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魏国的扩张方向应该怎样为最好?

佛曰不可说13579


魏国作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可以说在前期是巨无霸一样的存在,魏国也是被很多人认为是战国时期第一个有希望灭掉其他国家的。但是魏国在战国中期之后迅速的衰落,沦为了一个二流国家。只能是和韩燕一样的弱小国家了。

魏国的衰落有天生的不足,比如说是地理位置太差,也有自身的问题,比如国策方针的失误,人才的流失等等。作为战国第一个霸主,那么魏国当时应该怎么进行扩张才有机会一统天下呢?

首先就是要联合韩赵,作为本是一家的韩魏赵三国,即使在分家之后魏国也应该联合韩赵,而不是去他们,就跟秦国的远交近攻一样的,作为邻邦韩赵两个国家魏国肯定是应该联合的,但是魏国却一直和他们为敌,导致魏国衰落的两次战争,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都是败在了齐国的手里,但是这两次战争都是因为魏国一个是攻打赵国,一个就是攻打韩国。所以从这点来说魏国的失误太大。

其次就是稳定一个方向,主要进攻一个方向然后作为后方来稳定下来。当时来说西方的秦国毫无疑问是最好的进攻方向,秦国在西边,如果魏国能够彻底把秦国攻下来的话,作为大后方,那么一统天下还会很远吗?

然后就是灭齐,齐国作为天下最富庶的国家,可以说攻下了齐国那么就等于拥有了天下的财富,而且攻下齐国之后,联合韩赵,那么彻底就把楚国和燕国隔开了,这个时候不论是攻打强大的楚国还是弱小的燕国对于魏国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

最后就只剩下韩赵了,如果魏国能够走到这一步的话,那么灭掉韩赵也是轻而易举的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魏国的问题是处于四战之地,成为东南西北各国的夹心饼干。而魏国的战略也确实很失败,前期仰仗着军力强大,同时挑衅齐秦楚三大国,又跟同出于三晋的盟友韩赵交恶,自然是成了四方夹击的对象,在早期还能凭借率先变法的军力强悍强行支撑,后来其他几国也上来了,魏国就只能吃瘪了。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四面选一国消灭掉,自己以一个方向为后方,避免被夹击。其中北边有赵燕两国,不好灭,而且北边贫瘠;南北楚国太大,一口也难吞进去;东边齐国富庶,是不错的方向,可以考虑;但最理想的还是西边的秦国,秦国一来染西戎之俗,被中原鄙视,打秦国舆论压力最小,另外关中作为后方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进可攻退可守,以关中为后方十分理想。

所以战国初期的魏国最好是向西扩张,灭掉秦国。但当时刚从春秋转型为战国,战争观念还是争霸而非兼并,灭掉一个大国比较难以想象,所以是观念限制了魏国的想象力,使其错失了战国初期的最好机会。


文史宴


魏国最好的扩张方向应该是西方秦国。

早期的魏国情况十分复杂,魏国与赵国、韩国三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盘十分复杂。而且魏国也处于华夏的中心,可谓四战之地。

早期,魏文侯的战略发展方向也是向西面秦国扩张。他攻占了秦国西河大片土地,建立了西河郡。

但是,后来魏国的战略扩张方向出现了摇摆,在没有彻底解决秦国问题之前,魏国应赵国要求已经向中山国进攻,甚至还帮韩国攻打郑国,以及联合韩赵攻打齐国。

虽然从战术上取得了战果,但是违背了自己最初的战略。

也就说在后期魏文侯就已经违背了自己向西战略扩张的初衷,变成了四面出击。

一时可能得到了好处,但这些好处往往是战术层面上的好处,并没有从战略上改变魏国四面受敌的局面。

到了魏武侯时期,曾经一度取得了阴晋之战的辉煌胜利。

当时,吴起率领五万魏军打败五十万秦军,秦国几近亡国。

如果魏国能够趁势一鼓作气,把秦国赶尽杀绝,则可以彻底的拥有关中。

但是,魏武侯与他父亲一样,自信心爆棚,四面出击,没有最终解决秦国问题。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魏国周边的国家,尤其是秦国开启了变法,走上崛起之路

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在同周围国家的战争中耗尽了元气,最终为秦所灭。


一丹流青


公元前221年,39岁的嬴政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始皇帝”加冕,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颗爆裂的心包裹着荣耀、坚毅和不可一世,也埋藏着狂野、偏执和百年沧桑。

140年前的一天晚上,栎阳城外风雨交加。满脸困倦的秦孝公嬴渠梁眉头逐渐舒展开来,卫鞅这一次富国强兵的策略终于撬开了他那压抑许久的心门......


