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一開始也是靠紙上談兵打動蕭何,可他為何就能一路開掛,卻不像趙括、馬謖一樣一敗塗地?

黎小魚


這裡是芒果論史!

這篇回答下的分析已經夠多了,我想換一個角度來談一談這個問題,不是韓信,不是趙括更不是馬謖,而是從君主,從劉邦的角度來談一談。

這是一個假命題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假命題呢?因為韓信和趙括、馬謖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漢中對”的紙上談兵根本就沒有令劉邦重用韓信。韓信被劉邦敗為大將軍並非因為其兵法,而是因為蕭何力薦,但此時的大將軍韓信並未進入劉邦集團的權力核心。

一.韓信為何被拜為大將軍?

韓信本是項羽手下的士兵,逃到了劉邦手下試圖出人頭地,但無親無故又無軍功可證明自己的情況下,韓信連和劉邦搭話的機會都沒有。韓信並非恃才自傲的榆木腦袋,在這種情況下,他找了兩個人為自己代為引薦,一個是滕公夏侯嬰,還有一個是蕭何。

夏侯嬰是劉邦的馬車伕,在整個《史記》中他的出場次數極為頻繁,是劉邦從沛縣到巴蜀的老下屬,深得劉邦信賴。蕭何是劉邦的左膀右臂之一(還有一個是張良),在巴蜀之地時期,蕭何有所作為,把窮困的巴蜀之地也打理得井井有條,是劉邦手下的二把手。

也就是說,韓信找了兩個劉邦集團的核心成員來引薦自己。那麼,引薦的結果如何呢?夏侯嬰引薦韓信後(這是第一次引薦),劉邦給了韓信一個小官,蕭何引薦韓信後(這是第二次引薦),劉邦對韓信不做處理。由此可見,劉邦是不吃裙帶關係這一套的,不拿出真本身受不了重用。

在蕭何引薦之後,韓信深感在漢王手下也無出頭之日,於是決定連夜逃跑,換一個“有眼光”的老闆,蕭何得知此事後來不及向劉邦報告,就趕緊去追韓信了。劉邦手下的人就給劉邦報告,“丞相跑了!”,本來就被封到了窮鄉僻壤,子房回去找韓成了,蕭何又半夜跑路了,劉邦這漢王做得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沒多久,蕭何就又回來了,劉邦那是一個又氣又喜,追著蕭何一頓打罵,才知道蕭何是追韓信去了。這韓信究竟是何方人物,能讓我的丞相不顧一切去追他?劉邦此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意識到了韓信的不一般之處,但仍然不太重視。蕭何告訴劉邦,封韓信為將軍仍然不夠,要封大將軍才行,而且得沐浴更衣,把排場弄大一點來拜將!

劉邦聽得是不以為然,但看蕭何一本正經的樣子,也就照做了。此時的劉邦根本不認為自己有實力再擊敗項羽,封韓信為大將軍也不過是為了穩住蕭何罷了。

二.被封為大將軍後,韓信受到重用了嗎?

很遺憾的是,雖然韓信的“漢中對”讓劉邦感到非常驚豔,但劉邦的性格註定了他不會相信別人的空口白話。“還定三秦”的過程中,韓信唯一的作用就是出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至於具體實施,都是由劉邦親自帶兵完成,換句話說,劉邦根本就沒打算把兵權放給一個毫無戰績的年輕人,可見韓信雖然頂著大將軍的名號,但仍未被重用。

彭城之敗後,劉邦深刻的認識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論打仗,他真不是項羽的對手!”這樣的情況下,劉邦想到了用分天下的方式來徵募可以擊敗項羽的人才。張良為劉邦推薦了三個人,韓信、黔布和彭越,得此三人可得天下!到了這個時候,劉邦才真正的放了兵權給韓信,讓韓信自己帶一隻軍隊作戰。

三.劉邦把獲勝的籌碼都壓在了韓信身上嗎?

