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真的背叛蜀國了嗎,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不做標題黨的秦夏


魏延是劉備麾下有名的大將之一,但是在演義中先是被諸葛亮認為腦後有反骨,然後就在諸葛亮禳星的時候,無意中弄滅了諸葛亮延壽的最後希望,等到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造反,但是這一切都在諸葛亮預料之中,於是自大的魏延被馬岱所斬。

但是歷史上的魏延真的是這樣嗎?

歷史上的魏延卻和演義中恰恰相反,不但受到劉備重視,而且諸葛亮也十分重視他,以魏延為左膀右臂。

劉備佔據漢中後,自稱漢中王,把大本營放在成都,漢中必須要留一員大將鎮守,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關羽鎮守荊州,漢中必定是張飛鎮守了,甚至張飛也是這樣想的。

但是最後劉備卻偏偏選擇了魏延擔任都督漢中的鎮遠將軍,並領漢中太守。其他人的反應是“一軍盡驚”!

而魏延也不負眾望,在劉備會成都前的大宴群臣會上,當劉備故意考核魏延:我對你委以重任,你接下來要打算怎麼辦呢?

魏延直接說:若是曹操親自領天下大軍前來,那麼我就替您做好防守,力保漢中不失。若是曹操派遣一員將領,兵力不超過十萬,那麼我就替您全殲吞併他。

魏延這番話說的很得體,還非常好的展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群臣都紛紛表示稱讚。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三國志魏延傳》


可以說在劉備麾下的將領中,能獨自鎮守一方的也只有關羽、張飛、魏延等區區幾人,連黃忠、趙雲、馬超這樣的所謂的五虎上將都沒能鎮守一方,可見劉備對魏延的重用和信任。

劉備死後,諸葛亮接著重用魏延,諸葛亮北伐進駐漢中,直接任命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督北伐前部兵馬。魏延更是一度擊敗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並因功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

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有兩個人一文一武是他的左膀右臂。文官就是丞相長史楊儀,武官就是魏延。

楊儀幫助諸葛亮“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非常受諸葛亮喜歡,但是楊儀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個性狹小,諸葛亮雖然重用但沒有拿他當做接班人的意思。

而魏延不但驍勇善戰,而且善待士卒,是蜀漢難得的猛將、帥才。但是魏延也有缺點,就是性情清高,對誰都不假辭色,別人官職功勞都不如魏延,於是能避讓就避讓了,只有楊儀對魏延愛理不理,於是兩人結下了仇怨,一度勢同水火,甚至開會的時候意見不合,魏延拔刀相向,楊儀跟諸葛亮痛哭陳情……

諸葛亮雖然離不開楊儀和魏延,也想撮合雙方,但是最後還是失敗了。諸葛亮在世時還能壓制這兩位,等諸葛亮一死,楊儀等人認為此次北伐已經失敗,應當撤軍。而魏延認為北伐這種軍國大事不是一次兩次就能成功,也不應該有主將去世就撤軍,丞相去世親屬回去安排喪葬就好了,我率領剩下軍隊繼續北伐恢復漢朝正統才是大事。

楊儀和魏延不合的厲害,諸葛亮一死更是誰都不聽誰,蜀漢一次重大內訌將要開始,雙方互相上表說對方造反。

可惜魏延是武將,又得罪了太多的文臣,朝中基本上沒有人給他說好話,而楊儀在佔據大義後還拿出諸葛亮去世前的安排去譴責魏延,魏延理虧在前,士兵也沒了戰意,於是逃亡的魏延被馬岱追兵所殺。

楊儀這個時候表現出來了極為讓人不滿的一面,他直接踏著魏延頭顱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

然後楊儀以造反的罪名夷魏延三族。

陳壽也說,魏延要是真造反就直接投降曹魏了,幹嘛還要帶兵追楊儀?所以說魏延的打算就是諸葛亮死後自己以繼任者自居,打算殺掉和自己有仇的楊儀,然後帶領大軍繼續北伐。但是可惜魏延軍事能力很厲害,但是政治上完全不是文官階層的對手,不但自己被殺還還得家族也跟著覆滅了。

