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能得以善终?

sgill-理


方国珍得以善终的原因在于:他的死恰逢其时,方国珍死的时候,朱元璋因为天下未稳,还没有顾着大开杀戒呢。

(1)朱元璋是从1375年开始逐渐对功臣进行屠戮,1380年以后才第一次集中屠戮功臣,而方国珍1374年就病死了。

1375年三月(1375年4月),廖永忠因为僭用龙凤等事宜被朱元璋赐死,死时53岁。廖永忠和廖永安兄弟乃是“巢湖水军”势力的领袖,属于第二批次投降朱元璋的势力,属于朱元璋的亲信。

他做的最秘密的行动就是淹死“小明王”(1366年),小明王一死,朱元璋就可以公开的没有任何道德限制的“自立为王”了。

淹死“小明王”后,表面受到惩罚,但实际上一直被重用。对朱元璋如此重要的亲信,因为“簪越”就被赐死了。由此,人们将廖永忠的死,视作朱元璋对功臣有目的做法的开始。

方国珍在1368年十一月彻底投降明朝后,仍然活了五六年,1374年病逝,显然没有赶上。1375年是“孤立事件”、1375年的“空印案”(一说为1382年)则属于集体试探行为、1380年的“胡惟庸案”则是大规模正式屠戮地开始。因此,方国珍死得真是时候。

廖永忠

(2)怎么一个病,为啥得病不知道,只能靠小说家的筹划了,学历史的人没有证据只能当做其正常死亡

另外,方国珍投降后两个多月就来到南京被“监视居住”,一直到死几乎都在朱元璋地控制之下。他的势力早已经被剪除了,他的心理其实一直处在煎熬中。

朱元璋实行“禁海政策”,大规模反元时期的“反元海上部队”被朱元璋遣返。然而,在海上生活的人忍受不了“禁海”。

由此,“海上部队”造反的情况非常多。而在这些部队中,作为“海上反元领袖”的方国珍几乎天天都得到自己的原有下属造反的消息。最有名的就是舟山群岛的兰山起义。

您想,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四面八方都是朱元璋的人,天天接到自己的原有部队造反消息后,这些人会对方国珍什么态度。

由此,可想而知,方国珍的心理受了怎样地煎熬。要知道,朱元璋手下大老粗居多。


坐古谈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方国珍的聪明之处。

朱元璋曾经有三大敌人: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

其中陈友谅实力最强,比朱元璋还厉害;

张士诚实力大体和朱元璋旗鼓相当。

而方国珍的实力最弱。他本来是浙江的私盐贩子。

私盐走私在当时可是杀头的大罪,一般只有亡命徒才敢去做。

方国珍其实就是一股黑社会分子的头目。

后来见私盐赚不到太多钱方国珍干脆下海做了海盗,集中了几千人。

但方国珍根基不好,实力不强,仅仅盘踞浙南而已,手下兵力也不多,属于土皇帝,地头蛇。

相反,陈友谅的实力是方国珍的十倍,张士诚也比方国珍强得多。

然而,陈和朱元璋决战时被打死,张士诚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后斩杀。陈张死后,家族基本都被诛灭。

有意思的是,方国珍却是善终。

洪武七年(1374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7年后,方国珍病死,终年56岁。在当年,这个死亡年龄不算小了。

方国珍死后,被朱元璋赏赐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朱元璋亲自设祭,命翰林学士宋濂作《故资善大夫广西等行中书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铭》为祭。

那么,方国珍为什么会有善终呢?

