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对卫青的评价不高?

张天承


历史对卫青评价不高?

或许这是你的错觉,事实上无论是在卫青活着还是他死之后,历史上对他的评价都是相当的高。

他活着的时候他的三个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就因为他被封侯了,霍去病也是因为卫青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当时他不仅是对外征战的常胜将军,对内,他还是大中大夫、侍中、大司马大将军,可以说国家政事和各种大型决策都少不了卫青,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一个朝臣去构陷他,即使后来卫家人倒了血霉,那也是在他死数年之后才发生的事,而且主角还不是卫家人,是刘据。即便是后世的各位贤能英雄,对卫青的评价也是一个比一个高。


之所以给我们一种卫青在历史上评价不高的错觉,守仁君认为是两件事导致的。

李广之死

李广是卫青霍去病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最有名的汉朝大将,他“飞将军”的名号不是自己吹出来的,那匈奴人叫出来的,这就很说明问题。

但是在漠北之战中,卫青故意支开李广,让其率东路军单独前进,可是因为没有向导导致军队迷路,和卫青大军错过,最终导致匈奴单于逃跑。

卫青回师后问责李广,李广不愿意收刀笔吏的侮辱选择了自杀。

很多人把李广的死归罪于卫青,实际上卫青或许有私心,但是也仅仅是想帮帮公孙敖而已,绝对没有想害李广。首先那次出征武帝原本就没打算让李广去,因为李广年纪太大了。取守势时,他老道的经验可以派上用场,但是现在是主动进攻,需要的是锐意进取、敢打敢拼,李广就不合适了。武帝刚开始不同意李广去,李广硬要去,武帝就暗中嘱咐卫青,让卫青不要令李广和匈奴人直接对阵,这才有卫青把他支开的一幕。后来卫青询问李广,也是在如实上报军情而已,李广的死,和卫青关系实在不大。



霍去病闪亮登场

霍去病就如同夜空中的那颗流星,虽然只闪耀了短短几秒钟,就已经让天下人为之震撼。

十七岁随卫青出兵,率骑兵八百深入大漠,大败匈奴,杀敌2000人,其中有数位匈奴的高官和贵族。

十九岁独自领兵征河西,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汉朝自此占据河西,为后来打通丝绸之路做好准备。

21岁率步、骑两军数万人北征,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北海。自此漠南无王庭,匈奴彻底被打垮。


短短几年内,霍去病便立下如此大功,他的光辉似乎完全盖过了他舅舅卫青。

但是当年漠北大战,原定计划是卫青出定襄接战兵力较少的左贤王部,霍去病出代郡和匈奴真正的主力匈奴单于部对抗。所以当初卫青手下多为步卒,霍去病手下多为骑兵。

可是二人出兵后,卫青遇到的则是匈奴单于部,霍去病则遇到了左贤王部。

是卫青用步兵摆阵大败匈奴单于部主力,才让霍去病有机会建立大功。霍去病的功劳,和他舅舅卫青是绝对分不开的。


卫青吹响了汉王朝反击匈奴的号角,并且几乎经历并主导了每一次反击匈奴的大战,他的功绩就算没有人记录,历史也不会忘记。


守仁读仁


关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简单来说,对卫青的历史评价,有人认为居功至伟,有人却认为一般。

下面,本人从两大方面,简单的阐述一下。

一,好评。

1,伯乐汉武帝方面。

发现卫青不止善于骑射,还懂得不少行军打仗的知识后,汉武帝决定让他率领一万兵马迎战来犯的匈奴。

一战成名后,卫青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最终,卫青领兵重创了漠南(也就是现在内蒙古一带)的匈奴,使的他们十几年内都没有了对汉朝的威胁。

凭借着这些丰功伟绩,卫青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等职务,达到了权力巅峰,甚至地位比丞相还高。

2,唐朝唐德宗时期。

书法家兼礼仪使颜真卿提议,追封六十四位古代名将,其中就包括卫青。

并且,卫青就位于第二列第七位,位于管仲、李牧等名将之后,而在张飞、吕蒙、贺若弼、郭子仪等名将之前。

3,北宋宋徽宗时期。

这个时期,朝廷对武庙的名单进行了适当调整。

卫青同样位列其中,并且位于东边的从殿。

排在卫青前面的,有吴起、田单、周亚夫等,而关羽、周瑜、尉迟敬德等人,则排在卫青后面。

4,北宋时期,有一部名为《百将传》的传记,其中就有卫青。

二,一般评价

1,卫青出身不好,母亲生活作风问题,导致文青和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是异父同母关系。

就因为这个原因,好多人,尤其是注重出身的文人,不愿意对卫青好评。

例如,公认为比较客观公正的司马迁,在史记当中的各种名人列传中,就将卫青的位置,排在出身名门、但功绩相差甚远的李广之后!

