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五十岁驾崩,他有儿子,为何要传位于其弟?

小史坑


本是后周禁军大将的赵匡胤,依靠着陈桥兵变取得了皇权。虽然坐上了皇位,赵匡胤却没时间去享受。因为宋朝才刚刚建立,五代十国时期残留的其他势力都没被清除。



面对这些威胁,赵匡胤的皇位根本坐不踏实。他只能继续他的南征北战。只不过以前是给别人打工,现在则是自主创业了。历经十三年,赵匡胤终于打下了南方诸国。

持续十多载的疆场厮杀,无数个难以入眠的深夜。他为这个王朝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这些都使他断不忍心把自家的王朝拱手送给别人。那他又为何最终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呢?\t

关于赵匡胤为什么会传位其弟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史称“金匮(gui四声)之盟”,另一说叫“烛影斧声”。

前者有明确的记载和清晰的论证,包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都是按这个说法记叙的。而后者则是在个别野史上有所提及。既然前者更为可信,那我们就研究一下前者的原委。

金匮之盟: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弥留之际,曾把他们兄弟二人叫到病榻前嘱托关于皇位的事情。杜太后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得到皇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后周的周世宗让幼子当皇帝。

如果后周有一个稍微年长一点的皇帝,又怎会轮到赵匡胤。太后的认知其实十分到位。因为当时处于五代十国的末期,而那又是个纷争不绝,不讲礼制的时期。

因为国家并没有统一,基本上就是谁拳头大就听谁的。没人会管你是那个王朝的后人,往往只有被打服气了,才会得到其他势力的承认。

而金匮之盟的目的也正是创造一个缓冲期,杜太后希望他们兄弟三人,可以利用这个缓冲期把国家的形势先稳定下来,之后再慢慢考虑皇位的传承。


不得不说杜太后的做法还是非常有远见的。朝代倾覆了,成为了当朝皇帝又有何用呢?这也是赵匡胤花了那么大力气去打仗的原因,他想尽早实现统一。

兄弟二人和太后约定好:赵匡胤死后,让赵光义接替自己的位子。赵光义死后,换他们的三弟赵光美。赵光美死后再换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上台。

等到那个时候,经过那么多人的努力,赵氏的政权肯定也已经稳定了下来,而他们赵家的江山自然也可以“永世”流传。

杜太后让宰相赵普把他们三人之间的对话记下来,当他们的面写成誓词,再放在金匮里封存。\t金匮之盟的想法是挺好的,可惜想法和现实总是相差甚多。

赵匡胤是真的把皇位传给他弟弟赵光义了,然而赵光义却没按照当年的约定,把皇位正常传下去。

赵光义在位期间,赵光义的侄子和弟弟先后离世,皇位到赵光义这里就没法往下传了。最后赵光义让自己的三儿子做了下一任皇帝。

赵光美的侄子赵德昭也是挺惨的。虽然他爸是前朝皇帝,他自己也是预备皇帝,但毕竟现在的皇帝是赵光义。赵德昭觉得自己除了和叔父比命长以外,实在别有的办法。

当时赵德昭跟着赵光义去攻打幽州,某天晚上军中发生了惊乱。因为大家到处都找不到赵光义,就有人建议立赵德昭为皇帝。赵光义回来之后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很不高兴。

他们班师回朝之后,赵光义因为出征不利一直没有心情给将领们行赏。赵德昭觉得那些将领们跟自己都是出生入死的交情,就拿这件事情跟赵光义讨论。

赵光义啥都没听进去,反而觉得将领和赵德昭的关系有点太好了。心想自己这还没死呢,那些将领们怕不是想拥护赵德昭造反。

最后他就生气地训斥了赵德昭一顿,还说等他当上皇帝再给那些人行赏也不迟。

赵德昭似乎知道自己叔父在担忧些什么了,结果他回到家就跑去自刎了。但赵德昭真的就是愚忠吗?

