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赤壁戰勝了,三國會就此終結嗎?

小義老師扯歷史


勝了,要看怎麼個勝法?

如果赤壁之戰,曹操完成了攻佔荊州的基本目的,那麼就沒有劉備什麼事情了。劉備的事業規劃是立足荊州,進取益州,這需要荊州作為根據地來發展,曹老闆赤壁勝了的話,基本整個荊州都握在手中,劉備就失去了基本盤,任曹老闆隨意宰割了。

不過劉備也有可能逃去益州給劉璋繼續打工,畢竟劉備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說不定還能反客為主,幹掉劉璋自己成為益州之主,這也是說不定的事情。

而孫權在赤壁敗了的話,如果是水軍全軍覆沒,那麼他就要考慮一下怎麼投降,才能投得更加體面一些了。相比較劉備這種本身就沒有根基的集團來說,孫權在江東的基業其實也並不穩定,早在赤壁之戰前,投降派就有一大批,如今精銳喪盡,基本瓦解了江東各勢力的抵抗意志,動搖了年輕孫權的統治根基,無論他想不想投降,反正江東是毫無抵抗之力了。

如此一來,江東完蛋,曹操佔據了除蜀中漢中以外的整個中原地區,只等最後克蜀了。那麼蜀中就一定能快速平定麼?答案是可能,也不可能。

曹操南下的時候,其實北方的生產力還沒有恢復,(不然為什麼三國還要鼎立那麼多年)可以說曹操的南下荊州是孤注一擲的行為,如果失敗了,就需要多年休養生息,才能恢復實力,如果成功了,即便做不到一勞永逸,也能完成南方的大部分征服。

益州之地,賴於山河險阻,易守難攻,但生產發展實力也有限,註定不可能擁有大規模的軍隊,曹老闆想要趁勢拿下益州,或許還要修整一段時間,但也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當然,益州也極有可能直接開城投降,畢竟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掌握在曹老闆手中,再抵抗下去也毫無意義,歷史上割據四川的大部分軍閥們,最後的選擇也都是投降。

如此一來,曹老闆即可在三五年時間內完成統一,但是這不代表曹老闆就能代漢而立。因為這一時期的曹操集團內部並不穩定。出身不是很好的曹老闆深知漢末士族高門壟斷政治的危害,所以他一方面致力於打擊豪族勢力,另外一方面也迫於形勢不得已拉攏士族們,曹操集團內部的平衡,在這一時期,主要還賴於大漢這面旗幟。

當整個天下統一後,曹操與士族的矛盾,以及新晉加入的江東勢力,各種派系的勢力就會形成極其複雜的政治局面,作為丞相的曹老闆要想取代漢朝,還需要一大段路程要走,估計有生之年是沒有希望實現了。

當然,代漢立魏必然是可以實現的,因為漢室的威望隨著曹老闆平定天下的威望增長,而越來越低,低到已經無能為力繼續扛起大漢這面旗幟的程度,曹操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忠於漢室的舊臣,也不是漢室本身,而是那些利用漢室謀取更多政治利益的士族集團。

平抑士族集團的政治力量,創造更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給更多門第不高而有才華的人提供政治機會,將經濟的主導權從地方豪強手中奪取回來,完成中央集權,這是曹老闆最大的政治任務,而解決這些問題,最關鍵的就是取代漢室。

漢室不取,則曹老闆的統治就名不正言不順,而要取漢室,跟這些勢力的鬥爭,漢室又會成為重要籌碼,稍有不慎,又會造成地方割據的情形,西晉就生動地體現這種情勢。

總而言之,天下的統一以及長治久安,需要兩漢以來士族政治走向末路,否則地方和中央劇烈的矛盾,始終會造成政局不穩,從而導致政權的動亂。


稚君


赤壁之戰的最大意義就是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赤壁之戰實質就是曹操統一北方後,對南方的一次大規模用兵,其目的就是為了統一全國。那麼,赤壁之戰如果曹操真的取得勝利,讓北方軍隊渡過長江,統一南方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歷史總是有規律的。總覽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的統一戰爭幾乎都是從北而下,消滅南方政權而實現全國統一的。唯一的一次例外,就是明朝統一全國,是北上將元朝政權驅逐出中原的。那麼,對於三國時期而言,曹操取得赤壁之戰勝利後,最大的概率事件就是乘機統一江南地區。

