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老冒574


作為明代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後人稱為民族英雄的于謙。他的悲劇結局,讓人嘆惜,甚至為他鳴不平。他的悲劇在“土木堡之變”及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德禁固已形成。自己攪和在皇室內部太后,英宗,景帝之間的政治鬥爭的漩渦裡,無法自解。不管他才華橫溢,還是功高蓋世。英宗的復辟,他必然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政治立場明確,是景帝的堅決擁護者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當局來說,如同政治大地震。英宗被瓦刺俘虜。大太監王振被戰死。朝廷在此刻失去了政治主宰人物。當時明朝沒有應急的機制,也沒有祖宗之法來借鑑。朝局一片混,其一主張籌錢救英宗,可短期難以見成效;其二主張南遷。其三認為是宦官縱容英宗親征。朝廷局勢危機,當時太子朱見深只有2歲。為了避免“主少國疑”的猜疑。

身為兵部侍郎的于謙,力排眾議,與太后的商議由監國朱祁鈺為帝。而朱祁鈺無爭權之心。無奈的情況下,稱帝,主持朝政。而於謙成了新的政治集團的核心人物。

在明景帝朱祁鈺的帶領下,組織了一場“北京保衛戰。在於謙親自指揮,擊退了瓦刺的軍隊。經過一年與瓦刺的周旋與抵抗。瓦刺認為無利可圖,明廷決定迎接英宗的迴歸。當時景帝嚐到了權力的滋味,自然不願意讓出皇位。在於謙的規勸下,為了維護大明皇室的臉面,又能維護了民族的正義。迎回了英宗,但被景帝軟禁在皇宮內。但于謙的這次行動,得到大家的讚譽和好評。

景帝在1457年病重,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只做了七個年頭皇帝的朱祁鈺。太子朱見濟早夭。大統的繼承再次出現了危機。更為要命的是石亨,徐有貞等一批小人策劃了一場奪門的陰謀,英宗復辟,政治勢力再度強弱易勢。作為明朝大功之臣的于謙,卻成了受害者。

從小受儒家思想“社稷為重,君為輕”和道德的影響

于謙是國之重臣,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明朝的科舉制度的完善。許多像于謙這樣的官員,從走進士途時起,甚至在啟蒙開讀時,深受浸染。儒家的修齊治平原則,所追求的”社禝為重,君為輕“,堅決擁護景帝。從土木之變起,他的政治立場非常明確,到英宗的復辟。

從小出生在官宦之家,學習儒家經典,以文天祥為榜樣。追求人格的完美,做任何事情,都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所謂的”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標準。

葉盛《水東日記》中記載”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拘國忘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臥小閣,困於羈繫。正色直辭,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萬古悠傳。載瞻遺像,清風懊然“。

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說明了他寧願放棄肉體,但清白和氣節要留於人世。于謙終身踐履著儒家的道德準則,追求著人格完美的理想。

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在《國榷》中曾引了一段當時人的如下記述:“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摧枯拉朽耳,顧念身一舉事,家門可保,而兩主勢不俱全,身死則禍止一身而兩主無恙。方徐石兵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景廟白全,功則歸人,禍則歸己,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以一死,保全社翟者也”為了大義,為了大明江山,寧願犧牲自己來成全大明朝的政局的穩定。

總結:

于謙對清白與氣節的重視,深受儒家思想“社稷為重,君為輕”的禁固。他處在當時,政治立場只是為了維護大明朝的政局穩定。同時對景帝的知遇之恩的注重。

英宗復辟,為了報復于謙這群擁護景帝的人臣。這就是封建專權的弊端。而於謙的悲劇是必然。


小陳說歷史


明英宗殺于謙,是明知殺錯了,卻不得不殺——瞧瞧,有時候事情就是這麼棘手。

為什麼說殺錯了呢?

