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隔离丶七日情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大战,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马谡在山上驻守,司马懿派兵包围街亭,街亭失守,导致蜀军陷入被全歼的危险,诸葛亮不得已,举兵归蜀,第一次伐魏战争以诸葛亮的失败告终!





再来壶美酒


1938年1月24日,韩复榘擅自撤离山东战场,蒋某人在开封诱捕治罪,审判后被枪杀。

枪毙韩复榘时他曾当众怒骂:丢了东北可以把责任推给张学良,丢了山东可以枪毙我韩某人,这丢了上海,南京,江浙的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七七事变后,东北军67军,57军,49军负责守卫华北,淞沪会战爆发后,蒋某人放弃华北,把这几支部队抽调到淞沪战场上,致使韩复榘的黄河防线直接面对日本人的攻击。

韩复榘开始曾进行了顽强抵抗,进行了诸如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临邑保卫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大江口阻击战、配合台儿庄的外围战、夜袭大汶口等一系列的战斗,重创了日军,先后收复德州,桑园(吴桥),泊头,兵锋直指沧州,天津卫,形势一片大好。


可此时蒋某人担心韩复榘尾大不掉,把守卫黄河的重炮旅偷偷划拨给嫡系汤恩伯调走了。

韩复榘后院起火,一怒之下,不但放弃了收复的失地,还把黄河防线也放弃了。

沧州到济南一带虽然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但民风彪悍,靖难之役朱棣在这里血战三年,没有讨到一丝便宜,最后只能选择绕道。

满清入关后遭遇的最大抵抗也在这里,后来也是义和团运动主要活动区域。

日本人在战争初期,计划用七周时间攻克黄河天险,后来由于韩复榘的大举反攻计划又延长到三个月。


韩复榘不战而退,主动放弃黄河天险,虽然蒋某人调走重炮旅这事做的不地道,但韩复榘也不该因小失大,用放弃防线作报复,从这一点上来说,枪毙韩复榘一点儿也不冤。

但话又说回来,在抗战时期,国军高级将领不战而逃的事例比比皆是,为什么只杀了一个韩复榘呢。

况且韩复榘后来意识到错误,曾经表示,只要给他一个月时间,他就能率领手下的精兵猛将把日本人赶出山东。

韩复榘的能力有目共睹,他说能够收复失地并不是说大话。


另外不久前1937年,韩复榘断然拒绝了日本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其抗日决心毋庸置疑。

可蒋某人为何还要积极下令韩复榘呢,其实也只是因为一件小事儿,两年前的西安事变,韩复榘通电支持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蒋对此事恨之入骨,这才是枪毙韩复榘的主要原因。

一连串的因小失大,造成了山东的沦陷,是偶然,也是必然。


花近高楼1


姐夫看小姨子长得漂亮,就去调戏,妹夫忍不下这口恶气,于是叫来帮手打姐夫。结果一对连襟被人一锅端——两个人最终都被灭了国,沦为阶下囚,漂亮的老婆也成了别人的。

细数历史上各种因小失大的故事,应该没有比蔡哀侯和息侯这对连襟的遭遇更加悲惨的了。

这件事被记录在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中,发生在公元前684年,即鲁庄公十年。事件里的主要人物有四个:蔡哀侯、息侯、息夫人、楚文王


轻佻无耻的蔡哀侯

蔡哀侯,姓姬(这可是周朝的国姓),名献舞,也有记载说名季,春秋时期蔡国国君,公元前694年—公元前675年在位。他娶了陈国王的大女儿为夫人,所以是个“已婚人士”。但史书记载此人为人好色轻浮,经常干点有失身份的事。

他的夫人还有个妹妹,叫息妫,长得如花似玉,姿色绝世,嫁给了息国国王。所以蔡哀侯和息侯是一对连襟。有一天,蔡哀侯的这个美貌小姨子去回娘家陈国,这中间要路过蔡国。

蔡哀侯得到这消息后兴奋地四处宣扬:“息妫是我的小姨子。”并把她迎入宫中,命摆宴席,招待息妫。席间蔡哀侯对息妫美色心猿意马,忍不住言语态度戏谑轻佻,行为举止相当轻薄,既没了国君的庄重又没了姐夫的礼貌。