其實,赤壁之戰從軍事意義上而言,也就是江南政權藉助長江天險,阻止曹操北方大軍渡過長江。長江就是劉備、孫權能夠抵抗曹操的保障,失去長江屏障的孫劉聯軍,無疑是暴露在曹操虎狼之師下待宰的羔羊而已。在南下荊州之前,曹操已經在北方玄武池演練水師,說明這已經當時所有人形成的一種共識——江南用兵最大的障礙就是長江。

對於曹操而言,曹操也根本沒有認為,自己的這次南征能夠失敗。這一年,曹操出任丞相職位,已經位極人臣,正處在人生的得以階段。在北方軍隊與孫劉聯軍對峙期間,曹操一度認為渡過長江是早晚的事情。甚至站在大江之上,曹丞相意氣風發的賦詩道: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從詩中,已經能夠體會到,曹操好統一天下,甚至在統一後對天下如何治理的準備。


安定郡小書生


赤壁之戰如果曹操戰勝,三國鐵定不存在,中國歷史上將有一個全新的、大一統的魏朝存在,這就是曹操開創的魏朝。

在赤壁之戰前,曹操用了近七年時間收復了整個河北四州,並遠征烏桓,最遠打到幽州遼西郡柳城,也就是今天遼寧省朝陽縣境內,這裡也就是曹魏的北部邊境線了。



到公元207年底,曹操佔據了北方的幽州、冀州、幷州、青州、徐州、兗州、豫州、司隸州,天下十三州,曹操已收其八。

曹操在遠征烏桓回師僅六個月後,在得到荊州劉表生病和江東孫權有意染指荊州的情況下,大舉發兵南下準備攻打荊州劉表。



曹軍七月南下,劉表八月就病逝了,劉表次子劉琮接任荊州牧,在蔡瑁、蒯越、韓嵩、傅巽等人的忽悠勸說下,選擇投降曹操,曹操兵不血刃的佔領了整個荊州。自此,曹操佔據天下九州,僅僅只有揚州、交州、益州和涼州不在曹操的控制之下。

曹操之個剩下四個州的勢力,數揚州和涼州的割據勢力最強,益州劉璋昏庸無能,幷州地處偏遠,人口稀少,此二州不足為慮,從全局來看,只要曹操在接收荊州投降後,能搞定揚州和涼州的勢力,天下一統已成定局。



曹操接收荊州後,聽說劉備南逃前往江陵,於是曹操率領五千虎豹騎精銳日夜追趕,在長坂一戰,大敗劉備,俘虜隨劉備南下的數十萬百姓,包括劉備的兩個女兒也做了曹操的俘虜,劉備手下的謀士徐庶投降了曹操,迫使劉備逃往江夏與劉琦會合,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曹操統一之勢勢不可擋。

緊接著曹操在休整了2個月後,分兵兩路,大舉進攻劉備,一路從江陵(今湖北荊州)沿長江順江而下,由曹操親自率領,這一路人馬也就是日後參加赤壁之戰的人馬,另一路從襄陽沿漢水南下進攻江夏,因為漢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就是劉琦和劉備所在的江夏郡。



緊接著,就發生了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一場遭遇戰,雙方沒有預設戰場,也沒有預設對手,曹操沿長江順流而下,是打劉備的,順便震懾東吳,而孫權早與劉備結成同盟,共同抵抗曹操,雙方相遇於赤壁。

赤壁之戰,曹操整合了所有的原荊州劉表手下的水軍,和自已所訓練的水軍,曹操在赤壁之戰投入了大概七萬的兵力,而另一路沿漢水南下沒有參戰的軍隊大概也有七萬人,孫劉聯軍投入了五萬軍隊,其中周瑜三萬精銳水軍,劉琦一萬水軍,劉備一萬水軍和陸軍混合部隊。



