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率20萬秦軍滅楚,結果大敗而歸,秦始皇是如何處理李信的?

八戒逗你笑


李信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出現,最重要的事蹟就是在秦王嬴政在接連消滅了韓國、趙國、魏國並驅逐燕王喜之後準備乘勝在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繼續攻打楚國。此次的主將嬴政想任命“年少壯勇”李信,李信當年曾經率領數千士兵追捕燕太子丹,嬴政對他印象非常好。

所以,嬴政問他:“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回答說不過用二十萬人即可,嬴政再轉身問老將王翦,王翦卻回答:“非六十萬人不可”。嬴政認為王翦老了,怯懦了,“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而王翦感覺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納了,於是便告老還鄉了。

李信與蒙恬兵分兩路南下攻打楚國,最開始還是比較順利的,但是後來卻被楚國軍隊長途奔襲,李信大敗而回(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史記》中沒有記載嬴政得知李信戰敗之後是如何處理李信的,但是說嬴政當時的表現是“大怒”。並且立即親自去找已經在頻陽老家的王翦認錯(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

嬴政本人曾經當面笑話王翦老了,怯懦了,自以為李信才是少年將才,結果不僅被李信戰敗的事實打臉,還要親自去給王翦道歉,可以想象嬴政有多麼難堪了,也可以想象李信的下場有多慘了。

但是沒想到,嬴政不僅沒有處死李信,反而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先後隨王翦之子王賁破滅燕國和齊國。而且,在百年之後,他的後世再次顯赫起來,他們就是隴西李氏,其中出名的人物包括飛將軍李廣以及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等等。


國史通論


李信是秦始皇時期最勇猛的年輕將領,他作戰快而狠,嚐嚐敵軍沒有擺好陣腳就衝進去殺敵了,而且他從來都是親自上陣,跑在士兵前面,所以士兵也鬥志高昂,勇猛殺敵。


李信曾率8萬秦軍大破13萬韓魏聯軍,幾次和趙軍作戰也取得勝利,秦始皇大為讚賞,稱李信是當代白起。白起也被提拔為僅次於王翦的主帥。但是李信的作戰方式也是都致命缺點的,只勇猛,但不講方法。在和趙國作戰時,名將李牧就抓住他的弱點,避其鋒芒,幾次被李牧打的落花流水。

在對楚國開戰前,秦始皇問李信帶多少兵可以打敗楚國,李信說20萬就夠了,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說非60萬不行。秦始皇認為王翦老了,不堪重任,任命李信帶領20萬大軍攻打楚國,一開始也是節節勝利,但是李信驕傲了,最後被項燕偷襲,只落4萬秦軍,以失敗告終。秦始皇聞訓大怒,但是想到李信的戰功,而且是自己選擇了李信而非王翦,還任用有楚國繼承權的昌平君運送糧草,結果昌平君叛亂,截斷了秦軍糧草和後路。所以,秦始皇並沒有殺了李信,自己親自去給回家養老的王翦道歉,讓李信將來戴罪立功。



李信後來確實跟隨王翦兒子王賁打敗了燕國和齊國,李信本人也對秦始皇忠心耿耿,在秦始皇死後,面對劉邦項羽的大軍也沒有選擇投降,而是吻劍自殺了!


墨梅逸清寒


秦國將軍李信,就是王者榮耀裡面的英雄的原型。
戰國末期的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秦國將星雲集,蒙恬蒙武兄弟,王翦王賁父子,而李信也是在這個時期一顆著名的將星。

王者榮耀中的李信

戰國時期的韓國、趙國先後被秦王嬴政滅國後,秦軍陳兵在燕國邊境,太子丹壓力山大,於是他派出荊軻準備幹掉嬴政,結果刺秦失敗,秦國怒而興兵開始大舉進攻燕國,當時的秦軍主將是王翦、辛勝,而李信僅僅是秦軍的一員小將,王翦主力在燕國都城薊(今北京)附近擊敗燕太子丹軍隊,燕國軍隊退往遼東,李信帶領幾千人追擊到太子河(遼寧省中部遼陽地區)迫使燕王喜割掉自己兒子燕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國,於是秦軍撤退,燕王喜則繼續佔據遼東為燕王。

