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如果没有改变汉中的防御体系,蜀汉能否抗住钟会邓艾的灭国战争?

袁小莯


姜维的上一代魏延和诸葛亮等人制定的汉中防御体系是逐级设防,御敌于国门外,利用北边多山崎岖难行的优势,占住险要据守,四两拔千斤,耗敌锐气粮草,伺机反击。运用得好的战例有诸葛亮拒曹真司马懿三路入侵,王平进至兴势山阻挡夏侯玄司马昭十多万兵马大获成功二个例子。姜维的防御策略是收缩兵力,放弃据守骆谷斜谷口子午道等险要地方,据住汉中前面新建的二城乐城汉城,与汉中的阳平关等地形成犄角,诱敌深入进行全歼,这是一种务求全功的防守方法,却相当冒险。


但实际上这个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战检验,钟会三路大军伐蜀,汉中立刻失守的原因于在大军不在汉中而在沓中,战略构思并未发挥作用,不能以此为依据判断优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司马昭之所以会在263这一年伐蜀,就是因为姜维大军不在汉中,认为是好时机,本来应该是要对阵蜀汉的宿将邓艾为主帅,而邓艾却力主蜀汉目前不可伐,没有成功的把握。搞得正想借灭国大功来巩固权位的司马昭很不满,让言蜀可伐的钟会为主帅,另以邓艾诸葛绪二路军辅翼,夹攻姜维。


钟会进至汉中前沿,让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分别包围汉城和乐城。自己西出攻打阳平关,阳平关守将傅佥蒋舒。蒋舒原来是武兴督,该地扼守秦岭要道,因当官时无啥表现,被降职到阳平关当副将,心中怀恨,鼓动傅佥出战,而自己却偷偷带兵到阵前降了胡烈,以致关门大开,阳平关失守,汉中被魏军占据。乐城汉城成为孤城,钟会大军长驱直入。(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蜀汉之败,表面原因是无备又失险地,背后却是政治失败,内部生乱所致。益州一直有本土派和外来派之争,在刘备诸葛亮时期,政治清明君贤臣明,用严刑峻法打击地方豪族,亲近百姓解决民生,体恤民情,自上而下持身以正,得到百姓的拥护,诸葛亮五丈原逝世,连敌国百姓都怀念他的恩德,蜀中痛哭失声的士民不少,还有人为他在山间田间立祠祭祀。

到了后三国时期,后主刘禅当皇帝日久,又无心腹大臣时时匡正,远贤臣亲小人,政治败坏,而姜维屡次兴师北伐无功,劳民伤财,国力耗损严重,民有菜色,还与诸葛瞻廖化张翼等国战守而不和,内部分裂,本土派乘机蛊惑,邓艾兵至城下,益州大儒谯周迅即主降,并自告奋勇前去递降表可见一斑。


南方鹏


不违心地说一句:姜维改变了汉中布防的情况,可最后他也得到了他所提倡的“敛兵聚谷”的体现。

如果不是邓艾偷渡阴平,让刘禅直接投降的话,蜀汉不至于会在公元263年就灭亡了。

姜维的防御体系,在一夫当关的剑阁才得以体现

《三国志》里对姜维的守卫策略是: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姜维认为魏延、王平守卫汉中时,是用“拒敌兵于外围”,不让他们进入汉中的防御体系。这样虽然可行,但只能防御,不能获得大胜,所以他才采取了“敛兵聚谷”的方针,放弃汉中所有外围,专注于诸葛亮修筑的汉、乐二城和阳平关,诱敌深入而全歼之。

姜维也是善于用兵之人,他知道魏延、王平的方法是能保住汉中之地,可是始终都是被动挨打,而蜀汉后期的朝局已不像诸葛亮、蒋琬时期那样稳定了:黄皓、陈祗等人乱政,益州派系冒头,诸葛瞻等人又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执政能力完全比不上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而且曹魏国力经过了曹丕、曹叡之后,国力大增,早已具备了多线作战的条件了。

如果此时的姜维再采取被动防御的话,那到了后面双方国力差距更大,汉中迟早还是要落到曹魏手上的。所以姜维才放弃了“拒敌”的方法,而用了“诱敌”,如果能全歼曹魏征蜀大军的话,那北伐中原、复兴汉室则有望了。

