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开始也是靠纸上谈兵打动萧何,可他为何就能一路开挂,却不像赵括、马谡一样一败涂地?

黎小鱼


这里是芒果论史!

这篇回答下的分析已经够多了,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这个问题,不是韩信,不是赵括更不是马谡,而是从君主,从刘邦的角度来谈一谈。

这是一个假命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假命题呢?因为韩信和赵括、马谡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汉中对”的纸上谈兵根本就没有令刘邦重用韩信。韩信被刘邦败为大将军并非因为其兵法,而是因为萧何力荐,但此时的大将军韩信并未进入刘邦集团的权力核心。

一.韩信为何被拜为大将军?

韩信本是项羽手下的士兵,逃到了刘邦手下试图出人头地,但无亲无故又无军功可证明自己的情况下,韩信连和刘邦搭话的机会都没有。韩信并非恃才自傲的榆木脑袋,在这种情况下,他找了两个人为自己代为引荐,一个是滕公夏侯婴,还有一个是萧何。

夏侯婴是刘邦的马车夫,在整个《史记》中他的出场次数极为频繁,是刘邦从沛县到巴蜀的老下属,深得刘邦信赖。萧何是刘邦的左膀右臂之一(还有一个是张良),在巴蜀之地时期,萧何有所作为,把穷困的巴蜀之地也打理得井井有条,是刘邦手下的二把手。

也就是说,韩信找了两个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来引荐自己。那么,引荐的结果如何呢?夏侯婴引荐韩信后(这是第一次引荐),刘邦给了韩信一个小官,萧何引荐韩信后(这是第二次引荐),刘邦对韩信不做处理。由此可见,刘邦是不吃裙带关系这一套的,不拿出真本身受不了重用。

在萧何引荐之后,韩信深感在汉王手下也无出头之日,于是决定连夜逃跑,换一个“有眼光”的老板,萧何得知此事后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赶紧去追韩信了。刘邦手下的人就给刘邦报告,“丞相跑了!”,本来就被封到了穷乡僻壤,子房回去找韩成了,萧何又半夜跑路了,刘邦这汉王做得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没多久,萧何就又回来了,刘邦那是一个又气又喜,追着萧何一顿打骂,才知道萧何是追韩信去了。这韩信究竟是何方人物,能让我的丞相不顾一切去追他?刘邦此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到了韩信的不一般之处,但仍然不太重视。萧何告诉刘邦,封韩信为将军仍然不够,要封大将军才行,而且得沐浴更衣,把排场弄大一点来拜将!

刘邦听得是不以为然,但看萧何一本正经的样子,也就照做了。此时的刘邦根本不认为自己有实力再击败项羽,封韩信为大将军也不过是为了稳住萧何罢了。

二.被封为大将军后,韩信受到重用了吗?

很遗憾的是,虽然韩信的“汉中对”让刘邦感到非常惊艳,但刘邦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相信别人的空口白话。“还定三秦”的过程中,韩信唯一的作用就是出了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至于具体实施,都是由刘邦亲自带兵完成,换句话说,刘邦根本就没打算把兵权放给一个毫无战绩的年轻人,可见韩信虽然顶着大将军的名号,但仍未被重用。

彭城之败后,刘邦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论打仗,他真不是项羽的对手!”这样的情况下,刘邦想到了用分天下的方式来征募可以击败项羽的人才。张良为刘邦推荐了三个人,韩信、黔布和彭越,得此三人可得天下!到了这个时候,刘邦才真正的放了兵权给韩信,让韩信自己带一只军队作战。

三.刘邦把获胜的筹码都压在了韩信身上吗?