答案又是否定的,楚漢戰爭的籌碼,劉邦一直都押在自己身上。楚漢戰爭有兩條線,第一條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對峙,從滎陽到南陽,劉邦雖然總是被擊潰,但他確實是一直在和項羽的主力部隊作戰,牽扯住了楚國的大部分軍事力量。

另一條線是韓信滅魏、代、齊、燕、趙,開闢第二戰場,與劉邦、彭越、黔布一起對項羽形成包圍夾擊之勢,最終奠定楚漢之爭的勝利基礎。乍一看,韓信似乎很受重用,但實際上劉邦仍不相信韓信。韓信每一次打了勝仗,劉邦就收走其精銳,令韓信用新兵繼續進攻。

井陘之戰,韓信用三萬新兵擊敗趙國二十萬大軍,濰水之戰,龍且帶著他的二十萬大軍被韓信打得潰不成軍。從魏國到齊國,韓信的軍隊從三萬打到三十萬,還不包括抽調出去支援劉邦的軍隊。換句話說,劉邦就沒想過韓信能贏,本來韓信只不過是劉邦的一招後手,沒想到這傢伙太能打,把暗棋活生生給打成了主線。

劉邦的與眾不同

劉邦善於聽取意見,但不代表他會盲目聽從,韓信從被夏侯嬰舉薦開始,到蕭何,再到張良,三個劉邦集團的核心成員先後舉薦韓信,劉邦仍然只給了韓信一隻偏師,這說明,劉邦從不把勝利的希望全放在他人身上,他信任的始終是自己。

即便後來,韓信展現出了驚人的軍事天賦,但在和項羽正面對抗的戰場上也始終是劉邦自己在堅持。所以,韓信就算是像趙括那樣“紙上談兵”的庸才,劉邦也不會一敗塗地,至少不會被庸才拖後腿。“不要試圖把自己的命運寄託在他人身上”,這就是劉邦啟用韓信的過程中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相比較之下,趙國君主就是將整個趙國希望全交給了趙括,結果最後一敗塗地,一無所有。諸葛亮過於信賴馬謖,雖然劉備死前多次告訴他馬謖不可重用,但他還是重用馬謖。如果是劉邦,那麼可能就不會輸得這麼慘,因為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他人,是為愚蠢。

小結

韓信的軍事天賦不可否認,歷史上可以稱之為兵仙的也僅此一人。但趙括、馬謖的失敗導致國家整個一蹶不振,除了其個人的能力不足之外,統治者和領導者的識人、辨人能力不足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韓信就是軍事天才。是不能以常人來對照的。

中國的軍事天才很多。

韓信,霍去病,陳慶之,吳起………

我記得亮劍有一段子:如果讀軍事理論能做將軍,軍事學院的教授全是將軍了。

馬謖,趙括是典型的學院派。

亮劍有一段諷刺學院派的:地圖全是開闊地,一上戰場全拉稀。[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樓上幾位軍事天才又各有各的特點。

韓信的仗全是巧打,奇謀頻出,很少跟敵人硬幹個。十面埋伏,聲東擊西,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霍去病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史書沒有記載霍去病讀過啥兵書,漢武帝也是想鍛鍊一下他,結果收穫了有漢一朝最耀眼的將星:8千人幹翻人家幾萬。封狼居胥,到達軍人榮耀的巔峰。

陳慶之很奇怪,前半生居然是個秘書+侍從。連個紙上談兵都沒有過。率七千人幹翻三十萬,而且還破城。七千人破城!前朝的王邑,後來的陳友瓊都不敢跟陳慶之打招呼了。他的履歷讓我汗毛直豎。

吳起屬於複合型人才。思想家,軍事家,改革家。早期學儒術給老師踢出校門,只是私德有虧,不容於當世。前期鬱郁不得志,換了很多老闆都沒機會領兵。最初領兵之時,因老婆是敵國人,國君不放心,結果殺妻以明志,最終以弱勝強。特點愛兵如子,一生未嘗敗仗。吳起跟孫武並稱孫吳。最耀眼吳起以五萬幹翻秦惠公五十五軍隊。著有吳子兵法,武廟十哲之一。

牛逼的軍事天才,在歷史中異常耀眼。往往我們很奇怪:都一個肩膀扛一個腦袋,你咋能飛天呢?

