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谁的成就最大呢?

Alvin—张


鄙人认为各有各的成就,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如果非要把大秦的君王拿来比较的话,我觉得秦孝公的成就最大。



公元前770年,中国布入了长达300年的春秋时期,分封下的诸侯纷纷独立割据,出现了赫赫有名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之一便有秦穆公,可见春秋时期的秦国还是非常厉害的。


但是穆公死后,秦国的君王并没有所成就,反而每况愈下,使得秦国愈发成为边陲小国,各国都想灭之。

到了秦孝公时期,历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战国时期秦献公死后,秦孝公继位,因孝公贤明,励志要把秦国变福变强,于是奔走各国,只为招贤纳士。但是各国志士,要么爱财要么势利,都不愿为这贫瘠的秦国奔走。无奈之下,孝公只得在所有的国家颁布“招贤令”。恰巧此时的商鞅在魏国不得志,又经妙人指点,来到了秦国的国服栎阳。一人用才,一人有才,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开始了洋洋洒洒的秦国变法,商鞅变法。这商鞅变法可是秦孝公不惜世族压力,强行推行的。


徙木立信让商鞅名振朝野内外,使众人皆知,变法决心之强大。变法首先就是废井田、重农耕、抑制商业。废除周朝时候的井田制度,让人民有自己的土地开始耕种,保证农民吃饱穿暖。这一举措,也就是重农抑商影响了后世封建社会几千年。

这第二步:采用军功受爵制。都知道,战国时期,战争不乱,君王都想拓土开江。于是这商鞅便采取将士上阵杀敌取人头来受爵封赏,使得外人都说秦兵不怕死。此项制度,延续到了秦国一统。



第三呢,商鞅要求迁都咸阳,世人大都知道秦宫咸阳,可却很少有人知道是商鞅变法迁过去的。商鞅主张迁都之时,咸阳宫内的地图设计全是其一手策划;咸阳城内门厅市集,全是其预言。记得有人曾问:“咸阳城建这么大有用吗?会有这么多人吗?”商鞅回答说:“咸阳将来必定是最繁华的国都,保证所有的地方车水马龙,所有的酒肆门庭若市!”由此可见商鞅之眼光卓越。



商鞅还曾言,如果变法成功,即使以后的君王有几代平庸无为,但是只要有君王贤明仁义,秦之一统,必是明日之事,弹指一挥。可见,商鞅变法为秦国一统奠定基础并不假,而促成商鞅变法的秦孝公为大秦,功不可没。


玛格丽特安


这七个人按照他们的功绩来说,先排除掉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几个过客,他们除了在位时间短暂,也不能与其他四位相提并论。

1. 在给剩下的四位排名之前,不妨也了解下他们的功绩。

  • 1.1 秦孝公让大秦迅速崛起,十九年称霸

起用商鞅,推行变法。

对内提倡致力农业,对外严明赏罚,鼓励士卒力战效死;

修城设县,划田置陌,把领土扩大到洛水以东;

对外屡次挫败魏国,虏魏公子卬,俘魏错。

  • 1.2 秦惠文王得巴蜀粮仓,扩大版图

起用张仪和司马错。

七年,俘魏将龙贾,斩首八万;

八年,得魏国之河西之地;

十年,得魏国上郡十五县;

十一年,在义渠设县,义渠君俯首称臣;

十四年,修鱼之战,俘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二十二年,司马错伐蜀,攻占赵的中都、西阳;

二十三年,攻占韩的石章,打败赵将泥,攻占义渠的二十五座城;

二十四年,打败韩军于岸门,斩首一万,韩将犀首逃走;

二十六年,丹阳打败楚军,俘虏楚将屈匄,斩首八万,攻打楚的汉中郡,占领地六百里,设置汉中郡;

二十七年,占领楚国的召陵,丹、犁、蜀俯首称臣。

  • 1.3 秦昭襄王远交近攻,斩首六国军队过百万

六年,司马错平定蜀乱,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

十四年,伊阙之战,白起斩首二十四万;