其实这个赵德昭的做法没有那么“愚”。因为谁又知道赵光义当皇帝会不会当上瘾呢,万一指哪天他随便找了个借口,要把自己满门抄斩,自己又能怎么办呢?还不是只能全家领死。

如今自己这么一死,首先自己的家人肯定就保住了,其次还能给叔父留个好印象,自己的家人应该也能得到优待。

结果真的就和赵德昭想的一样,赵光义知道侄子自杀后,非常吃惊也非常后悔。并且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对此一直十分内疚,隔三差五给自己已逝的侄子追封个什么王。

在赵光义的儿子宋真宗赵桓即位的时候,也没忘记给赵德昭追封个什么官。因为古代的官职与称号都是可以世袭的,这么做也算是弥补原本该成为皇室正统的赵德昭一脉了。
至于他三弟赵光美,就没有这等远见了。赵光美因为急着当皇帝,密谋篡位被张光义给发现了。赵光义因为自己侄子的事情,不忍心再手足相残。虽然没有杀他,但肯定也不打算把皇位再给给他了。


史之策


公元967年赵匡胤驾崩,关于赵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纪》里面只寥寥数语“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此时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8岁了,次子赵德芳也已经成年了,为什么赵匡胤要传位于弟弟赵光义?(这个问题首先要默认皇位是赵匡胤传给弟弟赵光义的,而不是“烛影斧声”悬案里所映射的赵光义弑兄篡位。)

都说这得益于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961年34岁的赵匡胤和病危的杜太后定下了“金匮之盟”,说是按照二弟赵光义-三弟赵廷美-大儿子赵德昭的顺序传承帝位,以免重蹈前朝幼子误国的覆辙。先不论赵匡胤是出名的孝子谨遵母亲大人的遗嘱,且看赵匡胤一生没有立过太子,而且对弟弟一直很容忍照顾,早早封晋王,开封府尹,做足了皇储才能有的待遇。对自己的儿子也只是节度使、防御使。

历史上商代的王位经常是兄终弟及,后来的元朝也是,赵匡胤的帝位本身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来,虽然经过“杯酒释兵权”达成了军权集中,但是相对于共同打下江山的赵光义,赵德昭赵德芳明显实力不足,而仁德的赵匡胤功臣都没有杀何况手足赵光义?而他深知如果儿子继位赵光义肯定会对儿子构成威胁。所以“烛影斧声”里面“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或许是赵匡胤自觉病危,给弟弟委以重任,弟弟心里高兴也要做谦逊之状,而“太祖引柱斧(《隐居通议》中说此斧非刀斧而是金杖子,类似拐杖之类)戳地,大声说‘好为之’”也是对弟弟守好大宋江山的呕心之嘱。



墨梅逸清寒


常言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这句话用在宋太祖赵匡胤的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上回刚聊过,老赵成功的发动了陈桥兵变,摇身一变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Who?他的老弟赵光义呗。这哥们原名赵匡义,老赵当皇帝后,为了避名讳,弟弟改名为赵光义。

毋庸置疑,赵光义同学辅助老哥上位是有很大功劳的,老赵是这么想的,可小赵却没这么想。小赵同学所做的一切,绝不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哥哥当皇帝,而是为了自己有一天也能当上皇帝。瞧瞧人家哥俩的这理想、这雄心。

在老赵当上皇帝后,第一步棋算是走完了。可老赵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小赵还有第二步棋要走,那就是他自己也要当皇帝。大家都知道,这当皇帝可不像是在学校当组长,名额特别多。这皇帝的名额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说白了,就只能有一个,小赵同学当然知道这点。于是,但凡有资格和自己竞争皇帝宝座的人,一个个都意外死亡,不清不楚的就领了盒饭了。

第一个领盒饭的,就是正坐在皇帝椅子上的新王朝开国皇帝——老哥赵匡胤。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老赵突然就驾崩了,享年仅50岁。皇帝的位子还没坐热乎就挂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的未解之谜。

