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大的,魏國的擴張方向應該怎樣為最好?

佛曰不可說13579


魏國作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可以說在前期是巨無霸一樣的存在,魏國也是被很多人認為是戰國時期第一個有希望滅掉其他國家的。但是魏國在戰國中期之後迅速的衰落,淪為了一個二流國家。只能是和韓燕一樣的弱小國家了。

魏國的衰落有天生的不足,比如說是地理位置太差,也有自身的問題,比如國策方針的失誤,人才的流失等等。作為戰國第一個霸主,那麼魏國當時應該怎麼進行擴張才有機會一統天下呢?

首先就是要聯合韓趙,作為本是一家的韓魏趙三國,即使在分家之後魏國也應該聯合韓趙,而不是去他們,就跟秦國的遠交近攻一樣的,作為鄰邦韓趙兩個國家魏國肯定是應該聯合的,但是魏國卻一直和他們為敵,導致魏國衰落的兩次戰爭,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都是敗在了齊國的手裡,但是這兩次戰爭都是因為魏國一個是攻打趙國,一個就是攻打韓國。所以從這點來說魏國的失誤太大。

其次就是穩定一個方向,主要進攻一個方向然後作為後方來穩定下來。當時來說西方的秦國毫無疑問是最好的進攻方向,秦國在西邊,如果魏國能夠徹底把秦國攻下來的話,作為大後方,那麼一統天下還會很遠嗎?

然後就是滅齊,齊國作為天下最富庶的國家,可以說攻下了齊國那麼就等於擁有了天下的財富,而且攻下齊國之後,聯合韓趙,那麼徹底就把楚國和燕國隔開了,這個時候不論是攻打強大的楚國還是弱小的燕國對於魏國來說都是輕而易舉的。

最後就只剩下韓趙了,如果魏國能夠走到這一步的話,那麼滅掉韓趙也是輕而易舉的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魏國的問題是處於四戰之地,成為東南西北各國的夾心餅乾。而魏國的戰略也確實很失敗,前期仰仗著軍力強大,同時挑釁齊秦楚三大國,又跟同出於三晉的盟友韓趙交惡,自然是成了四方夾擊的對象,在早期還能憑藉率先變法的軍力強悍強行支撐,後來其他幾國也上來了,魏國就只能吃癟了。

那麼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四面選一國消滅掉,自己以一個方向為後方,避免被夾擊。其中北邊有趙燕兩國,不好滅,而且北邊貧瘠;南北楚國太大,一口也難吞進去;東邊齊國富庶,是不錯的方向,可以考慮;但最理想的還是西邊的秦國,秦國一來染西戎之俗,被中原鄙視,打秦國輿論壓力最小,另外關中作為後方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進可攻退可守,以關中為後方十分理想。

所以戰國初期的魏國最好是向西擴張,滅掉秦國。但當時剛從春秋轉型為戰國,戰爭觀念還是爭霸而非兼併,滅掉一個大國比較難以想象,所以是觀念限制了魏國的想象力,使其錯失了戰國初期的最好機會。


文史宴


魏國最好的擴張方向應該是西方秦國。

早期的魏國情況十分複雜,魏國與趙國、韓國三國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盤十分複雜。而且魏國也處於華夏的中心,可謂四戰之地。

早期,魏文侯的戰略發展方向也是向西面秦國擴張。他攻佔了秦國西河大片土地,建立了西河郡。

但是,後來魏國的戰略擴張方向出現了搖擺,在沒有徹底解決秦國問題之前,魏國應趙國要求已經向中山國進攻,甚至還幫韓國攻打鄭國,以及聯合韓趙攻打齊國。

雖然從戰術上取得了戰果,但是違背了自己最初的戰略。

也就說在後期魏文侯就已經違背了自己向西戰略擴張的初衷,變成了四面出擊。

一時可能得到了好處,但這些好處往往是戰術層面上的好處,並沒有從戰略上改變魏國四面受敵的局面。

到了魏武侯時期,曾經一度取得了陰晉之戰的輝煌勝利。

當時,吳起率領五萬魏軍打敗五十萬秦軍,秦國幾近亡國。

如果魏國能夠趁勢一鼓作氣,把秦國趕盡殺絕,則可以徹底的擁有關中。

但是,魏武侯與他父親一樣,自信心爆棚,四面出擊,沒有最終解決秦國問題。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魏國周邊的國家,尤其是秦國開啟了變法,走上崛起之路

