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獨孤一風


寇準只是被貶官——這在宋朝習以為常的事情 不能說是結局悲慘

宋史中關於寇準去世時的場景非常有趣:

初,太宗嘗得通天犀,命工為二帶,一以賜準。及是,準遣人取自洛中,既至數日,沐浴,具朝服束帶,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設臥具,就榻而卒。


沐浴更衣,穿戴朝服,拜宋太宗所賜予的通天犀,讓左右鋪好床,躺上就死——這是真的嗎?知道自己的死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後,不帶遺憾,說死就死!

雖然寇準是因為和丁謂的爭鬥失敗而被貶,但寇準並不恨丁謂。在日後丁謂也被貶,路過寇準被貶地雷州時,寇準不但送丁謂一頭羊作為食物,還在知道家丁們準備出門找丁謂報仇時下令封閉家園,不準家丁出門尋仇。

當時百姓有句關於寇準和丁謂的順口溜:

“欲得天下寧,須拔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寇準性格和明朝的海瑞一樣

海瑞以知行合一自許,號剛峰,說話、做事從來都是直來直往,不避諱。

相比海瑞的行為,寇準的行為比海瑞更厲害:

1、明明知道宋太宗殿試時有選擇老成之人作為進士的習慣,寇準拒絕虛報年齡,直接回答自己19歲年齡;

2、曾經在和宋太宗議事時,二人意見不合,宋太宗大怒,要走;寇準竟然拉著宋太宗的衣服,不給宋太宗走,非要宋太宗坐下來,商議出結果之後才給走——寇準的行為,要是在明朝,早就被拖出斬了;

3、淳化二年大旱,宋太宗在朝會上問大臣們大旱的原因,很多人都說是天氣原因,只有寇準說之所以發生大旱是因為有冤案,宋太宗立馬面子掛不住,大怒而走;過後,宋太宗還是詳細問寇準有那些冤案並改正;

4、契丹大舉進攻的朝廷急報,一天連發五封,寇準一封也不給宋真宗看,照常喝酒,第二天時才把一天內的五封急報一股腦給宋真宗,逼迫宋真宗不得不答應寇準的御駕親征要求;

5、因為馮拯原本是彭惟節的上司,結果因為寇準的調整後,官階上成為了彭惟節的下屬,馮拯不服上告,在宋太宗明白說了若是放到朝廷辯論有事體面的話後,寇準依然不放棄辯論;



綜述

寇準下場並不慘:寇準從小到大都是過著奢侈的生活,即便是被貶官了,生活一樣是奢侈——寇準家中從來不用油燈,都是點大蜡燭照明。

寇準非常喜歡喝酒,一旦喝酒必醉,哪怕是皇家盛宴也是如此。

總的來說,寇準的性格和海瑞一樣,都是知行合一的人,不會拐彎。宋太祖評價寇準:


鼠雀尚知人意,況人乎?

即:蠻牛一頭,怎麼勸說都不聽的人。

宋真宗評價:


準剛忿如昔。

宋真宗宮中需要百萬匹綢緞,寇準才給了5萬匹。


帝久欲相準,患其剛直難獨任。

寇準的同僚呂端的評價:


準性剛自任,臣等不欲數爭,慮傷國體。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寇準,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大起之時,官拜宰相,而大落之時,牆倒眾人推,最後更是被貶黜到了小小的雷州,位居參軍。

寇準最終落得一個悲慘結局,甚至在他死後,家中妻兒還只能懇請皇帝開恩,賜予封賞,將寇準的屍體運回家鄉,但是誰想,封賞竟然不夠,最終只能讓寇準的屍體埋在了異鄉。

寇準為什麼會落得那般結局呢?

寇準是在宋太宗時期得到重用的,三十二歲拜參知政事,在宋太宗手底下,寇準是一個敢於頂撞太宗的人,宋太宗甚至將他比喻為自己的魏徵,這樣的比喻可以說是對他極大的重視了,當然了,也因為寇準的這種敢於直言進諫的精神,他的職位一直都是忽高忽低的。

宋太宗可以重用他,信任他,不代表宋真宗也可以。

太宗薨,真宗即位,說起來宋真宗趙恆能夠當上皇帝,還離不開寇準的幫助,寇準在太宗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將趙恆推薦了出去,這才有了真宗即為這一說。

