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大侃历史


唐代节度使的首次出现,在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其正式和有计划的设置,是在继睿宗之后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中,设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


一般只要提到唐王朝十大节度史,基本上都是问的都是唐玄宗在位时期,也只有这一时期有十镇节度使一说(之后,成了九加一模式,只有九镇加一个经略使)

在正常情况下,范阳节度使就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大概有九万多,剩下的15000到75000不等。本来十大节度时相互制衡,范阳节度使虽然单体兵力最多,但是还是有可以治衡他的河西与陇右节度使,两者各拥兵75000,且都是能打仗,长期驻守边疆与蛮族大战的精兵。

但是唐玄宗后期,沉迷于酒色,早就没有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老是想作妖,于是我们就有幸可以欣赏个不正常时期,弄了一个(不光有范阳还添上了战斗力同样不低的平卢与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安禄山

坐拥三镇,虎据雄狮20万,几乎占据了大唐一半的兵力,这也是他敢挑起安史之乱的原因!安禄山可以说是拥兵最多的节度使了。


但是他到底是不是战斗力最强,还有待争议,因为河东镇的五六万士兵,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不愿意跟着他起兵造反,在安禄山起兵前,自己就开始了内乱。废掉一臂的安禄山,还要接受来自大唐猛将(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和千古名将(朔方节度史)郭子仪的挑战。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哥舒翰率先登场,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连战连胜,把安禄山逼的骂娘,可惜后期丧失智商的唐玄宗,猪队友化身,勒令哥舒翰,放弃地势的险要,主动出击,赶紧把安禄山给我破了,要不然就砍你的头,哥舒翰差点没一口老血喷出来,没办法,象征性打了一场后,他丫直接投降了。最后被安禄山儿子一刀捅死。哥舒翰,卒


然后是我们的千古名将郭子仪出场,这位大神可了不得,中国历代以来,武举出身第一人(因为武举就他一个出名的),他手中的朔方军是朝廷在安史之后唯一掌握的大规模重兵集团。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便是郭子仪,所以,如果按照战斗力来算这个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郭子仪>安禄山>哥舒翰


吕小汪一身是怂也


前期是王忠嗣最强,后期是安禄山最强。相比之下,王忠嗣要强于安禄山。


一、藩镇情况

安史之乱前,唐朝政府一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并称为天宝十节度。这十节度的兵力和职责如下:

河西——73000人,隔断吐蕃和突厥;

朔方——64700人,遏制突厥;

陇右——75000人,对吐蕃作战;

以上为河西三镇,总兵力为212700人,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三个藩镇。

河东——55000人,遏制突厥;

范阳——91400人,压制契丹;

平卢——37500人,镇抚室韦;

以上为河北三镇,总兵力为183900人。

北庭——20000人,管理西域北部;

安西——24000人,管理西域南部;

以上为西域二镇,总兵力为44000人;

剑南——39000人,西抗吐蕃,镇抚南蛮;

岭南经略使——15400,镇抚南蛮;

以上便是天宝十节度的基本情况,十镇共拥兵49万人左右。

二、历任节度使

天宝年间,各镇节度使调动情况如下。(天宝元年至安史之乱爆发前)

河西镇共有五任节度使,分别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河西节度使。

朔方镇共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安史之乱爆发时,安思顺是当时的朔方节度使。但由于他是安禄山的堂兄,受其造反牵连,被免去节度使职务,改为郭子仪担任节度使。(安思顺后来被哥舒翰诬陷,含冤而死)

陇右镇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陇右节度使。

范阳镇一共有两任节度使,分别是裴宽和安禄山。裴宽受李林甫诬陷,主动去职后,安禄山捡了便宜。

平卢镇只有一任节度使,就是安禄山,平卢也是安禄山的发家地。

河东镇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河东镇原本跟安禄山没什么关系,但由于王忠嗣被免职,韩休琳因为跟王忠嗣的关系也被免职,安禄山就又捡了个便宜。

安西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北庭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安史之乱爆发时,安西和北庭二镇的节度使都是封常清,高仙芝因为怛罗斯之战失利的原因,被调入京城,担任右金吾大将军一职。


剑南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安史之乱前,剑南的实际最高长官是剑南节度副使崔圆,节度使是杨国忠。(杨国忠是遥领,他在马嵬驿被杀后,玄宗的儿子颍王李璬遥领剑南节度使)

三、哪位节度使的实力最强?

如果单个拎出来,天宝十节度中,河西节度的实力最强。虽然河西节度的兵力不如范阳节度多,但它面对的敌人是吐蕃、突厥,远比范阳节度面对的契丹和奚人要强的多。不过安史之乱期间,河西和陇右两镇的表现并不好。灵宝之战时,哥舒翰统领八万河西陇右军被安禄山打的全军覆没。

如果论哪个节度使实力最强,王忠嗣被玄宗贬官之前,他的实力最强。

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出任河东节度使,此后他又成为朔方节度使,兼任过河西、陇右节度使。一个人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握着唐朝最精锐的部队,多达26.7万人。这是唐朝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

用《新唐书》的话说:“佩四将印,劲兵重地,控制万里,近世未有也”。

并且王忠嗣兼领四镇时,他麾下的将领也是人才济济,比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后来的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禄山根本就不是王忠嗣的对手,也必然不敢反。

不过,由于王忠嗣实力太强,玄宗最后还是把他免职了。起先玄宗是想杀他的,幸而哥舒翰拼死力谏,才改变了玄宗的主意,没有当时就赐死他。不过到了第二年,王忠嗣还是莫名其妙的暴病而亡,死因不明。

王忠嗣死后,安禄山兼并了他的河东镇,一人坐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总兵力约十八万人。他是继王忠嗣后,实力最强的。



当时,哥舒翰(河西、陇右),安思顺,封常清(安西、北庭)的实力,跟他完全不能比,这也是他为什么有勇气造反的原因。

注:李光弼和史思明在安史之乱前,都不是节度使。李光弼是在安禄山叛乱后,才被唐玄宗提拔为河东节度副大使的。他出任正式的节度使,还是安禄山死后的事;史思明也一样,安禄山造反后,让他守老家,他这才出任范阳节度使。


Mer86


节度使是唐玄宗李隆基从开元年间开始设置的官职。天宝年间,节度使成为唐朝边境的封疆大吏,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加上剑南、岭南(岭南这个其实一直叫岭南五府经略使,公元757年,唐肃宗才改称为岭南节度使)共为10镇,并称为天宝十节度。

那么,哪个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呢?