事发当夜,小赵同学奉诏进入老赵的寝殿内,屏退左右后,哥俩开始推杯换盏,喝得挺美。殿外的众多宫女和太监们,在烛影摇晃中,模糊的看到小赵时而离席,摆手后退,又时而争吵和躲避什么,但“嚓嚓”的斧声却是清晰可闻,这就是“烛影斧声”的由来。

当年陈桥兵变时,《宋史》记载太祖赵匡胤事前并不知情。而这次《宋史》又记载,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指明了小赵有不在场的证据。

无论是不是小赵干的,总之这天到了凌晨,太祖老赵就驾崩了。得知老公去世,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晋王府请来了赵光义,当皇后一见到小叔子时,瞬间就全懂了。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特有的称呼,她这样喊小赵,就是无奈的承认小赵做皇帝了。赵光义心说第二步棋终于走完了,但还得装作伤心道:“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于是,38岁的小赵登基为帝,是为宋太宗,在位共22年,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君主。太宗即位之后,继续进行着全国统一的战事,但因为好大喜功,几次北伐攻辽都受到挫败。太宗一看自己武功不求行,便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政治、经济循规蹈矩,不求上进,使宋朝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文史不假


赵匡胤五十岁驾崩,他有儿子,为何要传位于其弟?(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众所周知,古代盛行世袭制,尤其是皇帝去世或逊位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期待自己家的江山流传千古。然而却有一位皇帝,在自己驾崩后,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这在历史上非常少有,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自西周以来,父死子继早已是皇位继承的默认规则,赵匡胤50岁突然驾崩之时,其子赵德昭已经年满二十六岁,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十八岁了,且品行端正,赵德芳还素有八贤王之美誉。然而在不存在”主少国疑”的潜在风险下,赵匡胤却主动放弃这一儒家所拥戴的礼法原则,而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于情于理,都让人倍感蹊跷,也成了千古疑案。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宋太祖之突然暴毙和赵匡胤传位于弟而不给儿子,可谓是众说纷纭,最终形成了著名的“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两大千古之谜。小编通过查阅资料,终于有所了然,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1、赵匡胤皇位的由来。

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枢密使郭威,投身行伍。他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后仅有七岁周恭帝即位,,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但因主少国疑,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恭帝禅位。960年,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2、赵匡胤的突然驾崩传位之谜——“烛影斧声”。

话说赵匡胤在当皇帝以前,与一个道士关系交好。这个道士在赵匡胤当将军的时候,对他说你将来是要当皇帝的,等你当了皇帝以后不要忘了我。赵匡胤当时还是后周的臣子,吓得赶紧和这个道士断交了。

后来赵匡胤果然当了皇帝,碰巧又碰到了这个道士,赵匡胤大喜过望,说你算的太准了,这个道士也很谦虚。赵匡胤把他请进宫里,问了他一个问题——“我还能活多久?”

道士听了这个话后,掐指一算,说到:“陛下,贫道刚才算了一下,如果今年(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里天气晴朗,您的寿命就还有一纪(十二年或者三十年),反之,如果天阴看不到星星了,你就抓紧交代后事吧”。

这个回答让赵匡胤不置可否,他只能等到十月二十日见分晓了。等到十月二十日夜,赵匡胤登高望远,他看到万里无云,繁星点点。赵匡胤心里十分高兴,准备回宫。结果就在赵匡胤正准备返程的时候,瞬间阴风大作,暴雪骤起。赵匡胤的内心崩溃了,立刻传旨,急召晋王赵光义入宫。他要和赵光义好好喝一顿酒,至于喝酒的目的是为了道别还是为了禅让,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赵匡胤驱赶了所有的侍卫宫女,太监们只能从远处遥望,不得靠近。

