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

盐荒子孙V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曾记载“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除此以外,没有相关资料记载霍去病殴打士兵,不知道题主问这个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当然,即便没有打人,率军出击,自己吃肉,士兵挨饿,路走走不动了,他还在踢球,也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

那么看起来如此低级的错误,霍去病怎么就不明白呢?

只有两种可能!

其一:司马迁造谣。众所周知,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爷俩十分不待见,虽说给他们做了列传,但在佞幸一篇中也有所提及,究其原因,可能是司马迁对这种外戚身份的勋贵有些偏见,认为他们靠关系上位,纵然有功绩,但却伤害了社会公平,尤其是司马迁与李广一家交好,为受卫青排挤的李广鸣不平也说不定。

但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太史公的《史记》能流传千古,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真实的记录了历史,成书时武帝尚在,如果司马迁胡说八道,断断不会被保留下来。

那么就只有第二种可能,霍去病就是这样的人。

翻开霍去病的成长史可以发现,他虽不是天潢贵胄,却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稍大点被武帝带进宫,作为男宠,他不但衣食无忧,还可以自由自在释放天性,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让他行军打仗,天马行空,并据此立下不是世奇功,成为与卫青并列的大将军,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前途不可限量。

但这也让我们有理由推断,正是这种公子哥的性格,让他无法像李广卫青等老派将领一般,与士兵同甘共苦,《史记》中曾记载李广公报私仇杀人,却从未有他虐待士兵的记录,卫青同样如是。而另外一件事情也可以作为这种推断的证据,那就是霍去病射杀李敢。

李敢是李广的儿子,跟随霍去病出征,获封关内侯,但由于将父亲的死归罪卫青,将对方打伤。

此事卫青并未声张,但却为霍去病知道了,他勃然大怒,借打猎之机射杀李敢。从情理角度,霍去病为舅舅报仇,倒也说得通,但李敢是他同生共死的兄弟,又是名将李广的儿子,还是朝廷命官,他不念战友旧情,不顾朝廷法纪,不理勋贵身份,先斩后奏,简直无法无天。

如此,他虐待士兵,自私自利踢球,也就不奇怪了。

至于哗变,到也不至于,一般而言,只有出现较为极端的情况才有可能出现士兵哗变,例如集体挨饿,或者指挥失败等死等等,霍去病治军很严,参加的几次战役都以胜利告终,士兵跟着他混有盼头,且他作战,讲究以战养战,不会出现长期挨饿或大规模挨饿的情况。

霍去病作为一代名将,其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日慕乡关向来是十分佩服的,但公是公,私是私,不能混为一谈,希望不要开罪网友。



日慕乡关


好的部队是管出来的,不是惯出来的。霍去病和李广不同,李广爱兵如子、体恤士卒,但这样的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在面对匈奴人时只知道逃跑,因此李广是个好兄弟,但不是个好将军或好领导。



我们再来看霍去病,这位爷从小养尊处优,没有吃过什么苦,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并不为过。但霍去病不是废掉的一代,他跟的领导是大汉天子汉武帝刘彻。霍去病虽然靠着外戚的身份入仕,却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显贵的,这和邓通、董贤、韩嫣等一众面首不同。

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霍去病经常宁可把汉武帝赏赐的酒肉放臭,也不分给士卒们分享,以此来说明霍去病刻薄寡恩。事实上,霍去病对待士卒的好不体现在体恤上,而体现在给予机会上。跟着霍去病的人尽管没有酒肉,这位上司也成天扳着个脸,但是他们跟随霍去病建立了不世之功,拜将封侯走向人生巅峰。

李广给士卒的是私恩,霍去病给士卒的是君恩,对此以后,二人的差距显而易见。没有铁一样的纪律,就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霍去病治军靠的是军纪而不是私恩,这样的军队无论人员如何更替,都具备极强的战斗力,而李广的部队则完全是其个人的秀场。


士兵们不会因为军纪严苛而哗变,但却可能因为纵容娇惯而背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第一汉武帝当时对立下军功的人赏赐十分优厚,特别是跟随霍去病出战的人,第一次和霍去病去塞外的人仅仅800人,但是十几个人封了侯,比例之高奖励之丰厚不夸张的讲,估计现在都没有超越,哈哈,这个馅饼画的足够大,所以霍去病手下将士心理琢磨忍一下就过去了!当然这个也可能是霍去病飞扬跋扈的一个原因,霍去病心理肯定想,不是跟着我,你们屁也不是,哈哈!第二,当时中国第一次对外族大规模战争,匈奴辱汉久矣,匈奴侮辱圣母皇太后,这个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情,当然现代也是大事,这个相当于侮辱先知,哈哈,全国人民是群情激奋,当时中国人取名字都取什么破奴极多 ,憋着劲要和匈奴打一场,不过这一场大战之后,全国人民很多人终于明白了,汉武大帝比匈奴危害还大,哈哈,第三,就是实际霍去病没有打多少仗,军事生涯仅仅只有5年就结束了,手下将士没有来得及哗变,但是霍去病早亡不排除他手下将士玩阴招将其弄死的可能,这个相当于哗变了,或者说对付霍去病,根本用不着哗变,哈哈!


