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孫策不早死,由孫策周瑜主外,孫權主內,那麼吳國能否擊敗魏國?

月影青霜


孫策號稱小霸王,聽其稱號,應屬匹夫之勇一類人物。實質上,當時的人們對他的評價也是如此。曹操手下有名的謀士郭嘉就是這樣評價孫策的。真實的孫策果真如此嗎?未必是這樣,如果,孫策不是英年早逝,二分天下,甚或一統江山也不是沒有可能。



孫策從孫堅手中接下的江山,其實,只是一個名份而己,說穿了,只是一箇中看不中用的傳國玉璽,孫策用它從袁術手換來了三千精兵,五百匹戰馬。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孫策的心胸,目光之遠大決非袁術之流能夠相比的。在眾諸候視之如寶物的情況下,孫策卻視之如弊履。不能不說,孫策具有非比尋常的眼光。

憑藉著這點人馬,孫策到了江東後,招兵買馬,招賢納士,攻城略地。不及而立之年打下江東一片天地。並不是單靠僅有匹夫之勇就能做的到的。其心胸,智慧,謀略的確高人一籌。

孫策死時,對孫權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的決策和這番話,雖有受當時環境所迫,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但也當的英雄的稱謂。

單憑對後世的處理上,能和孫策相比美的三國中,唯劉備一人。就是曹操也不能及,袁紹更難忘其相背。


拿得起,放得下,舉重若輕。對形勢,對人物,洞若觀火。這就是孫策。永遠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大局未定之時,永遠是一個進攻的恣度。

再說孫權,曹操的評價是:生子當如孫仲謀。能擔當起曹操如此高評的人物,三國中寥寥無幾。

確乎如此,孫策以後,江東在孫權的治理下,說是固若磐石,一點也不為過。以弱抗強,曹操在赤壁折戟沉沙。勢鈞力敵,劉備在夷陵丟盔卸甲。

江東,有孫權的守,堅如磐石,有孫策的攻,勢如破竹。兩相互補,相得宜璋何愁天下不定。


有孫策,就不會有曹操佔荊州了,孫策如獨佔荊洲,劉備將不會有立足之地,更遑論有收西川,定漢中之機會。

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候的優勢,二分局勢後,孫策會打起征討漢賊之大旗。到那時,諸葛亮,龐統,法正都會被孫策收入麾下。中原逐鹿,鹿死誰手,就看造化了。


一葉小舟168521774


為什麼孫策會死都沒搞清楚。孫策的死9成就是孫權乾的,還你主內他主外。


楊嘉樂


絕對權力怎麼可能分享,自古只有父子相殘兄弟相殺,沒有一家人分享皇權的情況,人性使然。


老謝185703887


按照三國的走勢,吳國最後的滅亡其實和孫策在不在壓根沒半吊子關係。具體分析

1:吳國在三分天下後因為自身地域的優勢與劣勢,勢力一直保持在我犯不了人可是敵也犯不了我。主要參考冷兵器時代騎兵優秀與否直接主導著戰局。

2:吳國有長江之險魚米之鄉,蜀國有窮山峻嶺足可自給自足,魏國則有萬里河山富甲天下。在三分天下的時代可以說只要不犯錯,只要三家都不主動聯合作戰整個三國的歷史幾乎百年內不會改變!

3:孫策死的時候吳國只在起步階段,孫策的老大袁術還在犯糊塗想著皇帝夢所以才有吳國的機會!

4:縱觀整個三國史得中原者得天下!吳國至始至終如果無法在赤壁之戰後有利的組織勢力站穩荊州則失去稱霸中原最後的良機!