后来,根据宫人的描述,人们看到宋太祖和赵光义推推搡搡,似乎让弟弟接受什么东西,但赵光义一直不干,一直在避让。再后来,哥俩喝酒一直喝到了午夜,等到他们到殿外醒酒的时候,殿外的积雪已经好几尺了。此时,赵匡胤对着这些积雪,用柱斧戳着雪,回头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然后哥俩就回屋睡觉了。

当晚赵匡胤命令晋王留宿宫中,蜡烛灭后,宫人们听到赵匡胤鼾声如雷,第二天凌晨,宋太祖驾崩。早上,赵光义登上朝堂,宣读太祖遗诏,登基称帝。后来近臣收敛太祖遗体,发现太祖尸体晶莹剔透,就像刚洗完澡一样。

3、赵匡胤的突然驾崩传位之谜——金匮之盟。

据说,为了不立幼君,防止大宋江山再一次被别人黄袍加身,杜太后(赵匡胤兄弟的母亲)临终前让赵匡胤、赵普等来讨论皇位继承问题。杜太后问太祖皇位怎么来的,赵匡胤说是祖宗积德。杜太后说:不对,周世宗的儿子年纪太小,你才有机会,要是周有年长的君主,你哪来机会?所以,你以后要把皇位传给你弟弟,国家才能长久。于是,孝顺的赵匡胤听了母亲的话,在病床前写下了誓言盟书,并且放在金匮中藏好。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赵匡胤并遵随母命先让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做了开封府尹,一般来说开封府尹就是储君,但并未封王(后封晋王)。当年,杜太后病危时,赵匡胤只有35岁,长子才11岁。只要赵匡胤再多活几年,长子肯定就会成年,根本不可能存在"孤儿寡母"的情况。

4、赵匡胤的突然驾崩传位之谜——司马光版本的赵匡胤之死。

据说赵匡胤当天夜里四更的时候驾崩。太祖的皇后宋皇后当时就慌了,急忙派遣大太监内侍都知王继恩出宫请皇四子赵德芳入宫,入继大统。接到皇后旨意的王继恩没有一丝犹豫,出宫后一头扎进了晋王府(赵光义家)。理由是按照王继恩自己的理解,太祖一直想传位给晋王,于是直接来找晋王。到了晋王府门口,王继恩吓了一跳,在这个黑乎乎的凌晨,居然有人坐在晋王府大门口,这个人是御医程德玄。于是王继恩问程德玄为何来此,程德玄说:“二更天的时候,我在屋里睡觉,突然有人在门外大喊一声,说晋王要见我。我赶紧出来看,结果并没有人,我就以为自己幻听了回屋睡觉。结果到了三更天,又有人喊晋王叫我,我出来看又没有人。我怕晋王真的生病了,于是就跑了过来”。听了程医生的话,王继恩简单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于是两人一起进入晋王府。

根据书中记载,赵光义听说太祖驾崩,“大惊”,然后“犹豫不敢行”,他要先和家里人商量一下。面对这个磨叽晋王,王继恩直接催促到:“还在等什么?再等就坏事了!”。听完这个话,赵光义带着王继恩和程德玄,三个人来到内宫太祖寝殿。宋皇后看见王继恩来后大喜过望,于是就问:“德芳来耶?”王继恩答:“晋王至矣。”宋皇后的反应是“愕然”,然后颤颤巍巍的说出了一句更有名的话:“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官家”是宋朝对皇帝的称呼,皇后的这句话基本已经摆明了态度——承认赵光义的皇帝身份,她轻而易举的就投降了。所以说赵匡胤儿子没能继位,跟这个软弱无能的皇后有很大的关系(假如要是懿贵妃,不跟你拼个你死我活才怪)。然后赵光义对着尸体假惺惺的哭了几声,对皇后说:“共保富贵,无忧矣”,第二天就登基了。