夺取河西之地(今陕西东部、黄河以西洛河以东的广大地区)

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攻河西,大败魏军于元里,斩首七千,夺取河西重镇少梁城。此后魏国受困于东齐西秦两面战场,割让部分河西之地给秦国,秦国占据大部河西地区。公元前331年,秦惠文王猛攻河西。《秦本纪》记:“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秦军乘胜而进,渡过黄河,攻入魏国,兵围焦、曲沃。魏国已经全无招架之力,遂把河西全部割让给秦国。河西之地的获取使秦国东边有了黄河这一天险。

纳取上郡(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代)

公元前328年,魏予上郡15城与秦。《战国策▪秦策四》记载:“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楚亡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这里面的上洛即上郡。上郡的获取,扩大了北方的纵深。

南取巴蜀(今四川中东部)

秦惠文王称王以后,积极建立“王业”。在听取司马错的“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一》)。以及“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的意见之后,于公元前316年派司马错攻取了蜀国,顺手牵羊夺取了巴国。秦取西南巴蜀,并在努力经营,这里成为秦国的粮仓。

获取汉中(今陕西西南部)

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大举进攻秦、韩。秦惠文王兵分三路予以回击。其中中路魏章在丹阳大获全胜,斩首八万。接着和西路甘茂会合,攻取汉中六百里地,设置汉中郡。秦取汉中,关中和巴蜀连成一片。

灭亡义渠(今甘肃庆阳西南)

公元前315年,秦伐取义渠二十五城,并设县。公元前272年,秦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后起兵灭亡义渠,设置陇西郡、北地郡、上郡。秦国的后方总算安宁了。

拔取巫地、黔中郡(今湖南沅水、灃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

秦昭襄王在位时期,曾多次攻打楚国的黔中、巫地。《秦本纪》记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伐楚黔中、拔之”。三十年“蜀守若伐取巫郡及江南郡为黔中郡”。楚国大大削弱,为以后从西线进攻楚国打下坚实基础。

攻占郢都(郡辖境相当今巫山以东,襄樊以南,武汉以西,宜都、监利以北地区)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郢都,并以此为治设南郡(因为地处秦国南部故名)。楚国大大削弱,不得不东向迁都。

据有上党(在山西东部、太行山以西,晋城北部,太原南部地区)

长平之战是决定秦赵命运的战役。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最终惨胜,据有上党。赵国大大削弱,秦国成为天下唯一一个超级大国。

兼有六国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10年的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正如贾谊《过秦论》所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始皇那深邃的双目炯炯有神,仿佛穿越到了166年前,魏文侯正以那坚毅的目光和他对视。然而没过多久,魏斯便用一把利刃刺瞎了秦始皇的双眼,魏国完全占有了河西之地。从此以后魏国开始走向了一条伟大的道路:他们兵不血刃的灭掉了秦国,始皇帝身死。魏文侯的子孙后代以他为榜样,南下攻取巴蜀,汉中 ,北方扫灭义渠。接着削弱楚国,拔取巫郡和黔中郡,攻占郢都。天下强国只剩下赵国,他们一鼓作气占据上党......到了魏始皇时期,天下一统局势已经明朗,于是韩、赵、楚、燕、齐纷纷淹没在他的金戈铁马的汪洋之中。



然而所有的梦都会有醒来的一天,赢得天下的还是那个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但是不可否认,魏国是有机会的,他们本可以和秦国走一样的道路。战国初期,魏文侯几乎灭秦,如果他们有始有终,灭掉秦国,后来和秦国奉行一样的策略,结局就......多恨他们不能一鼓作气,多恨他们战略转移,多恨他们虎头蛇尾......