答案又是否定的,楚汉战争的筹码,刘邦一直都押在自己身上。楚汉战争有两条线,第一条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对峙,从荥阳到南阳,刘邦虽然总是被击溃,但他确实是一直在和项羽的主力部队作战,牵扯住了楚国的大部分军事力量。

另一条线是韩信灭魏、代、齐、燕、赵,开辟第二战场,与刘邦、彭越、黔布一起对项羽形成包围夹击之势,最终奠定楚汉之争的胜利基础。乍一看,韩信似乎很受重用,但实际上刘邦仍不相信韩信。韩信每一次打了胜仗,刘邦就收走其精锐,令韩信用新兵继续进攻。

井陉之战,韩信用三万新兵击败赵国二十万大军,潍水之战,龙且带着他的二十万大军被韩信打得溃不成军。从魏国到齐国,韩信的军队从三万打到三十万,还不包括抽调出去支援刘邦的军队。换句话说,刘邦就没想过韩信能赢,本来韩信只不过是刘邦的一招后手,没想到这家伙太能打,把暗棋活生生给打成了主线。

刘邦的与众不同

刘邦善于听取意见,但不代表他会盲目听从,韩信从被夏侯婴举荐开始,到萧何,再到张良,三个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先后举荐韩信,刘邦仍然只给了韩信一只偏师,这说明,刘邦从不把胜利的希望全放在他人身上,他信任的始终是自己。

即便后来,韩信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但在和项羽正面对抗的战场上也始终是刘邦自己在坚持。所以,韩信就算是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的庸才,刘邦也不会一败涂地,至少不会被庸才拖后腿。“不要试图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这就是刘邦启用韩信的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人生哲理。

相比较之下,赵国君主就是将整个赵国希望全交给了赵括,结果最后一败涂地,一无所有。诸葛亮过于信赖马谡,虽然刘备死前多次告诉他马谡不可重用,但他还是重用马谡。如果是刘邦,那么可能就不会输得这么惨,因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是为愚蠢。

小结

韩信的军事天赋不可否认,历史上可以称之为兵仙的也仅此一人。但赵括、马谡的失败导致国家整个一蹶不振,除了其个人的能力不足之外,统治者和领导者的识人、辨人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芒果论史


韩信就是军事天才。是不能以常人来对照的。

中国的军事天才很多。

韩信,霍去病,陈庆之,吴起………

我记得亮剑有一段子:如果读军事理论能做将军,军事学院的教授全是将军了。

马謖,赵括是典型的学院派。

亮剑有一段讽刺学院派的:地图全是开阔地,一上战场全拉稀。[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楼上几位军事天才又各有各的特点。

韩信的仗全是巧打,奇谋频出,很少跟敌人硬干个。十面埋伏,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霍去病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史书没有记载霍去病读过啥兵书,汉武帝也是想锻炼一下他,结果收获了有汉一朝最耀眼的将星:8千人干翻人家几万。封狼居胥,到达军人荣耀的巅峰。

陈庆之很奇怪,前半生居然是个秘书+侍从。连个纸上谈兵都没有过。率七千人干翻三十万,而且还破城。七千人破城!前朝的王邑,后来的陈友琼都不敢跟陈庆之打招呼了。他的履历让我汗毛直竖。

吴起属于复合型人才。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早期学儒术给老师踢出校门,只是私德有亏,不容于当世。前期郁郁不得志,换了很多老板都没机会领兵。最初领兵之时,因老婆是敌国人,国君不放心,结果杀妻以明志,最终以弱胜强。特点爱兵如子,一生未尝败仗。吴起跟孙武并称孙吴。最耀眼吴起以五万干翻秦惠公五十五军队。著有吴子兵法,武庙十哲之一。

牛逼的军事天才,在历史中异常耀眼。往往我们很奇怪:都一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你咋能飞天呢?

所以这些军事天才太牛,普通人理解不了也很正常。因为你们都不是天才。[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不花钱降温工程


衡量一个将领的能力,得看他的对手是谁?

而韩信之所以能一路开挂,除了本身的能力外,还与韩信的对手非常弱有关,而正是由于韩信的对手弱,而让韩信得以施展计谋,一路收获经验,一路开挂,越战越强。

赵括的对手是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赵括本人却是初出茅庐的新手,白起身经百战,颇有才能,对付一个新兵蛋子的赵括,白起绰绰有余。



马谡的对手是张郃,张郃是当时魏国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良将,当世名将,身经百战,从军三十多年,而马谡呢?只有军事理论,没有军事实践,再加上马谡在战场上犯了很大的错误 ,马上被张郃抓住机会击败。