因為于謙是一個對大明江山社稷立下過巨大功勞的人。力挽狂瀾於既倒,可謂大明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于謙立下了什麼功勞呢?這要從大明正統十四年開始說起。

其時,明英宗朱祁鎮在位。從年號可以看出,他已經在位十四年。但由於繼位年齡較小(9歲),所以此時的朱祁鎮只有20多歲,算是個毛頭小夥兒。

這一年,大明北部的瓦剌部落突然發難,向大明邊疆發起了攻擊。這其實是常態,瓦剌是遊牧民族,並沒有地盤要求,無非是搶點東西。按照常態的處理,派一員得力干將領兵教訓一下就是了。

可明英宗朱祁鎮是毛頭小夥兒啊,毛頭小夥兒最容易衝動。衝動的結果就是御駕親征。大家都知道衝動是魔鬼啊,於是,御駕親征的結果就是,朱祁鎮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虜了。史稱“土木堡之變”。

抓獲了大明皇帝,瓦剌很興奮,乘勝兵臨北京城下。

這時候,于謙出場了。當時,于謙的官其實並不大,只是個兵部侍郎。但緊急時刻靠的是本事,與官大官小的關係不是很大。

明英宗被俘後,大明朝廷亂作一團,主流的觀點是,北京城難保了,立即遷都南京。

但于謙說,不必遷。我能守住北京城。可是國不可一日無君,當務之急,先要立一個新皇帝。

太后一聽,靠譜。便把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立為皇帝——史稱明代宗,把明英宗朱祁鎮尊為太上皇。把于謙升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保護北京城。

于謙確實有才能。一戰成名,打跑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瓦剌敗退後,明英宗朱祁鎮成了他們手裡的燙手山芋。本來打算挾天子以令大明,討點便宜,可人家大明立了新皇帝,朱祁鎮的話根本沒人聽。

殺了呢?瓦剌又不敢。因為大明的整體實力遠遠勝過瓦剌。真要殺了大明天子,大明怒了,也夠瓦剌喝一壺兒的。

思量再三,瓦剌做了一個英明決定:把明英宗朱祁鎮放回去吧。

朱祁鎮回到北京後,地位十分尷尬。因為他的弟弟朱祁鈺做皇帝上癮了,根本不願意歸還帝位。而且朱祁鈺已經控制了大明朝廷,沒人替朱祁鎮說話。於是,朱祁鎮就被朱祁鈺軟禁了起來。

注意,此時,于謙也沒有替朱祁鎮說話。畢竟,作為迎立新君的功臣,于謙沒必要給自己找麻煩。再說得露骨一點,于謙是朱祁鈺的人,而不是朱祁鎮的人。

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朱祁鎮還沒死。畢竟當了那麼多年皇帝,也還是留下了一些心腹的。更何況,迎立新君這種天大之功,對於野心勃勃的人來說,誘惑力是相當大的。

於是乎,在失去皇位足足八年後,大臣石亨等人趁著朱祁鈺病重,突然發難,救出了被囚禁的朱祁鎮,重新把他推上了皇位。

石亨告訴朱祁鎮:皇位要想坐穩,必須清算朱祁鈺的勢力,首當其衝,就是于謙。

就這樣,朱祁鎮下令殺了于謙。同時被殺的,還有曾經效忠於明代宗朱祁鈺的諸多大臣。


趣談國史


明英宗朱祁鎮殺死救時名臣于謙,原因其實就一個字:蠢。

↑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很蠢的皇帝↑<strong>

當年明月在寫《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曾經用了很重的筆墨篇幅寫了朱祁鎮,尤其是誇讚朱祁鎮有一種獨特的個人魅力,能夠讓周圍人為之傾倒,佩服。

很多讀者聽完朱祁鎮的故事之後,都覺得此人真是一個好人,只不過很倒黴罷了。

然而,縱觀整個明朝歷史,明英宗可完全談不上“英”這個詞,他不配。

就看誅殺于謙這件事吧。當時于謙的個人威望是沒得說的,北京保衛戰一戰成名,挽救大明江山於水火,可於謙這人,非常廉潔,性格清高,絕不願意與官場同流合汙,他不貪財,不圖利,也不求虛名,就是想給國家和老百姓乾點事實。

