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能够从一个青少年时期的草根成长为一方诸侯?

一叶碧云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刘备青年时期能够从一个草根成长为一方诸侯,我总结一下,刘备的“三高三借”,帮助他走向成功,即“志向高,逆商高,贤明高,善于借时,善于借势,善于借力。"具体分析如下:

一,刘备“志向高”,少年时期就不甘平庸,梦想恢复王侯身份

刘备本来是中山靖王之后,由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爵位越分封越低,土地越分越少,到了刘备不知道哪一位祖上时,就已经沦为平民了。刘备的祖父、父亲都当过官。刘备年轻时,父亲就去世了,刘备最困难的时候,只能靠织席贩履维持生活自己与母亲的生活。

刘备年轻时,就显露出有大志向、大梦想的样子。刘备在和同村的小朋友在树林里玩闹的时候,看到了桑树,刘备说出了一个语出惊人的话,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因为桑树的树冠呈现出一个伞的字形,很像车上的伞盖, “羽葆盖车”是天子乘坐的高规格车子。刘备小时候的梦想,不仅是要让自己恢复王侯的爵位,还想做做真龙天子。

《三国志先生传》: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在一个古代农村,一个卖凉席的小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确实让人惊奇。但大家只当笑话听了,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孩子将来真的当了天子,虽然这个天子当的时间并不长。

刘备的大志向,从刘备的字“玄德”也可以一窥玄机:

“玄德”二字,老子的《道德经》有专门解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所谓的玄德有三种状态:

 生而不有,苹果是我种的,但是我不占有它,我们大家共享,道理是我发现的,我不占有它,我们大家共用。

 为而不恃,这事情是我做的,这个贡献是我做的,但是我不卖弄,不自得,谦虚低调。

 长而不宰,“宰”是“主宰”的“宰”,“长”是“长辈”的“长”,身处权威尊贵的位置,但是不强加于人,懂得放权和授权。

从刘备的字就可以看出,刘备的长辈对于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具备玄德之能,建功立业。

刘备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明白了长辈给自己取字的含义,加上自己本来就有大志向,所以终生都为自己的志向和梦想而奋斗。

刘备一生蹉跎,但从未放弃自己恢复王侯的梦想。在刘表那里避难,一呆就是七八年,一直在等待机会东山再起,期间还大叹时光流逝、功业未就。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从刘备感叹自己髀里肉生,可以看出刘备的志向一直没有泯灭。

二,刘备“逆商高”,屡战屡败,从不气馁

逆商,就是对待失败的态度,逆商高的人把失败当成功之母,逆商低的人被失败击倒,再也爬不起来。

刘备因为是白手起家、零基础创业、整体实力有限,所以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在三顾茅庐前,几乎没有打过什么胜仗。

但是刘备并不气馁,败了一次,没关系,重头再来;再次失败,再次想办法从头开始……刘备是屡败屡战,从不言败,表现出了极高的“逆商”!

  • 吕布偷袭徐州,刘备失去了根据地之后,不是和立马和吕布决裂,兵戎相见,而是能够审时度势,与吕布和解,化解危急,这种受了严重挫折后的冷静和理性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 刘备衣带诏事件后逃出许都,袭占徐州,后又被曹操击败,关羽投降曹操,刘备放下身子,到河北袁绍处避难。
  • 官渡之战时,刘备从袁绍处逃出,在结合兵力在汝南抗拒曹操。又被曹操腾出手来击败,只得逃到荆州刘表那里待机。
  • 刘备在荆州避难时,一边反省自己失败经历,一边注意寻访人才,终于三顾茅庐请出乾坤大才诸葛亮,从此以后,人生如同开挂,顺利入主荆州、益州,成为蜀汉的开国皇帝。

反观,三国时期那些逆高低的,比如和刘备同一时期的诸侯袁绍,在官渡大战上,刚愎自用,被曹操率军大败,经历过此战后,袁绍一蹶不振,最后在悲愤中逝去。

乱世初起时,当时扬州刺史刘繇也是这样,被孙策大败后,不久也就病死。

刘备的好友兼恩人公孙瓒更是被袁绍打败后,自焚而亡。

在三国那个乱世,逆商低的人早早就领盒饭,只能逆商高的人才能笑到最后,曹操、刘备逆商都高,所以都比同龄诸侯活得久。

三,刘备“贤明高”,通过“仁政爱民”打造自己的“人和”大旗。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认为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

这个总结很贴切,也符合实际。曹操的最大天时其实是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讨伐各路诸侯。孙权的江东占有长江地利,打赢了三国三大战役中的两次。

没有天时也没有地利的刘备,却占有“人和”!“人和”是刘备的金字招牌,也是刘备和曹操对抗的法宝。

刘备的主要对手是曹操,不是孙权,这点刘备清楚。所以刘备要想和曹操对抗,就必须和曹操对着干。曹操做得好的,刘备要学。曹操做得不好的,刘备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曹操喜欢屠城害民,一生屠城无数,死在曹操及曹操手下屠刀下的无辜民众,至少几十万人。

曹操“虐民”,刘备就偏偏“爱民”,用“爱民”争取民心,刘备不仅一生都没有屠过城,而且每到一地都行仁政,使得民心归附。

早在刘备当平原相时,平原有个叫刘平的人、估计也是汉室宗亲,耻于刘备之下,竟然派刺客去刺杀刘备。没想到这刺客被刘备的仁政感动,竟然告诉刘备自己是刺客,让刘备当心点。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原来刘备当平原相期间,对下面的人经常布施财物,所以民心归附。