而韩信的对手呢?首先是魏豹。

魏豹是原魏国的贵族,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依靠借来的数千士兵,占了原来魏国的一些地区,魏豹基本就是墙头草一样的存在,刘邦强就投靠刘邦,项羽强就投靠项羽,你要说魏豹多么有才能,恐怕谁也不会相信。



韩信破魏豹用的就是声东击西之计,把重兵陈与一处假意要渡河,然后以奇兵从另一处渡河,魏豹就上当了,然后大败被擒。

韩信的第二战是陈馀。

陈馀是什么人?陈馀是原六国中魏国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与张耳为刎颈之交,参与秦末农民大起义,成为赵国的上将军,后来因为巨鹿之战未主动救援巨鹿城与张耳闹翻,两人互相攻击。



陈馀身上有很多战国时期的贵族行为,例如陈馀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死记硬搬照抄兵书的计谋,不是说陈馀是个庸才完全没有能力,只能说陈馀有一定的局限性,至少陈馀不如李左车。

韩信破陈馀是用背水列阵、奇兵易帜击败陈馀的,陈馀完全没有察觉韩信的计谋,因此大败丢了性命,如果换做李左车,估计韩信就不一定能赢了。



计谋的使用是要看对手的,从不否认韩信确实是天下奇才,善于使用计谋,但韩信运气也确实好,遇到的对手都是一些超级弱的对手,如果韩信遇到白起和张郃这样的名将,声东击西和背水一战,能成功吗?我看不能,在名将面前,那些计谋可能根本就施展不了。

不是人人都能使用背水一战取胜的,计谋的使用还要看对手和当时的环境,不能照搬硬抄,韩信是谋战派的杰出代表,和别的武将不同,不会出现在战场上和你硬拼的,韩信总是使用各种各样的计谋来取胜,想想看,如果韩信遇到一个精通计谋的名将,这些计谋如果被看穿,那么韩信如何取胜呢?



韩信打龙且也是这样,不跟你力战,而是使用半渡而击的计谋,如果识别不了韩信的计谋,基本上就会失败的。

韩信就是这样靠计谋一步一步打出经验,一步一步一路开挂,再加上韩信遇到的对方都不够强,才让韩信成就了千古名将,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代那个人才辈出、名将如云的时代,韩信能不能取胜就难说了。



就是在楚汉战争中,重大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刘邦领导的,如还定三秦,是刘邦领导的,彭城之战,也是刘邦领导,另外刘邦是在正面战场对抗强大的项羽,而韩信则是偏师,对付一些弱小的对手,如果一开始就让韩信去打项羽,很难说韩信打得能比刘邦好多少,因为对手太强了。



成就英雄是需要时势的,当然了英雄本身也要有强大的能力,韩信能够成就军事大的巨大声望,一是本身能力出众,二是对手太弱,时势对韩信有益,原来的六国各自为战,也是让韩信一一击破的原因。

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期,那么韩信就有可能只是三国名将之中一员,成就不了大的事业,因为时势不同。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韩信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打仗的经验的,而且资历不浅。

1、韩信有实战经验。

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前就在项军中干了好几年了,而且还是执戟郎,虽然现代人看这个名字就好像是看大门的,但实际上执戟郎是项羽的贴身侍卫,这说明韩信一方面肯定会随着项羽一起冲锋陷阵参加战斗,一方面也能够接触到楚军的高层谋划。从史书上记载韩信曾向项羽提出几次建议但未被采纳来看,执戟郎实际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参谋,也就是说韩信在加入汉军之前不仅参加了战斗,也已经接触了很多战略级别的军事谋划。韩信年少时虽穷,但他识字懂数学,所以不可能是一般家庭出身,肯定是韩国贵族出身,这种人投奔项羽不可能只当个小兵。项羽手下几十万大军,一般士兵别说给项羽提建议,面都不一定见的到。

所以,韩信和赵括、马谡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他不仅是参谋,也参加过真正的战斗,知道带兵打仗是怎么一回事。

2、韩信也有足够的资历领军。

韩信在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之前就是汉军的治粟都尉,虽然是管后勤的,但都尉已经是领军的中级军官,再往上就是将军,陈胜起义时就是陈胜自立为将军而吴广为都尉,陈平投汉一开始也是都尉。这个职位已经说明韩信完全有单独领军的资历。后来韩信直接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属于越级提拔,但其实也就越了两级而已,因为就算不越级,都尉再往上升也是中郎将了。