因为他聪明。

1362年,方国珍和蒙古人以及福建陈友定结盟,一通对付朱元璋。

5年后,扫平强跌朱元璋出动大军攻打方国珍。

仅仅1个月的时间,朱军攻占黄岩、温州,并在曹娥江击溃方水军,方国珍退守舟山,

这种情况下,方国珍没有顽抗,2个月后交出了地盘和军队,投降了。

因为主动交出地盘和军队,朱元璋虽恼怒,当年指责方国珍反复无常,是小人。

即便如此,朱元璋仍然任命他高官,无权但享受很高的待遇。

这就是识时务的好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投降就是了,反正地盘都是抢来的。


萨沙


方国珍之所以得以善终,其实主要有两点:

1、方国珍不同于陈友谅和张士诚,他威胁小并且是主动乞降的;

方国珍可以说是元末农民起义运动的首义,他在1348年(至正八年)就聚众数千人,反抗元朝,不断劫夺海运漕粮,比韩山童和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起义,还要早三年。

尽管方国珍是首义,但他的势力却并没有发展到十分大,只是占据着浙东庆元、温台等地区,始终都不是争夺天下的有力竞争者。他不像陈友谅和张士诚那样,都曾称王称帝。因此,方国珍对朱元璋所造成的威胁并不大,朱元璋自然也就没必要非得杀掉他不可。

虽然,方国珍一向反复无常,开始时一面讨好朱元璋,一面又接受元朝加封官职;之后又开始转而对抗朱元璋,与北方元朝的扩廓帖木儿和南方福建的陈友定联通。

但等到朱元璋转而对方国珍出手时,那时的朱元璋已经相继荡平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股主要的汉族势力,大明王朝也建立起来了。加之,面对朱元璋的征讨,方国珍抵抗没多久,就主动乞降了,这与张士诚宁死不降的态度不同。因此,朱元璋也没必要对方国珍下狠手,甚至还有点同情战败的方国珍。

2、方国珍得以善终,还有一点就是他死得早。

方国珍归降后,被朱元璋授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禄而不上任。实际上,方国珍之后就是顶着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在朱元璋的严密监视下活着。而且,没几年就离世了。公元1374年5月,方国珍病死,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撰《神道碑铭》为祭,那一年是洪武七年。

方国珍死时,朱元璋尚没有开始对功臣勋贵们展开大肆杀戮。之后,朱元璋所掀起的“空印案”、“胡蓝之狱”等,针对功臣勋贵们的大规模屠戮清洗行动,方国珍都很幸运的没遇上。

所以,方国珍能够得以善终,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死得早。而假如他再晚死十年八年,恐怕也是难以躲过朱元璋的屠刀的。



这些历史要读


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是我的台州老乡。方国珍兄弟五个都是在海上贩盐的,古代台州海边,这些海上讨生活的人很多,往往同时又是海贼。在明末乱世,方国珍这个海贼头子也趁机起事。\r\r但是方国珍占据的地盘,浙南温州、台州,再加上宁波,还是比较偏的,并没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其实并不具备争天下的实力。并且方国珍也确实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他所作的一切,无非就是让自己过得好一点。有人曾经建议他率军沿着海路北上,方国珍却明确表示,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r\r但是方国珍有一种乡土气质的狡诈,通俗点说,就是很喜欢在元朝、朱元璋,还是张士诚等各方势力之间左右逢源。他一直在观望中原的局势,不轻易下注投靠。元朝给封官,他接受;他跟朱元璋则是若即若离玩套路。他向朱元璋表示头疼,而且他儿子过去做人质,但是朱元璋要封他官他就借口年老不接受,因为那样会坐实了他投靠朱元璋。朱元璋也是,也不是省油的灯,就直接写信告诉他自己想清楚,点破他儿子作人质的目的,其实是想窥探朱元璋的虚实。\r\r这么来来回回,方国珍一直拒绝彻底投靠朱元璋。但是方国珍很有分寸,这个尺度把握得很好。比如,朱元璋手下驻金华的大将胡大海,被叛变的手下杀了之后,带着人头来投靠方国珍,方国珍就果断拒绝了,还截杀了叛将。 \r\r就这样,方国珍跟朱元璋来来回回一直搞到张士诚覆灭、陈友谅覆灭,接近统一天下了,这时朱元璋大局已定,也不再跟方国珍客气了,下了最后通牒。方国珍这时居然还想抵抗下,但形势比人强,方国珍最终还是选择投降,然后被迁居到南京,最后就死在了南京。\r\r方国珍之所以能善终,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一直有名义的归顺,还有他没有争天下的野心,也就说对朱元璋的威胁不大, 不然依朱元璋的性子是绝对不放过他的。\r\r不过,朱元璋对方国珍的余部其实是不怎么放心的啦,他的很多部下,被朱元璋给迁到远离海滨的安徽凤阳——朱元璋老家去看管起来了。现在温岭还有村子叫天皇村,他们会唱那个花鼓戏。怎么回事儿呢,据说是明朝中期,在凤阳那边过了好几代之后呢,他们还是思念故土,所以唱个凤阳花鼓讨饭回来,回到祖宗故里。