秦國滅楚前的形勢圖

相比較與王翦的大兵團作戰,此次李信僅率領數千軍隊追擊到遼東地區,深得秦王嬴政認可,在徵求滅楚的方略時,年輕的李信說,滅楚只需20萬軍,而事後秦王嬴政詢問王翦時,王翦則說必須得60萬軍隊,於是在嬴政看來,王翦已經老了,於是就決定人們李信為主帥進攻楚國。

而第一次攻燕戰爭結束後,王翦也確實申請退休了。

王賁滅亡魏國後,秦軍開始滅楚戰爭。嬴政命令李信為主帥、蒙恬為副將,率大軍20萬進攻楚國,最開始李信在楚國打得還是不錯的,攻破楚國舊都郢,並與蒙恬會師在城父,不過很快李信遭到楚國人的反擊,被楚將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爺爺給打得大敗,秦國滅楚失敗。當然這裡面不完全是李信的責任,因為秦軍攻破郢都後,嬴政派出大臣昌平君來鎮守郢地,但是昌平君本就是楚國人,可能是眼見楚國滅亡於心不忍,最終反戈一擊,於是李信大敗。

此後秦始皇又親自找到王翦,許諾王翦要求的60萬大軍,於是王翦帶兵進攻楚國後擊敗項燕,俘虜楚王負芻,而後楚人再立昌平君為新楚王,繼續抵抗秦軍,最後仍舊在淮南被王翦擊敗,楚國最終亡國。

秦始皇時代所向無敵的秦軍

相比較戰敗全家被殺的秦將樊於期,李信的是幸運的,可能是秦王嬴政還是比較欣賞這個年輕人,之後李信與王賁一起參與攻破燕王喜滅亡燕國和滅亡齊國的戰爭,然後歷史書籍上就沒有了關於李信的記載。

在後來秦末亂世之中,王翦的孫子王離仍然在和項羽大戰鉅鹿,卻沒有了李信的影子。

可是到了西漢武帝時期,李信重現江湖,當然此時已經是李信的後代,也就是司馬遷最為尊敬的飛將軍李廣,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明確記載了李廣的祖先就是秦朝的李信,並且說李家世代騎射,而且還說李廣和堂弟李蔡,均是出身良家子,這樣的記載說明了李家世代仍然是軍人出身,而且當年沒有收到秦王嬴政的處罰,否則就不是良家子了。


大東北的小豆包


沒有處理,秦始皇讓李信和王翦兒子王賁滅遼東和齊國

李信因為20萬滅楚失敗而出名。但他的結局,《史記 王翦列傳》只是概括一句:

“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現在來整理下滅楚時間線:

1、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王賁攻打燕,李信跟隨,俘虜燕國太子丹;

2、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王賁滅魏,李信率領20萬滅楚但失敗;

3、公元前224年秦王政23年,王翦破楚殺項燕;

4、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王翦俘虜楚王負芻,滅楚;

5、公元前222年秦王政25年,王賁擊敗在遼東的燕王喜,回程時擊敗代王趙嘉;

6、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王賁在燕南南下滅齊。

《史記》所說的李信和王賁“破定燕、齊地”應該是指秦王政25、26年,俘虜燕王喜、代王趙嘉、齊王建這三件事,而不是指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的李信俘虜太子丹。

即:

在公元前223年王翦滅楚後,李信和王賁滅燕、代、齊三國。

因此說,李信在公元前225年滅楚失敗後,並沒有受到秦始皇的處罰,即便有但問題不大。


李信20萬滅親失敗原因並非輕視楚國

1、李信20萬滅楚時,楚國首都是在壽春,李信軍基地是在郢陳。

郢陳即今天的河南淮陽縣,壽春即今天的安徽壽縣。二者地理位置見下圖:

郢陳和壽春相距220公里。李信以20萬直接攻下楚國都城壽春,俘虜楚王等貴族,就完成滅楚。

王翦也是以俘虜楚王為滅楚標記。

李信20萬,行軍220公里,攻陷楚國首都壽春,並非不可能。

2、李信失敗的原因在於秦國楚裔大臣昌平君在大本營郢陳起兵反秦,導致李信後勤被切斷,不得不撤軍到城父;壽春的楚軍和項燕率領的楚國東部軍沿途追擊李信軍。

下圖是李信的行軍路線:

《史記》中對於昌平君反秦的時間順序有不同記載:

《秦始皇本紀》記錄是王翦俘虜楚王后,項燕才擁立昌平君反叛;《史記 六國年表》中記錄王翦是先殺項燕,再俘虜楚王。

相對而言,在注重年月時間時間的《六國年表》在時間準確度上比《秦始皇本紀》更高。項燕死,楚王再被俘虜,也相對符合邏輯。楚王被俘虜,手握大軍的項燕擁立昌平君,說明項燕作戰不力。

且《王翦列傳》記錄很明確,王翦是先擊敗楚國主力,才俘虜楚王的。如果項燕是在楚國主力被擊敗、楚王被俘虜的情況下擁立昌平君,對秦國根本就構不成威脅。

因此,昌平君先反秦,和項燕共同和王翦作戰,失敗後楚王再被俘虜更符合史實和邏輯些。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李信是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先祖,也是名非常厲害的武將,曾大敗趙國、燕國,那為啥史書上對他的記載不是很多?就是因為他率20萬秦軍滅楚,結果楚沒滅成,反而損兵折將。

秦始皇對他還是很好的,見他大敗也沒啥處置,只是從此之後再也沒委他重任,只讓他跟隨別的大將出戰,例如王翦、王賁父子。

從李家還能在隴西繁衍生息,養出李廣這種名將來看,李信的結局還是挺不錯的,沒被秦始皇清算,也沒參與進什麼會掉腦袋的事情中。

其實李信打楚國這事兒吧,和趙括的“紙上談兵”有得一比,只是因為造成的後果沒有趙括那麼嚴重,才沒留下個“李信攻楚”的成語。

話說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已即位19年,時年32歲,正是年富力強大有作為的時候,李信和他年歲相仿,是秦國的少壯派,深得秦始皇的看重。我認為他們兩人私交也很不錯,否則秦始皇不會這麼信任他。

當時秦始皇派老將王翦和青年將領李信各領一軍襲擊趙國,沒多久就攻破了趙國,此戰中李信表現突出,秦始皇更相信他了。

沒過幾年,韓、趙、魏都被滅了,秦始皇準備打楚國。就問武將們要多少兵才能滅楚?

王翦謹慎的說要六十萬,李信自信的說只要二十萬。

可能是一系列的勝利讓秦始皇膨脹了,竟然信了李信的話,說王將軍老了,膽子小了,秦國的未來還是要靠年輕人呀!

然後他就給了李信二十萬兵,李信帶著大軍攻入楚國,剛開始還打了幾個勝仗,接著就被楚霸王的祖父項燕給打敗了,狼狽逃回秦國。

秦始皇此時才知道自己過於樂觀了,趕緊去向王翦道歉,請他復出,這才把楚國給打下來了。

不過史書上也沒有秦始皇處罰李信的記載,只寫著之後派他跟隨王翦之子王賁滅燕。由此可看出,兩人關係真的很好。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李信伐楚失敗後,損兵折將,逃回秦國。秦始皇並未重懲,但對他的信任有所下降,以後沒有再擔任過主將。

當初,滅亡了韓、趙、魏三國後,秦王嬴政又將目光轉向了楚國。一日,他詢問手下大將,攻取楚國,需要多少人馬?李信年輕氣盛,是秦國年輕一代將領的代表,“需要二十萬人。”而老將王翦的回答是:“非六十萬不可。”秦王讚賞李信,派出二十萬人馬,由李信和蒙恬率領攻打楚國。
秦王政二十二年李信攻下平輿,大敗楚軍,乘勝向東進攻,希望與蒙恬會師於城父。
形勢大好,李信躊躇滿志之時,一盤冷水澆了過來。郢陳反叛了,這裡是個重要的戰略點,大軍的後勤補給被切斷。
軍中無糧將不戰自亂,李信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率軍回頭平叛,希望能迅速奪回郢陳,重新接續糧道。

