都是清一色的蒙古骑兵,是整个大明王朝最精锐的骑兵。

宁王朱权为什么要帮燕王朱棣,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被自己那个侄子给逼的,本来宁王朱权政首北方听了自己老爹的训话,也知道自己的责任之重,所以也不敢亲自逾越雷池半步,安安心心的守着北方的疆域,盯着一望无际一成不变的北方荒漠,心里想的肯定也就是就这么了却余生也就算了。

结果谁也没想到,本来斯斯文文的朱允炆,竟然第一个举起了屠刀,对自己的叔叔们开始下手,你打人也必须得看场合!对于那些整天吃吃喝喝的那些人,当然宁王朱权也觉得削了就削了,给他们一点教训,结果这个侄子倒好,动到自己的头上来了,本来动到自己的头上,那还说得过去,反正就是削藩吗?自己这些权力本身就是自己老子给自己的,现在把它还回去也没什么,结果自己的侄子把自己的四哥给逼反了,燕王朱棣可不是一个安心的主,他跑到自己的弟弟那边去哭诉,说自己的侄子逼自己太狠,甚至于要自己的命,问自己的弟弟该怎么办,适合我这个老哥关系亲的还是跟那个侄子关系亲!宁王朱权觉得应该是自己的老哥跟自己关系亲密一点,所以自己老哥说话还是算数的,这次跟着自己老哥一起去反抗自己的侄子,说不定能够按照老哥的说法平分天下。

结果自己的老哥真的进个南京城,宁王朱权开始后悔了,明成祖朱棣可不是什么善茬,自己侄子没有做完的事情,她做得更加欢实了,削藩绝对要削藩,宁王朱权也知道自己老哥可比不比自己侄子少手段,所以主动提出来,北方的军队,我不要我全部送给你,我就到南方去当一个安乐公就行了。

话虽如此,可是你自己的封地总该是要的,就在挑封地的时候呢,朱棣又跳出来了,宁王朱权一开始要的土地是什么?是苏州,就是著名的首富沈万三,所在的那个苏州,虽然沈万三这个人的并不是真实的,也有一部分虚构,但是当时的苏州确实是整个国家的膏腴之地,这个地方每天所产生的赋税以及钱粮,只要是在这个地方待着,父母官的都能富得流油,宁王朱权一开始挺会挑地方,想要苏州,但是朱棣直接告诉他说不行,这个地方不能给你,这个地方离南京太近了,咱们俩万一都说话听谁的。事实上后来朱棣又迁到北京去了,但是他还是不放心南方的富庶之地,所以定了个两京制度。

但是这个时候必须得阻止宁王朱权拿到这一块儿膏腴之地,所以她让自己的这个弟弟重新选一个地方,然后自己的弟弟又选了杭州,杭州吧,苏杭之地,人间天堂,这个地方景色也好,作为一个养老之地也不错,(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朱棣告诉他,这个地方又不行,杭州原先是朱允炆册封给自己弟弟的一个地方,所以你这是要跟晚辈去抢土地,虽然朱允炆这个弟弟也没拿到这块土地,但是这块地方也不能给你明王朱全扔了,说你到底想给我什么,你自己说。

意思很明确,就是你如果真的想给我东西,那你就把自己能够给的价码给提出来,你如果不想给,那就随便。

朱棣也觉得自己不好意思,本身自己认为弟弟为了帮自己夺取天下付出了很多,自己也拿了太多东西,脸皮再厚,总不可能让历史书真的把这件事情给写下来吧!所以就挑了四个地方让自己的弟弟选,最终他都还没等自己的弟弟选择在哪个地方落脚的,立刻就决定南昌,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就在南昌!

这还不算,等到宁王朱权真的在南昌订了户,燕王朱棣隔三差五的就派人过去监视他,宁王朱权就这么战战兢兢的一直活着,即便是朱棣的儿子,他也不敢去招惹,一辈子中情于山水华之间,纵情于如何练丹药。

但是宁王朱权自己不能够去招惹朱棣,他手底下的那些后代,当然觉得这件事情不公平,自己的祖先费了这么多的心血,最后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这显然不是一件公平的事情,我也在《唐伯虎点秋香》里面那个宁王一直想造反,为什么?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先祖待遇不公,想要去夺回自己曾经的一切,也就是所谓的平分天下。

说实话,宁王朱权真的有一些跳梁小丑的意思,你说无论是哪种情况,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最后的结局不都一样吗?你无论拥护谁,最后都是一个安乐公,那还不如不要去烧饭,留下一个好名声,但是最后没办法,上了贼船,也没办法下车补票了,所以只能够被别人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到了历史的前沿,成为了别人耻笑甚至于痛骂的一个贼子。