首先先用一幅图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由图可知,从单一节度使来看,范阳节度使兵力最多,为91400人。但是节度使是可以兼任的,王忠嗣在746年时,掌管河东、河西、朔方、陇右四镇兵马,手握最精锐的26.7万大军,比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的18万还要多,这样看来,拥兵最多的无疑就是王忠嗣。

王忠嗣不仅兵力最多,同时他也是节度使中战斗力最强的。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他,那是因为他在安史之乱之前就死了。

接下来橙子就从王忠嗣自身军事素养、战功、带出的名将、带出的朔方军、甚至他的死来证明他的影响深远,战力强悍。

出身将门

王忠嗣本名王训,其父丰安军使王海宾就是一位战将,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父亲的教育教诲,可以说他的军事素养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其父死后,他被接入宫中抚养,唐玄宗收为义子,赐名忠嗣。唐玄宗和他谈论兵法,他应对纵横,对答如流。所谓虎父无犬子,青年时期便因勇悍擅战名扬河西,后来更是因为赫赫战功而被称为唐朝十大名将之一。

赫赫战功

公元730年,24岁的他出任兵马使,玉川战役中偷袭吐蕃,三百轻骑,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败逃。之后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败吐蕃北线主力,敌方死伤数万人,两王子阵亡,令吐谷浑降唐。

741年,任朔方节度使,他巧用间谍,挑拨后突厥各部关系,刺探了很多精准情报,每次出战都能以极小代价取得胜利。

742年,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关,讨伐契丹,在桑干河三战三捷,奚人和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契丹可汗独自逃亡,之后被部下所杀,契丹36部尽数归唐,数十年不敢叛乱,因此,王忠嗣名声大震,朔方军名扬漠北,所向披靡。

742年9月,后突厥汗国因内乱反唐,王忠嗣献计唐玄宗《平戎十八策》。联合回纥、拔悉密、葛逻禄三部大胜后突厥。敌方千余帐部众接连降唐,后突厥渐渐衰落,无力再对唐朝边境产生实质性威胁。

743年,王忠嗣再破奚族强悍的怒皆部和突厥各部,从此塞外局势得到根本性转变,“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

744年,朔方军又破后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

745年,后突厥灭亡。

强将手下无弱兵

王忠嗣练兵极严,不仅善于领兵带兵,更加善于发掘培养将领。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后来的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可谓是强将手下无弱兵。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忠嗣的军事指挥素质和练兵能力极高。

朔方镇军

朔方镇军是王忠嗣一手培养出来的,是唐军嫡系中的嫡系,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太子李亨仍然能以朔方军为基干平叛,由此可以看出王忠嗣的练兵统兵能力。中兴第一功臣李光弼评价他“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王忠嗣在西北与游牧民族常年征战,他和他的部队战斗力毋庸置疑,因此橙子认为 “战斗力最强节度使”这一称号非王忠嗣莫属。

名将之死

后来他多次上书安禄山会作乱,又受宰相李林甫嫉恨,诬陷其"欲奉太子"。加上王忠嗣在军中势力强大,唐玄宗对他也非常忌惮和猜忌,信以为真,将他下狱,还想要杀他,在哥舒翰的拼死回护下,公元748年被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而终,又有说是暴病而亡,年仅四十五岁。

随着王忠嗣的死亡,唐朝也失去了制约安禄山的重要力量。否则,王忠嗣若在,安史之乱估计也不会持续八年才被平叛。


<strong>安史之乱

王忠嗣死在安史之乱之前,那么安史之乱后哪位节度使战斗力最强?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因为安史之乱时,一方面当时一些节度使因为各种原因并未能及时来援,另一方面一些败于安禄山的节度使其实并非战斗力不行。

有的虽然是名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本部兵马并未带来,只是临时招募,而有的是因为唐玄宗急于平叛,听信谗言,强行命令麾下节度使出战,胡乱指挥,很多都是非战之罪。橙子认为,此时就不能简单的以成败论英雄,所以,很难说谁的战斗力最强,但是无论安史之乱之前还是之后,在唐朝十大节度使中,王忠嗣和其麾下的战斗力应该是最强的。

接下来看看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之间的较量,谁强谁弱,诸君自决。

三镇节度使安禄山

我们先看看仅次于王忠嗣而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的战斗力如何。

公元755年12月,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但他仅能控制河东镇少部分兵力,实际上是半个河东。

安禄山快速占领了河南河北大部,之后势如破竹,一路向南,仅用一月时间就渡过黄河,打破东京洛阳,逼近潼关。看起来安禄山好厉害的样子,其实造成这种局面并非完全是因为安禄山多强,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我们先看下当时安禄山起兵叛乱前地方节度使兵镇的背景:

安西、北庭节度使防守西域,远水解不了近渴;

河西、陇右节度防守吐蕃,一时无法回援;

剑南在征讨南诏时损失惨重,尚未恢复,短时间也无法支援;

岭南经略史兵力较少并且地处边远,短时间也是鞭长莫及;