如果赤壁之戰曹操戰勝,那孫劉聯軍肯定是失敗,孫劉聯軍一失敗就得後撤,如果不撤退,當漢水的曹軍進入江夏後,江夏已經空虛,孫劉聯軍就會被前後夾擊,很可能全軍覆沒。

如果孫劉聯軍這五萬人全軍覆沒,對於孫權的影響是無可估量的,雖然孫權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準備了第二道防線,但是曹操在赤壁得勝,又全殲五萬孫劉聯軍,即使沒有全殲,也是大勝,並且控制了從巫山到江夏數百公里長的長江江面,士氣高昂,整個江夏又落入曹操之手,孫權就算再歷害,也無法形成有效抵抗。



只要在柴桑再一次擊破孫權的防線,孫權就大勢已去,而劉備同樣再次敗逃,接下來的故事,曹操都不用親自出馬攻打孫權了,只需要派出手下大將追擊孫權和劉備的殘兵敗將,比如張遼,就能收復整個江東,統一揚州。

只要曹操控制了長江荊州段,一直向下遊推進,收復江東不過是時間問題,孫權、劉備等人有可能會逃往交州或臺灣地區,曹操只要派出大將,就能收復交州,統一東南沿海。



也就是說只要曹操在赤壁之戰取得勝利,那麼孫權及劉備的聯軍必定會敗給曹操,曹操就會平定荊州殘餘勢力和孫權盤踞的江東的勢力,將天下除益州和涼州之外的其餘十州收入囊中。

接下來,益州的劉璋就會不戰而降,嚇著兩腿發軟,投降是必須的,一點抵抗的勇氣也沒有,最後曹操開始徵關中及涼州,也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關中的韓遂、馬超雖勇,不過缺少謀略,被平定也是指日可待。



最終,曹操憑藉武力+智謀統一天下,取代漢朝,建立全新的魏朝,這可是大一統的王朝,根本就不會有什麼三國鼎立存在,更不會有什麼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華文明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鼎盛時期。

而這一切,都因為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這就像蝴蝶效應和多米諾骨牌一樣,因為赤壁之戰的失敗,阻止了華夏一個盛世的到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歷史沒有假設,但是這個問題值得討論一下,我想大概有下面這幾種情況吧!

赤壁之戰魏國曹操大勝,東吳失去長江天塹,但是不代表東吳滅亡,理由如下:

一,東吳以歷三世,國險而民附,經濟條件好,而且在東吳是水軍的優勢,孫權對周瑜說過,給你三萬兵力去幹,能幹贏最好,幹不過你就回來,我親自舉傾國之力去盤他,說明孫權還有後手,周瑜只是第一炮;

二,曹操勞師遠征,結果不一定

三,孫堅,孫策留給孫權的家底可不只是兵力,還有名士的積累,向東吳名士不要太多,不比曹操招賢納士的少,這些可不是白養的。

如果說曹操就算是把劉備,孫權全都給整服了,又能說明什麼呢?三國歸魏?那麼現在再來看魏國的歷史形態,是否符合當時的進化法則,我的理解是不符合,逆流而上,因為東漢的衰落有一定的直系皇室的無能不靠譜之外,還有最主要的是管理模式的問題,也就是說士家大族必然登上歷史舞臺,但是士家大族絕對不能統治太久,因為他們是落後的。

假設一切都成立的話,後面也沒有司馬氏篡位的話,魏國一統天下,那麼反觀政治形態,戰爭的勝利不代表政治的勝利,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而採用九品官人法就已經不是魏國了,只是名字沒有改,就向隋,國家制度非常的好,皇室有能力,為何還要滅亡,就是因為政治形態不穩定,所以當時魏國最多就是短暫的接手,不會長時間統治的。

這種假設如果改成官渡之戰袁紹勝利,我倒是覺得應該能長期統治一段時間,因為袁紹是士家大族,四世三公,或者劉備的夷陵之戰勝利也有可能縮短歷史軌跡,因為劉備的管理是興復漢室,最多是他劉備自己做天子,因為當時漢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只要換換制度還是有可能得。


紅桃JQKA


就演義而言,基本終結!

