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有多少堂弟?為何偏偏選擇了群臣都無法駕馭的朱厚熜繼承大統?

朱佑煜


楊廷和、張太后選擇朱厚熜,既是加強他們自身權力的需要也是當時唯一的選擇。

楊廷和、張太后與明武宗的關係

楊廷和是當時的首輔兼明武宗的老師;張太后是明武宗的生母,也是皇太后—即明武宗父親明孝宗的正宮皇后;楊、張二人是明武宗最信任的人,不僅在明武宗在世時是最大受益者,而且希望在明武宗死後他們的權益也同樣能夠得到延續,這樣,皇位繼承人的首選即:與明武宗血緣關係最近的人。於楊、張有利的同時,也是對明武宗死後最大的安慰。

明武宗兄弟的分類

明武宗薨後,按血緣關係關係最應該繼承皇位的應該是明武宗的兒子,但是他沒有生下兒子,這樣只能從明武宗的兄弟中去選,兄弟又分為兩類:一類是明武宗的親兄弟,另一類是明武宗的堂兄弟。據《明史卷一一九·列傳第七》記載:

孝宗二子。武宗、蔚王厚煒,俱張皇后生。

蔚悼王厚煒,孝宗次子,生三歲薨。

說明武宗的親兄弟只有一個蔚悼王厚煒,但是生下來三歲就夭折了。這樣我們只能把目光轉向明武宗的堂兄弟了,而這就需要考慮到明武宗的堂叔父。

明武宗的堂叔父的分類

明武宗的堂叔父是明憲宗的兒子,明憲宗一共有十四子。

萬貴妃生皇第一子;

柏賢妃生悼恭太子祐極。

紀太后生孝宗。

邵太后生興獻帝祐杬、岐王祐棆、雍王祐枟。

張德妃生益王祐檳、衡王祐楎、汝王祐梈。

姚安妃生壽王祐榰。

楊恭妃生涇王祐橓、申王祐楷、潘端妃生榮王祐樞。

王敬妃生皇第十子。

第一子、第十子皆未名殤。

從中我們看到當時明憲宗最寵愛的萬貴妃都沒能當皇后,所以明憲宗時,沒有皇后(紀太后、邵太后分別是明孝宗和嘉靖皇帝后來追封的,在明憲宗這兩位太后都是妃子,紀太后更特殊,生下明孝宗以後,因為懼怕萬貴妃的報復自殺了),這樣她們所生的皇子也就沒有了嫡庶之分。

為什麼要考察明武宗的堂叔父(也就是明憲宗的兒子)呢?因為明武宗的堂兄弟被選為皇帝,有他們自己的父親輔佐(也就是明武宗堂叔父的輔佐),就會撇開楊廷和與張太后,顯然對楊、張兩人是不利的。

明武宗死後,明武宗的堂叔父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明武宗死後、嘉靖皇帝繼位這一年(也就是1521年)之前死去的明武宗的堂叔父,且這些王爺沒有兒子:悼恭太子祐極(明憲宗第二子)、岐惠王祐棆(明憲宗第五子)、雍靖王祐枟(憲宗第八子)、申懿王祐楷(憲宗第十四子)。這些王爺沒有兒子,且封國隨後就撤銷了,沒有子嗣、沒有封國,自然也就沒有了繼承皇位的權利。

第二類是1521年之後仍然活著的王爺,且大部分有子嗣:益端王祐檳(憲宗第六子)、衡恭王祐楎(憲宗第七子)、壽定王祐榰(憲宗第九子)、汝安王祐梈(憲宗第十一子)、涇簡王祐橓(憲宗第十二子)、榮莊王祐樞(憲宗第十三子)。這些王爺在明武宗死的那一年仍然活著,那麼他們的兒子也就不可能有繼承皇位的權力,原因是這些王爺會阻礙楊廷和、張太后的地位和權力,這樣選嗣的範圍就進一步縮小了。

第三類是1521年之前死去的明武宗堂叔父,但又留有兒子存在的王爺,這隻有一個,就是興獻帝(明憲宗第四子,朱厚熜的父親)。朱厚熜有繼承皇位的權利,同時父親又早死,這樣便於楊廷和與張太后控制他,進而鞏固他們兩人自身的權力,這樣便選定朱厚熜順繼承皇位,同時朱厚熜的父親又是所有健康長大的王爺中排第二位的,僅次於明孝宗,這也是朱厚熜繼位最有利的因素。


綜上所述,明武宗沒有兒子、沒有親兄弟,就只能把皇位傳給他的堂兄弟,楊廷和與張太后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就只能讓明武宗堂兄弟中沒有父親在世的繼位,這就只有一個符合條件——朱厚熜。

這樣我們看到一個現象,楊廷和宣佈傳位詔書時,說朱厚熜兄終弟及繼位,是遵從了《皇明祖訓》,表面上冠冕堂皇,實際上是精心選擇的結果,所以在政治鬥爭中,權力的爭奪是第一位的。


麒麟閣論史


明武宗的堂弟是蠻多的:朱厚熜,朱厚燁,朱厚炫,朱厚煌,朱厚熠 ,朱厚烴,朱厚熑 ,朱厚煐,朱厚炳 等等。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朱厚照死於豹房,終年31歲。朱厚照一生嬪妃如雲 美姬常擁,但他沒能為自己留下後嗣,而他又是孝宗皇帝獨子,也就是孝宗一脈斷了。這個混蛋皇帝在死後也給大臣留下了難題——誰來繼承皇位?