↑于謙完全可以躋身中華文明歷史上最頂尖最優秀的人物行列↑


也正因此,在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大明王朝沒人掌舵的危難之際,于謙果斷支持並且說服郕王朱祁鈺登基,安定天下之心。同時,于謙朝堂上強烈主戰,聲稱:“主張南遷的人,應該斬首!京師乃天下之根本,一旦遷都,就會變成第二個南宋了”

他義正言辭,說服了當時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但也因此得罪了一大批投降派官僚。

比如著名的投降派徐有貞,在朝堂上聲稱夜觀星象,天命已去,只有南遷才能避禍,弄得群臣人心惶惶,于謙上面那句話,直接打臉徐有貞,從此徐有貞成為被大家嘲笑的對象,是膽小鬼,是投降派的代表。

尤其是北京保衛戰成功之後,徐有貞更是斷了前途。

↑徐有貞是害死於謙的直接兇手↑

但小人的最大特點就是能折騰,臉皮厚,徐有貞通過討好大學士陳循(此人也是主戰派,但明顯不是于謙那種清廉之人),得以升遷。徐有貞還特意拉攏于謙門人,于謙不知內情,但他還是替徐有貞說話了,奏請景帝朱祁鈺讓徐有貞擔任國子監祭酒。

于謙之所以這麼做,絕不是因為他接受了徐有貞的賄賂,而是他打心眼裡就不認為徐有貞有多壞,儘管徐有貞提議遷都逃命,但當時情況危急,有這種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可朱祁鈺不幹了,他對徐有貞印象深刻,反問于謙:“這傢伙就是提議南遷的那個徐有貞吧,不是什麼好人!” 朱祁鈺的判斷是對的,徐有貞真的不是什麼好人。

↑朱祁鈺一直信任於謙,和于謙的君臣關係相處融洽↑
<strong>

景泰八年,景帝朱祁鈺病重,當時太子已死,而朱祁鈺無後,身後事成為最敏感的話題,徐有貞和石亨等人搞了一次政治投機,策劃了奪門之變。

那麼,于謙呢?奪門之變這一晚,于謙在幹什麼? 實際上,于謙幾乎是第一批得知此事的大臣,當時于謙的兒子于冕跑來告訴于謙明英宗復辟時,于冕嚇得語無倫次,于謙並沒有做出任何實際行動,而是嚴厲警告兒子:“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明英宗朱祁鎮不知道的是,于謙在朱祁鈺病重期間,不斷遊說讓朱祁鈺復立沂王朱見深,也就是朱祁鎮的兒子,曾經的太子。

毫無疑問,于謙絕不是什麼景帝死黨,他心裡裝的只有國家社稷,只有蒼生禍福。 所以奪門之變後,于謙就當什麼事沒發生,他其實已經預料到,因為他當初在支持朱祁鈺稱帝時出了大力,如果朱祁鎮心眼小,怪罪於他,他遲早會獲罪甚至死亡。


↑明英宗朱祁鎮比較重感情,但絕不是好皇帝↑

果然,就在第五天,明英宗朱祁鎮就要殺了于謙。然而明英宗朱祁鎮對於謙印象並不差,大明江山畢竟是于謙保下來的啊,可徐有貞卻一定要于謙死,於是在朱祁鎮猶豫表示:“于謙畢竟對國家有功啊”,可徐有貞回覆了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徐有貞的邏輯陷阱是:于謙意欲謀反,謀誰的反呢?當然是阻止朱祁鎮繼位,謀朱祁鎮的反。可是這個邏輯的致命點在於,于謙謀反是為誰呢?為他自己嗎?當然不是!因為當時朱祁鈺還活著而且寵信于謙,那麼于謙想在朱祁鈺死後自立為帝?這在明朝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實,徐有貞通過這個邏輯陷阱是想暗示:朱祁鈺繼位不合法統,而明英宗朱祁鎮奪門有理。 朱祁鎮奪門有理,徐有貞們當然就有天大的擁立之功了。 如此矛盾漏洞百出的邏輯,竟然把明英宗朱祁鎮繞暈了,直到很久以後,李賢找機會向朱祁鎮指出:“您被徐有貞騙了!”