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在同周圍國家的戰爭中耗盡了元氣,最終為秦所滅。


一丹流青


公元前221年,39歲的嬴政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始皇帝”加冕,他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顆爆裂的心包裹著榮耀、堅毅和不可一世,也埋藏著狂野、偏執和百年滄桑。

140年前的一天晚上,櫟陽城外風雨交加。滿臉睏倦的秦孝公嬴渠梁眉頭逐漸舒展開來,衛鞅這一次富國強兵的策略終於撬開了他那壓抑許久的心門......


奪取河西之地(今陝西東部、黃河以西洛河以東的廣大地區)

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攻河西,大敗魏軍於元裡,斬首七千,奪取河西重鎮少梁城。此後魏國受困於東齊西秦兩面戰場,割讓部分河西之地給秦國,秦國佔據大部河西地區。公元前331年,秦惠文王猛攻河西。《秦本紀》記:“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秦軍乘勝而進,渡過黃河,攻入魏國,兵圍焦、曲沃。魏國已經全無招架之力,遂把河西全部割讓給秦國。河西之地的獲取使秦國東邊有了黃河這一天險。

納取上郡(今陝西洛河以東,黃梁河以北,東北到子長、延安一代)

公元前328年,魏予上郡15城與秦。《戰國策▪秦策四》記載:“楚、魏戰於陘山,魏許秦以上洛,以絕秦與楚,魏戰勝,楚敗於南陽.......楚亡揚言與秦遇,魏王聞之,恐,效上洛於秦。”這裡面的上洛即上郡。上郡的獲取,擴大了北方的縱深。

南取巴蜀(今四川中東部)

秦惠文王稱王以後,積極建立“王業”。在聽取司馬錯的“取其地足以廣國,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一》)。以及“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的意見之後,於公元前316年派司馬錯攻取了蜀國,順手牽羊奪取了巴國。秦取西南巴蜀,並在努力經營,這裡成為秦國的糧倉。

獲取漢中(今陝西西南部)

公元前312年,楚懷王大舉進攻秦、韓。秦惠文王兵分三路予以回擊。其中中路魏章在丹陽大獲全勝,斬首八萬。接著和西路甘茂會合,攻取漢中六百里地,設置漢中郡。秦取漢中,關中和巴蜀連成一片。

滅亡義渠(今甘肅慶陽西南)

公元前315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並設縣。公元前272年,秦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後起兵滅亡義渠,設置隴西郡、北地郡、上郡。秦國的後方總算安寧了。

拔取巫地、黔中郡(今湖南沅水、灃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慶黔江流域和貴州東北一部分)

秦昭襄王在位時期,曾多次攻打楚國的黔中、巫地。《秦本紀》記載:“秦昭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80年),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伐楚黔中、拔之”。三十年“蜀守若伐取巫郡及江南郡為黔中郡”。楚國大大削弱,為以後從西線進攻楚國打下堅實基礎。

攻佔郢都(郡轄境相當今巫山以東,襄樊以南,武漢以西,宜都、監利以北地區)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佔郢都,並以此為治設南郡(因為地處秦國南部故名)。楚國大大削弱,不得不東向遷都。

據有上黨(在山西東部、太行山以西,晉城北部,太原南部地區)

長平之戰是決定秦趙命運的戰役。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最終慘勝,據有上黨。趙國大大削弱,秦國成為天下唯一一個超級大國。

兼有六國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10年的時間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正如賈誼《過秦論》所言:“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始皇那深邃的雙目炯炯有神,彷彿穿越到了166年前,魏文侯正以那堅毅的目光和他對視。然而沒過多久,魏斯便用一把利刃刺瞎了秦始皇的雙眼,魏國完全佔有了河西之地。從此以後魏國開始走向了一條偉大的道路:他們兵不血刃的滅掉了秦國,始皇帝身死。魏文侯的子孫後代以他為榜樣,南下攻取巴蜀,漢中 ,北方掃滅義渠。接著削弱楚國,拔取巫郡和黔中郡,攻佔郢都。天下強國只剩下趙國,他們一鼓作氣佔據上黨......到了魏始皇時期,天下一統局勢已經明朗,於是韓、趙、楚、燕、齊紛紛淹沒在他的金戈鐵馬的汪洋之中。