<strong>

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左传》


心胸狭隘又阴险的息侯

息妫受调戏十分羞愤,回家告诉了息侯。息侯大怒,立即想讨伐蔡国,但自己国力微弱,不一定打得过。忍无可忍想了很久,决定干脆借刀杀人。

他派人去找楚文王,说,蔡国是块肥肉,如果你们愿意吃,请你假装来攻打我们息国吧。而我呢,就假装去向蔡国求救,蔡侯不知真假,一定会出兵帮我。这样,你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攻击并占领蔡国了。

楚文王一听,我去!!!!天上掉馅饼儿啊,这一票必须干!!!!

于是,楚国发兵了。息侯假装狼狈不堪地向蔡侯求救。蔡国见息国来求救,两家沾亲带故,不好意思旁观,于是卷入了战争。公元前684年九月,楚军在莘地(今河南汝南县境)击败蔡军,蔡哀侯也成了楚国的俘虏。

<strong>

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左传》

<strong><strong>


好色而又狠毒的楚文王

蔡哀侯从别人嘴里得知自己灭亡的真正原因后,气得要死,发誓报仇。他找机会跟楚文王说,你没见过息妫吧?哎呀妈呀,性感死了。

楚文王好奇,决定到息国看看。息侯招待楚文王吃饭的时候,楚文王说,把你老婆找来敬酒!息妫一露面,楚文王见息夫人果然容貌极美,立马就懵了。

次日,楚文王一面设宴招待息侯,一面偷偷伏兵乘机以武力俘虏息侯,紧接着灭亡了息国,并让息侯担任守卫城门的士兵。息夫人闻讯后,想投井自杀,但遭楚王阻拦劝阻作罢。息夫人为保全息侯的性命,无奈只好嫁给了楚文王。

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左传》

<strong>


屈辱伤心的息夫人

息夫人进入楚宫三年,为楚文王生下两个儿子:楚堵敖和楚成王。但三年里,息夫人从未主动说过一句话。

楚文王问她是什么缘故,息夫人回答说:“我是一个妇人,侍奉了两个丈夫,纵然忍着耻辱,不能守节以死,还有什么面目对人说话呢?”说罢泪下不止。楚王为了博取息妫的欢心说:“这都一切的事情都是由于蔡哀侯的缘故,夫人不必忧愁,寡人当为你报复这个仇恨。”

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左传》

<strong>

楚国兴兵攻伐蔡国,蔡哀侯不能抵抗,只得屈辱请罪投降了。这个轻佻无耻的家伙,再次沦为楚国的囚犯,直接被关了九年并客死楚国囚室。

倒是无辜的息夫人,只因貌美而被人抢来抢去,后世不少文人都在作品中对她抱以极大同情。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唐*王维《息夫人怨》


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清*邓汉仪《题桃花夫人庙》

蔡哀侯身为周王室之后,堂堂一国之君,却因为一念邪淫,又教人邪淫,最终给自己召来的灭亡的大祸。

而息侯因为一件不光彩的小事,原本可以有无数种更好的解决方法,但他却偏偏选择了最冲动,最阴险的一种。最终也引狼入室,导致身陷国灭,妻子被抢。

因为一点小小的可耻,导致一场大大的可悲!



参考资粮:

《左传·庄公十年》

《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列女传·卷之四》

<strong>


国史无双


有啊。长平之战,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地区,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其他地区的联系。成了孤零零的一块飞地。相守肯定是守不住的。

韩国国君一看事已至此,干脆把上党郡送给秦国算了,希望以此换取秦国罢兵。结果上党郡的郡守冯亭还是个暴脾气,不愿意投降秦国,直接带着上当十七座城池,投降了赵国。


赵国君臣为此争论不休,平阳君赵豹主张不接受上党郡,认为接受它带来的灾祸比利益大得多。平原君赵胜则主张接受上党郡,他说,动用百万大军,经年累月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现在白白获得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错过有机会。

