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能夠從一個青少年時期的草根成長為一方諸侯?

一葉碧雲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說劉備青年時期能夠從一個草根成長為一方諸侯,我總結一下,劉備的“三高三借”,幫助他走向成功,即“志向高,逆商高,賢明高,善於借時,善於借勢,善於借力。"具體分析如下:

一,劉備“志向高”,少年時期就不甘平庸,夢想恢復王侯身份

劉備本來是中山靖王之後,由於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爵位越分封越低,土地越分越少,到了劉備不知道哪一位祖上時,就已經淪為平民了。劉備的祖父、父親都當過官。劉備年輕時,父親就去世了,劉備最困難的時候,只能靠織蓆販履維持生活自己與母親的生活。

劉備年輕時,就顯露出有大志向、大夢想的樣子。劉備在和同村的小朋友在樹林裡玩鬧的時候,看到了桑樹,劉備說出了一個語出驚人的話,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因為桑樹的樹冠呈現出一個傘的字形,很像車上的傘蓋, “羽葆蓋車”是天子乘坐的高規格車子。劉備小時候的夢想,不僅是要讓自己恢復王侯的爵位,還想做做真龍天子。

《三國志先生傳》: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在一個古代農村,一個賣涼蓆的小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確實讓人驚奇。但大家只當笑話聽了,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孩子將來真的當了天子,雖然這個天子當的時間並不長。

劉備的大志向,從劉備的字“玄德”也可以一窺玄機:

“玄德”二字,老子的《道德經》有專門解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所謂的玄德有三種狀態:

 生而不有,蘋果是我種的,但是我不佔有它,我們大家共享,道理是我發現的,我不佔有它,我們大家共用。

 為而不恃,這事情是我做的,這個貢獻是我做的,但是我不賣弄,不自得,謙虛低調。

 長而不宰,“宰”是“主宰”的“宰”,“長”是“長輩”的“長”,身處權威尊貴的位置,但是不強加於人,懂得放權和授權。

從劉備的字就可以看出,劉備的長輩對於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具備玄德之能,建功立業。

劉備在成長過程中,逐步明白了長輩給自己取字的含義,加上自己本來就有大志向,所以終生都為自己的志向和夢想而奮鬥。

劉備一生蹉跎,但從未放棄自己恢復王侯的夢想。在劉表那裡避難,一呆就是七八年,一直在等待機會東山再起,期間還大嘆時光流逝、功業未就。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九州春秋曰: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從劉備感嘆自己髀裡肉生,可以看出劉備的志向一直沒有泯滅。

二,劉備“逆商高”,屢戰屢敗,從不氣餒

逆商,就是對待失敗的態度,逆商高的人把失敗當成功之母,逆商低的人被失敗擊倒,再也爬不起來。

劉備因為是白手起家、零基礎創業、整體實力有限,所以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在三顧茅廬前,幾乎沒有打過什麼勝仗。

但是劉備並不氣餒,敗了一次,沒關係,重頭再來;再次失敗,再次想辦法從頭開始……劉備是屢敗屢戰,從不言敗,表現出了極高的“逆商”!

  • 呂布偷襲徐州,劉備失去了根據地之後,不是和立馬和呂布決裂,兵戎相見,而是能夠審時度勢,與呂布和解,化解危急,這種受了嚴重挫折後的冷靜和理性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 劉備衣帶詔事件後逃出許都,襲佔徐州,後又被曹操擊敗,關羽投降曹操,劉備放下身子,到河北袁紹處避難。
  • 官渡之戰時,劉備從袁紹處逃出,在結合兵力在汝南抗拒曹操。又被曹操騰出手來擊敗,只得逃到荊州劉表那裡待機。
  • 劉備在荊州避難時,一邊反省自己失敗經歷,一邊注意尋訪人才,終於三顧茅廬請出乾坤大才諸葛亮,從此以後,人生如同開掛,順利入主荊州、益州,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