陶谦因为误杀了曹操的父亲,惹得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到徐州救驾,帮了陶谦不少忙。陶谦死后,就把徐州牧的位置让给刘备,徐州百姓也希望刘备当徐州牧,刘备见民心归附,才接管徐州。

刘表依附刘表时,对新野、樊城的百姓都施行仁政,很少民众欢迎。后来曹操来攻打荆州,刘表见孤城难敌曹操,就弃新野、樊城,去江夏刘琦那儿迎击曹操。结果,荆州竟然有数十万民众要跟随刘备南进,导致刘备一天只能行十来里路,被曹操轻骑追上,当阳大败。

赤壁之战后,刘备帮助刘琦治理荆州,刘琦死后,荆州民众共推刘备为荆州牧。这也是刘备行仁政的结果,叫求仁得仁。

刘备攻下成都后,张飞等武将都想让刘备把成都的房屋、田地分给有功诸将,唯独赵云建议刘备把土地、房屋分给百姓,刘备听从了赵云的意见,也在益州初步赢得了民心,站稳了脚跟。

《三国志.蜀书.关张黄马赵传.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四,刘备善于“借时”,巧妙利用汉末天下大乱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逆袭。

自古能成大事者,往往最能善于抓住机遇。

这个机遇,也可以说是时机。刘备能够成功,和他善于抓住时机分不开。

刘备是没落皇族,平民身份,正常的治世很难成功,但是汉末,先是黄巾起义导致天下大乱,接着董卓入京,惑乱朝纲,东汉末年是一片乱世。

乱世对其他皇族来说是灾难,对刘备来说正好是机遇。因为治世靠关系,乱世靠本事。

刘备是个有本事的人,汉末天下大乱的这个机遇刘备敏锐抓住了。

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刘备果断起兵,跟着邹靖讨伐黄巾,因为战功,首次正式当官——安喜县尉!因为鞭打督邮,没做多久就弃官而去,刘备也是蛮有血性的。

后来刘备投奔公孙瓒,当过平原相、平原令,因为救陶谦而当上徐州牧,有了第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只是这地盘没多久又被吕布抢走了。

不得已,投奔曹操。曹操是否青梅煮酒论英雄不确定,但曹操确实对刘备说了那句名言: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刘备也没辜负曹操的一双慧眼,真的在乱世中逐渐显露出英雄本色。

而同期其它汉朝宗室和皇族却没有抓住,譬如说益州的刘璋、荆州的刘表,都是贪生怕死之辈,苟且偷安,白白地错过了创业良机。

五,刘备善于“借势”,利用皇族后裔身份,高举复兴汉室大旗吸引追随者。

汉末天下大乱,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刘备“借势”而为,利用自己汉室后裔的身份,学习光武帝,提出复兴汉室的口号,借助汉室残存的影响力包装自己,借助复兴汉室吸引追随者。

譬如说富商张世凭,刘备拉起队伍的钱,都是由张提供的,张世凭是贩卖马匹的,走南闯北,帮助刘备与许多地方的割据势力,豪门贵族拉线结识,他在刘备身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政治押宝,他对刘备的政治投资,也是刘备“借势”的事例体现。

还有关羽和张飞,关羽和张飞就是深信刘备的汉室皇族身份,所以才会和刘备成为异性兄弟,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

在汉末,汉献帝被曹操挟持,许多希望复兴汉室的人希望有人能够振臂一呼,呼应天下英雄讨贼复汉,刘备就巧妙地利用了这方面的势力,高举复兴汉室的大旗,吸引人才、招兵买马、攻城掠地……最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为一方霸主。

六,刘备善于“借力”,通过借助别人的力量图存与发展。

刘备出身赤贫,完全是白手起家、零基础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刘备善于从各方面借力,借助别人的力量成就自己,让自己一步一步做大。

少年时期借力于自己的本家叔叔刘元起,刘备的这位叔叔一直出钱出物资助刘备上学,并且对自己的这个侄子寄予厚望。

青年时期借力于恩师卢植,卢植原先官拜中郎将,后因得罪了董卓被罢官,才隐居到刘备的家乡之地。由于卢植是一位文武兼备,有胆有学识的大学问家,使的刘备在学识知识上突飞猛进,刘备在追随卢植一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是收益匪浅,收益终身,刘备后出任官员,也得益于自己这位老师的推荐。

《后汉书》上记载,卢植“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能饮酒一石,”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

壮年时期借力于地方诸侯公孙瓒,公孙瓒为人讲义气,有胆色,是河北一带的诸侯,与刘备结为兄弟,刘备的第一份官员身份就是公孙瓒极力举荐的,所以说公孙瓒是刘备的伯乐也不为过。

《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

刘备成为一方诸侯后,和孙权,曹操两位诸侯,亦师亦友,互相比拼,互相共存。在刘备被吕布赶出徐州时,刘备就借助曹操的力量剿灭吕布。

而当刘备与曹操反目后,刘备依附刘表,曹操南下,荆州失守后,刘备和刘琦只有江夏和夏口两座城池,难以抵挡曹操大军,这时候刘备又借助孙权的力量,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综上,刘备的一生,一方面利用“三高”塑造自己仁政爱民有梦想的复兴汉室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又通借时、借势、借力,让自己一步一步做大,最终成长为一方诸侯,并在汉献帝禅位曹丕后,续汉大统,即皇帝位,延续大汉的基业。虽然最后未能完全复兴汉室,但其零基础创业的成功经验依然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成为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