寇準一生最大的功勞應該就是簽署了澶淵之盟。

當年大遼大軍南侵,北宋朝廷節節敗退,宋真宗一度跟大臣們都商量好了,等到大遼攻打過來的時候,要將都城及時南遷,藉此躲避禍患,但是寇準不同意,他直言宋真宗應該站在戰鬥一線,鼓舞士氣,打擊遼國南侵的步伐。

後來宋真宗聽了寇準的話,果真將遼國南侵的急先鋒擊敗,搓了大遼的銳氣。

後來北宋與大遼簽署了城下之盟,澶淵之盟,這一盟約暫時保住了北宋的命。

因為這一條約的簽訂,寇準的名氣一時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雖然這是城下之盟,但它的確是保住了北宋。

這之後宋真宗對他更是客客氣氣的,寇準的權勢一時無兩。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寇準權勢這麼大,底下的人自然想要將他扳倒,宋真宗表面上對他客客氣氣的,其實心裡對他也是有所防備的,在王欽若等人的排擠之下,寇準最終辭去了相位。

試想,如果宋真宗真的對他無條件信任,任憑手下人如何勸諫,寇準都是倒不了的。

寇準不懂得朝堂之術,這樣的結局也是必然。<strong>

其次寇準交友不慎。

在他又一次官拜宰相以後,曾經被他一手提攜起來的丁謂等人竟然趁著寇準捲入宮廷禍患的事情,又一次直言進諫,將寇準又一次拉了下去。

被貶黜的時候,他接連遭受到了曾經政敵和故人的打擊,牆倒眾人推就是說的這個,最終將他貶黜到了偏遠的雷州之地,官拜雷州司戶參軍。

寇準這個人沒什麼心眼,一般都是有什麼就說什麼,而這種性格是最不適合待在朝堂之上的,宋太宗在的時候,寇準還有活路,但是宋太宗一去世,宋真宗無法對他保持完全的信任,他的垮臺是必然之事。

而寇準的交友不慎,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則是最終導致寇準官職一削再削的主要原因,無論是曾經的好友,還是曾經的政敵,竟然都成了他悲慘下場的推手,不得不說,處理好人際關係有時候也是很重要的。


魏青衣


寇準有多慘?

從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準由正一品的集賢殿大學士兼尚書右僕射(pú yè)的宰相降到管賦稅民政的從八品的雷州司戶參軍(事)。要知道他19歲都當正七品的知縣了,真是太慘了。更慘的是流放南疆,環境惡劣,心情鬱悶,一年後客死異鄉!最慘的是1023年10月24日,寇準去世,靈柩想回到家鄉,奈何朝廷給的銀子太少而葬在今天的鄭州鞏義。直到10年後,才平反安葬於故里。

真實的寇準

受影視影響,寇準給我們的影響就是窮酸的好官和大官的鳳凰男。歷史上的寇準出身於望族,但又不是網上傳言是宋太祖的連襟那麼牛,儘管他的夫人也姓宋。寇準他不是山西人,不愛喝醋(吃醋)。他是陝西人,特愛喝酒,而且還是那種感情鐵喝出血的那種。也不是勤儉吝嗇的人,而是貪圖享受奢侈的人。歌妓跳個舞,他就賞賜一匹綢緞,因此還受到小妾的嚴厲批評,可見他有宰相之量。過個生日,大操大辦就連衛生間裡也都蠟燭遍地,弄得皇帝都批評他。儘管有種種不足,可他在學習和為國上,絕對值得我們豎起大拇哥。他是學霸,19歲中進士,他的事業表現在《澶州之盟》的簽訂上。如果不是受人挑破,引起皇帝猜疑,《澶州之盟》也就不可能是城下之盟,因為他是抗戰派,但皇帝不是啊!寇準為人耿直,汲汲於名利,在為人處事甚至人品上遠不如宰相王旦,還有點毒舌的味道。

都是嘴巴惹的禍

福垊一言以蔽之,壞在耿直——嘴上。這嘴上不是他曾經喜歡的大吃大喝,而是為人耿直,在公事上對皇帝、皇后對同僚對下屬講話太不留情面,讓人下不了臺。

對皇帝——犯言直諫

寇準的偶像是魏徵,他對宋太宗、宋真宗時常犯言直諫。宋太宗曾高興地對他說:你是我的魏徵。宋太宗有著唐太宗的胸襟,雖然不喜歡他的口無遮攔,但還是很重用他的。契丹南下時,寇準以激將的方式,讓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做了做樣子,就令人談判去了。事後簽訂《澶州之盟》,寇準也以此為功,弄得皇帝很不痛快,也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他真正的悲劇卻是因為皇后。

