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赤壁战胜了,三国会就此终结吗?

小义老师扯历史


胜了,要看怎么个胜法?

如果赤壁之战,曹操完成了攻占荆州的基本目的,那么就没有刘备什么事情了。刘备的事业规划是立足荆州,进取益州,这需要荆州作为根据地来发展,曹老板赤壁胜了的话,基本整个荆州都握在手中,刘备就失去了基本盘,任曹老板随意宰割了。

不过刘备也有可能逃去益州给刘璋继续打工,毕竟刘备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说不定还能反客为主,干掉刘璋自己成为益州之主,这也是说不定的事情。

而孙权在赤壁败了的话,如果是水军全军覆没,那么他就要考虑一下怎么投降,才能投得更加体面一些了。相比较刘备这种本身就没有根基的集团来说,孙权在江东的基业其实也并不稳定,早在赤壁之战前,投降派就有一大批,如今精锐丧尽,基本瓦解了江东各势力的抵抗意志,动摇了年轻孙权的统治根基,无论他想不想投降,反正江东是毫无抵抗之力了。

如此一来,江东完蛋,曹操占据了除蜀中汉中以外的整个中原地区,只等最后克蜀了。那么蜀中就一定能快速平定么?答案是可能,也不可能。

曹操南下的时候,其实北方的生产力还没有恢复,(不然为什么三国还要鼎立那么多年)可以说曹操的南下荆州是孤注一掷的行为,如果失败了,就需要多年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实力,如果成功了,即便做不到一劳永逸,也能完成南方的大部分征服。

益州之地,赖于山河险阻,易守难攻,但生产发展实力也有限,注定不可能拥有大规模的军队,曹老板想要趁势拿下益州,或许还要修整一段时间,但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当然,益州也极有可能直接开城投降,毕竟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掌握在曹老板手中,再抵抗下去也毫无意义,历史上割据四川的大部分军阀们,最后的选择也都是投降。

如此一来,曹老板即可在三五年时间内完成统一,但是这不代表曹老板就能代汉而立。因为这一时期的曹操集团内部并不稳定。出身不是很好的曹老板深知汉末士族高门垄断政治的危害,所以他一方面致力于打击豪族势力,另外一方面也迫于形势不得已拉拢士族们,曹操集团内部的平衡,在这一时期,主要还赖于大汉这面旗帜。

当整个天下统一后,曹操与士族的矛盾,以及新晋加入的江东势力,各种派系的势力就会形成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作为丞相的曹老板要想取代汉朝,还需要一大段路程要走,估计有生之年是没有希望实现了。

当然,代汉立魏必然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汉室的威望随着曹老板平定天下的威望增长,而越来越低,低到已经无能为力继续扛起大汉这面旗帜的程度,曹操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忠于汉室的旧臣,也不是汉室本身,而是那些利用汉室谋取更多政治利益的士族集团。

平抑士族集团的政治力量,创造更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给更多门第不高而有才华的人提供政治机会,将经济的主导权从地方豪强手中夺取回来,完成中央集权,这是曹老板最大的政治任务,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就是取代汉室。

汉室不取,则曹老板的统治就名不正言不顺,而要取汉室,跟这些势力的斗争,汉室又会成为重要筹码,稍有不慎,又会造成地方割据的情形,西晋就生动地体现这种情势。

总而言之,天下的统一以及长治久安,需要两汉以来士族政治走向末路,否则地方和中央剧烈的矛盾,始终会造成政局不稳,从而导致政权的动乱。


稚君


赤壁之战的最大意义就是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赤壁之战实质就是曹操统一北方后,对南方的一次大规模用兵,其目的就是为了统一全国。那么,赤壁之战如果曹操真的取得胜利,让北方军队渡过长江,统一南方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历史总是有规律的。总览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的统一战争几乎都是从北而下,消灭南方政权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唯一的一次例外,就是明朝统一全国,是北上将元朝政权驱逐出中原的。那么,对于三国时期而言,曹操取得赤壁之战胜利后,最大的概率事件就是乘机统一江南地区。

其实,赤壁之战从军事意义上而言,也就是江南政权借助长江天险,阻止曹操北方大军渡过长江。长江就是刘备、孙权能够抵抗曹操的保障,失去长江屏障的孙刘联军,无疑是暴露在曹操虎狼之师下待宰的羔羊而已。在南下荆州之前,曹操已经在北方玄武池演练水师,说明这已经当时所有人形成的一种共识——江南用兵最大的障碍就是长江。