反叛力量在秦國大軍的打擊下很快崩潰,但是,正面的楚軍將領也非等閒之輩,楚國名將項燕察覺了秦軍的異動,率兵尾隨而至,突然發起攻擊,兩陷秦軍營壘,殺死七名都尉,李信軍大敗,狼狽逃回。

事後,秦王嬴政重新啟用老將王翦,發全國之兵六十萬用以滅楚。但對兵敗的李信並未嚴懲,究其原因,此次兵敗秦王自身要負很大的責任。
郢陳是楚國的前首都,地位重要,秦王派昌平君前去管理。昌平君曾任相國,在平定嫪毐之亂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他是楚國的王室成員,雖然在秦國受到重用,但心中的愛國之情不滅。

眼見故國之將亡,昌平君突然反叛打亂了李信的部屬,但這不是李信作為前線指揮官所能決定的,秦王的派遣才是主因。

也許秦王也知道李信不該負主要責任,因此,並未對其苛責。前222年,李信隨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前221年,李信與王賁率軍從燕國向南進攻齊國,齊王投降,齊國滅亡。從這兩次大的軍事行動看,李信仍是重要的將領,只是不再擔任主將。


春秋硯


秦國在當時有個《軍功獎勵制度》,這個《軍功獎勵制度》對打仗勝負的獎懲,是有嚴格規定的。如果打了勝仗,肯定會升級升職。如果打了敗仗,一定會降級降職,乃至受到懲罰。

可是,秦國將軍李信帶著20萬秦軍和楚軍作戰時,被攻破兩座軍營,損失了七個都尉。雖然《史記》上並沒有說損失了多少人馬,但“都尉”是僅次於“將”的中高級軍官,損失七個“都尉”,說明損失其實是非常大的。

(李信劇照)

李信損失這麼大,氣得秦王嬴政只好親自前去向王翦道歉,低三下氣請王翦出山,給他60萬軍隊,讓他帶著去和楚國作戰。可以說,李信讓秦王嬴政不但損失了軍隊,還損失了面子。

不過,雖然李信讓秦王嬴政蒙受這麼大的損失,但是奇怪的是,秦王嬴政竟然沒有處罰李信。雖然攻打楚國的時候,秦王嬴政再也沒有讓李信跟著去。可是隨後,秦王嬴政就派他跟著王翦的兒子王賁攻打遼東,俘虜了燕王喜,讓燕國徹底滅亡。緊接著,秦王嬴政又派他和王賁一起去攻打齊國,攻入齊國都城臨淄,滅掉齊國。

此後,雖然歷史上再沒有關於李信的記載,但是,因為飛將軍李廣是李信的後人,由此可見,李信後來應該還活得好好的,直到老死。否則的話,他的後人中也不會出現李廣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

那麼,明明李信打了敗仗,捅了那麼大的婁子,為什麼他不但沒受到處罰,反而受到優待呢?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也不難。

秦王嬴政和秦昭襄王的性格是很相似的。我們來看看,秦昭襄王是如何處理白起和王齕的。

(白起劇照)

白起是百戰百勝的將軍,對秦國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秦昭襄王最終賜死了他。王齕打仗的能力比較一般,在長平之戰的時候打不贏,因此秦昭襄王換上了白起,才打贏了長平之戰。後來,在邯鄲之戰的時候,秦昭襄王先是派王陵去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攻不下來。於是又派王齕去,還是攻不下來,而且損兵折將。就這麼一位“常敗”將軍,秦昭襄王對他卻一直非常重視,給予他很高的優待。

那麼,為什麼白起打了那麼多大勝仗,秦昭襄王賜死了他。王齕不會打仗,屢戰屢敗,秦昭襄王還對他那麼好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王齕由於打了敗仗,因此他所立的功勞並不高,野心並不大,不會對秦昭襄王構成威脅。而白起所立的軍功很高,打仗能力又強。秦昭襄王對他很擔心,所以最後要殺掉他。