對皇后——不留情面

宋真宗的皇后是劉娥,就是那個狸貓換太子裡的皇后。她被稱為宋朝的武則天,曾幾何時她和後來的宋仁宗,身穿龍袍,同坐龍椅,接受群臣朝賀。但她出身非常貧賤,入宮發達了後。她四川老家的親戚也不免富貴,也就滋生出驕奢淫逸之風,作出傷天害理違法亂禁之事。皇帝給皇后面子,既往不咎,下不為例,但寇準卻公然批評皇后,要求嚴辦皇后的孃家人。結果皇后孃家人沒被嚴辦,寇準自己卻因為一個太監而倒大黴了。

對同僚——公然侮辱

當然丁謂不是太監而是副宰相,太監之事還在後面呢。燕趙人士丁謂可以說就是學神,時人評價他的文章有韓柳之風,詩有杜甫之勢。他修造玉清昭應宮讓人驚歎,他是個多面手,理財、軍事、治水、治理地方都有一套。此人雖然文采風流,才幹遠超寇準,然而人品差。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很糟糕,被人稱為五鬼之一,其實丁謂沒那麼壞了。有個成語是溜鬚拍馬,這個溜鬚說的就是丁謂。丁謂不僅有才更是會拍,仕途直逼寇準,任參知政事。一日,開完會議,朝臣聚餐,寇準吃得很開心,弄得鬍子都是飯渣子。丁謂見狀,好心為他拂去。寇準說:你身為副宰相,難道就為人溜鬚的嗎?丁謂不語,卻記下了這份恥辱。後來,在寇準的悲劇中,丁謂成了傷害的寇準第一個人。

對下屬——斥責威脅

前面福垊說了,本來寇準要一戰到底,擊退契丹。但宋真宗畏懼契丹,草草御駕親征後,見契丹撤退就派人談判了。宋真宗對談判代表曹利用表示:除了以土地換和平外,就是每年要財物一百萬(歲幣)也沒問題。寇準正為打了勝仗,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直接收復幽雲十六州而鬱悶的。聽說打了勝仗還要賠財物,而且年年都賠,還要一百萬。寇準怒氣衝衝地對曹利用說:“皇上允許你的上限是賠百萬,但你要超過三十萬,我要你命。”後來果然賠絹20萬匹,賠銀10萬兩。宋朝人認為送錢——歲幣,雖然丟人,但比漢唐送女人——和親,強。後來,就是曹利用,抓獲了給寇準幫忙的太監,然後順藤就這樣摸到了瓜——寇準。

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1019年發生的一件宮廷政變牽連到寇準,使寇準嘴巴惹的禍大爆發,從此讓寇準陷入了悲慘。寇準二次拜相也得感謝太監(寵監)周懷政,他倆夥同寇準的親信朱能搞了一場天書的把戲。宋真宗非常開心。宋真宗身體不好,表示讓太子監國,宰相寇準和周懷政準備促成此事。寇準之所以要促成此事,一為考慮皇帝龍體,二為遏制皇后權力。而溜鬚之後,丁謂夥同吳越王的後裔錢惟演支持皇后。關於錢惟演福垊說一句:他是吳越忠懿王錢俶第七子,章獻明肅皇后劉娥之兄劉美的妻舅。寇準自然對丁謂更厭惡,一次酒後失言有換掉丁謂之意,丁謂聽聞,向皇后打小報告,說寇準讓太子監國有想法!宋真宗本來就對寇準在《澶州之盟》的表現都不滿:前有勉強皇帝親征,後有貪天之功(本來剩70萬就是寇準的功勞嘛,但寇準沒低調,常以此為榮)。皇后這一吹枕頭風,宋真宗立即出爾反爾(他自己說讓太子監國的)就將寇準罷相了。

