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接管大權,魏延會打下中原嗎?

創業海峰哥


\t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接管大權的話,我不知道他能不能打下中原,但是他肯定能把劉禪趕下臺。這小子有反骨的,不造反就是好事了,還指望他為劉禪打下中原嗎?<strong>

\t楊儀是典型小人,可魏延的性格缺陷是致命的。

蜀漢內部爭端最大的兩個人,可能就是楊儀和魏延了。魏延是大將軍,跟之前的關羽差不多一個級別了,屬於高層領導。而楊儀是丞相長史,屬於諸葛亮的秘書。這兩個人的地位確實懸殊,可是魏延也不能一味地欺負人家吧?他是武將,每次跟楊儀爭論一些事情的時候,嘴上說不過,就拔出刀來恐嚇楊儀。

\t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三國志》

\t時間長了楊儀看到魏延就害怕,常常被他給弄哭了,一個大將軍這麼對待丞相的秘書,至於嗎?當年劉備可是將整個漢中的安危都交給了魏延,要不是漢中地理位置複雜,以他這種性格能守得住嗎?讓他手荊州,估計一個月時間就能丟了,因為他喜歡跟那些當兵的小卒子吵架啊!楊儀的確小人,後來害的魏延比較慘,但是這也掩蓋不了魏延這個人的性格缺陷。

\t魏延有反叛跡象,掌權以後定然不容劉禪在位。

劉禪是什麼人?他能夠鎮得住魏延這樣的猛將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早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就開始打壓魏延。他在漢中出任一把手,早就是名副其實的大將軍了,可是到了諸葛亮上臺以後,魏延只能成為北伐的先鋒大將。手裡的兵權也是一落千丈,從一個地方的掌管,瞬間變成了一支小隊伍的領導。

\t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三國志》

\t其實這都是諸葛亮刻意安排的,因為諸葛亮知道,魏延這個人是有反叛跡象的。劉備活著的時候,能夠駕馭他,可是現在劉備去世了。世上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止他反叛了,就連諸葛亮都不能說自己能完全駕馭魏延。等到諸葛亮去世以後,還有誰能駕馭魏延?魏延掌權後,第一件是就是架空劉禪,奪取政權。隨後自己做第二個曹操。

\t魏延的確會北伐,但是肯定會失敗。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想要帶一支軍隊從子午谷出發,偷襲長安。這本身是不錯的戰略,可是諸葛亮表示反對,他想要穩打穩紮。因為即使魏延打下了長安,那他也守不住,自己這邊的大軍也沒有那麼快的速度跟魏延會合。

\t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

打仗不是過家家,失敗了不能重頭再來,所以諸葛亮做的是對的。而魏延不服氣啊,他要是掌權了,一定會從子午谷出去偷襲,這種奇功他一定自己去立。等到他打下長安以後,四面可都是曹魏的大軍,而蜀漢的人馬必然要;來救自己的大將軍。結局是魏延困死在城中,而蜀漢軍隊遭到曹魏設伏,全軍覆沒。

\t魏延沒有帶領軍團作戰的本事,他只能做一個猛將,不能做元帥。

魏延的戰績其實是屈指可數的,他在入川的時候,也曾立下過不少功勞,但是都是帶小部隊作戰的結果。魏延沒有帶軍團作戰的經驗,而且由於常年小規模作戰,他也失去了帶軍團作戰的潛力。在他眼裡,戰爭的格局是比較小的,他不能從全局來看待問題,子午谷奇謀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只看到點,而諸葛亮能夠看到面。在鎮守漢中的時候,他更是沒怎麼打過仗,所以讓他統領全軍,確實有點困難。他只適合做一名猛將,並不適合做一位元帥。所以讓他來北伐中原,可能會打一兩場自己領導的小勝仗,可是在全局上一定會輸的很徹底。