我們再來看秦王嬴政時期的王翦和李信。

當秦王嬴政派王翦去攻打楚國的時候,王翦向秦王嬴政要60萬人馬。當時秦王嬴政說,王將軍老了,膽小了。然後他問李信,李信說只要20萬人馬。也因此,秦王嬴政最終派李信去打楚國。

(王翦劇照)

那麼,秦王嬴政真的認為王翦老了嗎?顯然,他並不是這樣認為的。那不是他的真心話。他的真心話是什麼?是擔心把60萬大軍交給王翦,相當於把全國的軍隊都交給了王翦,王翦掌控了全國的兵權,如果對他反戈一擊,該怎麼辦?或者王翦不反戈一擊,而是打到楚國去以後,在楚國稱王,帶著60萬軍隊打回來,進攻秦國,把他給滅了,又該怎麼辦?

秦王真正擔心的,其實就是這一點。

後來,王翦在答應重新出山的時候,已經明白了秦王嬴政的擔心。所以,他連續五次向秦王嬴政提出,要給予他封地。甚至走到邊關的時候,他還派人對秦王嬴政說,請嬴政一定要兌現給他的封地。當時身邊的人就問王翦,說王將軍你是個大氣的人,為什麼卻反覆計較這件小利呢?王翦就告訴身邊人說,他這樣做,就是讓秦王嬴政放心。既然他王翦那麼在乎秦國內的土地,就不會帶著軍隊造反,或者留在楚國不回去了。

李信顯然也是明白秦王嬴政的擔心的。所以他一開始就只向嬴政要20萬人。李信也許知道這20萬人,不一定能打敗楚國,但是為了不讓秦王嬴政擔心,因此只帶20萬人出去。

李信做事情,這麼讓秦王嬴政放心,秦王嬴政怎麼還會不重視他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信傳說是老子的後代、李廣、李淵的祖先,是秦國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深受秦王的信任,曾經在攻打燕國時有突出表現。

公元前225年秦國先滅了韓國、趙國被趕到代地苟延長喘、燕國躲到了遼東那更加偏遠的地方;秦國的統一大業只剩下齊國和楚國還有一些實力。而這時的齊國唯秦國馬首是瞻不足為慮(齊相國以下有一半以上都成為了秦國的間諜)。


秦始皇召集大家開會說:我想要攻打楚國,你們看需要派多少士兵。

一般開會都是這樣,領導一問到關鍵問題就沒有人說話!沉默了很久李信終於忍不住跳出來說“我20萬可以搞定楚國”。秦始皇沒有立即回覆李信,他犀利的環視了一週;最終將目光停留在了王翦的身上。

王翦作為秦國老將,戰無不勝從未有過敗績。秦始皇於是說“王老將軍說說您的看法吧!”

王翦回答“沒有60萬我沒有把握拿下楚國”。一聽60萬秦始皇馬上被嚇了一跳;當年與趙國的長平之戰也才投入兵力40萬,已經讓秦國疲憊了好多年。秦國常備軍不過40萬,60萬是要動用秦國根本的。

秦始皇沒有猶豫,派李信攻打楚國;王翦自己決定退休回家。

開始時李信率領20大軍不斷佔領土地,他深信楚國已經不足為慮,於是將兵馬分為兩路;自己和蒙恬各率領一隊開始進攻敵人。

這時候對抗秦軍的人叫項燕,是項梁的父親、項羽的爺爺。他將楚軍化整為零,當秦軍進攻時假裝潰敗,秦軍繼續進攻時他又重整軍隊從後面包抄秦軍。

李信被包圍之後臨危不亂積極組織突圍,最終成功逃脫。蒙恬獨木難支在李信潰敗之後只能撤軍,這次20萬秦軍無功而返。

秦始皇也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重新請老將王翦出馬;帶領60萬秦軍開始了滅楚行動。王翦出山後提了幾個建議:一,需要60萬大軍才去攻打楚國;二,蒙恬這孩子不錯,還讓他做為副將跟我去攻打楚國;三,李信雖然失敗但是也是一個人才希望大王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這些條件秦始皇都同意了,在王翦滅楚的過程中;王賁為主將、李信為副將開始了滅趙、燕、齊的行動;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

