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送荀彧一盒子,荀彧打开后却是空的,为何马上服毒自尽?

jamie1987


汉魏之际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群雄并起、 人才辈出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 , 曹操堪称雄才大略 ,而在其智囊团里 , 荀或绝对是一个角色 , 其作为与结局也最令后人费解。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其无奈的一生的体现。


东汉以来 ,绝大多数名士接受 “ 事君以忠,事一而终” 之类的儒家意识 , 并把两汉经学的这些教条结合于刘姓王朝的实体 , 作为终生信奉的政治原则。 荀彧反对董卓和袁绍破坏东汉统一 , 就是从这一原则出发的。 然而 ,他所要求的统一与曹操要求的统一 , 却也有所不同。 在统一问题上 , 早年的曹操与荀或相去不远 ,他曾上书灵帝 , 把维护统一的希望寄托在皇帝的感悟上 。 形势的发展与斗争的经历促使曹操走上了实现统一的新路 : 决定由他自己来着手重建坚强的中央集权 , 再造真正统一的局面。 荀或对东汉面临分裂的绝境是痛心疾首的 , 但出身地位与思想意识决定了他与旧王朝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他确实 “ 每怀匡佐之义” , 但他要辅佐的只是东汉的皇帝 , 要匡正的也只是东汉的统一。

对于名士 ,只要能为其所用 , 曹操是并不拒之门外的。 当荀彧远越河冀 , 从袁绍阵营前来投奔时 , 曹操本着不念旧恶的态度 , 对他表示欢迎 , 并嘉许他为“ 吾之子房” , 希望他像张良辅佐刘邦那样, 成为自己统一大业的肚股之臣。 当看出荀彧只对东汉王朝效忠尽力时 , 曹操还是尽量化消极因紊为积极因素 , 让他发表意见 , 发挥作用。 但在发现荀彧掩护伏完后 , 曹操就采取了“ 外含容之” 而 “ 阴为之备” 的方针, 对他保持了苦惕。荀彧在伏完问题上的所做所为 , 标志着他已经走完了与曹操作为同路人的路程 , 矛盾双方再也不能同居于一个统一体中了。 对干不为其用并且反对他的名士 , 曹操也够心狠手辣的 , 孔融被杀就是明证 。 而曹操进爵魏公终于成了两人矛盾激化的导火线。

历史人物要善于认识自己所面对的条件 ,并懂得怎样去改变这些条件。 如果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这些条件, 只是凭着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改变这些条件 , 那么就会陷于作茧自缚的境地。 在拥汉派名士与曹操的斗争中, 荀或之死 的历史内涵可谓意味深长。 作为个人 , 荀或在不少问题上不乏深谋远虑、 真知灼见。 但每一个人思考问题 , 决定行动 , 都离不开他所代表的阶层、 派别。 苟或作为拥汉派名士 , 他没能认识到当时的分裂割据 , 本身就是东汉王朝在政治、 经济上变本加厉地扶助世族豪强的必然结果 ; 而真正稳固的统一只有在打碎东汉王朝的栓桔以后才能出现。 他还幻想在保留东汉王朝外壳的前提下去改变分裂割据的时局。 因此 , 荀彧企图利用曹操来 “ 匡正汉朝” , 反而被曹操所制驭、铲除。 拥汉派名士与曹操面对相同的历史条件——分裂割据 , 试图完成相同的历史任务—— 统一 , 但两人在认识历史条件与改变历史条件 上 , 还是有高下优劣之分的。

然而 ,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荀彧作为高级士族中的拥汉派是失败了,但是他还代表着基础更为广泛的士族 ,荀彧所代表的士族阶层却在与非士族 阶层出身的曹氏集团的斗争中取得了最 终的胜利。 拥汉派士族之所以竭力阻碍 非士族出身的曹氏称帝 , 从根本上来看 , 与其说是拥汉 , 还不如说是向曹氏集团讨得自己的那份特权。 曹王用九品中正制作为代价向全体士族让步, 换来 了曹家的皇冠。 但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 推倒了非士族出身的曹魏政权 , 使受到曹操摧抑的士族制更进一步发展。