毛剑杰


方国珍是元末第一个举起反元大旗的起义领袖。甚至比后来在北方掀起巨大声势的红巾军起义还早。后期南方群雄争霸割据,方国珍与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也是重要的角色。但是和其他反元领袖的命运相比,方国珍可谓非常不错,既没有被武力兼并,也没有什么凶险的大战。 在南方局势明朗之后,略带狼狈的投降朱元璋,而且保留了一定的地位。病逝之后,朱元璋还亲自设祭,刘伯温撰写神道碑铭。总体来看是一个元末时期钱俶的人物。

善于腾挪,基本不得罪各方势力

方国珍虽然最早举起义旗,但是他始终是割据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等地,顺便控制海运。在他的一生奉行类似吴越钱氏的保境自守的政策,以保证自己在浙江的利益为根本,和各方势力都尽量不发生冲突。

  • 1348年,因为被仇家诬陷通寇,方国珍兄弟干脆杀死仇家,聚集数千人逃亡海上,并且多次击败前来进剿元军。这一时期是方国珍最困难的时期,当时北方的红巾军起义还没有爆发,朱元璋还在当和尚,陈友谅还在作书吏。所幸方国珍面对的元军都不是很强大,方国珍屡屡获胜之后,元朝地方官都害怕且无奈的以官职来招安他。而方国珍也不断的接受招安又进行反叛,反正就是逐渐控制庆元、台州、温州等地。

  • 1351年,北方爆发红巾军起义,极大的打击了元朝的统治,元朝政府的精力也就逐步针对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了。方国珍开始稳稳占据三郡之地,逐步成为割据一方的豪强。但是很快南方也爆发了许多反元起义,逐步形成了南方徐寿辉(陈友谅)、郭子兴(朱元璋)、张士诚和方国珍等相互混战割据的局面。

  • 从1348年起兵到1367年归降朱元璋。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方国珍很少参与各方势力的混战。尤其是和陈友谅、朱元璋等实力强大的对手都刻意保持良好的关系。较为有名的争斗还是早期和张士诚发生了一些战争。到后来他基本不参与各方争斗,甚至和元朝都保持一定的交往,他接受元朝政府的封官,然后通过海运往大都运送粮食。直到朱元璋逐步扫灭群雄,他才无奈投降归顺。

由此可知,方国珍能得到善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善于腾挪,基本不得罪各方势力。因此也就为了日后面对真正的胜利者保留了一些善缘。

胸无大志,没有成为“出头鸟”

作为起兵最早的方国珍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胸无大志”。他在起兵之初特别是对张士诚的战争中获胜之后,一度有希望进一步拓展地盘,进一步扩充实力。但是方国珍似乎天生不喜欢出头,得到庆元、温州、台州三郡之地后,就安于固守。

  • 根据《明史》记载,曾经有一位叫张子善的人劝说方国珍溯江而上,窥视江东,北夺青、徐、辽海。这是一个颇具野心的计划,但是方国珍却直接了当的说:“我志不及此”,就谢绝了这一提议。

  •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之后。方国珍第一个开始向朱元璋表示善意和顺从,派使者送去黄金和其他物品。随后在朱元璋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之间苦战之时,方国珍也没有落井下石予以痛击。假如方国珍有一定的野心,他要么就应该与朱元璋结盟攻击陈友谅和张士诚,要么就和陈、张二人一起围攻朱元璋,总之参与混战才能有机会扩充势力,虽然这样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但是方国珍仿佛很满足于割据三郡,对参与争霸的事情毫无兴趣。