血山飞虫


中华第一史的《史记》记载霍去病的确是不太爱护士兵,比如司马迁写了两个事件:有一次霍去病率军出塞前,汉武帝赐给他几十辆车的精粮,当得胜回朝时,有的士兵据说还挨着饿,然则这几十车精粮还没吃完。又有一次在漠北攻击匈奴,有些士兵饿得双脚发软,而霍去病却跟近待们踢玩着羽球(公元前中国已经有玩足球不?)。但是史记未见有霍去病欧打士兵的记录。

霍去病出塞攻打匈奴总6次,其中二次是大将军卫青的辅将,而有4次是主将身份。先后斩杀、俘虏匈奴军兵11余万,并且促使了驻守匈奴地盘西边的浑邪王率领数以万计匈奴人投诚西汉。

可以说…在卫青与霍去病两舅甥的轮翻攻击下,匈奴兵被歼、被掳近18万。一时间,能力可以横扫欧亚大陆的匈奴精锐之师几乎被殆尽,也使得匈奴西迁,在这日后的几百年,匈奴对中、西亚与欧陆各国产生巨大的威胁。

然则为什么军兵在一位不那么爱士卒的将领率领下仍無愄战斗呢?原因有二:一是士兵最终效忠的是大汉王朝而非骠骑将军。二是在将旅中,奖罚分明较爱兵如子更为重要!因为其可以令真正有能力者取得荣耀。

霍去病出塞向来没设副将,然而尽管如此,仍有随其出征的六名校尉封侯!这样使有战功者获得無上荣誉。

可惜霍去病死得太早,年仅廿四岁(古人出生就是一岁实则23岁)便去世了。骠骑将军的离世令汉武帝非常悲伤,一则霍去病战功标炳。二则汉武帝是太阳星座巨蟹座,霍去病是太阳星座天蝎座,同为水象星座,物以类聚,俩者潜意识中比较默契的缘故吧。


洪范书斋


霍去病分别在17岁、19岁、22岁时,先后只有4次领兵出征匈奴,不知这经常殴打士兵是怎样的一个经常,为何正史难见记载;战场本就瞬息万变,难免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而且今日不知明白生死,已然远超辛苦的概念。难道士卒说困乏了就让大家睡觉,或者士卒说累了就让大家休息,这才是体恤将士吗?

显然,不能将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同“殴打士兵或不体恤兵士”相提并论。假如,军纪严明、令行禁止都能引起将士哗变,这样的将领也不可能名垂青史。但是,霍去病却是名垂青史的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汉武帝寄予厚望的重臣,又岂能真做出“经常殴打士兵”和“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呢。

假如,霍去病和张飞是一样的人物,动不动就会醉酒 “鞭挝健儿”,而他身边的队伍又多为匈奴降将降卒组成,不要说麾下将士随他浴血奋战,一旦到了匈奴人的地盘,哗变的机率岂不非常的高。结果,张飞被帐下将张达和范疆(强)割下了脑袋,而霍去病领兵不但没有出现士兵哗变,反屡立战功。这也足以证明,霍去病不可做出“经常殴打士兵”或“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

正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那么,霍去病在带兵打仗上,究竟有哪些受人非议的地方呢?

从史书的评与议,分析霍去病的带兵疑点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都有记载:“霍去病率军出征时,汉武帝都会派太官为他带数十车生活用品。但回来时,又会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

太史公和班固说这些,难道是为了贬低霍去病吗?当然不是,因为后面还有一句话:“大将军卫青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靠和善柔顺来讨好皇上,但天下却没有称赞他的人。”

也就是说,天下人对霍去病的作法比较称赞,而对卫青的“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并不认可。

那么,霍去病“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难道是故意让士兵挨饿吗?答案当然不是。

其一:“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说法存疑。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率领轻勇骑八百出征,斩获敌人2028人,并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因此被封为冠军侯。此战,显然是大胜,返回时又岂能没有军粮缴获。既然有缴获,返回时就不应该出现士兵挨饿的情况。

同样,在公元前121年春、夏两次攻占河西和公元前119年春的漠北战役中,霍去病率领的将士,均取得大胜,当然缴获不会少,又怎么会出现士兵挨饿的现象呢?