\t魏延性格耿直,會被司馬懿給繞死。

說老實話,諸葛亮抵擋司馬懿也是比較吃力的。像他這樣的頭腦,都拿司馬懿沒有辦法,魏延這種耿直的性格能夠對付司馬懿?魏延是猛將的確不錯,可是猛將也是有弱點的,他的弱點就是孤高自傲。跟關羽有點類似,只要司馬懿稍微給他一點甜頭嘗一嘗,他肯定會上當。他此刻是蜀漢全軍的領導,他一旦上當了,可就不是一場敗仗的事情了。極有可能會導致蜀漢全軍的失敗,甚至會影響到蜀漢生死存亡的問題。所以魏延絕對不適合作為統領全局的人物,他上臺只能加快蜀漢的滅亡。


\t總結:魏延不適合統領全局,這樣會加快蜀漢滅亡。

  1. \t楊儀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他害得魏延家破人亡。可是魏延的性格讓諸葛亮十分頭疼,因為他喜歡跟小人物吵架,還喜歡用刀恐嚇他人,這是全軍領袖該做的事情麼?
  2. 劉備活著能夠駕馭魏延,諸葛亮勉強可以任用魏延,可是劉禪是絕對使喚不動魏延的。所以一旦將大權給了魏延,他一定會選擇造反。
  3. 魏延或許會選擇子午谷奇謀的北伐政策,但是一定會失敗,自己甚至會被圍困在長安城中,而前來支援的蜀漢大軍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
  4. 魏延的經歷和能力,證明他只能作為一名猛將,而不能成為元帥級別的人,他帶不動軍團作戰。
  5. 魏延跟司馬懿比起來,簡直是腦子簡單的人,所以他早晚會被司馬懿繞死,根本不可能是他的對手。

<strong>


江湖小曉生


答案是不能,原因有三

其一:魏延有大才,但無戰略格局

我們必須承認魏延是一位難得的人才。劉備稱漢中王后,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全軍為之震驚。一日,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劉備十分滿意。諸葛亮執政後,也十分看重魏延的能力,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直軍隊,效法漢初三傑的韓信。

至於子午谷奇謀一直以來也是爭論不休,從軍事來說,這是一次冒險,且不論成功前提能否實現,即便是順利拿下長安,也勢必引發與曹魏的戰略決戰,這對國力偏弱的蜀漢是極為不利的。一旦前線進入僵持,蜀漢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各方勢力也必會伺機而動。可以說,魏延的格局還不夠。

其二:魏延性格缺陷,難以擔當大任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恃才傲物,得罪人很多,這點和關羽很像。諸葛亮在時,可以憑藉個人威望壓制魏延和楊儀的矛盾。這正是諸葛亮的難得之處,諸葛亮治國治軍不憑個人好惡,所以各方勢力皆為歎服,國內政治相對穩定。但是魏延性格太過張揚,反對者又多,難以服眾,勢必引發內部鬥爭。

其三:蜀漢天然勢弱,難以對抗曹魏

蜀漢國力是三方中最弱的一方,面對相對統一穩定的北方曹魏,實在是沒有優勢可言。諸葛亮試圖蠶食隴右,逐步壯大國力,以待時機,可惜天不假年。姜維數次北伐,勝敗皆有,奈何國力不支,民有菜色,又在中樞失勢,避禍沓中。諸葛亮之後,蜀漢沒有優秀的治國人才主持政務,蔣琬費禕只能延續武侯的政策,而無武侯的威望,國力已經日漸衰弱,政治逐漸腐敗不堪,單憑個別武將的勇武,取得一些戰場的勝利,也難以持久,無關大局。