所以這些軍事天才太牛,普通人理解不了也很正常。因為你們都不是天才。[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不花錢降溫工程


衡量一個將領的能力,得看他的對手是誰?

而韓信之所以能一路開掛,除了本身的能力外,還與韓信的對手非常弱有關,而正是由於韓信的對手弱,而讓韓信得以施展計謀,一路收穫經驗,一路開掛,越戰越強。

趙括的對手是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而趙括本人卻是初出茅廬的新手,白起身經百戰,頗有才能,對付一個新兵蛋子的趙括,白起綽綽有餘。



馬謖的對手是張郃,張郃是當時魏國五子良將碩果僅存的良將,當世名將,身經百戰,從軍三十多年,而馬謖呢?只有軍事理論,沒有軍事實踐,再加上馬謖在戰場上犯了很大的錯誤 ,馬上被張郃抓住機會擊敗。

而韓信的對手呢?首先是魏豹。

魏豹是原魏國的貴族,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依靠借來的數千士兵,佔了原來魏國的一些地區,魏豹基本就是牆頭草一樣的存在,劉邦強就投靠劉邦,項羽強就投靠項羽,你要說魏豹多麼有才能,恐怕誰也不會相信。



韓信破魏豹用的就是聲東擊西之計,把重兵陳與一處假意要渡河,然後以奇兵從另一處渡河,魏豹就上當了,然後大敗被擒。

韓信的第二戰是陳餘。

陳餘是什麼人?陳餘是原六國中魏國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與張耳為刎頸之交,參與秦末農民大起義,成為趙國的上將軍,後來因為鉅鹿之戰未主動救援鉅鹿城與張耳鬧翻,兩人互相攻擊。



陳餘身上有很多戰國時期的貴族行為,例如陳餘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死記硬搬照抄兵書的計謀,不是說陳餘是個庸才完全沒有能力,只能說陳餘有一定的侷限性,至少陳餘不如李左車。

韓信破陳餘是用背水列陣、奇兵易幟擊敗陳餘的,陳餘完全沒有察覺韓信的計謀,因此大敗丟了性命,如果換做李左車,估計韓信就不一定能贏了。



計謀的使用是要看對手的,從不否認韓信確實是天下奇才,善於使用計謀,但韓信運氣也確實好,遇到的對手都是一些超級弱的對手,如果韓信遇到白起和張郃這樣的名將,聲東擊西和背水一戰,能成功嗎?我看不能,在名將面前,那些計謀可能根本就施展不了。

不是人人都能使用背水一戰取勝的,計謀的使用還要看對手和當時的環境,不能照搬硬抄,韓信是謀戰派的傑出代表,和別的武將不同,不會出現在戰場上和你硬拼的,韓信總是使用各種各樣的計謀來取勝,想想看,如果韓信遇到一個精通計謀的名將,這些計謀如果被看穿,那麼韓信如何取勝呢?



韓信打龍且也是這樣,不跟你力戰,而是使用半渡而擊的計謀,如果識別不了韓信的計謀,基本上就會失敗的。

韓信就是這樣靠計謀一步一步打出經驗,一步一步一路開掛,再加上韓信遇到的對方都不夠強,才讓韓信成就了千古名將,如果把韓信放在三國時代那個人才輩出、名將如雲的時代,韓信能不能取勝就難說了。



就是在楚漢戰爭中,重大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劉邦領導的,如還定三秦,是劉邦領導的,彭城之戰,也是劉邦領導,另外劉邦是在正面戰場對抗強大的項羽,而韓信則是偏師,對付一些弱小的對手,如果一開始就讓韓信去打項羽,很難說韓信打得能比劉邦好多少,因為對手太強了。



成就英雄是需要時勢的,當然了英雄本身也要有強大的能力,韓信能夠成就軍事大的巨大聲望,一是本身能力出眾,二是對手太弱,時勢對韓信有益,原來的六國各自為戰,也是讓韓信一一擊破的原因。