朔方军虽然灭掉了后突厥,但是当时又兴起了回纥,为了防范抵御回纥,分身乏术。(当然后来唐肃宗李亨即位后也向回纥借兵平叛,这是后话。)下面这幅图能更直观的体现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各镇当时都有掣肘或者地处边远,而安禄山呢?天宝初年,在王忠嗣朔方军的打击下,后突厥灭亡,奚族强悍的怒皆部也被打残,契丹经过多次打击后也元气大伤,虽然将安禄山打败过,但无力再威胁唐朝边镇。

因此安禄山当时毫无后顾之忧,前方又没有像样的对手,而且当时范阳到长安的距离只有如今的半个河北、一个河南加上半个陕西。路线大都为平原,适合骑兵行进作战,唐军在行进路线上又没有重兵防守。

这也是当时唐朝外重内轻的军事布防造成的,当时中央军兵力不满8万,地方节度使却有49万,而且天下承平日久,中央军久不作战,战力堪忧。中央军不能战,地方没有重兵把守,其他边镇节度使短期内无法回援,这就造成了安禄山前期势如破竹的局面,这也是安禄山敢于起兵造反的原因所在。

我们再看下安禄山其人,安禄山在张守珪麾下时曾有骁勇之称,其实安禄山在军事上更擅长诡诈之道,当然这也是一种能力,《孙子兵法》不是说么,“兵者,诡道也”。早在起兵前,安禄山就派人杀了太原留守杨光翙,让河东镇主要兵力陷入混乱,暂时无法威胁自己。

此外,安禄山又迫使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叛逃,部众被安禄山收编,他又得到了一批精兵。史载:“已得布思众,则兵雄天下。”

安西、北庭节度使

安禄山都造反了,无论中央军能不能战斗,都得组织力量平叛啊。于是安西、北庭节度使上线了。

安禄山起兵前,封常清兼任安西、北庭二镇节度使,叛乱开始后被调往前线,当时唐朝的精锐边军大多还未赶回,封常清和前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六万,但都是些雇工、粗俗鄙陋的市井子弟,一没有经过训练,二没有战斗经验。

而安禄山的兵马都是常年在边关征战的本部精锐,并且多达15万(只掌握河东镇部分兵力,因此只有15万),因此在兵力、兵员素质天差地别之下,二人最终连连战败,失守洛阳,退守潼关。但是这不能说安西、北庭节度使战斗力不如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因为这不是节度使本部将领率本部兵马进行对决,所以没有可比性。

相反,从后来的战况来看,安西、北庭节度使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756年,唐玄宗出逃长安,南下四川,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宁夏灵武市区)继位之后,安西、北庭节度使属下的一万五千关兵终于被调至内地,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斗力很强的安西、北庭行营。从安西、北庭行营军队对安史叛军的作战记载来看,其素质是要高于叛军的:

“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这里说的是安西名将李嗣业和其部下士兵的风采。<strong>

当时,杜甫见到安西、北庭军军容时兴奋的作诗赞美:“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

安西、北庭军的强悍是有原因的。

①当时安西、北庭为产马地,两军步兵也都有马匹,步兵有马使得安西、北庭军团的机动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步兵尚且有马,骑兵的马匹质量更是一流。

②两军军人编制中多为当地部族,民风彪悍,英勇善战。

③安西军为切断吐蕃和西域诸国的联系而常年征战,北庭军为对付西突厥余部也是战斗不断。多种因素使得安西、北庭军战力不凡。所以不能因为两个节度使领导人的溃败就否定两军的战斗力。

河西、陇右节度使

接着说安史之乱,洛阳失守后,唐玄宗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了高、封二人。起用年事已高、病废在家、曾经的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军20万(这20万包含长安禁军、陇右、河西两军。),镇守潼关。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756年,安禄山命安庆绪率兵攻打潼关,但被哥舒翰击退。安禄山主力被阻在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见强攻无效,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兵屯在陕郡(河南三门峡市西),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设下伏击圈,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

哥舒翰看出了安禄山的打算,一直坚守不出。与此同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他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才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的,不在天宝十节度之列)和部下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进展十分顺利,他们二人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二人主张引朔方军北进范阳,直攻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崩溃,之后再回援潼关,前后夹击安禄山,长安危机自解。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消极怠战,便对唐玄宗说,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唐玄宗轻信谗言,无视部下将领的良谋,连续下圣旨催哥舒翰出战。接到圣旨后,哥舒翰明知此战必败,但畏惧皇权威严,只得出战,最终在河南灵宝被叛军少量兵力一战打的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手下绑赴敌营。

此战是典型的伏击战,按理说哥舒翰也是一员名将,早年在与吐蕃战争中立功无数,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全军覆没呢?橙子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①唐玄宗的强行瞎指挥,这是失败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所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②哥舒翰离开河西、陇右节度使的位置已久,对新任下属和部队的掌控力太弱,无法掌控全军局面;

③将领互不统属,哥舒翰两个手下王思礼和李承光互相不服,步兵骑兵无法协调配合;

④哥舒翰中风,年事已高,并且他嗜酒好色,身体被酒色所累,大不如前。

其实哥舒翰早就看出安禄山设下了一个伏击圈,但摄于皇命,不得不钻,如此大败可谓非战之罪。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安禄山的军事才能。

其实当时只要坚守潼关,等待其他边镇大军回援,安史之乱就平定有望。但是唐玄宗过于急躁,先是斩杀高仙芝、封常清,接着又强行命令哥舒翰出战,白白葬送了集结起来的兵力,还丢掉了长安。

独任朔方无限功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覆灭后,此时最近范围内的节度使边军只有郭子仪领导的朔方军了。朔方军从山西地区进入河北,打了几个胜仗,战况十分顺利,安禄山后路一度被切断,处境艰难。