城門失火,有人就怕殃及池魚,於是就來了個魚死網破。太監周懷政,竟然早!飯!了!他勾結永興軍巡檢朱能、自己的弟弟禮賓副使周懷信、客省使楊崇勳、內殿承製楊懷吉,決定殺相(丁謂)、廢后(劉娥),立太子為帝,尊真宗為太上皇,拜寇準為相。周懷政集團中的二楊害怕了,後悔了,自首了。曹利用出手了,周懷政完蛋了。朱能魚死網破,怒而起兵,毫無懸念地兵敗自殺。這事,牽連到了寇準。第一、朱能是寇準的下屬親信。第二、周懷政跟寇準關係密切。臨了,寇準反而成了躺著中槍的池魚。就連他的兩個女婿也被流放,最慘的是寇準。先流放到安州,劉皇后他們不解氣。再流放到道州,他們還不解氣。最後流放到雷州,他們解氣了,寇準卻顛沛流離,一貶再貶,心情鬱悶,最終客死異鄉了。


福垊


熟悉而陌生的寇準

對於中國民眾來說,寇準是一個並不陌生的人。因為在民間的傳說中,寇準和包公一樣,都是清官:在戲曲《楊家將》中,寇準不畏朝廷權貴、智鬥潘仁美、潘娘娘,為楊家鳴冤,最終,得到朝廷器重,功德圓滿。

不過,戲曲上的寇準雖然結局圓滿,但是在真正歷史上,寇準的結局卻並不好,甚至,歷史上的寇準,其事蹟讓人感到陌生。

歷史上的寇準

在歷史上,寇準的成名在於“檀淵之盟”。當時是宋真宗在位期間,北方的遼國大舉南征,準備統一華夏。宋真宗的才幹莫說和趙匡胤相比,就是和其父趙光義相比,也明顯不足。因此對於來勢洶洶的契丹大軍,宋真宗恐慌不已,打算逃到南方躲避遼兵。

事實上戰爭過程中,士氣十分重要,如果宋真宗逃到南方,北方宋軍的士氣必然瓦解,反之,遼兵聞聽這一利好,士氣必然振奮,或許中國歷史會改寫。

在這個關頭,是寇準強烈建議宋真宗御駕親征抵禦遼兵。宋真宗拗不過寇準,只好勉為其難、壯著膽子前往宋遼前線,宋真宗抵達檀淵前線後,宋軍士氣大振,而遼軍則因為遠離大遼本土,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因此,雙方都有結束戰爭的意願,“檀淵之盟”在這個背景下產生。寇準也因為“檀淵之盟”而得以聲望大漲。

寇準為人較為耿直,宋太宗曾將寇準比作唐朝的魏徵。不過,耿直的人身居高位,倘若遇到英明天子,或許還有善終可能。寇準所輔佐的,偏偏是頭腦不大靈光的宋真宗。

比如“檀淵之盟”後,有人告訴宋真宗,“檀淵之盟”本質上,是大宋和遼國簽訂的“城下之盟”,是一種屈辱。而是誰讓大宋皇帝被迫簽訂城下之盟的?是寇準啊!在奸臣的挑撥下,寇準和真宗皇帝之間有了嫌隙。

宋真宗在位後期因身體欠佳,曾讓劉後(劉娥)掌權,而寇準則主張由太子監國。由此,寇準和劉娥成為了政敵。而寇準因為為人耿直,在朝廷裡樹敵無數。

寇準和劉娥結怨的事情,被寇準其他政敵所發現。於是,其他政敵勾連劉後,一起排擠寇準,最終,寇準被宋真宗流放到雷州做官。

寇準到雷州不久,既病逝,享年六十二歲。

自古以來,做官都是一門高深但又抽象的學問。官場上,政壇上,稍有不慎,可能就會讓自己粉身碎骨。尤其是身為高官,更可用“高處不勝寒”來形容。

因此在中國古代史上,身居高位的,可以無德(比如唐朝的李林甫),畢竟無德可以用才幹來彌補;也可以無能(比如唐朝的楊國忠),因為無能者能身居高位的,多半是後臺強硬。唯獨不可耿直,因為耿直者不懂避諱,必然上獲罪於天子,下獲罪於同僚,最終導致身邊全是仇敵,到時候即便想放棄一切,做回白丁,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藤樹先生


關於“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這個問題,我的結論恰恰相反,寇準的結局不僅不慘,而且他的人生很 “完美”!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寇準少年得志

寇準:古時稱“寇凖”,(公元961年—公元1023年),享年62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他出生於當地一個名門望族,“寇”姓來源於古時的官職“司寇”。其先祖蘇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時任司寇,因屢立大功,周武王以官職賜姓“寇”。父親寇湘於後晉開運年間考中進士甲科,後應詔任魏王記室參軍,因屢建功勳,被封為國公,追贈官職至太師尚書令。

