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明朝會不會那麼快滅亡?

右惜


如果大家細心研究歷史就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封建王朝除了皇室一脈外,還有四大支柱:文臣、武將、宦官、外戚,而這四大支柱從封建王朝的開始到結束一直都存在著。

外戚的影響力

明朝時期,朱元璋有感於先前朝代多數都有外戚干政導致朝野動盪,於是下令皇帝不得取名門貴族的女子為皇后,因此明朝的皇后大多都是民間小門小戶。在這樣的嚴格的制度下,就算這些小戶人家的女兒成為了皇后,但畢竟家族沒有底蘊,無法左右朝局,因為外戚就被踢出局了。

武將的作用

明朝的武力基本都在貴勳身上,這些貴勳又都是將門豪族,他們的先輩都是開國功臣,子孫的權力都是來自先祖的功績,所以這些人都是明朝皇室的死忠之人。但最糟糕的是,這些武將貴勳在“土木堡之變”中損失殆盡,因為能跟皇帝御駕親征的人必定都是等級高且有本事的人,但他們在那場戰役中都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爛番薯臭鳥蛋”根本撐不起大明王朝局面。

而古代的將領不像現在有軍事學校,培養一次出來一批精英分子,古代的將領的培育都是家傳兵法,父傳子、子傳孫,一代一代軍事戰略、戰術從不外洩,所以武將也被提出局。雖然有于謙和袁崇煥這些人,但這無形中反而增加了文官在朝廷中的影響力。

四大支柱的外戚、武將都被踢出局,現在皇帝身邊能用的只有宦官這個群體了,所以為何明朝後期這些宦官的權利越來越大,就是因為沒有外戚和武將來制約。

崇禎殺魏忠賢是對的,但下手太狠了。

其實魏忠賢死不死對明朝的滅亡影響不大,而魏忠賢是必須要殺的。宦官雖然口口聲聲說是皇帝的家奴,但看魏忠賢的所作所為,權勢滔天、干涉朝政,甚至還想“狸貓換太子”,並且自稱九千歲,這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皇權,所以皇家留不得他。

從歷史角度來看崇禎殺魏忠賢確實沒錯,但問題就在於崇禎搞的太大了,因為魏忠賢的原因,他害怕宦官群體沒有制約而影響到皇權,所以把整個宦官勢力連根拔起。而這樣做的結果就等於文官群體變得沒人制約,但如果崇禎早看到文官們會造成這麼大影響的話,就算死了魏忠賢,崇禎其實可以培養另外的李忠賢、張忠賢等。

沒有宦官制約的文官群體完全把皇帝架空。

魏忠賢在世時,文官對他還是懼怕,但他死了,整個朝廷就被文官掌控了,我們從史書上看崇禎後期頻繁換相,說明他已經意識到文官的問題了,所以他也只能想通過頻繁換相來制約文官勢力,但這無濟於事。

崇禎在死前說“黨爭誤國”就知道這些文官為了自己利益,早已把崇禎當成空氣。對比明太祖時,沒有外戚和宦官干政,為何文官還是乖乖的聽從朱元璋使喚,想殺就殺,想砍就砍,還不是因為那批武力超強的將領們都還在,這些文官給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跟朱元璋對著幹。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只從魏忠賢殺不殺的角度來探討,其實魏忠賢的死不死跟明朝的滅亡真的關係不大,主要還是崇禎當時沒有意識到宦官群體的作用,也沒有意識到沒被約束的文官會對大明王朝造成這麼大的影響。


大國布衣


關於此事,有待商榷。不過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言,倒是可以窺探一二

明朝還未亡之時,崇禎已經有了諸臣誤我的覺悟,而有個小太監哭哭啼啼的說了一句:“如果魏公公在,不會這樣的!”崇禎聽罷,下令厚葬魏忠賢(此時魏忠賢早就死了好久了。。。)


大明公司的歷任董事長都很有特點

有的勵精圖治,引領公司欣欣向榮;有的就喜歡玩心眼,只為逗樂,有的喜歡美女而有的喜歡修仙,終於大明要黃了,而這一任董事長,是個木匠——天啟

天啟之後是崇禎,崇禎終其一生都未能挽救大明王朝的命運

最後以一尺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大明公司最後的掙扎,而其中有個小插曲很有意思

據說快要亡國時候,有個太監說如果魏公公還在,或許國家不至於如此,崇禎心裡有悔意,還秘密讓人收斂魏忠賢骸骨

此事是否屬實,我們尚且不論

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如果魏忠賢沒有被清算,會影響大明的結局嗎?

