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为何却不战而降?

丿魚丶尕灬羙


这就是司马懿“狼子野心终暴露”的著名事件——高平陵事变!根据当时司马懿所筹划谋反的“高平陵事变”,说的夸张一些,就算多给夏侯玄10万雄兵战将,夏侯玄也不见得能够战胜司马懿,挽救曹魏大统。莫不说夏侯玄为何不战而降,就算夏侯玄果真颇具实力、胆敢和司马懿碰上一碰,依照史上的“高平陵事变”,当时的夏侯玄也是赶不上的!难道身为人臣的夏侯玄非要在曹芳已经禅位、曹爽已经落寞之际,将自己的家底全都赔上与司马懿背水一战嘛。

曹芳曹爽不是曹操,夏侯玄也不是夏侯惇、夏侯渊!论其曹家关系和夏侯家关系来说,大家也许早就有所耳闻了。但是到了曹爽和夏侯玄这一辈,似乎”主仆关系+兄弟关系”就显得不是那么太层次分明了。曹爽和夏侯玄是典型的表兄弟关系,但是曹爽和夏侯玄又都是极其平庸之辈,曹爽身为曹魏大将军,手中是握有实实在在大权的,曹爽又极其信任夏侯玄,将曹魏三分之一的兵权都全权交于夏侯玄。谁曾料想到,夏侯玄竟然在曹爽临死之前面色未改、纹丝未动!

其一:10万大军?名存实亡!

10万大军名存实亡的真正内涵是,看似夏侯玄手中握有调动10万大军的兵符,但是此兵符放在夏侯玄手中早已是名存实亡,因为夏侯玄在军中鲜有威望。那么为何如此呢?不知道读者还记不记得曹爽和夏侯玄二人在之前的那场大败?那便是骆谷之战,在此战役之中,曹爽和夏侯玄两个不懂兵法的人自诩清高,亲率10万大军进取汉中,结果轻而易举被蜀汉以“破敌阵”大破之,10万旌旗尚存数人,这可是继曹操赤壁之战最为惨败的一次了。由此之后,即便夏侯玄在曹爽拥护之下,仍然掌握曹魏大权,但是其名声早已在魏军当中名存实亡了,如今碰上司马懿的精兵悍将,莫不说夏侯玄手下这10万大军抵不抵得过,夏侯玄本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其二:曹爽无道,天下唾弃

曹爽身为辅政大臣,又是皇帝曹芳的叔叔,但是曹爽野心很大,很快便凭借着曹睿生前对他的宠幸而变得权倾朝野,慢慢地,曹爽更是变本加厉地走上了“架空曹芳和郭太后”的叛逆道路。如果曹爽能够同祖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般,那也可以!就算比不上曹操,如果能和父亲曹真相提并论,那也可以!但是就是如此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草包,硬是活生生地架空曹芳,简直是自以为是。反观司马懿,司马懿是同曹爽一样,都是被曹睿留下来辅佐曹芳的,没曾想到的是,曹爽竟然做出如此忤逆之事来。莫说是曹魏文武大臣,就连天下人都为曹爽无道行为而不齿!曹爽都败坏到如此地步了,名存实亡的夏侯玄怎么去救?


历史课课代表


说夏侯玄不战而降,是高看夏侯玄了,夏侯玄不是不想战而是没有能力一战。

武将手握重兵,身居高位,并不代表他就有造反的实力,想要造反他还要有充足的准备,过人的能力,巨大的威望,夏侯玄显然三点都不具备。

要说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之后最有能力反抗的是夏侯玄的表哥曹爽。



曹爽身居辅政大臣,兄弟掌握洛阳周边的部队。恒范逃出洛阳城的时候还把大司农的大印偷偷带了出来,方便调集粮草,最大的王牌就是曹爽手里还有小皇帝曹芳,“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爷爷曹操的拿手好戏,可惜曹爽没学到。并且司马懿只是控制了洛阳城,洛阳周边军队还在观望或者根本不知情,曹爽中军別营就在城南,管理天下钱粮的洛阳典农的治所也在城外,到许昌也不过两天,许昌武库足够的武器储备,有钱,有兵,有皇帝,有家伙事。曹爽竟然选择投降做富家翁。