十八年,司马错占领垣、河雍;

二十七年,司马错攻打楚,得南阳,白起攻打赵,占领代国的光狼城,司马错发兵占领楚国黔中郡;

二十八年,白起占领楚国的鄢、邓;

三十二年,丞相穰侯攻打魏国,击溃暴鸢军,斩首四万,得魏国的三县;

三十三年,客卿胡阳占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攻打芒卯于华阳,斩首十五万,得魏国的南阳;

四十三年,白起攻占韩国的九座城,斩首五万;

四十五年,占领韩国十座城;四十七年,长平之战,白起斩首四十万;

四十八年,得韩国的垣雍,王龁占领赵国的武安、皮牢,司马梗北定太原,占领韩国的上党郡;

五十一年,将军摎攻占领韩国的阳城、负黍,斩首四万,占领赵国二十多县,斩首俘虏九万,得西周城邑三十六座;

五十二年,西周人民逃往东周,周的宝器九鼎被搬到秦国,周开始灭亡;

五十三年,天下皆来归顺。

  • 1.4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六年,攻克卫国;

十七年,灭韩国,抓获韩王安,设为颍川郡;

十九年,灭赵国,抓获赵王;

二十一年,占领燕国的蓟城,杀太子丹;

二十二年,魏国称臣;二十四年,楚国灭亡;

二十五年,灭燕国,抓获燕王喜,灭代国,俘虏代王嘉,降服越君,设置会稽郡;

二十六年,灭齐国,俘虏齐王建。

统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标准,规定车子两轮距离相同,书写采用统一的文字。

2. 我认为没有谁强谁弱,大秦帝国的成功是得益于一个好的治国策略的赓续传承

  • 2.1 人才选用:不任人唯亲,重用客卿

秦穆公引进百里奚、由余;秦孝公引进商鞅;秦惠王引进张仪;秦昭王引进范睢;秦始皇引进李斯等。

  • 2.2 法治强国代代相传

其实,他们四位都处于大秦发展的某一阶段,秦孝公确定依法治国,秦惠王得巴蜀粮仓,得攻楚之有利地理条件,秦昭王远交近攻,以绝对武力打垮了六国,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强国。我觉得他们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结语:如果秦孝公没有确定法治强国的战略,后面都将是一句空话。但如果治国策略没有代代相传下去,大秦也不会获得成功。

您认为呢?


我是“读春秋思无忌”,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


读春秋思无忌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贾谊《过秦论》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就是贾谊《过秦论》中说的六世之余烈,正是他们的铺垫,才有了最后秦始皇一统中国的千秋伟业,那么这些人的功绩如何比较呢?谁的功绩最大呢?

首先把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3位排除,因为秦武王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都是3年,秦孝文王更是只有区区3天!

秦孝公:

最大的功绩就是大力推行商鞅变法,改变了自秦穆公之后连续14任君主不作为后积弱的秦国,内政人民安居乐业,军事将士用命,外交西戎诸国臣服。

秦孝公将秦国从战国棋局的看客变成了主要棋手,而且具备了通杀的能力。

秦惠文王:

商鞅变法给秦朝积累了大量资本,正好需要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很明显秦惠文王就是。

打赢了秦魏河西之战,夺回了被魏国占领百年的河西之地,并在河东建立了前进根据地,自此,秦国打通了东进道路,出可以进攻东方六国,退可以扼守函谷关,立于不败之地。

击败楚国,夺得巴蜀

,如果说夺回河西是打开了通道,那么夺得巴蜀地区就是保证了秦军连绵不断的军粮,从地图上看,也对楚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高压态势。

降服义渠,扫除秦国的后顾之忧,并且获得了义渠的大片优质马场,军马的供应也得到了保障。

重用张仪,利用连横之策破坏六国的合纵,避免了秦国被六国围攻,为秦国的最终崛起创造出了空间和时间。

可以看出来,秦惠文王将秦国国运、国力最大程度地转变成了实际“收益”,自此秦国拥有了傲视东方六国的强大实力。

秦昭襄王:

秦惠文王让秦国具备了称雄的军事实力,而发挥这强大实力的就是秦昭襄王。

他任用魏冉、范雎为相,白起为帅,采取“远交近攻”之策,鲸吞周边邻国土地,严重削弱齐国、楚国、赵国等大国实力。

先拿韩、魏、楚下手,三国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割让河东400里地,韩国割让武遂200里地,楚国更是损兵折将,被占领无数城池,最后连楚怀王都被秦国绑架,最后客死他乡。

面对着胡服骑射强大起来的赵国,战神白起长平一战将赵国送入万劫不复,甚至差点被白起灭国,自此再无力与秦国对抗。

对于东方大国齐国,秦昭襄王先是用“东西二帝”的虚名稳住齐国,让其见死不救,然后乘着燕国进攻齐国,联合诸国一起攻击齐国,打得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差点灭国,自此唯一能和秦国扳手腕的齐国也沦为二流国家。

简单来说,之前七国排身高,秦国和齐国差不多高,另外也只是比赵国、楚国高了半个头,经过秦昭襄王的主动出击,远交近攻,最后一看,就秦国是站着的,其他六国都已经趴在地上了

秦始皇:

面对着太爷爷秦昭襄王留给自己的遗产,再看看瑟瑟发抖的东方六国,嬴政一声令下,王翦、王贲、李信等名将四处出击,自公元前230年灭亡韩国,到公元前221年齐国投降,

只用不到10年时间,嬴政便扫荡了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他也成了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嬴政幼年继位,面对吕不韦的专权以及嫪毐的反叛,不到20岁的嬴政以雷霆手段铲除了这些隐患,最大程度保证了秦国内部稳定,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strong>

题目中问谁的成就最大,毫无疑问,肯定是秦始皇,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秦始皇是站在了巨人们的肩膀上:

秦孝公打下了坚固的地基

秦惠文王修好地面及宫殿骨架

秦昭襄王为宫殿封顶

秦始皇则是为宫殿装修上梁,并宣告宫殿落成!

如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优秀电视剧《大秦帝国》完整讲述了秦国从崛起到统一。

《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孝公

《大秦帝国之纵横》——秦惠文王

《大秦帝国之崛起》——秦昭襄王


荣耀历史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秦始皇,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都聚齐了!

单纯从表面上看最大的成就,毫无疑问是在秦始皇身上表现出来。如果不是站在前面那六人的肩膀上,秦始皇也不会有那么高的成就!

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两人,由于在位时间太短,基本上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但是贾谊对他俩儿的评价是:“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不要小看没有大事发生,这是很大的成就,这两个人平稳地完成了过渡!纵观历史上,有几个能做到这么平稳地传承!

秦武王和秦昭襄王,奠定了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这一切都是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基础上而来的。如果没有前面两人,这两个人也不会有这么高的成就!

秦国开始强大,源起于秦孝公的变法。正是由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成功,秦国这才走向了强大。

在战国时期,很多国家也曾经强大过。但是随着雄主的逝去,曾经的强大也被他们带进了坟墓。

秦国有秦惠文王这么承前启后的君主,能够把秦国的强大延续下去,这才是最大的成就!

秦惠文王的主要成就有这么几点:

一是把秦孝公的变法成果延续下去。

看看历史上的变法,为什么都是“人亡政息”,就能够知道把变法延续下去是多么的困难。

秦惠文王继位后,杀掉商鞅保留了商鞅之法。

既解决了商鞅这个后遗症,又成功地铲除了那些反扑的老臣,同时又巩固了自己绝对的地位。

这种一石三鸟的大手笔,不是一个普通的君主能做到的。

二是开始大量地重用外籍人才。

从秦惠文王开始直到秦始皇,其它六国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来到秦国。

这些人才都是在本国不得志,却在秦国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秦惠文王把六国的人才给掠夺到了秦国!