如果把韓信放在三國時期,那麼韓信就有可能只是三國名將之中一員,成就不了大的事業,因為時勢不同。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韓信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有打仗的經驗的,而且資歷不淺。

1、韓信有實戰經驗。

韓信在投奔劉邦之前就在項軍中幹了好幾年了,而且還是執戟郎,雖然現代人看這個名字就好像是看大門的,但實際上執戟郎是項羽的貼身侍衛,這說明韓信一方面肯定會隨著項羽一起衝鋒陷陣參加戰鬥,一方面也能夠接觸到楚軍的高層謀劃。從史書上記載韓信曾向項羽提出幾次建議但未被採納來看,執戟郎實際也相當於現代軍隊中的參謀,也就是說韓信在加入漢軍之前不僅參加了戰鬥,也已經接觸了很多戰略級別的軍事謀劃。韓信年少時雖窮,但他識字懂數學,所以不可能是一般家庭出身,肯定是韓國貴族出身,這種人投奔項羽不可能只當個小兵。項羽手下幾十萬大軍,一般士兵別說給項羽提建議,面都不一定見的到。

所以,韓信和趙括、馬謖存在本質上的不同,他不僅是參謀,也參加過真正的戰鬥,知道帶兵打仗是怎麼一回事。

2、韓信也有足夠的資歷領軍。

韓信在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之前就是漢軍的治粟都尉,雖然是管後勤的,但都尉已經是領軍的中級軍官,再往上就是將軍,陳勝起義時就是陳勝自立為將軍而吳廣為都尉,陳平投漢一開始也是都尉。這個職位已經說明韓信完全有單獨領軍的資歷。後來韓信直接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屬於越級提拔,但其實也就越了兩級而已,因為就算不越級,都尉再往上升也是中郎將了。

因為史書對韓信在成為漢軍大將之前的歷史寫的很少而且寫的很慘,所以導致很多人有誤解,以為韓信是從一個小兵一步登天的,實際上韓信在拜將之前就已經憑能力和資歷一步步升到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了。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趙括的敗局是必定的,知道為啥換下廉頗不?就是因為廉頗知道趙國實力不濟,兩個直接剛正面打不贏,所以廉頗跟白起打消耗戰,秦國補給沒得趙國快、充足,廉頗是在等秦軍士氣低落,人疲馬乏之後去打秦軍。沒想到趙王那傻逼中了范雎的離間計,以為廉頗不行了,而且大軍出征糧草消耗很大,趙國也快負擔不起了,就派愣頭青趙括當主帥,趙括知道趙王換下他的意思就是主動出擊,所以就去跟白起剛正面了。趙軍哪是秦軍的對手嘛!加上白起身經百戰,熟練使用兵法地理就幹掉了趙括和他帶領的主力部隊。趙括一死,十多萬人群龍無首就投降了。紙上談兵與其說是趙括的愚蠢,不如說是趙王的愚蠢。趙括至少還是一個少年英雄,他在強大的對手面前至少沒有退縮,畏懼。長平之戰罪不在他一人,或者說錯的最多的是趙王的昏庸,趙括只是他的替罪羔羊。趙括要是遇上的不是秦軍和白起,加上趙王不催戰。隨便換成哪一個勢均力敵的國家都不會有長平之敗。


書生即朮生


韓信的勝利一方面歸功於自己的軍事才能,一方面歸功於對楚軍統帥的瞭解。

項羽生而自負,他從來沒把韓信放在眼裡,尤其韓信還做過他的執戟郎中。

所以,當項羽聽聞韓信做漢軍大將的時候,更讓項羽覺得漢軍無人,且當時漢軍地處偏遠蜀地。

當時的漢中守將章邯更是不相信漢軍會從千里蜀道來返攻楚軍,加上韓信的暗度陳倉之計,打的章邯措手不及。

項羽當時忙於平亂,劉邦趁亂聯合了其他諸侯共伐項羽,使雙方的強弱局勢發生了變化,這也為韓信的開掛做了很好的鋪墊。

趙括,馬謖跟韓信不能相提並論。

趙括當時就算不中白起的計策,死守邊防。最多隻是耗時長點罷了,因為雙方軍力及國內最高統帥的懸殊,趙括也是必敗無疑。

馬謖的對手是司馬懿,連諸葛亮都六出祁山無功而返,何況馬謖呼?