首先,赤壁之戰時,天下可以威脅曹操的勢力已經沒有多少,曹操佔據袁紹的地盤之後,勢力已經連成一片,進可攻退可守,這也是為什麼曹操敗北赤壁之後天下三分的原因之一。

其次,赤壁之戰中,劉備僅僅只有萬餘殘兵敗將,而孫權的主力部隊深陷蠻族動亂之中,周瑜所率的不過是水軍主力和部分步騎,劉表病死,襄陽投降,十多萬水師盡歸曹操,也正是如此,曹操才有了和江東水師決一死戰的底氣。

以上是交戰方的情況,在看其他諸侯,能夠上的了檯面的只有守戶之犬劉璋,帶甲三十萬,錢糧充足,又有法正為謀士,張任為統帥,嚴顏等猛將,卻被漢中張魯打的只能守城,不敢進攻。北地馬騰,雖然騎兵無敵,但是始終不能攻破長安重鎮,沒辦法對曹操腹地造成威脅。除了比二人之外,其他的都是曹操一隻偏軍可滅的小諸侯,哪裡能對曹操造成掣肘?

所以,若是劉備孫權戰敗,江東成為曹操領地,那麼曹操可以先堅守新得之地,反身解決馬騰,以及北方的小諸侯,隨後三路大軍攻打益州。第一路,拿下漢中,強攻益州,第二路,從荊州陸路攻打益州,第三路,發江東水師,荊州水師從水路而上攻打,三管齊下,就算孫劉二人所有的猛將都和劉璋一起抵抗,不出五年,益州必敗。


抬我五十米的方天畫戟


如果曹操赤壁戰勝了,三國就會從此終結,國家走向統一嗎?東觀史話覺得答案是否定的。


應該說,在建安十三年的那個歷史時刻,也就是赤壁之戰那一年,中國還不具備完全統一的條件。赤壁之戰的結果,客觀反映了各方力量的對比。赤壁之戰不是一場以分裂對抗統一的戰爭,赤壁之戰後的局面,是各自追求統一的力量相持不下的結果。


我們可以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上面的結論做一個詳細一點的分析,來解釋為什麼赤壁之戰並不能一戰而定乾坤,使得國家馬上就走向統一,分裂局面就此終結。這中間還得需要一個長時間的努力,才能最終完成國家的統一。


一、北方的統一,本身不像想象的那樣穩固。其實稍讀過一點史料如《三國志》的朋友都知道,在赤壁之戰的時候,關中還有馬超,韓遂這些人盤踞;漢中還有張魯;益州還有劉璋;交州還有士燮;遼東還有公孫氏處於半獨立狀態;曹操腹心地帶還有臧霸,孫觀這些人有嚴重的割據傾向。有人說,這些不是什麼大患,曹操很容易就能把他們蕩平了,其實這種說法未免太先驗主義了。須知,後來曹操在討伐馬超韓遂的時候,自己都差點把命丟了。歷史的發展軌跡往往充滿了變數,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往往又放大了這種變數。我們同時也可以看到,青徐豪霸那些人,一直到曹丕之世才算完全解決。


二、南方有廣大的土地,自身也沒有完全統一,以曹操當時的力量,無法完全佔領和控制荊州、揚州、益州和交州這樣廣大的區域。這些地方的豪強和大族,依然存在較為強烈的分裂傾向。就經濟情況而言,北方的情況當時也只是屬於剛剛開始恢復,遠遠沒有到準備好足夠的物質條件的程度。所以後來曹魏有很多大臣,比如司馬懿孫資等等,都提出過恢復發展生產,蓄養國力的方針,這其實就是針對這個情況而言的。


三、另外,還有一個認識我覺得需要澄清,那就是雖然曹魏的力量在當時最強,最具備統一中國的條件。但是不能在國家完全統一之前,把統一視作曹魏的專利。田餘慶先生曾經說過:“如果說吳、蜀只能俯首投降,反抗魏的進攻就是違背統一,那還成什麼三國呢?”其實就是這個意思。東吳和蜀漢在各自的統治期間,也在其範圍內解決了本地的割據勢力,為國家的最終統一創造了條件。


東觀史話


肯定不會,我個人分析如下。

如果赤壁之戰是曹操獲勝的話,曹操肯定會首先佔據江東。東吳方面雖然會受到重創,但不至於滅亡。東吳孫氏歷經三世,根基穩固,民心可依,東吳諸將大多又是三朝元老,忠心耿耿,又有周瑜輔助,肯定敗而不亂,主力還尚存,大不了再往南退。