对于曹操而言,曹操也根本没有认为,自己的这次南征能够失败。这一年,曹操出任丞相职位,已经位极人臣,正处在人生的得以阶段。在北方军队与孙刘联军对峙期间,曹操一度认为渡过长江是早晚的事情。甚至站在大江之上,曹丞相意气风发的赋诗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从诗中,已经能够体会到,曹操好统一天下,甚至在统一后对天下如何治理的准备。


安定郡小书生


赤壁之战如果曹操战胜,三国铁定不存在,中国历史上将有一个全新的、大一统的魏朝存在,这就是曹操开创的魏朝。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用了近七年时间收复了整个河北四州,并远征乌桓,最远打到幽州辽西郡柳城,也就是今天辽宁省朝阳县境内,这里也就是曹魏的北部边境线了。



到公元207年底,曹操占据了北方的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司隶州,天下十三州,曹操已收其八。

曹操在远征乌桓回师仅六个月后,在得到荆州刘表生病和江东孙权有意染指荆州的情况下,大举发兵南下准备攻打荆州刘表。



曹军七月南下,刘表八月就病逝了,刘表次子刘琮接任荆州牧,在蔡瑁、蒯越、韩嵩、傅巽等人的忽悠劝说下,选择投降曹操,曹操兵不血刃的占领了整个荆州。自此,曹操占据天下九州,仅仅只有扬州、交州、益州和凉州不在曹操的控制之下。

曹操之个剩下四个州的势力,数扬州和凉州的割据势力最强,益州刘璋昏庸无能,并州地处偏远,人口稀少,此二州不足为虑,从全局来看,只要曹操在接收荆州投降后,能搞定扬州和凉州的势力,天下一统已成定局。



曹操接收荆州后,听说刘备南逃前往江陵,于是曹操率领五千虎豹骑精锐日夜追赶,在长坂一战,大败刘备,俘虏随刘备南下的数十万百姓,包括刘备的两个女儿也做了曹操的俘虏,刘备手下的谋士徐庶投降了曹操,迫使刘备逃往江夏与刘琦会合,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曹操统一之势势不可挡。

紧接着曹操在休整了2个月后,分兵两路,大举进攻刘备,一路从江陵(今湖北荆州)沿长江顺江而下,由曹操亲自率领,这一路人马也就是日后参加赤壁之战的人马,另一路从襄阳沿汉水南下进攻江夏,因为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就是刘琦和刘备所在的江夏郡。



紧接着,就发生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一场遭遇战,双方没有预设战场,也没有预设对手,曹操沿长江顺流而下,是打刘备的,顺便震慑东吴,而孙权早与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曹操,双方相遇于赤壁。

赤壁之战,曹操整合了所有的原荆州刘表手下的水军,和自已所训练的水军,曹操在赤壁之战投入了大概七万的兵力,而另一路沿汉水南下没有参战的军队大概也有七万人,孙刘联军投入了五万军队,其中周瑜三万精锐水军,刘琦一万水军,刘备一万水军和陆军混合部队。



如果赤壁之战曹操战胜,那孙刘联军肯定是失败,孙刘联军一失败就得后撤,如果不撤退,当汉水的曹军进入江夏后,江夏已经空虚,孙刘联军就会被前后夹击,很可能全军覆没。

如果孙刘联军这五万人全军覆没,对于孙权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虽然孙权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准备了第二道防线,但是曹操在赤壁得胜,又全歼五万孙刘联军,即使没有全歼,也是大胜,并且控制了从巫山到江夏数百公里长的长江江面,士气高昂,整个江夏又落入曹操之手,孙权就算再历害,也无法形成有效抵抗。



只要在柴桑再一次击破孙权的防线,孙权就大势已去,而刘备同样再次败逃,接下来的故事,曹操都不用亲自出马攻打孙权了,只需要派出手下大将追击孙权和刘备的残兵败将,比如张辽,就能收复整个江东,统一扬州。

只要曹操控制了长江荆州段,一直向下游推进,收复江东不过是时间问题,孙权、刘备等人有可能会逃往交州或台湾地区,曹操只要派出大将,就能收复交州,统一东南沿海。



也就是说只要曹操在赤壁之战取得胜利,那么孙权及刘备的联军必定会败给曹操,曹操就会平定荆州残余势力和孙权盘踞的江东的势力,将天下除益州和凉州之外的其余十州收入囊中。

接下来,益州的刘璋就会不战而降,吓着两腿发软,投降是必须的,一点抵抗的勇气也没有,最后曹操开始征关中及凉州,也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关中的韩遂、马超虽勇,不过缺少谋略,被平定也是指日可待。



最终,曹操凭借武力+智谋统一天下,取代汉朝,建立全新的魏朝,这可是大一统的王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三国鼎立存在,更不会有什么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华文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

而这一切,都因为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这就像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一样,因为赤壁之战的失败,阻止了华夏一个盛世的到来。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首先历史没有假设,但是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一下,我想大概有下面这几种情况吧!