然而所有的夢都會有醒來的一天,贏得天下的還是那個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但是不可否認,魏國是有機會的,他們本可以和秦國走一樣的道路。戰國初期,魏文侯幾乎滅秦,如果他們有始有終,滅掉秦國,後來和秦國奉行一樣的策略,結局就......多恨他們不能一鼓作氣,多恨他們戰略轉移,多恨他們虎頭蛇尾......


青銅說史


帶領魏國成為戰國時期最先強盛而稱雄的魏文侯已經為魏國找到了最好的擴張方向。

這個方向便是西面的秦國。

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以魏國所處的位置,東面有齊國,南面有楚國,北有趙國,西面是秦國,可以說魏國地處中央,是四戰之地,容易遭受別國攻擊。

位置不佳,也就造成了魏文侯的憂患意識,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推行變法以圖富強的國家。

以魏國的地理位置來說,東齊南楚都是老牌的諸侯國,他們底蘊雄厚,不是魏國可以招惹的,當時的魏國可選擇的方向只有兩個:北與西。

魏國的北面是趙國。

三家分晉時,趙國分得了晉國最多的土地,這也與當時的趙氏實力最強有關。

三家分晉後,趙魏韓三家有一段時間的內鬥,趙國想聯合魏國消滅瓜分韓國,而面對虎視眈眈的趙國,韓國也想聯合魏國消滅趙氏,魏文侯對此都沒有答應。

趙國是個強鄰,魏韓都很清楚不能與趙國聯合以消滅另一國,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對抗趙國。至於是聯合消滅趙國,那是不現實的,因為趙國實在太強了。

所以單憑魏國想對付趙國那是不可能的,即便聯合韓國也無濟於事。因此魏文侯沒有選擇向北擴張。

事實上,魏文侯採取外交手段,使得三家沒有內鬥,還要聯合以求生存,因為,三家分晉其他老牌諸侯國並沒有承認,周天子也沒有承認,三家如此犯上行為是容易激起公憤的。

齊國和楚國不好惹,趙國也是如此,便只有向西發展了。

這時候的秦國分明是個弱國。

秦國從秦靈公去世後,出現了“四代亂政”,內政混亂。

從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開始,魏國開始攻秦,先是西渡黃河在少梁築城建立攻秦據點。再到以吳起為帥打破兩國在河西的僵持局面,攻佔河西多地。

秦簡公不得以遣使齊楚,希望兩國攻魏,以減輕秦國壓力。齊楚兩國也見有機可乘,攻打魏國的幾個城池,但是魏文侯不為所動,繼續攻魏。

最終魏國全部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吳起成為第一任郡守。

為了抗擊魏國的入侵,秦簡公在東境修築長城,這是戰國時期最早的長城。

到了秦惠公時期,曾率領五十萬大軍攻打魏國,意圖奪回河西之地,但是仍為吳起擊敗。

直到吳起離開魏國前,秦國都沒有機會奪回河西之地。

只可惜魏武侯繼位後,在很多方面遠不如其父魏文侯。

他懷疑吳起,致使吳起奔楚,後來的公孫鞅也不得重用,離魏去秦。

魏武侯在發展戰略上也出現了問題。

趙魏關係破裂,兩國兵戎相見,為以後的兩國長期火併埋下隱患。

東面的齊國和南面的楚國也因為魏武侯而成為魏國的強敵。

魏武侯參與“田氏代齊”,搞掉了舊的齊國,但是他沒有想到,他幫助的田氏建立了一個充滿生機的新齊國,這個齊國很快強大起來。

而南面的楚國在得到吳起之後,開始變法也再次強大。

這使得魏國再攻打秦國的時候,有了太多的後顧之憂,向西發展已經失去了良機。

秦國此時的“四代亂政”也在魏武侯的干預下結束。秦惠公去世後,魏武侯幫助之前因亂政逃到秦國公子師隰回國繼位,是為秦獻公。魏武侯本想以此控制秦國的,但是沒有想到繼位的秦簡公回國後開始效法魏國,很快國力發展,漸漸扭轉了被魏國處處壓制的悲慘局面。