老檸檬與小檸檬


如果孫策不死,那麼三國的歷史將會被改寫。

雖然孫策的一生很短暫,但是他在很短的時間內,一統江東,並站穩了腳跟,這在三國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孫策也是有韜略和眼光的人,孫策的父親孫堅時候,孫策的實力和地位都無法和孫堅相比,於是孫策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選擇投靠了袁術,不久,以前跟隨孫堅的老將程普、黃蓋等人。又重新回到了孫策身邊,袁術一直都有一個做皇帝的夢,於是孫策就用手中的玉璽換來了袁術的保護,於是,孫策在江東開啟了新的霸業。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於是,孫策準備偷襲許昌,迎取漢獻帝。當初,孫策殺了投靠曹操的許貢,但是許貢的三個手下卻一直在找機會為許貢報仇,也該是孫策的天命已到,孫策喜歡打獵,周瑜也曾經也勸過,但是孫策也沒放在心上,一次,孫策一個人打獵時拿著箭去追鹿,身邊的護衛也沒有跟隨,許貢的三個手下看到偷襲孫的機會來了,於是他們用弓箭射向孫策,誰也沒想到孫策竟然面部中箭,後來護衛趕緊把孫策救回去,但是回到家以後才發現箭上竟然有劇毒。

孫策也許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於是將江東的百年大計都交給了孫權,並告訴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明問張昭”的經典典故。告誡孫權一定要將江東發展好,將來能夠一統天下,同時又把周瑜叫到了跟前,讓他一定要輔佐好孫權。沒過多久,孫策便離開了人世,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不過雖然孫策死了,但是經過孫策的一番努力,一個穩定,團結的江東牢牢的掌握的孫權的手中,於是才出現了後來三國鼎立中的吳國。孫策孫然死了,但是他少承父業,終有成就,兵馬未過三千,文臣武將都是一流,身邊還有周瑜、呂蒙,魯肅,江東“二張”等人才,從這裡可以看出孫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領導者。


公元前


孫策忘記被陳元龍支配的快感了嗎?如果說孫權是守戶犬的話,孫策最多是牧羊犬。


泡我先叫媽


三國時期,如果孫策沒有早早身亡,江東未來覆亡的命運有可能改變嗎?

孫策的死,完全是因為意外。因此有很多的人會感到遺憾,也不免會遐想:如果孫策不死,後來將會如何?

有的人會說,如果孫策不死,那麼在曹操官渡之戰時,孫策可能會偷襲許昌,曹操可能因此就敗亡了。

孫策領導的東吳和孫權領導的東吳,完全是氣質不同的兩個集團。因為就是在孫策和孫權進行交接的那一刻,東吳政權確立了其割據屬性。

孫策死的時候,只有二十六歲(虛歲)。之前幾年間,孫策征戰江東,幾乎是百戰百勝,無一敗績,幾年之間便將江東之地盡數納入麾下。同時,他還上書朝廷,遣使納貢。後來,曹操以漢廷的名義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一切都很好,可就在這樣的時候,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孫策在出城打獵時,被仇家門客伏擊,終至於不治。

臨終之前,孫策將自己的的印信授予了弟弟——時年十九歲的孫權,然後又向孫權說了一番話。這番話,可以算是這個軍事集團的創業者,對於後來守成者的政治遺囑。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策對孫權說:率領江東兵士,在兩軍陣前臨機決斷,與天下英雄爭衡,這種能力你不如我;而至於舉賢任能,各盡其能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這段話,其實有兩層意思:

首 先 ,孫策在臨終前最後一次發揮他超強的識人能力,準確地把握住了兩人在能力上的差別。

然 後 ,根據兩人能力的差別,孫策為孫權制定了江東軍事集團日後的執政路線:保守江東。

孫策為什麼要跟孫權做這種遺囑呢?