  • 当然这种胸无大志的行为最终为他带来较为良好的结局。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对屡屡耍小聪明的方国珍还是比较宽容的。在方国珍被朱元璋击败,率部重新逃入海上之时,实际上方国珍手上已经没有了谈判的筹码,但是他写信给朱元璋乞降,朱元璋仍旧接受他的投降,并保全他的性命和给予官职。

由此可知,方国珍虽然起兵最早,但是他胸无大志,没有扫灭群雄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始终满足于割据三郡之地。再加上他很早就向朱元璋表示了归顺和善意,每年也进献一定的财物给朱元璋,最重要的是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和张士诚苦战之时,方国珍没有落井下石参与围攻。这就导致了朱元璋始终对方国珍保留了善意,最终即使失去了一切谈判的筹码,仍然得以保全了性命得到了善终。

围炉品茗人


在元末风起云涌的起义者中,方国珍的名字不如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等人那么如雷贯耳,但是他却独享一个记录:元末第一个掀起反元大旗的领袖。

方国珍起义后,割据浙东二十余年,游走在各方势力之中,最后得以善终,关键要素有两个。

第一是懂得生存:在反叛与招安之间率做文章,

方国珍,浙江人,他的家族世代以贩盐为生。

当时浙东的确百姓民不聊生,民间有句歌谣暗中流传:“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元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的某个同乡实在活不下去了,入海为匪,朝廷没能平定,方国珍便认识到“天下乱自此始”。赶巧他的一个仇家告他通匪,他便杀死仇家,和兄弟逃亡海上,召集数千人开始打劫元朝的海运皇粮,正式开始了反元之路。

接下来,他与元朝周旋,时叛时附,把造反和招安玩的很溜。

至正九年,朝廷派三万水军揖捕方国珍,兵败。方国珍请命于朝廷,被授为定海尉。

至正十年,方国珍再次反元,攻打温州。

至正十一年,元朝征讨失利再次招降他。

至正十二年,他重新反叛。

至正十四年,方国珍再次接受朝廷招安。

在一次次反叛与招抚之中,方国珍的势力越来越大,官至行省参政,据有庆元、温州、台州之地。

方国珍可谓谙熟懂得生存法则的,由此有个称号:“海精”

不过方国珍的行为在史学家看来便是:反复无信。其实在乱世,反复无常也只是是为了生存。

第二是他格局偏小,缺乏王霸志向——也可以理解为识时务。

再一次次反复之间,也使得方国珍太在于生存,目光有些短浅,只想着浙东这一亩三分地,缺乏争夺天下的志向。

这也可以认为是识时务。

至正十五年,除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外,方国珍拥有“千百之舟、数十万之众”,算得上一方霸主,有争夺天下的资本。

他身边的谋士劝他主动出击,成就霸业。

但方国珍却认为“朝廷虽无道,犹可以延岁月;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

从事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方国珍的选择是正确的,很识时务。

在朱元璋和张士诚以及和元政府相互争斗之际,方国珍采取观望的态度,立足割据浙东。当朱元璋做大后,他主动遣使纳款降服。

但是朱元璋非要让他纳土归降,对他纳款降服的做法朱元璋也认为是“阴持两端”。

最后朱元璋大军出动,方国珍众叛亲离,逃亡海上不久便不得不奉书乞降。

朱元璋也难得大度一回,接受他的乞降,让他进京,一直到洪武七年在京病逝。

“国珍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这是《明史》中对方国珍的评价,对于第一个起来造反的人,方国珍最后却得好死,连修史者都有些惊讶。

其实,“海精”的绰号就能解释他的为何能善终了。


微史春秋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头造反的人,通常都不会有好下场。

比如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军首领王匡和樊崇,东汉末年的黄巾军首领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以及隋末的翟让、唐末的黄巢、明末的两代闯王等,都先后被杀害。