這就是魏延造反的真相。

但是楊儀也沒好到哪裡去。楊儀也自認為是諸葛亮的接班人,沒想到諸葛亮早就安排了蔣琬。楊儀於是怨氣滿滿,一度說出來了:當時我要是帶著大軍投靠魏延,何至於此。

被人舉報後,楊儀被下獄審查,楊儀於是自殺了。

楊儀和魏延一樣,都是當時蜀漢集團非常有才華的人選,只可惜,他倆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都以為自己是繼承諸葛亮的最佳人選,結果兩人一個身死族滅,一個也鬱郁自殺。可惜可嘆。


以史為鑑


魏延這個人是有點遺憾,在隨劉備的征戰中戰功顯著,頗受劉備器重。諸葛亮輔政期間,曾升任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南鄭侯。單看魏延的履歷堪比五虎將,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有一個最關鍵之處陳壽一筆代過,交待不清。那就是魏延的德行與作為。不過也可通過魏延的言行窺見一般。一是諸葛亮生前遺囑,他死後退兵,並由魏延斷後,可謂責任重大。但魏延卻不服從命令,說丞相雖死,我今尚在,可繼續伐魏"豈可因一人之死而廢國家大事邪!"由此可見魏延之狂妄無度。一國之統帥殉職軍前,竟無哀傷,又拒不從命,有點喪心病狂了。再者領兵擔擋蜀軍撒退,燒燬棧道,欲意何為?最起碼也是反叛做亂行為。當何平一呼,魏延手下一鬨而散,沒有人給他賣命,以致在逃亡中父子被殺。就連遠在成都的朝廷大臣無人為他說話,可見此人孤寡眾背,人緣也太差了。魏延的叛逆行為昭然若揭,為他翻案太過牽強。陳壽受《魏略》影響,對魏延有迴護之意,但《魏略》畢竟是敵國的傳聞,對此,裴松之以予否認。當代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個巴蜀鬼才魏明倫(不知是否魏延的後人?)曾寫下川劇《祁山夕照》,主要是為魏延翻案並捎帶著貶一下諸葛亮,稍後,易中天步其後塵。其實對《三國志》的解讀和理解各有秋,誰也不能說誰就是金科玉律,或歷史定論,魏延的事恐怕也要繼續下去。


天山月3




魏延做為蜀國名將,漢中太守,牙門將軍。隨劉備取西川、奪漢中,修築漢中防線,隨同諸葛亮北伐。可謂是蜀漢的頂樑柱。在他的治理下,漢中防線堅不摧,保住了蜀漢幾十年的安全。

然而,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卻落了個謀反的罪名,被馬岱殺死在漢中石馬坡。

阿呆在漢中上班時,每天經過一個石碑,上面赫然寫著:馬岱斬魏延處。讓人感嘆唏噓。鎮守漢中的一代功臣,死於自己人的手,落個滿門抄斬,太冤枉了。太冤枉了!



魏延為什麼會落個如此下場?

只有一個原因:不懂政治。

魏延的軍事才能,那是無話可說。能深得劉備厚愛,力壓張飛、馬超,成為與關羽齊名的漢中太守,那能力不是一般的。能守、能攻、能治理。是難得的人才。

魏延是能人,是人才。是人才就有脾氣,有個性。魏延同劉琰、楊儀等人水火不容,矛盾很激烈。這都是位高權重的高官。

諸葛亮雖然沒批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但並不代表兩人有矛盾。相反,五次北伐,均是以魏延為副手,甚至是先鋒。況且,沒有漢中基地太守魏延的支持,一次北伐也搞不成。



魏延的錯誤在於:沒真正理解諸葛亮北伐的意圖。

子午谷奇謀的特點是出奇兵,象尖刀一樣,直插心臟。是險招,有可能出奇跡。

但是,這與諸葛亮的穩紮穩打相違背的。其次,幾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其實就是個樣子而已,不北伐不行,不得不北伐。

魏延不懂,他以為北伐的目的就是一統天下。這是與蜀漢當時的情況,以及諸葛亮的目的,不一致的。



諸葛亮一死,魏延如果扛起北伐的大旗,正兒八經地去北伐,無疑將是蜀漢的災難,將蜀漢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諸葛亮很清楚,他絕對不能讓魏延當統帥。諸葛亮就利用魏延剛烈的性格,以及同楊儀等人的矛盾,設計了一把。以達到他想要的結果和人事安排。

魏延如果懂政治,能懂得北伐的真正目的,他是不會遭冤曲和被害的。犧牲魏延,保全蜀漢大局利益,這是必須的。

阿呆夢話,見笑了!