所以,假設讓韓信替代趙括和馬謖指揮當時的戰爭,也不一定能勝。他們所處的局勢和對手決定了他們的成果。

時勢造英雄,他們都是時勢的作品。


午夜風


我很喜歡《人間正道是滄桑》裡,董建昌對楊立青說過的一句話,“年輕人,不要取笑紙上談兵,這紙上之功,大有深淺。學的好的,有一二分之見。學的再好的,有六七分之見。”

紙上談兵本身並沒有錯,趙括和馬謖的失敗,只是因為被用錯了地方。而韓信同樣是紙上談兵出身,他比趙括和馬謖在命運上的不同,就取決於成長路線的差別。

其一,什麼是紙上談兵。

指揮行軍打仗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是一件複雜的“系統工程”。

行軍佈陣、後勤補給、士氣軍心,每一樣細節都足以決定整個戰局的成敗,而所有的這些,最初都是在紙上形成的,是前人血與淚形成的實戰經驗落實在紙上形成的兵書。

大部分的軍事指揮人員,很難從孃胎裡帶出天生的軍事智慧,兵書是他們最好的學習方式,從中他們可以獲取一個軍事指揮者的基本素養。

  1. 行軍佈陣的方法。戰爭很講究交兵時的陣型和兵力配置,不僅現代戰爭十分重視,在冷兵器時代同樣很重要。因為古代的傳令和通訊方式十分落後,特定的陣型可以讓己方人員在分散後不至於陷入混亂,同時也更好地採取迂迴、包抄等等戰術,將敵人分割包圍。

  2. 古代的交通條件落後,行軍往往需要很長時間,行軍的速度、不同部隊間的調度和配合、安營紮寨的注意事項等等,都需要事先考慮好。

  3. 軍隊要有紀律和制度,這不僅是為了穩定軍心、確保軍隊不渙散,更重要的是在戰場上形成有利的對戰局面。

  4. 兵書還會提供前人的經驗教訓,讓學習者在自己的思考中去不斷覆盤一場場戰役,磨練自己的軍事謀略。

所以說,紙上談兵的目的,就在於通過方法論和軍事理論知識,讓軍事指揮人員系統、高效地掌握軍事作戰的基本要領,也就是“學的好的,有六七分的見識”。

沒有這六七分的見識,完全靠直覺和天賦打仗,那屬於軍事天才的專利,這樣的人萬中無一。

其二,如何克服紙上談兵的缺點。

有了六七分的見識,剩下的三四分見識最為關鍵,也最為難得,那就是實戰經驗。只有在真正的戰場上見識過刀光劍影和爾虞我詐,才能知道兵書上那些理論的真正用法。

實戰最重要的就是變通和創造。

兵書人人都能讀,而且它所描述的只是特定的作戰場景、特定的交戰雙方。

真實的戰場存在太多的變數,天時地利人和,每一個方面的變量都會讓兵書上的教條變成廢紙。如果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在教條的基礎上加以變通和創造,那就可以穩操勝券了。

但是這種變通和創造往往是不成熟的,必須以豐富的實戰經驗來糾正和調和。

因此,有了六七分見識之後,最佳的選擇是去軍隊裡做幕僚和參軍,給真正的決策者出謀劃策的同時,不斷觀摩、實操,最終成長為大將之材。

其三,韓信與趙括、馬謖的不同。

趙括是趙奢的兒子,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無人能敵,但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甚至幕僚的經歷都沒有。趙孝成王是聽信了謠言,直接就把趙括任命為最高統帥。


馬謖一直在諸葛亮手下做參軍,素來以智計聞名,多次出謀獻策,頗受諸葛亮重視,因此被委以重任,鎮守街亭。馬謖並不是沒有實戰經驗,而是太過自負。左傳雲,“君以此興,必以此亡”,當一個人以某一項成就沾沾自喜、目空一切的時候,也就離失敗不遠了。