赵豹的话有道理吗?有。因为赵国接受上党郡,秦国肯定不肯罢休,一定会攻打赵国。到时候兵连祸结,结果难以预料。

赵胜的话有道理吗?有。因为十七座城池确实太宝贵了。错过机会,再想夺取,势比登天。赵胜也考虑到秦国的进攻,他推荐廉颇来防御秦国。

秦国果然大怒,发兵攻打上党郡和赵国。长平之战爆发。

到这里,一切都没有问题。

问题是,长平之战中,赵王一系列昏招,导致45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差点亡国。

从结果看,赵国接受上党郡,确实是因小失大。


上将嗳福斯


蒋介石是个因小失大的典型,本来可以名垂千古,偏偏迷信武力独裁专制,失掉民心。



1945年,晏阳初在一次与蒋介石的会面中说:“我们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

蒋说:“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

晏阳初说:“如果你只看到军队的力量,而看不到人民的力量,那么你会失去中国。”

抗战的胜利,使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声望达到巅峰 ,人们普遍把他视为无可置疑的国家领袖和民族救星。



人民对蒋介石的热情之高,连蒋介石也想不到。

1945年12月,在抗战中凯旋的蒋介石访问北平,为了迎接他的到来,北平的小商贩们把扯着红布做成的三角旗挂满了街头,沿途竟有十数万青年夹道热烈欢迎。

蒋介石离开北平时受到了沿途民众的热烈欢迎,他不由感叹,“人民夹道欢送,重叠拥挤,其狂热情态不减于前日之太和殿也。余何人斯,受民众如此爱护,能不自勉以感谢上帝乎?”

蒋介石却辜负了人民的厚望,不知道人民最需要的是什么。

1945年8月5日,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民盟政治报告认为,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建立民主国家千载一时的机会”,民盟的任务,“就是研讨怎样把握住这个千载一时的机会,实现中国的民主,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争取人民的自由,实行农村改革,发展民族工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团结知识分子,争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解放和发展,建立和平、独立、民主的外交等。

这就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区别,毛泽东善于从全局出发,进行战略部署,绝不因小失大,顺应民意,着眼于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蒋介石偏偏打破了和平的希望,堵死了民主之路,迷信武力能解决任何问题。

蒋介石对发动内战充满了自信。1946年6月,他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部队的长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有特种兵以及空军、海军,而共产党没有这些兵种。”他还提出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声称“因为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而他们匪军则是绝对没有的”,因此“我们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



蒋介石一生信奉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坚持独裁专制,始终看不到人民的力量。

蒋介石也是对民族有贡献的人物,但是无法和毛泽东相比,永远达不到毛泽东的境界。

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的观察组成员谢伟思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毛主席能够成功地战胜他的众多对手而成为公认的领袖?”

谢伟思的答案是:“他目光远大。”


非常道毕延河


说起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笔者首先想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淮南王大案,这场灾难的起因是淮南国太子刘迁因逞一时之气,造成淮南王自杀,王后、太子等数千人被满门抄斩,淮南国被废为九江郡的惨案。

话说淮南王刘安的太子刘迁喜欢上了舞剑,觉得自己剑术突飞猛进,天下无人能敌,可是光身边这些人知道自己厉害还不够啊(其实都是手下人让着他),他想让整个淮南国都知道自己精妙的剑法。

一个人想要证明自己,最快的方式就是打败这个领域的权威,听说父亲手下一员猛将叫做雷被,此人剑法绝妙,号称“淮南第一剑客”。刘迁便想和他比剑,如果赢了自己肯定会名声大噪。


太子这边跃跃欲试,可雷被却是忧心忡忡。他不想和太子比试,如果赢了,太子肯定不高兴,又没办法跟上司淮南王交代,可是输了又非自己所愿,他不想因为这场无意义的比赛累及自己多年积攒下的名声。

于是他拒绝了太子的比赛,和太子不依不饶偏要和他比武,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比赛的过程中,雷被不想伤及太子且战且退,可太子却步步紧逼,最后雷被一不小心刺伤了太子。