阿呆夢話


魏延沒有背叛過蜀國,他只是想要殺死楊儀,奪取蜀漢的軍權。魏延之死的真正原因是楊儀陷害魏延,魏延在內鬥中沒能擊敗楊儀。魏延一生都受到劉備和諸葛亮的重用,諸葛亮經常偏袒魏延,只是沒有采納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魏延最大的問題是他的脾氣暴躁,經常得罪其他大臣,最後被楊儀等人合謀誣陷而死。

魏延在劉備時期便受到了重用,劉備攻佔漢中之後,讓魏延擔任漢中都督,鎮守漢中地區的兩個郡。劉備統治時期,魏延的地位僅次於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四個人,劉備去世的時候,關張馬黃四個人都已經去世,魏延成為了蜀漢的頭號大將。(正史上趙雲不受重用)

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延經常獨當一面,是蜀漢北伐軍隊中的二號人物。魏延曾經打過幾次敗仗,也曾經不聽諸葛亮的命令,但是諸葛亮都沒有處罰魏延。反觀打了敗仗的馬謖和趙雲,一個被斬首,一個被降職,諸葛亮排擠魏延的說法根本不成立。

魏延和關羽的脾氣非常像,都十分的傲慢自大。魏延經常欺負其他大臣,多次同大臣發生矛盾,蜀漢的大臣都畏懼魏延,沒有人敢於頂撞他。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謀,諸葛亮認為這個計謀過於危險,沒有采納魏延的計謀。

魏延因此嘲諷諸葛亮膽怯,諸葛亮也沒有處罰魏延。其實子午谷奇謀的成功率非常低,魏國曹真曾經使用過子午谷奇謀,結果走到半路遇到了連綿大雨,沒有走出子午谷軍隊便已經損失慘重。髙迎祥使用子午谷奇謀,在半途遭到敵人埋伏,最終全軍覆沒。

由於魏延嘲諷諸葛亮沒有受到懲罰,打了敗仗也沒有受到懲罰,魏延變得更加驕橫。在李嚴被諸葛亮趕下臺後,蜀漢的二號大臣變成了車騎將軍劉琰。劉琰只知道享樂,不過問軍國大事,魏延因為小事欺負劉琰,劉琰和魏延發生爭吵。

諸葛亮得知這個情況後,立刻把劉琰叫到軍營裡面,想要罷免劉琰的官職。劉琰只能賠禮道歉,才保住了官職。蜀漢的其他大臣知道這個情況,都不敢得罪魏延,唯獨楊儀不害怕魏延。

楊儀和魏延的矛盾非常深,兩個人誰都不害怕對方,魏延有諸葛亮撐腰,楊儀也是諸葛亮的朋友。諸葛亮臨死的時候,看中了楊儀不害怕魏延的優點,讓楊儀帶領軍隊撤回蜀漢。魏延不肯聽從楊儀的命令,帶領軍隊燒燬了棧道,想要奪取楊儀的兵權。

楊儀狀告魏延謀反,魏延也派人告楊儀謀反,大臣們都對魏延有意見,紛紛認定魏延謀反。魏延在前線被楊儀擊敗,在逃亡途中被馬岱殺死,劉禪誅滅了魏延三族。

魏延被害的根本原因是魏延的性格問題,諸葛亮對魏延的縱容,也間接的害了魏延。雖然魏延背叛蜀漢不是實情,但是魏延之死卻並不冤屈。魏延不聽從諸葛亮的遺命,擅自燒燬棧道阻攔大軍,已經是死罪難免。更何況魏延長期欺辱大臣,性格狂妄自大,即使楊儀不殺死魏延,魏延未來也難免會造反。