曹軍都是北方戰騎,到了江南水澤密佈之地,水土不服,戰力大打折扣。以周瑜的才智,只需拖而不戰,與之周旋,尋找機會,定可以東山再起。再說,當時周瑜主戰打曹操的時候,肯定做好了失敗的打算,就算失敗了,他也有應對之策。所以東吳敗而不亡,退而不亂。


劉備方面先後會有四個方面行動。

首先,固守江夏。赤壁之戰,主要是東吳跟曹操打,劉備的兵馬只是起輔助作用,諸葛亮讓關張趙三將在三個地方埋伏。如果曹操勝了,這三處伏兵也就沒用處了,也就沒仗打了,劉備的兵力不會有多大損失。肯定會迅速撤離,退守江夏。江夏是荊州的重鎮,錢糧充足,易守難攻,就算曹操大軍圍攻,以諸葛亮的才能,還有關張趙三將,守住江夏不成問題。

其次,外求援軍。什麼援軍呢?西涼軍,此時,馬騰還坐鎮西涼,又是漢室忠良之後,對朝廷還算忠心,曾經的十八路諸侯,現在也就只剩下西涼了,曹操早晚都會取,諸葛亮口才好,只要在這方面曉以利弊,讓馬騰乘曹軍主力在南方之際,揮師東進攻打曹操老窩,那麼曹操肯定會撤一部分兵力回援,這樣一來,劉備就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然後,撤向西川。長久固守江夏肯定不行,諸葛亮肯定乘曹軍與西涼交戰之際,讓劉備建議向西川撤退。益州劉璋跟劉備是皇室宗親,並且劉璋為人比較仁慈,劉備只需休書一封,劉璋肯定接納劉備。此時劉備大軍到了西川,為了站住腳步,肯定會為劉璋做點貢獻,那就是幫助劉璋打敗漢中敵手張魯,慢慢地在諸葛亮等人的謀劃下,做了西川之主。




最後,聯合西涼馬騰。此時西涼馬騰先前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與曹操交戰,解了劉備的燃眉之急後,肯定退守西涼,曹操也很難以取之。劉備此時已經得到西川和漢中,只要與西涼聯合,再加之劉備的名聲和諸葛亮的計謀,西涼最終也會臣服於劉備,那麼整個西涼和川蜀就連為一塊。


這樣一來曹操就很危險了,整個西邊地區都是劉備的範圍,只要養精蓄銳,隨時都有可能向曹操進攻的可能。

所以赤壁之戰就算曹操勝了,最後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只不過三方勢力會有所變化而已。


南影小生


“赤壁之戰”不僅僅是一次軍事上的較量,更是兩種天下格局構想上的碰撞。

代表正統王權的曹操和代表偏安勢力的劉、孫,雙方對如何統一天下產生了爭端,他們分別有著不同的路線,赤壁之戰的勝敗實際上是對兩種路線可行性的驗證。

雖然歷史上以“三分天下”路線勝利為結果,但做一個假設,如果曹操勝出了,那麼就相當於“三分天下”構想的破產,曹操的方法才是唯一途徑。

所以,“三國”是否會因此終結,最根本的問題就在於曹操勢力對於統一天下所奉行的方法是什麼。

01

“偏安”勢力的唯一選擇,才是“三分天下”的理論依據

說起“三分天下”的構想,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隆中對”,詳細介紹了前期聯吳抗曹,中期橫跨荊益二州,最後逐鹿天下的策略。這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事情。

而在“隆中對”之前的七年,也就是公元200年,東吳的魯肅也為孫權提出了一份“三分天下”的構想。

這段對話被記載於《三國志·魯肅傳》: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可以看到,魯肅也認為漢室已經不可救藥了,曹操短時間內無法打敗,只能先立足江東,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然後再圖謀荊州和益州,與曹操二分天下,然後再圖統一。這種路線和諸葛亮給劉備提出來的建議實際上是一樣的。