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寇準中進士,年僅19歲,可謂上年得志。初授大理評事(斷案),後任巴東、成安二縣知縣。

二、官運亨通:寇準32歲開始進入全國權利中心

寇準剛正不阿,辦事能力強,漸被宋太宗重用,32歲時任樞密副使(主管全國軍事的最高行政長官副職),進入國家權利中心,開始處理國家政務大事。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遼國)南下犯宋,寇準主戰反對南遷,他穩定了軍心,成功阻止了遼國的入侵,並迫使遼國接受合約,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之後,宋、遼之間百年間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兩國邊境貿易繁榮,政治上互通往來,民間交流頻繁,兩國百姓也不用經歷戰爭之苦。寇準也迎來了自己從政生涯的巔峰之作。

三、寇準受到政治排擠,最終客死他鄉

寇準為人正直,在官場上得罪很多人,逐步受到其他政客的排擠,先是由中央調到地方任職,最後客死在雷州任上。

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寇準62歲,他在雷州任所憂病交加,臥倒在床,最後死在雷州任上。

寇準一生少年得志,官至宰相,成功阻止了遼國的入侵,簽訂了“澶淵之盟”,為宋朝迎來了百年的和平發展機會。他在從政後期受到迫害,年逾花甲之年,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直至最後客死他鄉,死在任上。

如果僅僅因為“客死他鄉”就說寇準結局很慘,我其實並不認同。就像商鞅在秦國實行“商鞅變法”,最後雖然他因變法而死,但秦國卻“商鞅變法”而變得強大,最後一統六國,所以商鞅死得其所!寇準同商鞅一樣,他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付出生命,因此得以名垂青史,他們的事蹟直到今天依然深深感染著我們,讓我們銘記!一個人能一輩子堅持自己的理想,就算最後為之付出了生命,我覺得這依然是幸福的,是值得的!寇準的一生很“完美”!


小梁說歷史2019


寇凖即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980年)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於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諡"忠愍",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仁宗親篆其首曰"旌忠"。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閱讀是一種緣分


北宋出過很多名相,寇準絕對是其中一個。關於他的事蹟,最出名的當屬澶淵之盟。

這是發生在宋真宗即位的第八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20萬大軍南下攻宋,有大臣主張南遷,但在寇準的勸說下,宋真宗親自來到前線澶州督戰,宋軍士氣為之大振,一舉射殺遼國統帥蕭撻覽,於是遼宋達成議和,約為兄弟之國,史稱“澶淵之盟”。

不過,因為寇準澶淵之盟前,那是強行逼迫宋真宗趕鴨子上架來到前線督戰,這讓宋真宗內心非常不爽。試想,如果這場仗宋軍打輸,那宋真宗就要成為大宋第一個被俘虜的皇帝。

後來,等到澶淵之盟後,寇準又將此功佔為己有,在朝廷裡出盡風頭,這讓宋真宗有些不滿。

這個時候,曾經主張南遷的王若欽就開始趁機煽風點火,有一次退朝之後,他乘機對宋真宗說:“陛下敬重寇準,是因為他對國家有功嗎?” 宋真宗點頭表示肯定。

王欽若卻告訴宋真宗:“這世上有這樣一種賭徒,他們在自己的錢快要輸完時,就盡其所有押上去,輸贏在此一著,這叫做‘孤注一擲’。在澶州時,陛下不過是寇準的‘孤注一擲’的籌碼而已,他為自己的輸贏,置陛下的安全與不顧,這真的是對國家有功嗎?”



聽完,宋真宗再想起寇準的種種行為,就越想越生氣,越想越覺得寇準是在拿自己的安危來賭他的前途,這實在太過分。

因此,宋真宗此後對寇準越來越冷淡,只不過礙於寇準現在名聲正盛,暫時不好拿他開刀而已,但宋真宗卻在默默等待機會。

很快,這個機會就來了,在宋真宗晚年時,他不幸患上風溼病,於是他就讓皇后劉氏替他主持朝政,這位劉皇后非常寵信大臣丁謂,所以就將朝廷裡的大小諸事都交由丁謂處理。

但問題是,這個丁謂據說是個大奸臣,又和寇準是死對頭,所以寇凖就聯合一些元老重臣上書宋真宗,要求讓太子監國。並且,寇凖還讓人秘密起草太子監國的詔旨,但這件事情很快就被人透露給劉皇后,於是她先下手為強,直接罷免掉寇準的宰相之位。

