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承诺7年丶让妳寂寞7年


网上流传一句话,“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传说是诸葛瞻所说,但从三国志及当时一些史书看,并未找到出处,倒是其子即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说过类似“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直到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才出现“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这句话,怀疑是误用所致。从实际看,诸葛瞻倒与黄皓走得极近,有联手制衡姜维不让他用兵无度的意图。


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齐出讨伐蜀汉,姜维远在沓中屯田,回援不及,汉中因蒋舒投降及守兵不足迅速被攻取,姜维忽悠过诸葛绪,却被邓艾后击败,退到阴平。(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此时,廖化董厥也率大军来到阴平,得知汉中已失,只得退往剑阁防守,钟会邓艾大军被堵在剑阁,寸步不得进,无计可施,打算退兵,邓艾提出从阴平景道偷袭成都的计策,钟会表面赞成,暗地里笑话他,邓艾便率本部军行动去了。


邓艾军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大损士卒才翻到江油城下,太守马邈不战而降,其时的人万可能是一万多,于是便向成都外围绵竹进军。成都方面得知,派出诸葛亮儿子,刘禅的女婿诸葛瞻带领张飞的孙子尚书张遵、黄权儿子尚书郎黄崇、李恢的侄儿羽林右部督李球率军队前往抵抗,本该快速行动抢占要地的诸葛瞻军,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不顾黄崇的催促,犹豫不定,只派出前锋挺进,邓艾击败蜀军前锋,大军长驱直入,诸葛瞻退守绵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两军对阵,邓艾下书诱降诸葛瞻,保证他只要投降,就可保奏他为琅琊王,徐州琅琊是诸葛亮的祖籍地,诸葛瞻见了大怒,斩杀使者,率军出战,之前苦劝诸葛瞻快速抢占要地的黄崇见此也很绝望,于是激励士卒,随同出战,蜀军锐军正旺,一举打败邓艾子邓忠和副将师纂的部队,邓艾重整旗鼓,再次进击,魏蜀在绵竹大战,诸葛瞻父子与黄崇等人俱死于乱军中,蜀军失败,邓艾直抵成都城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诸葛亮到四十六岁才有了儿子诸葛瞻,之前以为不能生育,便表奏两国君主,领养了兄长诸葛瑾的二儿子诸葛乔为子,有了诸葛瞻后,老来得子极为宠爱,诸葛亮死后,蜀地百姓怀念他,四时祭祀,对蜀汉朝廷实行的一些善政,都说是诸葛武侯的儿子为民众争取来的,人望如此厚重,以致名不副实,在军事也有少有建树,更无甚经验,碰到宿将邓艾,被打败也是意料中事。


南方鹏


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邓艾能够以一支偏师迫降刘禅?堂堂蜀国难道就抵挡不了一支深入蜀国腹地的孤军吗?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为什么会崩溃?邓艾到底带了多少人呢?让我来为大家解开这个谜团!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邓艾入蜀到底带了多少人。公元263年,司马昭制定伐蜀大计。兵分三路,其中邓艾领军3万余人,从狄道进攻姜维。诸葛绪领军3万余人,从祁山进兵至阴平,断姜维归路。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困住姜维,使姜维不能东进回汉中。第三路是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十万人,目标是夺取汉中。

汉中最重要的关口是阳安关,看下图,防守汉中,第一是防守入蜀的三条栈道,其次是据守阳安关。当姜维知道魏军到来时,急忙甩掉邓艾,急行军奔赴阴平,在这里遇到诸葛绪堵截。没有办法,姜维佯装向北进军,攻击诸葛绪尾部敌军,诸葛绪掉头回击,姜维急忙率军回撤从阴平急行军通过,等到诸葛绪回过神,姜维已经早于一天前过去了。

姜维没有料到的是魏军的主力,大概十万余人已经进入汉中腹地,正在攻打阳安关。姜维还没有到达阳安关,就已经遇到了正在撤退的蜀军。阳安关失守,没有办法,姜维和张翼和董厥汇合之后退守剑门关,据险防守。至此,魏军和蜀军进入对峙状态,我们可以在此时分析一下双方的兵力布置情况。