显然 , 就荀彧个人而言 , 他的政治生涯里充满了无奈。 这种无奈 , 具体表现为主义与行为的矛盾 , 动机与结局的悖离 , 利用曹操与被曹操利用的荒诞 。 然而 ,倘若把荀彧放到曹操 集团内部拥汉派士族那个特定的阶层 中去考察 , 他所表现出来的进退失据 与矛盾无奈 , 也就不难剖析与理解。荀彧不是一个人 , 他还代表着一个阶层 , 那就是曹操集团内部的拥汉派士 族。 与荀或有着相同的出身阶层、 相同的政治经历的崔琐 , 因为讥讽曹操升级为魏王 , 也被迫令自杀 , 与荀彧一样, 落了个 “ 仁义所以全身, 亦所以亡身 ”的悲剧命运 , 这决不是历史的偶然。 作为曹操集团内部的拥汉派名士 , 荀彧有其典型意义 , 可以折射出这一阶层在汉魏之际再造统一进程中的政治立场 、 活动方式与历史命运 。


乾坤一局棋


曹操晚年,荀彧因为与曹操政见不合,渐生嫌隙。曹操送给荀彧空的食盒,其实意思很明显,荀彧你该走了。荀彧自杀,既是一种绝望,也是一种无奈。

关于曹操送空食盒的典故,出自《三国志.荀彧传》引注的魏氏春秋: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魏氏春秋曰: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后来,三国演义里面把这个段子保留了,这里就不多说。

荀彧和曹操,早年是一堆黄金搭档。曹操能够有这么大的江山,荀彧功劳第一。荀彧之所以帮助曹操,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只有曹操算得上真英雄,因此借助他来安定天下。但是,自从200年曹操杀董贵妃之后,曹魏集团与汉室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荀彧夹在中间,非常难受,却也无计可施。

212年(建安十七年),董昭等建议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这个政治信号可以说非常明显了,上一个加公晋九锡的是王莽。作为汉朝忠臣,荀彧死也不愿意看到自己辅佐的曹操走上这一步,所以他据理力争。但曹操也表明了态度。

于是,按照魏氏春秋记载,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却是空的。这个意思,就是荀彧你这么不知趣,该退场了。咱们君臣二十年,别闹得最后还要逼我动刀!

荀彧到了这一步,确实走投无路。他不能看着曹魏篡汉,也无力对抗曹操。于是服毒来个眼不见为净,大约是最干净的了。


巴山夜雨涮锅


1,事情是这样的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曹操得了两盒点心,觉得很好吃,于是让自己手下大将许褚给荀彧送去一盒。许褚走到半路上,遇到了杨修,杨修问:仲康你提着食盒干什么去?


许褚说:丞相让我给荀文若先生送点点心去。


杨修说:啥点心,我看看。


许褚给他打开了食盒,原来是燕地进贡给魏公曹操的酥饼,一盒两层,整齐排列。


杨修本是吃货,曾经吃过一次曹操的一盒酥点心,美味异常,这次又看到酥饼,顿觉舌下生津,于是撺掇许褚说:仲康,你吃过这种酥饼吗?


许褚摇头。


杨修说:我知道这种酥饼美味异常,不如这样你我分吃了上面这层,把下面这层酥饼送给荀先生,反正他也不知道丞相送给他多少酥饼,这种小事事后他也不会去查问的。


许褚想了想,说好吧。


于是两人找到一个僻静之地,分食了一层酥饼。


杨修吃了个多半饱,满意而去。

许褚提着食盒,越走越饿,杨修是个书生吃点东西就饱了,许褚不行啊,《三国志》上记载曰: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长八尺馀,腰大十围。