并且,司马迁没有单独为卫青书写世家,而是将卫青列入卫子夫的世家介绍中。

2,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的多年积累,得以对匈奴展开大决战。

虽然汉朝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并彻底去除了之前的尴尬,如开国皇帝刘邦的白登之围、被迫让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和匈奴和亲等。

但是,一系列大决战后,汉朝的国力出现了严重削弱,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困难。

重点在于,汉武帝后期,西汉开始了盛极而衰。

卫青作为汉武帝的第一大将,因而和汉武帝一样,背负了一些差评。

3,元代时期。

因为当政者身份特殊,再次恢复唐玄宗时期武庙十哲的状态,不再祭祀卫青等历代名将。

4,元代后。

因为种种原因,卫青等名将也没怎么享受到之前被国家祭祀的待遇。

因而,卫青的名声,不再像之前那样妇孺皆知。

总之,历史上对于卫青的评价,多次出现变化。

在本人看来,卫青当得起千古名将这个称号,值得后来人顶礼膜拜!


天问鱼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大地上总共崛起了几十个王朝,其中强大如唐朝,富足如宋朝,还是有最有气节的明朝,但如果说最让人喜欢的朝代,那一定就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了。而汉朝时最让人喜欢的皇帝,必定是汉武帝了。在他在位期间,反击匈奴,平定南越,开创了丝绸之路。更是有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口号,由此可见汉朝当时是有多么的强大。当时汉朝百姓纷纷以汉为荣,因此才会有了汉族这个名称。

  

  而如果说汉武帝如何取得这么大的功绩,那肯定离不开两位著名的将军了,那就是卫青与霍去病了。在反击匈奴之战中,无论是卫青还是霍去病都有着极为耀眼的战功,而霍去病更是封狼居胥,年仅弱冠年龄就被封为冠军候。而在汉武帝时期,不光对外战争中有着极大的胜利,在文学方面更是诞生了一部旷古著作,那就是《史记》。

  

  《史记》中记录了大量的关于古代与当时的人物事迹,是由司马迁一人呕心沥血完成的。但是在《史记》之中,并没有过多的给予卫青这为当时的大英雄好的评价,相反甚至有一点贬低卫青的意思。为何在《史记》中对于卫青的评价不高呢?难道是司马迁讨厌卫青吗?

  

  对于卫青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率领汉朝军队在当时屡次打败匈奴,为大汉王朝扫除了一个近百年的边关重患。而这样的功绩难道不应该受到千古赞扬吗?而在彻底扫除了匈奴的威胁之后,像卫青这样的功高盖主的将军,则成了汉武帝的重点猜忌对象。

  

  以至于卫青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之中,不得不小心谨慎的迎合汉武帝喜怒无常的性格,在这期间,自己几乎什么都做不了,整日都要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自己已经行将就木的样子,以此让汉武帝觉得自己已经造不成什么威胁了。因此卫青在这时候的表现,尤其是让当时的司马迁所不齿。

  

  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卫青身为当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实打实的皇亲国戚,也是汉武帝的亲戚,而恰好司马迁当时又极其痛恨外戚,因此对于卫青并没有太多好感。而学过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司马迁曾经因为汉武帝下令而受过宫刑,因此对汉武帝存在着一种敌视,但他不敢表现出来,因此只有在书中对于汉武帝的亲戚进行隐隐约约的贬低。

  

  因此在《史记》中,司马迁没有大肆描写卫青的战功,没有给卫青过高的评价,反而对卫青有一点点看不起,甚至说讨厌卫青这种皇亲国戚。


中国历史上那些事


本人是历史爱好者,尤其喜欢军事,要说对卫青的评价,我也对他评价不高。

首先,卫青打仗太过于求稳,当然了小心无大错,但是这样一来也就注定了卫青立不了奇功,所以卫青打仗从战术上说没有创新。

其次,卫青打仗成本太高,汉武帝对卫青可以说寄予厚望,打匈奴不希代价全力支持,可是再强的国力也经不起巨大的消耗,漠北大战后汉朝也打不起大仗了。l

最后我想说,汉武帝后期对卫青是失望的,因为卫青战术上太过于求稳,举国之力打匈奴最后也只能说是重创匈奴,漠北大战卫青部没能击毙或者是活擒匈奴可汗,这让汉武帝很失望,所以漠北大战后卫青逐渐失去了权力。

汉武帝为什么欣赏霍去病?因为霍去病打仗生猛,经常是打到哪吃到哪,这样一来打仗成本低经常以少胜多,尤其是漠北大战,霍去病战果要远大于卫青部,这点让汉武帝很满意。

卫青当然也算是中华名将,但是公正的说如果和韩信白起霍去病等比起来还是要差点的。


天宇的文史情怀


那个历史对卫青评价不高了,卫青木有出来前,汉对匈奴对木有什么胜绩,就卫青开始,汉军开始反败为胜,另外卫青还培养出了霍去病,卫青以战养战大大的消耗了匈奴人的战争潜力,而且最后漠南大战,精锐部队都给了霍去病,老将李广带部队又迷路了,卫青又碰到了匈奴绝对主力,以少胜多,打的匈奴单于屁滚尿流,从此漠南无王庭!