三是秦惠文王平定了义渠。

秦惠文王夺取了义渠二十五城,不仅削弱了义渠的威胁,而且秦国从此拥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

这就是使秦国的马匹来源有了良好的保障。

四是夺取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攻灭了巴蜀,占领了汉中。

这不仅仅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巴蜀、汉中与秦国的本土关中一样,都是当时第一等的良田。

充足的良田就是充足的粮食保障。

五是把楚国打得一蹶不振,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

由于把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了一片,所以秦国对六国就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从此奠定了秦国地理上的优势。

六是积极地利用策略配合军事行动。

秦惠文王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对六国施行分化瓦解。这一套策略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还在运用。

综上所述,这七个人里面,以秦惠文王的成就最大!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在秦国700年历史中,秦国共经历了37位君王,秦国虽然有过秦穆公主政期间,春秋五霸的短暂辉煌,但真正崛起,却始于公元前361年的秦孝公,摁下了图强图新的快进键。

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帝,七任国君的接力,至公元前222年,终从众诸侯中脱颖而出,最终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开创大秦王朝。

七位国君在位时间长短不一,建树不同,但却都将秦国指向强大。

1、秦孝公。

在位24年,迁都咸阳,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建立县制行政,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战,“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变王道为霸道,秦国自此日益强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秦惠文王。

在位27年。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凭借秦孝公商鞅变法的成果,文用张仪,武用司马错,北扫义渠,东进攻魏,灭蜀败楚,将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特别是运用张仪连横之策,玩弄六国于股掌之间,使秦国实力一举超越齐楚,为一统六国创造了条件。

3、秦武王。

19 岁既位,重武好战,争强好胜,性格霸道,是秦国正式显露取代周天子,吞并六国野心的第一个国君,在位短短四年,首设丞相一职,拔宜阳,置三川,打通了问鼎中原的通道,可惜死得太早。

4、秦昭襄王。

在位56年。 文用范雎,武用白起,远交近攻和近交远攻的谋略运用得风生水起,秦国压倒性优势已经十分明显。齐国、楚国等,在强大的秦国面前已经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赵国、魏国已经是彻底被打残废。特别是灭掉西周公国,正式吹响了统一六国的号角。

5、秦孝文王。

由于老爸秦昭襄王活得太长,在位时间也太长,已经是53岁小老头的秦孝文王即位3天就去死了,唯一的建树就是在众多儿子中,选了嬴异人,秦始皇的父亲,也就是秦庄襄王接了班。

6、秦庄襄王。

也由于爷爷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实在太长,秦庄襄王登位时也已经35岁了。在位3年,继续欺负韩国、魏国、赵国,结果被魏国联合燕、赵、韩、楚,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成为秦国扩张以来少有的败仗。秦庄襄王,最大的贡献估计就是生了个好儿子赢政。

7、秦始皇帝。

在位36年,名气实在太大,简要说功劳,横扫六国,首次统一华夏,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将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始创者,结束了一个时代,又开创了一个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七位国君,都是强主,只能按作为和战功,优中选优了。

秦国自秦穆公五霸露面后,又百年沉沦,自秦孝公起又变法图强,七位国君一代代拉力棒,成就秦始皇帝千古伟业。

如果非要在这七位了评选成就最大的,我们不妨先用排除法。

第一轮pass掉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武王。

这三位,主要是在位时间太短,没有时间好好表现。

其中:秦孝文王是七国国君中最仁慈的一位,在位也只三天,唯一贡献就是选对了接班人,确保以后能传位给秦始皇赢政。

秦庄襄王虽有战绩,但竟然挨魏国的揍,有点丢强秦的脸,唯一值得称道的是生了个优秀的儿子赢政。

秦武王算是比较可惜,年少气壮,敢想敢干,没有辱没强秦的威名,但也太敢想了,结果举鼎而死。如果能活久,还真不好说。

第二轮pass掉的秦惠文王、秦昭襄王。

这一轮是最难选的,准确的说,剩下的四位都是大神级人物,军功战绩都没得话说,但如果从开创的高度去选,只好先pass掉的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了。