↑明英宗發現自己成為徐有貞們眼裡的傻子後,再也不提奪門之事了↑

明英宗還聽不明白。 李賢不得不把話說得更清楚些;“景帝朱祁鈺病重不治,又沒有兒子,帝位空懸,那麼唯一具備太子資格的,當然就是太上皇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朱見深當時才十歲,他如果繼位,不就相當於讓朱祁鎮繼位嗎?何況還有孫太后可以主持大局啊!!皇位還能旁落嗎?”

李賢繼續打臉明英宗朱祁鎮:“相反,奪門之變不但不必要,反而是最具風險的路,那晚要是出任何意外,太上皇您輕則被廢黜皇室身份,重則當場暴斃,還會連累子孫!”

李賢沒有進一步說出的是,當時于謙掌管兵部,兼總督軍務,牢牢控制京城兵權,于冕跑來告訴于謙奪門之變的時候,以于謙的能力和權力,完全能夠撲滅叛亂,還能把朱祁鎮徐有貞等人肉體消滅,因為朱祁鈺當時可是活著的,是正宗的事實上的皇帝,朱祁鎮憑什麼去反?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卻是民族脊樑↑


可是于謙什麼都沒做,當做沒事似的,顯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及不顧個人安危的高尚品格。于謙默認了既定事實,因為他扶立朱見深的目的就是讓朱祁鎮復位啊,他不是為了朱祁鎮,不是為了朱祁鈺,他更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國家社稷。

可惜,明英宗朱祁鎮太蠢,真的太蠢,被徐有貞忽悠的很慘,最終害死了一代名臣良相於謙。

徐有貞壞,朱祁鎮蠢,最終公正不阿,清廉克己的于謙卻被殘酷殺害,但歷史最終是公正的,于謙永垂青史!杏卷不朽!


我見青史多嫵媚


為什麼明英宗要殺于謙,因為于謙“愛國而不忠君”!君=朱祁鎮。

當年土木堡之變,22歲的朱祁鎮被瓦剌抓了俘虜。瓦剌企圖和大明談條件,最起碼用皇帝換點錢吧。誰知道51歲的于謙竟然在朝堂上高呼“社稷為重、君為輕”,放著皇帝親兒子兩歲的朱見深不擁立,另找了弟弟21歲的朱祁鈺來繼位。此罪一。

雖然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但誰都沒想到他能活著回來。而且“北狩”一年就回來了。在討論是否把太上皇接回來的問題上,于謙堅持要接,但向朱祁鈺保證還擁護他為皇帝。此罪二。

誰都沒想到派出的和談使臣,直接就把太上皇帶回來了,弄得所有人都措手不及。不管朱祁鎮和朱祁鈺兄弟見面是什麼場景,但哥哥被弟弟給軟禁在南宮,進行了各種封鎖。基本的物質條件也很差,一直七年時間。對於這個狀況,于謙也沒說話。此罪三。

坐穩了龍椅的朱祁鈺,已經不顧及在南宮軟禁的哥哥,堅持要廢了侄子朱見深的太子名分,把繼承權給了獨生子朱見濟。在這個問題上,于謙最後也投了贊成票。此罪四。

冥冥之中,又是誰也沒想到,立為太子的朱見濟在第二年就死了,只有五歲。而朱祁鈺再也沒生兒子。幾年後,又病病殃殃。被軟禁了七年的哥哥朱祁鎮看到了機會,一些大臣也發現了機會,於是“奪門之變”成功了。廢了朱祁鈺的皇帝稱號,殺了于謙。