吃这点点心,简直连开胃都不够,没有解馋反而让许褚更饿了。


他躲到一个无人之所,打开食盒,看着点心发呆,心中暗想:要不,我再吃一块~


拿起一块点心一口吞下,然后很遗憾的发现自己还没尝出啥味道呢。于是又拿起一块,等许褚来到荀彧府上时,发现食盒里已经空空如野了。


他羞愧异常,也不进府,把食盒交个荀彧府上下人手里,只说是丞相赏给文若先生的,就脚步匆匆的逃也似的跑了。

过了几天许褚听说荀先生死了,小道消息说是喝药自杀,据说荀先生看了丞相给他的一盒点心,彻夜未眠,然后就死了。


许褚很惶恐,觉得是自己害死了荀先生,他去荀彧灵前磕了三个头,努力记住了灵位上的文字,心理暗暗说:荀先生我再不会把您的名字念成苟或了。


后来许褚还是忍不住把自己偷吃点心的事告诉了丞相,然后等着丞相的雷霆震怒,但是丞相什么也没说,拍拍他的肩膀说:德祖太聪明了,真的是太聪明了。


2,曹操的小情调


以上就是个故事,历史上这个食盒确实是曹操送给荀彧的,食盒里啥都没装。


荀彧看到食盒就明白了,就自杀了。

荀彧和曹操曾经是合作无间的搭档,就像刘邦和萧何,俩人的合作在官渡之战时达到巅峰。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但是荀彧和萧何不同,荀彧是颍川大族出身,有理想有梦想,对汉朝复兴还有执念,所以曹操从魏公想晋封成魏王时,荀彧反对,认为不宜如此,曹操于是不高兴了,太祖心不能平。


但是如果大张旗鼓的和荀彧对着干,或者杀了他,曹操又不想。


荀彧主持内政这么多年,很多官员都是他举荐任职的,如果明火执仗的和荀彧闹翻,那必定牵扯过多,不如来点暗示,告诉荀彧我老曹不爽你了,给你两条路,死,然后家族荣宠不减,或者咱哥俩来个鱼死网破,然后你再死。


所以曹操才给他送了个空的食盒。


空食盒的意思来自《礼记》:士死曰不禄。


聪明人之间的较量往往不用说太多,曹操是聪明人荀彧也是,他一下就猜到曹操的意思,为了家族于是自杀。

他的侄子荀攸热烈拥护曹操晋封魏王,于是被封为魏国的尚书令,一个世家往往是这样,有人为了理想殉道,有人为了家族利益砥砺前行。


曹操玩这种小游戏很拿手,除了给荀彧送空食盒还给东吴大将太史慈送过当归:


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太史慈的老家是东莱人,属于曹操治下,曹操给人家送当归意思很明白,用一句歌词就是:

归来吧归来哦,浪迹天涯的游子


曹操还曾经撩过诸葛亮,很豪奢的给他送了五斤鸡舌香:


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汉末的制度是尚书含鸡舌香伏奏事,那就是告诉诸葛,来吧我这里给你准备了高官厚禄,但是可惜曹丞相的这两次暗送秋波,人家都没理他,秋波都成了菠菜了。


虽然曹操这种小情调撩敌人成功率不高,但是撩个小寡妇啥的成功率蛮高的,据说他在这方面收获颇丰。


======================


秦宜禄:我没死,我媳妇不是小寡妇。张飞:无耻啊。


薛白袍


荀彧之死一方面在于曹操,或许曹操在荀彧之死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责任,但却不应承担主要责任。曹操调荀彧来前线其实是别有用意,因为荀彧在称公这件事情上表明了立场,就不免会有潜在的反曹势力会试图联络荀彧,虽然曹操对荀彧依旧非常信任,但为了断绝一切可能潜在的风险,把荀彧带在自己身边是最好的选择。此外,曹操送“空盒”让荀彧自裁,笔者认为可信度不高,因为即使像杨修那样一再触及曹操底线的人,曹操也一直到最后才借“鸡肋”事件杀掉了杨修,何况荀彧这样的肱骨重臣,曹操对于贤士的胸襟是十分宽广的,他连祢衡那样的人都能容忍,何况是荀彧。