青铜说史


带领魏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先强盛而称雄的魏文侯已经为魏国找到了最好的扩张方向。

这个方向便是西面的秦国。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以魏国所处的位置,东面有齐国,南面有楚国,北有赵国,西面是秦国,可以说魏国地处中央,是四战之地,容易遭受别国攻击。

位置不佳,也就造成了魏文侯的忧患意识,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推行变法以图富强的国家。

以魏国的地理位置来说,东齐南楚都是老牌的诸侯国,他们底蕴雄厚,不是魏国可以招惹的,当时的魏国可选择的方向只有两个:北与西。

魏国的北面是赵国。

三家分晋时,赵国分得了晋国最多的土地,这也与当时的赵氏实力最强有关。

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三家有一段时间的内斗,赵国想联合魏国消灭瓜分韩国,而面对虎视眈眈的赵国,韩国也想联合魏国消灭赵氏,魏文侯对此都没有答应。

赵国是个强邻,魏韩都很清楚不能与赵国联合以消灭另一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赵国。至于是联合消灭赵国,那是不现实的,因为赵国实在太强了。

所以单凭魏国想对付赵国那是不可能的,即便联合韩国也无济于事。因此魏文侯没有选择向北扩张。

事实上,魏文侯采取外交手段,使得三家没有内斗,还要联合以求生存,因为,三家分晋其他老牌诸侯国并没有承认,周天子也没有承认,三家如此犯上行为是容易激起公愤的。

齐国和楚国不好惹,赵国也是如此,便只有向西发展了。

这时候的秦国分明是个弱国。

秦国从秦灵公去世后,出现了“四代乱政”,内政混乱。

从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开始,魏国开始攻秦,先是西渡黄河在少梁筑城建立攻秦据点。再到以吴起为帅打破两国在河西的僵持局面,攻占河西多地。

秦简公不得以遣使齐楚,希望两国攻魏,以减轻秦国压力。齐楚两国也见有机可乘,攻打魏国的几个城池,但是魏文侯不为所动,继续攻魏。

最终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吴起成为第一任郡守。

为了抗击魏国的入侵,秦简公在东境修筑长城,这是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

到了秦惠公时期,曾率领五十万大军攻打魏国,意图夺回河西之地,但是仍为吴起击败。

直到吴起离开魏国前,秦国都没有机会夺回河西之地。

只可惜魏武侯继位后,在很多方面远不如其父魏文侯。

他怀疑吴起,致使吴起奔楚,后来的公孙鞅也不得重用,离魏去秦。

魏武侯在发展战略上也出现了问题。

赵魏关系破裂,两国兵戎相见,为以后的两国长期火并埋下隐患。

东面的齐国和南面的楚国也因为魏武侯而成为魏国的强敌。

魏武侯参与“田氏代齐”,搞掉了旧的齐国,但是他没有想到,他帮助的田氏建立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新齐国,这个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而南面的楚国在得到吴起之后,开始变法也再次强大。

这使得魏国再攻打秦国的时候,有了太多的后顾之忧,向西发展已经失去了良机。

秦国此时的“四代乱政”也在魏武侯的干预下结束。秦惠公去世后,魏武侯帮助之前因乱政逃到秦国公子师隰回国继位,是为秦献公。魏武侯本想以此控制秦国的,但是没有想到继位的秦简公回国后开始效法魏国,很快国力发展,渐渐扭转了被魏国处处压制的悲惨局面。


微史春秋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由于国力较弱,又处于四战之地,一着不慎容易产生亡国之危,第一代国君魏文侯深有危机感,选拔人才,励精图治,出现了李悝、翟璜、乐羊、吴起、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一批名相名将,他们在文侯的提携笼络下,发挥所长,各司其职,在战国时第一家实行变法,出现第一支精锐军队魏武卒,民富国强,士民乐于用命,开拓了大片疆土,把四战之地的劣势化为优势,在战国初保持咄咄逼人的主攻姿态。