史海泛舟擺渡人


魏延沒有背叛蜀國,《三國志》陳壽敘述很清楚,指出魏延如果背叛蜀國,就不會是向南跑回漢中,而應該向北逃入魏國,這也是當時蜀國人的說法: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國志·魏延傳第十》】


魏延真正的死因,是諸葛亮臨終前部署拋棄他的計劃。直接導火線是退軍會議沒有魏延的參與(當時魏延的職位是諸葛亮之外最高的,南鄭侯,與諸葛亮的爵位相同),但卻安排魏延為楊儀斷後(楊儀當時在軍中的職務是中軍師,沒有帶兵權力),魏延是不可能服從這個安排的,他堅持北伐不應該因諸葛亮逝世而中斷,他可以領導軍隊継續作戰,然而諸葛亮臨終會議的安排是“假如魏延不服從命令就自行撤軍,不用理會魏延”,於是楊儀、費禕等帶著大軍撤退。魏延因此搶先跑回漢中,要在中途堵截軍隊的退路,他要殺了楊儀。魏延與楊儀在平時就矛盾衝突得很厲害,魏延多次用刀向楊儀比劃,諸葛亮是知道這些情況的,也經常調解,他明知魏楊之間的矛盾,仍作如此安排,分明是要魏延衝動入局。


導致魏延最終死亡的因素,是魏延和楊儀在路上交相向劉禪告狀,互指謀反,偏偏朝中董允、蔣琬均支持楊儀,懷疑魏延,於是魏延在面對王平質問時,部下覺得魏延理虧而散去,魏延只能與其子數人逃奔漢中,被楊儀派遣馬岱追上斬殺。



TonyDeng


沒有背叛,被構陷。

若想背叛,可勾結曹魏,擒拿諸葛,頭功也。


六福雅士


我們要去討論一個人,說明這個人還是有些本事的,那麼魏延一生,本領為何不能施展,還被冠以反賊的名號,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魏延這個人。

魏延是三國時蜀漢名將,此人也是為數不多有爭議的將領。愛他的說他是難得的人才,可以與韓信相比,被馬岱殺死讓人痛惜;恨他的人說他是小人一個,被馬岱所殺,因為有反骨,實在是咎由自取。那麼魏延有多牛?

  • 其一,窮屌絲逆襲成才。魏延其實出身地位不高,這一點和劉關張相似。劉備入川的時候,魏延還沒有軍職,僅僅是劉備的“部曲”——類似於親兵一類(私兵,半家奴性質)。當劉備取得成都時,因功升遷為牙門將軍。不過魏延有天賦,這樣的人居然成為一代名將,可見魏延是個志向遠大的人。
  • 其二,地位很高,是漢中太守,漢中市劉備與曹操對峙的地方,可見魏延深得劉備器重。取得漢中後,被封為了“鎮遠將軍”、漢中都督、兼(領)漢中太守。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成了前後左右的“四方將軍”,都封了候。關羽還假節鉞(有殺伐專斷之權)、張飛、馬超是假節(有代天子對屬下行使任免、懲處之權),只有黃忠沒有假節。從職務上看,關羽是總督荊州之事(牧守的全權)。魏延是都督漢中,兼太守。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已經是僅次於關羽的職務、權力。不下於張、馬、黃三將。因張飛、馬超、黃忠,均沒有“都督”頭銜(哪怕是方面都督)。而趙雲卻依然原地踏步。所以,取得漢中後,魏延級別上僅次於“四方將軍”。但職務、權力上,已持平於“四方將軍”。