既是無奈,又是現實。

所謂無奈,是孫策自己的悲哀。當時天下大亂,自己又正當壯年,本來是有問鼎天下的機會的,可誰曾想竟因一時不察,命喪幾個小人之手;而幾個弟弟,又都沒有表現出像自己一樣的軍事能力。所以孫策在臨死之前可能就已經斷定,天下一統的事,應該與江東孫氏無緣了。

既然如此,那就要退而求其次了。什麼是“其次”呢?那就是解決現實面臨的問題:保守江東,著力消化之前的戰爭成果。

孫策十九歲起兵,到二十六歲去世,不足七年之間便佔據了江東。但他的統治,卻始終有一個致命缺陷:合法性不足。

當時的江東與中原情況不同。中原有董卓為禍,各路英雄幾乎都是打著正義的大旗在搶地盤。但在江東,從揚州刺史劉繇到各地郡守——如許貢、王朗、華歆等,都是之前朝廷任命的官吏。這些人平日素無大惡,卻被孫策所驅逐。因此在當地的士民看來,孫策一夥與強盜之間,行事並沒有多大區別。如何取得統治的合法性,是江東軍事集團繞不過去的坎。


成武暢通


首先要明白他為什麼死,就是江東本地豪族與孫策的矛盾難以協調才刺殺的他,孫策不死,江東紛亂不止,人心都不穩談何抗曹?也就個太史慈左右的戰力能改變什麼,說不定窮兵黷武滅更快


霸刀唐太師


孫策若不意外早亡,可能沒曹操什麼事兒了。官渡之戰前孫策已經聯絡袁紹,準備南北夾擊曹操。曹操面對袁紹已經處於下風,官渡擊敗袁紹有很多意外和運氣成份。若被夾擊必敗亡無疑,此後就是孫袁爭天下了。


文龍93207942


孫策主外,周瑜、魯肅輔佐;孫權主內,有張昭、顧雍、諸葛瑾、陸績輔佐,確實江東最強同一時期的最強搭配。

小霸王孫策,東吳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主要奠基人,在繼承其父親孫堅的部將之後,孫策並沒有繼續依附袁術,而是借住袁術的勢力,先後平定了揚州的諸多勢力,一舉奠定了江東的局勢,創造了東吳在日後的鼎力之勢中的生存基礎。



孫策是一個好戰、善戰,且武藝超群的人物,他憑藉孫堅留下的一千多士兵,先後擊敗了劉繇、王朗、嚴白虎等久居江東的勢力,同時,又因其治軍嚴明,善用謀略,頗得當地氏族名紳的青睞,太史慈、周瑜、魯肅、張紘等人才接連投靠。

孫權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這是孫策對孫權的中肯評價。確實,從孫權對外的戰績來看,攻打黃祖用了三次,攻打合肥用了五次(仍寸土未得),東吳的幾次著名的勝仗,都不是孫權主導的。由此可見,孫權卻無軍事才能。

但孫權善用人,會籠絡人心。想當初孫策突然過世,由於孫權未有尺功,江東眾元老皆對其不服,雖然說有周瑜為其撐腰,但試想一下,如果孫權沒有兩把刷子,周瑜又怎會為其撐腰。當時,江東局勢不穩,更有地方太守聽聞孫策已死而公然反叛。為了應對糟糕的局勢,孫權先是奉江東威望最高的張昭為師,有張昭支持,很多威望、實力不如張昭的人,自然就順從了,其次,他有拉攏地方大族,廣招賢才,諸葛瑾、陸遜、顧雍等皆招致麾下,並將兵權下放到老將周瑜、程普手中,以示對他們的信任。

自此,江東眾將皆歸順孫權。


再加上週瑜、魯肅這些人的輔助,確實是東吳最強陣容。

可問題在於,打仗不僅僅是打人才,還有國力啊。(我們以赤壁之戰後,劉備發動漢中之戰前這一時間段作為開腦洞的時間限制吧,即建安十三年至建安二十二年)

此時,魏國有誰?曹大帝領銜賈詡、程昱、荀攸、三大智囊坐鎮中樞,由曹氏家族(曹洪,曹休,曹仁,曹彰,夏侯惇,夏侯淵)統領六大戰區軍團(豫州,京畿,荊州,東遼,揚州和雍涼),更有張遼、張郃、于禁,樂進,徐晃等,都是跟隨曹操久經戰陣,可獨當一面的名將。