魏国的转折是在魏文侯的孙子武侯的儿子魏惠王时期,魏国强盛百年,后继乏力,已是强弩之末,在东方,桂陵马陵两次败于齐国,西边随着秦国的走强,第一强国的名头渐渐不保,走向一般国家,之后勉力维持,左右腾挪,四战之地的劣势尽显,逃不过被秦国灭亡的命运。后人多以魏惠王把国都从由安邑迁都大梁一事,作为魏国战略失误的重要标志,重心东移却无法打开局面,“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陷入全面被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从魏国开基的文侯的动向可以看出,魏国初期是以秦国为主要目标的,这从后人角度看来,也是一个非常正确且明智的战略方向,文侯在完成国家内功修练后,团结韩赵,把主攻重点放在入秦的西河地区上,在军事上进攻遇到有力抵抗后,果断启用污名在外的吴起,吴起到任后,体恤士卒,擅于攻心,军队战力爆棚,连战连胜,不顾齐楚救秦的后方骚扰全力进攻秦国,不久全据西河,并在当地向秦人实行攻心,恰好秦国简公在位,德政不修,秦国百姓对魏国非常欢迎,占据河西地后,魏文侯即请得大儒子夏坐镇,让他与弟子公羊高与谷梁赤等在西河讲学,既教化了原秦国百姓,也使魏国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样魏国秦国有来有回的打了几十年,到武侯时基本还是魏国占优势,在这时的战略出现偏差,魏国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国与秦国,又带着三晋大败楚军,开始四面树敌,贪于虚名谋夺中原霸主,无法专注攻袭秦国,到了魏惠王上位,重心已经东移,也没有军事政治上的明显优势,迁都一事可以看出,不再以秦国为第一打击目标看待,也失去予取予求的能力,只能迁到攻守兼有的国都以保万全。如果武侯和惠王,能坚持文侯的战略,以秦国为主攻方向,全力开辟西境,再图中原,天下大势实未可知。


南方鹏


向东

个人意见,信口开口。

所谓扩张方向,其实就是上下左右,东南西北吧。

有人可能会认为重新统一三晋再征伐天下比较好。但事实上,其一,魏国强盛的时候,恰好是韩昭王的统治时期。这位君主任用申无害为相,信仰的是权术。他不会臣服魏国的。而赵国崛起,恰好是魏国开始衰弱的时候。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也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那么,魏国有可能武力统一三晋吗?答案是可能的。但战国初期,魏国奉行的是大哥带小弟打江山的政策,对自己的小弟出手,名声不好。更重要的是,如果魏国统一三晋,齐国和楚国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不知道张仪和苏秦都聚集在魏国,能不能靠三寸不烂之舌为魏国度过这段危机时间。

所以,向内统一三晋并不可取。

那么,向西进攻秦国怎么样呢?秦国在战国前期还是好欺负的,想怎么捏怎么捏,魏国打秦国就和爸爸打儿子一样。但是,就算是爸爸,要杀了儿子,儿子也会还手的。虽然看上去秦国羸弱,但其实战略纵深很广,魏国并没有一口气吃掉秦国的实力。这就和某元首进攻苏联差不多,虽然敌人很软弱,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可是要对方不投降的话,魏国就会很难受。

而向南进攻楚国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不会有人愿意在战国初期进攻楚国。战国初期的楚国生猛得一批,而且国土多菏泽,进攻起来很困难。讨不了好,还容易被揍。

所以,最好的应该是向东进攻齐国。如果说燕国能够借六国之力,旦夕覆灭齐国,那么魏国同样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因为齐国人很软弱,可以轻易的占领并击败他们。而战国初期,齐国是无力和魏国叫板的。平定齐国之后,完全可以把土地分给楚国和燕国,但要提防自己的小弟赵国和韩国。尤其是燕国,给它再多,也蹦跶不起浪来。随后向北平定完全没有存在感的燕国。剩下的,就只能看天意了。胜,则一统天下;玩的不好就一下被翻盘。不论是赵国,还是楚国和秦国,都有在这种情形下覆灭魏国的能力。

不过说真的,魏国就是天生没有统一的气象。四战之地,国土又不够大,不足以支撑起常年的战争。不过三代,就耗尽了国家的底蕴。统治者又每况愈下,不给后人奋六世之余烈的机会。不论怎么搞,也是不行的。如果行的话,历史就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了。

根据秀研第二十一定律:如果一件事情的结局已经注定。那么无论改变什么外在条件,结局都依然会那样发生。


丶LiuChy


按地理位置来分,三国曹操的草创位置跟魏国的版图是差不多的,都是四战之地。巧的是曹操后来的国号也是魏

曹操东西南北都有强大的敌人,曹操的战略方向选择了东边

那么看一下战国的魏国早期形势图

魏国的东边,是淮泗平原,未来的齐楚争夺的区域,此时这里是一群小国的天下,有宋、鲁等一些小国;越国还存在,越国的北部领土直达山东南部,此时越国已衰落。

既然曹操已经提出了很好的思路,魏国应该往东边发展,灭掉宋鲁等小国,这对早期的魏国来说是不难的,与楚国合力灭越,瓜分苏北之地。

有淮泗平原,就有稳固的大后方,可以发展商业和农业。当然这个地方会面临齐楚两方面的压力。再看曹操的做法,与袁绍争夺青州。此时齐国并不强大,可与赵国瓜分齐国

最后,把韩灭掉,南与楚国接壤,基本形成了曹操的势力版图

此时魏国已经基本完成了黄河以南区域的统一,再论进攻方向,可北、可西、可南。已经没啥难度了。当然以曹操的例子来说,是往北边发展的,因为袁绍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双方必有一战。就看赵国有没袁绍那能力统一黄河以北地区了。