赤壁之战魏国曹操大胜,东吴失去长江天堑,但是不代表东吴灭亡,理由如下:

一,东吴以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经济条件好,而且在东吴是水军的优势,孙权对周瑜说过,给你三万兵力去干,能干赢最好,干不过你就回来,我亲自举倾国之力去盘他,说明孙权还有后手,周瑜只是第一炮;

二,曹操劳师远征,结果不一定

三,孙坚,孙策留给孙权的家底可不只是兵力,还有名士的积累,向东吴名士不要太多,不比曹操招贤纳士的少,这些可不是白养的。

如果说曹操就算是把刘备,孙权全都给整服了,又能说明什么呢?三国归魏?那么现在再来看魏国的历史形态,是否符合当时的进化法则,我的理解是不符合,逆流而上,因为东汉的衰落有一定的直系皇室的无能不靠谱之外,还有最主要的是管理模式的问题,也就是说士家大族必然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士家大族绝对不能统治太久,因为他们是落后的。

假设一切都成立的话,后面也没有司马氏篡位的话,魏国一统天下,那么反观政治形态,战争的胜利不代表政治的胜利,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而采用九品官人法就已经不是魏国了,只是名字没有改,就向隋,国家制度非常的好,皇室有能力,为何还要灭亡,就是因为政治形态不稳定,所以当时魏国最多就是短暂的接手,不会长时间统治的。

这种假设如果改成官渡之战袁绍胜利,我倒是觉得应该能长期统治一段时间,因为袁绍是士家大族,四世三公,或者刘备的夷陵之战胜利也有可能缩短历史轨迹,因为刘备的管理是兴复汉室,最多是他刘备自己做天子,因为当时汉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只要换换制度还是有可能得。


红桃JQKA


就演义而言,基本终结!

首先,赤壁之战时,天下可以威胁曹操的势力已经没有多少,曹操占据袁绍的地盘之后,势力已经连成一片,进可攻退可守,这也是为什么曹操败北赤壁之后天下三分的原因之一。

其次,赤壁之战中,刘备仅仅只有万余残兵败将,而孙权的主力部队深陷蛮族动乱之中,周瑜所率的不过是水军主力和部分步骑,刘表病死,襄阳投降,十多万水师尽归曹操,也正是如此,曹操才有了和江东水师决一死战的底气。

以上是交战方的情况,在看其他诸侯,能够上的了台面的只有守户之犬刘璋,带甲三十万,钱粮充足,又有法正为谋士,张任为统帅,严颜等猛将,却被汉中张鲁打的只能守城,不敢进攻。北地马腾,虽然骑兵无敌,但是始终不能攻破长安重镇,没办法对曹操腹地造成威胁。除了比二人之外,其他的都是曹操一只偏军可灭的小诸侯,哪里能对曹操造成掣肘?

所以,若是刘备孙权战败,江东成为曹操领地,那么曹操可以先坚守新得之地,反身解决马腾,以及北方的小诸侯,随后三路大军攻打益州。第一路,拿下汉中,强攻益州,第二路,从荆州陆路攻打益州,第三路,发江东水师,荆州水师从水路而上攻打,三管齐下,就算孙刘二人所有的猛将都和刘璋一起抵抗,不出五年,益州必败。


抬我五十米的方天画戟


如果曹操赤壁战胜了,三国就会从此终结,国家走向统一吗?东观史话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应该说,在建安十三年的那个历史时刻,也就是赤壁之战那一年,中国还不具备完全统一的条件。赤壁之战的结果,客观反映了各方力量的对比。赤壁之战不是一场以分裂对抗统一的战争,赤壁之战后的局面,是各自追求统一的力量相持不下的结果。


我们可以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面的结论做一个详细一点的分析,来解释为什么赤壁之战并不能一战而定乾坤,使得国家马上就走向统一,分裂局面就此终结。这中间还得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