而東吳還有一個人也提出過類似的構想,那就是甘寧。他為孫權提出來“二分天下”的構想,其實就是省略了“鼎足江東”的環節,想讓孫權直接進攻劉表,奪取荊州。

但不論是諸葛亮的構想還是魯肅、甘寧的建議,這一批頂級的謀士,都認可統一天下的路徑是荊益二州、江東勢力以及曹魏北方政權“三分天下”,然後形成“二分天下”,最終一統。

但是,這種構想只適用於劉備、孫權這些人,因為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屬於“偏安”勢力。本身實力不是很強,又沒有正統的名分,只能先佔地盤,然後再謀求發展。

這一構想,在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後,有了施行下去的條件。所以劉備和孫權都在爭奪荊州,只不過劉備先成功了而已。

02

曹操統一天下的根本思路是“正統”王道

曹操勢力其實是不認同“三分天下”的格局的,看一看曹操的發家史就能知道。

在赤壁之戰前,曹操的發展以建安元年為限,分為了兩個階段。

建安之前,曹操多數時間在積蓄力量,在官場之上比較耿介,得罪了很多權貴。而最著名的事件大概就是董卓專權,曹操曾經聯合了諸多勢力一同討伐。

在這一階段的末期,曹操征討了徐州的陶謙,並且戰敗了呂布,奪回兗州,逼迫其逃到了劉備身邊。

而建安元年之後,曹操便迎漢獻帝到了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進程。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曹操的履跡就能發現,赤壁戰前的曹操做了太多的事:

討張繡、剿袁術、戰袁紹、擒呂布、破張揚、徵烏桓、敗劉備、奪荊州,定幷州。

天下割據勢力幾乎被曹操一方清除一空,所剩的也就是漢中張魯、江東孫權、益州劉璋以及西涼而已,這與曹操之前的征戰比起來,敵對勢力少了太多,此時才真正出現了天下一統之勢。

曹操與孫權的赤壁之戰,其實只是其征討地方勢力的一個環節而已,只是在追殺劉備勢力時候恰巧到了長江所在,準備順便奪下江東。收下江東,然後再奪得益州、漢中,滅了西涼,曹操就能結束漢末亂世,天下就統一了。

所以,在曹操勢力的規劃裡,哪有什麼“三分天下”一說,只有逐漸剿滅地方割據而已,打誰都是打,只不過有個先後順序罷了。

03

毛玠給曹操規劃的天下大計,才是“正統”路線

曹操的發展路徑其實是遵循了毛玠給他的建議。

《三國志·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中記錄了毛玠的這一規劃:

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可以看到,毛玠分析了當時天下形式,分析了天下大亂最大的弊病就在於“生民廢業”,社會因此而混亂,難以持久。所以提出要博“名”、取“利”,具體做法就是:

  1. 奉天子以討不臣,取得大義名分

  2. 修耕植,吸引人口,擴大兵源及錢財


  3. 畜軍資,儲備戰爭實力

基於這條規劃,曹操在建安元年迎回漢獻帝之後,便開始了其南征北討的正式生涯,赤壁之前的八年時間,剿滅了諸多勢力,達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聲威。

這條路線與劉備、孫權等“偏安”勢力是決然不同的,曹操當時的身家已經很雄厚了,即使赤壁之戰失敗,他也佔據主動地位,不用考慮自保的問題。

毛玠給曹操的這個戰略規劃,是完全站在正統地位的策略,征伐是以天子的名義出兵,既有名分又有實力,輿論完全站在他這一邊。並且人口逐漸增多,土地也逐漸擴張,曹操的實力自然急劇膨脹。以此趨勢來看,簡直就是勢不可擋。

所以,如果將江東再收入囊中,整個天下只剩下西邊一隅的問題。

益州劉璋昏弱,連劉備都打不過,何況更加強大的曹操呢。之後的張魯、西涼自然也都是毫無威脅的地方,以一國之力滅一隅,摧枯拉朽是毫無懸念的。

綜上,如果赤壁之戰以曹操的勝利為結局,“三國”時代將不復存在,曹操用不了多久便會統一全國。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如果曹操赤壁之戰取勝,曹操的統一進程一定會加速,三國鼎立的局面將不復存在。