后来朔方军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之后朔方军在郭子仪领导下,于757年收复两京,再后来李光弼接任朔方节度使,又带着朔方军平定安史之乱,在这一过程中,打仗的底子就是朔方军,可以说朔方军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要知道朔方军是王忠嗣一手带出来的,由此再次可以看出王忠嗣的练兵能力,杜甫诗中也称赞过“独任朔方无限功”。

未显身手安思顺

我们再看看曾经的朔方、河西节度使安思顺。安思顺从军戍边四十多年,历任洮州刺史、莫门军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干臣。中兴名臣郭子仪、李光弼都是他的部将。

安思顺与安禄山是非血缘的堂兄弟,但安禄山叛变之前,安思顺曾多次提醒朝廷安禄山“必反”。受安禄山叛乱的牵连,其被免去节度使职权,加之和哥舒翰不睦,哥舒翰再次被启用后挟兵自重,诬陷安思顺,最终造成安思顺冤死。以上可以看出安思顺的军事履历是很漂亮的,但是他也是挺悲剧的,可惜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在安史之乱的战场上得到检验。

剑南节度使、岭南经略使

至于其他两个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在和南诏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实力还未恢复,岭南经略使规模太小,又地处偏远南方,显然这两个节度使都称不上是战斗力最强的。

以上从安史之乱后各个节度使交战过程中可以看出,出于各种因素,并不能说哪个节度使战斗力是最强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看一个军队的战斗力要从指挥官军事素养、兵力、兵员素质、装备、军心士气、战斗经验、命令执行程度、军队后勤补给等方面综合考虑。

不能因为一次战斗失败哪怕是全军覆没就判定它不如其他节度使,所话说得好,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军队战斗力再强,皇帝一道错误的圣旨,你也得全军覆没,正如哥舒翰;又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指挥官素养再高,新招募的兵勇刚拉上前线也只会兵败如山倒,封常清和高仙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有句话叫做主将无能,累死三军,橙子认为唐玄宗就是那位主将。
如果非要分出哪一个节度使战斗力最强,橙子认为朔方军战斗力最强。而朔方军又是王忠嗣一手调教训练出来的。

所以最后再次强调一句,无论安史之乱之前还是之后,王忠嗣无疑是唐朝战斗力最强的节度使,虽然他没有参加安史之乱。


  •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全唐文》、《资治通鉴》、《册府元龟》、中国知网《盛唐大将安思顺生平事迹钩沉 》
  • 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橙子,橙子会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大家的阅读和监督。

治愈的橙子


唐朝节度使以安禄山为最强,在他起兵反唐前,被唐玄宗任命为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个大藩镇的节度使,麾下逐渐积累6万余精锐兵力,由于唐朝的独特募兵制度,使得安禄山这批武装力量完全是他的私人士兵,全部人只听令于他,连皇帝老儿都调不动。安禄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起兵造反后迅速改陷了唐朝两京(长安、洛阳),大多数唐军在安史之乱初期节节败退。

安禄山长期派心腹在首都长安驻守,刺探朝政,他也多次利用回朝参见唐玄宗的机会,观察朝廷虚实。当时唐玄宗一心享乐,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佞小人把持朝政,且受到唐玄宗的宠信。当时正直而有才华的人在朝廷中、军队中屡屡碰壁,不受重用,奸佞小人处处得势。安禄山看到了唐朝当时外强中干的现状,他野心勃勃,焉能不反?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经略使。

  1、范阳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宝时为范阳郡),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2、平卢节度使

  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3、河东节度使

  防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岚州(楼烦郡,今山西岚县北)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4、朔方节度使

  捍御突厥,治灵州(灵武郡,今宁夏灵武西南),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5、河西节度使

  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万三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6、安西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又称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管兵两万四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7、北庭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管兵两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8、陇右节度使

  备御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乐都),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万五千人。天宝十三载又于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宁边、威胜、天成、振威(吐蕃雕窠城)、神策、金天、武宁、曜武八军。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剑南节度使

  西抗吐蕃,南抚蛮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茂州、维州、柘州、松州、当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万九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10、岭南五府经略使

  绥静夷僚,治广州(南海郡,今广东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兼领桂、容、邕、安南四管诸州郡兵,管兵一万五千四百人。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至德元载改为节度使。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到元和年间形成四十八藩镇的局面,藩镇分布以唐玄宗时期,划分天下州县的十五道为依据。

  关内、京畿二道节度使有7个、(都)防御使有3个,山南东西二道节度使有3个、都防御使有1个,剑南道有节度使有2个,江南三道(黔中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有观察使有8个,淮南道节度使有1个,岭南道有节度使有1个、经略使有4个,河南、都畿二道节度使有6个、都防御使1个、观察使2个,河北道节度使有6个,河东道节度使有3个。


跪射俑


节度使的起源

唐睿宗即位时期,李唐王朝随着数十年的征战扩张之后,北方击退了劲敌突厥,西方征服了中亚各部,至此算是基本上奠定了唐帝国辽阔的疆域版图。

随着国家版图的确立,李唐王朝的扩张趋势也随之减弱,曾经的主动攻击逐渐转换成了主动防守。在这样的历史局势和政策措施的背景之下,节度使正式诞生,成为了唐朝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节度使的含义

在讨论节度使能力大小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节度使的含义:

“度”在中国古代向来有着调度和管理的意思;

“节”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制中的一大特色,又称“节钺”,其含义是奉天子之命镇守并管理重要地区,也就是“代天巡狩”。说通俗一点,在节度使镇守的地方,他就代表着天子,有着仅次于天子的生杀大权。

“使”在汉语中是使节、使臣的含义,而且在封建官制中也有一层官职名称的含义。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使”代表唐朝天子派遣到边疆地方上的最高长官,代表天子威信和尊严全权官吏。