假如确实存在士兵挨饿,而霍去病却将剩余的米和肉丢掉,这岂不证明他想和将士同甘共苦。

或许有人会问,他为何不将剩余的军粮分给士兵呢?这是否与韩信的“背水一军”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谁又会说韩信不顾将士的生死、曹操不顾体恤将士呢?或许,霍去病是为了激发大家加快返程的脚步,早一天返回,早一天有饱饭吃,以免因一、两餐的饭食而影响返程的速度,反而造成消耗增加。

同时,霍去病实施的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袭战略,本就是以战养、就食于敌,忍饥挨饿岂不非常正常。

其二:对史书记载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说法理解有误。对此,可能有人认为霍去病“丝毫不体恤将士”,将士们都饿得爬不起来了,还要踢球玩乐。假如,将士们确实饿得爬不起来,又怎么能踢球玩乐呢?显然是将士们饿得不想动而已,而霍去病为了保持将士们的战斗力,便以踢球的娱乐形式,激发将士们时刻处于战备的亢奋状态。反之,将士们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又何来战斗力可言。

其三:军旅之中,有时出现将领对士兵“动粗”实属正常现象,并不算“殴打士兵”。例如,经历过至少连续24小时野营拉练的军人都会深有休会,一旦中途停下吃饭时,许多官兵就会倒下呼呼大睡,既不想起,也不起吃饭,这时指挥官在叫不醒的情况下,就会动粗,对着不起来的士兵踢上几脚,督促他们尽快吃饭赶路。因此,霍去病的军营也绝对存在此类“殴打士兵”的现象,但并不会遭到士兵记恨。

其四:也不排除史家感性左右理性的“有心之言”。太史公本就没有过从戎经历,只是将一些军中将士的言论片面记载下来也是有可能的,但不一定符合“军事”常识。同时,太史公出身于士族门阀之家,对于卫青和霍去病这类出身低微,而且通过战功身居高位者,心中就算存有一点感性上的偏见,也实属正常。如:他在《史记·佞幸列传》写道:“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竟然将军功赫赫的卫青和霍去病,与邓通、赵同、李延年之类的佞臣相提并论。

以此来看,霍去病应该不会真正做出“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士兵哗变之说了。

假如这些还不足以证明霍去病是否“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话,那么再看看“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对其治军之能的记载。

从霍去病的将与帅,解析他的治军之能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认为卫青是个帅才,而霍去病只是个冲锋的将才。其实,霍去病是历史上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帅才。例如:他的用兵之道,已超越古人;治军之道,更是难有相提并提者。

用兵,超越古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汉武帝想要教霍去病学习孙武兵法,但是他却说:“打仗应该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而古人的兵法已不适宜当前的形势。”

正所谓:“能发现问题者不算人才,而又能解决问题者才是高手。”当时,霍去病应该还不到17岁,也不曾随军征战,但他却能发现汉军作战观念的陈旧,而又能在战场上身体力行革新汉军战术的陈旧模式,采取“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袭战略,从敌人的薄弱环节切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并实行毁灭性打击。

可以说,霍去病的战略思想,已极大革新了汉军长久以来实施的“水来土掩,兵来将当”的被动抵御战略,不但通过以战养战将战火引到匈奴的腹地,而且极大减轻了国家的后勤供应压力。可见,他绝对是一位超越古人的用兵奇才、领兵统帅,又哪里来的闲功夫“经常殴打士兵,关心所有将士的冷暖”呢?倘若如此,还要其它的中低层将领干什么呢?

显然,“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说法,应该和他关系不大。

但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漠北执行“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战略,最难的应该就是准确定位打击目标。例如:戍边数十年的老将李广就曾因迷路,未能及时赶到围歼地点,致使匈奴单于逃脱,自己也忧愤自杀;再如:老将合骑侯公孙敖和博望侯张骞也曾因迷路而贻误战机,最终交了赎金,这才免于死罪,并被贬为平民百姓。

但是,作为年轻将领的霍去病,为何每次都能准确定位打击目标,并立下赫赫战功。因为,这与他的用人之能和驾驭将士的出色本领是分不开的。

治军,驭下有方

霍去病19岁时的两场河西之战,麾下三大战将分别是:高不识(匈奴句王)、仆多(匈奴人)和赵破奴(匈奴籍汉人),而麾下士卒的匈奴人更是高达三分之二。但是,他却能带领这样一支几乎是匈奴人组成的队伍去反攻匈奴,斩杀匈奴人,而且还屡立战功。

