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根据现存史料统计,我国五千年历史共经历83个王朝,约有559个帝王,其中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同时我们会发现王朝在“皇室”与“诸侯”或“藩国”间更替,“帝”与“王”的身份,也在“综合实力”的此消彼长中体现,借此我们从皇位更替惯用的“三大权术”中来深入了解!

引言

纵观我国历史,朝代的兴亡演替中存在着三大惯用的权术,权术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不管是朝代被取代还是皇权被交接,都逃脱不了该三大帝王之权术。

这些权术均被谋权者所利用,其状变化万千,其形千奇百态,有如王莽者“假借禅让之名,行篡位之实”;或有周武王者“声讨帝辛,推翻暴政”;或有刘备者声称“兴复汉室”然最终会因讨伐者与被讨伐者“综合实力”的较量,或朝代得以延续,或朝代被取代。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汉献帝退位诏书》

试问这三大权术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从“禅让”、“篡位”和“推翻”三个方面给出解读,让酷爱文史的读者们深知其意。俗语称“药有药引,方可入药”,话题的解读亦复如此,借此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禅让之诏,名位双收

何为“禅让”?“禅”其意曰:在上天(天意)和宗庙(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贤德之才),而“让”其意曰:让出帝位(贤德之才),比如: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同时,禅让有内外之分,将帝位让给同姓人为“内禅让”让给外姓人为“外禅让”。可见,尧舜禹间的禅让为“外禅让”。

  • 外禅让

东汉末年,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击败冀州袁绍后,瞬间获得冀、青、幽、并四州,欲一鼓作气率兵南下,一统全国。然汉室气数未尽,孙刘联盟力抗曹操于赤壁,致使曹军打败,形成三国鼎立之局面。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古之禅让者

曹操年事已高,外加三国态势牢不可破,临危之际传位于子曹丕。曹丕继承曹操政权,于公元220年逼迫汉献帝刘协写下《汉献帝退位诏书》,意在让其禅位。

《汉献帝退位诏书》退位诏日: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朕羡而募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诏书寥寥数语,简明扼要直指汉献帝在位32年间,天下混乱,民不聊生,此等罪过乃东汉之过也;而曹魏传达天意,体恤民心,同时使“禁锢之才”得以施展,文人武将各显其能,此等功绩皆归曹魏政权。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假借禅让之名,行篡位之实

故汉献帝欲效仿饶舜之行,将皇权禅让于曹魏,帝位交于魏王曹丕。这份诏书使汉献帝及其祖上蒙羞,同时禅让出帝位证明其曹魏的种种功绩,同时以“尧典”为由,假借“外禅让”达到篡汉的目的。

同时据《资治通鉴》:冬十月乙卯,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

可见,曹丕通过“禅让之礼”避免文臣们的抨击,武将们的动乱,麻痹百姓使其认为曹魏取代东汉上合天意之愿,同时“告祠高庙”排除“篡汉”之骂名。

反观曹丕逼迫汉献帝行使“外禅让”,实则为篡汉无疑。这种行迹如同“婊子与牌坊兼得”,此乃皇位更替的一大权术也。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招贤纳士之举

  • 内禅让

内禅让者此乃为忧国忧民之行为,深知其能力不及社稷之责,甘心让位于同姓德才者担任此帝位。

有《宋史·本纪》记载:是日,帝始谕二府,以旬日当内禅,命周必大留身呈诏草。......壬戌,下诏传位皇太子。是日,皇太子即皇帝位。帝素服驾之重华宫。......然易表称书,改臣称侄,减去岁币,以定邻好,金人易宋之心,至是亦寝异于前日矣。

即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外患危急,而妥协求和派处处紧逼,主战派武将凋零,致使高宗处处受到牵制,步步维艰。高宗深感其能力有限,力不存心,却又不甘赵氏江山付之东流。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宋高宗赵构

然赵构之侄昚,不甘偏安,力图恢复中原,同时大力改革内政,希望重振国势之风。下到百姓上到朝廷对赵昚均寄托了厚望,同时赵构之子夭折,在文臣武将的建议下,宋高宗将皇位禅让于侄赵昚。