微史春秋


三家分晉後的魏國,由於國力較弱,又處於四戰之地,一著不慎容易產生亡國之危,第一代國君魏文侯深有危機感,選拔人才,勵精圖治,出現了李悝、翟璜、樂羊、吳起、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一批名相名將,他們在文侯的提攜籠絡下,發揮所長,各司其職,在戰國時第一家實行變法,出現第一支精銳軍隊魏武卒,民富國強,士民樂於用命,開拓了大片疆土,把四戰之地的劣勢化為優勢,在戰國初保持咄咄逼人的主攻姿態。


魏國的轉折是在魏文侯的孫子武侯的兒子魏惠王時期,魏國強盛百年,後繼乏力,已是強弩之末,在東方,桂陵馬陵兩次敗於齊國,西邊隨著秦國的走強,第一強國的名頭漸漸不保,走向一般國家,之後勉力維持,左右騰挪,四戰之地的劣勢盡顯,逃不過被秦國滅亡的命運。後人多以魏惠王把國都從由安邑遷都大梁一事,作為魏國戰略失誤的重要標誌,重心東移卻無法打開局面,“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陷入全面被動。(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從魏國開基的文侯的動向可以看出,魏國初期是以秦國為主要目標的,這從後人角度看來,也是一個非常正確且明智的戰略方向,文侯在完成國家內功修練後,團結韓趙,把主攻重點放在入秦的西河地區上,在軍事上進攻遇到有力抵抗後,果斷啟用汙名在外的吳起,吳起到任後,體恤士卒,擅於攻心,軍隊戰力爆棚,連戰連勝,不顧齊楚救秦的後方騷擾全力進攻秦國,不久全據西河,並在當地向秦人實行攻心,恰好秦國簡公在位,德政不修,秦國百姓對魏國非常歡迎,佔據河西地後,魏文侯即請得大儒子夏坐鎮,讓他與弟子公羊高與穀梁赤等在西河講學,既教化了原秦國百姓,也使魏國成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這樣魏國秦國有來有回的打了幾十年,到武侯時基本還是魏國佔優勢,在這時的戰略出現偏差,魏國兩線作戰,同時攻打鄭國與秦國,又帶著三晉大敗楚軍,開始四面樹敵,貪於虛名謀奪中原霸主,無法專注攻襲秦國,到了魏惠王上位,重心已經東移,也沒有軍事政治上的明顯優勢,遷都一事可以看出,不再以秦國為第一打擊目標看待,也失去予取予求的能力,只能遷到攻守兼有的國都以保萬全。如果武侯和惠王,能堅持文侯的戰略,以秦國為主攻方向,全力開闢西境,再圖中原,天下大勢實未可知。


南方鵬


向東

個人意見,信口開口。

所謂擴張方向,其實就是上下左右,東南西北吧。

有人可能會認為重新統一三晉再征伐天下比較好。但事實上,其一,魏國強盛的時候,恰好是韓昭王的統治時期。這位君主任用申無害為相,信仰的是權術。他不會臣服魏國的。而趙國崛起,恰好是魏國開始衰弱的時候。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也是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權利。那麼,魏國有可能武力統一三晉嗎?答案是可能的。但戰國初期,魏國奉行的是大哥帶小弟打江山的政策,對自己的小弟出手,名聲不好。更重要的是,如果魏國統一三晉,齊國和楚國是不會袖手旁觀的。不知道張儀和蘇秦都聚集在魏國,能不能靠三寸不爛之舌為魏國度過這段危機時間。