另一方面荀彧之死根本原因或在于他自己。荀彧对于曹操忠诚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汉室的忠诚,他相信前期曹操无论是剑履上殿还是诛杀国舅,都不涉及到颠覆汉室统治的问题,但是一旦曹操称公建国就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代汉自立的风险,因此荀彧与曹操政见分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荀彧忠于的汉室不是汉献帝或者说是东汉王朝,而是汉朝代表的士族制度,东汉时期豪族掌握国家重要的政治权利,但是曹操这个人用人不拘一格不问出身,这与出身颍川大族的荀彧的人才观是相悖的,我们看荀彧为曹操举荐的一些人:荀攸(荀彧侄)、钟繇、戏志才、郭嘉、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人不是社会名士,就是世家大族子弟,因此荀彧与曹操出身不同所造就的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差异,或许才是导致荀彧之死的最终原因。


金陵有点儿美


关于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的食盒,而荀彧因此自杀的故事,在正史中是有记载的,荀彧薨逝前,已经跟曹操貌合神离甚至反目成仇,倒是确有记载的,此事见于东晋史学家孙盛撰写的《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三国志荀彧本传也有记载:建安十七年……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这样看来,曹操也搬掉自己进位魏公并加九锡的绊脚石,送空食盒只是个由头,至于送食盒的使者暗示了荀彧什么,那已经成了千古之谜,而荀彧无论是仰药自尽还是郁郁而终,都只有一个原因:懊悔自己保错人了。

大家都知道,荀彧与曹操曾今合作非常愉快,曹操称赞荀彧为自己的张良,荀彧也为曹操殚精竭虑。荀彧替曹操看家的时候居然还击退过吕布和张邈陈宫的联手进攻,“卒全三城,以待太祖”,其勇气连夏侯惇那样天不怕地不怕的曹操“兄弟”也钦佩不已。

曹操和荀彧两个人相处,就像知己朋友一样,什么贾诩郭嘉都要往后站,因为就连郭嘉应该享受什么待遇,曹操都要跟荀彧商量。曹操主动给汉献帝刘协上表要给荀彧加官进爵:“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strong>曹操不但把荀彧当做左膀右臂,甚至还把他当做共同创业的合作伙伴了。但是曹操给荀彧表功的奏章,被荀彧扣留了:“彧固辞无野战之劳,不通太祖表。”这时候的荀彧是“侍中守尚书令”曹操上表,荀令君居然是有权利扣留的,曹操还没有生气,由此可见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好伙伴。

于是曹操只好再给荀彧写信:“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愿君勿让。”于是荀彧给了曹操一个面子,把奏章交给汉献帝并接受了封赠。这是发生在建安八年的事情,荀彧先辞谢后接受的爵位,叫做万岁亭侯。

曹操与荀彧决裂,始作俑者是马屁精董昭:“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你们自己拍曹操的马屁,荀彧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董昭等人以征求意见为名,偏要荀彧表态——也许是他们早就知道荀彧会反对,这不过是低等谋士想上位而想出的损招。

荀彧表态了:“(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这话说的就很重了:你曹操想进魏公加九锡是忘了初心,属于不知进退得寸进尺。荀彧在批评曹操的同时,也把董昭等人训了一顿:“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意思是董昭等人是把曹操放在火上烤。

荀彧不高兴,曹操很愤怒(太祖由是心不能平),荀彧不肯低头,曹操动了杀机,即使曹操不动杀机,荀彧也已经了无生趣:“荀彧痛苦地说:我活着的时候,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

这样看来,无论是曹营还是孙权刘备势力,最忠于汉室的,偏偏是曹操的谋臣之首荀彧,他用自己的死,表明了自己的心志……


半壶老酒半支烟


据史料记载,曹操一生共做过三件“送物表心意”的“雅事”。

《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曹公闻其名,遣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第一件:曹操听说北海太史慈是青州名士、有大才,便以其家乡在自己辖区为由,将一封书信封存在木匣中,派人送给太史慈,但信中并无片言,只有封存的药材“当归”,意为希望其能加入到自己的麾下。

《抱朴子·外篇》记载:“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第二件:曹操为了招揽大才胡昭(字孔明),便给他送去“鸡舌香五斤”,按照汉末朝臣制度,意指“虚位以待”。

《后汉书·荀彧传》记载:“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第三件:就是曹操与“吾之子房”荀彧关系决裂后,派人送给他一个空食盒。古人为官的俸禄,称为食禄,按《礼记》的说法,“士死曰不禄”。对此,在《通鉴考异》中叫 “隐诛”。显然,曹操想要荀彧死。而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荀彧又岂能不明白曹操的意图,只能无奈自杀。

至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杨修智解“一合酥”为“一人一口酥”、门上加“活”意为“阔”等事件,只不过是传闻轶事,并不一定符合历史事实。

那么,荀彧又是如何从曹操的“吾之子房”的亲密“君臣关系”,决裂到性命相逼的地步的?