歷史不只是故事


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接管大權,魏延也不可能打下中原。原因很簡單,魏延的治政治軍能力比諸葛亮相差很遠,文韜武略不及諸葛亮許多。魏延只能憑自己的武藝膽氣繼續北伐,勇往直前。魏延心高氣傲勝似關羽,但沒有關羽的名氣和成就,他寧做雞頭,不做牛尾,一心想打下一片天地功成名就。魏延雖傲但心細,頗有謀略,北伐他會重用馬岱,姜維,王平等重要將領,諸葛亮也死楊儀無法制約魏延。魏延北伐不像諸葛亮的迂迴戰術,會直取陳倉,進兵關中,若有幸拿下長安,也會困難重重,魏主會率大軍救援長安,司馬懿郭淮在涼州隴西有二十萬大軍,會團團圍困長安,魏延外無援軍,只能戰死,幾萬蜀軍全軍覆滅,這些都是蜀中主力。若司馬懿趁勢伐蜀,蜀漢定會難保,魏延將是蜀漢罪人,但兵敗魏延絕對不會降魏,這點骨氣他還是有的。若是從陳倉攻取關中不利,魏延會挺而走險,仍會率兵從子午谷奇襲長安,令姜維取陳倉進關中會合,王平張翼出斜谷取隴西,分散魏軍的注意力。要是姜維魏延能在長安合,那關中之戰定能持久,再從蜀中南中調兵增援,大有可能進軍中原。若只是損失從子午谷取長安的幾千萬把人馬,蜀漢也無多大損失,只要堅守關隘,蜀漢尚能自保。司馬懿在謀略兵力都強於魏延,魏延只能堅守漢中,備戰養兵,等待時機,蜀漢才能延續發展。魏延也不會篡蜀自立,因為他不會得到任何人的支持,不會自取滅亡。


劉坤忠120


魏延的才能不低,在攻城略地上算的上是一把好手,在蜀漢多次北伐中也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可惜被諸葛亮定為腦後有反骨,不可重用為由,魏延提出的戰略屢此都得不到用處,魏延內中心也是十分的不爽。

問題來了,如若魏延當初全盤接管諸葛亮的權利,魏延能打下中原一統河山嗎?

首先來說諸葛亮生前掌管的權利

諸葛亮在世時,靠自己一生的威望,獲得了大量的權利,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獨攬大權,可謂政治軍事諸葛亮一肩挑的丞相。這個權利在蜀國無疑超過了皇權,相權超越皇權,劉禪只可能讓諸葛亮一人當。


其他人根本不可能,首先劉禪是諸葛亮的相父,相當於義父,劉禪放權是知道諸葛亮有這個才能的,這個權利是皇帝賦予的,相權與皇權從來都是矛盾的,因此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任何人能有這個權利。


魏延自然也不例外,雖然魏延有頂尖的軍事才能,可對政治一竅不通,因此才會被楊儀從玩死。

其次來說魏延為何不可能接替諸葛亮

魏延是一個武將,他的性格極其像關羽,關羽的能力相信大家知道可有一點他太傲,魏延也是一樣的,讓如此囂張的人掌權,那不是成為了曹魏的曹氏親貴掌權嗎?將大部分的兵力全部放權給魏延。


難免眾將心中不服,況且楊儀也是非常聰明的,與諸葛亮生前關係特別好,而且這一點被蜀漢大臣熟知,一旦發生兵變,相信劉禪是肯定會相信楊儀的,並不會相信魏延,魏延本身就是不一直跟隨劉備的。


劉備雖然相信魏延,可諸葛亮並不相信,權衡利弊之下劉禪定不會將權利放給魏延。

再次來說魏延接替諸葛亮大位後能成功一統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諸葛亮在世之時都不一定能夠震懾住黃皓,何況是魏延呢?內部不安定,帶兵在外怎麼可能放心呢?如若操心過多,正面戰場一定失敗,不操心,後院必定起火。


而且魏延善於出奇策,與常規打仗的方法並不相同,這樣的性格怎麼可能能夠將司馬懿打敗呢?顯然是不可能的。

綜上所述:首先魏延不可能接替諸葛亮的職位,其次就算接替,也是不可能打得過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的,甚至可能會加速蜀國的滅亡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魏延只能說是個將才,絕不是個帥才。當大將沒問題,當統帥是不行的。因此,諸葛亮死後,如果由魏延來接管兵權,蜀軍也無法取得大勝,更不用說打下中原了。