所以,向內統一三晉並不可取。

那麼,向西進攻秦國怎麼樣呢?秦國在戰國前期還是好欺負的,想怎麼捏怎麼捏,魏國打秦國就和爸爸打兒子一樣。但是,就算是爸爸,要殺了兒子,兒子也會還手的。雖然看上去秦國羸弱,但其實戰略縱深很廣,魏國並沒有一口氣吃掉秦國的實力。這就和某元首進攻蘇聯差不多,雖然敵人很軟弱,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可是要對方不投降的話,魏國就會很難受。

而向南進攻楚國是不在考慮範圍之內的。不會有人願意在戰國初期進攻楚國。戰國初期的楚國生猛得一批,而且國土多菏澤,進攻起來很困難。討不了好,還容易被揍。

所以,最好的應該是向東進攻齊國。如果說燕國能夠借六國之力,旦夕覆滅齊國,那麼魏國同樣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因為齊國人很軟弱,可以輕易的佔領並擊敗他們。而戰國初期,齊國是無力和魏國叫板的。平定齊國之後,完全可以把土地分給楚國和燕國,但要提防自己的小弟趙國和韓國。尤其是燕國,給它再多,也蹦躂不起浪來。隨後向北平定完全沒有存在感的燕國。剩下的,就只能看天意了。勝,則一統天下;玩的不好就一下被翻盤。不論是趙國,還是楚國和秦國,都有在這種情形下覆滅魏國的能力。

不過說真的,魏國就是天生沒有統一的氣象。四戰之地,國土又不夠大,不足以支撐起常年的戰爭。不過三代,就耗盡了國家的底蘊。統治者又每況愈下,不給後人奮六世之餘烈的機會。不論怎麼搞,也是不行的。如果行的話,歷史就不是我們看到的樣子了。

根據秀研第二十一定律:如果一件事情的結局已經註定。那麼無論改變什麼外在條件,結局都依然會那樣發生。


丶LiuChy


按地理位置來分,三國曹操的草創位置跟魏國的版圖是差不多的,都是四戰之地。巧的是曹操後來的國號也是魏

曹操東西南北都有強大的敵人,曹操的戰略方向選擇了東邊

那麼看一下戰國的魏國早期形勢圖

魏國的東邊,是淮泗平原,未來的齊楚爭奪的區域,此時這裡是一群小國的天下,有宋、魯等一些小國;越國還存在,越國的北部領土直達山東南部,此時越國已衰落。

既然曹操已經提出了很好的思路,魏國應該往東邊發展,滅掉宋魯等小國,這對早期的魏國來說是不難的,與楚國合力滅越,瓜分蘇北之地。

有淮泗平原,就有穩固的大後方,可以發展商業和農業。當然這個地方會面臨齊楚兩方面的壓力。再看曹操的做法,與袁紹爭奪青州。此時齊國並不強大,可與趙國瓜分齊國

最後,把韓滅掉,南與楚國接壤,基本形成了曹操的勢力版圖

此時魏國已經基本完成了黃河以南區域的統一,再論進攻方向,可北、可西、可南。已經沒啥難度了。當然以曹操的例子來說,是往北邊發展的,因為袁紹統一了黃河以北地區,雙方必有一戰。就看趙國有沒袁紹那能力統一黃河以北地區了。

另外,曹操曾經問袁紹:“如果事情失敗了,哪裡可以作為我們的根據地?”袁紹說:“我向南佔據黃河,向北阻塞燕,代,結好戎狄,南下爭奪天下。就可以成功。”曹操說:“我招攬天下有能力的人,用道義統御他們,就可以無往不勝。”

所以討論擴張方向沒啥用的,最重要的還是人心和人才!!!


銫媒體


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大的,魏國的擴張方向應該怎樣為最好?