一、北方的统一,本身不像想象的那样稳固。其实稍读过一点史料如《三国志》的朋友都知道,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关中还有马超,韩遂这些人盘踞;汉中还有张鲁;益州还有刘璋;交州还有士燮;辽东还有公孙氏处于半独立状态;曹操腹心地带还有臧霸,孙观这些人有严重的割据倾向。有人说,这些不是什么大患,曹操很容易就能把他们荡平了,其实这种说法未免太先验主义了。须知,后来曹操在讨伐马超韩遂的时候,自己都差点把命丢了。历史的发展轨迹往往充满了变数,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往往又放大了这种变数。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青徐豪霸那些人,一直到曹丕之世才算完全解决。


二、南方有广大的土地,自身也没有完全统一,以曹操当时的力量,无法完全占领和控制荆州、扬州、益州和交州这样广大的区域。这些地方的豪强和大族,依然存在较为强烈的分裂倾向。就经济情况而言,北方的情况当时也只是属于刚刚开始恢复,远远没有到准备好足够的物质条件的程度。所以后来曹魏有很多大臣,比如司马懿孙资等等,都提出过恢复发展生产,蓄养国力的方针,这其实就是针对这个情况而言的。


三、另外,还有一个认识我觉得需要澄清,那就是虽然曹魏的力量在当时最强,最具备统一中国的条件。但是不能在国家完全统一之前,把统一视作曹魏的专利。田余庆先生曾经说过:“如果说吴、蜀只能俯首投降,反抗魏的进攻就是违背统一,那还成什么三国呢?”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东吴和蜀汉在各自的统治期间,也在其范围内解决了本地的割据势力,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东观史话


肯定不会,我个人分析如下。

如果赤壁之战是曹操获胜的话,曹操肯定会首先占据江东。东吴方面虽然会受到重创,但不至于灭亡。东吴孙氏历经三世,根基稳固,民心可依,东吴诸将大多又是三朝元老,忠心耿耿,又有周瑜辅助,肯定败而不乱,主力还尚存,大不了再往南退。


曹军都是北方战骑,到了江南水泽密布之地,水土不服,战力大打折扣。以周瑜的才智,只需拖而不战,与之周旋,寻找机会,定可以东山再起。再说,当时周瑜主战打曹操的时候,肯定做好了失败的打算,就算失败了,他也有应对之策。所以东吴败而不亡,退而不乱。


刘备方面先后会有四个方面行动。

首先,固守江夏。赤壁之战,主要是东吴跟曹操打,刘备的兵马只是起辅助作用,诸葛亮让关张赵三将在三个地方埋伏。如果曹操胜了,这三处伏兵也就没用处了,也就没仗打了,刘备的兵力不会有多大损失。肯定会迅速撤离,退守江夏。江夏是荆州的重镇,钱粮充足,易守难攻,就算曹操大军围攻,以诸葛亮的才能,还有关张赵三将,守住江夏不成问题。

其次,外求援军。什么援军呢?西凉军,此时,马腾还坐镇西凉,又是汉室忠良之后,对朝廷还算忠心,曾经的十八路诸侯,现在也就只剩下西凉了,曹操早晚都会取,诸葛亮口才好,只要在这方面晓以利弊,让马腾乘曹军主力在南方之际,挥师东进攻打曹操老窝,那么曹操肯定会撤一部分兵力回援,这样一来,刘备就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然后,撤向西川。长久固守江夏肯定不行,诸葛亮肯定乘曹军与西凉交战之际,让刘备建议向西川撤退。益州刘璋跟刘备是皇室宗亲,并且刘璋为人比较仁慈,刘备只需休书一封,刘璋肯定接纳刘备。此时刘备大军到了西川,为了站住脚步,肯定会为刘璋做点贡献,那就是帮助刘璋打败汉中敌手张鲁,慢慢地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做了西川之主。




最后,联合西凉马腾。此时西凉马腾先前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与曹操交战,解了刘备的燃眉之急后,肯定退守西凉,曹操也很难以取之。刘备此时已经得到西川和汉中,只要与西凉联合,再加之刘备的名声和诸葛亮的计谋,西凉最终也会臣服于刘备,那么整个西凉和川蜀就连为一块。