漩涡鸣人yy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封地在今天的内蒙古宁城,当时朱元璋在分封儿子时,考虑到北方长城一线要面临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所以这些地区基本上都是由他最年长的儿子来坐镇,比如二儿子秦王坐镇西安、三儿子晋王坐镇太原、四儿子燕王坐镇北京。

但唯有宁王朱权,他在年龄上并没有任何优势,却能够和朱元璋最年长的三个儿子一样,坐镇在北方长城一线,甚至是与蒙古残余势力接壤的最前沿,这也足以说明宁王才能的出类拔萃。而事实上,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宁王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为北方最骁勇善战的部队,朱权更是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并以善于谋略著称。

等到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大范围撤藩,逼得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造反,靖难之役由此爆发。随后,朱棣考虑到自己兵力不足,便威逼利诱宁王朱权入伙,并且还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而对于宁王朱权来说,当时的他实在是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因为,他如果不帮助朱棣,等到朱允炆把朱棣干掉之后,他自己肯定也不会由好下场。但问题是,他如果帮助朱棣夺取天下,到时他会不会有好下场,也是个未知数。正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朱允炆会削藩,朱棣上台后难道不会?至于所谓的平分天下,肯定想都别想,这个道理宁王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因为历史上就没有过这种先例。



在这种背景下,宁王只能半推半就跟着朱棣混,而等到朱棣成为皇帝后,宁王就主动找到朱棣,要求将封地改到南方来,他的目的,其实就是主动削夺自己的权力,因为他原来的封地处在与蒙古接壤的军事重镇,需要驻扎重兵来防守,如果他继续留在这里,肯定会让朱棣不放心,所以还不如主动将这个位置给让出来,早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最开始,宁王要求将封地改到苏州,一方面苏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居住,生活自然是非常惬意;另一方面,苏州距离南京比较近,算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这也算是为了让朱棣放心。但是,朱棣拒绝了宁王的要求,理由是苏州属于南京的管辖范围内,没办法分封出去。

于是,宁王又要求将杭州改成他的封地,但朱棣还是拒绝,理由是杭州作为封地不吉利。因为当初朱元璋本打算将杭州封给他的第五个儿子,结果最后硬是没封成;后来朱允炆上台后,也想把杭州封给他的弟弟朱允熥,结果还没来得及就藩,朱棣就杀进南京,随后朱允熥就被废为庶人。所以,朱棣认为杭州不太适合作为封地。



最后,宁王实在没办法,就让朱棣自己看哪个城市适合,就赐给他哪个城市。于是,朱棣就让宁王在四川建宁、重庆、荆州和山东东昌这四个城市中选择一个来来作为他自己的封地,结果宁王还正在考虑时,朱棣又告诉他,你不用再考虑了,我决定将你的封地改到南昌。

客观来说,当时的南昌,实在谈不上什么好地方,甚至还远远不如朱棣先前让他选择的那四个城市,但没办法,皇命不可违,宁王只能动身前往南昌。更过分的是,等到宁王到南昌后,朱棣还不允许他再另外修建王府宫殿,而是让他直接用当地政府官员办公的官邸作为藩王宫殿即可,这实在让宁王内心很是受伤,他这个藩王,当得实在是太窝囊。

而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宁王刚到南昌还没有多久,就有人跳出来写信给朱棣,告发宁王在南昌秘密学习巫术,并常以此害人。朱棣便派人下来偷偷调查这个事情,好在没有发现实际证据,便停止追查此事。自此以后,宁王也是心灰意冷,便终日韬光养晦,并建造书斋一间,整日弹琴读书,不再过问任何军政事务。也因此,朱棣在位期间,宁王未遭祸患,并得以善终。


我是赵帅锅


别说平分天下了,连一块像样的地都没给。

大家都知道古代皇帝是金口玉言,君无戏言,一口唾沫一个钉。

可是朱棣答应他兄弟朱权,说“等哥哥成事儿了,到时候这龙椅咱弟兄俩一人一半,岂不美滋滋?”

《明史》:燕王谓权(告诉朱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结果呢?

朱棣靖难之役打赢了,自己登上了皇位,却绝口不提当年对宁王朱权许下的承诺。

朱权眼巴巴的就琢磨,既然不肯分我皇权,那我也认了,毕竟自古到今皇帝只能是一个,要是俩人真平分,那准得出事儿,但退而求其次,你给兄弟一个好点儿的封地,也不枉兄弟当年借给你的八万兵马吧?