為什麼呢?因為魏延有很多問題。

首先,魏延為人過於高傲

史書記魏延性格“矜高”,“當時皆避下之”。當然,魏延是有些本領的,不然劉備在世時也不會那麼器重他。魏延有“矜高”的資本,這一點跟關羽頗有類似之處,看不起別人,所以也脫離群眾,“當時皆避下之”,這點與關羽又何其相似。因此,魏延與關羽一樣,當大將是一把好手,但是當統帥,獨當一面,這種“矜高”的性格,往往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關羽矜高,結果丟了性命;魏延後來與楊儀對著幹,認為他振臂一呼,其他將領都會響應。可是他錯了,大家只是討厭他罷了。

其次,魏延心胸狹隘

魏延心胸狹隘,與個性清高有直接關係。就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他與楊儀的關係,勢同水火。

楊儀的能力,諸葛亮是很欣賞的。他打仗不一定在行,但行政能力是比較強的,辦事幹練機敏,能夠總攬全局,籌集糧餉。他思維敏捷,不假思索便可以把事情辦得井井有條,這個本事令諸葛亮十分佩服,故而軍事調度,由楊儀作主。

楊儀身份是丞相府長史,而魏延身份則是軍隊中的一哥。如果以軍中排名論,魏延的地位要比楊儀高很多;但是蜀國的政治機制是丞相府凌架于軍隊之上,是政治指揮軍隊。因此,別人都怕魏延三分,獨有楊儀不鳥他;魏延對文職的楊儀更是心懷不滿,恨不得將他宰了。兩人名為同僚,實為仇敵,不可共存。

一向有識人之明的孫權曾經對費禕說,魏延與楊儀都是心胸狹隘之人。以第三者的眼光來看,應該是比較公正的。

其三,魏延沒有大局觀

為什麼我認為魏延成不了大事呢?除了以上兩個性格缺陷外,最要命的一點,是他沒有大局觀。

這一點從諸葛亮死後,魏延與楊儀的內鬥可以明顯看出來。

諸葛亮死後,把兵權交給楊儀,讓魏延負責殿後,蜀軍要撤回國內。魏延先是不肯撤退,後來聽說楊儀撤走了,一怒之下,也不斷後了,搶在楊儀之手退入褒斜谷,然後幹了一件極荒唐的事:把入谷的棧道給燒了。當時蜀軍大部隊還沒撤退,他把棧道給燒了,絕了退路,讓楊儀的蜀軍主力陷入全軍覆沒的危險境地之中。

楊儀的主力好不容易撤入褒斜谷,不想魏延又在出谷處邀擊之,挑起內戰。這是什麼性質的行為?儘管我們不能說魏延是叛反之心,但是挑起內戰,與叛亂也相差不多了。

本來魏延在蜀軍中的聲望還是很高的,但他的倒行逆施,最終導致眾叛親離,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最後丟了性命。

由此可見,魏延是個毫無大局觀的人。這樣的人能統率蜀軍,完成收復中原的使命嗎?很令人懷疑。


君山話史


諸葛亮死後,由魏延接管大權。這要看怎麼個接管法。首先是合法性!是諸葛亮主動讓魏延接管呢?還是魏延通過手段去接管呢?然後是接管範圍!是單一接管軍權呢?還是軍權、政權一手抓呢?這些問題必須要搞清楚。

在三國時期,確實有過諸葛亮主動提拔魏延接替大權的說法。這種說法源自魏國的私家撰史人魚豢的《魏略》。原文如下:

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不過裴松之認為,這種說法乃魏國的傳言,可信度不高。

而另一種說法,是陳壽《三國志》的說法。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故意瞞著魏延。讓楊儀通知魏延撤軍,令他作斷後將軍。如果魏延不聽指揮,就揹著他撤軍。