之后姜维又上表请后主派廖化、张翼守住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护住汉中后路。可刘禅听信黄皓的意思,以为曹魏不会征蜀,所以把阴平这一入蜀险境留给了曹魏。后面邓艾绕过姜维大军,直取蜀汉,走的就是阴平桥头。

而姜维的预料果然正确:蜀汉景耀六年,司马昭派邓艾由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驻军武街断绝姜维后路、钟会率十万大军正面攻入汉中。在三路大军的进攻下,姜维被牵制住,前线汉、乐两城被围困住,阳平关守将蒋舒投降、傅佥战死。姜维听说阳平关已失,于是和廖化、张翼等退守剑阁,和钟会大军相持。

但此时益州西部就空出来给了邓艾,导致了他偷渡阴平,拿下了蜀汉中心成都,才使得姜维不得不投降。可当时和姜维相持在剑阁的钟会,却是“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也就是说,此时的姜维已经达到了“敛兵聚谷”的方针了,只不过是剑阁取代了阳平关的作用罢了。所以姜维的“敛兵聚谷”策略其实是奏效了,钟会大军本来都想撤退了,只要他一撤退,那深入蜀地的钟会大军就得面临姜维分散在各地部队的狙击。

如果不是邓艾不怕死地偷渡阴平,加上诸葛瞻等人军事的无能,蜀汉真不至于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亡在了曹魏手上。



一贰一橙


依照刘备、诸葛亮时期的防御策略是否能守住汉中,这个问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只能够知道倘若依照昔日拒敌于国门外的防御战略,钟会军在进攻汉中时必然会遇到激烈的抵抗,会增加钟会攻入汉中的时间,这样姜维就有充裕的时间回援汉中,永安、成都的部队能够北上驰援,孙吴施绩、丁封的援军也将会入蜀增援。只要加长曹魏对蜀汉战争的时间,让战斗陷入僵局,就有期望避开这一次灭国之战。

但并非十成的可行,因为蜀汉之灭亡拥有多层原因,姜维的战略失误只是其一。当时刘禅企图夺姜维兵权,扶持诸葛瞻上位,蜀汉内部的矛盾也是个重要因素。其次是姜维频频北伐,对国力消耗过甚,蜀汉全国是否还能够坚持全国长期陷入战争状态也是个疑问,所以就算姜维没更改防御策略也可能会因为别的原因贻误战机而战败。再就是当时蜀中将才贫乏,蜀中名士无人能出姜维之右,若姜维无能,亦无取代之人,种种问题重叠起来才是蜀汉灭亡的原因。


以下主要分析几个重点。

从汉中盆地通往关中,有斜谷、骆谷、故道、子午谷四条道路,当时刘备让魏延在道口的据点都布下实兵防守,一旦敌人进攻就会被阻截在山谷之中,无法展开优势的兵力进攻。反过来讲,关中的陈仓扼守故道,五丈原位于斜谷出口,骆谷那边曹魏修有长城,子午谷出口有鄠县,曹魏只要在出口处的各据点布下一定的兵力,就能让蜀军无法在短时间内进入关中平原,所以诸葛亮都多选择远从祁山出兵,尽量不去碰这些硬点,只有最后一次北伐没有守住路口,让诸葛亮逼到了武功。昔日诸葛亮出故道攻陈仓,赵云出斜谷,姜维出骆谷,均被曹魏轻易击退,若让魏延出子午谷想必也不会例外。

刘备对汉中的防御也是同样的道理,并且拥有两次成功的战例。建兴八年(230年),曹真、司马懿三路伐蜀,陈群反对由斜谷进军,于是曹真改从子午谷进军。司马懿从荆州出兵,经汉水由东面进攻汉中。郭淮、费曜等或从斜谷、或从武都进入汉中。当时蜀汉发生了误判,以为曹真的主力在斜谷,子午谷的魏军是张郃的部队。但这一切都无所谓,子午谷的魏军因连降大雨,没有达到预期的进军目标。司马懿远从荆州出兵,亦没有很快抵达战场。因此两人开始商议撤退之事,认为这次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当时诸葛亮将主力驻军在城固、赤坂,随时进行反击。郭淮、费曜进军最为顺利,距离蜀军最接近,当曹真下令撤退时,诸葛亮即可派魏延、吴壹追击,大破郭淮、费曜二人。