先说魏军,魏军的情况很简单,此时邓艾率领三万余人追击到阴平后停止,诸葛绪率领三万余人奔赴剑门关和钟会合兵。也就是说,此时魏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邓艾的3万余人,后来偷渡阴平,另一部分是钟会的12万余人,在剑门关和姜维对峙。那么蜀军兵力分布是什么情况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蜀军的兵力分布司马昭最清楚,情况大概是这样的:蜀军共兵力9万人,姜维领军5万人,当时滞留在沓中。汉中的汉城、乐城各有5000人防守。其余3万人分布在成都、绵竹、江油、涪县、雒城这几个地方。

(司马昭)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馀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考虑到成都的重要性,守兵应该不少于2万。也就是说绵竹、江油、涪县等地防守兵力很少,只有几千人而已。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邓艾三万人偷渡阴平到达江油后,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了。魏军太多,马邈没有准备,而且兵力严重不足,投降和防守失败是必然的。

回到问题,诸葛瞻率领御林军和邓艾大战,双方兵力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刚才讲了,成都守军大概不少于2万。但是等到刘禅知道魏军进攻汉中时,派了廖化去支援姜维,张翼和董厥去支援阳安关,这三人带走的兵力不会少于1万。因此,此时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至多为1万人。

而邓艾率领的3万余人和姜维几乎没有交战,因此也没有什么损失。偷渡阴平后仍然是原来的3万余人,而非题目中的一两万人。那么双方交战是什么情况呢?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

邓艾让自己的儿子邓忠和师纂率军迎战诸葛瞻,结果第一战失败而归,两人还感叹道:打不过蜀军呀!邓艾气急败坏,怒喊道:千里行军,只为最后一战,哪里有打过打不过的道理!于是下令,再有敢于撤退者,格杀勿论。于是魏军再次进军,胜利,斩杀诸葛瞻及所有蜀军。

那么为什么诸葛瞻率领的蜀军以逸待劳,反而打不过千里行军的疲惫之师呢?有个词叫哀兵必胜,刚开始的一战,魏军疲劳,蜀军士气高昂,因此不敌。魏军深入蜀国腹地,一旦受挫,只会全军覆没,没有别的路可走。

因此,邓艾才如此气急败坏的大怒,邓艾为了鼓舞士气,让全军战士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亲自擂鼓,激起了全体魏军的求生欲望和士气,因此第二战,魏军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当诸葛瞻列阵于绵竹城外和邓艾军一对一对敌时的真实情况,那么诸葛瞻只能这样打吗?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有。

按照实际情况分析,蜀军人数不敌魏军,应该据险防守更有利,直接在平原地带和魏军对阵,是非常吃亏的。早在诸葛瞻率领御林军出兵时,黄崇就建议,应该迅速抵达涪县,据险防守,不能让魏军进入平原地带,但是诸葛瞻没有听,反而率兵退守绵竹,在绵竹城外和魏军对阵,焉能不败?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之所以打不过疲惫的魏军,首先是因为兵力不足,根据分析,御林军人数只有1万余人,而魏军有3万余人。其次是诸葛瞻军事指挥能力堪忧,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据险防守,反而退守绵竹,把优势让给对方。第三是魏军深入蜀国腹地,一旦受挫,会全军覆没。因此求胜之心和求生之心促使全军必须胜,哀兵必胜,最后全军奋力拼搏,终于击溃了蜀国最后一道屏障,诸葛瞻的御林军。迎接他们的是刘禅的投降,也算是险中取胜吧!


每日趣评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说的正是诸葛瞻。

蜀魏绵竹之战,还没开打,结局就已经注定。

第一,诸葛瞻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根本不会打仗。

打仗这种事情,经验非常重要,偏偏诸葛瞻没有任何经验,不败才怪呢。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长子,因为他爹诸葛亮的德行人品太好。蜀国的人民思念诸葛亮,爱屋及乌,对诸葛瞻就寄予很大的期望。

但是因为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年纪还很小,没有学到诸葛亮的真才实学。长大以后,一直待在成都,又没有机会到前线历练。因此,对于打仗这种非常专业的事情,诸葛瞻是个不折不扣的外行,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而他的对手邓艾,却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经验丰富、胆略过人。

让诸葛瞻去抵挡邓艾,就好比让太极雷雷去打泰森,能好的了吗?