赵匡胤传位给兄弟,不是赵匡胤本人的意愿,而是其母亲杜太后的遗愿。所以赵匡胤不是不想传子而是一开始遵从母命加之儿子年纪太小,所以立自己的弟弟为皇储。后来儿子长大了,想改立皇储的时候被自己弟弟发现,然后被害了。理由如下:

一是军队出身的赵匡胤体格一直都很好,在他驾崩前的9个月里,曾多次出去游玩,而且史官也没有记载过他生病请太医来医治的记录,所以宋太祖的突然驾崩,是在与兄弟赵光义饮酒后发生的。据史料记载,赵光义对于在酒中做手脚这个伎俩非常精通,再加上当时太祖最后的“好做好做”,是不是因为发现了什么,然后在大叫:你干的好事!而被赵光义用酒毒死。并且收尸时“太祖尸体晶莹剔透”,明显是中毒样子。

二是赵匡胤一生都没有立太子,赵匡胤自陈桥兵变到去世一共16年间都没有立太子,这一点是很不寻常的,开宝八年,太祖赵匡胤进封弟弟赵光义为晋王,让赵光义兼任开封府尹,地位排在宰相之上,隐隐有接班人的意思。只是后来儿子长大了,想改立皇储的时候被赵光义发展,这时手握重拳的赵光义联合太监、御医和其他利益体(朝中大臣),设计谋把赵匡胤给害了。

三是赵光义对于政敌赵普的重用,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之前,赵德昭被赵光义逼死,而不久赵德芳也不明不白死了。赵普复起之后,对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大加打击,最后将之流放,赵廷美忧惧病死。赵光义顺利铲除自己儿子的继位障碍。赵光义启用赵普的原因就是赵普公布了“金匮之盟”。

总而言之,虽然金匮之盟已被普遍承认存在,但其是否有文书流传、内容如何,又被广泛争议。但不管真相如何,阴差阳错,多年后,赵光义后代赵构绝嗣,赵德芳的六世孙赵昚继承皇位,为南宋孝宗,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子孙手里。

不知道大家看后,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其主要原因是遵从太后遗命及自己曾经对太后的承诺。

太后当时看到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自己的儿子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年仅七岁柴宗训做了皇帝。当时赵匡胤两个孩子都还小,皇太后担心小孩子主宰天下,黄袍加身事件重演,太后每天忧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太后在病中对赵匡胤说:“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真是国家的福气啊!”赵匡胤叩头说:“我不敢不听你的教导。”太后又对赵普说:“你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前写下遗命,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匣里。太后在赵匡胤为皇帝第二年就去世了。

赵匡胤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器度豁达。他时刻也没有忘记答应太后的承诺,因此在太后去世的15年里,时刻培养提拔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如在太后去世的当月,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963年,太祖给光义增加封地,赐给功臣名号;972年9月19日,太祖封光义为晋王兼任侍中,并且下诏晋王赵光义班位在宰相之上。

赵光义曾经得病,赵匡胤前去看望他,亲自为光义用艾草灼烧穴位,光义感到疼痛,太祖也拿艾草烧灼自己的穴位。赵匡胤还常常对左右亲近大臣们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奇异的现象发生,以后一定成为太平天子,论福分我不及他。”

由此看,皇帝位传位给赵光义是赵匡胤遵从对太后的承诺,虽然这承诺过去15年了,赵匡胤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承诺不会失效。


删繁就简347


应该是将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结合史料分析如下

一、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早逝,纵其一生,大有宋武刘裕气势,经其南征南唐,北伐契丹后,中原大势已定,若非其祚短,哪有宋祖的荣耀,柴荣死后,太子柴宗训继位即恭帝,恭帝年幼7岁,此时不取,更待何时,故赵匡胤自导自演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应运而生,太祖死时,有四子:长子德秀、次子德昭、三子德林、四子德芳。这四个儿子的力量和他们的叔叔比起来还是太弱了,综合考虑,为不步柴荣后尘,金匮之盟(传言宋太祖赵匡胤生前已经按照母亲杜太后的遗命,立下了盟誓,死后传位弟弟)对赵氏社稷稳定较有利。