反觀,三國時期那些逆高低的,比如和劉備同一時期的諸侯袁紹,在官渡大戰上,剛愎自用,被曹操率軍大敗,經歷過此戰後,袁紹一蹶不振,最後在悲憤中逝去。

亂世初起時,當時揚州刺史劉繇也是這樣,被孫策大敗後,不久也就病死。

劉備的好友兼恩人公孫瓚更是被袁紹打敗後,自焚而亡。

在三國那個亂世,逆商低的人早早就領盒飯,只能逆商高的人才能笑到最後,曹操、劉備逆商都高,所以都比同齡諸侯活得久。

三,劉備“賢明高”,通過“仁政愛民”打造自己的“人和”大旗。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認為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

這個總結很貼切,也符合實際。曹操的最大天時其實是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討伐各路諸侯。孫權的江東佔有長江地利,打贏了三國三大戰役中的兩次。

沒有天時也沒有地利的劉備,卻佔有“人和”!“人和”是劉備的金字招牌,也是劉備和曹操對抗的法寶。

劉備的主要對手是曹操,不是孫權,這點劉備清楚。所以劉備要想和曹操對抗,就必須和曹操對著幹。曹操做得好的,劉備要學。曹操做得不好的,劉備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曹操喜歡屠城害民,一生屠城無數,死在曹操及曹操手下屠刀下的無辜民眾,至少幾十萬人。

曹操“虐民”,劉備就偏偏“愛民”,用“愛民”爭取民心,劉備不僅一生都沒有屠過城,而且每到一地都行仁政,使得民心歸附。

早在劉備當平原相時,平原有個叫劉平的人、估計也是漢室宗親,恥於劉備之下,竟然派刺客去刺殺劉備。沒想到這刺客被劉備的仁政感動,竟然告訴劉備自己是刺客,讓劉備當心點。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魏書曰: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原來劉備當平原相期間,對下面的人經常佈施財物,所以民心歸附。

陶謙因為誤殺了曹操的父親,惹得曹操攻打徐州,劉備到徐州救駕,幫了陶謙不少忙。陶謙死後,就把徐州牧的位置讓給劉備,徐州百姓也希望劉備當徐州牧,劉備見民心歸附,才接管徐州。

劉表依附劉表時,對新野、樊城的百姓都施行仁政,很少民眾歡迎。後來曹操來攻打荊州,劉表見孤城難敵曹操,就棄新野、樊城,去江夏劉琦那兒迎擊曹操。結果,荊州竟然有數十萬民眾要跟隨劉備南進,導致劉備一天只能行十來里路,被曹操輕騎追上,當陽大敗。

赤壁之戰後,劉備幫助劉琦治理荊州,劉琦死後,荊州民眾共推劉備為荊州牧。這也是劉備行仁政的結果,叫求仁得仁。

劉備攻下成都後,張飛等武將都想讓劉備把成都的房屋、田地分給有功諸將,唯獨趙雲建議劉備把土地、房屋分給百姓,劉備聽從了趙雲的意見,也在益州初步贏得了民心,站穩了腳跟。

《三國志.蜀書.關張黃馬趙傳.雲別傳曰》: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

四,劉備善於“借時”,巧妙利用漢末天下大亂的機會實現自己的人生逆襲。

自古能成大事者,往往最能善於抓住機遇。

這個機遇,也可以說是時機。劉備能夠成功,和他善於抓住時機分不開。

劉備是沒落皇族,平民身份,正常的治世很難成功,但是漢末,先是黃巾起義導致天下大亂,接著董卓入京,惑亂朝綱,東漢末年是一片亂世。

亂世對其他皇族來說是災難,對劉備來說正好是機遇。因為治世靠關係,亂世靠本事。

劉備是個有本事的人,漢末天下大亂的這個機遇劉備敏銳抓住了。

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劉備果斷起兵,跟著鄒靖討伐黃巾,因為戰功,首次正式當官——安喜縣尉!因為鞭打督郵,沒做多久就棄官而去,劉備也是蠻有血性的。