這種事兒當然交給內閣了,其實就是交給內閣首輔——楊廷和。

在這件事兒上,楊廷和是有點小算盤的,他選擇了憲宗皇帝之孫、孝宗皇帝堂侄、興獻王朱祐杬長子——朱厚熜。

為什麼是他?我看朋友們說的都挺好:

1、興獻王已死兩年,他的兒子繼承皇位的話就不必顧慮父親干政;

2、當時朱厚熜15歲,這個年紀不大不小,太小了,楊廷和怕擔上弄權的罵名,太大了,還體現不了楊廷和的水平;

3、朱厚熜風評不錯,聰明還用功,從長遠計劃,是正確的。

我就從另一方面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4、朱厚熜的出身

眾所周知,明朝嚴格遵守嫡長子制度的。楊廷和是從明憲宗的兒子很多,選擇的範圍看似挺多,但要從其母系的身份地位來看,其實選擇餘地不大。

憲宗皇帝隻立過兩個皇后,都無子,他最喜愛萬貴妃倒是有個兒子,不過早夭了。其他后妃中身份最高的要數邵貴妃了(追封孝惠邵皇后)。邵貴妃生有三子:興獻王朱祐杬、岐惠王朱祐棆、雍靖王朱祐枟,其中後兩位都無子,只有朱祐杬有一個獨子朱厚熜,所以,綜合以上四點,這位邵貴妃的孫子成了唯一的候選者。

當然,這個孩子沒讓楊廷和失望,一個“大禮議”就將三朝元老弄蒙了。而楊廷和不是霍光,沒多久就辭職不幹了。誰也不知道這個孩子那麼難以駕馭不是?歷史結束了一個混蛋皇帝,然後又選擇了一位混蛋皇帝,就是這麼任性。


黑水布衣


明武宗朱厚照生於辛亥年(1491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時,恰好是地支中"申、酉、戌、亥"。按照傳統相術理論,這種連貫的生辰是大富大貴之命。然而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朱厚照駕崩,年僅三十一歲,無疑是對傳統相術理論的一個巨大諷刺。

三股政治勢力

因朱厚照玩心太重,還未及留下一兒半女的,在臨終之前似有悔意,對身邊太監說: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前事皆由朕所誤,非汝曹所能預也。意思說,病好不了了,皇位繼承之事,交給太后與內閣大臣商議,並攬下無子嗣的過失。每逢政權更迭,不同政治集團關心之至,甚至暗箱操作,因為涉及到政治生命是否能得到延續。此時,朝堂之上有三股勢力相互博弈,決定了皇位繼承人:

1、武宗身邊的親信。代表人物是江彬,原為正四品蔚州衛指揮僉事。後靠錢寧引薦,加上為人精於騎射,長得魁梧,很合武宗的“味口”,成了武宗身邊的寵臣,很快被提拔為正三品都指揮僉事,仗著武宗的寵信,為加強自己勢力,調邊兵入京。武宗末年,更是掌握京城數萬部隊。

2、當朝士大夫。以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為代表。楊廷和年僅19歲便成了成化十四年(1478年)的進士,此時已是歷經三朝的重臣。無奈孝宗皇帝(武宗父親)子嗣不多,過於溺愛,致使武宗玩心太大,身邊圍著一圈佞臣。根本輪不到楊廷和發揮才幹,但其不肯依附宦官劉謹,且多次對武宗進行勸諫,所以在當朝士大夫中,頗有威望。

3、太后家族。以武宗生母張太后為代表。孝宗繼位後,對於張皇后家族頗為優待,不僅兩個弟弟封侯封伯,還為其家族建立家廟。張皇后兩個弟弟也仗著皇后,在家鄉作威作福,侵佔了不少的土地,幹了不少不法勾當。

興王世子入選

如此,以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為代表的一幫士大夫,很想在更迭後的政權中,有一番大的作為,一掃武宗朝的烏煙瘴氣。而以武宗生母張太后為代表的外戚,也想在更迭後的政權,延續富貴榮華。於是,兩股政治勢力的合流,為找到合適的皇位繼承人達成共識,這個人便是後來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1、符合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是歷朝歷代“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皇位繼承“基本法”。同時,還補充了兩條:一,已被立為嫡子的,先薨於君父,皇位由嫡子長嗣繼位。二,皇帝駕崩無子嗣,由嫡出長弟繼位。前者案例是太子朱標病逝,皇位由皇長孫朱允炆繼承。後者則成為朱厚熜繼位的有力理論依據。武宗逝世,無子嗣,唯一胞弟朱厚煒又早殤。往上追溯,孝宗皇帝四弟,興王朱祐杬世子,朱厚熜成了嫡出長弟。