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
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在司马懿的诓骗下,曹爽带着做富家翁的美梦被活活逼死。

夏侯玄当时的职务是征西将军,虽然手握十万大军但是这支部队是司马懿的老班底,在曹爽掌权的时候,任命夏侯玄掌握这支部队就是为了断开司马懿和他军界老班底的联系,现在司马懿掌权,夏侯玄就反过来坐在了火上口上。

征西将军在曹魏主要是负责和蜀汉作战,在夏侯玄之前,特别是曹真,曹休去世之后,这支部队长期受司马懿节制,部队的高级将领在对诸葛亮的战争中培养出了深厚情谊,甚至一些将领存在对司马懿个人的人身依附,因此,曹爽在架空司马懿的过程中,派亲信,表弟夏侯玄任征西将军。

在夏侯玄任征西将军任上,曹爽为了树立个人威信,在心腹的鼓动下发动了骆谷之役,夏侯玄为主要执行者,这一仗打下来,不仅没能取得半点成就,反而白白损失了大量的粮草,牛马,使原本就空虚的关中更加艰难,夏侯玄在这一战后也名声扫地,现在就算他想发动兵变,估计手下将领也不愿听从。

而且高平陵之变事出突然,仅仅一天曹爽就投降,被罢免幽禁,夏侯玄也来不及准备发动叛乱。贸然行动,只会授司马懿口实,到时候,司马懿只需派一使者带着一辆囚车,就会有人将夏侯玄绑好送进去。

对于自身处境,夏侯玄及其党羽心知肚明,因此,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听说被征召,第一想法也不是拥兵自重,而是逃跑投靠蜀汉,只是夏侯玄自恃祖上和司马家交好,不愿意投敌,奉诏进京,自此身价性命被司马家掌控。


醉美木渎


你要说曹爽还有点机会的话,夏侯玄在曹爽跪了以后除了等死能做啥?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以后,就开始逐步清除曹爽的亲信。夏侯玄和曹爽交往密切,又是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手握重兵,因此司马懿征召夏侯玄入朝。夏侯霸曾经劝夏侯玄一起出逃,但是夏侯玄拒绝,还是回京,最后被司马师所杀。夏侯玄乖乖服从命令回京,也是无奈下的选择。

首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就当时的局势来说,并非是要篡权,而是清君侧。曹爽的能力很平庸,而为了争权,他一再排挤司马懿,还发动了对蜀对吴的战事,结果全部失败,魏国国力大损,朝堂上下对他都很不满。也正因为如此,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大多认为这是拨乱反正,郭太后和朝中大臣多予以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曹爽也不得不认输,夏侯玄在政治上根本没有任何理由起兵反抗。

其次,夏侯玄并非军事人才,虽然都督雍凉军事,但是并不能完全掌控部队。夏侯玄是一个名士,写点文章做做学问还行,带兵打仗的能力就差的多了。特别是曹爽的伐蜀之战,夏侯玄也是参加了的,结果兵败而归,在军中威信不高。而在夏侯玄之前,司马懿也曾经都督雍凉军事,在这两地有很多旧部,夏侯玄即使起兵,也不会有多少人响应。

第三,出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夏侯霸出逃以后迷路,一度陷入困境,“粮尽,杀马步行,足破”,幸亏遇到来接应的蜀军才得以生还。夏侯霸好歹从军多年,能跑能打还混成这个样子,夏侯玄不过是个名士,让他跑路受这罪显然不可能。

所以夏侯玄乖乖回朝也就不奇怪了,虽然他也知道结局必然不会好,但是真的没什么选择余地。


不沉的经远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氏家族趁曹魏宗室陪同魏帝曹爽前往高平陵祭扫祖坟时发动兵变,控制京城洛阳,诛杀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宗室,曹氏江山自此由司马氏做主,史成高平陵事变。