决裂探源

当“衣带诏”事件泄露后,就算汉献帝苦苦哀求,怀有身孕的董贵人也被曹操派人杀死。虽然,当时的“衣带诏”事件和伏皇后(名伏寿)并没有关系,但她却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与威胁。因此,她伙同父亲伏完(屯骑校尉、皇丈),欲密谋曹操,结果事败,全族被诛。

据《献帝春秋》、《后汉书》以及《曹瞒传》等史料记载,曹操为了试探荀彧究竟是“忠汉”还是“忠曹”,便命荀彧去杀伏皇后,实为让其纳“投名状”。结果荀彧提出:“将伏后送到邺城,再以曹操的女儿配献帝”。

虽然,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并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但二人亲密的“君臣关系”也就此破灭。后来,接任荀彧的尚书令华歆“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做了荀彧未做之事,最后成为了曹操的心腹重臣。

因此,可以说曹操让荀彧去杀伏皇后,而荀彧却没有做,应是曹操与荀彧关系决裂的主要源头或因素。

死因探源

据《献帝春秋》记载,荀彧卒于寿春后,有人告诉孙权,说曹操“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

显然,曹操逼死荀彧,与其没有交纳杀死伏皇后的“投名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可能证明荀彧“忠汉”而非“忠曹”。

那么,就算如此,曹操为何一定要置荀彧于死地呢?

荀彧死时,曹操已有60岁,而思虑接班人的问题,也应该是他思考的首要内容。例如:当自己百年之后,如果儿子曹丕想代汉称帝,忠汉的荀彧这一关将很难通过。到时,儿子不能称帝事小,可能还会威胁到全族安危。

毕竟,荀彧的威望实在太高,不但为曹操制定了平定北方的战略蓝图和军事路线,而且还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最让人心惊的是钟繇、荀攸、陈群、杜袭等大量的人才,都是荀彧举荐典选出来的。而曹操之所以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不就是因为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

因此,对于不能为自己所用的“王佐之才”荀彧,曹操只能杀之以绝后患,这也应该是荀彧之死的主要原因。

同时,曹操曾为郭嘉、典韦等麾下的死伤心痛哭过,并且还曾进行追封加爵,而唯独功勋卓著的荀彧却是个例外。由此不难看出,曹操和荀彧的关系不只是有了裂痕,而且已经恶化。

荀彧之死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为了除掉荀彧,又不想引起朝廷非议,这才以劳军为名,在征讨东吴孙权期间,命荀彧前往谯县劳军。当荀彧到达后,曹操便乘机将其留在军中,为掩世人耳目,并封其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之后,曹操与孙权对阵濡须,而荀彧也正好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修养。不久,曹操便暗中遣人给荀彧送去了食盒,当他打开发现其内空无一物时,便明白了曹操的心思,遂无奈服毒自尽(但多数人还是相信其“忧虑而死”的史料),时年五十岁,谥号敬侯。

次年,少了荀彧这个强大的反对者,曹操顺利进封魏公,朝中无一人提出非议。只是让人感到有点讽刺意味的是,第一个站出来劝进曹操称魏公的竟然是荀彧的侄子荀攸。

可见,无论是父子兄弟也好,还是君臣朋友也罢,只要出现意见分歧,就是关系出现“裂痕”的源头,倘若分歧足够影响双方的根本利益,也难免出现生死相搏的事件。最明显的当属帝位之争,那还有半点父子兄弟之情、朋友之谊、君臣之道。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祥子谈历史