楊儀派費禕去見魏延,說丞相下令撤軍,令他作斷後將軍。魏延為將多年,自劉備死後一直作為主要將領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他對諸葛亮的行事風格,理解深刻,見費禕來傳達撤軍命令,立馬就猜到了諸葛亮已死。

同時!魏延的性格,跟關羽有幾分相似。除了跟關羽一樣有大將之風以外,性格方面也差不多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眼高於頂,孤高自傲,善待卒伍,看不起官員士大夫。常常與朝中的官員不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他與長史楊儀之間的矛盾,兩人勢同水火。

在魏延眼裡,楊儀只不過是一介文官,是丞相府的一個長史,諸葛亮的一個幕僚。而自己身經百戰,戰功赫赫,功績威望無人能及,是接替北伐工作的不二人選。

當他猜到諸葛亮已死,並且把北伐軍的臨時指揮權,交給了他的幕僚楊儀之後。內心非常的不滿。

於是對費禕說道“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要求費禕跟自己一起聯名發告諸將,打算繼續伐魏。

費禕表面應承,暗地裡卻找藉口溜了回去。魏延派人去打聽虛實,發現楊儀已經指揮大軍退走了。於是大怒,率眾抄小道南歸,沿途阻截楊儀。

兩人互告對方謀反,劉禪詢問蔣琬、董允的意見,二人皆力保楊儀。

魏延終成眾矢之的,不但身首異處,還被楊儀洩私憤夷滅了三族。

楊儀滿以為自己滅了魏延,最有資格接替諸葛亮的位置。可惜讓他萬萬想不到的是,諸葛亮老早就秘密選定了繼承者。不是魏延,也不是楊儀,而是蔣琬。甚至連第二代繼承者,跟他們兩人都沒有關係,而是費禕。史料如下:

亮病篤,漢主使尚書僕射李福省侍,因諮以國家大計。福至,與亮語已,別去,數日復還。亮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亦決耳。公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參考,《資治通鑑》


也就是說,魏延接管大權,並不合理,沒有合法性。單單鬥贏楊儀還不算。還要推翻諸葛亮指定的繼承人蔣琬、費禕。甚至要公然反抗劉禪的命令。舉兵與朝廷對抗。簡單的說,就是造反。

這種情況下,即便魏延打贏了,掌握了蜀國的實際大權。也會陷蜀國於水深火熱之中。使得蜀國內部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國力大減。更加不是曹魏的對手。

到時候自保都成問題,進取中原,實為痴人說夢。

另一方面!雖然魏延能征慣戰,是後蜀時代的第一大將。但是他的政治頭腦,實在不敢恭維。從他的處事方法,以及對待朝中官員的態度來看。這個人沒什麼政治頭腦。容易搞到自己眾叛親離。

如果讓他秉政,只會加速蜀國的滅亡。


愛尚文史


魏延的問題在於——有才能但人際關係不好

如果魏延有諸葛亮一樣的專權,確保蜀漢所有文臣武將都服從魏延的調動,魏延確實有可能奪取涼州和關中地區。

但諸葛亮死後,魏延最多隻能控制軍權,治理權力還是在蔣琬、費瑋等諸葛亮制定的文臣手裡。一旦蔣琬、費瑋等不支持魏延發動北伐,魏延也無可奈何——因為魏延需要蔣琬、費瑋輸送後勤糧草。

歷史上,不管諸葛亮臨死前是把軍權交給魏延,還是楊儀;也不管是魏延想要奪取楊儀兵權,還是楊儀奪取魏延的兵權,但從姜維等人都人都不支持魏延而支持楊儀,可以看出魏延和姜維、楊儀等人的關係很差。

魏延的性格或許像關羽,對於能力不如自己的,都看不上眼。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和蜀漢諸將關係不好,且認為諸葛亮死後,自己就能取代諸葛亮統領兵權。這是陳壽對魏延為什麼被殺原因的解釋。