公元前425年,魏斯接任趙襄子的權柄,成為了晉國的正卿,此時韓趙魏三家還並沒有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但此時的魏斯已經看到了能強大國家的秘密武器——變法,魏斯啟用李悝,大力支持其在魏國的變法改革,此時的晉國魏氏已經開始崛起。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聯名請求周天子冊封自己為諸侯,沒有實權的周天子順水推舟,把實力雄厚的三家封為諸侯,魏斯也名正言順的成為了魏文侯,這時雖然晉國公室的土地還沒有被完全瓜分,但實際上,魏國已成。

魏文侯是一代明君,他立志要強大魏國,於是廣納賢臣,他任用用李悝、翟璜為宰相,在國內大刀闊斧的改革;任用樂羊、吳起等為將,訓練出讓諸侯聞風喪膽的魏武卒,並進攻中山國、秦國、楚國;而又以李悝教授的法經,以法治代替人治,魏國呈現出讓周邊諸侯為之懼怕的旺盛生機。

魏文侯死後,他的兒子魏武侯繼位,這是強大魏國如同一臺戰爭機器,開啟了瘋狂的攻城掠地,一度讓魏國登上了最高頂,但盛極而衰,魏武侯死後,他的兒子魏惠王繼位,這已經註定了魏國將跌落霸主神壇,也就是在這時候魏國的戰略方向出現了問題。

魏國處四戰之地奉行四處開戰。

按理來說,晉國一分為三,魏國只佔其中之一,曾經的晉國打秦國,還有點夠嗆,但魏文侯時期強大起來的魏國卻憑一己之力把秦國壓制在函谷關以西不能東出,並且魏國以強盛的武力,拿下了整個河西高原和秦川東部,將秦國本土壓縮得只剩下關中中西部與隴西商於等地,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傲人的戰績。

但這對於魏惠王來說,已經成為了歷史。

就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而言,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其疆土和東齊、西秦、南楚、北趙、中韓都有接壤,無論從哪個方向往外突破,都要經歷和諸侯的大戰,戰國末期的秦國還只能用遠交近攻來統一華夏,而魏惠文王不僅交惡了同根之源的韓趙,而且開始奉行四處開戰的戰略方針。

他沒有看出此時的魏國已經如同日中的太陽,過多的武力消耗會迅速讓綜合國力大損,事實也正是如此,強大的魏國,就在魏惠王手裡徹底打沒了,尤其是與齊國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戰國時期再也沒有了魏國的話語權,直至被秦國攻滅。

魏國能完成大一統的戰略方向。

那麼戰國初期魏國最為強大,如果想要完成統一大業,應該怎麼樣對外擴張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結好周邊諸侯,徹底滅亡了秦國,魏國將秦國的本土佔為已有,然後依託秦國的的地理位置,魏國就能從四戰之地中解脫出來。

戰國初期魏國打秦國有哪些優勢呢,一來秦國並未變法,國力不強好打,二來秦國被中原諸侯鄙夷,魏國攻打秦國,中原諸侯不會有太強的干預。

但秦國卻不好打,因為有函谷關和崤山作為天險,魏國的幾代領導正是看到了這點而畏難了,而選擇了讓秦國猥瑣發育,而和中原諸侯卻打的不可開交,結果魏國被自己打殘了,而秦國卻發育成為了中原西部的大鱷。

你可能會說秦國那麼難打,魏國不去打也是正常,當時的秦國真難打嗎,其實未必,如果魏國能聯合韓趙,從秦國北部渡過黃河,那麼秦國旦夕可下,後來趙國龐煖組織的聯軍,不正是這樣攻打秦國,而直接攻進秦國腹地了嗎?

飛魚說:

戰國初有能力完成一統的魏國,為何只強大了2代半?只因方向錯了,就好比南轅北轍的故事一樣,即便再好的馬,備了再多的糧食,方向不對,一直往北走,無論如何都是到不了楚國的。

魏國對外的戰略方向,其實魏國從遷都到大梁那一刻,就已經大錯特錯了,大梁雖然地理位置優越,也更方便對中原的戰爭,但這也讓魏國再無退路,一旦四面戰爭的號角吹響,大梁原本以為的優勢,就會變成劣勢。

戰國初期魏國最為強大,想要完成統一大業,應該怎麼樣對外擴張?結好韓、魏,集三晉之力,進攻秦國,然後變秦國為腹地,穩固了後方之後,再圖謀中原,方可取代秦國完成統一大業。

但,話又說回來了,事在人為,魏國從魏文侯、魏武侯之後,再也沒出現一個像樣的君主,多少人才都棄魏入秦,這也是魏國越來越弱的直接原因,其實,秦國的統一,魏國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畢竟給秦國源源不斷輸送人才的就是魏國。