因为没有经验,而且优柔寡断。诸葛瞻在绵竹之战中连续犯了两个大错,最终失败。

第一个错误,没有抢险占领险要的地形。

邓艾偷渡阴平,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下一步就要冲出山区,进入成都平原。如果此时诸葛瞻能够派遣一直强有力的奇兵,抢先占领江油到绵竹的险要关口,凭险据守。就能挡住邓艾。邓艾前进不得,后无援兵,又无粮草。必然失败。

黄崇劝告诸葛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

可是诸葛瞻犹豫不决,错失了战机。把邓艾放进了成都平原。即便如此,事情尚有可为。

第二个错误,弃城野战。

如果诸葛瞻能够凭借绵竹坚固的城池,坚守不出。双方兵力相当。坚守绵竹一年半载也很有可能。其实只要坚守一个月,邓艾军中无粮,就会不战自败。姜维的援兵也会到来。

结果诸葛瞻放弃坚固的城池,摆开阵势,与魏军决战。此举正中邓艾下怀!因为魏军早已疲惫不堪,就靠着一口气在坚持。所以魏军利于速战,而蜀军利于持久。

诸葛瞻不懂其中的道理,一意孤行要出城野战。结果全军覆没。

第二,蜀军战斗力不如魏军。

蜀军的主力都在剑阁,由姜维率领。汉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蜀军。

成都兵少,只有三四万。而且都没有什么战斗经验,战斗力可想而知。

邓艾的魏军则不同,共有3万人。他们穿越了700里荒无人烟的山区,九死一生。到了绵竹,已经完全没有了退路。只有拼死一战。置之死地而爆发出来的战斗力,那是十分惊人的。

所以蜀军败了。因为诸葛瞻的失误。

但是,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的儿子黄崇等一起战死沙场,也算是满门忠烈、为国尽忠了。关羽的儿子关平、关兴,早已经过世,无法参加绵竹之战。


上将嗳福斯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

邓艾审时度势,英勇果断又经历过无数的战役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士兵强悍。


263年魏发兵18万,三面进攻蜀汉。将军邓艾率兵3万余人征西,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他和蜀国姜维两军对垒,不分胜负。

邓艾趁姜维被牵制在剑阁之时,他做了个英明的决策,计划偷渡阴平小道,并且得到钟会的支持,钟会也派部将田章等跟随配合。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邓艾挑选了五千彪悍的胡羌族人过天险,当领头军。这是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参考《魏书·邓艾传》记载,邓艾率军攀登小道,一路上困难重重,但从未退宿,领头军开路修桥逐步前进,在近千里荒无人烟高山深谷中,多次陷入困境,他带领兵士们都能绝处逢生。



特别是在马阁山,前面已是死路,邓艾拿命赌了一把,他一闭眼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并命令士兵们跟随。一路上兵士折损所剩大概两万,最后邓艾直抵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邓艾粮草得到充实,士兵得到很高的休养,经过收编精锐士兵增加。邓艾还得到了马邈交出的川中的详地地形图,邓艾准备扩大战争范围。


邓艾军纪严明

邓艾的儿子邓忠被派去攻打诸葛瞻的右翼,邓忠、师纂失利,邓艾的儿子就说:怕打不过诸葛瞻,差点被邓艾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暂首示众。邓艾令其二人待罪立功,二人精神抖擞,一时间士气大增。

诸葛瞻没有父亲诸葛亮的计谋。

生不逢时,出生车票买的太晚。他出生时他爹诸葛亮都45岁了,他8岁时他爹就死了,所以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真传。

诸葛瞻没有吃过苦,更没有受过什么挫折,17岁当驸马,标准的官二代公子哥。


诸葛瞻的才能远远居于邓艾之下,并且诸葛瞻一直都是在宫中任职,温室里的小草。

蜀国后期都是姜维去前线打仗,诸葛瞻根本没有去过战场杀敌,20多岁在他爹的光环下当了辅国大将军被铁粉老百姓们崇拜寄予厚望,自己飘飘然起来。在国难当头,硬着头皮上战场。没有他父亲诸葛亮的管教,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诸葛瞻的军心涣散

当诸葛瞻的蜀军听闻天险被偷渡,前方战败的消息还有马邈的投降,军心已经大不稳。蜀汉面临生死存亡!