  • 妖人九千歲——能力是“卓越”的

魏忠賢一步一坑,踩著別人登上權力的頂峰

天啟皇帝是個木匠,不管朝政,魏公公來管

群臣也歸他管轄,因此歷史上知名的“東林黨”被清掃

這是一幫以“忠臣”自居其實也並非善類的傳統士大夫

魏忠賢清算了楊鏈、左光斗,扶植了自己的五虎、五彪

他的確貪得無厭,凡事都需要用錢來解決,但是他也是辦實事的人,國家雖然烏煙瘴氣,卻也依舊平靜

至少,該鎮壓的都鎮壓了,該收拾的也都收拾了

朝堂之上,也沒有亂七八糟的黨爭,大家都是“閹黨”無論是自願還是非自願,至少都相安無事

對外呢,也還不錯。毛文龍駐守皮島,袁崇煥督師薊遼,一掃萬曆陰霾,防守做得也很到位

不說這些人是否奉承魏忠賢(比如袁崇煥給他在關外修生祠)至少魏忠賢用他,毛文龍也沒被收拾

所以,魏公公的政治手腕是有的,甚至可以說很高

  • 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孩兒——閹黨走狗,國之重臣

魏忠賢的呼風喚雨權傾天下,離不開身邊的這幫乾兒子、幹孫子

因為他是宦官,所以無後,因而同姓同宗成為了結交魏忠賢的最有利法寶,據說一個大臣,讓自己的兒子去給魏忠賢當孫子,然後自己順理成章的叫魏忠賢一聲爹,而這個大臣,竟然比魏忠賢還要大

不要臉,是真的不要臉

可是,就是這麼積累下的一批大臣,還真就幫著魏忠賢治理了整個天下

雖然民不聊生,雖然貪得無厭,雖然魚肉百姓,但至少天下還是大明的

時人皆知,要想當官,必須拜魏忠賢的碼頭,要想升遷,必須給魏忠賢送錢,要想為天下百姓做點事,必須先給魏忠賢修生祠,就是這樣的朝廷,就是這麼的昏暗

所以,朝堂之上,人人皆閹黨,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他們在忍辱負重

隨著魏忠賢的落馬,閹黨一朝覆滅

算是積累多年的“好人才”“壞人才”一掃而空

  • 勵精圖治的崇禎——用力過猛

時人有評:“崇禎用力過猛,因而導致國家覆滅,明末不缺忠臣良將,卻未能挽救危局”

當然也有人認為:“崇禎之敗,敗於黨爭,諸臣誤我並不是推卸責任,當時的朝廷已經腐敗混亂到崇禎也無法挽救的局面,再不用力,甚至挺不了那麼久!”