(朱权)

朱权的意思很简单,我不要皇位了,还是要苏州或者江浙那边的封地吧,富庶,有钱,油水儿很多,结果当他给朱棣提出来的时候,朱棣直接找理由拒绝了,且还是屡次拒绝,总而言之,他压根儿就不想把好地方封给这个弟弟。

《明史》:(朱棣)比即位,王乞改南土。(朱权)请苏州,(朱棣说)曰:“畿内也。”(朱权)请钱塘,(朱棣却说)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无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

这段记载大概意思就是,朱棣即位以后,朱权说我不要皇位,你给我封个南边的土地吧,我好享享福,于是他先请求苏州,朱棣说那是“畿内”,意思就是皇权管辖的地方,类似于直辖地区,给你一个王爷封个直辖地,那肯定不合适。

朱权又说,那要不你给兄弟来个钱塘?

朱棣却说:“建文帝的兄弟当年就在钱塘,那不是个好地方,建宁,重庆,荆州,东昌这几个地方好,你随便选。”

可人家朱权根本不想要这些地儿,还是那句话, 那时候比起江浙或苏州,都差远了。

临到最后,实在说不过去了,朱棣干脆就把南昌封给了朱权,可明朝时候的南昌,论经济发展程度还是比不上江浙和苏杭等地,但朱权无可奈何,好歹也比其他地方好,干脆就认命了。

可谁知朱权没过两天好日子,朱棣派出的眼线又开始日夜监视,未过多久,宁王朱权就对朱棣心灰意冷,既然你不封我地,还这么疑心我,那我干脆就舞文弄墨吧。

(晚年朱权)

于是朱权从此醉心于文学,每日饮酒作诗,终成一代大儒,再不问政事。

《明史》: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

从整个事件来看,朱棣的确有失承诺,最早他去找朱权借八万兵马,是为了打败建文帝,更是为了争夺皇权,一统天下。

而且在大宁城内,他也口口声声的许下承诺,说如果借我这八万兵马打下江山,少不了你的好处,然而到最后确实打赢了,朱权这才发现亲哥哥许下的都是镜花水月,比起“平分天下”这个天大的诱惑,只封给朱权一个南昌,几乎跟食言没什么区别。

《明史》: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

更何况搬到南昌以后的朱权,日夜还得受朱棣监视,每天出个门少说得有八双眼睛盯着他,说句难听的,就是上个茅房都上不痛快。

若论历史上最提防亲兄弟的人,朱棣绝对能算一份。

况且如果没有当年朱权借给朱棣的八万精兵,外加身经百战的一支“朵颜三卫骑”,朱棣早在北平就被建文帝的五十万大军给一窝端了。

再说一条趣闻,当时朱棣从北平撤兵,跑到大宁去找朱权借兵马的时候,先是跟朱权抱头痛哭,俩人喝酒喝到大半夜,不断回忆着年少时的兄弟情谊,朱权还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结果第二天早上刚起床,朱权就傻眼了。

因为自己手底下掌管八万兵马的大将军,以及掌管朵颜三卫骑的将军们,全部都站在了朱棣身后,也就是说,一夜之间,朱棣就买通了朱权的手下,而从头到尾顾念兄弟之情的朱权,则变成了手无军权的空壳子。

此后,朱权便被朱棣以“表面护其周全,实则绑架控制”的形式,转移到了北平,甚至为了完全控制朱权,不让他反抗,还把朱权的一家老小全都绑架到北平。

《明史》: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归北平,大宁城为空。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说起这个哥哥,我估计朱权的肠子都要悔青了,要是早知道朱棣手段这么狠,当初说什么也不给他开城门。

这倒真应了那句古语:

赔了夫人又折兵。

用在朱权身上,一点儿毛病也没有。

但他是先赔兵,又赔了一家老小和平分天下的愿望,我认为还得再补一下,应该是:

折了兵马,赔了一家老小,又丢了权。

而朱棣的食言,也为日后的“宁王之乱”埋下了伏笔,正是朱权的第四代继承人,他的曾曾孙子——朱宸濠,起兵反叛,但才折腾了四十三天,就被王阳明给干趴下了。。。

如此看来,朱权这一脉,可谓是真没有当皇帝的命呐~~~

——————

参考文献:

  • 《明史》: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
————
  • 《明史》:燕王初起兵,与诸将议曰:“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建文元年,朝议恐权与燕合,使入召权,权不至,坐削三护卫。其年九月,江阴侯吴高攻永平,燕王往救。高退,燕王遂自刘家口间道趋大宁,诡言穷蹙来求救。权邀燕王单骑入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居数日,疑洽不为备。北平锐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燕王辞去,权祖之郊,伏兵起,拥权行。三卫彍骑及诸戍卒,一呼毕集。守将朱鉴不能御,战殁。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归北平,大宁城为空。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
  • 《明史》:比即位,王乞改南土。请苏州,曰:“畿内也。”请钱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无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永乐元年二月改封南昌,帝亲制诗送之,诏即布政司为邸,瓴甋规制无所更。已而人告权巫蛊诽谤事,密探无验,得已。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

————


钱品聚


宁王给朱棣的8万人马并不是援助的,而是被迫交出来的。

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母杨妃。他算是朱元璋诸子中较为得宠的一位皇子,13岁封宁王,15岁就藩大宁。大宁地处喜峰口外,东连辽左,西接宣府,边疆一大镇,位置极其重要,是防范北元最重要的一个防区。



因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所以朱权就藩大宁后,可谓是手握重兵,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更是骁勇善战,堪比天下少有的精锐之骑。

因此正是基于朱权拥有远超此时明朝大部分藩王的实力,所以自1399年朱棣起兵后,朱权就成为了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双方所要争取的首要对象。朱棣起兵时就曾对身边的诸将说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因此为了争取朱权的支持,朱允炆与朱棣都做出了相应的行动。

当然朱权这人本身没有啥宏图大志,他没有啥要争夺天下的心思,谁当皇帝他就效忠谁,因此最初朱权是百分之百的支持建文帝的,无论朱棣怎么说,他都不为所动。



但是无奈的是朱棣比朱权聪明,而且更为阴险。1399年九月,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朱棣前往营救,吴高退兵,而此时朱棣并未直接返回驻地,却是开始酝酿着一个阴谋。他见吴高退兵后,就从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向朱权诈称是因被建文军击溃,所以前来求救。

而朱权见朱棣如此“窘迫”,念及亲情,他决定放朱棣进城,当然此时的朱权也并不傻,他只准朱棣一人入城,其大军却是让其驻扎在城外。后朱棣一看到朱权,顿时就成为了一个奥斯卡影帝,他声泪俱下的与朱权说道“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朱权听到此居然相信了朱棣的鬼话,他让朱棣安心的住在大宁城,他会上书建文帝,替代求情的,让他再次安心等待朝廷的发落。



可事实上,朱棣根本就没有投降的意思,他在大宁只是为了夺朱权的军权,他先是让自己的精锐部队化装悄悄的进城,然后暗地里收买了朱权军队中的三卫部长及诸守军。而后朱棣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就向朱权慌称自己准备回到北京等候朝廷发落,然后将朱权诓出城中。

如此,就在朱权到城外替朱棣饯行时,朱棣的伏兵趁机而起,将朱权生擒,而后在朱棣收买的三卫部长及诸守军的协助下,朱棣顺利的占领了大宁,并借着朱权的名头,顺利的掌握了朱权的8万雄兵。



此后,朱棣为了让朱权真正的效忠于自己,他并再一次诓骗了朱权,许诺“事成,当中分天下”,朱棣骗朱权,说只要夺得天下,就分他一半,于是朱权见此,心想“反正在外人的眼里,我早已是朱棣一派的了,早已是逆党,现在他既然答应日后天下分为一半,那我就索性助他吧!”。

如此,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朱权可谓是尽心尽力的帮助朱棣,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

但是我们都知道朱棣说平分天下,完全就是忽悠朱权的,因此朱棣登基后,朱权自然是什么也得到,且更是被朱棣处处压制着。1402年,朱棣取得天下,此时朱权俨然已经知道朱棣是不分跟他平分天下了,更不会放他回大宁,于是他并请求朱棣希望将他改封在南方。



但这次改封,对于朱权来说却也是百转千回的。朱权先是希望朱棣将他封在苏州,毕竟自己得不到权力,但享受还是要享受的,苏州可是个好地方,堪比天堂啊!可朱棣并不同意,他的理由是“苏州属于畿内,不可封”。然后朱权又希望能改封到钱塘(也就是现在的杭州),钱塘跟苏州差不多,都是个好地方,所以既然苏州不行,那就钱塘,可朱棣依然不同意,他的理由是“先皇曾将他赐予五弟”。

如此在被朱棣白百般拒绝后,朱权最终被封到了远不如苏州、钱塘的南昌,并被朱棣常年监视着,稍有异动朱棣就会派人前来查探。当然朱权很识趣,他知道朱棣是时时刻刻都盯着他,因此是终日韬光养晦,并建造书斋一间,弹琴读书于其间,不见外官,不问政事,潇洒于世外。