2、其次,明朝對於藩王採取“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原則。說白了,就是隻有名份而無實權的閒散王公。行動也受到嚴格限制、約束,連出城都得上疏請示。年少的朱厚熜封地,遠在湖北安陸(湖北鍾祥縣),基本上與朝內宦官、外戚等政治勢力沒有私交。且朱厚熜時年15歲,政治經驗不足,容易掌控,對於士大夫、太后家族沒有什麼威脅。

為登基鋪平道路

彼時,雖然依附於江彬的邊兵已被遣返,但其仍擁有數千家丁,不可小覷。楊廷和一面做通了司禮監宦官魏彬的“思想工作”,要其棄暗投明。一面對探聽消息的江彬親信安撫,“以溫語慰之”。假借坤寧宮安裝獸吻,要江彬入宮,一舉將其擒獲,為朱厚熜繼位鋪平了道路。因此,楊廷和被時人稱為“救時宰相”。

後記

只不過,朱厚熜遠不是太后與楊廷和所預想的那樣,不久就為自己父親的名份,掀起了一場大禮議。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首先,說明的是明武宗有很多很多的堂弟。

朱棣從大哥朱標家將帝系搶奪過來後,他的其他兄弟都還是有後裔繼續繁衍的。

所以,在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之後,國不可一日無君。大明王朝需要重新選擇一位君王。

怎麼選?按照關係親近來定。

親近關係怎麼定,別急,朱元璋老人家早就為後代子孫操勞過這件事了:《皇明祖訓》。

明武宗生母張太后和當朝首輔楊廷和根據《皇明祖訓》中的“兄終弟及”原則,選定了當時年僅15歲的興王朱厚熜。

按照親近關係,朱厚熜的確是第一人選。

朱厚熜的父親興獻王是明憲宗第四子,明憲宗的長子和次子均早殤,所以第三子明孝宗朱佑樘即皇位。

明孝宗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無嗣後,按長幼親疏關係論,興獻王獨子朱厚熜與明武宗最為接近。

所以,朱厚熜第一順位無可爭議。

朱厚熜的評價

誰也沒有前後眼,貴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也是。

朱厚熜絕對是一個早慧且聰明的人,12歲就繼興王位,15歲被選為皇位繼承人進京入主大統。

但是,嘉靖帝骨子裡是一個自負的人,而且作為一個半路藩王繼承皇位的皇帝,嘉靖帝對於皇權十分看重。

這一點,從他即位沒多久就掀起了“大禮議”之爭就可以看出,以至到了掌權後期,朱厚熜已經做到了與群臣的對立面,重用嚴嵩,長期不上朝,形成了強烈的君臣隔閡。

所以,楊廷和選擇朱厚熜繼皇位,他沒有私心。

朱厚熜繼位後,出於對皇權的渴望,漸漸走到了群臣的對立面,這種局面是老首輔不曾想到了。

功過自有後人評!

最後,附上朱元璋為朱標和朱棣這兩支定下的譜系:

朱標後裔:允文遵祖訓 欽武大君勝 順道宜逢吉 師良善用晟

朱棣後裔:高瞻祁見祐 厚載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簡靖迪先猷

一看,朱標後裔的字輩就是正兒八經的欽定皇系,只不過被老四朱棣搶走了皇位~


古今眾談


朱厚熜繼承大統的事告訴我們,無論籤啥文件寫啥東西,一定要看清條款,

哪怕是你認為天經地義的事,哪怕是打個白條,都要慎之又慎!

<strong>無論正德皇帝明武宗有多少堂弟,按封建宗法制度,朱厚熜都是唯一繼承人。

之所以後來出現麻煩,和楊廷和的失誤,以及張太后的私心有關!

朱厚熜繼位的合法性

明武宗朱厚照沒兒子也沒親兄弟,只能按“倫序”從堂兄弟那裡選個人繼承皇位。

朱厚照父親明孝宗行三,上面兩個哥哥早死了,老四就是朱厚熜的爹朱祐杬。

而朱厚熜又是朱祐杬的長子,所以,只能選朱厚熜繼承大統。

內閣首輔楊廷和給張太后的奏摺中也是這樣說的。

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朱厚照的爺爺)之孫,孝宗(朱厚照的爹)之從子(侄子),大行皇帝(朱厚照)之從弟(堂弟),序當立。

這份奏摺,從法理基礎到血統遠近,都說的清清楚楚。

從這一點看出,張太后和楊廷和在給明帝國選擇繼承人上是沒做任何手腳,也無法做任何手腳的。

張太后和楊廷和沒選錯人,但做錯了事!導致那個遠在湖廣安陸州的十五歲小小少年有了空子可鑽。

這個失誤或是說疏忽就是楊廷和代明武宗朱厚照所擬的遺詔:

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

再明確一下:

朕:朱厚照;皇考:朱厚照他爹;興獻王:朱厚照他四叔;長子厚熜:朱厚照他堂弟。

問題來了:

兄終弟及得是嫡子,也就是說朱厚熜得先過繼給朱厚照他爹才合乎《皇明祖訓》的規定。

但是,遺詔沒有說明,卻確定了朱厚熜的繼承人地位,一經頒佈,已成法令,不可更改。

我們現在往往驚奇於朱厚熜小小年紀怎麼跑到都城後鬧出了這麼多麻煩。

其實,沒啥好奇怪的。

他爹朱祐杬雖然兩年前已經去世了,可是母妃蔣氏還活著啊,

全套的興獻王的輔佐班子都在啊,尤其那個王府長史,不就是教藩王守各種“禮”的嗎?