然而,在这些人当中,却有一个人,竟然能够做到善终,他叫做方国珍。或许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说起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朱元璋、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等,一个个都是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却都不是最先起来反抗元朝的,唯有方国珍。

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家中有五兄弟,主要靠在海上贩盐为生。后来方国珍的仇人,向朝廷诬告他通倭寇,方国珍一怒之下将仇人杀死,然后带着兄弟们逃亡到海上,干起了海盗的营生。

再后来,元朝政府派大军征讨,结果被方国珍击败,于是元朝只好招降方国珍,并授予他定海尉的官职。

但此后不到半年,方国珍再次反叛,并且直接竖起推翻元朝的大旗,由此正式拉开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序幕。当时方国珍的反元,要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起义早四年,为当之无愧的反元第一人。



朝廷闻讯后,又派兵前去征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主帅都被方国珍给活捉。没办法,朝廷只好再次招降,最后被元朝授予海道漕运万户。

不久,张士在浙江起兵造反,朝廷让方国珍前去平乱,于是方国珍和张士诚先后打了七仗,七战七捷,逼得张士诚率军投降。

当时元朝在浙江的官员刘伯温,对于方国珍招降张士诚一事非常不满,他向朝廷提出要严肃处理方国珍,但朝廷又哪里有精力和能力来对付方国珍呢?所以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随着方国珍的势力越来越大,他身边也开始不断有人劝他背离朝廷,自己建国称帝。但方国珍认为自己的实力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于是就说自己没有这么大的志向,还是留在元朝做官。

后来,朱元璋开始崛起后,方国珍又奉命前去征讨,结果大都以他的失败而告终。方国珍自知打不过朱元璋,就有意想和朱元璋搞好关系,于是他就假意将温、台、庆元三郡献给朱元璋,还派自己次子到朱元璋那里为人质,但被朱元璋给拒绝。

朱元璋的要求很明确,希望方国珍能够归降自己,但方国珍却不愿意,于是双方又继续展开大战,最终朱元璋一路打进温州,方国珍终于害怕,他请求每年供给朱元璋大军白金三万两并等朱元璋攻下杭州时,就马上纳土前来归附,朱元璋这才下诏班师返回。



然而,等到朱元璋攻下杭州后,方国珍不但不来投降,反而联手陈友谅,企图共同对付朱元璋。朱元璋获悉之后大怒,派征南将军汤和率大军围攻方国珍,方国珍的弟弟方国瑛战败逃走,方国珍也只好跟着重新逃亡海上。

在朱元璋的强势进攻下,方国珍的队伍逐渐被打散,部下中的将领也先后投降。方国珍自知坚持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况且当时力量也十分微小,最多也只能勉力抵挡明军的进攻。这时汤和也多次派人向方国珍说明顺从与抗拒的不同后果,最终方国珍选择向朱元璋投降。

这个时候的方国珍,真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朱元璋都觉得他可怜,所以在警告他一番之后,便接受了他的投降。随后,朱元璋授命他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禄而不上任,也就是按照广西省左丞的职位给他发工资,人则老老实实呆在南京。

后来,方国珍也算老实,从此呆在南京城里低调做人,也不参与任何与政治有关的事情,再加上当时朱元璋正忙着统一天下,需要表现出心胸开阔的模样以拉拢各方人才,所以方国珍得以一直活到洪武七年,随后因病去世,享年55岁。

方国珍死后,朱元璋将其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他还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他的三个儿子,都在明朝担任重要官职,最后也都是善始善终。从这层意义上说,方国珍的一生,算是拥有一个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我是赵帅锅


元朝是金人建立的,很多前朝的中原人不满意他们的统治,总是想推翻他们的统治,在元朝末年,方国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而且根据史书记载,他是一个起义的领袖。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那些起义的人物多是刘福通、郭子义等人,但是方国珍的起义时间词他们要早的多。