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两位都有军功,秦惠文王用人是一绝,秦昭襄王玩远交近攻更妙,两者任内都极大地扩充了秦国的地盘,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秦孝公、秦始皇帝两位的开创性来说,却又要逊色一些。

第三轮秦孝公PK秦始皇,秦始皇胜出。

秦孝公首推变法,以法治国,推行霸道政治,奖励军功,抑商劝农,强化中央集权,有改革首创之功。

但秦始皇与之相比较,不仅横扫八方统一六国,军功更胜,更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首创了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封建帝制,气魄更大,格局更高,影响更深。

我们罗列一下秦始皇帝的历史首创:

1、古今中外世界第一位皇帝。

2、华夏民族第一次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人物。

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建立郡县制的帝王。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推行文字、交通、通信、度量衡等大一统的帝王。

5、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帝王。

西方人将秦始皇帝与罗马恺撒大帝相提并论,但罗马帝国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我们的华夏民族却依然统一强大,难怪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赞叹:“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秦王朝从秦孝公至秦王政这七世君王,除开武王(享国三年),孝文王(享国三天,你没看错,真只有三天)和庄襄王(享国三年)这三个打酱油的之外,其他四个都是一代雄主,都在他们掌控秦国的那个历史阶段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最终四代积累下来的结果才成就了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霸业,但要说哪个的成就更大,这还真不太比较,先来简单说道说道。

秦孝公赢渠梁(享国28年)

要说赢渠梁这个娃啊,其实是蛮命苦的,祖宗不争气,只留下了个烂摊子,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连隔夜的米都没有,真是愁死个人。穷就穷吧,家里还一堆烂事,老的老,小的小,没一个省心的。往外边一看呢,更不得了,六,七个恶邻居天天守在家门口,时不时地跑进来抢两把,顺点啥再走,要不是老祖宗还留下几条恶狗,连这点家当都保不住,真是惨啊。

说起来还是咱们赢渠梁心里有数,大家伙合计一下,咱先得把这家里这一亩三分地给盘整清楚了再说别么的行么?你说什么,水太深,整不明白?那好办,找个明白人来,哥放手让他整行不?你别说,还真从外面找了个明白人,聊了下,就是你了,你放手去弄,哥给你镇着场子,外面那几个恶霸你也不用操心,哥全给你摆平,给你二十年时间,你好好把咱这点家当给整明白整清爽了成不?

这人还真有几把刷子,二十年过去了,这家整得还真有个样子了,家伙什都弄得齐齐整整的,米粮都有了,狗也喂得肥肥的,劲头足的很。只是哥这二十年不容易哦,一边给你撑着家里的场子,一边带着狗跟几个邻居死拼,好歹算保住了这份家业。现在家大业大有底气了,哥也老了,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后面的事留给娃吧。

秦惠文王赢驷(享国27年)

让一让,让一让,该哥上场了!

到赢驷这一代呢,家里的底子是有了,狗也养得很壮了,该出去活动一下筋骨了,顺便也给老秦家增加点地盘,整点收入啥的。不过有个问题哈,跟门口的这些恶邻居们比,一个打一个咱不怂,要是两个三个一起上可就有点小忐忑了。对了,上回有人给我介绍个大忽悠,说是能把死的说活,就用他吧,出门先煽动邻居们狗咬狗,然后再忽悠个把老实人合个伙,抽空子搞这个一下,摸那个一把,总之呢,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总的原则只有一句话,我只占便宜不吃亏,其他随便整,来横的我也不怕,我是流氓我怕谁?

这这么坑蒙拐骗了二十年,老秦家可越玩越大了,老本翻了一倍还不止。外面的老实人们慢慢也回过味来了,这咋整滴,弄来弄去都整到你家去了?不行,得吐出来,大家都有份!那就商量呗,扯呗,实在糊弄不过去呢好歹也打发一点,和气生财和气生财,接下来生意还有得做,细水长流么!