總之,人們圍繞著崇禎和他的群臣,做出瞭如此的評價

而大明王朝的覆滅也和這君臣之間的掣肘扯皮不無關係

崇禎節儉,自己穿破衣服、後宮也穿破衣服,不捨得吃喝擠出錢來發軍餉,平叛亂。

大臣們則奢華無度,歷任的首輔也都是各個黨派的領袖,一心只想著擴大勢力,打敗這個、抨擊那個。

一如周延儒、溫體仁都算是一代奸相

而且在北京即將破滅前夕,崇禎號召群臣捐款救國之時,群臣除了哭泣就是沉默,就連崇禎的老丈人(當時有名的富豪)也不願意出錢,崇禎很憤怒,但也無可奈何。

最後,北京城破,忠臣不是沒有,文臣武將都有人自裁殉國

如大學士範景文等二十一人均壯烈捐軀,而苟延殘喘的崇禎老丈人,竟企圖以金銀財寶賄賂李自成,落得個家破財盡的下場,讓人感嘆

而崇禎也殺子毀女自裁於景山

  • 命中註定——魏忠賢一死,大明必亡

結局是悲慘的,反過頭來想想

為何沒有忠臣如於謙、如張居正、再如袁崇煥也可以啊

將時間推到閹黨倒臺的那一刻,我們或許會發現什麼

其實,東林黨並非什麼名門正派,他們搞黨爭不亞於其他任何黨派

閹黨專權、謀害忠良已成事實,他們雖然殘忍,但他們知道保家衛國

知道只有朝廷在,自己才能繼續作亂,百姓苦的只是一時

待到時機合適,再一掃而空也未嘗不可

而結果卻是:崇禎一心想要絆倒魏忠賢和他的黨羽,並且想要重新拉攏一批人為國家辦事,只是,閹黨的處理方式太過於絕對

本來朝廷就已經一團亂麻,幾乎人人都和閹黨脫不了干係,好人錯殺的不止一個,為什麼?

崇禎要懲辦閹黨,必然不能用他們的人審理,好,找到了一個真不是閹黨的人,而這個人之所以不是閹黨,是因為連閹黨都看不上他,覺得他太差勁。

機會來了!平常跟誰關係不好,被誰欺負過,那就是閹黨,那就得懲辦,寫進名單,交給三司法辦!

但凡於閹黨有聯繫的,都進去了。哪怕是為了國家假意討好的良臣,也未能倖免

就這樣,本來是清除亂臣賊子的好機會,演變成了另外一場黨爭和個人恩怨的鬥爭

而且更加的慘烈,真正意義上實現名臣能臣一掃而空的效果

稀裡糊塗掉了腦袋的人比比皆是,鬧得人心惶惶,朝風大變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像樣的能臣再出現了

就算洪承疇、盧象升、左良玉、曹文詔一批名將湧現出來

卻再也沒有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名臣了

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崇禎“諸臣誤我”的臨死感嘆,以及那流傳甚廣的說法

“如果魏公公還在,不至於這樣的”


置身黑白的精彩


個人覺得評價一個人就算再壞他也有好的一方面,魏忠賢,人稱九千歲,個人覺得如果崇禎皇帝不殺魏忠賢的話,大明王朝有可能不會加速滅亡其因有三:1魏忠賢雖然在天啟朝權傾朝野,但是懂得權衡各方面或者說各個官員之間的利益,有效的打擊東林黨人,在崇禎在位期間,重用東林黨人,但那時候的東林黨人已經在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根本沒有為國家利益著想了。2魏忠賢時期,雖然派太監在各地收取稅負,民怨也非常深重,但是並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且就算是有農民起義,也是堅決打壓,而且斬草除根,崇禎期間,取消了驛足這個職位,直接導致了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大批農民失業,其實說實話,李自成這樣的人根本不想造反,只想幹好自己的工作,老老實實把錢掙回去,只是大明王朝剝奪了他的工作,他沒有飯吃了,才會造反的。3在魏忠賢時期,魏忠賢雖然是太監,但他懂得遼東戰事是主要的,他任用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孫承宗重用了袁崇煥,在寧遠大捷中打死了努爾哈赤,嚴重的打擊了八旗的實力,而且在魏忠賢時期,八旗很難踏過寧遠防線,在崇禎繼位後,雖然前期重用了袁崇煥,但是崇禎這個人生性多疑,好猜忌,在北京保衛戰中,中了皇太極的計謀,直接殺死了袁崇煥,導致了遼東很難再有人能和皇太極一較高下,也間接導致了明朝加速滅忙。所以說魏忠賢雖然都說是奸人,但是他也懂得權衡利弊,所以個人覺得如果魏忠賢不被殺,明朝有可能不會那麼快滅亡,明熹宗在臨死前也曾囑咐過崇禎皇帝不要殺魏忠賢,要用魏忠賢,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當然了就算是崇禎重用了魏忠賢也挽救不了大明朝滅亡的事實,因為當時明朝已經內憂外患,社會矛盾已經成為了明朝末期主要矛盾,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m風華正茂