此种“内禅让”行为才是效仿于尧舜之道,上达天意,下表民心,同时赵构禅让其侄赵昚,是对百姓的责任,使其有家可居,有食填腹,其举止有功于宗室祖庙。赵构甘心向其侄俯首称臣,此为帝皇之德,贤才之为,可谓让人敬也。

篡位之举,不可长存

“禅让”“篡位”在某些方面如出一辙,均有“窃取”之意,只是篡位浮在表面,众臣与百姓共知;禅让少数人深知其意,铭记在心,被麻痹着居多。

同时“篡位”有朝代内与朝代外区分,借此分别论述。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宦官赵高影视照

  • 篡位于朝代内,以胡亥为案例论述

朝代内篡位即为皇帝临危之际传位于钦定人选,然事与愿违皇权旁落于他人(一般为其子嗣或是皇室宗亲)。史料记载秦始皇威震四海,欲传位于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然

始皇病逝于沙丘,陪伴着其子胡亥、丞相李斯,宦官赵高等。

有司马光撰写史料《资治通鉴》记载: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始皇诏书命塞外公子扶苏赶回京都咸阳,然赵高违背圣意,密扣诏书不发,并有意让胡亥继承帝位,同时赵高用计于丞相李斯,针砭时弊,故李斯与其二者为谋。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公子扶苏

然扶苏接到假传圣旨,命其自刎而死,扶苏遵守儒家礼数,深知“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之道,在大将军蒙恬劝阻无效下,自刎而死。

胡亥篡得其父始皇之帝位,虽有密谋但无“禅让”之虚设。此等行径在历代中也属正常,尤其朝代外篡位。

  • 篡位于朝代外,以王莽为案例论述

东汉朝代,外戚专权、皇帝幼小、宦官干政是其典型的特点,而王莽为外戚专权的代表,并在皇权没落间“假借禅让之名,行篡位之实”。在初始元年十二月,王莽代汉建新,建立新朝政权,人称“新莽”。

据班固史料《汉书》记载:读策毕,莽亲执孺子手,流涕歔欷,曰:“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哀叹良久。中傅将孺子下殿,北面而称臣。......今百姓咸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王莽篡位

史料可看出王莽狼子野心,笼络汉室权臣,麻痹底层百姓,携汉宣帝玄孙刘婴(孺子婴)之手,威逼其禅让。禅让以周公摄位为例,假意表天意、体民心,使孺子婴向其称臣,故此西汉不复存在,新朝初始。

如若为孺子婴必深感上愧祖宗,下愧黎民,正如唐后主李煜之言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反观胡亥、王莽、曹丕等篡位之人,江山纵然如此多娇,可江山不稳,必落他人之手。

“篡位”为皇位更替的第二大权术,此等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必将殃及六族子弟。同时“篡位”和“禅让”在一定程度上如出一辙,史学家撰写史料也有其干涉等,如司马迁《史记》。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商纣王帝辛影视照

推翻之行,巧立名目

帝国衰落时外戚或是诸侯们会以各种名义窃取皇权,皇位更替,然帝国强盛亦会遭到其他诸侯或是藩属国的讨伐,其中假借“推翻暴政”为由者居多,比如“秦始皇暴政”、“商纣王暴政”等。

同时推翻朝代中也有以“取缔”、“兴复”为由,直接把当权者取而代之。在此我们在“推翻之行”中,从“暴政”、“取缔”和“兴复”分别论述,全方面诠释皇位更替之第大三权术。

  • 推翻之暴政

何为“暴政”?国家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又或一时听信谗言,做出错误之举;又或无奈之下,做出违背天理之事;均历代如此。为何商纣王帝辛却被冠上“暴政”之称呼呢?还不是西周武王权势做大,欲有吞灭商朝之意,必巧立名目,或揭露弊端。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武王伐纣

有史料《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在这段史料中,揭露商纣王帝辛残暴淫乱,杀害王子、其叔父比干等,该行为均是违背天理之道,致使商朝及其他异国百姓口口相传,怨声载道,同时使其商朝人臣背离、百姓相向,正如《孟子》之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商朝瓦解