另外,曹操曾经问袁绍:“如果事情失败了,哪里可以作为我们的根据地?”袁绍说:“我向南占据黄河,向北阻塞燕,代,结好戎狄,南下争夺天下。就可以成功。”曹操说:“我招揽天下有能力的人,用道义统御他们,就可以无往不胜。”

所以讨论扩张方向没啥用的,最重要的还是人心和人才!!!


铯媒体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魏国的扩张方向应该怎样为最好?

公元前425年,魏斯接任赵襄子的权柄,成为了晋国的正卿,此时韩赵魏三家还并没有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但此时的魏斯已经看到了能强大国家的秘密武器——变法,魏斯启用李悝,大力支持其在魏国的变法改革,此时的晋国魏氏已经开始崛起。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联名请求周天子册封自己为诸侯,没有实权的周天子顺水推舟,把实力雄厚的三家封为诸侯,魏斯也名正言顺的成为了魏文侯,这时虽然晋国公室的土地还没有被完全瓜分,但实际上,魏国已成。

魏文侯是一代明君,他立志要强大魏国,于是广纳贤臣,他任用用李悝、翟璜为宰相,在国内大刀阔斧的改革;任用乐羊、吴起等为将,训练出让诸侯闻风丧胆的魏武卒,并进攻中山国、秦国、楚国;而又以李悝教授的法经,以法治代替人治,魏国呈现出让周边诸侯为之惧怕的旺盛生机。

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这是强大魏国如同一台战争机器,开启了疯狂的攻城掠地,一度让魏国登上了最高顶,但盛极而衰,魏武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惠王继位,这已经注定了魏国将跌落霸主神坛,也就是在这时候魏国的战略方向出现了问题。

魏国处四战之地奉行四处开战。

按理来说,晋国一分为三,魏国只占其中之一,曾经的晋国打秦国,还有点够呛,但魏文侯时期强大起来的魏国却凭一己之力把秦国压制在函谷关以西不能东出,并且魏国以强盛的武力,拿下了整个河西高原和秦川东部,将秦国本土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傲人的战绩。

但这对于魏惠王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

就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而言,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其疆土和东齐、西秦、南楚、北赵、中韩都有接壤,无论从哪个方向往外突破,都要经历和诸侯的大战,战国末期的秦国还只能用远交近攻来统一华夏,而魏惠文王不仅交恶了同根之源的韩赵,而且开始奉行四处开战的战略方针。

他没有看出此时的魏国已经如同日中的太阳,过多的武力消耗会迅速让综合国力大损,事实也正是如此,强大的魏国,就在魏惠王手里彻底打没了,尤其是与齐国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战国时期再也没有了魏国的话语权,直至被秦国攻灭。

魏国能完成大一统的战略方向。

那么战国初期魏国最为强大,如果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应该怎么样对外扩张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结好周边诸侯,彻底灭亡了秦国,魏国将秦国的本土占为已有,然后依托秦国的的地理位置,魏国就能从四战之地中解脱出来。

战国初期魏国打秦国有哪些优势呢,一来秦国并未变法,国力不强好打,二来秦国被中原诸侯鄙夷,魏国攻打秦国,中原诸侯不会有太强的干预。

但秦国却不好打,因为有函谷关和崤山作为天险,魏国的几代领导正是看到了这点而畏难了,而选择了让秦国猥琐发育,而和中原诸侯却打的不可开交,结果魏国被自己打残了,而秦国却发育成为了中原西部的大鳄。

你可能会说秦国那么难打,魏国不去打也是正常,当时的秦国真难打吗,其实未必,如果魏国能联合韩赵,从秦国北部渡过黄河,那么秦国旦夕可下,后来赵国庞煖组织的联军,不正是这样攻打秦国,而直接攻进秦国腹地了吗?