太子勃然大怒,吵着要告诉淮南王,雷被害怕了,他知道没办法再待在淮南王手下了,此时正值汉匈交战期间,武帝下令国中只要有人愿意参军的可以来京城报名,雷被便想上京投军。

谁知淮南王知道自己的宝贝儿子被手下刺伤了,勃然大怒,便下令严禁雷被入京参军。当时汉法规定凡私自阻挠执行天子诏令者,论罪当诛,雷被被逼无奈之下便要上京告御状。

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便下令让河南郡抓捕太子刘迁至洛阳受审,刘安心急如焚,不想让儿子受牢狱之灾,便和王后商量,想要举兵造反,可是造反也不是光嘴上说说就能成事的,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于是刘安犹豫了十几天,一直没有行动。

刘安这边没动静,刘迁也没被抓,这边中央任命的淮南国国相有点坐不住了,就向中央举报寿春县县丞拒不执行中央命令,有意偏袒刘迁。

汉代规定诸侯国的国相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而其他二千石以下的小官诸侯王可自行选定,这个寿春县县丞就是刘安选派的,自然会站在自己主子一边,所以迟迟没有抓捕太子。

刘安知道了国相举报县丞的事情,就跑到国相府,希望他能取消弹劾的事情,可是国相正义凛然,拒绝了淮南王的请求。

淮南王恼羞成怒,抢先一步告国相违法。汉武帝一看形势严峻了,便下令由廷尉审理,这下淮南王玩火自焚,最终查到了自己的头上。

淮南王听说朝中大臣建议汉武帝逮捕刘迁,严惩淮南王,日日担惊受怕,他就和太子、王后商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到时候中央的使者来了,就杀了汉史,同时派人杀死掌管淮南国军事的中尉,举兵造反。

朝中汉武帝考虑到淮南王毕竟是自己的叔叔不想下此狠手,就力排众议,想着削减淮南国的两个县以作惩戒。

汉史来到了淮南国,本来准备造反的淮南王听说汉武帝免了自己的死罪,只是削减了自己的封地,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然而时间一长,淮南王心里开始渐渐不平衡起来,他认为自己是诸侯王中辈分最大的,现在无端被削去两个县,实在是奇耻大辱,之后就陷入了牛角尖,在焦虑不安的仇恨中日日煎熬。

淮南王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又被点燃了,他找来了手下最有军事才能的门客伍被,商议叛乱之事,可是淮南王糊涂伍被可不糊涂,他深知汉武帝的实力,拒绝了淮南王的要求,可已经失心疯的刘安根本听不进去伍被的建议一意孤行,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

屋漏便逢连夜雨,就在淮南王准备造反的时候,却被自己的亲孙子刘建一纸御状告到了汉武帝那里。

原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建议,对诸侯国颁布了推恩令,但却不是强制执行,淮南国就没有施行推恩令。淮南王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庶长子刘不害和嫡子刘迁,刘安和王后、太子沆瀣一气经常欺负刘不害,刘不害懦弱一直隐忍不发,可是他的儿子刘建却极有血性,本来根据推恩令父亲也能有自己的封地,可是爷爷却拒不执行,还一直不待见他们父子。

于是刘建就结交了一些有识之士想借机扳倒太子刘迁,刘迁嚣张跋扈惯了,知道侄儿的这个想法后气不打一处来,就把刘建私自抓了过来,一顿严刑拷打。

至此,家庭矛盾上升为了敌我矛盾,刘建与刘安、刘迁矛盾升级,至此全面爆发,就一状告到了汉武帝那里。

刘建主要揭发了三件事:自己受迫害、父亲受迫害,还有就是淮南王密谋造反。

一石激起千层浪,谋反可是大事,这次汉武帝再也不会考虑什么亲情了,命令河南郡全面彻查此事,淮南王知道事情败露,拔剑自刎,王后、太子和所有参与谋反的人全部被处死,淮南国也被收入中央政府,改为九江郡。

纵观此事,起因竟是太子刘迁为了逞一时之气造成了国毁人亡的惨案,真的是因小失大,让人不胜感慨。

<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达达令观史


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事情有很多,由于一个不起眼的想法或举动就使自己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的故事比比皆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红十军团,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而导致了全军覆没。