诸葛亮时期汉中常有大约十万驻军,费祎在诸葛亮死后为了休养生息,把许多部队都撤回蜀中,因为士兵也都是人,长期离开家人在外驻军会影响士兵的忠诚。曹魏的军队在非战争时期都采取轮休制,前线的士兵都有被调回内陆与家人团聚的时候。

费祎执政之时,汉中只有三万常备军,曹爽举兵十六万出子午谷伐蜀。这时蜀军都认为应该退避锋芒,在汉中两处军事要塞汉城、乐城防守。王平却认为敌军入汉中盆地的平原地带,就可以直接进攻阳平关,一旦阳平关沦陷战线就崩溃了。

王平的做法是寸步不让,将兵力布置在兴势、黄金二城,又与护军刘敏使用疑兵之计,以三万兵力将曹爽十六万大军阻击在子午谷路口。给费祎从涪城带来援军争取到了时间,最终通过自卫反击使曹爽军遭到重创,战后曹魏因为损失大量后勤人力,不得不让大量士兵卸甲归农以维持后勤部队的作用。

王平采取刘备的防御战术很多一种优势是情报蒙蔽,将敌军阻击在路口,魏军无法探知蜀军在汉中内陆还有多少兵力,故而曹爽轻易就中了疑兵之计。可是当钟会主力在进入汉中盆地后,就能够彻底熟知汉中全部的兵力,因为魏军有数倍于敌人的兵力,一旦展开作战就能够对蜀军据点逐一包围击破,并不存在蜀军反击的遇敌。

后来西晋名将羊祜分析蜀汉成败,很大原因就是汉中的部队根本没法有效反击魏军,全部龟缩防守,各自为战。

“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至刘禅降服,诸营堡者索然俱散。”

假设一下,钟会进攻汉中时,蜀汉还是原来的防御体系,那么钟会将会在兴势、黄金遭到强烈的顽抗,无法对汉城、乐城进行包围,那么就无法在短时间内直取更后方的阳平关,若是阳平关没有失陷,姜维就不需要无奈的退守剑阁,他的四五万主力能够返回汉中盆地策应蜀军对魏军进行反击,汉中将会成为激烈的主战场。

关城的守将之一蒋舒原本负责汉中西面据点武兴的防守,因为姜维撤换了汉中防御体系,蒋舒才被调到关城,若是蒋舒还在武兴,他可能不会因为对贬职感到不满而直接投降,其次他这支部队能够防御诸葛绪从西面偷袭汉中。要知道诸葛绪截击姜维失败后,就直接跟钟会会合了,肯定是因为汉中西部防线空虚,才让诸葛绪直接从武都进入了汉中。

最后就是邓艾这支奇兵,邓艾胆敢走阴平道,需要有钟会逼近剑阁为前提,若是钟会不在剑阁牵制姜维的主力,邓艾实不敢那么做。再就是邓艾最初的战略目的是想通过牵制姜维后方,让姜维主动放弃剑阁或通过攻占姜维后方,影响蜀军士气。邓艾大概也没想到诸葛瞻的部队不堪一击,轻易就让自己直取涪城,逼近到了成都。

若是钟会连阳平关都没打下,更别提逼近汉中。邓艾又怎么敢离开魏军主力兵行险招?他牵制姜维后方的战略目的也并不成立,因为姜维部队远在汉中,邓艾军入涪城的影响力可降低了许多。

下图中绿色框里的据点,都是姜维改变布防后不再重视的据点。

当然,除去战术上的毛病,蜀汉在政治上也存在很大问题,邓艾军一入蜀中就让当地百姓奔走入山林,县城纷纷望风而降。这是因为蜀汉连年战争消耗国力过甚,民心已经出现问题。当时孙吴的使臣薛珝出使蜀汉归来就对孙休说过:“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蜀汉政权由上层到百姓之间的协调合作已经出了问题,是否能有效运用国力进行抗战存在很大的疑问。再加上诸葛瞻、董厥等人与姜维不合,究竟能配合前方的姜维战斗到什么程度也说不准。

所以羊祜所说:“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这是姜维的失误,“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则是蜀汉全国的问题了。


苏沉船


姜维采取的防御策略是让敌军进入到汉中前沿之后的平坦腹地 。采取诱敌深入的方式来击败敌军,这样以来,魏延、诸葛亮秉持的防御便松懈很多。

刘备对汉中非常重视,魏延也不负使命,却敌于外。诸葛亮进一步加强汉中的防务,修筑乐、汉两城。姜维在行军打仗发面不如诸葛亮那么谨慎,他认为却敌于外虽然安全一些,但是却不能取得大的胜利,诱敌深入才能扩大战果。