因此趙括和馬謖,一個是毫無實戰經驗,一個是對自己太過自信、不聽勸阻,更不幸的是,趙括碰上了戰神白起,馬謖碰上了老將張郃。

失敗並不完全是他們的責任,更重要的是決策者的失誤,完全是把他們”紙上談兵“用錯了地方。如果對手只是普通人,二者的遭遇不會怎麼悽慘。

趙括需要再多一些歷練和磨礪,而馬謖則是需要多在副手的位置挫挫銳氣、學會傾聽意見。

再看淮陰侯韓信,他出身寒微,從小在市井中長大,社會經驗豐富。後來也曾投身項羽的賬下,但並不被重視,屢次獻計均未被採納,改換門庭到了劉邦手下,也一直只是個管理倉庫的小官。

儘管很少能實際接觸軍務,但是這種“混社會”的經歷讓韓信學會了冷靜、思考和變通,既在“處處留心皆學問”中積累了一定的實戰經驗,又避免了馬謖那樣的輕敵和失誤。

背水一戰中,韓信大勝李左車後,就有部將曾經問他,“兵法上說的佈陣應該是‘右背山陵,左對水澤’,而將軍為什麼能背水為陣還取勝呢?”。

韓信的回答是,“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既然我平常沒有機會訓練諸位將士,在這種情況下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軍隊早就潰散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

可見韓信的謀略並非是憑空而生,一樣是來源於“紙上談兵”,只是他憑藉自己的經歷培養了更高的情商,能夠在實戰中結合自己的思考和辨析進行了變通,這才是真正的取勝之道。

結語

實際上,紙上談兵,就和武術裡的招式一樣。武林高手往往說,“無招勝有招”,不按套路出牌才能沒有破綻。但那是武功達到一定境界後的效果,普通人沒有招式,打出來的那就叫”王八拳“,滿滿的全是破綻。


霄林天


我認為韓信的成功是靠自己的理論和在項羽身邊實踐的結合

韓信早年間四處流浪無名小卒一個

韓信出生不詳家庭背景不詳來歷也不詳,甚至老師是說更是沒有確切記載,好像完全是半路殺出的野小子,但韓信四處流浪期間衣食卻無愁,而且隨身揹著劍就估計猜到他身份絕不是一般人,也許是六國中的沒落貴族

因為在哪個年代鐵器非常昂貴,能用的起劍的非富即貴,而且韓信還認識字,說明他受過一定教育,所以說韓信背景絕對不簡單,而且軍事理論肯定是跟他人學來的


韓信初入項羽軍營當了執戟郎

韓信在偶然的機會認識了鍾離昧,切鍾離昧是項羽團隊核心成員,因此通過鍾離昧引薦韓信做了執戟郎,所謂的執戟郎就是手拿戟站在項羽召開軍事回憶的大帳外,這個有點相當於現在的貼身保安

韓信對項羽的作戰風格及理念完全瞭解

由於職務便利,項羽每次和范增以及軍中核心成員討論軍機要務時韓信都能聽的一清二楚,久而久之韓信對項羽團隊裡的每一個人作戰風格,軍事水平,都有一定的瞭解,也許是作為一個旁觀者韓信更能清晰地分析項羽的優勢及不足,而且曾經多次當項羽正在開會時韓信忍不住了闖進去給項羽提意見,但項羽那時候卻看不起韓信,每次都被項羽轟了出去



韓信的作戰風格有項羽影子

韓信在後來加入劉邦團隊中作戰就有項羽的風格,比如韓信對戰趙軍時所使用的背水一戰就是項羽破釜沉舟的翻版,項羽破釜沉舟每人只帶三天口糧跟秦軍決一死戰,贏了才能活命,輸了則必死絕不做投降,而韓信的背水一戰 在面對數倍與自己的敵軍,所有士兵背水排列,這就意味著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必死無疑,因此士兵把求生欲發揮到極致最終取得了勝利



韓信對項羽知己知彼所以面對項羽才能不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韓信本身就有相當驚人的軍事理論,之後又在項羽軍營得到實踐,而韓信又利用職務之便經常窺探項羽討論軍機要務,對項羽有一定了解