诸葛瞻自傲不听取建议。

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瞻领着禁卫军出成都,打算在涪城防守,尚书郎黄崇良痛哭流涕多次劝他,要据险而守,阻止魏军进入平原,因为蜀军对道路和地形比邓艾熟悉,在抢占险要之地方面应该有优越性,说不定坚守险要地,会有很大希望,邓艾可能会被前来支援它的蜀汉军队包围甚至消灭,结果诸葛瞻根本不听,被邓艾大军击退到绵竹。关键时候诸葛瞻太令人失望。

诸葛瞻被邓艾打败退回绵竹

蜀汉和曹魏最后一场战争,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诸葛瞻进屯绵竹,埋人脚步而战,父子死焉”。诸葛瞻让士兵们挖一条条深深的长沟,大概能埋没士兵们的膝盖,让所有将士们把双腿埋没土里与敌军交战,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亡,场面惨烈!诸葛瞻战死,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听到父亲战死,也冲入战场为保卫蜀汉英勇牺牲。



小姐姐讲史


先说结论:邓艾能战善战,诸葛瞻草包一个。

邓艾在偷渡阴平之前,进行了战斗总动员,魏军将士士气高涨,大呼:愿听军令,万死不辞!

可见,即使再艰难,魏军将士在邓艾的率领和激励下,为了建功立业求富贵,也是一往无前,所以才能偷渡阴平成功,仿佛从天而降般的出现在蜀汉腹地。

猝不及防的蜀将马邈投降立刻大惊失色之下,不战而降,献出了江油城。

以此为据点,邓艾立即将陆续赶来的魏军士兵进行整合,又迅速攻破涪陵及绵竹,

蜀汉君臣大惊,派出卫将军诸葛瞻率领仅存的兵力迎战邓艾。

不知道是不是诸葛亮常年在外无心教导诸葛瞻,诸葛瞻的武功计谋实在是平庸至极,而且极为自负。

邓艾常年和姜维打仗,胜负参半,足智多谋,实战经验丰富。以姜维尚且和邓艾打个平手,诸葛瞻简直跟邓艾提鞋都不配。

公子哥诸葛瞻在涪城却步不前,部将黄崇多次劝他急速行军快速占据险要地势,阻止魏军进入平地。但诸葛瞻犹豫并没有采纳,黄崇因此流涕。

这真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邓艾长驱直入,大败诸葛瞻。最后黄崇被杀。诸葛瞻尽力反抗,最后与儿子诸葛尚皆战死,邓艾将蜀军尸体筑为京观 。

蜀汉最后一点机动兵力就这样被草包将军诸葛瞻断送了。

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另一个人——赵括。

诸葛瞻简直就是翻版赵括,坑死他老丈人刘禅了。

不久,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燕赵节度使


步摇自来~

1.(诸葛瞻所带部队)成员很可能是成都的守卫部队+临时征调的青年军+囚徒
2.除了部队成员、数量、战斗力等方面的硬性条件,指挥官的素质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你可以说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的部队是疲惫之师,但是田章带来援军部队就不能算是了。


诸葛瞻率领的未必是蜀汉的御林军,至少不是精锐部队

六年夏,魏大兴徒从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剌史诸葛绪数道并攻。于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大赦。——《三国志后主传》

蜀国的御敌之策是御敌于外围险要,魏国数道并攻,而刘禅把有资历的将领都派了出去支援姜维。

大赦是为了让囚徒当兵。

而从诸葛瞻部队的领导成员来看,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都是没亲自参加过战争的官二代、三代,靠祖父辈的功绩在成都做官,人生中第一次作战就是和邓艾这种老鸟。

领导班子是这样临时拼凑出来的,可想士兵也不是什么精锐部队。

其成员很可能是成都的守卫部队+临时征调的青年军+囚徒


邓艾的部队 一方面尽是久战的精锐 一方面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少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三国志钟会传》

所以,邓艾的部队和钟会派来的田章部队会合,且使田章作为先锋部队。所以,你可以说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的部队是疲惫之师,但是田章带来的部队就不能算是了。