在後來的幾次行動中李信都表現的很好,也立了不少功勞;可是由於楚國戰場的失敗他一直都只是為副將。


蟻史為諫


秦始皇滅六國是他的一個宏大的計劃,而在這個計劃中最為困難的一個環節就是滅楚。對於滅除秦始皇是非常謹慎的,為此還專門問過李信和王翦兩位將軍,秦始皇為什麼會問這兩位將軍而不問其他的將軍呢?比如說蒙恬、蒙武等,這裡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對李信和王翦是比較信任的,同時也認為這兩位是有能力當統帥。至於李信和王翦當時怎麼回答這裡就不再累述,最後的結果是秦始皇選擇了李信。讓其統帥20萬大軍實施滅楚計劃,結果是李信的20萬軍隊敗於楚將項燕手下。

秦始皇聽到李信失敗的消息肯定是非常生氣的,我想他有一怒之下殺了李信的念頭,但是他是秦始皇,一個冷靜與理智、驕傲與自信並存的皇帝,理智讓他壓去了心頭的怒火,他堅信統一六合,併吞八荒的計劃一定能夠實現,所以他馬上去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立刻趕到王翦家裡,向王翦道歉,並請王翦出山擔任滅楚的統帥。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第一、王翦是老將軍對於行軍打仗經驗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對於滅一國他也是有經驗的,之前的滅趙國、燕國都是王翦為統帥。只不過當時由於秦始皇自己在滅楚統帥的選擇上出現了錯誤。(因為李信在之前的滅趙國、燕國中都參與了,並擔任了重要的角色,任務都圓滿完成(滅趙李信率部從太原、雲中,與王翦軍隊共同包圍趙軍,並一舉攻破趙國;滅韓李信充當先鋒一路追殺燕王和太子丹,最終迫使燕王獻出自己的兒子太子丹,讓秦始皇出了一口惡氣。),讓秦始皇滿意,這也是秦始皇為什麼當初滅楚計劃實施之前要問李信和王翦兩位將軍的原因,他們都是有經驗、有能力的,只是現在李信的失敗,讓秦始皇看到王翦老將的經驗更加難能可貴。所以,秦始皇要向王翦將軍道歉,並請他出山擔任滅楚的統帥,答應之前王翦將軍說過的滅楚至少要60萬軍隊的要求(這已經是舉秦國全國之力了)。

第二、秦始皇讓王翦出任滅楚統帥是為了穩定全國的人心。當時李信失敗的消息應該是迅速傳到秦國,要知道20萬對於秦國來說也是巨大的資源上的損失(當然實際應該沒有那麼多),國與國之間打仗勝敗關係到一國的威望和軍隊的士氣。所以秦始皇的這種舉動就是給秦國全國百姓一個信號就是滅楚是勢在必行的,雖然李信伐楚失敗了,但我們還有王翦將軍,他肯定能給我們帶來勝利。

第二件事就是怎麼對待李信失敗。有句古話叫做“兩軍交戰殺將不祥”。秦始皇自然不會採取極端的措施因為失敗而殺了李信。原因是要是殺了李信,對後面擔任伐楚的將軍壓力太大。他們也會想著萬一我也伐楚失敗了那性命是不是也堪憂,這樣會給軍隊造成心理上壓力,會對滅楚不利。所以秦始皇沒有殺李信,但也沒有將他一擼到底。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秦始皇到底是怎麼處罰李信的,但我想應該是給他降了級別的可能性比較大,就好比從現在的部長級幹部降到廳局級幹部一樣。