澳古说历史


大家都知道明成祖朱棣的大名,他曾以十几万兵力对抗亲侄子建文帝数倍于自己的几十万大军还大获全胜,之后直接踢下建文帝并篡位成功。

但你知道吗,朱棣篡位成功与从弟弟宁王朱权手中借的八万人马有重要关系,他还曾在借兵时承诺宁王若是起兵成功就与宁王平分天下。当然,最后朱棣不可能真和宁王平分天下,相反,宁王还被他打压得特别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首先就要从朱棣借兵的原因说起了。

在朱元璋在位期间,他分封了二十五位藩王各自镇守一方,朱棣便被封为燕王领兵十万为明朝镇守边关。后来朱元璋传位给了自己的亲孙子、朱棣的亲侄子朱允炆后,朱允炆在大臣的怂恿下决定大肆削藩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但是,朱允炆暂时不敢对掌重兵的朱棣动手,就只能先向周王和湘王下手,想要震慑朱棣,让他主动交出兵权。然而朱棣也不傻,他知道自己即使交出兵权皇帝也不一定会放过他,可同时他也明白,就自己手中的十万兵力是完全不可能与皇帝的几十万大军匹敌的。这时候他就想到了宁王朱允炆,朱允炆手中也有八万人马,两人的兵力加在一起,或有一搏之力。

其次我们再来捋一捋朱棣向宁王借兵的过程。

首先朱棣心中其实明白,宁王也是对皇帝有所不满的,同为藩王,他为砧板我为鱼肉,若是真被皇帝夺了兵权,两人都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但朱棣也知道,宁王心中还是对起兵这件事有所挣扎,于是他便俘虏了宁王,还承诺若是起兵成功就与宁王平分天下,最后强行借走了宁王的八万军队,发起了“靖难之役”。

不过当然,宁王其实也是半推半就借给他的,毕竟宁王也不甘心坐以待毙。不过,其实朱棣在借走宁王兵权的时候,也没想过自己真的能赢过皇帝的几十万大军就对了。

再然后就是朱棣篡位成功之后的事情了。

本来宁王觉得,既然朱棣之前承诺过要与自己平分天下,即使不可能真的让一半皇权给自己,也应该会对自己好一点,毕竟朱棣能登上皇位与自己借给他的八万兵力有直接关系,至少给自己一块新的富庶封地。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朱棣会直接翻脸不认人还给他发配到南昌去了。

宁王傻眼了,但也不得不去了南昌。后来宁王觉得朱棣好歹会不看僧面看佛面,自己这么说也给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多给点赏赐不过分吧,结果除了一首送别诗,朱棣不仅没给赏赐,还派了人去时刻监视自己。宁王总算是明白了,朱棣是不会给自己任何好处的,于是为了活命,宁王只好远离政事,整体沉浸在诗词中。

朱棣此人多疑狡诈,没有什么信誉道德观念,注定是不会真应自己对宁王的承诺的。宁王也不怎么好过,伴君如伴虎,为了生存还得夹着尾巴做人,不过最后宁王还因此成了一代文豪,倒也算是另有所得。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宁王虽然碍于形势只得忍气吞声,但是没想到的是百年之后,他的子孙造了朱棣后人的反,虽然结局也是失败,但好歹为他出了口恶气。


旧时楼台月


平分天下?这种只能在嘴里说说的事情是不能信以为真的。靖难之役,朱棣之所以可以战胜建文帝朱允汶,主要的功劳在于朱权的八万甲兵和勇猛的朵颜三卫骑兵,如是没有朱权的军队朱棣是没有办法登上皇位的,然而朱权并没有想要和朱棣一起谋反,而是被朱棣暗算绑架,夺取了军权,被囚禁了起来。


起初,朱棣根本没有胜算,自己的人马没有办法和建文帝的几十万大军相比,一开始建文帝只派了大将耿炳文带着十几万的大军北伐,没想到耿炳文大败而归,建文帝又再次派五十万大军讨伐,朱棣知还是很有自知之明,打不过就跑,跑去搬救兵。他找到了弟弟朱权,朱权虽年纪轻轻,但有勇有谋,曾和朱棣一起攻打蒙古大军,两个人也是配合的很有默契,立下赫赫战功。

由于两个人表现得十分出色,朱棣获封北平,将大宁封给朱权,大宁属于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就派了八万甲兵和六千战车,以及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


朱棣来到大宁就是想要夺取朱权的兵权,朱棣演技大爆发,见面就抱头痛哭,说自己是多么多么的无奈,迫不得已才起兵反抗,朱权对朱棣所说的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信以为真,就替朱棣写了书信,快马加鞭的送到南京。

朱棣逗留几日后要返程,朱权尽地主之谊对其践行,就在大家依依惜别之时,朱棣的手下把朱权给绑了。这下朱权给整蒙了,你朱棣属狗的啊?说翻脸就翻脸?朱棣又顺便秀了一下演技,告诉朱权,好弟弟,你先暂且委屈几日,也不白借你的兵,等事成之后天下咱哥儿俩一人一半!