他21岁时的漠北之战,麾下有匈奴将官高不识、赵破奴、赵安稽(匈奴某王)、复陆支(匈奴因淳王)、伊即轩(匈奴楼剸王),另有汉军将领李敢、路博德、卫山、徐自为。此战,霍去病麾下的匈奴将官占了50%,而匈奴士卒则占了40%以上。同时,他还能一路收编匈奴降卒,一路使用匈奴降卒去攻打匈奴人,并抢夺匈奴人的物资,最终“封狼居胥”,名扬天下。

如果没有这些匈奴人,霍去病怕也难以实现对精准目标的打击;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统帅,战场上难保不会落个张飞的下场,当然也难保不会发生士兵哗变的事件。

但是,用匈奴人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一旦有临战反叛者,必然会给汉军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如:在两年前的漠南之战中,投降匈奴的匈奴降将赵信,将汉军的大量情报带给匈奴人,并被匈奴单于封为“自次王”,成为匈奴单于的主要谋士。

但是,霍去病却能成功驾驭这些彪悍的匈奴将士反攻匈奴,可见其治军之道和驭下之术的不凡,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难道想要逼着匈奴的将士哗变不成。

胆略,威震匈奴

公元前121年夏季,霍去病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但是,当汉军出现时,匈奴浑邪王的多数副将们却不愿投降,并引发叛乱。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机,稍微处置不当,4万多匈奴人可能会出现复反的现象。

如果,大军攻击,匈奴人必然惊恐,进而造成叛乱的加剧。见此,霍去病果断带领少量将士冲入匈奴叛军之中,并迅速平定叛乱,而匈奴人却未敢趁机围攻霍去病。可见,霍去病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威慑力之强,而只有恩威并重才会有这样的威慑力。因此,他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也难怪,汉武帝会对霍去病那么的宠信。

从霍去病的功绩,看他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漠北之战结束后,为了彰显霍去病的功绩,但又不能设立两个大将军岗位,因此汉武帝搞了个“大司马”,并且“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即:卫青的大司马大将军和霍去病的大司马骠骑将军的秩禄是一样的。

显然,汉武帝此举,有让霍去病接掌卫青帅印的意图。但令人既遗憾又意外的是,年仅23岁的霍去病却突然因疾病不治而亡,而当时霍去病正在谋划征伐匈奴之事,只是此后长达19年之久,朝廷也未曾对匈奴用兵。可见,汉武帝失去霍去病,如同失去了讨伐匈奴的“挂帅”之人。

因此,对于霍去病的死,汉武帝是非常痛心的,这才征调属国“玄甲军”组成送葬队伍,一直从长安排列到茂陵,而这些“玄甲军”几乎都是由匈奴人组成,岂不显示霍去病在这些匈奴降卒中的威望非常的高。

综上所述,霍去病绝对是一位为国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将帅之才,全力谋划战局的时间怕都非常的紧迫,又那里有闲功夫 “经常殴打士兵”,当然也不存在“丝毫不体恤将士”之说,更不会发生士兵哗了。


祥子谈历史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确实啊!霍去病能打仗是真的厉害,但是霍去病却是一身的贵族病,一点也不怜惜手下的将领,丝毫也谈不上爱兵如子这一说,那么为什么手下的士兵还愿意为之效力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解答。

一、霍去病的“贵族病”

说实话,霍去病是个很典型的贵族军官,会打仗是他的优点,但是在会打仗的背后,霍去病往往也是爱吃爱玩并且丝毫不体恤士卒,在《汉书》中有如此记载:

“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

这说啥呢?就是说霍去病在军队之中,随身带着厨子和各种肉食,打完仗之后剩下的口粮都扔掉了,而相对的是士兵们经常吃不饱饭。最可恶的是,士兵们吃不饱饭,疲惫不堪,而吃饱喝足的霍去病却常常喜欢踢足球(蹴鞠)玩。

这完完全全是一副浪荡子弟的样子啊!就凭这样的将军,为什么士兵们还是服从他并且敬佩他呢?