因此在日後對戰項羽團隊時才能抓住項羽弱點進而一舉消滅項羽,但項羽霸王之名一點不虛,面對韓信幾十萬大軍仍然成功突圍,但最終還是烏江自刎


月影青霜


歷史上的名將有兩種,一種是經過不斷學習,在戰爭中總結經驗,最後成為名將。這條路也是大多數名將走過的路,這裡就不舉例了,因為例子實在太多了。另一種就是戰爭天才,這類人似乎就是為戰爭而生的,他們一出山,就能達到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打的仗也都是常人看不懂的“神仙仗”,這類人比較少見,歷史上也寥寥無幾。霍去病,韓信,就是這種人。

的確,韓信也熟讀兵書,但是,與趙括,馬謖之流不同的是,韓信從來不把兵書奉為圭臬,在他眼裡,所謂兵書,陣法,都是他手中的工具而已。而且,就算“孫子兵法”這樣偉大的兵書,雖然裡面教授了很多面對不同敵人、地形、環境的應對之法,但是也沒說這些應對之法是可以機械套用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句話才是孫子兵法的精髓,可惜,很多將領並不能達到這麼高深的境界。

下面,為了更好地說明韓信的用兵藝術及其與《孫子兵法》之間的關係,我們以其指揮的井陘之戰作為經典戰例,進行深入分析。這一戰例之所以堪稱經典,是因為韓信乃是在己方各方面條件都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取勝的,此戰中,他的軍事天賦可謂發揮的淋漓盡致,達到了其用兵藝術的巔峰狀態。

01 用探子摸清趙軍情況,知己知彼

當時趙軍的統兵將領是陳餘,陳餘賬下有個謀士叫李左車。陳餘並沒有什麼厲害之處,但是李左車卻通曉兵法,頗有謀略。當得知韓信要來北上攻趙時,李左車就建議陳餘在井阱口設伏,伏擊韓信的後勤,讓他不能深入作戰,然後在一舉擊之。這也是韓信最擔憂的地方,如果陳餘按照李左車的計劃行事,那麼歷史有可能要改寫了。但是陳餘仗著自己兵力遠多於韓信,而且是防守方,根本不會李左車的建議,準備把韓信放進井阱

通道,直接從正面擊垮韓信。韓信派探子查明這一情況後,才大鬆一口氣,令全軍向井阱口進發。其實,韓信每次用兵前,都會做足情報工作,這也是他能取勝的重要原因。

02 背水列陣誘敵,轉化攻守形態

韓信北上擊趙,是典型的進攻作戰,趙軍駐防井陘口,是防禦作戰。按照兵法的基本原則,進攻作戰一方的兵力一定要大大超出對方兵力,孫臏說的 “客倍主人半”就是這個意思。然而,從當時雙方的兵力對比來看,韓信軍約3 萬人, 趙軍 20 萬人, 大致是 1 :7 的比例,且韓信軍隊多是剛招募的新兵,既無作戰經驗,也缺乏作戰能力。顯然,如果韓信作為攻方對趙軍發起強攻,其結果肯定是凶多吉少的,那怎麼辦呢?

孫子兵法又講到 :“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形篇》)。既然形勢對自己不利,那就創造形勢,變易主客、化攻為守。於是,韓信背水列陣,引趙軍前來進攻,這樣一來,自己就變成了守方,而趙軍變成了攻方。這顯然是違背兵法常識的,所以趙軍看見韓信的列陣後,都哈哈大笑。當然,如果只是這樣,那遠遠贏不了的,充其量也只是馬謖之流的水平,那麼韓信還做了什麼呢?接著往下看。