朱祁鎮對於謙一定是恨的,因為並不忠於他,至於“北京保衛戰”的功勞已經成為過去。于謙在朝廷的人緣也不會好,各派新勢力也都樂得皇帝把他給辦了。

對於皇帝來講,忠於大明只是必要條件,到底忠於誰才是充分條件。所謂後來的後悔,並不是內疚,而是使得自己名聲不好的託詞。咋麼辦,沒有好辦法。到了朱見深繼位,來個平反昭雪。把責任推到前朝某些大臣身上了事。 這就是帝王心術。


幾葦渡


一句話,於少保犯了幾乎所有中國式職場大忌,領導人必須辦他。



1、不拿領導當菜,這就是中國職場最大的忌諱,抱著企業利益高於一切這種傻叉想法的人,統統活不過兩集。於少保就是抱著“大明利益高於一切包括那個二百五皇帝”這塊石碑慘死的,英宗還在也先那裡視察,你就敢去工商局把法定代表人換了,還給所有分公司下令,朱祁鎮帶也先過來不準接待。你膽兒真夠肥的,這就算了,英宗回來了,你聰明點就挑唆景泰帝把他咔嚓了,免得將來算自己的老賬。或者你就私下去給前領導拜拜年,緩和一下關係,以後也可以少點風險,結果你不尿人家這壺,只會埋頭做事。真是一丟丟也不把領導放眼裡,他反水成功能夠容下你嗎,用痔瘡也能想明白。

2、專門得罪小人,職場人際完全沒有。每個公司裡面都有兩種人,能力極強的實幹型,能力負數的馬屁精,實幹型如果情商高一點,即使不和馬屁精扎堆,也不會去冒犯他們。寧願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和君子犯膩,他只會和你就事論事,招了小人,他就會把你整個人否了。而且通常情況下,小人很會哄領導高興,自己爸媽生日都不知道但知道領導體溫升降,他們最強悍的就是專門提領導喜聞樂見的建議,然後交給老實人執行。於少保得罪了小人徐有貞(而且還一度想宰丫的),自己還和老闆朱祁鎮犯葛,雙重作死,隨便刨個坑就把他辦了。

3、能力比領導還強,並且不知道收斂。這也是於少保職商負數的最大表現,英宗舉全國精銳被也先打得像花瓜似的,你帶著一幫子老弱殘兵把也先虐了。朱祁鎮:和你比人家真的是二百五羅。最可氣的是老百姓還那麼愛戴你,工作上完全沒毛病,金星見了你也只能說完美。下屬能力比領導強很常見,但你得有缺點讓領導握著,這樣領導才有安全感啊。張居正那麼牛同樣給大明續命,但貪得一塌糊塗,這種人領導用著多爽。你這全身上下沒有一塊彆扭肉,那就只能肉體上消滅你了。

所以于謙卒。

經過這次教訓後,于謙學乖了,成了一個處事圓滑,不與人爭鋒芒的情商大師,隨便怎麼擠兌也捧著對方,老闆愛他到不行,都想封他當娘娘了。


鹹魚茶館


我來回答。

首先,于謙死的一點也不冤枉,因為“土木堡之變”,就是于謙下的套路。

忽悠皇帝親自上前線,又把朝中文武重量級大臣全都帶上,結果一戰全軍覆沒,這正是于謙想要的結果。

當時,于謙管後勤,從長城到土木堡,一點點距離,他就是不去救援。皇帝被抓了,他幾天時間,就把所有的糧草都搬回了北京城。並且成功在北京城阻擊了蒙古人。

各位大神想想,他于謙有本事在北京城打敗蒙古人,就沒本事把補給送給土木堡包圍圈裡的皇帝。這個道理,恐怕不成立吧。實際上他就是故意見死不救,隔岸觀火,幸災樂禍啊。

事後,由於重量級大臣都死光了,他于謙成了一言九鼎的大佬。這個結果,正是他于謙夢寐以求的。這套路,太深了。明英宗在戰俘營呆了幾年,終於明想白過味來了。“這一切,都他媽的是于謙下的套路,故意坑老子啊!”