1934年,中央军委决定将红军第七军团和第十军合编为第十军团,全军团一万余人,军团长刘畴西,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参谋长粟裕,下辖三个师。

红十军团改编不久,国民党浙江保安司令俞济时统率大批军队,对这支部队展开围剿,敌“补充第一旅”在少将旅长王耀武的带领下,冒进追击。红十军团决定在谭家桥附近设伏,将之歼灭。可是由于刘畴西的轻敌和战术失误,使原本占尽优势的伏击战变成了一场惨烈的消耗战。黄埔一期的刘畴西,在与黄埔三期的学弟王耀武的对决中,败下阵来。红十军团19师师长、我军优秀的年轻将领寻淮洲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谭家桥战役使刚组建的红十军团陷入危机,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和后勤保障的匮乏。只能被迫转战多地与敌军周旋,十分被动。

在到达闽浙赣边区时,敌军迫在眉睫,红十军团人困马乏,疲劳致极,参谋长粟裕坚决要求部队不能停留,继续行军转移,但军团长刘畴西看到部队的情况,决定休息一晚再走。方志敏也只好让粟裕带一支小分队先行探路,他留下来和刘畴西一起行动。粟裕无奈只好带着一支400余人的队伍,连夜奔袭,准备到前面等待与大部队会合。

但就是这一个晚上时间,使红十军团陷入了敌人的重围之中,激战数天,突围未果,方志敏刘畴西被俘遇害。红十军团除粟裕先行带走的400余人,全军覆没。

粟裕带领着400多人突出重围后,逐渐发展壮大,最后归建新四军。慢慢的打出了一番自己的天地。

后来,粟裕指挥大军在孟良崮全歼国民党整编74师(前身为补充第一旅),在济南战役活捉王耀武。为红十军团的战友们报了仇。

“休息一晚”,看似很小的一个决定,一念之差就葬送了一支部队。在那个时期,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武器装备、后勤供给等方面,基本没有可比性。我指挥员一个小小的命令,就能决定自己部队的生死存亡。

我是历史的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历史微点


吴楚争桑:因两个女子争夺一颗桑树,最后导致吴、楚两个国家兵戎相见。

公元前518年,是吴王僚九年,楚平王十一年,吴国边境有一个小城邑,名为卑梁;楚国边境同样有一个小城邑,名为钟离。卑梁和钟离挨在一起,相隔不远,都在今天的安徽境内。他们世世代代都以种桑养蚕为生。

在两个城邑中间,生有一颗桑树,属于无主之物。如果桑树长在楚国或者吴国,倒也就罢了,毕竟明摆着归谁。偏偏这颗桑树长在了一片说不清道不明的混乱地带。

有一天,楚国有个女子发现了这颗桑树,高兴的合不拢嘴,正准备跑去采摘,偏偏一个吴国女人路过,也走了过来。于是,吴楚两国的两个女子就争吵、厮打了起来。



史记吴世家记载,吴国的是一个女人,而楚国的是个女子;史记楚世家记载,是吴国卑梁的女人和楚国钟离的女童在争桑叶。

由此不难看出,吴国的女子是成年女人,楚国的女子还是个小女孩。结果很明显,楚国的小女孩自然打不过吴国的成年女子,而且吴国的成年女人还会趁机教训这个楚国的小女孩,然后自己装满桑叶、得胜而归。

楚国的小女孩哭哭啼啼回了家,家里人问她哭什么,小女孩就把事情的原委全讲了,楚国人一听,顿时火冒三丈,私自召集他们全家族的人手,直接来到吴国卑梁,找到了那名吴国女人,然后把他们全家都给杀了。



“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锺离。”

吴国卑梁的大夫听说楚国人跑到他们的地盘杀人撒野,还杀了他辖区的一家人,顿时勃然大怒,作为卑梁的最高长官,卑梁大夫调集小县城里所有兵马,直接杀到了楚国钟离的那一家人。卑梁训练有素的士兵,对付钟离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其结局可想而知。