因为史书对韩信在成为汉军大将之前的历史写的很少而且写的很惨,所以导致很多人有误解,以为韩信是从一个小兵一步登天的,实际上韩信在拜将之前就已经凭能力和资历一步步升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了。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赵括的败局是必定的,知道为啥换下廉颇不?就是因为廉颇知道赵国实力不济,两个直接刚正面打不赢,所以廉颇跟白起打消耗战,秦国补给没得赵国快、充足,廉颇是在等秦军士气低落,人疲马乏之后去打秦军。没想到赵王那傻逼中了范雎的离间计,以为廉颇不行了,而且大军出征粮草消耗很大,赵国也快负担不起了,就派愣头青赵括当主帅,赵括知道赵王换下他的意思就是主动出击,所以就去跟白起刚正面了。赵军哪是秦军的对手嘛!加上白起身经百战,熟练使用兵法地理就干掉了赵括和他带领的主力部队。赵括一死,十多万人群龙无首就投降了。纸上谈兵与其说是赵括的愚蠢,不如说是赵王的愚蠢。赵括至少还是一个少年英雄,他在强大的对手面前至少没有退缩,畏惧。长平之战罪不在他一人,或者说错的最多的是赵王的昏庸,赵括只是他的替罪羔羊。赵括要是遇上的不是秦军和白起,加上赵王不催战。随便换成哪一个势均力敌的国家都不会有长平之败。


书生即朮生


韩信的胜利一方面归功于自己的军事才能,一方面归功于对楚军统帅的了解。

项羽生而自负,他从来没把韩信放在眼里,尤其韩信还做过他的执戟郎中。

所以,当项羽听闻韩信做汉军大将的时候,更让项羽觉得汉军无人,且当时汉军地处偏远蜀地。

当时的汉中守将章邯更是不相信汉军会从千里蜀道来返攻楚军,加上韩信的暗度陈仓之计,打的章邯措手不及。

项羽当时忙于平乱,刘邦趁乱联合了其他诸侯共伐项羽,使双方的强弱局势发生了变化,这也为韩信的开挂做了很好的铺垫。

赵括,马谡跟韩信不能相提并论。

赵括当时就算不中白起的计策,死守边防。最多只是耗时长点罢了,因为双方军力及国内最高统帅的悬殊,赵括也是必败无疑。

马谡的对手是司马懿,连诸葛亮都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何况马谡呼?

所以,假设让韩信替代赵括和马谡指挥当时的战争,也不一定能胜。他们所处的局势和对手决定了他们的成果。

时势造英雄,他们都是时势的作品。


午夜风


我很喜欢《人间正道是沧桑》里,董建昌对杨立青说过的一句话,“年轻人,不要取笑纸上谈兵,这纸上之功,大有深浅。学的好的,有一二分之见。学的再好的,有六七分之见。”

纸上谈兵本身并没有错,赵括和马谡的失败,只是因为被用错了地方。而韩信同样是纸上谈兵出身,他比赵括和马谡在命运上的不同,就取决于成长路线的差别。

其一,什么是纸上谈兵。

指挥行军打仗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

行军布阵、后勤补给、士气军心,每一样细节都足以决定整个战局的成败,而所有的这些,最初都是在纸上形成的,是前人血与泪形成的实战经验落实在纸上形成的兵书。

大部分的军事指挥人员,很难从娘胎里带出天生的军事智慧,兵书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从中他们可以获取一个军事指挥者的基本素养。

  1. 行军布阵的方法。战争很讲究交兵时的阵型和兵力配置,不仅现代战争十分重视,在冷兵器时代同样很重要。因为古代的传令和通讯方式十分落后,特定的阵型可以让己方人员在分散后不至于陷入混乱,同时也更好地采取迂回、包抄等等战术,将敌人分割包围。

  2. 古代的交通条件落后,行军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行军的速度、不同部队间的调度和配合、安营扎寨的注意事项等等,都需要事先考虑好。