諸葛亮用人能力有問題

魏延之死說明了諸葛亮在用人能力上存在嚴重缺陷:

1、用馬謖而不用魏延等大將去爭奪隴關,導致街亭之敗,一片形勢大好的北伐局面瞬間灰飛煙滅;

2、臨死前沒有明確誰統領兵權,讓魏延和楊儀爭奪兵權,導致魏延和楊儀雙雙而死。如果諸葛亮明確公開誰有領兵權,不會發生魏延和楊儀爭奪兵權但雙雙而死的事件。

3、在五次北伐過程中,諸葛亮除了在第三次北伐是坐鎮指揮之外,其餘四次都沒有發揮蜀漢各位將軍的能力和作用。主帥諸葛亮是把自己當作將軍發揮作用,而非坐鎮指揮。

以第二次北伐為例,諸葛亮自己率軍走陳倉道,竟然沒有派遣另外一軍出兵奪取雍州地區。如此一來,即便諸葛亮被堵死在陳倉,也可以奪取祁山地區的魏國土地,不至於顆粒無收。

魏延能當將軍但不能當帥,諸葛亮能當帥但不能當將。這就是魏延之所以死、諸葛亮之所北伐不成功的原因——他們都錯位了。

當元帥,需要良好的人際關係,否則手下的將軍怎麼會安心聽從命令;當將軍,可以有謀略、勇猛,不需要和其他將軍搞好關係。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後,魏延與長史楊儀的火併中,失敗被殺。如果魏延獲得勝利,斬殺楊儀,接管蜀漢軍隊大權,矢志伐魏,他能克復中原嗎?

個人認為即使魏延在諸葛亮死後,掌握大權,也打不下中原,分析如下三個原因。其中第三個原因是早已過了最佳時機。

首先,魏延和楊儀火併,會消耗蜀漢的有生力量。

諸葛亮病逝前,他將兵符交給長史楊儀。楊儀掌握了蜀漢軍隊大權,理論上可以指揮包括姜維、魏延、王平在內的所有蜀漢將領。這也是魏延與楊儀敗亡的主要楊儀。楊儀是諸葛亮託付之人,軍權在手,而大部分士兵只認兵符,不認將軍。因此,在何平喊話後,魏延身邊的士兵就四散奔逃了,僅剩下潛伏的馬岱三百人了。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見眾軍紛紛潰散,延轉怒,拍馬趕上,殺了數人,卻只止遏不住。只有馬岱所領三百人不動。

如果魏延和掌握軍權的楊儀進行一番殊死搏鬥,僥倖勝出,也是慘勝,兩敗俱傷。如果魏延勝出後,手下軍隊已然不多,將領應該也有死於內訌的。此時,魏延的軍隊戰鬥力大大減弱,他拿什麼和以逸待勞、養精蓄銳的司馬懿大軍爭鬥呢?

其次,魏延的軍事才能和司馬懿還有很大的差距。

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和曹魏司馬懿交戰,都沒有佔得大便宜,取得大的實質性戰果。雙方一直都是拉鋸戰,誰也戰勝不了誰。除了第一次,諸葛亮率軍打了曹魏一個措手不及,佔領天水等三郡。

然而,在曹魏反應過來後,張郃率領五萬大軍,奇襲街亭,取得大捷,佔領軍事重地街亭。諸葛亮用人失誤,失去街亭後,無奈退兵。此後,蜀漢與曹魏的鬥爭中,再沒有這麼順風順水了,一步一個腳印,每爭奪一個城池,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強如“臥龍先生”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戰中,很少佔到便宜。最後一次戰鬥中,諸葛亮將司馬懿困在了上方谷,火燒上方谷,是最有希望取得勝利的。可是因為天公不作美,突然天降大雨,司馬懿逃生。諸葛亮在最有希望消滅司馬懿的戰鬥中,也功虧一簣。