所以,明英宗回來後,先是低調再低調。等時機成熟,立刻復辟。上臺後頭一件事,就是立刻殺了這個陰險的于謙。

臨死前,于謙還寫了一首《石灰吟》。沒用的,再多的石灰,也不能把他漂白了。

歷史上類似情況,不可勝數。人們都認為他們是忠臣。我看他們個個都是罪有應得。比如岳飛,限於篇幅,這裡不再贅述。

我可以穿越時空,看到歷史真相。司馬遷《史記》,七成都是假的。只能當小說演義看看熱鬧。

我如果說出來人類起源真相,恐怕地球人眼珠子都要掉下來了,上帝都得自殺。


老冒574


明英宗朱祁鎮本來可以像他的前輩和後輩一樣老老實實度過一生,但偏偏天要多事,人要找茬,他的一生也算是波瀾壯闊了。且不說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在殺于謙一事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確實有點公私不分。

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對明朝堪稱是有再造之功,如果沒有他,明朝可能早早地被稱為“南明”,又或者早就被亡國了。所以,在當時來說,于謙主張另立新君以主持社稷,避免群龍無首又避免瓦剌以朱祁鎮為條件威脅明朝是對國家有利的。如果當時瓦剌認為朱祁鎮沒什麼用了,將他就地解決,于謙的名聲可能也不會像現在這麼好——俗話說“不打是好盆,死了是好人”啊,以江山社稷為重的于謙最終竟然冤死了,這就讓他的聲望直逼抗金將領岳飛。

明英宗給於謙定的罪名只有八個字——“謀為不軌,迎立外藩”,意思就是“出賣我的愛,你背了良心債”,當年我對你也不錯啊,你竟然背叛我!從這件事來看,朱祁鎮確實有點小心眼了,再怎麼說于謙對明朝也是有巨大貢獻的,沒有他的話朱祁鎮別說復辟了,連命都撿不回來呢。于謙殺身成仁了,你朱祁鎮可也是要上史書的啊!

不過這件事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討論過德和才到底哪個更重要,他認為有才無德的人是最危險的。對於朱祁鎮來說,于謙就是有才無德之人——對我不忠誠啊!一個有才能又有威望卻對我不忠心的人(最起碼曾經不忠)如果留在身邊而不除掉,那還能睡個安穩覺嗎?


國史通論


于謙迎回明英宗,但沒處理好和明英宗的關糸。于謙擁戴景泰帝,卻冷落了迎回來的皇上。當景泰帝一手遮天,呼風喚雨時,可迎回來的皇帝還在囚禁中,失去過去威嚴和自由。明英宗這時是落地的鳳凰不如雞。由於景泰帝不講信用,出爾反爾,費去明英宗的兒子做太子,轉而立自已兒子做太子。人算不如天算,好景不長,景泰帝的兒子不爭氣,成了短命鬼早死之人。白髮人送黑髮人。景泰帝從心裡接受不了

兒子早死的事實,悲痛欲絕,大病一場,一病不起。景泰帝悲傷過度,無思進取,不理朝政,荒廢事業。于謙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一點沒辦法。于謙多次勸景泰帝節哀順變,人死不能復生。可景泰帝太愛自己的兒子,要死去見兒子。于謙忠於景泰帝,沒少得罪明英宗。于謙深得景泰帝信任,加大力度打擊違法犯罪,得罪了權貴和朝中大臣。于謙身在官場,不知人心險惡,社會複雜,朝廷在風平浪靜中,充滿刀光劍影和血腥拼殺場面。于謙勢孤力危,孤掌難嗚。後來,景泰簾帝重病在身,一身重病,苟延殘喘,奄奄一息。明英宗趁機復辟當皇帝,殘殺病床上的景泰帝。由於于謙誓死不投降明英宗,明英宗不得不殺了于謙。正如,于謙不死,奪門之變就非法。于謙不怕死,敢於講真話。正因為如此,沒有于謙向景泰帝冤魂叫屈,奪門之變才正義呀!于謙死在對景泰帝的愚忠,也不生活在明英宗殘殺景泰帝的陰影中。于謙看淡個人生死,也要為大明努力,奮鬥,做貢獻。于謙為國家,人民利益而死,不是輕鴻毛,而是重泰山。