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尽管军队素质并不如邓艾的好,但是诸葛瞻的部队只要使用得当,也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三国志邓艾传》

至于为什么打不过?除了部队成员、数量、战斗力等方面的硬性条件,指挥官的素质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三国志诸葛亮传》


"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琅琊是诸葛亮的老家,邓艾这句话明显是用来激怒对手的。年轻的将领沉不住气,甚至斩杀了对方的使者,改变了据守的策略,出兵硬刚,最终兵败身亡。


驴在飞


征西将军邓艾三万人马的主攻方向是进攻沓中以拖住姜维的主力,镇西将军钟会率十万劲卒走褒斜道和傥骆道攻击汉中,另外还有一路是雍州刺史诸葛绪带领一部兵马在西线以作牵制,钟会一路是伐蜀主力,其它两路是配合作战。


由于姜维在汉中布防的失策,钟会很轻易的夺取了汉中,姜维回援都没来得及,最后退守在剑阁和钟会对峙。魏军长途奔袭,其作战补给困难远远要大于蜀汉,剑阁天险一时又难以攻下,钟会打算撤军。此时推进到阴平道北口的邓艾提出从阴平道走山路奇袭涪城,如果成功可直插成都,正是因为路途艰难才能出其不意,到时姜维救援涪城,剑阁就不攻自破。

司马昭批准了邓艾的冒险计划,邓艾所部三万人马进入七百里长的阴平道,一路历尽艰险,这支特种作战部队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迂回穿插任务。邓艾成功从阴平道走出来杀奔江油关时,蜀汉守军根本就不相信鬼神都不走的地方会出来一支魏军,江油关不战而降。此时邓艾的人马虽然在走阴平道时有折损,但没有遭到大的损失,在江油关又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已经不是一支疲惫之师。


其实蜀国虽然弱小,但川路艰险,有足够的山险要塞可以凭借,如果采取合理可靠的防御策略,不是说金汤永固,至少能关起门来苟延残喘好一阵子,也不至于这么快就灭亡。蜀汉的汉中防守就是没有凭险阻塞,让魏军进入汉中平原地带,把虎狼放进来再按原计划围歼已是痴人说梦。

邓艾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涪城,蜀汉派出应对邓艾大军的是三十六岁的诸葛亮儿子卫将军诸葛瞻。而正是这个诸葛瞻又上演了汉中防守的翻版,他不听尚书郎黄崇认为蜀军应该向前推进占据险要地势,千万不要把善于平原作战的魏军放进平原地带的劝告,诸葛瞻到了涪城就不挪窝了。


诸葛瞻倒不是怕死,他犹豫不决是担心分兵后涪城难守,没有想过放邓艾进来小小涪城更容易丢失。魏军毕竟客场作战,并且邓艾属于孤军深入,巴不得是速战速决。诸葛瞻如果据险防守把敌人拖入消耗战,姜维在剑阁方向也同样道理,那么很可能化被动为主动改观战局,而现实恰恰相反。

魏军顺利进入平原士气大振,诸葛瞻无险可守,失涪城退守成都北部重镇绵竹,最后诸葛瞻父子于绵竹战死殉国。由于蜀汉在汉中和涪城前线前后执行错误的战术,导致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


看遍山川


邓艾与诸葛瞻就个人而言,可类比白起和赵括。就部队而言,邓艾军虽然人少,却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可类比美军的海军陆战队;诸葛瞻虽然人多,却只是老弱病残的后备部队,其中可能还包括部分衙役、囚犯和临时征召的平民,可类比美国的国民警卫队。两者的战力不可同日而语。