最近我在写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战》,为此查阅了一些关于荀彧的史料。

对于题主所说的问题,史料是有记载的。《三国志·荀彧传》引注《魏氏春秋》曰: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这件事恐怕不假。

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其一,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政权在消灭异姓诸侯王后,为防止异姓诸侯王再起,在临终前与心腹大臣王陵、周勃、陈平等人举行了一次秘密盟会,君臣约定“非有功者不得为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白马之誓“。之后汉朝历代都遵循着这一约定。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位魏公,加九锡。荀彧认为曹操代替汉室的意图已经显露,于是进谏,由此惹怒了曹操。

其二,建安元年(196年),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问题上,曹操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大部分人不同意奉迎献帝,而荀彧力主奉迎天子,而且必须马上去做,否则以后再考虑就来不及了。

荀彧劝说曹操的理由,既有大义,更多的是从利益上来引诱曹操。

在这个时候,素有“王佐之才”的荀彧不可能不清楚曹操究竟在想什么,更不会不清楚汉室名存实亡的命运不可改变啦。

荀彧之所以还辅佐曹操,无非两方面原因:

第一,尽量延续汉室的存在。荀彧背弃袁绍投奔曹操,事实上,他自己很清楚,曹操与袁绍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不过曹操更有能力成就大事。依附曹操就可以最大可能的维系汉室的存在,包括最后的劝谏,也是尽力而为而已,他清楚不会改变这一切。

第二,荀彧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无论献帝落在谁的手里,恐怕结局都是一样的。董卓、李傕、郭祀如此,杨奉、董承、韩暹如此,曹操、袁绍如此,就是刘备、孙权等等都会如此。曹丕称帝后,献帝成了山阳公,能够寿终正寝,恐怕也是最好的结果。

既然大势不可改变,荀彧的所作所为,不仅延续了汉室的寿命,为献帝寻找的最好的归宿,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还有一点是很有意思的,荀彧有“荀令香”的美誉。

《襄阳记》记载,荀彧为人伟美而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到人家做客,离开三天后,坐过的地方还有香气。

荀彧并不喜好财物,所得赏赐尽皆分给族人。曹操一向主张俭朴,反对奢侈,但熏香是很名贵的物品,而荀彧却独爱之。

这就说明荀彧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声,就像鸟儿珍惜自己的羽毛一样。

最后,不惜用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声誉,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世俗的人只可以望其项背,无法置评。

荀彧不希望一生维护汉室的声誉遭受诟病,又无法阻止曹操不臣之心,自尽是最好的选择,可谓死得其所。

曹操决心已定,既然不想食魏绿,那么汉禄也不必吃了。

这是唯一的结果,别无选择。


豹眼看历史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投奔曹操后,多次为曹操制定战略方针,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荀彧更为曹操举荐了大量的人才, 曹操常说:“吾之子房也”,对其器重有加。

然而,曹操随着势力越来越大。欲望也越来越大,于是,很快给自己加封魏王,加九锡,乘天子龙撵,假节,带斧钺……如此取代之心,世人皆知。


这让荀彧很失望,他是个保守的人,他希望自己食汉禄,匡复汉室。而对于曹操的篡位之举,他百般进行阻拦和劝阻。

面对荀彧的“质问”和“无礼”,曹操很恼怒,于是送了样东西给他——一只空碗。


《魏氏春秋》记载:“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那么,空碗是什么意思呢?曹操送空碗给荀彧,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想让他回心转意,跟着他去享荣华富贵。另一方面是如果你心里只有汉室,想再食汉禄,我就无法再满足你的愿望了。



荀彧是聪明人,他自然知道其中寓意。他一心只想匡扶汉室,可是又阻止不了曹操的野心,为了不和曹操同流合污,他服毒自杀了。


为了理想而死,为了信仰不屈,如此宁死不屈,死得其所,荀彧这等骨气着实令人感动和钦佩。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曹操加九锡,封国公,是让汉朝政府逐步安乐死的慢性毒药。荀彧的理想在于匡扶汉室,自然不会支持,于是投了反对票。曹操对荀彧的处理,是把他调离中枢,让荀彧参与丞相府的事务。这就摆明告诉荀彧,你不能再做汉臣了,你是我曹操的人。面对这样人事安排,荀彧忧愤而卒。关于荀彧的死,《魏氏春秋》记载的很微妙,说曹操送给了荀彧一个空盒子,于是荀彧就自杀。为什么送给空盒就自杀呢?我想通过两个典故,聊聊古代人关于吃的潜台词。