來不及?哪會來不及!從“迎皇使團”抵達安陸州到離開赴京,中間有三天的時間!

這三天,足以讓整個興獻王的輔佐班子高速運轉起來,把遺詔的空子研究個透,把上京之後應有的對策搞個清楚明白!再說,去京都的路上還花了小二十天呢!

如今,只是缺個爆發的契機而已,這個契機,張太后給了!

張太后想保住孃家的富貴,送給朱厚熜一個爆發的契機!

明代在位第二長(四十五年)的明世宗一行前呼後擁來到了京都,城外,良鄉。

幹啥?等著,等著看京裡那些人給什麼入城的章程。

章程來了,讓朱厚熜從東安門進文華殿,先當皇太子!

這個,顯然是出自張太后的私心。

朱厚熜先當皇太子,那就是先過繼給明孝宗,也就相當於是張太后的兒子了。

張太后,就繼續可以當她的太后,再保著自己老張家幾十年的富貴。

但是,據《明世宗實錄》載:

上覽之謂長史袁宗樂曰:遺詔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我就是我!遺詔說是讓我當皇帝,不是讓我當誰誰誰的皇子!

這便是明世宗肅皇帝在明政壇上的“初試啼聲”!

關鍵是,他的堅持,最終使京都一票人馬都屈服了。

四月二十二日繼位,次序是,去朱厚照靈前及張太后跟前,五跪三叩首,

最後,到奉天殿,繼位!

這中間,就悄悄省略了皇太子那一段兒,但是,禮貌上,和朱厚照的靈位及張太后見了見面。

這事,就算成了,

朱厚熜,贏了第一仗!

也許是楊廷和和張太后為了先把明世宗“忽悠”到京都再說,所以含糊了明世宗的身份問題,但是,這個漏洞,被明世宗一行,狠狠的抓住了。

所以,不是楊廷和和張太后選錯了人,他們也沒法選錯,而是他們做錯了事。

被明世宗,抓住了把柄,在既成的事實面前,站穩了立場,毫不退讓,

獲取了自己的政治利益。


泰林說趣史


明孝宗生前提倡一夫一妻制,所以在世時只有張皇后一位妻子,那麼自然他們唯一的兒子明武宗便順利繼承了皇位。武宗這個人雖然平時歡嬉戲玩樂,但在大事上卻不曾懈怠,無論是在抵禦邊寇之戰中還是指揮應州戰爭大捷,都可以證明他是一位具有真才實學的皇帝。可惜明武宗英年早逝,也沒能留下一兒半女,這就給皇位的繼承帶來了問題,只好從他的眾堂弟中篩選,最終敲定了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作為最後人選。


明武宗有13個叔叔,他的堂弟蠻多的,存活下來的有將近20人。

  • 在眾堂弟中,明武宗的之所以選擇朱厚熜其實有兩個原因:

一,嫡長子繼承製

提到嫡長子繼承製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會是,“父死子繼”,其實它還有後半部分“兄終弟及”。

因為明武宗是獨生子,所以只能把眼光放到他的堂弟身上。明武宗的爺爺明憲宗朱見深一生有過兩位皇后,不過都沒有留下子嗣,就明武宗的父親其實也是妃子所生。不過,後來其父親明孝宗繼位後,將生母追封為皇后,這樣一來,明孝宗也算得上是嫡子,由此一來,首先選擇的應該是他的同胞弟弟。


可是孝穆皇后生前只有明孝宗一個兒子,所以接下來就只能在庶子中選擇庶長子的兒子來繼承皇位。明孝宗是先皇的第三個兒子,僅此其後的是邵貴妃所生的皇四子朱佑杬,但因為明武宗和朱佑杬是叔侄關係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而且此時朱佑杬也死了,所以就由他的次子朱厚熜繼承皇位(長子出生五天後就去世了)。所以說朱厚熜能夠繼承大統是名正言順的事,於情於理都符合條件。

二,才學兼備,能力很強且眾望所歸

朱厚熜能夠當上皇帝其實是由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商議後得到的結果。而之所以選擇朱厚熜成為繼承者,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他自己的緣故。他不像其他沉迷玩樂,無所事事的富家子弟,朱厚熜從小就聰敏過人,學習詩詞歌賦時基本上讀幾次後就能準確背誦。後來還曾學習很多有關《孝經》、《大學》及一些修身齊家治國之道類的古籍,在父親的教誨指導下經常參加王府的祭祀和典禮,在很小的時候便對各種禮儀和規範有所瞭解。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朱祐杬去世,年僅12歲的朱厚熜便承襲王位,開始掌管王府大大小小的事物,他雖然年紀尚小,但他在處理王府事務中有自己獨特的手段,以此把手下管的服服帖帖。所以說無論是從學識品格還是才能方面朱厚熜都是很不錯的人選。