03 分批次渡河,留後隊壓陣

背水一戰,其實遠沒有想的那麼簡單,首先,韓信已經知道了陳餘的意圖,那就是要從正面一舉擊垮自己,所以,韓信充分利用了這個信息。在韓信與井阱口之間有一條河,叫綿蔓水。韓信先派一萬人過河,當然,這一萬人肯定是萬分不情願的,脫離了大部隊,明擺著上去就是送菜。但是韓信跟他們說:我留在最後渡河,你們先過和,放心,在沒看見我的旗號之前,趙軍肯定不會向你們發起進攻的。果然,事情就像韓信預想的那樣,趙軍沒有發起進攻,而是在靜悄悄的等待韓信的大部隊全部過河,然後一舉殲滅。韓信殿後,在所有的部隊都過河後,他馬上下令原先過河的一萬人原地不動,然後帶剩下的人衝殺過去。陳餘一看,我不打你你反倒主動來打我,於是率軍出戰。正面接敵後,韓信軍隊畢竟數量、士兵素質都不如趙軍,很快落於下風,於是,韓信命令往回撤退。由於有之前的一萬人壓陣,退兵會並沒有陣腳大亂,被衝到河裡。這,正是韓信想要的結果。

04 神來之筆,偷襲後方

韓信背水列陣的同時,派出兩千輕騎,各持漢軍赤旗一面,埋伏於敵人大營附近的山中。背水列陣的部隊,用以正面防禦,是謂“正兵”,預先埋伏的兩千騎兵伺機出擊,是謂“奇兵”。當趙軍全軍追擊韓信部隊時,原先埋伏在山上的兩千精銳迅速出擊,一舉奪下趙軍此時已經是空蕩蕩的大營,拔下趙軍旗幟,換上漢軍旗幟。而那邊,由於韓信的軍隊已經被壓縮到了河邊,退無可退,韓信高聲大喊:“退無可退,諸君何不奮力二戰”。於是,全軍死戰,趙軍始終不能擊垮韓信。終於,趙軍沒有耐心了,準備收兵。但這時候回頭一看,頓時呆住,大營怎麼被漢軍佔領了。

而這邊漢軍看到這個情況,頓時信心大增,奮勇追擊,一下趙軍變成逃跑的一方了。而井阱口的兩千漢軍也趁勢出擊,陷於兩面夾擊的趙軍終於崩潰,被韓信擊潰,隨後,趙國滅亡。

結語

縱觀整個戰役,各個環節可謂是環環相扣。首先,在探明瞭趙軍不會攻擊後勤部隊後,韓信才敢進軍。其次,韓信背水列陣之處,左右兩面皆是河流,背後是綿蔓水和太行山,這就使周圍的地形成為輔助韓信防守的有利條件,即趙軍無法從側翼和背後迂迴進攻,而只能強攻正面。再者,韓信背水一戰前,是留下了一萬部隊留守岸邊,以便接應退回來的大部隊,韓信也想到了,正面接敵肯定頂不住趙軍的攻擊,正是由於這一萬人,韓信的部隊才沒有敗沖垮。最後,派出兩千奇兵襲擊趙軍大營,最後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大敗趙軍。


一卷青史


韓信剛開始當兵時,在楚霸王帳下當警衛,每日裡聽將軍指揮作戰,時間久了,自己對於這些事情,如何作戰早就瞭然於胸。再加上他本身就有軍事頭腦,稍稍動動腦筋,對待戰事,沒什麼應付不了的。

第一點,他是讀過兵書的,

第二點,他在楚軍營裡當將軍警衛,

第三點,他本身熟讀兵法,在將軍指揮作戰時,與自己的作戰思想不謀而合。

他佔有先天條件,這是優勢。他還甚至知己知彼,瞭解楚的優勢劣勢。

還有,他本身就是個軍事天才,善於利用士兵。有句話說得好“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但這是後話了。

所以,我認為韓信有先天優勢,還有他本身就有過硬的軍事才能。故而,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對漢都是碾壓式的優勢。

慧眼識人當屬蕭何,但奈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倘若一個人有才華有能力,但沒有平臺,沒有機遇,縱然是金子,也難免被時間埋沒,興許等久了才被發覺。

一個人有才華能力,就猶如一把尖錐。沒有機遇就展現它的能力,倘若一有機遇,把他放入囊中,尖錐頃刻間便會脫穎而出。

韓信正如一把尖錐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