  3. 军队要有纪律和制度,这不仅是为了稳定军心、确保军队不涣散,更重要的是在战场上形成有利的对战局面。

  4. 兵书还会提供前人的经验教训,让学习者在自己的思考中去不断复盘一场场战役,磨练自己的军事谋略。

所以说,纸上谈兵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方法论和军事理论知识,让军事指挥人员系统、高效地掌握军事作战的基本要领,也就是“学的好的,有六七分的见识”。

没有这六七分的见识,完全靠直觉和天赋打仗,那属于军事天才的专利,这样的人万中无一。

其二,如何克服纸上谈兵的缺点。

有了六七分的见识,剩下的三四分见识最为关键,也最为难得,那就是实战经验。只有在真正的战场上见识过刀光剑影和尔虞我诈,才能知道兵书上那些理论的真正用法。

实战最重要的就是变通和创造。

兵书人人都能读,而且它所描述的只是特定的作战场景、特定的交战双方。

真实的战场存在太多的变数,天时地利人和,每一个方面的变量都会让兵书上的教条变成废纸。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教条的基础上加以变通和创造,那就可以稳操胜券了。

但是这种变通和创造往往是不成熟的,必须以丰富的实战经验来纠正和调和。

因此,有了六七分见识之后,最佳的选择是去军队里做幕僚和参军,给真正的决策者出谋划策的同时,不断观摩、实操,最终成长为大将之材。

其三,韩信与赵括、马谡的不同。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无人能敌,但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甚至幕僚的经历都没有。赵孝成王是听信了谣言,直接就把赵括任命为最高统帅。


马谡一直在诸葛亮手下做参军,素来以智计闻名,多次出谋献策,颇受诸葛亮重视,因此被委以重任,镇守街亭。马谡并不是没有实战经验,而是太过自负。左传云,“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当一个人以某一项成就沾沾自喜、目空一切的时候,也就离失败不远了。

因此赵括和马谡,一个是毫无实战经验,一个是对自己太过自信、不听劝阻,更不幸的是,赵括碰上了战神白起,马谡碰上了老将张郃。

失败并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决策者的失误,完全是把他们”纸上谈兵“用错了地方。如果对手只是普通人,二者的遭遇不会怎么凄惨。

赵括需要再多一些历练和磨砺,而马谡则是需要多在副手的位置挫挫锐气、学会倾听意见。

再看淮阴侯韩信,他出身寒微,从小在市井中长大,社会经验丰富。后来也曾投身项羽的账下,但并不被重视,屡次献计均未被采纳,改换门庭到了刘邦手下,也一直只是个管理仓库的小官。

尽管很少能实际接触军务,但是这种“混社会”的经历让韩信学会了冷静、思考和变通,既在“处处留心皆学问”中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又避免了马谡那样的轻敌和失误。

背水一战中,韩信大胜李左车后,就有部将曾经问他,“兵法上说的布阵应该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而将军为什么能背水为阵还取胜呢?”。

韩信的回答是,“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既然我平常没有机会训练诸位将士,在这种情况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军队早就溃散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可见韩信的谋略并非是凭空而生,一样是来源于“纸上谈兵”,只是他凭借自己的经历培养了更高的情商,能够在实战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和辨析进行了变通,这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

结语

实际上,纸上谈兵,就和武术里的招式一样。武林高手往往说,“无招胜有招”,不按套路出牌才能没有破绽。但那是武功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效果,普通人没有招式,打出来的那就叫”王八拳“,满满的全是破绽。


霄林天


我认为韩信的成功是靠自己的理论和在项羽身边实践的结合

韩信早年间四处流浪无名小卒一个

韩信出生不详家庭背景不详来历也不详,甚至老师是说更是没有确切记载,好像完全是半路杀出的野小子,但韩信四处流浪期间衣食却无愁,而且随身背着剑就估计猜到他身份绝不是一般人,也许是六国中的没落贵族

因为在哪个年代铁器非常昂贵,能用的起剑的非富即贵,而且韩信还认识字,说明他受过一定教育,所以说韩信背景绝对不简单,而且军事理论肯定是跟他人学来的


韩信初入项羽军营当了执戟郎

韩信在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钟离昧,切钟离昧是项羽团队核心成员,因此通过钟离昧引荐韩信做了执戟郎,所谓的执戟郎就是手拿戟站在项羽召开军事回忆的大帐外,这个有点相当于现在的贴身保安