不過令張皇后和諸位大臣沒想到的是,正因為朱厚熜足夠聰明才導致他更加無法管理,這件事從他剛入宮做皇帝時就可以看出,當時眾臣們想的是讓他以太子的身份繼承皇位,不過這遭到了朱厚熜果斷拒絕,後來不了了之。再後來等他掌握了足夠的權勢以後,更加肆無忌憚起來,甚至發動了著名的“大禮之爭”,還不動聲色的把大權獨攬手中,此後更是專橫獨裁。


小姐姐講史


明武宗去世時,有十幾個堂弟在世。其中年紀最大的堂弟是明武宗六叔益王朱祐檳的長子朱厚燁。

朱厚燁生於1498年,明武宗去世時,他已經滿23歲了。

年紀僅次於朱厚燁的是他的弟弟,即益王朱祐檳的次子朱厚炫。

朱厚炫生於1500年。明武宗去世時,他也已經成年了。

年紀排第三的堂弟,才是明武宗四叔興王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即後來的嘉靖皇帝。當時的朱厚熜只有14歲,還未成年。

另外,朱厚炫當時已經有兒子了,他的長子朱載增生於1516年。明武宗去世時,他的這位堂侄年滿五歲。


明武宗死後,內閣首輔楊廷和與明武宗的生母張太后之所以沒有冊立年紀比嘉靖大的朱厚燁和朱厚炫,也沒有為明武宗立嗣,把朱載增過繼給武宗為養子,主要是出於兩方面的考慮。

第一,太皇太后的權力沒有皇太后大,張太后當時還不想做太皇太后。

張太后用現在的話說,叫“扶弟魔”,明孝宗為了她,沒少得罪朝廷的言官。

有一次,張太后的兄長張鶴齡進宮陪明孝宗喝酒。酒席期間,孝宗有事離開了一會。這個張鶴齡被明孝宗和張太后溺愛慣了,不知道事情輕重,居然把皇帝的頭冠拿到手上把玩。此舉讓一個太監看到了,上書向孝宗陳奏張鶴齡無禮,希望孝宗治張鶴齡大不禮之罪。結果孝宗皇帝偏袒了張家,不僅沒治張鶴齡的罪,反而還把這個太監打入了大牢。

這個太監叫何鼎,是當時有名的賢宦,事後他死在了大牢裡,言官們全怒了,彈劾奏摺如洪水一樣,把孝宗搞得很難堪。

為了堵言官們的嘴,孝宗皇帝專門在光祿寺設宴席,請所有言官吃酒,求大家給他這個皇帝臉面,不要再彈劾張家人了。

言官們見皇帝說話,也就不彈劾了。結果孝宗的偏袒,卻成了張家人的尚方寶劍,後來變得更加無法無天。(孝宗一朝,張太后的家人全部封侯)

所以明孝宗、武宗先後去世後,張太后考慮到自己還要為張家的榮耀繼續添磚加瓦,不能讓自己徹底失去影響力,便沒有給武宗立嗣。她的想法與楊廷和正好一拍即合,兩人便在武宗的堂弟中選擇繼承人,讓張太后好以皇太后的身份繼續影響朝局。

PS:嘉靖皇帝繼位後,因為張太后見了慈孝獻皇后(嘉靖的媽)以王后禮儀對待,而不是以太后禮儀對待(當時嘉靖已經封他媽為皇太后了),對張太后非常不滿,便找茬把張太后的紈絝弟弟處死了。為了此事,張太后大病一場,心灰意冷的去世了。



第二,朱厚熜的勢力單薄,比較好控制。

朱元璋的《皇明祖訓》有這樣一條: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由於張太后不想給明武宗立嗣,而明武宗也沒有兄弟,也就是說,明孝宗朱祐樘這一支脈無子嗣了。因此,明武宗的繼承人便只能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在他爺爺明憲宗的兒子中間挑選。

當年,明憲宗有十幾個兒子,老大、老二全夭折,老三是明孝宗,老四是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王朱祐杬。但是武宗去世的時候,他四叔朱祐杬也去世了,於是根據順延原則,皇位便順延到了朱祐杬的兒子朱厚熜頭上。

其實按照“兄終弟及”原則,皇位也可以傳給憲宗皇帝的第六子益王朱祐檳(憲宗第五子岐王朱祐棆當時去世了)的兒子。但益王一家父子兄弟齊全,勢力太大了,若是讓益王一家人入京繼承大統,朝廷內也就沒張太后和楊廷和啥事了。

這就跟西漢諸呂之亂後,周勃、陳平等人不選齊王,而選了弱小的代王(漢文帝)劉恆繼位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楊廷和等人最終選擇了血脈與明武宗最接近,年紀不大,也不算太小,家族勢力並不強的朱厚熜繼承大統,這便是明世宗嘉靖皇帝。



總的來說,明武宗去世後,可挑選的近支皇族還是挺多的。嘉靖之所以最後勝出,一是嘉靖的血脈確實與武宗最接近,二是嘉靖除了生母蔣氏還活著,沒有其他親屬,比較容易控制。

當然,嘉靖後來為了“嗣父”和“本生父”鬧出了天昏地暗的“大議禮事件”,讓楊廷和與張太后措手不及。但這是後話,不是楊廷和與張太后的本意。其實楊廷和不是權臣,張太后也不是那種極度戀權的人。他們的問題只是把朱厚熜想的太簡單了。


Mer86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明朝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屆,其中明武宗朱厚照又是佼佼者之一。

“天真爛漫”的明武宗

先用《天下無雙》裡的圖鎮樓:

關於皇位,我們經常聽到的是九子奪嫡般的殘酷血腥,李世民為了它可以殺兄逼父,朱棣為了它可以起兵造反,但是在朱厚照身上,他沒得選,他必須當皇帝!