事变之时,与曹氏一体的夏侯家族的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手握十万大军,为何不起兵反抗,而是乖乖回到京城洛阳投降。落墨君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01

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宗室乖乖就范投降

夏侯玄受曹魏宗室尤其是曹爽的态度影响

魏明帝曹叡死后,曹爽和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曹爽是曹魏宗室最有权力的人物。

司马氏发动兵变之时,曹魏宗室其实有很大机会挽回危局,消灭司马氏。但是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宗室实在是蠢得不能再蠢了,忠于曹魏的谋臣桓范曾向曹爽提出对策:挟天子前往曹魏旧都许昌,然后以天子名义调集兵力对抗司马氏,同时号召忠于曹魏的势力起兵勤王。

这其实是一条非常正确的、也是唯一的道路,但是曹爽、曹曦两兄弟却胆小如鼠、蠢如猪狗,妄想投降来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桓范气得悲痛大哭道:曹子丹(曹爽、曹曦之父曹真)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曹爽等曹魏宗室乖乖向司马氏投降,交出了所以权力,回到洛阳城被控制起来。而此时的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军事,手握十万大军。

此时的夏侯玄完全可以放手一搏,起兵讨伐司马氏,但是夏侯玄却乖乖回到了洛阳。夏侯玄之所以这样选择,很大程度是受到以曹魏宗室特别是曹爽的影响。

夏侯玄曾经因为失言为朝廷贬谪,曹爽掌权后,重新启用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可以说曹爽是夏侯玄的恩人、伯乐,同时夏侯玄的母亲是曹爽的姑姑,两人是表兄弟关系。

曹爽对高平陵事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夏侯玄,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挟天子到许昌对抗司马氏,那夏侯玄肯定会起兵响应。

然而,曹爽没有做任何抵抗,就乖乖投降了,夏侯玄受到曹爽影响,交出兵权回到了洛阳。

02

司马氏并没有废掉魏帝曹芳

夏侯玄以忠臣自居,不愿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高平陵事变后,虽然司马氏取代曹氏掌权,但是并没有废掉魏帝曹芳。曹芳仍然是魏国名义上的天子、最高统治者。

如果夏侯玄起兵讨伐司马氏,司马氏必定会以天子的名义宣布夏侯玄为乱臣贼子。夏侯玄为人清高,又以忠臣自居,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03

对时局判断失误

妄想回到朝廷与司马氏争权

夏侯玄对时局判断失误,他想回到洛阳联合曹魏宗室铲除司马氏。即使不能铲除司马氏,他也认为自己能保住性命,这点和曹爽十分相似。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当司马氏掌权的朝廷召回夏侯氏在外掌兵权的人时,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十分清楚的认识到回到洛阳性命难保,于是投奔了蜀汉。夏侯霸劝夏侯玄一同投奔蜀汉时,夏侯玄没有听从。

04

即使起兵讨伐司马氏,胜算也很小

夏侯玄虽然身为征西将军,掌握雍州、凉州的十万大军,但雍州、凉州的这十万大军有很多是司马氏的势力,真心愿意跟随夏侯玄讨伐司马氏的人并没有多少。

以这样的军队去对抗司马氏掌握的数十万大军,无异于以卵击石,胜算非常小。

结语:高平陵事变之时,能够力挽狂澜的只有曹爽,可惜曹爽的水平实在不怎么样,白白将江山送给司马氏。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宗室屈服后,区区一个夏侯玄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不过事实证明,向司马氏低头换来的是自己人头落地,曹爽、夏侯玄地下有知,定会后悔当初没有放手一搏。


风雅斋


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曹爽自己都放弃了,夏侯玄师出无名;第二,夏侯玄没有啥军事才能,在军队内威望不足;第三,夏侯玄和司马家有姻亲关系,对司马家还心存幻想。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司马懿乘曹爽和魏少帝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坟的时机,发动了政变,控制了洛阳城。曹爽在得到司马懿不杀自己的保证后,放弃抵抗投降,司马懿控制了皇帝后立刻翻脸无情,诛杀曹爽三族。