卑梁大夫特有血性,秉持着你杀我一家,我灭你全县的原则,灭完楚国钟离小女孩所在的家族后,卑梁大夫继续带着他的胜利之师大开杀戒,最后直接拿下了钟离。



钟离被卑梁大夫占领后,原来钟离的守将立即逃到了楚国郢都,将此事告诉给楚平王。

那么,楚平王是如何处理的呢?《史记》上记载:“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意思很明显,就是楚平王御驾出征,亲自率领楚国的精锐之师来到吴国边境,踏平卑梁。

而吴王僚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史记》中记载:“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

自此,楚王和吴王都怒了,他们都认为错在对方,都将自己的大军开赴到前线。吴楚两国因两个女人争夺一颗桑树而兵戎相见。


金兔历史


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并不少见,很多小人物无意间参与历史进程的改写,完全可以进入历史繁星传,例如貂婵和陈圆圆。

一个娼妓主导东汉末年的局势

如果说没有东汉末年董卓败坏朝纲,司徒王允巧用连环计,后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貂婵”是何许人。历朝历代娼妓倡优实在太多,有才有色的比比皆是,唯独貂婵进入四大美女之列,从一个小人物变成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实在是形势所迫、历史使然。

史书记载,董卓挟持汉献帝入主中原以后,诛杀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大臣,夜宿龙床、淫乱后宫嫔妃。人人皆有好色之心,董卓的好色可不单单是人类原始的欲望,而是一种极尽所能的发泄。翻看董卓历史,董卓入驻长安以后好像除了纵欲再无其他追求其他追求和建树。

恰巧董卓最为得意纵欲的时候,王允巧用连环计把自己的艺伎献出来,在董卓和吕布之间来回挑唆,董卓和吕布本来就是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为了满足自己色欲肯定不会彼此善罢甘休。在吕不看来,自己把董卓扶上位,区区一个女人都不舍得赠与自己。董卓恰巧也是这种心态,觉得天底下自己说了算,吕布还敢和自己争女人。于是,双方兵刃相见,就上演了吕布刺杀董卓一幕,从此貂婵的名字载入史册。

冲冠一怒为圆圆,满清从此入中原

明末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的大名如雷贯耳于历史,原本可以坐享天下,却因为约束不住手下,丢了江山不说,连自己的命都搭进去,更是成功地让女真人第二次入主中原文明。

闯王李自成带兵攻入明朝紫金城,闯王手底下这帮人原本就是些乌合之众,乱七八糟的山贼土匪。一进紫金城,两只眼睛直冒金星,将士们黑眼珠子全都盯着白银子,这些人根本没有任何政治操守,更别提政治远见。

刘宗敏是闯王李自成手下部将,到紫金城后第一时间闯到吴三桂的家里,烧杀掠夺。把吴三桂家的扫荡一空。

吴三桂的家人赶紧跑到山海关汇报说,吴老太爷被绑了。

吴三桂说,这是误会,我跟闯王说一下就好了。

没几天,家人们再来汇报说,所有家当被李自成部下霸占。

吴三桂继续安慰自己说,肯定是误会,都别慌。

又过几天,家人们来报说,狗贼刘宗敏把陈圆圆抢走了。

吴三桂一听怒了,直接投靠满清,带领三十万山海关大军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所以,后人写诗说道“三军缟素具痛哭,冲冠一怒为红颜”来形容吴三桂和李自成之间因为陈圆圆被霸占而反目成仇。但是,客观地说,吴三桂反叛李自成是正确的,跟一群毫无远见的乌合之众实在没什么前途。

历史不仅仅是伟大人物的历史,历史应该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的历史。正是有无数的貂婵和陈圆圆才让历史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导向,有时候很多男人,甚至大人物做不到的事情却因为一些小人物发生改变,从而有了因小失大的诸多事例。

<strong>


历史守望者


1948年11月4日,南京的蒋某人亲自下令第七兵团所属第100军开赴海州,与原驻那里的第44军一起,统归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指挥,固守海州及连云港地区。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命令,因为第44军就算孤悬一隅,穷途末路时也完全可以通过连云港从海上逃跑,增援毫无意义。

(川军王瓒绪)