飛魚說史


首先附上一張戰國初期的地圖,先分析一下當時的三晉形勢,我們可以看到,自從三家分晉,魏國分得了晉國的核心地區即山西南部和沃野千里、人口密集的河南東部,絳、曲沃這兩個曾經的晉國都城都在魏國的統治之下;趙國雖然分得了晉國最多的領土,但基本都是晉國幾百年來向北方狄人、戎人那裡奪取的領土,人口稀少,開發程度低,真正的中原腹地趙國並沒有佔領多少;韓國本來地界就小,雖說處於中原,西部盛產鐵礦石,可製作精良武器農具,但西部多為山地,東部平原很少,想發展也發展不起來。雖說魏國底子好,但和韓國趙國一樣,處於四戰之地,一個不留神就會被他國甚至是幾國聯合攻打,到時顧此失彼,兵力分散,難以禦敵。因此在需求上,加之三國同出晉國,三晉便走向了聯合。而當時的春秋首霸齊國正在經歷田氏代齊,由於內政混亂,導致國力不振,沒有精力也沒有實力去關注三晉;此時的楚國才剛剛經歷過吳國的沉重打擊沒多久,國內動盪不安,實力並沒有完全恢復;此時的秦國自穆公之後內政一直不穩,國力不強;燕國此時還是打醬油的存在。可以說在當時,只要是三晉不欺負別的國家,沒有任何國家願意動三晉。

就在此時,雄才大略的魏文候繼位,他並不滿足於當下,他深知魏國處於四戰之地的憂患,於是廣納賢才,任用李悝改革迅速讓魏國走上了強盛的道路。之後吳起棄魯奔魏,為魏國訓練出了當時獨步天下的第一強軍――魏武卒,魏國先是任用樂羊滅掉中山國,之後聯合趙國擊敗楚國,佔領楚之大梁、榆關以及周圍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將楚國勢力逐出黃河流域。又任用吳起率軍攻打秦國,擊敗秦國,盡佔秦之河西之地,之後秦國率領大軍號稱五十萬攻打陰晉,結果被五萬魏武卒,三千騎兵,車二百乘打得大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陰晉之戰。經此一役,秦國元氣大傷。此時的魏國達到全盛,可以說,已經初步擁有了滅國的能力。

歷史的車輪就在這時遠離了我的想象,此時的魏國應該如何擴張,這並不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應該在仔細分析當時的形勢下做出進一步的猜測。

前文提到,此時三晉一體,齊國田氏忙著篡奪君位,楚國政局混亂、國內動盪,燕國還沒有入其它六國的法眼,秦國政局動盪,且被魏國打得家底不剩,可以說,魏國這時候的選擇真的很多,打哪四家都不在話下,事實果真如此嗎?

第一,燕國。當時的燕國地域不大,且處於荒蠻之地,除了齊國,中原諸國對其應該沒啥興趣(參考楚國滅越)。攻打最弱小的燕國,滅其國魏國不在話下,但如果動燕國,那勢必要帶上趙國以制衡齊國,魏國必然有三個選擇。上策:和趙國平分,魏國還是佔不長久(參考魏滅中山,中山復國可以知道),反而便宜趙國;中策:獨佔燕國,燕國不僅可能復國,還有可能因起趙國的猜忌,破壞三晉聯合;下策:這是最沒有腦子的做法,因燕國之於魏國是飛地,索性將燕地贈予趙國,但是誰會增強自己的鄰國實力削弱自己呢,所以說,滅燕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魏有滅國之力,卻無消化之力,因此只能換個選擇。