节度使的正式设立

唐初设立节度使的初衷也同样出自于此,其目的便是派遣皇帝亲信大臣前往边疆地区管理调度一切军国大事。唐中期所设立的节度使在所辖地区具有着最高的行政、军事、外交等权力,也就是俗话说的“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任命薛讷为幽州都督兼幽州镇守领略节度大使,这便是节度使名号的起源。但唐王朝真正设置的第一位节度使,却并不是薛讷,而是第二年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兼河西节度使的贺拔延嗣。

“天宝十节度”

从贺拔延嗣开始,到唐玄宗晚年为止。唐朝统治者先后设置了十处节度使,分别是:

平卢节度使(后改为淄青节度使):是唐玄宗时期为了稳定北部地区的治安而设立,兵力相对较多,有差不多4万余人。主要负责的地区是营州一带,也就是如今的辽宁省和河北省南部。著名节度使有:“安史之乱”头号叛党安禄山。

范阳节度使(也称幽州节度使):唐朝中后期,北部契丹民族迅速崛起,为了防备契丹等少数名族南下,唐玄宗于先天二年设置了幽州节度使。在当时而言,幽州节度使属于是兵力最为雄厚的一处,总计9万多人。著名节度使有:安禄山、裴宽等人。

河东节度使:这是唐玄宗时期为了抵御北方另一个强大民族——突厥而设立。主要辖区在如今的山西一带,帐下雄兵5万余人。主要节度使有:唐代李氏名将李克用和李存勖等人。

朔方节度使:唐朝中期,由于突厥实力日益强大,唐玄宗开元九年时在灵州设立了朔方节度使,目的是和河东节度使一起相互支持,防御突厥人南犯。大唐名将张说、白知节都曾担任过这个职位。统兵6万多人,也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之一。

陇右节度使:陇右一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唐朝军事重镇。公元714年,随着吐蕃王朝的日益强横,唐玄宗便在陇右设立节度使,拨派7万多名士兵防御吐蕃。著名节度使有:力挽狂澜的郭子仪和猛将哥舒翰。

河西节度使:河西走廊,咽喉所在,长驱直入可攻长安,无论是强汉还是盛唐,一直都对河西地区非常重视。公元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第一任节度使,目的是掌握河西一带军政大权,统率7万5千大军防备突厥人和吐蕃人的联合犯唐。历任节度使中,名将如云:郭子仪、王忠嗣、哥舒翰、周鼎、阎朝等。

安西节度使:掌管着唐朝西域一带的军政大权,主要是防御中亚、西亚一道的武装力量,史书记载常备兵力为3万左右。著名历史人物有:怛罗斯之战的高仙芝、“安史之乱”平叛的封长清等人。

北庭节度使:唐朝时期为了稳定西域地区,分别设置了两大节度使:一个是安逸节度使,另一个就是北庭节度使。当时的常备兵力是2万多人,著名节度使有:张嵩、李元忠等人。

剑南节度使:治所在如今四川一带,当时设置的目的主要是防御吐蕃,其次是稳定川中一带的少数民族,常规兵力是4万左右。李清、王昱等人曾担任此职。

岭南节度使:主要任务和剑南节度使一样,治所在如今的广东一带,兵力相对比较单薄,只有15000多人。虽然并列“十大节度使”,但毫无疑问是存在感最弱的一个。

这十大节度使由于基本上都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陆续设置的,所以又被称作“天宝十节度”最初设置的初衷虽然是抵御外侮和稳定四方,但是后期随着李唐王朝统治者自身的风雨飘摇,十节度逐渐变成了一个个的割据势力。

“天宝十节度”的实力差距

而这十节度的自身实力到底谁更为强大,我个人认为还是朔方、河东、陇右、河西、范阳五处最为强大,而且这五镇节度使历来也是兵力最多、名将辈出的地方。不论是谈其作战能力还是所处位置的重要性,都属于是十节度中的顶尖系列。

如果真的要排一个第一出来,那我觉得还是河西节度使应该居于榜首。河西走廊,从当年西汉名将霍去病“封狼居胥”开始,到后来郭子仪发家河西、平定叛乱。河西永远都是古代王朝的重中之重,也是华夏古国真正的咽喉所在,非其他可以相提并论。

而且在唐朝时期河西节度使的主要作用也是牵制了突厥汗国和吐蕃王朝对大唐帝国的觊觎窥探。精兵强将,华夏咽喉;保护长安,守卫大唐。试问:河西节度使排为十节度榜首,当之无愧否?

节度使制度的利弊

由于节度使在各自辖区内基本上都是最高军政长官,所以在不断的发展之后,成长为了朝廷难以驾驭的武装势力。唐朝末期时机成熟,各个节度使便开始拥兵自重、心怀叵测,最终导致了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

虽然说节度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也差一点导致了唐王朝的覆灭;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节度使制度在抵御少数民族政权入侵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后来的郭子仪等名将也是从节度使起家而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也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一家之言

古今中外都是同一个道理,制度虽然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其核心只有一点——都是一把双刃剑。至于这把双刃剑能够在当时社会起到什么作用,那就要看统治者的本事和国家制度体系的完善程度了。

节度使,这个让人听起来就豪情万丈的唐代称谓,如今已经成为过往烟云,辉煌终究归于沉寂,功过自有公论!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自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便开始由盛而衰,地方割据形式愈演愈烈,以致后来出现的“五代十国”,也都是潘镇割据的继续延伸和扩展。而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便是唐朝的范阳节度使兼 平卢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唐王朝期间,最牛的节度使应当非安禄山莫属!

何为节度使了?