最终朱棣如愿以偿,可是他对弟弟朱权的承诺却选择性遗忘了。朱权也不傻,心里明白那一半天下是没戏了,退而求其次,给我个好地儿让我享享福得了,这个要求朱棣竟然也不答应,最终,朱权被封到了南昌。

朱权到了封地后朱棣还是不放心他,明岗暗哨的监视他,对于这一点朱权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在封地朱权几乎就很少与官员往来,对于政事也是不闻不问,每天吟诗作对,以诗歌为伴,也算是给了自己一个精神上的升华。


在下山人


明成祖朱棣,作为永乐盛世的开创人,早年却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这个人一生对不起很多人,无论是作为家人的父亲朱元璋,还是兄长朱标、侄子朱允炆等,还是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些朝野大臣,反正落他手里就是非死即伤的下场。

当然也包括今天要说的宁王。

早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家政权,稳定局势,就分封了二十五个亲王,各执一方。朱棣是朱元璋庶出的第四个儿子,自然位列亲王之中,被封为燕王,指派镇守中国北面边境。在长期与蒙古人的战斗中,朱棣逐渐被磨练成一个老练的军事家,不仅形成了敏捷的军事思维和作战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手里有着多达10万人的军队,兵力位于二十五亲王之首。

这人啊,手中一旦有了点造作的资本,眼里自然容不下他人。朱棣前期或许对皇位是有点野心,奈何没有机遇,身板硬不起来,所以一直没有什么明显的动作。

然而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直到他遇见了姚广孝。这个姚和尚上来一句话就是:"我想给殿下送一顶白帽子。"这是什么意思呢?王字上面一个白,就是明明白白地说他想保这朱棣做皇帝。前面也提过,朱棣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有一代枭雄的潜质。一声不吭,便把这个想坑爹造反的和尚收入幕僚,自此开始筹划谋反。

后来朱元璋传位给自己的皇孙朱允炆,这朱允炆为人比较仁义,倒也适合做个守成之君,但是他差就差在没什么威信,还摊上了一群书呆子。太祖驾崩,临终将建文帝朱允炆托孤给那些大臣,这一堆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再加上一个没有缺乏王权的主儿,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

这些大臣以史为鉴,上来就给朱允炆支招,描绘新的政治蓝图。为了完善典律,就弥补了朱元璋建国时颁布法律的弊端;为了国泰安康,就发动削藩;然而,这削藩的第一步才刚迈出就遇到了难题,这二十五位亲王,每一个人都不是啥善茬,燕王朱棣更是块硬骨头。

朱允炆心里清楚,要削藩虽然不是不可能,可是一旦打起来,势必两败俱伤,但是在两个大臣的怂恿下,朱允炆还是动心了。

考虑到不能一举歼灭,所以一开始,朱允炆就把矛头指向了朱棣的兄弟周王,从他下手,逼他交出兵权。旨在提醒朱棣,你手中虽有兵权,但到底还是比不上皇帝的直系部队。而反观朱棣,他这时候并没有被侄子一番风风火火的行为所吓趴,泰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

可随着朱允炆动作越来越大,湘王被逼自杀。朱棣这才意识到,交出兵权根本没用,侄子的意思是要他们的命啊!无路可退的朱棣选择了反抗。

这下可好,本来削藩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这下朱棣也开始反皇了,太祖留下的一手好牌到了朱允炆手上被打的稀烂。无可奈何的朱允炆也只好将错就错,自己的叔叔也得灭啊!