理由是有二:一是李信畢竟之前還是建有軍功的,滅趙和滅燕都很順利,和李信也有很大關係,同時李信還把燕國太子丹的人頭給他帶回來了,給他報了私仇。二是李信在王翦滅楚之後,還參與了平定燕齊的行動。在王翦滅楚之後,秦始皇就讓王翦的兒子王賁北上掃除燕國殘餘勢力,李信是有參與的;後來王賁的滅齊李信也是參與的。史書上記載是李信追隨王賁參與平定燕齊的軍事行動。可見李信在伐楚失敗後還是在軍中任職的,只不過級別降低了。要是李信伐楚成功了,那平定燕齊的主帥肯定是李信,那王賁就是李信的手下。

至於李信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的,史書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李信最後是怎麼死的。有人猜測李信最後的結局有三種:一種是被秦始皇下詔給殺了;一種的病死;一種是戰死。我想被賜死的可能最小,因為要是賜死的話可以在李信失敗後,秦始皇隨便找個理由就能賜死,不用再讓他去參與平定燕齊的軍事行動中。至於戰死我覺得可能性也比較小,因為秦始皇滅齊幾乎沒有受到什麼阻力,不太可能會損失這麼一員大將。所以說病死的可能性最大。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對於李信我想他是幸運也是可惜的,在那個時候能夠以軍功得到皇帝賞識,成為將軍,成為統帥。雖然後來伐楚失敗了,但是皇帝還是讓他軍中就職,讓他有尊嚴地活著這就是一種幸運;同時也是可惜的,就因為伐楚失敗讓後人知道他更多的是在秦始皇前面誇下海口最後失敗以失敗收場,而對其在滅六國中發揮的作用幾乎被人遺忘,在史記中對其記載也是寥寥幾句。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山中茅店


秦始皇並沒有處罰李信,後來李信還與王賁一同“破定燕、齊地”。這是因為李信失敗是因為昌平君的反叛,且李信立過大功。

李信



李信,字有成,槐裡(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他在年輕時就以勇猛著稱,史載其“年少壯勇”。

李信初次登上歷史舞臺是在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李信與王翦一同進攻趙國,根據《戰國策·卷三十一·燕策三·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中記載:“王翦將數十萬之眾臨漳、鄴,而李信出太原、雲中。之後秦軍攻克邯鄲,俘虜了趙王遷。



真正讓李信一鳴驚人的是秦燕易水之戰。在秦國相繼攻破韓趙之後,燕太子丹知道憑燕國國力無法對抗秦國,於是命荊軻帶著燕督亢地圖與樊於期人頭,假借獻寶為由,刺殺秦王政,失敗之後,秦王政大怒,於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命王翦率大軍伐燕,在此戰中,李信一馬當先,在易水大敗燕太子丹,燕太子丹逃往薊都,王翦破蘚都後,李信乘勝追擊,率數千兵逐燕太子丹至衍水,燕王喜迫於壓力殺掉燕太子丹,獻其首於秦王政。秦王政得知了李信在戰場上的表現,對其十分欣賞。



秦王政在大敗燕國之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南方,在秦王二十二年滅魏國之後,將矛頭對準了楚國,秦王政決定徵求李信與王翦的意見,他先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認為以秦軍隊之戰力,不需多少人,便說道:“不過用二十萬人。”,秦王政又問王翦,王翦認為二十萬人太少了,應穩妥一些,於是答道:“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政聽後笑著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命李信與蒙武領二十萬兵南下伐楚,王翦得知後便稱病解甲歸田了。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與蒙武兵分兩路,李信攻平與,蒙恬取寢丘,兩人皆取得勝利,眼看就要攻壽春,這時在郢陳的昌平君突然起兵反秦,李信見後方大亂,沒辦法,只得回身攻郢陳,楚國項燕抓住機會猛攻秦軍,李信遭遇前後夾擊,大敗而歸。

昌平君



秦始皇得知後,並沒有怪罪李信。並且親自去頻陽向王翦道歉,請求王翦再次出山。並派給王翦60萬大軍,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出兵,採取以逸待勞之法,於次年滅掉楚國。

如果沒有昌平君,李信二十萬兵就算滅不了楚國,也不會大敗,這也是秦王政沒有怪罪李信的原因,李信還是太年輕,如果出兵六十萬的話,就算昌平君造反也沒什麼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