这样一来曹操就很危险了,整个西边地区都是刘备的范围,只要养精蓄锐,随时都有可能向曹操进攻的可能。

所以赤壁之战就算曹操胜了,最后还是三分天下的局面,只不过三方势力会有所变化而已。


南影小生


“赤壁之战”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两种天下格局构想上的碰撞。

代表正统王权的曹操和代表偏安势力的刘、孙,双方对如何统一天下产生了争端,他们分别有着不同的路线,赤壁之战的胜败实际上是对两种路线可行性的验证。

虽然历史上以“三分天下”路线胜利为结果,但做一个假设,如果曹操胜出了,那么就相当于“三分天下”构想的破产,曹操的方法才是唯一途径。

所以,“三国”是否会因此终结,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曹操势力对于统一天下所奉行的方法是什么。

01

“偏安”势力的唯一选择,才是“三分天下”的理论依据

说起“三分天下”的构想,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详细介绍了前期联吴抗曹,中期横跨荆益二州,最后逐鹿天下的策略。这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事情。

而在“隆中对”之前的七年,也就是公元200年,东吴的鲁肃也为孙权提出了一份“三分天下”的构想。

这段对话被记载于《三国志·鲁肃传》: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可以看到,鲁肃也认为汉室已经不可救药了,曹操短时间内无法打败,只能先立足江东,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然后再图谋荆州和益州,与曹操二分天下,然后再图统一。这种路线和诸葛亮给刘备提出来的建议实际上是一样的。

而东吴还有一个人也提出过类似的构想,那就是甘宁。他为孙权提出来“二分天下”的构想,其实就是省略了“鼎足江东”的环节,想让孙权直接进攻刘表,夺取荆州。

但不论是诸葛亮的构想还是鲁肃、甘宁的建议,这一批顶级的谋士,都认可统一天下的路径是荆益二州、江东势力以及曹魏北方政权“三分天下”,然后形成“二分天下”,最终一统。

但是,这种构想只适用于刘备、孙权这些人,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属于“偏安”势力。本身实力不是很强,又没有正统的名分,只能先占地盘,然后再谋求发展。

这一构想,在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有了施行下去的条件。所以刘备和孙权都在争夺荆州,只不过刘备先成功了而已。

02

曹操统一天下的根本思路是“正统”王道

曹操势力其实是不认同“三分天下”的格局的,看一看曹操的发家史就能知道。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的发展以建安元年为限,分为了两个阶段。

建安之前,曹操多数时间在积蓄力量,在官场之上比较耿介,得罪了很多权贵。而最著名的事件大概就是董卓专权,曹操曾经联合了诸多势力一同讨伐。

在这一阶段的末期,曹操征讨了徐州的陶谦,并且战败了吕布,夺回兖州,逼迫其逃到了刘备身边。

而建安元年之后,曹操便迎汉献帝到了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进程。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曹操的履迹就能发现,赤壁战前的曹操做了太多的事:

讨张绣、剿袁术、战袁绍、擒吕布、破张扬、征乌桓、败刘备、夺荆州,定并州。

天下割据势力几乎被曹操一方清除一空,所剩的也就是汉中张鲁、江东孙权、益州刘璋以及西凉而已,这与曹操之前的征战比起来,敌对势力少了太多,此时才真正出现了天下一统之势。

曹操与孙权的赤壁之战,其实只是其征讨地方势力的一个环节而已,只是在追杀刘备势力时候恰巧到了长江所在,准备顺便夺下江东。收下江东,然后再夺得益州、汉中,灭了西凉,曹操就能结束汉末乱世,天下就统一了。

所以,在曹操势力的规划里,哪有什么“三分天下”一说,只有逐渐剿灭地方割据而已,打谁都是打,只不过有个先后顺序罢了。

03

毛玠给曹操规划的天下大计,才是“正统”路线

曹操的发展路径其实是遵循了毛玠给他的建议。

《三国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中记录了毛玠的这一规划: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可以看到,毛玠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式,分析了天下大乱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生民废业”,社会因此而混乱,难以持久。所以提出要博“名”、取“利”,具体做法就是:

  1. 奉天子以讨不臣,取得大义名分

  2. 修耕植,吸引人口,扩大兵源及钱财


  3. 畜军资,储备战争实力

基于这条规划,曹操在建安元年迎回汉献帝之后,便开始了其南征北讨的正式生涯,赤壁之前的八年时间,剿灭了诸多势力,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声威。

这条路线与刘备、孙权等“偏安”势力是决然不同的,曹操当时的身家已经很雄厚了,即使赤壁之战失败,他也占据主动地位,不用考虑自保的问题。

毛玠给曹操的这个战略规划,是完全站在正统地位的策略,征伐是以天子的名义出兵,既有名分又有实力,舆论完全站在他这一边。并且人口逐渐增多,土地也逐渐扩张,曹操的实力自然急剧膨胀。以此趋势来看,简直就是势不可挡。