高平陵之变时,夏侯玄是曹魏的曹氏和夏侯氏中在外掌握最大兵权的人。夏侯玄当时担任征西多年,统帅雍州、凉州前线大军。征西将军全面主持对蜀汉和西北诸胡的战事,手下拥有曹魏京城外四只大军团之一。用大家更熟悉的人类比,夏侯玄此时的地位,类似于诸葛亮北伐时的司马懿。

曹爽在掌握着皇帝的情况下,如果自己没有选择放弃,司马懿无法完全掌握中央名分,各地地方实力派至少会选择观望。夏侯玄这类肯定忠于曹魏政权的力量,要远大于司马懿掌握的实力。曹爽掌握皇帝号召讨伐司马懿的情况下,夏侯玄起兵响应才有胜利的可能性。

曹爽自己就放弃了,夏侯玄起兵就是地方叛乱,司马懿能调动曹魏全国的力量对付夏侯玄,夏侯玄基本没有机会。

夏侯玄是一位风度无双的名士,一直到东晋还有很多士族怀念他的风姿,夏侯玄也是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之一。不过名士夏侯玄在军事方面能力不足,在军队体系内没多大威望。作为征西将军期间,没有打过大的胜仗,反而惨败却有一次,正始五年(244年)进攻蜀汉在汉中被蜀汉大将王平大败。相反司马懿曾经在雍凉前线任职多年,军中遍布旧部。夏侯玄师出无名强行起兵的话,有多少人听他指挥是个很大的问题。

夏侯玄虽然属于在曹魏有类似于宗室地位的夏侯氏,肯定天然忠于曹魏,但夏侯玄和司马家其实有很亲密的亲戚关系。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是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的妻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年轻时,和夏侯玄也是亲密的好友。有这层关系,夏侯玄有司马家起码会保全自己性命的幻想很正常。

高平陵事变后不久,司马懿控制的朝廷就解除夏侯玄征西将军职务征召夏侯玄入朝,夏侯玄也乖乖接受了征召。司马懿生前,夏侯玄勉强还能保得性命,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位置,不久后就找借口杀了自己的大舅子夏侯玄。


仁勇校尉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夏侯玄一直没动手,确实让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高平陵政变)

一是曹爽对夏侯玄有知遇之恩。夏侯玄与曹爽是表亲(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儿子),而且夏侯玄在曹叡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得罪了曹叡,曹叡把他从黄门侍郎贬为羽林监。后来,曹叡去世,曹爽当辅政大臣的时候,才把他提拔起来,先是当散骑常侍,接着又当中护军,再接着当征西将军。

二是司马懿和夏侯玄关系不好。夏侯玄曾向作为另一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提过很多好的建议,司马懿也认为这些建议提得好,但却认为时机不到,不能实施。显然,因为夏侯玄威望高,司马懿忌惮夏侯玄,才不采纳他的建议。从这个角度来说,夏侯玄也应该帮曹爽。

三是夏侯玄有能力阻止高平陵政变。夏侯玄当时是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和凉州两个州的军事。当时他正在前线,手握重兵。要想带兵反抗司马懿,其实是很容易,而且是可以成功的。因为夏侯玄作为皇室成员(夏侯家族和曹家是同一家族),只要站起来振臂一呼,必然一呼百应,拿下司马懿,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夏侯玄最终并没有这么做。高平陵政变发生后,司马懿把他从边关调回去,让郭淮代替他的职务,他就规规矩矩交出兵权,回到长安。被任命为任大鸿胪、太常这样的闲职。后来,当司马懿去世,司马师主政的时候,还在“李丰政变”事件中,把他无罪杀死,诛灭三族。

(夏侯玄剧照)