朱棣这边也不是吃素的,公元1399年7月,他打着"清军侧,靖国难"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身边虽然有军师姚广孝,奈何自身的兵力还是太少了,根本无法和侄子的几十万皇家直系部队相比。

情急之下,他找到了宁王弟弟——朱权。

朱权是一位非常有谋略的人,当初朱元璋对他极为重视,封给他一块战略封地,让他统领八万甲兵,配有朵颜三卫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找到弟弟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要合并他的兵权。

于是他亲自前往宁王府,先找弟弟哭诉了一番,痛诉侄子多么残忍,然后把酒言欢,共叙往事。凭借着出色的"演技",短短几天里花重金收买了朱权包括朵颜三卫在内的许多将士,最后甚至还把朱权俘虏了,带回北平,承诺事成之后和他平分天下。

这一切似乎发生的太快太顺利,堂堂宁王就这么被俘虏了,其实宁王心里很清楚,把兵权给哥哥是最好的选择,不仅是因为在当时只有他有能力反抗朱允炆,确实是朱允炆的做法实在混蛋,别的皇帝削藩,补偿一大笔财富,赐几府宅邸安享晚年,可朱允炆直接找茬怪罪,恨不能要灭了所有亲王,自己交了兵权,却可能还是死路一条,划不来。

其实一开始,朱棣从没想过自己会赢,全国上下也基本上没人认为建文帝会输,在削藩开始时,所有人都认为削藩是大势所趋,朱棣根本不能违抗皇帝的意愿,所以当初皇帝让他交出就交出兵权,最后朱棣装疯卖傻,才只能留下一家老小的命,自己仍是性命堪忧,这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这场战役历经四年,关键一步朱棣的表侄子反叛投靠了朱棣,燕军最关键的金川门,就是由表侄子李景隆掌管,朱允炆对自己的这个表哥太放心,现在燕军到了这个地步,大势已定,投靠朱棣,还能获一份军功,何乐不为?

谷王也转变态度,大开城门,放燕军入城,大局已定,朱允炆放火烧宫,生死不明,自此,朱棣燕军大获全胜,当初对宁王承诺,早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朱权自己心里也清楚,不去自讨没趣,于是便自己申请,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闭口不提当年事。

六月十七,朱棣登基,定次年为永乐年,是为永乐大帝。论对朱棣的帮助程度,排在第一的,还是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猪队友大臣们。

朱棣没有忘记他的宁王兄弟,考虑到兄弟手中还有些兵马,干脆让他移藩到南昌,好歹算是比较富有的江南之地,不用再在北边吃沙子了,既消除了隐患,还落了个好名声,朱权不感谢也得感谢。

客观来说,朱棣在战争上确实是在汉人天子中绝无仅有的奇才,这是毋庸置疑的,靖难之役这一战打的非常漂亮,对北元政权的打击也接二连三,屡战屡胜,明史中对他的评价是"幅员之广,远迈汉唐。功成骏烈,卓呼盛矣!"并不算夸大。以对外功绩、国家工程、形象塑造这些方面而论,文治武功之成就,不在隋炀帝之下。


历来现实


首先了解下朱棣和宁王朱权,朱棣大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地北京,而朱权被封为宁王,封地内蒙古赤峰,
至于朱棣得宁王朱权8万人马,


那是在公元1400年左右,当时朱元璋吧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后来的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这样一来,燕王朱棣心里不痛快啦,皇位怎么不让给自己的儿子,反而跳辈让自己的孙子,朱棣认为自己功劳那么大,理应自己做皇位,既然父亲让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那就作罢,

谁知朱元璋刚死没多久,朱允炆就听大臣的话想夺取朱棣的兵马,毕竟各个王兵马太多要削弱,但朱棣不同意,这暴脾气一上来,就和侄子朱允炆干上啦,
这时候朱棣有点招架不住,朱棣离朱权的封地也特别近,就去找自己的弟弟朱权帮忙,毕竟朱权有八万大军,如能得到,定能打败侄子朱允炆自己做皇帝,说如果弟弟朱权能援助自己,到时候得了天下就平分,朱权就相信了朱棣的话,在和侄子朱允炆作战时,朱棣就开始花钱买通朱权的军官,到1402年朱棣打到南京吧自己的侄子赶跑



朱棣就做起了皇帝,朱权说自己想要原来的封地就行,不奢求什么,可是朱棣最终吧朱权安排到了南昌,朱权知道自己被骗了,可是没办法,回到南昌这个地方,又被朱棣加以削弱和迫害,最后就这样简简单单的过完了一生,


太累了艰难的活着


我想看到这个问题,一定很多人都会从朱棣言而无信的角度来分析他对自己弟弟朱权的所作所为,但是今天我打算换一种思路,从宁王朱权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一、事件背景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封地北京,足以看得出来这个皇子有多厉害,朱权呢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论辈分资历都太年轻,朱权的封地是在内蒙古赤峰,当时也属于兵家重地,位置很重要。

朱权一直以来带兵打仗都很聪明而且足智多谋,立下很多战功,手下有8万甲兵,6千战车,还有北方最骁勇善战的部队朵颜三卫骑兵,可是尽管这样,他与自己的四哥朱棣比起来还是实力悬殊较大的,毕竟朱棣占据的是北京封地,富裕而且重要。