殺不殺魏忠賢其實不是問題的關鍵,不殺魏忠賢的話,要看崇禎能不能駕馭,殺了魏忠賢的話,要看能不能在朝廷之上培養起自己的勢力。

皇權之所以至上,是因為一切盡在掌控,一旦不可掌控,那麼,離皇帝上吊就不遠了。

崇禎皇帝后期之所以需要上吊,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崇禎召集三路大軍來京勤王,然而,各路兵馬擁兵自重,除了吳三桂動身之外,另外兩路,竟然向南逃竄。這就是為什麼說,後來的南明政府會一下子擁有三四十萬軍隊,而沒有人進京勤王,那是,本應該勤王的部隊,他們跑了。

歷史上,除了魏忠賢之外,例如鰲拜,儘管是輔佐三朝的重臣,但是因為康熙無法掌控,所以,擒拿鰲拜。又是張學良之於楊宇霆,都知道楊宇霆在張作霖時期是重要的智囊人物,對奉系軍閥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樣的一個人物,在張學良主政東北後不久,就被殺了,這就是最高權力者對無法掌控的人物,必須殺之而後快。

崇禎因為不確定能不能掌控魏忠賢,因此,將魏忠賢殺了,但是,殺了魏忠賢之後,崇禎依然沒能培養其自己的勢力來對抗日漸成為鐵板一塊的文官集團,這樣的情況下,就變成崇禎一個人與群臣的戰鬥,皇帝不相信大臣,大臣不相信皇帝,最終是兩敗俱傷,崇禎自縊時,還血書:諸臣誤我!崇禎死後,那幫大臣被農民軍整的也夠嗆!


史論縱橫


崇禎帝朱由檢如果不殺並繼續重用魏忠賢,明朝不僅不會滅亡,而且有可能打垮後金一統天下。

首先魏忠賢是權傾天下的大太監,號稱九千歲,但與後來太平天國的九千歲楊秀清不同,魏忠賢因為是太監不可能覬覦皇帝的寶座,朱由檢如果像哥哥朱由校那樣重用魏忠賢,明朝的形勢會越來越好。

其次魏忠賢是貧苦農民出身,不會加重農民負擔,會繼續向富人徵稅,農民就不會被不斷加重的農業稅逼得官逼民反,明朝也不會發生財政危機而大幅度裁減驛站,導致李自成等下崗走投無路被迫造反,事實上,明朝末年農民起義正是在朱由檢即位除掉魏忠賢以後的1628年爆發的。

第三,魏忠賢比朱由檢擅長用人,對後金的戰爭,天啟時期魏忠賢對袁崇煥孫承宗袁可立毛文龍等抗金名將的使用比較合理,孫承宗負責統籌關寧錦防線,袁可立與毛文龍配合多次擊敗後金,袁崇煥更是在寧遠大戰用大炮擊傷後金開國雄主努爾哈赤,擊退六萬後金軍,努爾哈赤元氣大傷,半年後含恨死去。

而朱由檢除掉魏忠賢以後,不再重用孫承宗袁可立,又逼迫袁崇煥除掉毛文龍,北京保衛戰更自毀長城冤殺民族英雄袁崇煥,導致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祖大壽尚可喜孔有德等明朝將領投降後金,明朝對後金佔據優勢的大炮技術也被孔有德獻給後金。從此以後,明朝在與後金暨滿清的戰爭中江河日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厚德載物49847


現在有說法魏忠賢也並非一無是處,他也為明朝做了不少別人做不到的實事。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崇禎為什麼會滅亡,並非他不勤政,也並非他有荒淫暴政方面的過失。客觀上,崇禎面臨的環境非常惡劣,既有天災,長期的乾旱,導致農民沒有飯吃,只能造反。又外有清朝不斷侵擾。明朝內部也黨爭不斷。主觀上崇禎自己剛愎自用,急於求成,胡亂施政。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明朝還是會滅亡。一方面,魏忠賢就算可以改變自己,卻改變不了崇禎,因為做主的是崇禎。另一方面,魏忠賢早已經把很多官員黨人推到了對立面,造成了明朝的割裂,如果魏忠賢仍然被崇禎重用,這種割裂足以要了明朝的命。明朝的滅亡主要在於積弊已久,如果不能除弊,讓明朝重新煥發生機,明朝的滅亡很難逆轉。