當然,這個事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以寇準為首的文官集團勢力越來越大,以至於讓宋真宗感覺到自己已經處處受到這群文官的鉗制,於是他就讓自己的皇后劉氏參與到朝政中,相當於是給自己找個幫手,這就類似當年唐高宗李治聯手武媚娘對抗長孫無忌。

至於所謂的奸臣丁謂,不過是宋真宗的替身而已,因為宋真宗不想自己揹負罵名,所以就裝病躲到幕後,讓丁謂衝到最前面,去打擊這群文官集團,去當這個傳說中的惡人。當然,也正因為此,丁謂在歷史上的名聲,就變得狼狽不堪。



後來,在寇準被罷相後,和丁謂有私怨的太監周懷政企圖發動政變,斬殺丁謂,復立寇準為相,並提前擁立皇太子登基。

但這個消息也很快走漏,於是劉皇后和丁謂再次先下手為強,直接派兵殺死周懷政。這時候,丁謂想乘機把寇凖置於死地,就誣告寇準參與密謀,並將寇準逮捕入獄。

雖然,在文官集團的營救之下,寇凖沒被問成死罪,但卻被逐出京城。其後,丁謂成為宰相,寇準被一貶再貶,直接從一個正一品的宰相降到一個從八品的雷州司戶參軍。要知道,寇準在19歲時就已經是正七品的知縣,結果混了半輩子,卻淪落為一個從八品的參軍,真是不要太慘。

更悽慘的是,寇準被貶的地方,那可是廣東湛江的雷州,當時絕對是蠻荒之地,據說寇準到任後,連個像樣的住房都沒有,還要忍受這惡劣的環境,其心中的憂憤可想而知,所以僅僅過去一年,寇準就一命嗚呼。

在寇準去世後,他的妻子宋氏奏乞朝廷,要求將寇準的靈柩歸葬到家鄉,結果朝廷雖然准奏,但卻只撥給他們一點銀子,最終只能葬在今天的鄭州鞏義。直到十年後,宋仁宗親征,他才下詔給寇準平反,並追諡其為“忠愍”,將其靈柩遷回故里安葬。


我是趙帥鍋


寇準的結局確實很慘,晚年被貶到了荒涼之地,次年就死了。其實都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不是有句話:“性格決定人生嗎?”

知道寇準這個人,大多信息來源於評書《楊家將》,書中他是一個性格鮮明的人。嫉惡如仇卻幽默風趣,剛正不阿卻不乏陰損狡猾。評書上說他是山西人,人稱寇老西兒。

其實寇準是陝西渭南人,他的先祖是山西太原昌平鄉人,這可能是評書把他說成是山西人的緣故吧。

寇準出身於名門望族,祖上世代為官。他繼承了先祖的基因,從小聰明伶俐,19歲時考中進士,年紀輕輕就步入了仕途。

講真寇準的前半生的確順風順水,從“七品芝麻官”的縣令做起,經過17年的打拼,到36歲時做到了尚書工部侍郎(官居二品)。




當時宋真宗趙恆很想讓寇準做宰相,但是擔心他年輕氣盛、做事不夠圓融,恐難以勝任。

但是沒過多久,遼國犯邊,遼軍攻城掠寨勢如破竹。很快兵臨澶州城下,這時滿朝文武大臣都上表皇帝遷都,唯有寇準堅持皇帝留下來和將士們一起同仇敵愾。

寇準說:“皇上只有親臨前線,將士們受到鼓舞,信心大增才能戰勝敵人”!其實大臣們提出遷都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澶州城和都城汴京僅一河之隔。遼軍的喊殺聲清晰可聞,宋真宗早已嚇得魂飛魄散。

此時朝中很快分成了兩個派系——遷都派和抗敵派。兩派展開了激烈的爭鋒,最後怯懦的宋真宗在寇準的催促下,終於下定決心御駕親征。寇準臨危受命,被封為宰相。

果然不出寇準所料“堅決抗敵才是唯一的出路,因為逃跑永遠逃不過遼軍的馬蹄。”



經過激烈的決戰,宋軍戰勝了遼軍。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隨之簽訂了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此役寇準一戰成名,從此聲名鵲起。