一,方国珍本心并不想起义,却被腐败的地方官诬陷

方国珍的出生并不富裕,他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卖盐的小商贩,家族中的兄弟也都是做这一行的,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还是可以的。但是命运偏偏喜欢捉弄人,原本生活过得很好的方国珍,在正统七年的时候,被一个叫蔡乱头的贼子打乱了人生计划。当时的蔡乱头是官府悬赏捉拿的对象,而当时方国珍的仇家却污蔑他与蔡乱头通敌,万般无奈之下,方国珍只能走上逃亡这条路。


二,起义的开始

当时逃亡得不只有方国珍一人,他有很好的领导力,于是将这些人拉拢起来,培养成自己的势力。慢慢的,为了解决生计,方国珍率领这些人开始当上了海盗,抢劫过往的船只。当时的元朝政府见状立即下令派朵儿只班前来剿匪,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朵儿只班也成为了方国珍的阶下囚。万般无奈之下,朵儿只班只能像朝廷请命,任方国珍为海定卫。有了自己的势力之后,没过多久,方国珍就走上了起义这条路。


三,起义的结束

方国珍的势力虽然初见成效,但是这一时期朱元璋的势力也不容小觑。朱元璋在征讨方国珍的时候,几乎是屡战屡胜,渐渐的,方国珍的队伍开始有点吃不消了。后来,在面临失败的情况下,方国珍思考再三,决定投降,而朱元璋也是宽宏大度,对他只是警告一番,并授予他官职,只能享受俸禄而不能上任,因为自己能识时务,再加上朱元璋心胸宽广,所以这个元朝的第一起义领袖,能够在晚年的时候善始善终。


以史正衣冠


识时务者为俊杰。

  方国珍的一生,就是一场如何保命的一生。纵观中华5000年,从政也好,经商也罢来看看这些人的特点,历史惊人的相似。只有你活着,才可能实现一切,你死了什么都完了。看过《琅琊榜》夏首尊,你就知道这句话的意义。看以下这几个人物的特点。

  看看奴隶社会时期。周文王父子,一个西伯侯,何以能不远万里灭了纣王?

  天时:商朝不得人心,天下已乱。我本治世能臣,奈何纣王你倒行逆施,那就趁你病,要你命,这天下我来坐坐如何?!

  地利:天好皇帝远,闻太师打我们,我们避其锋芒.待到商朝几十万主力去往东夷,我们再对付你。老虎有病了,猴子也能挠死你。

  人和:姬昌姬发得人心,天下英雄尽归,有姜子牙和周公旦等人的辅佐,如何不成事?反观纣王,连自己的亲叔叔大忠臣,比干都被挖心了,箕子带领几万人远避朝鲜半岛,死透了。

  看看封建社会时期。秦朝刘邦,一穷二白如何能建立大汉400年?

此人是楚人,确切说,是楚国地盘的人,因为丰沛位于今天的苏北和鲁南地区,跟楚国大本营长江汉江流域八竿子打不着,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几个老大谁也不服谁,打群架的结果,这个不赘述。

少年时期刘邦就是个无赖,那时他还叫刘季,祖上也是当官的,到了他爹那就落魄了。可以说在乡里横着走,身边总能聚集一帮哥们,都听他的,一些大咧咧的女人也听他的。官家也封他为亭长。注意这一点,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要留意了,这是能人。服劳役晚了就领一帮人跑到砀山,通过秦朝官员,也是他的同乡萧何知道要死了,天下也乱了,那就起义吧!反正横竖是个死。注意这一点,乡亲能人都支持他做老大,这不一般。

后期和项羽有矛盾,卑躬屈膝,连孩子都撇了,爹也不要了。又与之争霸,也是打的过我就打,打不过我就跑,要不就投降,你看看这人。无赖有个特点,不愤青,得小利自喜,同时又能用嘎咕的手段摆平一些事。可贵的是,他能听进去手下的话,了不起。

天时: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大乱,原来的周朝贵族纷纷复辟。有了创业机会。

地利:离秦国咸阳几万里地,你打不着我,当地的官员都拥护我。实在不行我就跑,投降没可能,秦法规定了,那就是个死。

人和:看看他的同乡,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卢绾,后期有韩信、张良(此人是韩国贵族,世代公卿)