其一:汉景帝在宫中设宴,招待周亚夫。汉景帝想试探周亚夫的脾气,便在他面前放了食物,却不放筷子。周亚夫生气的问周围人要筷子。汉景帝笑着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周亚夫羞愤不已,掉头就走。这件事造成了周亚夫与汉景帝的严重裂痕,此后周亚夫被诬以谋反罪下狱,周亚夫忍受不了狱卒的羞辱,闭食而死。

其二:郑灵公得到了一只大甲鱼,并熬制出美味的甲鱼羹,在宴会上招待群臣。公子宋十分想吃甲鱼羹,但郑灵公偏偏不给他吃。公子宋大怒,将食指伸入鼎中蘸食甲鱼羹后,拂袖而去。郑灵公暴跳如雷,声称非杀掉公子宋不可。公子宋回家后也怒气难消,又听说郑灵公要杀他,便先下手为强杀了郑灵公。

汉景帝对于周亚夫,是赠食而不赠筷。曹操对荀彧,是赠器而不赠食。这是一种试探,看看你受到不平等待遇时,是否依旧对我忠心。在古代"吃”与“礼”是直接挂钩的,所以这种试探的背后更是一种羞辱。荀彧是个政治家,政治家是有理想。由于曹操称魏公之事,已经违背了荀彧最初的理想,现在指望荀彧背弃自己的理想,再去找曹操表忠心,这是不可能的。荀彧是一个温润如玉的人,不可能像周亚夫一样快意恩仇、拍案而起。他能做的只能以死这种无声的抵抗,来挽回自己尊严,坚守自己的理想。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大家都知道荀彧绝对算的上曹操手下的首席军师。而且最后为什么仅仅因为曹操送给他一个空盒就自杀了呢? 几十年来风雨同行的君臣两又是怎样出现矛盾的呢?个人觉得就是政见出现了分歧,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荀彧一心向汉,而曹操在匡扶汉室的路上却越走越远

我们再看曹操和荀彧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成最后这个结局的

荀彧出身官宦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才华而年少成名。

荀彧家族到冀州避难,袁绍得知其的才华非常敬重他,但是荀彧却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就转投了曹操。


曹操当时正在广纳人才,见荀彧后非常高兴就任命为别部司马。 从此荀彧便跟着曹操四处征战


荀彧认为只有以扶正汉室,救国救民为目的,才能名正言顺,才是顺应天意,天下豪杰才能尽归所用。曹操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荀彧的意见,将汉献帝接到许都,从此曹操开始用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的名义广纳人才,天下有志之士,纷纷投靠曹操。曹操实力强大了,手下人才也多了,而荀彧就开始“居中持重”,几乎就不再跟随曹操出征了,而是坐镇后方,为曹操解决征战时的后顾之忧(此时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几乎就和刘备诸葛亮的关系一样)

所谓的伴君如伴虎,因为政见上的不同,荀彧还是得罪了曹操。当时曹操虽然已经贵为丞相了,但是他还想要进爵国公加九锡。这时荀彧提出了反对,说出征的目的是为了匡扶汉朝,维维护国家的稳定,必须要坚守忠诚之心,保持恪守谦虚的品德,因此曹操非常不爽。也开始排挤荀彧, 最后抑郁而死。

又有史书记载,曹操曾送荀彧一食盒,荀彧打开后发现食盒里面是空的,就自尽了。 那为什么如此呢?这时候的荀彧知道自己不再被曹操重用,自己也没有能力劝说曹操了,曹操给他空盒,就是说明他不再有“汉食”吃,再也吃不到朝廷饭的意思,荀彧无奈也只能服毒。



(其实就是政见上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