因為他爹明孝宗是難得一見的“好皇帝”,他嚴格推崇一夫一妻制,整個皇宮只有張皇后一個女人,也只生了朱厚照這一個兒子,你說皇位還會給別人嗎?所以朱厚照從小肆無忌憚地長大,不用為皇位擔憂,他的精力就用在其他方向了。

就像上圖說的,“其實我是一個天真活潑,充滿創意的年輕人!”

他從小記性就好,雖不說過目不忘,但是今天教的文章,第二天就能背誦,而且他的語言能力超強,自學梵文,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後來遇到了葡萄牙使者,他還自學葡萄牙語,竟然能和葡萄牙使者無障礙溝通。

他喜歡軍略,他渴望上陣殺敵,於是他給自己封了一個官: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在皇宮外建了豹房,飼養猛獸,平時就是當馴獸師,來體驗訓練軍隊的感覺。後來直接在前線宣府設立了鎮國府,自封鎮國公,目的就是一旦前線有戰事發生,他能第一時間趕到指揮戰鬥。

他常常從紫禁城溜出,單槍匹馬趕到宣府,好幾次都是被直到消息的大臣半路攔著,好說歹說勸回來。後來他乾脆常駐鎮國府,終於讓他逮到機會,蒙古小王子入侵應州,他親自披掛上陣,竟然還親手殺死一個敵人,最終在他的指揮下,明軍獲得勝利,史稱應州大劫。

史書說他荒淫無度,荒廢朝政,恣意妄為,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在他治下,明朝國內安居樂業,稅收穩步增長,超過了史學家高度評價的弘治中興,對外獲得了少有的與蒙古人作戰勝利,甚至還主動進攻蒙古人,這些都是成化、弘治包括後來的嘉靖等等都沒有做到的。所以朱厚照的歷史口碑兩極分化。

女人不少卻沒有子嗣

朱厚照沒有像他老爹那樣一輩子只寵一個女人,他有不少女人,但是卻沒有一兒半女,不出意外應該是不孕不育症,如果哪一天某個妃子肚子大了,也許可能是別人開的槍!

不過朱厚照並沒有太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因為他覺得他還年輕,就算生不出兒子,他還可以過繼嘛,反正現在還不愁。

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是一次坐船看魚就要了自己的命。當時朱厚照討伐寧王叛亂返回途中,經過淮安清江浦,看見別人抓魚,也想體會下樂趣,技術不到位,落水染病,半年後駕崩,時年三十一歲。

朱厚照沒兒子,那就需要從宗室裡面挑血緣比較近的來繼承皇位。

明孝宗就朱厚照一個兒子,所以朱厚照沒有兄弟,只能往上一輩去挑選。明孝宗倒是有十來個兄弟,他是明憲宗第3個兒子,前面兩個哥哥都是早夭,明憲宗第四個兒子就是興獻王朱祐杬。

當時負責選繼位者的內閣楊廷和等人看到興獻王資料的時候,眼前一亮,幾個條件讓楊廷和等人覺得無比滿意:

1、興獻王已死,他的兒子繼承皇位的話就少了父親干政的隱患;

2、當時朱厚熜15歲,小孩子對於楊廷和等人來說好控制,便於自己施展政治抱負;

3、朱厚熜聰明伶俐,相信經過他們的調校一定會成為好皇帝。

於是內閣向張太后稟告之後確定朱厚熜繼承皇位,這就是後來的嘉靖。

失算的楊廷和

本以為小孩子,自己這幫政治老骨頭還不是把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哪知道朱厚熜還沒進北京城呢,就給這幫老臣一個下馬威,這就是大禮儀的開端!

楊廷和等人的意思是讓朱厚熜從側門進北京,先當太子,然後再當皇帝!

朱厚熜不答應,他的意思很明確,自己來就是當皇帝的,他不做朱厚照的太子,他要以皇帝身份進北京,所有人等都要到城外以皇帝的禮儀迎接自己!