二、烛影斧声,这个没有证据,真的不好讲,太祖崩年50,都说壮年早逝,这真的是瞎话,中国历代帝王平均寿命应该在40下,50算高寿,并不是谁都能做到唐太宗那样绝情,关于太祖两个儿子有传言为太宗加害,一是太祖次子德昭,史载979 太宗出征幽州,捷后班师回朝,德昭提醒太宗论功行赏时,太宗说了句:“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听出的潜台词是“老子还活着,等你自己当皇帝再赏也不迟”,就这样,德昭随后自杀,年仅二十九岁。试想,皇帝行赏自有决断,你以下犯上,被说了句,就承受不起了,这事我觉得不怪太宗,还有太祖幼子德芳年二十三而暴亡,没有史料解释,很反常,说是太宗秘害,这同样没有证据,况且,德芳有子嗣后续,子孙赵眘重继大统,若太宗弑兄杀侄,何不斩草除根。


winyoung7612


首先我要先说明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赵匡胤是自愿传位给他弟弟赵光义的。至于传说中的烛影斧声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一些野史中的演义而已。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北宋刚刚建立各方面百废待兴而且周边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更是虎视眈眈,赵匡胤肯定私下给他弟弟说过如今局势还不太稳定,如果我突然暴毙你来接替皇位,虽然当时赵德芳( 就是影视剧中的八贤王)已经18岁但比起已经是开封府尹的晋阳赵光义各方面还是差了很多。

二:赵匡胤本是武将出身不可能被他弟弟还是个文人给轻而易举害死,下毒更是不可能因为皇帝的日常饮食都是经过经过严格把关。

三:历朝的开国皇帝都是智勇双全之人,从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他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一个靠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难道不会提防自己的弟弟变成第二个自己?

四:赵匡胤应该看出他弟弟有野心,因为毕竟是亲兄弟与其向后来明朝朱棣夺了建文帝的皇位,倒不如成人之美,也能保自己的皇子和皇后一世富贵。





O越哥世无双O


兄终弟及PK嫡长子继承

按道理讲,大宋第二任皇帝应该是赵匡胤儿子赵德昭来干,但赵匡胤年代正好是五代十国乱世,大家都知道的,事凡乱世,儿子还没长成的情况下,嫡长子继承大都没什么好结局,不是被篡就是被废……赵匡胤自己就干过

所以啊,对于继承人选择,老赵很聪明,早期他并没有考虑自己儿子,而是选择了弟弟赵光义培养

赵匡胤当皇帝时,赵光义任职殿前都虞候(柴荣时期,赵匡胤位置)、大内都部署、开封府尹(郭威时期,柴荣位置)等都是核心部门。而同时,赵德昭在上面位置呢?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赵匡胤临死前,儿子离继承人位置,还差好远呢

后来赵光义登基后,拿出了一份金匮之盟,也表明了这意思。在赵匡胤老妈临死前拟定的继位盟约中,老赵家的江山,赵匡胤儿子赵德昭,是第四位皇帝的。或许有人说,这份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伪造的,真实情况是烛影斧声赵光义篡位……

当然,也有这可能,但当时大宋状态真不适合赵德昭继位,赵匡胤十余年征战虽然平定了中原大部分,不过南方福建陈家、吴越的钱家,还有北方的北汉、大辽等,都在虎视眈眈,而且大宋内部真的那么稳定么?

如果赵匡胤晚死十年,天下稳定了,或许能传位给赵德昭,可历史没有如果,当时情况,赵光义是最合适的


灵石蕴珠宝


赵匡胤并不想传位给其弟赵光义,其实赵匡胤更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赵匡胤驾崩时,有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分别是二子赵德昭,时年26岁,四子赵德芳,时年18岁。但是这两个儿子不但没有接上皇位,而且在几年后都意外死亡。

赵光义能够夺得皇位,使用的是阴谋,并不是赵匡胤传位于他。据宋史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

也就是说赵匡胤是突然驾崩,而且驾崩当晚与赵光义一起饮酒后住在一起,然后就暴死了!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另据记载,赵匡胤暴死当晚,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但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

赵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

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无忧也!”