二、军队中的集体荣誉感

记得以前曾经看一个电视剧,里面有霍去病征讨匈奴的片段,在征讨之中有如此一个故事:

当时汉武帝知道霍去病出去打仗喜欢有好酒好肉此后,因此给霍去病准备了很多御酒。当时霍去病率军在大漠中追击匈奴,偶遇一眼泉水,其水甘冽。霍去病于是就拿出了几坛子御酒倒在了泉水之中,然后大声跟士兵们喊着:“这个是皇帝赐给我的御酒,我今日倒在泉水之中与诸君分享,希望我们能击破匈奴,封狼居胥!”然后士兵们山呼万岁,随后分享这酒水。此后这个地方就被人称作了“酒泉”。

当时这个片段给了我极大地触动,让我浑身热血沸腾,产生了一种“男儿何不带吴钩”的感觉。为什么呢?我想正是那种军队中的集体荣誉感。

这个故事可能是假的,但是我想在霍去病军中不泛这些小手段来培养一种军队的集体荣誉感。正是因为军队之中有了这种集体荣誉感,因此军队才可以百战百胜。

三、霍去病可以给军队带来的实际利益

在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常年征战,好大喜功的特点,汉代的军功爵制也进行了改善,汉武帝曾经下诏书如此说:

“武功爵,级十七万,凡值三十余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减二等。”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军功,一方面是社会地位的提升,一方面是实际的金钱利益。这时候你跟的长官的水平高下就很重要了。如果你跟着一个昏庸的长官,很可能钱每赚到多少人就没了,如果你跟着一个霍去病这样的长官,那么可能你就会混得很好了。

我们简单看一下霍去病的战功几何:

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师率减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户。
捷首虏三万二百,获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益封去病五千四百户。
校尉高不识从票骑将军捕呼于耆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封不识为宜冠侯。……

关于霍去病的战功的记载太多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霍去病的职位步步高升,那么手下自然也不会太亏。跟着这样的长官有肉吃啊!因此人人无不效命死战,都准备跟着霍去病高升。至于说之前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累跟自己的收获比比那就不算什么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在正史中,找不到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的记载。太史公在写霍去病的时候有隐晦的文字透露:“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这是说,天子赏赐了霍去病很多粮食和肉,而霍去病居然在仍有士兵饿肚子的情况下,把肉和粮食都给丢弃了。 这个情节存在于史记中,会叫人产生联想。略略推测下,就会得出霍去病是毫不体恤将士辛苦的将领这一结论。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匈奴到汉边疆侵袭,主事靠的是骑兵优势。霍去病打匈奴是以毒攻毒,有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意思。他用汉骑兵对付匈奴人,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追求快准狠。

所以,为了追求快,他的部队往往很少自带粮食,一般靠掠夺敌军的物资来解决部队的供给问题。这样,他“重车馀弃梁肉”就好理解了:与匈奴作战是长期的,缴获敌人的物资来装备军队要成为常态,不能把接受朝廷的赏赐养成了习惯!

霍去病治军严谨、赏罚分明。在战斗中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屡建功勋者,自然缴获的物资也多,受霍去病的奖赏也多,这类有战功的士兵是能得到“粱肉”大块朵颐的,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在“士有饥者”之列。

注意:“士有饥者”是说军队中有部分士兵饿肚子,这些饥者保不定就是在战场没立战功的人。这是霍去病宁愿“馀弃粱肉”,也不让手下坐享其成!这有激发士兵斗志,奖勤罚懒的意思。我们说,慈不养兵在此得到了体现。

《汉书》有记载,霍去病的部队“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跟着霍去病有好处,只要能杀敌立功,不仅能升官,还能得到丰厚的奖励!

霍去病是靠战功封侯的,他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自己得到了利益,也为手下争起了利益,让有所作为的士兵能获得的好处。 如果是不体谅兵士辛苦的将领,断然做不到这一点。
《汉书》也肯定了这一点:“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趋利避害人之天性,跟着霍去病出征、报效国家, 能升官发财!在封建社会,踏入军旅的个体,在沙场上建功得以提升几乎是唯一的出路,英勇善战的霍去病自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是想方设法地提高士兵的个人奋斗意示,相信士兵是理解的。因而没人哗变。


希望星晨58298869


一般来说,古今中外常打胜仗的将领,大多数都是爱兵如子。如果一个将军虐待士兵,或者不体恤士兵,就会激起兵变。尤其在面临危险境遇的时候,兵变就会造成军队一盘散沙和离心离德。如戚继光和岳飞,两人都是战场上百战百胜的著名将军。这两个将领率领的戚家军和岳家军,治军纪律严苛,甚至可以说非常残酷。同时,两人又是百般爱护士兵。戚继光的军令中明确规定,当士兵生病的时候,队长立即向上汇报,各个营的主将都应该立即派遣医官治疗患病的士兵。当治疗不佳造成士兵死亡的,这个营的各级将官都要被处罚。通过恩威并济的赏罚政策,才能激发士兵的战斗力,成为名流千古的戚家军和岳家军。