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張太后出面同意朱厚熜以皇帝身份進北京。楊廷和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個15歲的孩子政治感知力這麼強。

其實這還僅僅是開始,在嘉靖40多年的統治下,徐階、高拱、嚴嵩、張居正,多少人精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甘心為嘉靖服務,嘉靖可謂是古今權術第一。


榮耀歷史


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那麼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諸侄,明憲宗朱見深諸孫。

明憲宗共十四子,如下:

長子,未滿週歲夭折,無名,無後;

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極,四歲夭折,無後;

三子,明孝宗朱佑樘;

四子,興王朱佑杬,去世後諡號“獻”,稱“興獻王”;(世宗追封睿宗獻皇帝);

五子,岐王朱祐棆,二十四歲去世,諡號“惠”,稱“岐惠王”,無後;

六子,益王朱祐檳,去世後諡號“端”,稱“益端王”;

七子,衡王朱祐楎,去世後諡號“恭”,稱“衡恭王”;

八子,雍王朱祐枟,二十六歲去世,諡號“靖”,稱“雍靖王”,無後;

九子,壽王朱祐榰,六十五歲去世,諡號“定”,稱“壽定王”,無後;

十子,未滿百日夭折,無名,無後;

十一子,汝王朱祐梈,五十七歲去世,諡號“安”,稱“汝安王”,無後;

十二子,涇王朱祐橓,五十三歲去世,諡號“簡”,稱“涇簡王”,子朱厚烇未及就封即去世,涇藩絕後;

十三子,榮王朱祐樞,去世後諡號“莊”,稱“榮莊王”;

十四子,申王朱祐楷,十六歲未及賜婚、就藩,即去世,諡號“懿”,稱“申懿王”,無後;

憲宗十四子,其中長子、次子、十子夭折,十四子申懿王未就封即去世,自然無後。而五子岐惠王、八子雍靖王、九子壽定王、十一子汝安王就藩後,享年或長、或短,但均未誕育子嗣,所以死後撤藩,無後。十二子涇簡王雖然有子朱厚烇,但是其未及就封便去世,也沒有留下孫輩,亦無後。

所以,憲宗諸子,只有三子孝宗皇帝、四子興獻王、六子益端王、七子衡恭王、十三子榮莊王有後(指男性子嗣)。

其中,孝宗皇帝有皇太子朱厚照、蔚悼王朱厚煒二子,但是蔚悼王早夭,所以實際只有獨子朱厚照一人。

興獻王有朱厚熙、朱厚熜二子,其中朱厚熙出生五天即夭折,所以也只有獨子朱厚熜一人。

益端王有朱厚炫、朱厚燁、朱厚煌、朱厚熠等四子。

衡恭王有朱厚燆、朱厚烴、朱厚熑、 朱厚煐、朱厚炳 、朱厚煃、朱厚福(福下有火)等七子。

榮莊王有朱厚勲、朱厚熹、朱厚煦、朱厚烮、朱厚然、朱厚曾(曾下有火)等六子。

以上二十一人,即是明憲宗諸孫。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皇帝去世,其獨子、皇太子朱厚照自然是毫無爭議地成為大明新一代皇帝,也即後世的明武宗。

武宗在位十六年,說他嘻哈也好,頑童也好,昏庸也好,不拘一格也好;總之,他對內對外都折騰得驚天動地,成為整個文官集團的頭疼對象,又因為傳統儒家忠孝思想的約束,使得朝臣們對於一生行事不羈的武宗毫無辦法,只能被動地應對,幾乎可以用“狼狽”來形容。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十一歲的武宗皇帝去世,諸文臣在長舒了一口氣後,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局面:武宗沒有留下子嗣,而孝宗也沒有其他在世的皇子,這樣皇統就面臨著斷絕的危險,而大明局勢也將產生動亂。

為了穩定局勢,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文臣,做出了“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決定,於帝系內血緣最近的憲宗諸孫、孝宗諸侄、武宗諸堂弟裡選取一位繼承大統,並以武宗遺詔名義詔告天下。

孝宗是憲宗第三子,實際的長子,武宗是憲宗長孫。在孝宗、武宗一系斷絕後,按倫序,接下來就是憲宗四子興獻王一系最長,具有優先承襲權。

當時興獻王已經去世,所以,興獻王獨子----興世子朱厚熜,於禮法、祖制、及“兄終弟及”遺詔下,於憲宗諸孫中倫序第一,繼承權優於其他諸堂兄弟,是當仁不讓的第一人選。

而且,當時的朱厚熜父親去世,唯一的兄長也早就夭折,孤零零一個人,而親人也只有寡母一人,年僅十五歲(虛歲),又出生、成長於遠離繁華都市的安陸鄉下,怎麼看,都是一個毫無權力、沒有見識的少年,對於治理國家、主持朝政,基本沒有經驗可言,可以由文官們操控。

這對於諸文官們來說,簡直就是完美地“道德牌位”。迎立他為新君,再高高地供在朝堂之上,“垂拱而治”,政事由諸文臣實際處理,不正是儒家傳統政治理念的最高理想麼。

於是,在武宗去世後,實際主持大明日常運轉的首輔楊廷和,報請孝宗皇后---張太后批准,派出使團至安陸,宣佈興世子朱厚熜為繼任皇帝,迎其前往京師繼位。

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居然心思縝密、意志堅定、極有主見,而且,腹黑程度能在大明諸帝裡面排前三!