其实“节度使”是唐朝的一种官职,它总管的范围包括: 当地的军、政、民生、经济等等大权,他们的首领就称为节度使。后来唐帝国国力强盛后,随着领土的扩张,边境线也越来越长,范围越来越大,为了预防边疆的少数游牧民族骚扰,唐朝便在地方设立了节度使来管理这些边疆地区,而且还允许地方长官招募军队,屯田养兵。

(边疆少数民族骑马拼杀)图片

一个地方政权一旦拥有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支撑,受到中央政府控制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弱,地方割据力量也会随之而慢慢壮大。

而另一方面,从属于“节度使”的兵源,兄弟父子世代相传,属于世袭制。以至于后来大多数的地方士兵,在经历过几代的相传之后,只听命于节度使一人的号召。所谓:“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唐王朝期间,除了安禄山,其他的节度使都还有谁了?实力又是如何!

唐王朝为了巩固帝国扩张的成果,为了让边境不被少数民族骚扰,在边陲重镇设了九大节度使,外加一个经略使,以此来保卫边疆。这样一来就构成了当时的十大节度使:

  1. 范阳节度使,管兵914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2. 平卢节度使,管兵375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3. 河东节度使,管兵550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
    安禄山
  4. 朔方节度使,管兵647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5. 河西节度使,管兵730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6. 安西节度使,管兵240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7. 北庭节度使,管兵200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8. 陇右节度使,管兵750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 剑南节度使,管兵309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10. 岭南五府经略使,管兵15400人。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至德元载改为节度使。

(唐代藩镇割据)图片

以上三个节度使中,先后都有安禄山担任,他手里重握的兵力多达约20万人,是十大节度使里兵力最强、力量最大的一个,没有之一!安禄山后来能够密谋叛乱,除了他贿赂了唐玄宗派去的中官辅趚琳,赢得了唐玄宗的信赖之外,还和他身后这一大批跟班是密不可分的。

安禄山的势力到底有多么膨胀?

我们前边已经说到,安禄山是范阳、河东、平卢三地的节度使,手里拥兵近20万人。在十大节度使中,总共兵力加起来也就才60多万而已,而安禄山一人就占据了近三分之一,妥妥的实力派大佬。

而且更为致命的一点是,安禄山手下的这些士兵和将帅都听从他一人,不受唐王朝中央的任何干扰,所以后来安禄山才能“一路高歌”,打到都城长安,并最终迫使唐玄宗李隆基西逃而去。

(安禄山剧照)

另一方面,此时的唐王朝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大唐盛世”,而是一个内部充满各种矛盾,外表虽还披着昔日的“盛衣”,但朝廷上下早已是腐败不堪,奸臣掌权。唐玄宗也被杨贵妃迷的神魂颠倒,少理朝政,生活上腐败不堪,整日饮酒作乐、欢歌艳舞,逐渐堕落。

(杨贵妃剧照)

而这对于安禄山谋反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天赐的良机。他所带的“地方部队”比起“中央军”来说,在军队战斗力、军队作战经验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小结: 在唐王朝时期,十大节度使排名榜首的应非安禄山莫属。虽然后来安禄山造成的“安史之乱”被唐王朝历经八年给镇压了下去,但从此唐王朝便一蹶不振,直至被后来节度使——朱温所灭,其中的影子都能折射出当时安禄山叛乱对唐王朝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文史议春秋


什么是节度使?


节度使这一职官,是由北周和隋朝的总管、都督演化而来。设置节度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战略要地的控制。自唐代开始设立节度使以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常调整。


不过,设立节度使的初衷,原本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由于各地方军政首脑握有重兵,便开始尾大不掉,拥兵自重,成为了割据势力。大家所熟知的安史之乱,便是由此产生的。

大家通常所讲的“十大节度使”,是指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地方军政长官。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是指哪些?


1、范阳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宝时为范阳郡),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


2、平卢节度使


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

  

3、河东节度使

  

防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岚州(楼烦郡,今山西岚县北)三州郡兵。

  

4、朔方节度使

捍御突厥,治灵州(灵武郡,今宁夏灵武西南),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


5、河西节度使

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

  

6、安西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又称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


7、北庭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


8、陇右节度使


备御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乐都),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

  

9、剑南节度使

西抗吐蕃,南抚蛮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茂州、维州、柘州、松州、当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

  

10、岭南五府经略使

绥静夷僚,治广州(南海郡,今广东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兼领桂、容、邕、安南四管诸州郡兵。


至于说这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的兵力最多,是比较好统计的。我们不妨将相关数据汇成图表,先来了解下各地的设兵情况:



在上图中,大家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出十大节度使的分布范围和设兵情况。为便于观察,我们再将其绘制成柱状图:


通过柱状图可以发现,当时范阳节度使设兵最多,有9.14万兵力,岭南五府经略使兵力最少,仅1.54万人。不过,此时还不能断言驻守在范阳的安禄山兵力最多,因为:当时有一人兼任数职的情况。


只有再具体弄清由谁控制着哪些地方的兵力,才能最终了解谁手中掌握的兵力最多。


大家可能都比较倾向于安禄山,认为他是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是最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其实,安禄山、史思明虽强,但还真不能算是领兵最多的节度使。安禄山势力达到巅峰时,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手中握有超过18万兵马,可谓兵强马壮。

不过,可能大家忽略了另一位人物——王忠嗣。


此人当时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麾下兵力比安禄山还多出了八九万,顶峰时可达近27万。


所以,当时佣兵最多的是王忠嗣。


那么,谁又堪称是战斗力最强的人物呢?