第二,齊國。三晉都笑話齊國士兵膽子小,沒有戰鬥力。之前幾次三晉與齊國大戰,都被三晉按在地上摩擦,齊國那是一個慘啊,白白扔掉十幾萬條人命。個人認為,如果攻打齊國,最低也需要拉上趙國(韓國實力不夠且不與齊國相鄰,且韓國肯定不希望齊國滅亡來增加魏趙兩家的實力),畢竟聯合也需要利益的存在,但是短時間內齊國並不會滅亡,首先齊國地處東海之濱,有漁鹽之利,在當時,那可是如同黃金的存在,齊國可以說是坐在金山上的國家,富的流油。其次,齊國地域雖偏小,但開發早,地處中原一側,平原廣大,盛產糧食,人口稠密,組織大規模的軍隊並不是什麼難事。且擁有黃河濟水為西部天險,南部為泰山山脈,只要部署得當,打起消耗戰,齊國肯定能撐一陣子。可能齊國還沒有消耗完魏國就已經耗幹了。這還不算其他國家的救援。就算齊國被魏趙兩國滅了,楚越燕秦(這幾個國家會想正面打不過你還不會偷偷摸摸打你嗎,反正齊國你別想獨佔)兩國肯定會在背後使壞,說不定齊國還沒佔穩當自家後院就起火了(參考齊國滅宋推測)。

第三,越國。沒啥好說的,飛地,如同燕國一樣,不現實。

第四,楚國。要說楚國,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就是一個巨無霸,逮著誰就咬一口,運氣不好還會讓他給吃了。江漢諸國可以說運氣就忒不好,碰上了楚國,結果還沒撐到戰國就被楚國滅得一乾二淨。如此龐大的體量,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楚國地廣人稀的劣勢,組織個百萬雄獅也不是難事但是楚國又一個劣勢,就是貴族領地制,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彼此間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勾心鬥角,除非有亡國的危險,否則楚國的凝聚力過於低下。魏國對付楚國,你可以和楚國打幾場仗奪取人家的土地壯大自己(沒有動及大部分楚國貴族的利益),但不到實力足夠,是絕對不能動滅楚國的心思的(參考秦國滅楚)。

最後一個選擇――秦國。剛剛經歷慘敗的秦國此時對於魏國來說就如同一隻待宰的羔羊,此時的秦國,在山東六國眼裡就是蠻夷(秦國在平王東遷才成為諸侯,之前是一個給周王室養馬的小部落,怪不得其他國家看不起秦國)。但是秦國擁有崤函之固,秦嶺之險,關中沃野千里,進可攻退可守,如果成為魏國的,那必然是魏國的堅實大後方,甚至可以再取道秦嶺滅掉巴蜀這兩個不成氣候的國家,佔據天府之國,那對魏國更是如虎再添一翼(參考秦滅巴蜀)。憑藉魏武卒的實力,滅掉此時的秦國真的好簡單。

但是 不要認為這就是兩個國家的事情,整個戰國就是一盤大棋,任何一方都不希望對手強大,對於趙韓也是如此,因此,魏國必須在三晉一體的基礎上,給予趙韓兩國足夠的好處來對付其它國家,比如解決完秦國助趙國滅燕(首先滅掉弱國,耗時短,儘量避免與其它國家的聯合),助韓國向東發展滅宋及其它泗上小國以及壓制楚國(參考齊楚魏聯合滅宋),才能無後顧之憂滅掉秦國。

(最後一段純屬小編瞎編,走過路過,看看就好)擁有了堅實的大後方,魏國再聯合起來三晉,助趙滅燕,助韓滅宋,之後,尋機殲滅齊國主力,助趙國取得齊國河間之地,封鎖齊國,許滅楚之後由趙國獨佔齊國(在最大程度保有盟國的基礎上,滅掉齊國也會讓趙國增長實力,不利於魏國的發展再給予趙國好處後,讓趙國出兵楚國)。此時齊國齊國已經殘了,三晉全力聯合攻楚,此時楚國孤掌難鳴,滅亡是時間問題,楚國滅亡之後按功勞大小瓜分楚國,魏國實力強勁,佔據大半楚國。這引起韓趙兩國的恐懼,此時的魏國應該早做打算,料到今天,然後趁其不備,率軍回頭先攻打韓國,其餘兵力防備趙國,作為最弱小的韓國,應該很快就會被擊潰,趙國被魏國其它部隊牽制,最後魏國全力攻趙,趙國無援(齊國已殘,參考五國伐齊後齊國的態度),被迫投降,齊國也被魏軍在收拾完趙國的燕地之後南下順道收拾了……戰國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