在朱厚熜還沒有正式成為皇帝的時候,朝臣們就在繼位儀式、身份等問題上領教了他的精明,並最終讓步。而在正式登基後,朱厚熜,或者是後世習慣的稱呼----世宗嘉靖皇帝,讓他們深深地領略到,一個完全不同於武宗風格的、權謀深邃、駕馭老道的雄主風範。雖然此時的世宗,尚不到二十歲。

之後,世宗憑藉著與年齡極不相符得成熟老練,逐漸穩固手中的皇權,不斷對掌權的文臣們展開反擊,迫使以楊廷和為首的輔政文臣們心灰意冷,主動致仕。並借“大禮議”事件,逮捕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並廷杖至死十六人,以赫赫皇權完全壓制住了想要以“禮法”來對抗、控制他的諸文臣。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世宗尊生父興獻王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將其納入大明正統皇帝世系之列,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武宗之上。

至此,在世宗的不懈努力下,文臣勢力一敗塗地,再也不能對抗皇權,而當年那個來自安陸鄉下的小小少年,則牢牢地掌握了大明無上的權力。

這是當年那些以為他“年幼無知、別無依靠、容易控制”的文臣大佬們所沒有料到的。如果早知道當年的興世子是這樣一個少年老成、城府極深、群臣們根本無法駕馭的人物。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那他們絕對會越過倫序,改立益藩、衡藩、榮藩的其他憲宗諸孫,或者直接給武宗立嗣,迎取益王長孫、益藩朱厚燁長子朱載增入京,為武宗嗣子,直接續武宗法統,也要比立世宗強。(朱載增是憲宗長曾孫,孝宗侄孫、武宗之侄,也是武宗去世時,唯一已經出世的子侄輩)。

但是世上沒有後悔藥,而文臣們也沒有先知先覺的能力,所以,在正德十六年的四月,朱厚熜登上了帝位,並統治大明帝國長達四十五年。


伯虎42


都別搶,我來答。

其實原因沒有那麼複雜,其中也沒有什麼陰謀論。之所以會選擇朱厚熜繼承大統,不是因為他勢單力薄或者他有什麼賢名,完全就是繼承順序輪到他了。

明武宗朱厚照沒有子嗣,按照宗法制度的規定,在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應該從宗族內部過繼一個人來繼承大統。而明朝的繼承製度是“兄終弟及”,就是說大哥如果沒有子嗣,那麼就應該從弟弟裡面按照順序挑選。

朱元璋早就在《皇明祖訓》中規定的明明白白: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

那朱厚照原本是有一個親弟弟叫做朱厚煒,但是這個朱厚煒出生一年就夭折了。那這樣一來朱厚照就成為了既沒有子嗣也沒有親弟弟的孤家寡人。

那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下一代後繼無人的尷尬處境,所以當時楊廷和等人給出的辦法就是既然下代沒有合適的繼承人,那就從上一代開始尋找吧。

所以就開始從明憲宗那一代開始按照嫡長順序進行梳理,明憲宗之後就是明孝宗,而繼承明孝宗大統的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但是明武宗沒有子嗣和兄弟,而明孝宗又只有兩個兒子,最小的那個還夭折了,那這一支系就等於絕嗣了。

所以基本上斷絕了從明孝宗這一支脈裡尋找人來繼承的可能,因此只能繼續從明憲宗的子嗣裡尋找合適的人選,那這個時候嘉靖皇帝的父親朱祐杬就出現了。

明孝宗是明憲宗的第三子,而嘉靖皇帝的父親是明憲宗的第四子,所以他在順序上就擁有了第一順序繼承權。但是這個時候嘉靖皇帝的父親已經去世,那按照順序自然應該由嘉靖皇帝來繼承大統。

因為從血緣關係上來說,肯定是排名越靠前的血緣關係最接近,那嘉靖皇帝無疑擁有這樣的天然優勢。當時楊廷和給出的理由就是這樣:

廷和舉《皇明祖訓》示之曰:“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明史》

正是楊廷和的這條理由,最終才做出了最終定論。沒有讓彼時的朝政陷入混亂之中,不過嘉靖皇帝繼承大統以後就出現了一個“大禮儀之爭”。

嘉靖入繼大統以後,那麼就應該稱明孝宗為皇考,因為他已經被過繼到了明孝宗的這一支脈裡,等於是以明孝宗兒子的身份來繼承明武宗的皇位。

那這樣一來倫理就亂了,嘉靖皇帝得稱自己的父親為皇叔,稱自己的母親為皇叔母了,在他的父母親面前,他得自稱侄皇帝。所以當時就爭啊爭啊,爭得天昏地暗,皇帝和大臣們各自引經據典,翻找資料駁斥對方。

就嘉靖究竟該“繼嗣”還是“繼統”的問題爭論了三年之久。

而楊廷和本身是擁立嘉靖皇帝的大功臣,但是也因為在大禮議事件中錯誤的站在了嘉靖的對面,最終不為嘉靖皇帝喜歡。

最後三年爭下來還是沒有結果,大量的官員辭職、被罷免、下獄,最後嘉靖一看也沒辦法,再爭下去就沒有意義了。所以雙方各退了一步,嘉靖尊明孝宗為皇考,放棄尊自己的父母親為皇帝,但是不稱他們為皇叔皇叔母,依然以自己父母親身份對待。

因自請斥罷。廷臣諍者百餘人。帝不得已,乃以嘉靖元年詔稱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后為“聖母”,興獻帝、後為本生父母,不稱“皇”——《明史》

這事最終才落下帷幕。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