夏侯玄最后的结局,可以说是他一手造成的。那么,他当时为什么不动手呢?我认为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曹爽的态度让夏侯玄不好主动作为。曹爽在高平陵政变中,不听桓范的劝告,不起兵与司马懿对抗,而是选择束手就擒,这多多少少影响了夏侯玄的判断。

其实,曹爽在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是有足够能力与司马懿对抗的。按照桓范给他分析的,其一,他手中有天子,可以号令天下;其二,他到许昌后,许昌不但有武器库,还有足够的军队;其三,桓范作为大司农,还可以调拨天下粮草。曹爽这么好的条件,他都不选择和司马懿对抗。夏侯玄毕竟是一个无直接利益的人,他有什么必要起兵呢?

第二,夏侯玄以国家大局为重。我为什么说夏侯玄以国家大局为重呢?因为当司马懿征调夏侯玄进京的调令到达后,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曾劝夏侯玄别进京,同时又对他提建议说,干脆投降蜀国算了。当时夏侯玄说:“吾岂苟存自客於寇虏乎?”意思是说,我怎么能够为了保存自己而投降敌人呢?显然,夏侯玄是以国家大局为重的。他知道,一旦自己造反,或者投奔蜀国,都将造成魏国的动乱和分裂,这对魏国肯定是不利的。

第三,夏侯玄具有名士风度。夏侯玄是一个名士,他是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四聪”之一。作为当时的名士,讲究的是一种风度(魏晋风度),就是大灾大难面前,临危不惧。当年,夏侯玄靠在柱子上写字,天下大雨,打雷击中了柱子,把他的衣服都烧焦了。但是,他依然谈笑自若,继续写字。这一点,充分表现了他的名士风度。具有名士风度的人,既要泰然自若,又要光明正大,绝对不能做出起兵造反之类的事情来。

(司马师剧照)

夏侯玄其实把什么事都看得很明白的,但是他不想办法,不躲避。当司马懿去世的时候,有人对夏侯玄说,好了,威胁解除了。夏侯玄却摇摇头说,你说错了,司马懿在世,还可以凭着我和他多年的交情不杀我。他的两个儿子,肯定不会放过我的。果然他最终被司马师杀掉。

直到死的时候,夏侯玄依然是一副名士风度。《三国志》记载:“临斩东巿,颜色不变,举动自若。”这就是夏侯玄的风格。


我们的三国


纵观历史,无论什么样的政变,关键就在三个字“密、快、狠”。因为,不密事易败,不快事难成,不狠事易反复。也就是说,在夏侯玄得知司马懿发动 “高平陵政变”时,政变早已落下了帷幕。

那么,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究竟有多密、多快、多狠呢?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大将军曹爽与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等人离开曹魏都城洛阳,前往高平陵为先皇扫墓。也就是曹爽前脚刚刚离开,后脚司马懿便突然发动了政变。

当时,司马懿找到魏主曹芳的生母郭太后,与其共谋,欲铲除专权乱政的大将军曹爽。因郭太后曾被曹爽迁移到永宁宫一事,而心怀怨恨,所以当即给了司马懿一个“拨乱反正”的名分,并令其便宜行事。

司马懿接诏后,以郭太后的名义,任命司徒高柔代理大将军职务,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占据曹羲营地。目的不在于接管两营禁军,而在于稳住军心,免生叛乱。同时,罢免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的所有官职,并解除他们的兵权,命令他们以侯爵的身份回归洛阳府邸待罪;命令封锁洛阳各处城门,不许人员进出;迅速攻占武库,武装3000阴养死士。之后,遣亲信带领3000死士驻守洛水浮桥,防止曹爽率大军护卫魏主曹芳逼进都城。

在司马懿做完这一切的时候,曹爽到了什么地方,又在干什么呢?这时的曹爽已经返回到伊水,他将司马懿以郭太后懿旨之意遣人送来的罢免官职、解除军权的奏章扣留下来,组织数千屯田将士砍伐树木,构筑防御工事。