洪武25年,朱元璋立下的太子朱标突然生病去世,事发突然,让朱元璋有些措手不及,关于太子以及大明天下接下来交给谁,成了一个大难题。固执的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长孙朱允炆做太子。


这个选择直接跨过了自己尚且在世的儿子,而且在世的儿子中,老四朱棣不管是辈分还是资历,都足以胜任,可是朱元璋偏偏就是不走寻常路,要制造矛盾。从朱允炆登基的一天开始,朱棣心里就有一个结,打心眼里不服气。

朱允炆也看出这些王爷的不满,随后开始削弱各封地藩王的势力,开始削弱了一部分,轮到最难啃的老四朱棣了,朱棣一听要对自己下手,火气立马上来,多年的不满瞬间爆发,揭竿而起,想造反弄死朱允炆,自己取而代之。


二、朱棣造反

其余王爷看着朱棣造反,都在隔岸观火,静观其变,打算看看朱棣最后能闹出个什么幺蛾子。朱权当然也是隔岸观火者之一,他静静看着四哥如何造反,关乎自身利益的事情,朱权还是十分慎重,断然不会轻举妄动。


好在朱棣造反还算顺利,很快分别攻克密云、通州、蓟州、怀来等地,胜利的气息明显可见。可是朱棣自己也明白,他的势力与朱允炆以及整个国家军队相比,还是相差一些,万一隔岸观火的人联合朱允炆帮忙,他就没有任何胜算了。

朱棣首先想到的人就是朱权,因为朱权有8万大军,朱棣想去找朱权帮忙。此时朱权正在思考是否参加这场战役,还有些纠结,不知道选择支持谁。要是支持侄子朱允炆,以后打败朱允炆肯定也要对自己势力进行限制,而且如今朱允炆已经在做这件事。

要是跟随四哥朱棣,万一造反失败,小命不保,即使成功,未来会如何,也还是个未知数。正在朱权犹豫不决的时候,朱棣已经前来找他,并且说自己吃了败仗,一副可怜的样子。朱权没想太多,好吃好喝招待朱棣,兄弟两经常喝醉一起回忆小时候的快乐时光。

回忆着回忆着,几天过去,朱棣问朱权要不要合伙一起打天下,朱权没有答应,就在朱棣要走的时候,朱权发现自己的朵颜大将军都已经跟随在朱棣身后,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朱棣收买。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朱权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朱棣倒好,这时候看朱权选择跟随自己,就说“事成,当中分天下”。朱权又不傻,明显知道这就是一个骗局,可是已经上了贼船,没法回头了。

果然,朱棣在得到朱权8万甲兵的支持下,很快就顺利灭掉侄子朱允炆,自己登基称帝。这时候朱权也觉得应该想办法明哲保身了,要不然自古皇帝都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万一朱棣真以为他要与他平分天下,那不得把他解决掉。


于是朱权主动找到朱棣,表示自己放弃以前内蒙古的封地(那是军事要地,要是朱权继续把持,朱棣肯定会引起怀疑,朱权请求放弃那块封地,并且只字不提平分天下之事,就是在给自己找后路),不过没有了内蒙古,也得给一个其他地方,朱权继续请求把苏州给他。

朱棣借口苏州是南京的附属地区,不能分割,那朱权就要钱塘吧,朱棣又说钱塘不是好地方,不吉利,,不适合作为封地。朱棣叫朱权从重庆、建宁、荆州、东昌四个地方选择一个。可还没等朱权选择,朱棣就把南昌作为封地赏赐给朱权。

其实朱权心里早就有数,但是戏还是得演,自古历史上功臣都会遭到皇帝猜忌怀疑,他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朱权接受封地,把家搬到南昌,发现只有一些旧宫殿,朱棣也不允许他建新的,虽然朱权心里憋屈,但是保命要紧,只能同意。他在南昌没多久,有人还上奏说朱权在南昌研究巫术,朱棣派人前往调查没有查出个所以然就回去。


朱权终于保住小命,从此以后,朱权再也不问权利,成天醉心文学创作,安详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也算是做到明哲保身了。


结语

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每个皇帝都会对功臣进行清盘,朱权自然是熟读历史,才做出这些决定与妥协,但凡他高调一点,估计早就身败名裂,小命不保。

已经拥有荣华富贵,朱权再没必要去争取过多权利影响自己安危,由此看来,朱权的所作所为何尝不是聪明之举呢?至于朱棣的言而无信,就让后人去批判吧,朱权过好自己才是最佳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