看看现代社会时期。说说现在的企业家。不说马云了,离你我都远,就说说浙江的小商人。

为何说浙江?印象太深了。90年代,我很小的时候,那时东北经济非常不错,浙江小商小贩不远万里来到黑龙江,连农村都有浙江人,卖玩具和一些生活用的轻工业商品,还有物物交换,鸡毛鹅毛换玩具。了不起,为何?因为有不少是走着来的,浙江人了不起。货卖完了,就地取材,把当地的特产带回去,就这样积攒了第一桶金。你们不知道一件事,东北的貂皮大衣,有一半是浙江海宁皮革城产的,不少出口到欧洲。连家乡镇的眼镜城、皮鞋和化妆品等等都有浙江人的存在。赚钱不怕地方小,赚一分是一分。

为何这么辛苦?浙江山多地少,不辛苦就等死,脑瓜子活才能活着,活着才有成功的可能。


阎大嘴


浙江人造反,在历史上有两个姓方的,一个是北方末年的方腊,一个是元朝末年的方国珍。

方国珍是元朝末年群雄起义的第一人,比刘福通都早几 年,霸占了浙东。

方国珍原来是一个私盐贩子,读书不多没文化,志向不大,只想在乱世之中当独霸一方的诸侯,从来就没有称王,为了利益反复无常,叛元降元都是家常便饭。

朱元璋派大军攻克浙东。逃亡海上的方国珍,识时务者为俊杰,最终投降朱元璋,得以善终。

1,方国珍志向不大,当个诸侯就心满意足。

方国珍是元末农民起义的老资格,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但方国珍八面玲珑,反复接受元朝的招安,活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这一年红巾军起义大爆发。

方国珍盘踞在浙东,控制了庆元、温州、台州,拥有强大的海军,最后在元朝的招安下,当上了江浙行省左丞相。

方国珍有小聪明,从来没有称王。

朱元璋看到方国珍没有太大野心,所以饶他寿终。

<strong>

方国珍手下有个谋士章子善,给了一个称霸天下的策划:

依靠方国珍强大的海军力量,先入长江,截断元朝的漕粮,然后攻占所有的沿海省份,进而称霸天下。

胸无大痣的方国珍,婉言谢绝:

虽然元朝无道,但还能苟延残喘;天下豪杰并起,势均力敌,哪个是真命天子,我还看不出来;不如,我就在这里先苟延残喘着。

2,方国珍不会拉拢人才。

浙东从南宋开始,就是人才辈出之地。

朱元璋的重要谋士都是从方国珍的地盘上请的。

<strong>

刘伯温,浙江温州人。

宋濂,浙江金华人。

这些浙东的人才,大老粗方国珍一个都没请到,都被朱元璋哄回去了。

从这个方面将,方国珍和朱元璋的水准就一目了然。

方国珍起兵造反时,就不注重人才。

元朝浙江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是一个汉文水平几高的蒙古人,出生于台州,17岁江浙乡试第一,18岁进士第一。

泰不华文采高,还是元朝末年少有的清官,在文人中名声很高。

泰不华在剿方国珍时,方国珍却派人把他打死了。

如果方国珍活捉泰不华,或者软禁起来,对方国珍都是有利的。

对另一个台州大儒潘伯修,方国珍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心量,直接派大兵强迫潘伯修来当官。

潘伯修不从,方国珍恼羞成怒,就暗地里派人把他杀了。

从此,知识分子对方国珍都寒了心。

方国珍最后向朱元璋献的投降书,最打动朱元璋的是:

方国珍承认自己是个庸才,没有野心,从来没有称帝称王。方国珍对于朱元璋,自称就像孝子对于父亲的责罚,如果是轻微惩罚便接受,如果是重杖能打断腿的话就会逃走。如果杀了方国珍,岂不是连累了朱元璋的盛德。

朱元璋就没有把方国珍沉到江里。

方国珍战战兢兢地活着,不就实职,待在朱元璋身边,不敢露出半点想法,安全寿终。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