其实对于诱敌深入,算是拖延敌军的一个好办法,不过这需要很大的防御纵深和很大的国土面积,最好还要有机动部队来辅助驰援,上下齐心同德。这些对于蜀汉来说,都拿不出手。益州的门户就是汉中,汉中一旦有失,对于弱势的蜀汉来说无异于玩幸运转盘。

事实上,蜀汉后期,主弱臣佞,局势非常差,“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这真是一副亡国之相。姜维的这种策略更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姜维知道魏军来袭,建议刘禅派廖化抵御,刘禅不听。不仅如此,姜维也没有迅速的驰援汉中。

蜀军放弃险要之处而退防,让钟会大军长驱直入,好不舒服。姜维主力相继被邓艾和诸葛绪两路人马阻碍,好不容易到剑阁找到了钟会,邓艾又发难,出奇兵。此时姜维又想摆脱钟会,可以说蜀军是捉襟见肘,魏军配合有余。

只能说,倘若姜维倚仗险要而守,肯定要比诱敌深入强的多,而且有机会守下来。


泊图泊途


姜维如果没有改变汉中的防御体系,蜀汉应该是能抗住钟会、邓艾的灭国战争的,明证就是王平抵挡曹爽侵蜀的兴势山之战。

在姜维之前,蜀汉守汉中的政策是,在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上的各隘口驻扎兵马,防止魏军从各道杀入汉中。姜维主政后,认为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是把大量的兵力用于防守,无法通过主动出击获利,所以姜维建议“敛兵聚谷”,在汉中谷地修筑坚固的汉、乐二城,各驻重兵,放魏军进入汉中,然后坚壁清野,利用汉、乐二城绊住魏军,使其进退两难。

如果魏军不攻克汉、乐两城,直接南下金牛道入川,则汉、乐二城截断魏军粮道;如果魏军攻打汉、乐二城,则二城坚固难以攻克,而且粮道漫长,运输艰难,可以活活拖死魏军。

实际上汉、乐二城起到了作用,钟会差点就打退堂鼓了,要不是邓艾偷渡阴平,攻克成都,伐蜀就失败了。可见即使是姜维的战略,也差点防住魏军,别说魏延、王平的策略了。

兴势山之战,王平镇守汉中,兵不过三万,只是镇守各处碍口,曹爽十万大军就攻不破兴势山、黄金寨,在骆谷之中无可奈何,最终不得不退兵。此役虽然有西线关中部队为司马懿老班底,郭淮等将领在曹爽与司马懿之争中站在司马懿一方掣肘曹爽的因素,但汉中谷道之难攻亦可见一斑。

如果姜维不改弦更张,那么魏军要攻入汉中是十分艰难的,更别提灭蜀了。所以姜维如果不改变汉中的防御体系,蜀汉应该是可以扛住钟会与邓艾的灭国战争的。


文史宴


诸葛亮在死后安排了很严密的防御的,只是后来刘禅撤了一部分,到姜维攻打曹贼时肯定会调动各个地方,这样就给了邓艾机会,但是,就算这样也不可能拿下成都被灭国的,因为四川地势险峻,有些地方肯本过不了大部队的,只是最后刘禅主动投降,怪不得姜维的,所以就算防御改变也不会导致蜀国灭亡,刘禅估计也是不想在打了,苦的都是百姓啊,算不算是个合格的君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吧。


NG


姜维改变汉中的防御有他自身的问题,他的北伐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张翼等人甚至要架空他,而一个失去军权的的大将军会是什么下场可以想象。

姜维改变汉中防御主要是为了掌控更多的军队在手,但是即便姜维不这样做,蜀汉也是要灭亡的。偏居蜀中不是死守就能守得住的,无非是拿下蜀中需要多长时间多大代价的问题。


明明的意思


刘禅昏庸,不思富国强兵,完全吃刘备孔明留下的几代贤人老本。姜维虽然有兵也不至于动骨伤筋。被夺走的,不归姜维的,休养也没积攒什么力量,进攻又打不到痛点,得不到支援。以一洲敌九州,只有孔明先生有魄力能力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