我个人更倾向于哥舒翰。


哥舒翰当时身兼河西、陇右两地节度使,手下兵马近15万,并不比安禄山差多少。而且,哥舒翰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作战也极为勇猛。尽管他曾在安史之乱中败于安禄山,但这其实是受朝廷干扰所致。


早年间哥舒翰曾受王忠嗣赏识,被不断提拔。后来安史之乱时,哥舒翰临危受命,在潼关抵御安禄山。在安史之乱前,便流传着“东有安禄山,西有哥舒翰”之说。不过,天下方乱,安禄山叛军气势正旺,哥舒翰采取坚守策略,不与之正面交锋,已经基本稳定住了局势。

可惜,朝廷一见得胜,便反复催促哥舒翰出兵与叛军对阵。最终,哥舒翰在一群只会纸上谈兵的宦官、权贵们的胁迫下,无奈出城,结果兵败被俘,之后又遭杀害。结果,潼关失守,吓得唐玄宗一路狂奔,险些在马嵬驿被杀。


总结:唐王朝节度使中,统率近三十万兵马的王忠嗣拥兵最多。至于节度使中战斗力最强这一称号,应该归属李白说的: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哥舒翰!


路之意


唐朝是我国古代最为繁盛的王朝之一,在其疆域最为广大时,即唐高宗龙朔年间,据说唐王朝的领土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800万平方公里,鉴于疆土的广袤,唐朝陆续设置了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

后来,唐朝疆域的扩张因各种条件的制约而被迫停止,但庞大疆域的管理事务依然使得长安城里的皇帝鞭长莫及。再加上唐初实行的均田制走向崩溃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皇帝在地方上设置名为“节度使”的官员协助治理。唐玄宗天宝年间,就设置有著名的“天宝十节度使”,那么,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呢?

所谓“节度使”,节指的是官员受命时皇帝赐予的旌节,这象征着皇帝将掌管地方军政的权力授予官员,而度则是指节度使可以自行调度,便宜行事。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他执政的中后期便开始疏于朝政,也就将权力更多的交给自己信任的大臣,如安禄山。

安禄山虽然身为外族人,且出身寒微,但凭借自己的机智聪颖和左右逢源而得到了唐玄宗的宠信。天宝元年(742),唐玄宗设置了平卢节度使,并委派安禄山担任此职。平卢节度使的治所在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的营州,可以调度三万七千五百名士兵。

两年后,安禄山又兼任范阳节度使,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一带,且能够率领士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天宝十年(751),安禄山向唐玄宗请求担任河东节度使,玄宗欣然同意,于是安禄山再兼任了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河东节度使,统兵增加五万五千人。

此外,安禄山的堂兄弟安思顺也颇得宠幸,不过,与安禄山不同,安思顺忠于大唐,也确确实实立下了赫赫战功。天宝六年(747),安思顺被封为河西节度使,其治所在位于今甘肃武威的凉州,统兵七万三千人。天宝九年(750),安思顺又暂代朔方节度使,其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统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唐朝名将王忠嗣则曾经担任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其中,陇右节度使治所在位于今青海乐都的鄯州,统兵七万五千人。这样看来,唐王朝最具权势的几大节度使中,安禄山曾经共统兵十八万三千九百人,安思顺曾统兵十三万七千七百人。<strong>

而和安禄山相比几乎是默默无闻的王忠嗣在天宝五年(746)时,曾经同时掌管河东、河西、朔方、陇右四镇兵马,共统兵二十六万七千七百人,可谓史无前例。

这样看来,唐王朝节度使中,统率近三十万兵马的王忠嗣拥兵最多。至于节度使中战斗力最强这一称号,被中兴第一功臣李光弼评价为“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且久在西北与游牧民族征战的王忠嗣自然也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邓海春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节度使,从诞生到辉煌都与唐王朝的命运紧紧相连,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今天就为大家解答:

1、唐朝节度使诞生的背景;

2、唐朝节度使权力的演变;

3、天宝十大节度使简介;

4、唐朝到底有多少节度使;

5、唐朝如何亡于节度使。

唐朝节度使诞生的背景

唐朝初年的兵制是府兵制,将天下划分为600多个军府,每个军府管辖一定的区域,军府长官在区域内招募士兵,这些士兵平时就是农民,战时就被聚集在一起,跟随皇帝派遣的大将出征,战事结束之后,解散回到各自的军府种田。

到了唐高宗后期,唐王朝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

1、土地兼并严重,府兵制存在的基础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好多军府已经无田可种,府兵流离失所,很多军府再也无法召集军队;

2、对外战争由太宗时期的战略进攻变为战略防守,以前是我们打别人,有时间让我们从各个军府集结军队,但是现在是人们不停骚扰我们,等我们军队集结完成,敌人早跑了。

所以就要在边疆前线常驻大军,一方面可以收留流民,另一方面随时可以抵御外来入侵,驻扎大军的边疆重点就是军镇!

军镇需要大将管理,到了唐睿宗时期,这是持着皇帝符节管理军镇的大将便被称为节度使!

唐朝节度使权力的演变

节度使诞生之初,是受皇帝命令到军镇节制军队,但是节度使并不是固定的、长期的,而是根据任务来决定的。比如说北方突厥来袭,皇帝任命大将为节度使到朔方节制军队防守,当突厥退兵后,这位节度使就要回道朝廷交差,至于是不是回去继续做节度使,还是另有任职都是皇帝来定。

到了唐睿宗后期、唐玄宗初期,节度使就变成了长期制,而且为了配合节度使作战,授予了节度使辖区内募兵权、财政权还有对监督地方官的行政权,于是节度使集各项大权于一生,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唐王朝中央政府十分强势(因为中央政府有着十数万禁军),那么各地节度使不会轻举妄动,但是安史之乱打破了这个童话,各地节度使看到了朝廷的外强中干,开始心怀不轨。再加上安史之乱之后为了平衡崛起的宦官势力,皇帝也无法彻底摒弃节度使。