曉評三國


明朝亡,賴皇帝,賴太監,都是賴。

被賴的,一般都是細枝末節的原因。

到了明朝要亡,誰來做都差不多,都得亡。

明朝亡,兩個原因。

第一是財政。

明朝是農業社會,國家的收入大部分來自土地。農民種地交稅,國家靠農民交稅維持,幾千年農業社會都差不多。但明朝有些人是不用交稅的。這些人姓朱,是皇帝的親戚。有個數據說,到了崇禎皇帝的時候,不用交稅的朱同學們,有20多萬。這20多萬朱同學,佔著大量的土地,不用交稅。皇帝的財政就難了。這麼多朱同學不交稅,國家要這麼多錢才能維持,就只能在要交稅的老百姓那裡加。稅收的多,老百姓意見大。

第二是氣候。

明朝崇禎皇帝正好遇到小冰河時期,不是旱災,就是水災。災了,農田失收,稅更少了。這邊政府收入少,那邊老百姓沒飯吃,這國家就玩不下去了。

其實明朝真想玩下去,也不難,皇帝讓那20多萬朱同學交稅就行了。明朝亡,別賴崇禎,別賴太監,賴財政。


春暖花開003


魏忠賢的生死,與大明的滅亡,並無直接的關係。

為何坊間總是傳言“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呢,這個主要是因為崇禎在以身殉國之前,親自下令把魏忠賢的屍骨安葬在了京西的碧雲寺,且崇禎身邊的貼身太監王承恩臨終之際發出了“忠賢若在,事必不至此”的感慨。

另外天啟皇帝在彌留之際也曾對年僅十七歲的崇禎說過“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忠告,而且崇禎臨死之前,正是想起了大哥的這句話,才命人為魏忠賢重新安葬的,所以也才有了人們常說的“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


事實上,大明的滅亡與否,與魏忠賢並無必然性的聯繫,也就是說即使魏忠賢活著,大明也依然會滅亡,且一定會亡在崇禎手裡,為何這麼說呢?

一是崇禎的性格所致,崇禎皇帝是地地道道的志大才疏型的帝王,其能力平庸,但卻非常的勤勉,做事呢?多疑又迫切的追求速成,其在位十七年,卻先後換了五十任內閣首輔,這哪裡是在治國,簡直是小孩子過家家嘛。

二是大明帝國的氣數已盡,事實上明王朝的財政在萬曆年間就已經破產,有限的財政收入,根本無法支撐帝國龐大的養官成本(官僚機構十分臃腫),以及支付啥事不幹坐等吃喝的上百萬朱氏皇族的開支。

自古以來,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首先都是從財政系統垮臺開始的,因為帝國的錢袋子壞了,那麼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政府日常運轉或軍費的開支。


為何明王朝能夠苟延殘喘那麼多年呢?

因為明王朝立國已經二百餘年,社會階層已經固化,對於上流社會的人來說,無論大明的國運如何衰落,是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量的,況且受制於大明制度的限制,他們不可能像隋唐時期的門閥勢力一樣自立山頭;對於底層的百姓來說,他們早已習慣了被朱氏王朝統治,只要有口吃的,不捱餓就可以了。

後來李自成造反為何能夠一呼百應,因為百姓實在是沒法活了,災民遍地,朝廷不但不去賑災,還要向已經餓的只剩皮包骨的難民徵稅,這不是硬逼著百姓造反嗎。

由於崇禎登基之時,年僅十七歲,毫無官場權利鬥爭的實際經驗,更加的不懂皇帝的平衡之術,所以他一上臺龍椅還未坐熱乎,就聽信東林黨人的蠱惑,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全部給清除了。


所以在後來的執政生涯中,他每次遇到難關的時候,就屢屢受到東林黨人的聯合抵制,例如遷都,其還未正式提出,就直接被東林黨人給否決了,還有後來的讓群臣籌集軍費,那是個個哭爹喊孃的叫窮,氣的崇禎的暴跳如雷,但又無可奈何,總不能把他們全部都給殺了吧。

總而言之,崇禎為了鞏固皇權,可以除掉魏忠賢,但你必須要培植出制衡東林黨人的另一波勢力集團,否則你動了魏忠賢,就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斷羽翼。


清史宴


明朝滅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一個魏忠賢的死不是什麼特別重要的因素。

對於明朝滅亡,軍事方面的因素是最直接的。明軍不能打直接造成明朝的滅亡。那麼明軍為什麼不能打呢?