1、邓艾率领的不是疲敝之师

根据《魏书·邓艾传》记载,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

在马邈投降后,邓艾部队进入江油城,当然会进行适当修整,补充粮草、兵器,同时,也会将部分蜀军精锐编入自己的部队。

2、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引爆魏军士气,蜀军士气低落

邓艾传记载: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

这也很明显,邓艾在初次与诸葛瞻交锋时是吃了败仗的。由于是奇袭战略,后面还有姜维的援军,一旦陷入持久战,邓艾军可能全军覆灭,通过对士兵的动员,背水一战也提升士气。

而蜀军却军心动摇,天险被偷渡,前方持续败仗和马邈的投降,无论是战略还是精神上都大大打击了蜀军士气。

3、诸葛瞻犯了明显错误

诸葛瞻完全占据了主场优势,如果他坚持固守,一段时间后,想越塔抢人头的邓艾军粮草不继,自然全军覆灭。诸葛瞻可不战而胜。

4、邓艾个人能力远胜诸葛瞻

在冷兵器时代,将帅个人能力尤其重要。

邓艾长期与姜维对战,身经百战,对蜀军情况熟悉。同时,他是靠着战功一步步提拔起来的,战略战术水平在当时已是最顶尖的,相当于游戏中的满级英雄,就是装备差点。

诸葛瞻从未正式上过战场,完全是靠父荫当官的,虽然忠勇,毕竟经验为0,1级英雄装备再好也打不过满级英雄。

两人的此战可类比白起与赵括的长平之战。


散仙读史


其实原因和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一样,邓艾军要么嬴,要么战死,是没有退路的。拼死战斗,或者还有一条活路,后退或投降都难保性命。

邓艾偷渡阴平的背景

1、姜维采取以逸待劳、关门打狗策略,改变了以往魏延在汉中主动积极在险隘重兵御敌的策略: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魏延是重兵防守险隘,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杀一对。姜维是重点部署,撤销其余关口,让魏军得以仅以,意图用后勤艰苦来克制魏军人数的优势而取胜。

结果在钟会进攻汉中时,作为防守汉中的两个重大关口汉寿、乐城,一个开门投降,一个是战死,让钟会得以轻松攻入汉中,迫使姜维不得不退守剑阁。见图

2、汉中失守,姜维主动放弃两大重要关口:阴平和阳安关,集中兵力在剑阁。从姜维的这个策略来看,姜维并没有吸取汉中失守的教训,依然采取以逸待劳、关门打狗的策略。

姜维主动放弃阴平,让邓艾得以从阴平从小路直入蜀中,绕过姜维重兵驻守的剑阁。

即姜维不放弃阴平,邓艾没有办法偷渡阴平。见图


诸葛瞻和邓艾之战

邓艾偷渡阴平后,直接到江油,江油城守将马邈投降,邓艾继续进发。受命前来抗击的诸葛瞻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没有在涪城以江阻挡邓艾军,反而在前锋被击败后,率军后退到绵竹。

来看涪城的地形:

涪城是两条江的汇合之处,完全可以阻隔邓艾军。

在心理上来说,邓艾军偷渡而来,必须速战速决,不能缓慢的作战。而蜀汉面对突然深入的魏军,最需要的是稳定形势、稳定人心。据险而守、待援慢战是最佳的战略战术。

因为一旦失利,本来惊恐的人心,就更惊恐。这就是为什么诸葛瞻一战而败之后,蜀汉干脆就投降魏国的原因——人心大乱!

下图是绵竹的地形,一片平原,和涪城相比,根本不是防守之地。

诸葛瞻没有大战经验,是诸葛瞻战败的原因。但诸葛瞻并非一无是处。诸葛瞻曾经上书刘禅,要求停止姜维无休止的北伐,让蜀汉休养生息:

“孙盛异同记曰: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

“工书画,强识念”的诸葛瞻,更多是一个文臣而非武将。诸葛瞻被派担任主将抗敌,一是因为大将都和姜维在剑阁,二是他是诸葛亮儿子而被寄予重望。

总的来说,蜀汉灭亡,根本在于姜维改变魏延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改为纵敌入内而灭的策略。汉中因此失守,并没有让姜维反省自己的策略的失败,反而放弃阴平,给了邓艾偷渡阴平的机会。诸葛瞻本身并没有打过什么大战,作战经验不足,没有据守涪城待剑阁的姜维来援,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诸葛瞻的军队,难称蜀军之精锐

根据魏国战前军事情报,蜀国总兵力只有九万,驻守首都及其他军事基地的部队有四万人,其他机动作战的人数只有五万人。这五万机动部队,主要由姜维统领,驻扎在沓中。在钟会、邓艾入侵蜀国后,刘禅又派右车骑将军廖化驰援沓中,同时令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率部进屯阳安关口,以防止魏军从东线进攻,其余部队集结于汉、乐两城。