那么,高平陵、伊水距离都城洛阳有多远呢?高平陵(今汝阳县大安乡)仅有不足百里、伊水(今洛阳市洛龙区郊区)仅有不足30里地。根据路程分析,曹爽等人也就是今天去,次日回的一日游功夫。

就在当日,司马懿遣许允、尹大目、陈泰等人前去相劝曹爽投降,并拿出了蒋济的书信作保。因此,经过一夜思考,天亮之时,曹爽兄弟不顾桓范的再三相劝,带着魏主曹芳前去许昌,以天子大义诏令四方讨伐司马懿,反而相信了司马懿不杀害他们的鬼话,选择投降。

最终,于正月初十,曹爽、桓范、丁谧、何晏、毕轨、邓飏、李胜等人三族被灭。也就是说,从司马懿发动政变,到判决曹爽等人谋反,并被诛族,仅用了4天时间。而在这四天,曹爽并没有向征西大将军夏侯玄(表弟)求援,关键是司马懿也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就算有人想要给夏侯玄通风报信,但是从洛阳到达征西大将军坐镇的长安,路程达1000余里,怕是送信的人还没有到,洛阳的政变已经落幕。

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经取得了政变的绝对胜利,完全控制住了曹魏政局,而政局则代表朝廷,朝廷又代表魏主大义,魏主更代表臣子效忠的对象。所以,就算夏侯玄想要调动军队,将士们也会认为这是谋反的行为,怕也难有几个将士响应。例如:灭蜀主将钟会,成功后竟然想要图谋据蜀自立,结果被麾下诸将领杀死,就因为多数将领并不支持。

同时,夏侯玄被称为三国时期曹魏玄学家、文学家,特别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代表著作有《乐毅论》、《答司马宣王书》、《肉刑论》、《辨乐论》等,后来因“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而名传天下。所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并不高,想要调动军队,难度将再次增加。

此外,夏侯玄既有名士风度,又有极强的忠君思想。据《魏氏春秋》记载:高平陵政变后,曹芳诏(实则司马懿诏)右将军夏侯霸(夏侯玄的叔叔)与夏侯玄同回洛阳。当时,夏侯霸建议夏侯玄和自己一同投靠蜀汉,以保性命。但是,夏侯玄却说:“我不能为了苟活,而去投降敌国。”于是,接受朝廷诏命,按时返回京师。后来,他获罪下狱被动大刑时,却可以做到一声不吭,神态自若。就算被押往刑场处斩时,也能做到举止淡定,从容受刑。

至此,曹氏宗族基本被司马懿斩杀殆尽,司马师就连自己的结发妻子夏侯徽也被他杀死。如此杀戮,可谓狠到冷酷无情、人性泯灭。

如此种种之下,虽然夏侯玄拥兵十万,但是选择不战而降,却成为了他唯一不是选择的选择。


祥子谈历史


别说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就是手握二十万大军,也不敢有什么动作。当然夏侯玄学也不是不战而降,不存在投降之说 ,只是按部就班,履行自已征西将军的职责而已。

高平陵政变发生在公元249年正月,大将军曹爽带着自已的兄弟、亲信,陪同皇帝曹芳前往皇家陵墓高平陵去祭拜前朝皇帝魏明帝,已经装病近两年的司马懿联合朝中重臣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殿中校尉尹大目,以郭太后名义下诏,要求罢免曹爽及其兄弟所有官职,保留爵位归家,迎回天子车驾。



曹爽在得知了司马懿的行动后,没有听取大司农桓范挟制天子到许昌的建议,而贪图富贵,轻信司马懿的话,选择了投降,从司马懿发动政变,到曹爽投降不超过一个月时间。

曹爽投降后,回到京城洛阳自已的官邸,司马懿派人时时监视,并在次月以谋反罪将曹爽极其同党、亲信全部诛杀,牵连人数达到五千多人,自此曹氏一族的势力完全衰弱,司马懿掌握了魏国朝政。



从司马懿发动政变到曹爽被杀,不超过2个月时间,同年二月,司马懿就被任命为魏国丞相,独揽大权。

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的儿子,当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军事,是魏国的西部战区司令,坐镇长安,当时魏国在整个关中地区的驻军人数应该没有十万人,就算夏侯玄有十万人,也不可能起兵反对司马懿。



为什么?