翻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我們不難發現,曹操手下的武將雖然戲份不多,但大多都有真才能,夏侯淵以一己之力拖了劉備舉國之力兩年之久,曹仁坐鎮三方必爭之地荊州,保荊州久安無事,張遼更是屢次擊退攻打合肥的孫權,而這些戰事,曹操皆沒有參與,僅僅是漢中之戰末期參與了。

所以說,東吳有人才,魏國人才也不弱。如果單拼兩國人才,東吳並不佔優勢。

在看國力

東吳僅佔有揚州,交州,和荊州部分,而魏國佔領了天下十洲之地(幽、冀、並、青、徐、雍、涼、豫、兗、荊州部分),可謂天下大部份皆在曹操手中。地廣意味著人多,人多意味著勞動力多,勞動力在那個時候就代表國力。東吳人口比魏國少,國力弱,且魏國擁有國之重器-騎兵。

因此,東吳要想跨過長江與魏國掙天下,難度確實很大,如果單憑東吳自身的實力,擊敗魏國是不太可能的。

1,長江天險是把雙刃劍,對東吳來說是天險,對魏國來說又何嘗不是易守難攻的天險。如果想跨江而戰,合肥就是東吳必爭之地,因為東吳的優勢是水軍,而合肥的地形是極其容易將水軍發揮最大優勢得地方,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拿下合肥,就在曹操的中原復地撕開一道口子。

曹操將張遼放在合肥,可見他也明白合肥的重要性,因此,如果孫策攻打合肥,除了張遼坐鎮合肥外,其身後的揚州軍團統帥夏侯惇,一定會帥軍前來督戰,如果戰事吃緊,荊州的曹仁,甚至京畿的曹操,都有可能前來支援,這就成了第二個漢中之戰,以一兩個軍團拖垮你整個國家。

2,東吳到底有沒有這麼多兵,有沒有這個條件打持久戰。除了東面與曹操爭奪合肥外,東吳還要面臨兩個敵人,荊州的關羽,揚州復地的山越。為了應對關羽,東吳必須先犧牲掉兩個人,魯肅和程普,坐鎮江夏,即與關羽修好,維持關係,又要防著關羽、曹仁借合肥之機偷襲。

揚州復地的山越一直是東吳身上的腫瘤,時不時就會發作。山越是黃巾賊之後留下的禍根,再加上孫策平定江東諸多勢力後,那些沒有歸順,逃亡山裡的殘餘勢力,就慢慢變成了山賊,這些武裝勢力統稱為山越。山越很難搞,大軍征討之時,他們逃回山中偃旗息鼓,大軍撤退後,他們又搖旗吶喊,騷擾民眾。《三國志》記載,山越遺禍是在嘉禾六年才被陸遜徹底剿滅的,可謂是一直存在於東吳的歷史中。

孫策舉兵攻打合肥,山越必反,因此東吳又要犧牲一至二名將領,至少是副將,領兵坐鎮揚州,防止山越做亂。

如此看來,這就是漢中之戰的翻版。劉備舉國之力攻打漢中,關羽坐鎮荊州,諸葛亮坐鎮成都,監督未穩的局勢,防止南蠻做亂。

所以說,東吳北上確實很不容易。就算把合肥打下來,佔為己有。在面對中原廣袤的平原地區,在面對靈活機動的曹氏騎兵,孫策再想更進一步,是何其難也。

這與諸葛亮北伐又完全不同,諸葛亮北伐,如果贏了,就可以過得涼州大量的戰馬,組建自己的騎兵,以爭中原。可攻下合肥,除了一城之地,其實對東吳來說,並沒有其他的即時好處。只能說在曹操的復地種下了一根釘子。

如果孫劉聯盟,這顆釘子或許會派上大用場,如果僅僅靠東吳單打獨鬥,這顆釘子終將會被曹操抹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