当时魏国动员十六万大军攻蜀,在兵力上是压倒性的优势,蜀国唯一的优势就是凭借险要的地形阻击魏军。因此可以预料,蜀国最精锐的部队,全部都调往前线去了。邓艾穿越七百里无人区,直捣江油,这一战略,完全出乎蜀军的意料。因此,刘禅紧急拼凑一支军队,由诸葛瞻率领,在涪县阻击邓艾。由于蜀军精锐都在外线,诸葛瞻的部队,难称精锐之师。

其次,邓艾的兵力,不弱于诸葛瞻

邓艾入蜀时的兵力,有三万人,我们算上沿途的减员,应该也还有两万多人。诸葛瞻的部队有多少呢?史书上没说,考虑到蜀国全国正规军不超过十万,多数又在前线作战,即便征召新的军队,我想诸葛瞻的总兵力绝不超过三万人。从兵力上说,蜀军对魏军只是旗鼓相当,考虑到还是很多新兵,战斗力要大打折扣。

邓艾兵团虽然穿越七百里无人区,但是由于不战而下江油,军队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补给,因此并非疲惫之师。

第三,诸葛瞻犯下严重的战术失误

诸葛瞻的军队开到涪县,撄城固守。

如此排兵布阵,一看便知大大外行。为什么呢?涪县位于平地,无险可守,并非抵御入侵的好阵地。尚书郎黄崇提醒诸葛瞻,军队应该继续向前挺前,占据险要地形,控制重要隘口,防止敌人挺进到平地。诸葛瞻根本就不懂兵法,虽然心里犹豫不决,仍抱着侥幸心理,幻想能在平地野战中击败邓艾。

尽管蜀军有以逸待劳的优势,但是有一些因素是诸葛瞻所没有考虑到的:其一,从将领的能力来看,邓艾是久经沙场的宿将,屡屡挫败姜维的进攻,这种战场上成长起来的能力,不是诸葛瞻从兵书上学得到的;其二,魏军长途跋涉,兵疲马困,这是弱点;但是魏军没有退路,不可能退回七百里无人区,退只意味着死,只有前进才有生机,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能迸发出平常所没有的力量。

可惜的是,诸葛瞻选择了最笨的一种方法。

双方大军决战于平野。邓艾的麾下将士刚刚走出七百里魔鬼地狱,谁想再往回走一趟呢?若被赶回无人区,只有死路一条,前进生存,后退死亡,道理就这么简单。一群没退路的人与一群有退路的人相斗,谁会占上风呢?此役诸葛瞻大败,只得放弃涪县,退守绵竹。

第四,邓艾的决心与意志,决定了绵竹之战的胜利

诸葛瞻撤往绵竹后,拒绝邓艾的劝降。邓艾兵分两路,夹击绵竹。邓艾的儿子邓忠攻东面,司马师纂攻西面。

绵竹是成都北面门户,一旦失守,成都就完蛋了。诸葛瞻抱定与城共存亡之决心,坚守阵地。魏军在东、西两翼发动的攻势都被遏制,蜀军抵抗之顽强,实大大超乎魏国人的预料。邓忠与师纂都碰了个大钉子,两人不约而同地从前线撤退下来。

邓艾大怒,质问两人。邓忠嗫嗫道:“贼未可击。”敌人太顽强了,实在打不了。邓艾火冒三丈,斥道:“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什么叫未可击!”说罢又把邓忠、师纂两人骂了个狗血喷头,并警告他们戴罪立功,否则人头将搬家。

一位高明的统帅驾驭军队,一靠赏,一靠罚。重赏之下有勇夫,重罚之下,也能让怯懦的人迸发出勇气。邓忠、师纂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他们再度对蜀军阵地发起强大攻势。事实证明邓艾的判断是正确的。魏军处境难,蜀军更难!尽管诸葛瞻拼了命抵挡住第一波进攻,却只是回光返照,军队的信心已是处于崩溃的边缘。

防线一旦被突破,结局就是灾难性的。蜀军一哄而散,争先逃命,诸葛瞻已是无力回天。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他所能做到的,就是为朝廷效死了。诸葛瞻及其儿子诸葛尚、黄崇都在战斗中被杀,蜀国灭亡的钟声已经敲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