後來劉備投奔公孫瓚,當過平原相、平原令,因為救陶謙而當上徐州牧,有了第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只是這地盤沒多久又被呂布搶走了。

不得已,投奔曹操。曹操是否青梅煮酒論英雄不確定,但曹操確實對劉備說了那句名言: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劉備也沒辜負曹操的一雙慧眼,真的在亂世中逐漸顯露出英雄本色。

而同期其它漢朝宗室和皇族卻沒有抓住,譬如說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表,都是貪生怕死之輩,苟且偷安,白白地錯過了創業良機。

五,劉備善於“借勢”,利用皇族後裔身份,高舉復興漢室大旗吸引追隨者。

漢末天下大亂,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劉備“借勢”而為,利用自己漢室後裔的身份,學習光武帝,提出復興漢室的口號,藉助漢室殘存的影響力包裝自己,藉助復興漢室吸引追隨者。

譬如說富商張世憑,劉備拉起隊伍的錢,都是由張提供的,張世憑是販賣馬匹的,走南闖北,幫助劉備與許多地方的割據勢力,豪門貴族拉線結識,他在劉備身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和政治押寶,他對劉備的政治投資,也是劉備“借勢”的事例體現。

還有關羽和張飛,關羽和張飛就是深信劉備的漢室皇族身份,所以才會和劉備成為異性兄弟,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在漢末,漢獻帝被曹操挾持,許多希望復興漢室的人希望有人能夠振臂一呼,呼應天下英雄討賊復漢,劉備就巧妙地利用了這方面的勢力,高舉復興漢室的大旗,吸引人才、招兵買馬、攻城掠地……最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長為一方霸主。

六,劉備善於“借力”,通過藉助別人的力量圖存與發展。

劉備出身赤貧,完全是白手起家、零基礎創業,在創業的過程中,劉備善於從各方面借力,藉助別人的力量成就自己,讓自己一步一步做大。

少年時期借力於自己的本家叔叔劉元起,劉備的這位叔叔一直出錢出物資助劉備上學,並且對自己的這個侄子寄予厚望。

青年時期借力於恩師盧植,盧植原先官拜中郎將,後因得罪了董卓被罷官,才隱居到劉備的家鄉之地。由於盧植是一位文武兼備,有膽有學識的大學問家,使的劉備在學識知識上突飛猛進,劉備在追隨盧植一年的時間裡,可以說是收益匪淺,收益終身,劉備後出任官員,也得益於自己這位老師的推薦。

《後漢書》上記載,盧植“性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志,不好辭賦,能飲酒一石,”能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守章句。

壯年時期借力於地方諸侯公孫瓚,公孫瓚為人講義氣,有膽色,是河北一帶的諸侯,與劉備結為兄弟,劉備的第一份官員身份就是公孫瓚極力舉薦的,所以說公孫瓚是劉備的伯樂也不為過。

《後漢書公孫瓚傳》記載,"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

劉備成為一方諸侯後,和孫權,曹操兩位諸侯,亦師亦友,互相比拼,互相共存。在劉備被呂布趕出徐州時,劉備就藉助曹操的力量剿滅呂布。

而當劉備與曹操反目後,劉備依附劉表,曹操南下,荊州失守後,劉備和劉琦只有江夏和夏口兩座城池,難以抵擋曹操大軍,這時候劉備又藉助孫權的力量,火燒赤壁,大敗曹操。

綜上,劉備的一生,一方面利用“三高”塑造自己仁政愛民有夢想的復興漢室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又通借時、借勢、借力,讓自己一步一步做大,最終成長為一方諸侯,並在漢獻帝禪位曹丕後,續漢大統,即皇帝位,延續大漢的基業。雖然最後未能完全復興漢室,但其零基礎創業的成功經驗依然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成為我們後人學習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