可见,不是商朝的国力衰微,而是周天子申讨商纣王的言辞一针见血,拳拳到位,使其欲归附帝辛,效力于商朝者却步,最终将商朝的民力、人力等挖空,剩余空壳。

故商朝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暴政之行,而是将暴政广传于田野,人心信之,人心离之。在此基础上,周天子自称传达天意,下表民心,趁着商朝军队对抗蛮夷之军,将其灭亡。可见,申讨之前,揭露弊端,此为谋权者之帝王之术也。

  • 推翻之取缔

推翻中有一种取代帝位的方式,可谓“取缔”,即为李煜亡国、刘禅亡国等。这种类似于“篡位”,但却符合民心,本着良善之道。在此以刘禅投降魏国为案例进行阐述!

据《汉晋春秋》记载: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刘禅乐不思蜀

该处记载,蜀汉大将军霍弋得知魏军来攻打蜀国,欲前往蜀汉之地抗敌,然刘后主刘禅听到后却不做丝毫准备,此等坐以待毙、自甘堕落的行径让人困惑,同时后世对其均由争议。

再如《华阳国志》记载: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蜀汉之地,良将辈出,可是当权者让人心寒。在刘禅投降魏国后,姜维却铭记诸葛亮之心愿,誓为蜀汉死,随后独自一人在对抗中失败,为国牺牲,可谓有诸葛亮之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蜀汉名将姜维

  • 推翻之兴复

凭借自身条件,或假借“正义之师”,行推翻或讨伐之实,如“兴复汉室”、“反清复明”等旗号。读者们对三国刘备或东汉刘秀等有所了解,故借此为案例,进行深入诠释其凭借“兴复”的旗号来推翻当权者或是成就帝业。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

汉光武帝刘秀为刘邦第九世之孙,可谓“皇室宗亲”。新莽末年,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然刘秀与其兄刘演凭借“汉室宗亲,兴复汉室”等旗号,笼络大批优秀人才,同时“王莽改制”失败,君臣离心,百姓食不果腹,均有思汉之意。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诸葛亮力图“兴复汉室”

赤眉、绿林、铜马等为何刘秀能成就帝位,这与“兴复汉室”之旗号密不可分,同时与刘秀智勇双全、识人善用等也紧密相连。可见,要想成就一番作为,必先借助各种有利资源,能“师出有名”、“赋予道义”等,此为皇位更替之权术也。

同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其中“旧都”即为东汉京都洛阳。可见,刘备也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以此来讨伐北魏曹操,东吴孙权及各方诸侯。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出师表》

史家说评价

历代皇位更替是历史演变的必然环节之一,然有的冠以“禅让”之虚名,行“窃取龙庭”之实;或直接不加掩饰,铲除异己,霸占皇权;或推翻当权者,取得代之。这三大权术有胡亥篡位者,历经当代将秦朝几百年社稷毁于一旦,也有刘秀等明智者以“兴复汉室”之名,开创东汉政权,使其汉朝延续约200年之久。

“禅让”、“篡位”和“推翻”均是为了争夺皇权,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谋权之体现。成功者接受朝拜,威震四海之地,失败者身首异处,累及他人,甚至九族之亲。

从《汉献帝退位诏书》入手,探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

“正义之师”

可见,皇位更替极其危险,要想妥善的处理必先冠上“正义之道”以塞文臣武将之口,同时蒙蔽劳苦百姓使其信任当权者乃顺从天意之道,符合自然之理。如此才能确保帝位之稳定,江山社稷之长存,否者留下“他人之口”、“心存芥蒂”,有朝一日必将带来祸患。

今日巧借《汉献帝退位诏书》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我国皇位更替中惯用的三大权术,均为个人见解,如有异议者,彼此均可交流,携手走进史料古籍,沿着前人足迹,回望那段峥嵘岁月!

参考文献:《汉献帝退位诏书》、《资治通鉴》、《宋史·本纪》、《汉书》、《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后汉书·光武帝纪》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