1、出乎不意,未作准备。

司马懿发动政变,别说夏侯玄不可能料到,就是在朝中的曹爽及朝廷大臣都没有料到,夏侯玄想干涉却毫无准备。军队出征不是一件小事,要做好诸多准备,粮草、兵器、物资补给等等 。

2、时间太短,信息不畅。

从司马懿发动政变到曹爽投降,不过短短二十天,这么短的时间,夏侯玄可能连消息都没有得到,等 他得到朝中的消息,曹爽投降,不久连同亲信全部被诛灭三族,根本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



3、政归司马,出师无名。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是打着郭太后的旗号下诏书,司马懿都知道出师要有个名号,夏侯玄得到朝中的消息时,曹爽已死,司马懿已被皇帝任命为丞相,而控制了太后和皇帝,夏侯玄以什么名义起兵,都不可能得到支持,反而会是谋反,夏侯玄要是敢出兵,司马懿能号令天下兵马诛杀,到时候死的还是夏侯玄。

况且司马懿发动政变,是得到了太后及曹魏大部分重臣的支持,像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殿中校尉尹大目,之所以支持司马懿,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曹爽作死,曹爽在朝中排斥这些大臣,只重用自已的亲信,也从侧面说明曹爽不得人心,曹爽都不得人心,夏侯玄拿什么起兵?



4、能合虚声,而无实才。

从夏侯玄的人生经历来看,其为人如同曹操的儿子曹植一般,文学能力很强,实际能力很差,曾经在244年与曹爽策划征蜀之战,大败而归,其之所以能够升作征西将军,只是因为他是夏侯尚的儿子,夏侯玄在文学、经学方学成就很高,但在军事、政治上刚近乎平庸,这样的夏侯玄是不敢,也不可能起兵反叛司马懿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魏明帝曹睿临终托孤,由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辅政,几年后曹爽明升暗降架空司马懿,重用心腹邓飏、李胜、丁谧等,夏侯玄就是此时被重用外放,其实就是去夺司马懿的兵权。

曹爽同时大肆打压蒋济、高柔、王凌等曹魏元老,面对着曹爽的步步紧逼夺权,出身列侯世家的司马懿深谙泥鱼藏身之道,只好在家装出又聋又哑、老态龙钟、多病的样子,曹爽被司马懿成功麻痹。

公元249年1月,曹爽及其党羽跟随魏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睿,都城洛阳空虚之机,已经装病近两年的司马懿联合朝中重臣太尉蒋济、司徒高柔等人,派兵占领洛阳,然后进宫找郭太后发布诏书,再以“清君侧”之名发动政变,并上书魏帝曹芳揭露大将军曹爽罪行,曹爽轻信洛水之誓,放弃抵抗投降后被诛,从此曹魏大权尽入司马氏一族,史称“高平陵之变”。

在“高平陵之变”后,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但是甘愿被夺兵权,束手就擒,后来被司马师杀害,诛灭三族。

为什么夏侯玄会不战而降呢?

夏侯玄是夏侯尚的次子,其母是曹真的妹妹,曹爽是曹真的儿子,两人是姨表兄弟,夏侯尚死后他继承其爵位,曹爽在与司马懿争权时重用时出任征西将军、督雍、凉二州军事,是魏国的西部战区司令,坐镇长安。但同时他也是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的亲大舅哥,司马师的原配夫人是夏侯玄的亲妹妹,两边垄头差不多少。

夏侯玄只是个文官,在文学、经学方学成就很高,但在军事、政治上近乎平庸,在高平陵之变前,244年曹爽、夏侯玄兴兵伐蜀,在骆谷险些全军覆没,二人名声扫地。而司马懿用来接替他的郭淮,久居雍州,他在军队中声望更隆,夏侯玄根本没把握指挥得动雍凉驻军。况且出兵必须有君主诏令和虎符,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皇帝命令、没有虎符而出兵,就是造反或叛国,按律会被屠灭九族,手下将领自然不会跟随。