首先,在明朝初年朱元璋依據元代的軍屯的遺產,在全國各地均大規模開展軍屯,實行軍戶制度,從而實現了兵丁自己養活自己並能向朝廷輸糧。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明代中後期,由於土地兼併的嚴重,衛所掌握的土地大大減少。軍戶們生存所仰仗的土地沒了,軍戶制度也隨之產生了衰敗。到嘉靖年間,京營人數從開國的‘不減七八十萬’到見籍者止十四餘萬,而操練者不過五六萬。崇禎十二年更是隻有十一萬,而清點後‘半死者’。明朝可持續的軍隊實際可用數量因為土地兼併一直在衰減,魏忠賢他有解決過嗎?明顯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會解決,除非他敢去得罪大地主的利益。可問題是閹黨上下誰不是地主利益擁護者?

其次,由於軍戶數量不斷減少,明朝被迫採用募兵制。募兵制使得財政負擔大大增加。到嘉靖年間就以達270萬兩。而且由於募兵制可操作空間大,官僚們趁機謀取自己利益,使得缺編,缺練的現象普遍存在。缺編缺練又要求更多軍隊。長此以往,明代的軍費一直再漲。請問魏忠賢扭轉過這種局勢嗎?閹黨每孝敬魏忠賢一分錢,都是要向底下撈更多錢作補償的。

明朝滅亡的另一個因素是天災加劇。崇禎十年的‘兩畿,山西大旱’“秋七月山東河南蝗,民大飢。”十二年兩畿,山東,山西,陝西,江西飢。河南大飢,人相食。十三年,北畿,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浙江,三吳皆飢。面對這一系列天災人禍,民眾為了生存產生了大量的流民,由此造成了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與此同時,後金也因為天災不斷進攻明朝以期獲得更多物資。更加嚴重的是明朝的官僚集團在此時仍然收割百姓財產,進一步激起民變。試問一下魏忠賢他能阻止天災嗎?閹黨難道會更加善待百姓嗎?

至於政治方面,難道魏忠賢是位面之子,明末那麼坑的局面他能有辦法化解?魏忠賢自己所作所為也不過是飲鴆止渴,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


Lhclearly


對於明朝來講 腐敗已經不是崇禎的問題,而是自萬曆年就已經開始了,明朝有個特點,前期的帝王英明神武,雖說不是個個是明主,但做一個守成之君還是綽綽有餘,但自萬曆之後,皇帝不上朝,學木匠,滿天下到處跑,很多政策得不到相應的民心呼喊,隨之而來的就是農民起義,魏忠賢能夠執掌大明實權八年,絕不是一個泛泛之輩,不可能被一個十七歲的年輕小子搞死,在用人方面,崇禎比起魏忠賢可是差遠了,北方努爾哈赤虎視眈眈,魏忠賢知道拍誰去抵擋,鎮壓內亂的起義軍,完全就是信手拈來,反觀崇禎,上臺之後,幾乎把自己猜忌的內閣大臣全部處死,有能力的不用,沒能力拍馬屁的卻用的開心,這裡不得不說一個名將孫傳庭,李自成當年起兵的時候,孫傳庭幾乎是把他按在地上打,可惜原本駐守北方的大將,因為崇禎的猜忌,被奪權,一群廢物擋不住皇太極,差點打到北京城,孫傳庭臨危受命北上進京勤王,就這樣,給了李自成一絲喘息的機會,回京之後的孫傳庭,因為再次被崇禎猜忌,關進大牢三年,等他出來的時候,李自成已經傭兵幾十萬,崇禎這才回過頭讓他出徵,可惜,孫傳庭不敵被殺,大明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就這樣被崇禎害死了,死後一年,大明亡國,可以說,崇禎猜忌心太重,最後是自己玩死自己,直到最後才恍然大悟遺恨千古,如果魏忠賢不死,崇禎用人不疑,大明至少還能延續百年之久,畢竟崇禎做一個守成之君,還是可以,如果能夠注重百姓利益,為百姓謀生存,不將皇權架在制高點,也就沒有後面皇太極和李自成這幫烏合之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