中國美6220


在古代,忠君愛國是知識分子的行為準則,而在很多時候,忠君與愛國又是兩個概念,並不能完全劃上等號。在於謙身上就能看到,這種“君與國”不一致的矛盾,導致他身首異處。

君與國的選擇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于謙如果忠君,大明就完了;于謙要救大明,就要擁立新君,那就是對明英宗的不忠。

當時朝廷人心渙散,許多人甚至主張南遷。于謙堅決反對南遷,聲色俱厲地說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于謙認為,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貿然遷都,就會失去大勢。

面對危局,于謙擁立明代宗主持朝政,穩定人心,同時迅速調集各地勤王之師馳援京城,抵抗蒙古。

蒙古以明英宗為要挾,逼迫於謙談和。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為由,完全不顧明英宗生死,堅決拒絕合作。正是在於謙等人的堅守下,又延續大明國祚近兩百年。

蒙古要是像金國對宋徽宗那樣,一直扣留著明英宗,那于謙的行為在當時就不會引起很大爭議。壞就壞在,蒙古將明英宗放回大明瞭。

明英宗回來,而明代宗又不讓位,同時存在兩個君,到底誰是正統,這就是一個現實問題,于謙選擇了忠於明代宗。

站在大明的立場,于謙功不可沒;站在明英宗的立場,你于謙害得我好慘啊,我堂堂天子回到大明,竟然成了“高級囚犯”,日後東山再起,有你好果子吃。

明英宗復辟的犧牲品

于謙一心報國,長期守邊,家徒四壁。但他為人耿直,明代宗在位時,用誰不用誰,都會去徵詢于謙的意見。因此,有些人得不到重用,就對於謙恨之入骨。

1457年,明代宗病重。明英宗的心腹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一看機會來了,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明英宗復位,並馬上逮捕于謙。

為了徹底打倒于謙,石亨製造不利於他的輿論,說于謙想擁立襄王為新君。石亨咬定這個說法,請求明英宗處死於謙。

明英宗剛開始還有一點猶豫,認為于謙是有功勞的,估計當時也只是想出口惡氣,罷免就算了,他也不想落得一個殺功臣的名聲。

徐有貞又在明英宗的痛處撒上一把鹽,說于謙不死,皇帝復辟就是出師無名。這下就戳到明英宗最大的痛點了,沒有哪個皇帝不關注自己的合法性問題。於是,明英宗下定決心要處死於謙。

據說,于謙死時,天空中有墨黑色的雲將太陽完全遮蔽,老百姓說天都覺得於謙被冤枉了。錦衣衛奉命抄家,發現于謙家裡沒有任何財產,都忍不住流淚。于謙之死,是繼岳飛之後最大的冤案,他死後,也和岳飛一樣葬在西湖邊。

直到明憲宗繼位,于謙才沉冤得雪:

“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明史》”

于謙被害的根本原因,是他觸碰了皇家最大的禁忌,也就是皇位繼承問題。雖然粉身碎骨,終留清白在人間。


秋媚讀史


明英宗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後殺于謙,是一件不太容易讓人理解的事情。他殺于謙的理由究竟是什麼呢?歷史上並沒有說。《明史》也就是這麼一句記載:“下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錦衣衛獄。”這句記載只是表述結果,並沒有說理由。

(朱祁鎮劇照)

究竟是什麼理由,其實我們也很費猜疑。

最大的理由,可能是當初瓦剌想拿朱祁鎮做籌碼,對明朝漫天要價的時候,于謙乾脆擁立朱祁鈺,對瓦剌不理不睬。明英宗可能覺得自己堂堂的皇帝,生命沒有得到尊重,心裡很不高興。