  • 其三,魏延在正史上,深受諸葛亮器重,比趙雲和諸葛亮配合的默契。劉禪的時候,與趙雲一起封侯(最低級的亭侯)。但趙雲被連續升遷為“徵南將軍”,旋即又升為“鎮東將軍”。終於又與魏延持平了,但魏延卻被諸葛亮收入相府,成了丞相司馬。進入軍中核心,趙雲卻沒有進核心。直到建興八年,魏延率偏師西入羌中,大破郭淮、費耀後,被提升為“徵西大將軍,南鄭候(跳過鄉侯,直接晉升最高級爵位縣候)、涼州刺史、前軍師”還和諸葛亮一樣,被授予了“假節”。軍中假節的只有諸葛亮和魏延二人,成了北伐軍中的實際二把手。
  • 其四,魏延很會打仗,一度打敗了曹魏名將郭淮。魏延在北伐時進入少數民族地區,試圖與隴西當地的羌族聯合起來一起攻擊魏國。魏國派出雍州刺史郭淮和費耀攔截,結果魏延把兩人打得大敗。費耀很平庸,但郭淮可以說是員智勇兼備的良將。漢晉春秋裡面還有一段北伐戰事的記載,記載魏延與吳班等人大破敵人軍營,獲得了許多兵器和糧食。

憑以上四點,魏延確實過於優秀,但其命運為何如此之慘,皆與其性格有關,魏延雖然能力強,本領大,奈何不團結人,高傲自大(同關羽一樣),為人處事又欠缺思量,處不好和同事關係,又沒有過硬的背景(如:關羽,君主兄弟。),導致沒人信他,最後被夷三族。讓人可惜。

那麼,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到底有沒有謀反?

諸葛亮知道在自己死後,朝廷裡功勞最大的就是魏延了,一旦自己死去自然沒人管得住魏延。而魏延又與楊儀水火不容,所以,諸葛亮不想把功高蓋主如同野馬的魏延留下來,那麼最後的辦法就是犧牲魏延,來保蜀國內部的太平。

所以,諸葛亮在感覺自己快不行的時候,秘密召集楊儀、姜維、費禕他們幾人來商議。諸葛命令他們.在自己死後就不要北伐了,全部人馬回蜀國,要分批次的撤退,要求魏延斷後。諸葛亮還交代,如果魏延不聽話,就不用管他了。魏延當時也算是蜀漢的高層,這次會議居然沒叫他?

這顯然是諸葛亮有意要這麼做的。既然要想辦法誅殺魏延,又怎麼會把魏延也叫上呢?最後,魏延在楊儀馬岱等人的聯合下被制服,最終魏延被判謀反罪,隨即處死。魏延功勞太大,為人又驕橫,若他不死,恐怕蜀漢無人可以管得了他,即使魏延,沒有反心,諸葛亮也不會讓他活下去。

偏師剛主力,並大破之,如此大將之材,就此隕落,蜀漢致此,也是一日不如一日,悲兮,諸葛亮的事無鉅細,大權獨攬,卻無識人之才,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何其可嘆!


不做標題黨的秦夏


首先,魏延有大才,具備突出的戰功,在劉備時代,魏延任漢中總督,戰功赫赫,確保了漢中十數年平安。假節,受封亭候,地位僅次於關羽和張飛。是蜀國難得的將才。但是魏延也具備突出的弱點,或者說是人格缺陷,就是反叛和忤逆。魏延先投劉棕,然後反叛開城門迎接劉備。後又投韓玄,又在危機時刻反叛,殺主獻城,成為劉備部屬。在三國時代,投降蔚然成風,降將比比皆時,包括張遼張頜等等,甚至關羽張飛都有投降或者開小差的經歷,唯獨殺主求榮反叛的,除了呂布,就剩下這個魏延了。劉備對其是信而不信,限制使用。特別是劉備身後,為了防止權臣造反,對以往武將採取了限制和防範的態度,劉禪對戰功卓著的武將進一步加強了限制和打擊,連先後兩次救助自己的趙雲都鬱郁不得志,更何況人品有虧的魏延了。第三就是魏延的慘死與諸葛亮脫不了干係。他和諸葛亮則曾經有過短暫的蜜月期,然而諸葛亮對他的野心早有顧忌,提前進行了安排。在後期的退兵過程中,魏延燒燬棧道,阻擋楊儀退兵,同時向成都方向急退,雙方都指責對方反叛。出於安全的考慮,劉禪相信了楊儀,於是魏延的命運就只好慘淡收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