可是,霍去病仿佛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霍去病是汉武帝时候著名的将军,与他的舅舅卫青将军,都是闪耀大汉边疆沙场上的双子星。霍去病也是一代青年战神,用兵独具风格,果断勇猛,善于用快速突袭、长途奔袭、大迂回、大穿插等方式作战,战略战术和作战思维都是跨时代的,与后世的铁木真用兵方略有几分相似。

霍去病的雄姿威武,体现在他的少年英才上。在十七岁时候,初次征战就率领800名骁勇的骑兵深入匈奴境内数百里,杀敌2028人,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创下以少胜多的记录。

之后,霍去病在两次河西之战中,歼敌四万人,俘获匈奴的祭天金人,直接攻下祁连山,占领了整个湟水地区与河西走廊。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率领五万骑兵,数十万步兵,长驱直入敌军境内2000里,,歼敌7万人,胜利的步伐直抵达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地区,封狼居胥,创造了战争史上罕见的功业。在霍去病打击下“匈奴远寻遁”。就这样,短短几年时间内,霍去病由一个十多岁的楞头小伙子,成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封狼居胥。最遗憾的是,霍去病将军病逝的时候,年仅才二十二岁,可谓是天嫉英才,英年早逝。

如此卓越的将军,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霍去病对士兵都是苛刻和恶劣。打仗中只顾自己的享乐,肉吃不了宁愿坏掉了、扔掉了,也不愿意分享给士兵。当时,霍去病军中许多士兵,就此由于病了、饿了,就这样白白死去。这样的历史记载,也是很诋毁一个雄姿威武将军的形象,也是非常令人难以接受。现在,我们就分析霍去病不体恤士兵,士兵不哗变的原因:

司马迁采用“春秋笔法”,诋毁霍去病的形象

我们现在看霍去病在匈奴和西汉边境打的仗,都是艰苦卓绝和转战千里的战斗。如果霍去病真的是虐待士兵,这么艰苦的环境士兵肯定想着逃跑或者叛变。而且,我们也知道霍去病乃是私生子,对底层人员应该有一种同情与怜悯,应该感受其痛苦,怎么会又反过来虐对士兵呢?

在正史中,都还是找不到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的文字方面记载。当太史公司马迁在写霍去病的时候,有一段隐晦的文字透露出来: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天子赏赐很多粮食和肉给霍去病,霍去病在军中看到士兵饿肚子情况下,把珍贵的粮食与肉都扔掉了。在史记中这个情节,给人浮想翩翩,稍微推理就可以获得霍去病是不体恤士兵辛苦的结论。

实际上,这一种看法是错误的。匈奴到西汉边境骚扰的时候,主要依靠是骑兵上优势。霍去病打匈奴,采取就是以毒攻毒的方法,就是师夷之长以制夷。他用汉骑兵对付匈奴的骑兵,追求战斗中的快、准、狠,已达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了追求快,所以他行军中很少自带粮食,主要依靠掠夺匈奴的物资来解决部队中粮食供应问题。这样,司马迁写的“重车馀弃梁肉”就变为非常好理解了:他与匈奴作战都是长期的,经常需要缴获敌人的物资来装备军队的粮食供给,不会依赖于朝廷的赏赐。

我们也可以从这一句话字面意思分析,食物乃是天子赐予的食物,当然属于皇恩浩荡。那么,这些粮食食物霍去病吃不完,也不分享给士兵,就是辜负皇恩。古代,触犯皇位就是杀头和灭族之罪。即使霍去病不为士兵着想,也为自己家人着想。

而且,汉武帝时候国力是很强盛的,不应该缺少粮食。如果说士兵忍饥和挨饿也只是特殊的情况。在汉武帝时候,正处在西汉的鼎盛时期。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汉武帝才有对匈奴开战的实力。只要他出征,汉武帝也为他准备好士兵和粮食供应的,因为这也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和国运。所以,从这些推理霍去病虐待士兵,是子虚乌有的。

可以总结,司马迁如此评价霍去病,有一种不光彩的,就是对他似乎有些不公平。

其实,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史记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寄托着司马迁个人的爱憎。司马迁欣赏的人,都是用尽赞美之词。对于讨厌的人,司马迁也常采用春秋笔法来抨击他。

很不巧合的是,司马迁比较欣赏的西汉将军是李广和他的后代。卫青和霍去病与李广是有着矛盾的渊源。尤其是霍去病,亲自用箭射死了李广的儿子李敢。所以,司马迁在写李广传记和李陵传记的时候,对这两位将军推崇至极,描写如神人一样。其实,这一对爷爷和孙子,不是在打败仗,却是走在打败仗的路上。