离谱的事继续发生,结果第二天朝令夕改,通知第100军停止前进,同时命令第九绥靖区和第44军放弃海州,从陆路向徐州收缩,其结果就是,把原本不在粟裕歼敌计划中的一个军也送到华野嘴边。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等待这个军的到来,黄百韬在新安镇整整呆了两天,也是足以致命的两天。

第100军就是原来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时任军长黄埔四期周至道,济南战役使其战力大损。而第44军则是逐渐“中央化”的川军,抗战期间先后隶属于第五和第九战区,1946年改称为整编第44师,隶属于李延年绥区担负警备任务。1948年9月恢复军级番号,时任军长王泽浚,特别注意,这家伙有些来头,是四川军阀王瓒绪的次子。妥妥的军阀二代。


(黄百韬)

本来黄兵团只辖第25、第63和第64等三个军,第100军被调入后也无碍大局,因为这四个军距离兵团部所在地新安镇均不过2、30里路,一声令下就可以向徐州开拔。然而第九绥靖区和第44军的“转进”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他们的姗姗来迟活活拖死了第七兵团,成为“因小失大”的典型范例。

因为李延年所部的撤退根本不算是一次军事行动,而完全是一座城市的“搬迁”!根据撤离计划,除财政、盐务部门等少数人员乘船直接去上海外,其它所有行政单位、学校、地方武装、绥靖区司令部机关,全体需要步行跟随第44军西撤,队伍浩浩荡荡,行军慢慢腾腾,而几十公里外的黄百韬则是望眼欲穿。

(第九绥靖区李延年)

关于第44军也划归七兵团指挥,并且跟随黄百韬一起撤往徐州的命令,是由刘峙转达的。本来,黄百韬在徐州参加完军事会议后,11月4日的深夜就赶回新安镇,紧急部署各军西撤,到11月5日的晚上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只待命令到达就开始跑路,然而就在这个晚上,刘峙不让走的电话来了。

黄百韬情绪一度失控,兵贵神速是基本的道理,他在电话里大声质问总司令刘峙:“第九绥靖区究竟何时到达新安镇?本兵团究竟何时才能撤退”?刘峙哼哼叽叽给不出具体时间,只是一味要求等待,黄百韬气得摔了电话,可是又不敢不等。作为杂牌将领,黄百韬深知抗命的后果,否则后患无穷。


(第44军王泽浚)

整个11月6日黄百韬都是在抓狂和不安中度过的,他搞不明白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军害得整个兵团傻等,到11月7日天快亮时,允许第七兵团西撤的命令仍然没有到达,黄百韬决定不再等了,下令非战斗人员凌晨6时乘车出发。然后,这位兵团司令官开始在指挥部里大喊大叫,不停地询问第44军到了哪里,还有多久能到达新安镇?参谋和副官们面面相觑。

终于在11月7日中午,黄百韬等来了祖宗一般的王泽浚44军,于是第七兵团大逃亡一般撒丫子向徐州跑路,当天下午赶到运河东岸,各军乱七八糟开始过河,11月8日兵团部到达运河西岸的碾庄圩,一个晴天霹雳传来:拂晓时分断后的第63军已经遭到攻击,华野来了!次日,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占领曹八集,那是撤往徐州的必经之路,从这一刻起,黄百韬兵团的下场就已经注定了。



(黄百韬)

让我们看看这两天的时间有多么的惊险:华东野战军主力11月6日起开始南下(淮海战役开始日),11月8日上午第三绥靖区张、何两位将军起义,因此华野各纵队得以迅速从正面通过贾汪、台儿庄防区,经过一昼夜强行军和紧急部署,至11月9日完成对敌黄百韬兵团的拦截与合围。而如果黄百韬11月5日能够出发,11月9日将会到达徐州东郊,那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战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而这一切的发生,源于蒋军“因小失大”的习惯性作风,源于11月5日晚刘峙那道荒诞的命令,十几天后,黄百韬毙命前的“三不解”第一条就是:“我为什么要在新安镇等44军两天”?而他辛辛苦苦等来的第44军,也很快全军覆灭,中将军长王泽浚被华野生俘。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形势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