韩信对项羽的作战风格及理念完全了解

由于职务便利,项羽每次和范增以及军中核心成员讨论军机要务时韩信都能听的一清二楚,久而久之韩信对项羽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作战风格,军事水平,都有一定的了解,也许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韩信更能清晰地分析项羽的优势及不足,而且曾经多次当项羽正在开会时韩信忍不住了闯进去给项羽提意见,但项羽那时候却看不起韩信,每次都被项羽轰了出去



韩信的作战风格有项羽影子

韩信在后来加入刘邦团队中作战就有项羽的风格,比如韩信对战赵军时所使用的背水一战就是项羽破釜沉舟的翻版,项羽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天口粮跟秦军决一死战,赢了才能活命,输了则必死绝不做投降,而韩信的背水一战 在面对数倍与自己的敌军,所有士兵背水排列,这就意味着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必死无疑,因此士兵把求生欲发挥到极致最终取得了胜利



韩信对项羽知己知彼所以面对项羽才能不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韩信本身就有相当惊人的军事理论,之后又在项羽军营得到实践,而韩信又利用职务之便经常窥探项羽讨论军机要务,对项羽有一定了解

因此在日后对战项羽团队时才能抓住项羽弱点进而一举消灭项羽,但项羽霸王之名一点不虚,面对韩信几十万大军仍然成功突围,但最终还是乌江自刎


月影青霜


历史上的名将有两种,一种是经过不断学习,在战争中总结经验,最后成为名将。这条路也是大多数名将走过的路,这里就不举例了,因为例子实在太多了。另一种就是战争天才,这类人似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他们一出山,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打的仗也都是常人看不懂的“神仙仗”,这类人比较少见,历史上也寥寥无几。霍去病,韩信,就是这种人。

的确,韩信也熟读兵书,但是,与赵括,马谡之流不同的是,韩信从来不把兵书奉为圭臬,在他眼里,所谓兵书,阵法,都是他手中的工具而已。而且,就算“孙子兵法”这样伟大的兵书,虽然里面教授了很多面对不同敌人、地形、环境的应对之法,但是也没说这些应对之法是可以机械套用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话才是孙子兵法的精髓,可惜,很多将领并不能达到这么高深的境界。

下面,为了更好地说明韩信的用兵艺术及其与《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其指挥的井陉之战作为经典战例,进行深入分析。这一战例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韩信乃是在己方各方面条件都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取胜的,此战中,他的军事天赋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达到了其用兵艺术的巅峰状态。

01 用探子摸清赵军情况,知己知彼

当时赵军的统兵将领是陈馀,陈馀账下有个谋士叫李左车。陈馀并没有什么厉害之处,但是李左车却通晓兵法,颇有谋略。当得知韩信要来北上攻赵时,李左车就建议陈馀在井阱口设伏,伏击韩信的后勤,让他不能深入作战,然后在一举击之。这也是韩信最担忧的地方,如果陈馀按照李左车的计划行事,那么历史有可能要改写了。但是陈馀仗着自己兵力远多于韩信,而且是防守方,根本不会李左车的建议,准备把韩信放进井阱

通道,直接从正面击垮韩信。韩信派探子查明这一情况后,才大松一口气,令全军向井阱口进发。其实,韩信每次用兵前,都会做足情报工作,这也是他能取胜的重要原因。

02 背水列阵诱敌,转化攻守形态

韩信北上击赵,是典型的进攻作战,赵军驻防井陉口,是防御作战。按照兵法的基本原则,进攻作战一方的兵力一定要大大超出对方兵力,孙膑说的 “客倍主人半”就是这个意思。然而,从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韩信军约3 万人, 赵军 20 万人, 大致是 1 :7 的比例,且韩信军队多是刚招募的新兵,既无作战经验,也缺乏作战能力。显然,如果韩信作为攻方对赵军发起强攻,其结果肯定是凶多吉少的,那怎么办呢?