飞鱼说:

战国初有能力完成一统的魏国,为何只强大了2代半?只因方向错了,就好比南辕北辙的故事一样,即便再好的马,备了再多的粮食,方向不对,一直往北走,无论如何都是到不了楚国的。

魏国对外的战略方向,其实魏国从迁都到大梁那一刻,就已经大错特错了,大梁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也更方便对中原的战争,但这也让魏国再无退路,一旦四面战争的号角吹响,大梁原本以为的优势,就会变成劣势。

战国初期魏国最为强大,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应该怎么样对外扩张?结好韩、魏,集三晋之力,进攻秦国,然后变秦国为腹地,稳固了后方之后,再图谋中原,方可取代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但,话又说回来了,事在人为,魏国从魏文侯、魏武侯之后,再也没出现一个像样的君主,多少人才都弃魏入秦,这也是魏国越来越弱的直接原因,其实,秦国的统一,魏国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毕竟给秦国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就是魏国。


飞鱼说史


首先附上一张战国初期的地图,先分析一下当时的三晋形势,我们可以看到,自从三家分晋,魏国分得了晋国的核心地区即山西南部和沃野千里、人口密集的河南东部,绛、曲沃这两个曾经的晋国都城都在魏国的统治之下;赵国虽然分得了晋国最多的领土,但基本都是晋国几百年来向北方狄人、戎人那里夺取的领土,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低,真正的中原腹地赵国并没有占领多少;韩国本来地界就小,虽说处于中原,西部盛产铁矿石,可制作精良武器农具,但西部多为山地,东部平原很少,想发展也发展不起来。虽说魏国底子好,但和韩国赵国一样,处于四战之地,一个不留神就会被他国甚至是几国联合攻打,到时顾此失彼,兵力分散,难以御敌。因此在需求上,加之三国同出晋国,三晋便走向了联合。而当时的春秋首霸齐国正在经历田氏代齐,由于内政混乱,导致国力不振,没有精力也没有实力去关注三晋;此时的楚国才刚刚经历过吴国的沉重打击没多久,国内动荡不安,实力并没有完全恢复;此时的秦国自穆公之后内政一直不稳,国力不强;燕国此时还是打酱油的存在。可以说在当时,只要是三晋不欺负别的国家,没有任何国家愿意动三晋。

就在此时,雄才大略的魏文候继位,他并不满足于当下,他深知魏国处于四战之地的忧患,于是广纳贤才,任用李悝改革迅速让魏国走上了强盛的道路。之后吴起弃鲁奔魏,为魏国训练出了当时独步天下的第一强军――魏武卒,魏国先是任用乐羊灭掉中山国,之后联合赵国击败楚国,占领楚之大梁、榆关以及周围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将楚国势力逐出黄河流域。又任用吴起率军攻打秦国,击败秦国,尽占秦之河西之地,之后秦国率领大军号称五十万攻打阴晋,结果被五万魏武卒,三千骑兵,车二百乘打得大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经此一役,秦国元气大伤。此时的魏国达到全盛,可以说,已经初步拥有了灭国的能力。

历史的车轮就在这时远离了我的想象,此时的魏国应该如何扩张,这并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应该在仔细分析当时的形势下做出进一步的猜测。

前文提到,此时三晋一体,齐国田氏忙着篡夺君位,楚国政局混乱、国内动荡,燕国还没有入其它六国的法眼,秦国政局动荡,且被魏国打得家底不剩,可以说,魏国这时候的选择真的很多,打哪四家都不在话下,事实果真如此吗?

第一,燕国。当时的燕国地域不大,且处于荒蛮之地,除了齐国,中原诸国对其应该没啥兴趣(参考楚国灭越)。攻打最弱小的燕国,灭其国魏国不在话下,但如果动燕国,那势必要带上赵国以制衡齐国,魏国必然有三个选择。上策:和赵国平分,魏国还是占不长久(参考魏灭中山,中山复国可以知道),反而便宜赵国;中策:独占燕国,燕国不仅可能复国,还有可能因起赵国的猜忌,破坏三晋联合;下策:这是最没有脑子的做法,因燕国之于魏国是飞地,索性将燕地赠予赵国,但是谁会增强自己的邻国实力削弱自己呢,所以说,灭燕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魏有灭国之力,却无消化之力,因此只能换个选择。