此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軍事能力比諸葛亮差很多的魏延,和狡猾的司馬懿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不在一個級別上,失敗在所難免。

何況,諸葛亮乃是一軍主帥,病逝後,對蜀漢軍隊的士氣影響很大,很多將領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士兵們感覺天快塌了,主心骨沒了,戰鬥力是會下降的。反觀曹魏司馬懿大軍,如果得到諸葛亮的死訊,他們將會士氣高昂,一定會趁機進攻蜀軍的。此時的蜀軍如果不撤兵,將會非常危險。

最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早已錯過最佳時機。

在第一次伐魏時,魏延曾和丞相諸葛亮提過一個很好的建議,即“子午谷奇謀”。這個奇謀,在當時,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為此時的曹魏,魏文帝曹丕剛剛去世不久,魏明帝曹叡即位不久,司馬懿也沒有掌握兵權,還不一定能注意到子午谷,不一定在子午谷駐紮軍隊。

然而,公元234年,諸葛亮已經多次伐魏,雙方進行過多次戰鬥,曹魏已經有所準備。如果此時魏延再實行他的子午谷奇謀,派一員上將從子午谷奇襲,直奔長安,迅速佔領長安。這已經是不現實了。《魏略》中記載如下: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狡猾多疑的司馬懿,在多次對戰中,可能早已把可能的漏洞給堵上了。子午谷奇謀,魏延能看到,司馬懿自然也能看到,諸葛亮同樣也知曉,只是諸葛亮覺得曹魏沒那麼傻,肯定在出口埋伏重兵,不能取巧,才否決了魏延的計策。司馬懿以防守著稱,查漏補缺,應該已經補上了漏洞,此時如果魏延從子午谷進兵,來多少死多少,自投羅網。

總結: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即使魏延幹掉楊儀,掌握大權,他也勝不了狡猾的司馬懿,打不下中原。以上三個原因中,第一個原因,本來就處於弱勢的蜀漢軍隊,在內訌後,能有多少軍隊,能有多少戰鬥力,值得懷疑。而第三個原因,魏延子午谷奇謀,早已過了最佳時機,這是因為沒抓住最佳戰機,值得惋惜。


魁哥說三國


推論魏延子午谷奇謀僥倖攻佔長安的結果。

假設魏延戰勝楊儀,並取得蜀漢皇帝大臣支持掌握軍權北伐,再假設子午谷之謀成功,襲佔長安,北伐還是要失敗。原因如下:

一、民心不附。楚漢相爭,劉邦遣韓信暗渡陳倉取長安,百姓擁護,因為劉邦之前入咸陽時與父老約法三章,不殺不虜善待秦亡國之君,項羽入關中後,殺子嬰,燒秦宮,大失人心,把秦國故地封給章邯等三王,嚴防劉邦東出,而章邯等三人當初帶關中子弟出關和項羽作戰,幾十萬秦人子弟被項羽坑殺,故而對章邯恨入骨髓,故而對劉邦軍隊進入關中翹首而盼。反觀魏延進入長安的話,在長安百姓眼裡,魏代漢已是第二,三代皇帝,蜀國是割據勢力對抗中央,興復漢室已然過時,且東漢後期桓靈時代,黨人,外戚,獻帝時長安戰亂,老百姓都有親身體驗,無惠於民,民眾自然不會支持。

二是軍力不足。韓信取長安時項羽正在和齊人作戰,援軍難至。且韓信入長安後秦人踴躍參軍,軍力大增。長安迅速成為漢軍的大後方,成為源源不絕的兵力和糧草基地。再回過頭來看魏延,因為是走子午谷襲佔長安,兵力自然不多且是輕兵,長安人心不附,則蜀軍成為孤軍,後繼之軍又不能迅速支援,而魏國無內亂,朝廷反應很快,魏軍援軍朝發夕至。包圍長安,孤軍守孤城,後果當然不妙。