秦昭襄王赢稷(享国56年)

接下来该我赢稷当家了,不过呢,我当家的时候年纪还小,暂时让我妈跟我舅给我管着,我先在边上学习学习。这一学习呢就是十多年,这期间我妈我舅干得还不错,他们走了,现在是我的天下,该我大显身手了!

现在天下就我老秦家最大,放开膀子就是干就是了,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老子有条獒王,打架从没输过,放出去只要一见血就疯,咬死咬伤不计其数,投降都不管用,照样往死里咬。就靠着这条獒王,老子把什么老韩家,老赵家,老魏家,老楚家全干倒了,老赵家最惨了,狗都死光死绝了,生都生不过来,要不是老邻居们帮忙,老赵家就彻底没了。。。还有老楚家,家都被老子抄了,老楚家把家搬到别地,照样做乌龟,真搞笑,还把新家取个跟原来一样的名字,假装从来没搬过家。。。看你们这惨样,老子就高兴,哈哈。

啊哦,不好,老子的獒王怎么受伤了,这下打不了架了,赐你一死吧,反正你也没用了。啊啊啊,大势不好,好几家的狗怎么组团都打到我家门口了?凶什么凶,老子把门关了就是,你咬我啊?

秦始皇赢政 (享国38年)

“ 大地在我脚下,世界在我手中,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哦,不对,应该是朕哈。朕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以御宇内,摧灭六国,并一天下。朕之文治武功,文过三皇,武盖五帝,开天辟地,惟我独尊!接下来,朕还有数不清的事要做,朕要立万世不易之基,朕要把这江山传二世三世万世已致无穷!朕要巡视天下,看看朕的大好河山!朕要开疆扩土,东至大海,西到大漠,北极穷边,南来绝域,凡日月所照,皆为朕之江山!朕要修长城,开运河,修直道,建阿房宫,天下人都要我为所用!朕的雄才伟略,雄心壮志,尔等凡人又岂能知?

可是,朕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了,人力有时而尽,还有那么多事没有做完,朕真是不甘心啊!

结语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帝国---秦帝国的发家史。

在我看来,这四代雄主都是不可替代的,都在秦王朝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非要选出一个难度最大,成就最高的君主,我选秦孝公,毕竟从无到有,白手兴国的过程应该是最艰难的。


天涯史馆


没有谁大不大的,都一样重要,接下来让我来分析三个比较重要的君主,

1秦孝公:秦孝公时期,开始重视吸纳各国的人才,于是就有商鞅来投,便有了商鞅变法,秦国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奖励军功,奖励农业和手工业,使秦国内部分工明确,国力蒸蒸日上,为以后统一打下基础,

2秦昭王:秦昭王是秦始皇的爷爷,秦昭王时期秦国人才辈出,战神白起就是这时期的,秦昭王时期发生了长平之战,

灭了赵国几十万军队,使东方六国再无多强的军队抗击秦军,

为以后统一扫平一些障碍,

3秦始皇:经过六位祖宗的努力,秦国统一六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秦始皇时期,经过秦始皇的不懈努力和国内文武百官的奋斗,还有百姓的支持😁,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封建国家秦国,

一个打下基础,一个继续发展,最后一个成功,

告诉了我们成功的道路不是很简单的,要经过不断的坚持与努力、奋斗才会胜利,

谢谢😜大家,我的分析就此结束。





愤怒的红嘴


你的题目是谁成就最大,也就是谁的功绩最大,在位太短的不谈,只说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和始皇帝。 第一:如果针对秦国这个单一国家而言,这四位都是大有为之君,谁成就更大不好评说,我个人觉得是惠文王,因为他是承上启下的中枢,没有他顶住老世族,孝公和商鞅打下的基础可能毁于一旦。没有他,秦国就不会积累下东出争霸的宝贵经验,不会积累下日后以一国敌六国的经验(破合纵)。他给秦国,给后来的昭襄王留下的遗产太丰厚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之见,这四位都很厉害。 第二:针对我中华民族,中国而言,毫无疑问是秦始皇,有人说他的功绩是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其实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他统一了中国,并且让大一统的思想在以后得后继王朝中根深蒂固。若没有他,今日华夏不知是何样,不知神州大地上会有多少国家。也正是因为长久的大一统,中华民族才能孕育发展壮大,屹立不倒。