首先從曹操方面看,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牢牢佔據政治優勢的基礎上,先後消滅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等勢力,特別是經過長達八年的戰爭,在官渡之戰中,以弱勝強擊潰了袁紹主力,遼東公孫康斬殺袁尚、袁熙,表示臣服。除了西涼的馬超、韓遂,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前夕,荊州劉表去世,次子劉琮在親曹派的引導下,投降了曹操。看天下形勢,剩餘的勢力無非就是東吳的孫權、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西涼的馬超以及逃到江夏的劉備等勢力,從人才、軍隊戰鬥力、地勢等多方面因素考慮,東吳的綜合勢力是最強的,特別是其水軍更是遠在曹操之上。只要消滅了東吳,在大軍壓境之下,劉璋、張魯將不戰而降,西涼馬超不是曹操對手,劉備勢力太過弱小,自然能夠加速統一進程。


其次,從孫權方面看,在赤壁之戰前夕,東吳就充斥著周瑜、魯肅等主戰派和張昭等投降派的論調。如果赤壁之戰中,東吳戰敗,丟失長江天險,東吳將沒有任何資本與曹操大軍一戰。赤壁之戰後,孫權10萬大軍,拿不下張遼7000人駐守的合肥城,而且大敗而歸,可見東吳軍隊陸戰的戰鬥力。同時,隨著赤壁戰敗,周瑜、魯肅等投降派將喪失話語權。張昭等投降派的論調將佔據上風,特別是由於東吳政權構成是本土的世家大族,為了維護自身既得利益,他們全力抵抗曹操。但只要曹操在渡過長江以後,明確表示保護或者不侵犯世家大族利益,將極大削弱世家大族們的抵抗意志,為了最大限度保全家族利益,必然望風而降,孫權很快就無可用之兵、無可用之臣,很快就會被曹操消滅。

第三,從劉備方面看,劉備的勢力太過弱小。與劉琦在江夏會師後,最多兵力也就二萬人左右,而地盤也僅剩下江夏一處。沒有戰略縱深,而且新遭大敗,根本無力再戰。在《三國志》中,魯肅去見當陽兵敗後的劉備,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可見,這時劉備根本沒有想過佔據江夏進一步抵抗,而是要投奔蒼梧太守吳巨。但是吳巨卻”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從劉備的下一步安排看,只能是苟延殘喘,只是延長被消滅的時間,不會再成為稱霸一方的霸主。即使劉備僥倖能夠佔據益州,但由於沒有東吳的制約,他勢必不能單獨抵抗曹操的進攻。而且,就曹操對劉備的重視程度,在赤壁戰勝東吳後,不會給劉備奪取益州的時機。


一壺清茗品春秋


如果曹操赤壁戰勝了,三國是絕對可以終結的,天下統一的局面也會到來,曹操也不會含恨而終。以曹操的能力,絕對是可以打敗東吳的,無奈天意使然,在赤壁之戰中,北方軍隊不習慣南方水土,導致疫病頻發,軍中士兵大部都已病倒,戰鬥力下降了大半,再戰已無勝利之可能,曹操只能自焚戰船,悄悄退兵,這無疑就成全了孫權與劉備。

歷史從來就沒有如果,如果真的發生了,讓曹操赤壁打敗了孫權,安全的渡過長江天險,以曹操的陸軍之強橫,孫權之六郡八十一州會瞬間灰飛煙滅,到時二喬的命運也會發生轉變,銅雀春深索二喬的景象有可能真的出現。

而一向只會投機取巧的劉備,根本沒有機會取得荊州之地,沒有荊州的這塊跳板,益州之地更是遙不要及,劉備雖有諸葛關張趙雲,還依然會向以前一樣,不是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諸葛亮雖然軍事才能強悍,但並沒有強到三國演義中的那種程度,在現實中他只是一個凡人,面對曹操之智囊團,諸葛亮也是無能為力。

消滅孫權後,曹操的勢力會更大,非是劉備所能抗衡的,到時擺在劉備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投降,一條是送死,別無其它,曹操也不會給劉備第二次機會,讓他從自己的眼皮底下再次逃脫,到時三國的歷史真的要改寫了,國家得到了統一,人民得以安居安業,少了幾十年的戰爭之苦,這才是最好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