由于卫青霍去病的战功显著,是没办法去黑的。于是,司马迁就另辟蹊径,从生活作风上找缺点,这才写出霍去病对士卒不关心不体恤的话。司马迁甚至写出汉武帝曾经“幸”霍去病的事,就是直言汉武帝与霍去病曾经是好基友,这有些令人匪夷所思。还是南宋文人黄震说的话最精辟: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卫青和霍去病在战场上打了许多胜仗,但是看《史记》中他们的传记,仿佛一文不值。李广虽然屡战屡败,在传记中却是威风凛凛。司马迁这一种颂扬和诋毁人的笔法,也是非常高明的!说到这里,司马迁的腐刑,对汉武帝的厌恶也不再多说了。

霍去病奖罚分明,士兵没实力叛乱和哗变

霍去病将军一直都是奖罚分明,不是不体恤士卒,却认为对士卒最大的体恤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建功立业,拿到功名。其他一切嘘寒问暖的话语,都是扯淡的。在《汉书》中里记载,霍去病的部队都是“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凡是跟着霍去病的士卒,只要能杀敌立功,不仅能升官,也能获得丰厚的奖励。

霍去病将军由于赏罚分明和治军严谨,在战斗中凡是英勇杀敌、冲锋上阵、屡建战功的士卒,缴获的物质自然也多,获得奖赏也多,这一类战功的士兵也是能获得“粱肉”大块朵颐的,也不会在饥饿的士兵范围内。如果出现“士有饥者”,就是在军队中出现一部分士兵饿着肚子,这些人就是在战场上没立战功的。霍去病宁愿“馀弃粱肉”,就是把肉都丢去,也不让部下坐享其成,这有利于激发士兵的战斗斗志,奖勤罚懒。所以,“慈不养兵”就在这里。

因此,我们可以获得结论,霍去病手下的将士只能拼命作战,才能生存下来。如果没立战功,就只能忍饥挨饿。至于叛乱与哗变,霍去病也被最精锐和最能打的士兵所拥戴,这些饥饿的士兵是想叛乱和哗变也是打不过来的。霍去病领兵的才华和骁勇的精神,跟着打仗的士兵觉得不仅能够建功立业的回来,即使牺牲可以给父母妻儿带来许多好处,也可以名垂青史,成为烈士,非常值得!更加不想着叛变。这一点,对现代公司老板也是有启迪意义的,画大饼永远抵不过丰厚的回报。

霍去病带兵一直除了奖罚分明,攻打匈奴讲道理。与匈奴人作战的时候,不会滥杀无辜。如果匈奴不抵抗,霍去病不仅不会攻击,也不去乱抢粮食。但是,如果投降的匈奴军一作乱,那就是格杀勿论。在河西霍去病接受匈奴受降的时候,准备投降的匈奴人中有八千人叛变不想归服汉朝,准备叛乱。在千钧一发之际,霍去病就指挥汉骑兵果断出击,斩杀了叛变的匈奴头领,让剩下的人乖乖服从受降仪式。可以看到,遇到不服从的人,霍去病都是使用武力,匈奴人对霍去病将军又爱又怕。在这样奖罚分明将军领导下,士兵也不想叛变。

霍去病体恤将领,名垂千古

霍去病的军队,据史书记载,都是一些无赖、罪犯、游侠组成的先锋。这些人出身社会底层,打仗时候有着勇猛的精神。实质上,霍去病对士兵的体恤也是有名的。有一则甘肃酒泉的故事,就是与霍去病有关。当年,有人赐予霍去病一壶好酒,霍去病就与士兵们一起同甘共苦,把酒倒入井水中,让每一个士兵都能喝到水。

总之,霍去病作为西汉时候的名将,基本的为将之道都是懂得。

这一切,令手下士兵是不可能哗变或者叛变的。


七彩飞扬


霍去病的大名大家肯定有所耳闻,其封狼居胥的历史功绩也足以令我们佩服。同时,霍去病的英年早逝肯定也令大家感到十分惋惜。总而言之,霍去病是一位值得敬重的人。那么霍去病真的经常殴打士兵吗?答案是否定的。不过霍去病不体恤士兵倒是确有记载。下面我就为大家细细道来。

霍去病不体恤士兵的出处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这段话大概意思是说霍去病随行都会带着大量的食物,但是他宁愿丢掉也不会赏赐给忍饥挨饿的士兵吃。而在塞外作战时,士兵都饿得站不稳了,霍去病却在踢蹴鞠。

以此来看,霍去病貌似真的有点不体恤士兵。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兵为何不会哗变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食物乃天子所赐