三是軍力配比。蜀兵多為步兵,魏兵多為騎兵,山地作戰蜀軍擅長,平原作戰魏軍擅長,以長安為戰場,以已之短攻人所長,魏延極有可能喋血長安,片甲無存。

總之,戰爭不光是軍隊戰力的比拼,還是民心的比拼,最終是國力的比拼,將軍個人的武勇可能決定一場戰鬥的結果,但是很難彌補國力的巨大差距。因而魏延伐魏成功的希望也很渺茫。




南山林叟


如果魏延接管蜀漢的大權,蜀漢大概率會提前亡國。魏延和諸葛亮的用兵方法不同,魏延喜歡出奇制勝,不喜歡一步一個腳印的打。出奇制勝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但是也有可能引來大的失敗。在戰爭史上有著數不盡的冒險家,其中大部分人都戰敗被殺,只有少部分人成為了韓信和項羽一樣的人物。

在諸葛亮沒有去世前,魏延就多次提出了子午谷奇謀,想要獨立帶領一支軍隊從子午谷進軍,偷襲長安和潼關。在攻佔長安或者潼關後,魏延負責防守東面來支援的魏國軍隊,諸葛亮則趁機掃平涼州地區的魏軍,奪取涼州地區。這個計謀實行起來十分的危險,但是收益也非常大,一旦奪取涼州地區,曹魏和蜀漢的實力差距就會大大縮小,蜀漢一統天下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大。假如魏延掌握蜀漢的大權,肯定會實行子午谷奇謀,而實行這個計謀,大致會有三個結果。

第一種結果:蜀漢成功奪取涼州,這種結果的前提是魏延的軍隊能夠順利的越過子午谷,並且在越過子午谷後能夠攻佔潼關或者長安,然後還能夠防守住曹魏中原地區支援部隊的攻擊。曹魏在潼關和長安駐紮重兵集團,曹魏本身的軍隊數量也是蜀漢的數倍,蜀漢想要攻佔潼關,並且抵擋住數十萬軍隊的進攻,指揮子午谷作戰的大將就必須足夠優秀,要麼是魏延親自前去,要麼就只能派遣姜維前往。

第二種結果:蜀漢軍隊沒能走出子午谷,子午谷奇謀在古代曾經被多次使用,但是成功者寥寥無幾,大部分失敗者都沒能走出子午谷。三國時期的曹真就曾經想要從子午谷偷襲漢中,結果曹真遭到了連綿大雨,軍隊走了很久都沒能走出子午谷,最後曹真只能無奈退軍。明朝末年的闖王高迎祥也曾經使用過子午谷奇謀,高迎祥在子午谷中遭到了孫傳庭的伏擊,最終全軍覆沒,高迎祥也被孫傳庭俘虜。這樣看來,魏延的軍隊想要經過子午谷,就必須要克服天氣的壓力,還要保證魏國軍隊不會設埋伏才行。

第三種結果:蜀漢軍隊走出子午谷,卻最終被曹魏剿滅。蜀漢的軍隊人數本身就比較少,用來實行子午谷奇謀的軍隊數量不會超過兩萬人,而曹魏在潼關和長安一帶的軍隊就不止兩萬人。況且蜀漢的軍隊要面對的不止是長安和潼關的守軍,還有蜂擁而來的支援部隊。這支深入敵後的蜀漢軍隊,想要生存下來就需要經過無數場惡戰,而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曹魏還有司馬懿這樣的頂尖武將,不管是魏延帶領軍隊出子午谷,還是姜維帶領軍隊出子午谷,都不是老謀深算司馬懿的對手。

蜀漢的國力本身就衰落,假如子午谷奇謀失敗的話,蜀漢很有可能會有亡國的風險。這樣看來,如果魏延掌握了蜀漢的大權,蜀漢奪取天下的可能性不大,提前亡國的可行性反而非常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