肥宝小蝴蝶他爸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谁的成就最大呢?
个人认为,若一定要比较这几个人的功绩,则先要看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始皇。从这四位秦王所处的时代背景,孝公所处的时代秦国面临刚刚经过改革而强大起来的魏国,经李悝变法而强大起来的魏武卒天下闻名,一举让魏国成为一时的七国霸主,成为秦国西边的强敌。献公时,对外不仅丢了河西,还被蜀人频繁入侵。此外,秦国东部的大荔戎国,西部的豲(huan)戎、绵诸戎、乌氏戎,北部的义渠戎等亦成为秦人的威胁。孝公所接手的秦国就是这样一个弱小、贫穷的国家。他要在这样的国家提出变法强国是多么困难。变法触动了秦人老氏族的利益而使得变法举步维艰,面临如此困境孝公仍能坚信自己的眼光,只有变法才能强秦。是孝公开创了秦国新法生存的根基。
后世的惠文王接手的秦国已经经变法慢慢强大起来,在他手里秦国收回了河西之地,与魏国争锋并处于有利地位。昭襄王接手的秦国比孝公、惠文王时更加强大,在他任内发动了长平之战,一举奠定了战国后期秦国的霸主地位。秦始皇时,奋六世之余烈,几位秦王的努力已使得秦国有了统一六国的能力,此时的秦国已经成为六国中国力最强的国家。


总的来看孝公所面临的处境比后面的几位秦王困难得多,万事开头难,因此开创了秦国政治、经济全面变法的孝公成就最大。当然后世的几位秦王也有很大的功劳。

以上观点属个人愚见!


趣味读史


秦始皇。开创了一个时代,强势整合了华夏文明,奠定了后来的基础和方向。

嬴政统一天下并不容易,几百年根深蒂固的观念转变很难,像吕不韦借《吕氏春秋》提出的主张,仍还是秦国应延续霸权而诸侯皆在的状态,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提出的治国方式、国家运行规则等等就是按照诸侯制来设计的,始皇帝当时的秦王嬴政和吕不韦最大的分歧,也是究竟要维持秦国霸权状态,还是要统一中国。

始皇奋六世余烈,重点也是奋,有先辈的努力,但始皇自身更具有大略驾群才的能力,嬴政个人的能力也更重要。像秦昭襄王末期和秦庄襄王时期,秦廷的整体行动是出现了失败的,出现的是实打实的败仗,这些都说明秦未必能百分之百成功。

更何况始皇帝是首次大统一,是0的突破,面对的都是几百年根深蒂固的国家,阻力空前。而且废分封行郡县,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等举措更是需要超强的魄力去推动。若嬴政的个人能力稍微弱点,那就是吕不韦的一傀儡,在秦国内部斗争中就被玩死了。

从史记记载嬴政三次亲临前线,也可以看出统一过程是险象环生,变数很多的,灭国之战并不容易,更何况还有一系列影响后世的举措。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创立皇帝称号,创建中央集权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员制。中央政府最高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为了巩固政权统一,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有: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驰道和直道;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等等。

秦始皇首次完成了华夏大一统,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在治国大略上是文治武功,影响深远。


秦始皇时期国家建设和免除百姓徭役税赋,授爵政策相辅进行的,实行“缓刑罚,薄赋敛”的政策。《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辅助始皇帝“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这与出土秦简也相佐证,出土的里耶秦简记载,秦始皇时期的田赋税是7%,8.5%,8.82%都没有超过9%,平均税赋是十二税一,田租刍稾、户赋和汉初差别不大。

正如《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的那样,秦始皇不是普通的改朝换代,他是古代中国真正的 革 命,是在本世纪以前中国唯一的真正 革 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