samruanqiqi


其实汉武帝的用人风格还是任人唯亲的,只不过他的运气比较好而已,没有出现太大的败笔,大家公认的失误主要是在贰师将军李广利的任用上。

长安令汲黯曾经向汉武帝报怨他的用人风格是“后来居上”,不注重老臣而是时刻可以提拔新人。

基本上也是按照裙带关系来用人。

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既好男色也好女色。

有一个男色很出名,叫韩嫣,司马迁将其与卫青一样视之为佞臣,而韩嫣作为男色身份是被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亲自赐死的,后来韩嫣的弟弟据传也得到了宠信。

而恰好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贰师将军李广利他们容貌又都很帅,而且出身也都很低,卫青是骑奴,霍去病是私生子,李广利是乐工,所以下面有一些他们依靠容貌的色情因素得到重用的猜想。

《史记》因为这一因素考虑,将卫青归于佞臣对待,所谓“佞臣”,就是“能臣”但没有原则,只擅长谄媚帝王的评价,导致后世对卫青评价一直不是太高。


河东来


对卫青评价不高?也就存在于那些文人的笔下了,把一个对战匈奴七战七捷的绝世名将,单纯用运气好来形容,也就那些文人做的出,就算司马迁怎么用春秋笔法来描述卫青,千古以来也无法掩盖其赫赫战功映射出的耀眼光芒,首次对战匈奴就立战功,或许有些运气成分,但更多的是其出色的军事谋略,那么多沙场宿将怎么不见他们建功立业,及至最后一次对匈奴进行大作战,在脱离原计划对上匈奴单于主力之时,以偏师战而胜之,这样的军事水准又有几人可及,但凡了解一点历史,绝不会对卫青的军事才能有半点疑问,历朝历代的武人将军,谁又敢对卫青指指点点,也就那些不上战场的文人骚客自以为绝世名将随意点评…


吃叮当猫的铜锣烧


卫青在军中,是颇得人心的。这从伍被对淮南王讲的话中,也有所见:

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用。骑上下山如飞,材力绝人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常为士卒先;须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饮;军罢,士卒已逾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钱,尽以赏赐。虽古名将不过也。

军事上汉军与匈奴的长短比较,晁错早就已经看的很清楚:匈奴军除了机动力和单兵骑战素养,其他方面都不如汉军。

汉代积累到汉武帝的时候,已经进一步缩小了差距。

和游牧民族打仗,其实不需要太多兵法韬略。

只要兵精、粮足、士气好、箭镞够,找得到敌人,硬怼的话,匈奴人是扛不住的。

怕的是冒进。

李广的全军覆没就很可能是因为冒进。而原因也可能是多年前公孙昆邪对他的评价:“自负其能”。

这样的问题,不会出现在卫青身上。

卫青那样的人,只可能犯犹豫不决贻误战机的错误,不太会犯盲目冒进的错误。

“远斥候”,”稳营寨”,“战车环营” 这些基本功,军官会告诉他,他上手也很快。前期的卫青毕竟起于骑奴,不懂兵事,很正常也能理解。到了中后期,卫青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级指挥员了。军事指挥艺术原本就是在实践中学,实践中上进的艺术。

然而,一个人的长处即为他的短处。

卫青的性格决定他不会像霍去病那样奇兵夺奇功。

汉武帝也清楚这一点。后来重用霍去病并不一定是为了制衡卫青,而是对卫青缺陷的一种补充。

卫青的打法固然稳当,但汉军后勤供应能力有限,出征百日为限,很难彻底打垮匈奴。汉武帝要求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就需要霍去病那样的“不知天高地厚”了。

做大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命运交到卫青手里一副好牌,他谦卑地打好了这副牌。


神奇宝宝


两个原因:一个是亲姐是皇后。正因为这个关系才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虽然卫青本身能力很强,也绝对胜任大将军一职。为了避嫌,卫青一直很低调。但是,朝中的文官们还是一向看不起出身低微的卫青。另一个是霍去病的原因了。还是亲戚,卫青的亲外甥,年级轻轻战功赫赫,但是死的太早了。卫青是大将军,有人就把霍去病的死怪罪到卫青头上了。

最后,由于卫子夫因故被赐死,卫青也郁郁而终。朝廷主流和写史书的,当然会贬低卫青,所以评价很低。


荒野墨客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这首诗明显是指卫青,卫青生涯第一次出征直捣龙城,取得西汉第一次对匈奴的胜利。汉武帝很高兴,征讨匈奴第一次任用卫青出征,四路大军,只有卫青赢了,太给自己长脸了。卫青原来是平阳公主的家奴,后来因为姐姐卫子夫的原因,被汉武帝重用,说实话,卫青本身就很优秀,因为姐姐的原因,刘彻当时需要培养自己的势力,自然而然更重用卫青。卫青这个人一生都很低调,也许由于自己出身的原因,卫青本身也知道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在汉武帝这个多疑的帝王身边,所以,卫青门下不养门客,战功显赫,低调一生。司马迁的文章都带有主观意志,司马迁本身就因为李广的孙子李凌事件而受罚,他内心本身就充满了对汉武帝的怨恨,作为一个抗击匈奴的名将,史记没有单独位卫青列传,而是卫青和霍去病合传稍微有点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