但是,這也不能怪于謙啊。一者,這事是太后點頭同意了的。二者,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答應了瓦剌的要求,瓦剌就會沒完沒了,結果可能就是奪了明朝的江山。三者,這也是古代對待人質的慣例。劉邦的爹被項羽抓去了,項羽用他爹來威脅劉邦,劉邦尚且不管不顧。三國時期,曹操也做過規定,就是絕對不能救人質,絕對不能為了人質,打亂既定的軍事部署。也就是說,于謙不過是按照當時人慣常的做法來做而已,有什麼可責備的呢?四者,于謙就算不答應瓦剌的要求,瓦剌也不大可能殺明英宗。畢竟當時明朝是瓦剌的宗主國,藩屬國對宗主國還是很尊重的,絕對不可能殺宗主國的皇帝。

第二個理由,可能是朱祁鎮被瓦剌放回來後,于謙並沒有讓朱祁鈺把皇位讓出來給朱祁鎮。但這個顯然怪不得於謙,是朱祁鈺自己不願意讓出來。再說了,這是他們老朱家自己的家事,于謙怎麼好說三道四的。當時他擁立朱祁鈺是為了救國家,現在不存在救國的問題,于謙當然不能干涉了。

(于謙劇照)

第三個理由,可能是朱祁鈺廢黜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的時候,于謙並沒有提醒朱祁鈺這樣做不對。不過,這也怪不得於謙。前面也說了,這是老朱家的家事。再說了,當時沒有勸說朱祁鈺的,也不只是于謙一個人,包括石亨、徐有貞等人都沒有勸說,為何單單怪在於謙一個人身上呢?

而且,于謙在那時候本來就不能勸。實際上,朱祁鈺一直是忌憚于謙的。當奪門之變發生後,朱祁鈺聽到上朝的鐘聲敲響時,他還以為奪位的是于謙篡位,這讓他十分緊張。後來聽說是朱祁鎮時,他當時連說了三個“好”字,放心地躺下來了。由此可見,朱祁鈺是寧願朱祁鎮奪位,也不願意于謙奪位的。

還有一點,于謙雖然並沒有勸阻朱祁鈺換太子,但是在朱祁鈺病重的時候,于謙和王文等人還積極地討論復立朱見深太子之位的事情。他們都已經把方案做好了,就等第二天上奏給朱祁鈺。然而奇怪的是,朱祁鎮不但殺了于謙,還殺了王文。兩人都討論讓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繼承皇位了,還被殺,這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朱祁鈺劇照 )

既然這些理由似乎都不成立,朱祁鎮為什麼還要殺于謙呢?

我認為,朱祁鎮之所以要是于謙,不僅僅是感情的好惡,更重要的,還是權力鬥爭。

朱祁鎮重新當了皇帝以後,就要對權力進行重新分配。以前是于謙等人掌控朝廷,不管從哪個角度,都不能再讓于謙掌控朝廷了。但是于謙似乎又沒有錯,如果朱祁鎮一上臺就進行人員的洗牌,顯然不合適。不如干脆說于謙有大罪,把他給殺了,這樣就再也不存在這些麻煩了。

其實,想對權力進行重新分配,慾望最強烈的,還不是朱祁鎮。而是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因為是他們在朱祁鈺病重,又沒有後代的情況下,投機取巧,復立朱祁鎮為皇帝。他們無非是想攫取朝廷中的權力,分得一塊大蛋糕。既然他們想上位,想獲得大蛋糕,怎麼可能還容忍于謙等人在臺上呢?

也就是說,可能朱祁鎮並沒有一定要殺于謙等人的願望,但是石亨、徐有貞等人反覆說,朱祁鎮架不住,只好同意了。畢竟他能夠再當皇帝,都是這些人幫的忙,所以不敢違逆他們。

總之一句話,朱祁鎮殺于謙,根本原因就是兩個字:權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