从安史之乱到唐末一百多年的时间,节度使的势力不断增长,皇权日渐式微,最后弱小的朝廷在群狼环伺下灭亡。

天宝十大节度使简介

节度使真正走向历史舞台是在唐玄宗时期,他根据对外作战方向,在唐王朝边疆各个方向设立了十位节度使,各掌数万大军,这就是天宝十大节度使。

节度使是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统,对于唐王朝主要的外敌吐蕃、突厥以及契丹,都有安排1~2个节度使时刻盯着,所以唐玄宗初期在对外作战上保持较高胜率,充分保护了开元盛世的成果。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安禄山,他为啥能在一年就连续攻破洛阳和长安两座都城呢?起兵之时,安禄山是河东节度使兼范阳节度使兼平卢节度使,一人身兼3地节度使,掌管兵力18.4万,而此时中央禁军不到10万,其中很多还是镀金的勋贵子弟,怎么抵挡两倍于自己的虎狼之师?

唐朝及其开放,也有很多胡族归化,所以有很大一部分节度使就是胡族,比如说安禄山就是突厥后裔,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哥舒翰是突骑施人等等,唐朝强大时这些人心悦诚服,一旦唐朝衰落,这些人就是定时炸弹。

唐朝到底有多少节度使

很多人疑惑,我们为什么只是讨论天宝十大节度使,但是唐朝末年那可是遍地节度使,还有各种军节度使,这还得从安史之乱说起。

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只是在边疆区域设立军镇,派驻节度使,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宝十大节度使,但是安史之乱后,为了讨伐叛军,在内地重要的州县也开始设立节度使,伴随出现的还有防御使、团练使等等,总而言之在全国皆兵的情况下,军镇制度就从边疆发展到了内地,从此再也无法遏制。

到唐朝中后期,天下形成了四十八藩镇,每一个藩镇都是一方节度使势力,整个唐王朝基本被蚕食干净,留下弱小的朝廷瑟瑟发抖。

唐朝如何亡于节度使

唐朝后期,皇帝只是傀儡,权力在宦官和节度使之间来回转移。

唐昭宗时期,宦官作乱,软禁了昭宗,想要新立皇帝,遭到了朝臣的强烈反对,时任宰相在宣武节度使朱温的支持下获得胜利,但是也把朱温这头狼引入都城,最终朱温杀尽宦官,攻破长安,挟持唐昭宗到长安,不久杀害唐昭宗,另立傀儡皇帝,最后逼迫其禅位,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在唐朝灭亡的过程中,皇帝无丝毫反抗力,只能任由宦官和节度使摆布,堂堂“天可汗”的子孙混到如此地步,不可谓不悲哀!


荣耀历史


节度使是一官职的名称,它始于唐朝而取消于元朝时期。

总体上来说,它大体相当于之前朝代的刺史、明清时期的总督,是镇守一方的大员,其在行政上的分布跟现今的军区或者是战区大体类似。

它始于唐初,而在玄宗时代发展到了巅峰。



唐玄宗为防止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进犯,大量的扩充军镇,并设节度使一职,赋予军事统领。

其职权范围可以对辖区之内的财政、军事和行政拥有监察的权利。

在当时的大唐帝国境内,共设置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他们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和岭南经略使。

根据战略位置以及军事重要性的大小需要,在每一个节度使管辖的范围之内,都配置不同规模的军队。

范阳节度使统兵九万一千四百余人,管辖的地域主要幽州为主。

平卢节度使,主管大唐的营州地区,麾下军马有三万七千五百多人。

河东节度使主要是防止突厥,坐镇太原,麾下统领军马有五万五千多人。

朔方节度使,主管大唐的西北地区,坐镇灵州,麾下有军马六万四千七百多人。

河西节度使,负责镇守大唐帝国的西部地区,坐镇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的武威。

其麾下统兵有七万三千多人。

安西节度使,其坐镇地区是今天的新疆自治区的库车。

由此可见在大唐王朝时代,当时的华夏民族是很牛的,其强大的国力、军力和其它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上可以大致媲美于今天的美利坚合众国。

在当时它统领着大约有军队两万四千多人,并和西方的阿拉伯帝国干了一仗,明面上是没有占到便宜,但实际上是阿拉伯帝国的军队远远的超过大唐帝国,因此可以说他们实际上还是打出了华夏民族的风采。


北庭节度使,也是坐镇当时的新疆庭洲,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兵三万多人。

陇右节度使,坐镇鄯州,也就是今天的青海乐君地区,统兵七万五千余人。

剑南节度使,坐镇当时的益州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的省府成都市,统领兵马三万九百多人。

岭南五府精略使,坐镇南海郡的广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省的省府广州市。

应该说它是各地节度使中力量最弱的一支,统领兵马共一万五千四百多人。

在唐朝时期的国家体制上,与之前的周代、汉代和晋王朝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对王室子弟和有功之臣有封号但没有封地。

第二,官员到地方任职就跟今天的官员上任差不多,不能让他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且不能由子孙继承。

在三国时期,刘表坐荆州、刘璋坐益州,这些都属于分封,也属于世袭,在他们死后可以由他的儿孙继承他的领地。

但唐朝显然不是这样,而且也不允许官员在一个地方长期担任下去。

比如说后来造反的安禄山,他就曾经担任过范阳、平卢、河东等地区的节度使一职。

如果按照各地节度使统领的兵马规模来看,应该说是范阳地区的节度使最为强大。

最小的应当是岭南五府经略使,他只有一万多人的力量。

在唐朝中期发生的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安史之乱,这次兵变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声势,令大唐王朝措手不及和元气大伤,其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安禄山所任职的地方就是范阳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是大唐王朝最强大的军区 ,是其他节度使所不及的,应该说这是安禄山发动兵变能够成功、并一举攻克长安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