所以真相帝认为:赵匡胤并不想传位给其弟赵光义,但实力强大的赵光义抢走了皇位。而赵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在赵光义坐稳皇位后,都意外死亡,让人不得不怀疑!

赵德昭,在赵光义继位三年后,被赵光义逼迫后自杀身亡,死时年仅29岁。

赵德芳,在赵光义继位五年后,吃肥肉而死,死时年仅23岁,传闻是被赵光义毒死。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赵德昭的九世孙为宋理宗,赵德芳的六世孙为宋孝宗,皇位最后还是回来了!


真相帝说历史


宋君好名无实,轻信篡谋

虽然此“宋”非彼“宋”,但是楚国的士大夫成得臣却完美的预言了北宋这场政治作秀!

◆相当雷同的狗血剧情

宋襄公在继位时表现得异常慷慨,公然表态想让贤于庶兄目夷,目夷一听,这事闹不成啊!吓的赶紧尿遁,最终皇位还是继承到宋襄公儿子手里。


到了北宋赵匡胤五十岁突然薨掉,据说把皇位又让给了弟弟赵光义,难道是先贤得遗风吹到北宋年间?

仔细算一算,春秋到北宋约1500年的历史,这种虚伪的戏码还不断上演。所谓禅位的作秀,如果诸位当真了,那是真输了!

很简单,因为不合理,不合人性

有人觉得赵氏兄弟关系很铁,不瘟不火的谈判中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归属权。请问:一个只有你说了算,任你随心所欲的政权说让就让,谁能这么任性?

且从【陈桥兵变】到【杯酒释兵权】,充分的证明了赵匡胤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何为政治家?


够黑,够狠,够绝情!

什么同生共死,患难与共,在金光闪闪的龙椅面前连个屁都不算,引用一个经典的电影台词:

兄弟就是用来出卖的

这里大家不得不考虑,在整个拼酒的过程中,忙前忙后的赵光义,看到以前的老弟兄为了保命一个个摇尾乞怜,他会没想法么?当然他不会想到那么远,但至少觉得他哥确实够可以,在权利面前要什么兄弟?

《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等到赵匡胤突然爆毙,赵光义的春天来了!我宋太宗来也!!


一切来的这么突然,来的这么诡异

赵匡胤处心积虑打下得江山,最终没能传位给儿子。在血缘系统里儿子要比兄弟亲,毕竟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不是为了下一代,难道瞎起哄?但是这个政治家,却给弟弟做了嫁衣。

作为兄弟,谁在出卖谁?

排除赵匡胤有什么不治之症,赵匡胤死的有点太迅速。一个身附武功、精力旺盛的男人,一个精通十八路太祖长拳的宗师就这么嗝屁了……

———让人难以置信

那是开宝九年(976)的十月二十日第一场雪,比平时来的更晚一些。深夜无聊的赵匡胤金口一开:

传晋王入宫

帝国两位权柄滔天的男人,在没有舞娘、没有乐队、没有服务员的酒桌上推杯论盏。两人忆当年,少年意气,一晚上喝完了青春,喝醉了年代


第二天就收到赵匡胤猝死的消息,《续湘山野录》中提到:

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

阴谋,还是阳谋?可赵匡胤始终没说出那句不可能。两人谈了什么我们也不可能知道,但是我确信赵光义干了些什么!