曹爽得知司马懿的行动后,没有听取大司农桓范挟持魏帝曹芳至许昌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而贪图富贵,轻信洛水之誓选择投降,从司马懿发动政变到曹爽被杀,不足2个月时间,夏侯玄即使想动,也根本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从另一角度讲,司马懿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他的话要能信,母猪能上树曹,但曹爽偏偏就信了,所以曹爽也是该死。

曹爽专权后衣食住行等都与皇帝别无二致,任人唯亲很多朝中重臣都被排挤,早已引起公愤,司马懿发动政变就以“清君侧”为名,掀翻的只是专擅朝政、把持尚书台的曹爽一党而已,是受到太后及满朝文武的支持,师出有名。更何况司马懿已被皇帝任命为丞相,而控制了太后和皇帝,大权在握,此时长安的夏侯玄若起兵,如同叛乱,司马懿能号令天下兵马诛杀,到时候死的还是夏侯玄,夏候玄还没弱智到这种程度。

夏侯玄回京后明哲保身行事小心翼翼,史书记载“玄自从西还,不交人事,不蓄华妍”,夏侯玄虽然顺利熬死了司马懿,但是最终还是死在司马师手里。


美丽青春您真痘


夏侯玄更像是文臣,而非武将,没有将领气质,这点比叔叔夏侯霸要差。但是,他却开创了魏晋玄学的先河,在宗室中,威望很高。魏晋玄谈,其实就是清谈,生性平淡寡欲,又怎么能和司马懿争权夺利呢?又怎么斗得过司马懿?司马懿也知道夏侯玄是个有才华无野心的人,所以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欣赏他,一方面他的宗室身份得提防。因此,司马懿没有杀他,只是召他回来而已。




高平陵之变前,夏侯玄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军事。而他的叔叔夏侯霸,则是右将军,讨蜀护军,驻军陇西。可以说,他们是手握重兵了,但是为什么司马懿政变,一个乖乖入朝,一个逃入蜀汉呢?夏侯玄就算了,为何夏侯霸竟然也不起兵护主而出逃呢?《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载,夏侯霸是因为曹爽被杀,夏侯玄又被征入朝,新上任的上司郭淮和他不和导致。其实,郭淮是司马懿下的一步关键棋子,也是他在雍凉之地对抗蜀汉,经营多年的成果,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从后来郭淮和他后代的际遇来看,再结合他有多年的和司马懿一起战斗情谊,因此,估计他根本就是司马懿的人。而且,郭淮在多年和蜀汉的对抗中,也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在雍凉之地表现出色,累至前将军。夏侯玄虽然是郭淮的上司,夏侯霸纵然骁勇,但是二人属于“空降”,在军中的人脉和声望,哪能和郭淮相比。更别提,曹爽和夏侯玄的“骆谷之败”,大失人心,被人嘲笑,反观只有郭淮军未败,军事素养和能力更是高下立判了。所以,在军中的地位,表面上夏侯玄为尊,其实可能号召力都不如郭淮。和司马懿,郭淮同时代的战友兼部下,亲曹魏的费曜,戴陵等人又不知去向,可能战死或免职。是以在整个关中关右,无人能和郭淮抗衡,所以,夏侯霸只好投归了“杀父仇人”蜀汉。夏侯玄即使想起兵讨伐司马懿,也有心无力,更非郭淮对手了。



但是,夏侯玄如上文所说,是和清谈的玄学家,接到诏书,就返回朝廷了。司马懿如果不死,夏侯玄可能还会活长一点。可惜,司马懿死后不久,李丰等人就暗中谋划杀司马师,拥护夏侯玄,结果事发一起被诛。讲真,夏侯玄即使不涉及这事,司马师也一样不会放过这个有才华,有威望的宗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