孙子兵法又讲到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形篇》)。既然形势对自己不利,那就创造形势,变易主客、化攻为守。于是,韩信背水列阵,引赵军前来进攻,这样一来,自己就变成了守方,而赵军变成了攻方。这显然是违背兵法常识的,所以赵军看见韩信的列阵后,都哈哈大笑。当然,如果只是这样,那远远赢不了的,充其量也只是马谡之流的水平,那么韩信还做了什么呢?接着往下看。

03 分批次渡河,留后队压阵

背水一战,其实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首先,韩信已经知道了陈馀的意图,那就是要从正面一举击垮自己,所以,韩信充分利用了这个信息。在韩信与井阱口之间有一条河,叫绵蔓水。韩信先派一万人过河,当然,这一万人肯定是万分不情愿的,脱离了大部队,明摆着上去就是送菜。但是韩信跟他们说:我留在最后渡河,你们先过和,放心,在没看见我的旗号之前,赵军肯定不会向你们发起进攻的。果然,事情就像韩信预想的那样,赵军没有发起进攻,而是在静悄悄的等待韩信的大部队全部过河,然后一举歼灭。韩信殿后,在所有的部队都过河后,他马上下令原先过河的一万人原地不动,然后带剩下的人冲杀过去。陈馀一看,我不打你你反倒主动来打我,于是率军出战。正面接敌后,韩信军队毕竟数量、士兵素质都不如赵军,很快落于下风,于是,韩信命令往回撤退。由于有之前的一万人压阵,退兵会并没有阵脚大乱,被冲到河里。这,正是韩信想要的结果。

04 神来之笔,偷袭后方

韩信背水列阵的同时,派出两千轻骑,各持汉军赤旗一面,埋伏于敌人大营附近的山中。背水列阵的部队,用以正面防御,是谓“正兵”,预先埋伏的两千骑兵伺机出击,是谓“奇兵”。当赵军全军追击韩信部队时,原先埋伏在山上的两千精锐迅速出击,一举夺下赵军此时已经是空荡荡的大营,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而那边,由于韩信的军队已经被压缩到了河边,退无可退,韩信高声大喊:“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二战”。于是,全军死战,赵军始终不能击垮韩信。终于,赵军没有耐心了,准备收兵。但这时候回头一看,顿时呆住,大营怎么被汉军占领了。

而这边汉军看到这个情况,顿时信心大增,奋勇追击,一下赵军变成逃跑的一方了。而井阱口的两千汉军也趁势出击,陷于两面夹击的赵军终于崩溃,被韩信击溃,随后,赵国灭亡。

结语

纵观整个战役,各个环节可谓是环环相扣。首先,在探明了赵军不会攻击后勤部队后,韩信才敢进军。其次,韩信背水列阵之处,左右两面皆是河流,背后是绵蔓水和太行山,这就使周围的地形成为辅助韩信防守的有利条件,即赵军无法从侧翼和背后迂回进攻,而只能强攻正面。再者,韩信背水一战前,是留下了一万部队留守岸边,以便接应退回来的大部队,韩信也想到了,正面接敌肯定顶不住赵军的攻击,正是由于这一万人,韩信的部队才没有败冲垮。最后,派出两千奇兵袭击赵军大营,最后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大败赵军。


一卷青史


韩信刚开始当兵时,在楚霸王帐下当警卫,每日里听将军指挥作战,时间久了,自己对于这些事情,如何作战早就了然于胸。再加上他本身就有军事头脑,稍稍动动脑筋,对待战事,没什么应付不了的。

第一点,他是读过兵书的,

第二点,他在楚军营里当将军警卫,

第三点,他本身熟读兵法,在将军指挥作战时,与自己的作战思想不谋而合。

他占有先天条件,这是优势。他还甚至知己知彼,了解楚的优势劣势。

还有,他本身就是个军事天才,善于利用士兵。有句话说得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这是后话了。

所以,我认为韩信有先天优势,还有他本身就有过硬的军事才能。故而,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对汉都是碾压式的优势。

慧眼识人当属萧何,但奈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倘若一个人有才华有能力,但没有平台,没有机遇,纵然是金子,也难免被时间埋没,兴许等久了才被发觉。

一个人有才华能力,就犹如一把尖锥。没有机遇就展现它的能力,倘若一有机遇,把他放入囊中,尖锥顷刻间便会脱颖而出。

韩信正如一把尖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