因为赵光义最有作案动机

旁观者看到的是“斧声”和“烛影”,那么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切的背景将慢慢推出幕后黑手。

  • 其一、赵光义是除赵普(陈桥兵变的功臣)最有权势的人物。《宋史》记载:赵普在中书,其堂帖势重于敕命——可这位宰相却和赵光义交恶,在赵光义的运作中反而被罢免相位。从此赵光义一人独大,党羽遍布,势力滔天。
  • 其二、故事,皇子出阁即封王。太祖以德昭冲年,欲其由渐而进,授贵州防御。开宝六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宋史》,赵匡胤一直不给儿子正名,给了弟弟赵光义很大的机会。
  • 其三、赵光义喜欢玩弄毒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公元975年南唐灭亡,李煜确实很愁,不然不会写出这首词。更愁的是自己妹妹和老婆小周后被赵光义强行占有,于是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找了个借口,赐服牵机药而死。



好了赵太宗需要加戏了

只是没想到赵普又扮演了一个权利得角逐者!被写进剧本的还有他妈杜太后……

———这就是《金匮之盟》

赵光义登基第六年,拿着神秘钥匙打开一个金柜,里面陈放着一份密封文件:

鉴于后周亡于皇帝年幼,杜太后故在临终之前交待遗言,要赵匡胤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然后由赵光义传给四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这种一站式皇位服务,基本上规划了北宋三代人的继位问题,大开先例!大臣们一脸懵逼,赵氏后人一脸懵逼……原来如此!


我确定这是赵光义赤裸裸得自我洗白:

第一、杜太后尚有遗言保留,为啥太祖赵匡胤就留下一句好自为之

第二、金匮之盟的公布时机有点说不过去,毕竟关于皇室大统,为啥间隔这么长时间

第三、赵普的突然翻身,正好金匮之盟公布,会不会太巧合了

第四、最终的受益人、一面之词都是赵光义发表

我不确定多少人参与到这场大戏,但是作为男主角的赵光义确实开始大红大紫,按照剧情,等到赵光义退位然后开始换另一个兄弟



金匮之盟的公开让赵光义的上位彰显的有理有据,可惜,剧本再次改写!赵光义继位后的表现才确定他谋害了兄长,总结成五个字:

翻脸不认人

候选人之一:赵延美

《宋史•赵普传》中记载是:柴禹锡、赵镕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一个谋反的脑子扣在赵延美头上,自古谋反必定死罪,他将弟弟先流放到四川涪陵,然后不断打击,让他最后在流放之地,很快死去。

候选人之二:赵德昭、赵德芳

公元979年,赵光义北征幽州,一次在夜里军中惊乱,赵光义一时离帐,不知所踪。赵德昭差点搞成功第二次陈桥兵变,可惜被赵光义发现,最后活活逼死,至于赵德芳怎么死的,史书也说不清,反正是害死的,最有可能的还是下毒。

上位的时候大家说好听妈妈的话,随着继承人接二连三的领取饭盒。最后才明白只能有赵光义一个人听,此后再也没有人可以拿金匮之盟说事了。赵光义之后,继位的是自己儿子赵恒,突然觉得这样子更顺理成章。


终究摆脱不了嫡长子继承制

符合赵光义最高利益的继承方式,也是符合帝王最高利益的继承方式。这样子我们可以明白:赵匡胤不是不想传位给儿子,而是做不到!原本仗着自己年富力强,抱着看看再说的态度,结果却在一场阴谋中被算计,儿子还是自己的儿子,可弟弟已经不是曾经的弟弟!

———宋主好名无实,篡谋不能不信!

这句话是我自己撰写的,我把他这样翻译:赵光义虚伪的做派是给外人作秀罢了,他不正常的上位没有阴谋可以实现么?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之间的事就这样结束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有几个人能保持单纯的情意?兄弟?父子?为了皇位杀父弑兄的事情比比皆是,终究经不住考验,那么赵光义和虚伪的宋襄公有什么区别?各位看官知道么?


参考资料:《宋史》、《太祖实录》、《涑水纪闻》、《湘山野录》、《资治通鉴》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