第二,齐国。三晋都笑话齐国士兵胆子小,没有战斗力。之前几次三晋与齐国大战,都被三晋按在地上摩擦,齐国那是一个惨啊,白白扔掉十几万条人命。个人认为,如果攻打齐国,最低也需要拉上赵国(韩国实力不够且不与齐国相邻,且韩国肯定不希望齐国灭亡来增加魏赵两家的实力),毕竟联合也需要利益的存在,但是短时间内齐国并不会灭亡,首先齐国地处东海之滨,有渔盐之利,在当时,那可是如同黄金的存在,齐国可以说是坐在金山上的国家,富的流油。其次,齐国地域虽偏小,但开发早,地处中原一侧,平原广大,盛产粮食,人口稠密,组织大规模的军队并不是什么难事。且拥有黄河济水为西部天险,南部为泰山山脉,只要部署得当,打起消耗战,齐国肯定能撑一阵子。可能齐国还没有消耗完魏国就已经耗干了。这还不算其他国家的救援。就算齐国被魏赵两国灭了,楚越燕秦(这几个国家会想正面打不过你还不会偷偷摸摸打你吗,反正齐国你别想独占)两国肯定会在背后使坏,说不定齐国还没占稳当自家后院就起火了(参考齐国灭宋推测)。

第三,越国。没啥好说的,飞地,如同燕国一样,不现实。

第四,楚国。要说楚国,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是一个巨无霸,逮着谁就咬一口,运气不好还会让他给吃了。江汉诸国可以说运气就忒不好,碰上了楚国,结果还没撑到战国就被楚国灭得一干二净。如此庞大的体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楚国地广人稀的劣势,组织个百万雄狮也不是难事但是楚国又一个劣势,就是贵族领地制,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彼此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勾心斗角,除非有亡国的危险,否则楚国的凝聚力过于低下。魏国对付楚国,你可以和楚国打几场仗夺取人家的土地壮大自己(没有动及大部分楚国贵族的利益),但不到实力足够,是绝对不能动灭楚国的心思的(参考秦国灭楚)。

最后一个选择――秦国。刚刚经历惨败的秦国此时对于魏国来说就如同一只待宰的羔羊,此时的秦国,在山东六国眼里就是蛮夷(秦国在平王东迁才成为诸侯,之前是一个给周王室养马的小部落,怪不得其他国家看不起秦国)。但是秦国拥有崤函之固,秦岭之险,关中沃野千里,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成为魏国的,那必然是魏国的坚实大后方,甚至可以再取道秦岭灭掉巴蜀这两个不成气候的国家,占据天府之国,那对魏国更是如虎再添一翼(参考秦灭巴蜀)。凭借魏武卒的实力,灭掉此时的秦国真的好简单。

但是 不要认为这就是两个国家的事情,整个战国就是一盘大棋,任何一方都不希望对手强大,对于赵韩也是如此,因此,魏国必须在三晋一体的基础上,给予赵韩两国足够的好处来对付其它国家,比如解决完秦国助赵国灭燕(首先灭掉弱国,耗时短,尽量避免与其它国家的联合),助韩国向东发展灭宋及其它泗上小国以及压制楚国(参考齐楚魏联合灭宋),才能无后顾之忧灭掉秦国。

(最后一段纯属小编瞎编,走过路过,看看就好)拥有了坚实的大后方,魏国再联合起来三晋,助赵灭燕,助韩灭宋,之后,寻机歼灭齐国主力,助赵国取得齐国河间之地,封锁齐国,许灭楚之后由赵国独占齐国(在最大程度保有盟国的基础上,灭掉齐国也会让赵国增长实力,不利于魏国的发展再给予赵国好处后,让赵国出兵楚国)。此时齐国齐国已经残了,三晋全力联合攻楚,此时楚国孤掌难鸣,灭亡是时间问题,楚国灭亡之后按功劳大小瓜分楚国,魏国实力强劲,占据大半楚国。这引起韩赵两国的恐惧,此时的魏国应该早做打算,料到今天,然后趁其不备,率军回头先攻打韩国,其余兵力防备赵国,作为最弱小的韩国,应该很快就会被击溃,赵国被魏国其它部队牵制,最后魏国全力攻赵,赵国无援(齐国已残,参考五国伐齐后齐国的态度),被迫投降,齐国也被魏军在收拾完赵国的燕地之后南下顺道收拾了……战国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