所以,如果将江东再收入囊中,整个天下只剩下西边一隅的问题。

益州刘璋昏弱,连刘备都打不过,何况更加强大的曹操呢。之后的张鲁、西凉自然也都是毫无威胁的地方,以一国之力灭一隅,摧枯拉朽是毫无悬念的。

综上,如果赤壁之战以曹操的胜利为结局,“三国”时代将不复存在,曹操用不了多久便会统一全国。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如果曹操赤壁之战取胜,曹操的统一进程一定会加速,三国鼎立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首先从曹操方面看,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牢牢占据政治优势的基础上,先后消灭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等势力,特别是经过长达八年的战争,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击溃了袁绍主力,辽东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表示臣服。除了西凉的马超、韩遂,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前夕,荆州刘表去世,次子刘琮在亲曹派的引导下,投降了曹操。看天下形势,剩余的势力无非就是东吴的孙权、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西凉的马超以及逃到江夏的刘备等势力,从人才、军队战斗力、地势等多方面因素考虑,东吴的综合势力是最强的,特别是其水军更是远在曹操之上。只要消灭了东吴,在大军压境之下,刘璋、张鲁将不战而降,西凉马超不是曹操对手,刘备势力太过弱小,自然能够加速统一进程。


其次,从孙权方面看,在赤壁之战前夕,东吴就充斥着周瑜、鲁肃等主战派和张昭等投降派的论调。如果赤壁之战中,东吴战败,丢失长江天险,东吴将没有任何资本与曹操大军一战。赤壁之战后,孙权10万大军,拿不下张辽7000人驻守的合肥城,而且大败而归,可见东吴军队陆战的战斗力。同时,随着赤壁战败,周瑜、鲁肃等投降派将丧失话语权。张昭等投降派的论调将占据上风,特别是由于东吴政权构成是本土的世家大族,为了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他们全力抵抗曹操。但只要曹操在渡过长江以后,明确表示保护或者不侵犯世家大族利益,将极大削弱世家大族们的抵抗意志,为了最大限度保全家族利益,必然望风而降,孙权很快就无可用之兵、无可用之臣,很快就会被曹操消灭。

第三,从刘备方面看,刘备的势力太过弱小。与刘琦在江夏会师后,最多兵力也就二万人左右,而地盘也仅剩下江夏一处。没有战略纵深,而且新遭大败,根本无力再战。在《三国志》中,鲁肃去见当阳兵败后的刘备,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可见,这时刘备根本没有想过占据江夏进一步抵抗,而是要投奔苍梧太守吴巨。但是吴巨却”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从刘备的下一步安排看,只能是苟延残喘,只是延长被消灭的时间,不会再成为称霸一方的霸主。即使刘备侥幸能够占据益州,但由于没有东吴的制约,他势必不能单独抵抗曹操的进攻。而且,就曹操对刘备的重视程度,在赤壁战胜东吴后,不会给刘备夺取益州的时机。


一壶清茗品春秋


如果曹操赤壁战胜了,三国是绝对可以终结的,天下统一的局面也会到来,曹操也不会含恨而终。以曹操的能力,绝对是可以打败东吴的,无奈天意使然,在赤壁之战中,北方军队不习惯南方水土,导致疫病频发,军中士兵大部都已病倒,战斗力下降了大半,再战已无胜利之可能,曹操只能自焚战船,悄悄退兵,这无疑就成全了孙权与刘备。

历史从来就没有如果,如果真的发生了,让曹操赤壁打败了孙权,安全的渡过长江天险,以曹操的陆军之强横,孙权之六郡八十一州会瞬间灰飞烟灭,到时二乔的命运也会发生转变,铜雀春深索二乔的景象有可能真的出现。

而一向只会投机取巧的刘备,根本没有机会取得荆州之地,没有荆州的这块跳板,益州之地更是遥不要及,刘备虽有诸葛关张赵云,还依然会向以前一样,不是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诸葛亮虽然军事才能强悍,但并没有强到三国演义中的那种程度,在现实中他只是一个凡人,面对曹操之智囊团,诸葛亮也是无能为力。

消灭孙权后,曹操的势力会更大,非是刘备所能抗衡的,到时摆在刘备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投降,一条是送死,别无其它,曹操也不会给刘备第二次机会,让他从自己的眼皮底下再次逃脱,到时三国的历史真的要改写了,国家得到了统一,人民得以安居安业,少了几十年的战争之苦,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