既然食物是天子所赐,自然属于皇恩浩荡,那么这个食物就算霍去病自己吃不完,也不能够分给士兵,否则就是辜负皇恩。而在古代,冒犯皇威可是灭族之罪,士兵就算不为自己想,也会替家人想。

二、霍去病身份显贵,与士兵之间有明显的隔阂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身份尊贵,其姨母乃是当朝皇后,他自己亦是年少成名。可以说他能在这样的年纪取得这样的功绩和地位,他有资格自傲,也有资格目空一切。

不平凡的经历和不平凡的地位促使霍去病无法和底层士兵融入到一起。就像人类和蚂蚁,人类会在乎自己脚底下是否有一只蚂蚁快要死去吗?虽然此话有点残忍,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而霍去病有这样的身份和地位,士兵怎么敢哗变呢?

三、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不应该缺粮,所谓的士兵忍饥挨饿也许只是特殊情况

汉武帝时期,正是西汉十分鼎盛的时期,经过文、景两帝的悉心治理,西汉的国力显著提升,这才能使汉武帝发动数次战争。

而霍去病又是汉武帝时期最闪耀的一颗星星,只要是他出战,汉武帝为他准备的应该都是最好的,包括士兵和粮草供应,因为这关系到霍去病的性命。

那么这个记述就有点耐人寻味了,也许此事确有发生,但必定是处在特殊情况,因为霍去病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功绩绝不会做出故意使士兵挨饿的事情。而司马迁的这个记述带着明显的感情色彩。这就是我要说的第四点。

四、司马迁对霍去病的不满

对于司马迁厚此薄彼之事,南宋名士黄震说得很对:“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李广的功绩是远远比不上霍去病的,但是司马迁却大加称赞李广而贬低霍去病。我们知道,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了腐刑,而霍去病又是汉武帝的宠臣。

司马迁不敢贬低汉武帝,于是便将不满发泄在了霍去病身上。也许司马迁没有刻意的贬低霍去病,但是却已经难以保证公平客观了。


结语

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霍去病殴打士兵之事,纯属子虚乌有,至于其不体恤将士的事,倒是确有记载。

霍去病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将星,与士兵格格不入再正常不过了,自然也不会刻意的去体恤士兵。而作为西汉巅峰的汉武帝时期,如果连粮草都无法正常的供应,是不太可能的。

同时,作为史官的司马迁,对霍去病有着明显的敌意,那么他所记载的史料真实性就大大降低了。

因此,史记上所记载的也许确有其事,但却不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而是司马迁将两段不同的事情穿插在了一起。这样也就能够解释,为何霍去病如此过分,士兵却不会哗变了。


小云轩谈史


霍去病不体恤将士,但不代表他不懂得带兵,作为将领,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带兵打仗、打胜仗。


霍去病对待士兵没有妇人之仁的那种体恤,但却能做到赏罚分明,靠军功财富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士兵给霍去病卖命打仗,只要能赢,自己也有回报,当兵打仗,往大了说,是保家卫国;往人的私欲讲,不就是为了封侯拜相、封妻荫子,最差也得有财富上的收益么,否则,谁会不拿自己的命当回事。


题主所提到的的“不体恤将士”,应该是指李广、卫青那种的体恤,诸如与士兵同甘共苦、对待士兵态度和善,把士兵当成兄弟子侄一样地爱护。


李广的带兵理念:

将兵,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不近水;不尽餐,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汉书·李广苏建传》)

(译文:李广带兵行军,遇到断粮缺水时,见了水,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上饭,他不尝一口饭。对待士兵宽厚不苛,士兵因此喜欢替他办事效力。)


卫青带兵的个性特点:

青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于天下未有称也。(《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译文:大将军卫青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靠和善柔顺来讨好皇上,但天下却没有称赞他的人。)


而霍去病对待士兵的态度则是: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事多此类。(《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译文:霍去病很小就在皇帝身边任侍中,贵宠惯了,不大关心士兵。他率领部队出征时,皇帝还要专门派太官为他带数十车生活用品,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士兵们缺乏军粮,有的人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病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此类事情很多。)


但是,凡是跟随霍去病出征打仗的将士,回来后,全部收到封赏。

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而跟随卫青的将士,没有被封赏的。

而青不得益封,吏卒无封者。(《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只是平时对待士兵的态度友好,但将士在战场上与敌人奋力厮杀后,回来却一无所得,这就如同现代职场上,平日里老板对你的态度很友善,但就是不给你涨工资、发奖金是异曲同工之效。


最后,附上《汉武大帝》里关于霍去病带兵理念的片段,让我们感受一下这位天才战将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