也許是成功的喜悅衝昏了寇準的頭腦,也許是他天生的性格有缺陷。總之寇準為相期間,上壓皇帝,下壓群臣。

請注意,我這裡說他上壓皇帝不是指故意壓制皇帝的意思,而是指他過於苛責宋真宗,只要皇上不合他的意思,寇準不管在什麼場合都不給皇帝的面子,這讓皇帝很尷尬。

有一次,寇準在朝堂上扯著皇帝的龍袍,吐沫星子四濺和宋真宗爭辯,氣的皇帝拿他沒辦法。

寇準對同僚更是尖酸刻薄。歷史上評價寇準剛直有餘,機變不足,這樣的人最容易得罪人,也最容易受到同僚的攻擊。

說實話,寇準是忠臣沒有異議,但他採取的方法欠妥當。這樣就招致了另一個宰相王欽若的攻擊。



此時宋真宗正想把寇準邊緣化,王欽若的彈劾正給了他機會。寇準在任宰相兩年後被罷相,王欽若隨之成了皇帝的紅人。

歷朝歷代宮廷鬥爭波譎雲詭,事隔三年後形勢發生了變化,王欽若的同黨丁謂想上位,有心取代王欽若做宰相。

但考慮到自己資歷還不夠,他向皇帝提出請寇準復任宰相,他的意思是想和寇準結為同黨,共同對付王欽若。

寇準在丁謂的推薦下赴京上任了。這是寇準的第二次復出。

丁謂一心想把寇準拉為同黨,在一次宴會上,寇準的鬍鬚沾了些菜湯,丁謂馬上起身為寇準擦須,(溜鬚怕馬)寇準不但不領情,反而十分惱火,當場訓斥丁謂有失大臣之體。



寇準原話是:【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

這就是寇準的不對了,都是同僚一點都不給面子,也許他平時霸道慣了,從沒想過別人的感受。

丁謂當著許多大臣的面受辱,臉面有點掛不住,心中暗暗發誓要報復寇準。

丁謂報復的機會來了,宋真宗得病期間,劉皇后參與朝政。寇準反對皇后專權,而丁謂卻支持劉皇后。二人又為立太子的問題上產生了矛盾。

丁謂背後的支持者是劉皇后,最後劉皇后勝出。

丁謂誣告寇準參與密謀謀反,他想弄死寇準。宋真宗沒追究責任,寇準這才逃過了一劫,但沒有逃過被再次罷相的結局。



寇準被趕出京城後,丁謂做了宰相,他要把寇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丁謂把寇準一貶再貶,最後把61歲的寇準發配到荒無人煙的雷州半島了,次年寇準病死於雷州。

結語:寇準的仕途跌宕坎坷,三起三落,最終難逃被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司戶參軍的厄運。總結一下就是六個字:偏離“正”,過於“直”。《宋史》中說寇準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準的確“直”得令人佩服,但說他“正”,就見仁見智了。你覺得呢?


秉燭讀春秋


北宋名臣寇準,一生歷經三朝,在他44年官宦生涯中,經歷了五次大起大落。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寇準的一生很好的詮釋了這句話,才華橫溢的他,卻因為自身剛直不阿的性格經常得罪人,導致他仕途坎坷。

1.獨斷專行

寇準為人霸道、獨斷專行。這個特點既使他成就了大業,也使他不被領導和同事們喜歡,成為他人生起落的重要原因。



至道二年(996年),寇準擔任參知任事,朝廷行郊祀禮,官員按慣例封賞晉級。

寇準素來與馮拯不合,於是他故意惡整馮拯。寇準把原來位次排在馮拯之後的彭惟節提到前面。

馮拯在奏章列名時卻依舊把自己排在彭惟節前面。寇準訓斥馮拯自行其是。

馮拯氣不過,於是上書彈劾寇準專權。宋太宗很生氣責問寇準,寇準要求當庭辯解。

宋太宗不想把事情鬧大,於是勸寇準不要將這事鬧到朝廷上,但是寇準固執己見。

宋太宗十分失望,自己找臺階讓扣準下,寇準卻不領情。於是宋太宗將寇準貶往鄧州。

澶淵之盟時,寇準更是將他的獨斷專行發揮得淋漓盡致。本來當時軍政屬於樞密院處理,但是宰相寇準卻越權策劃指揮,處理軍務。

最初宋真宗打算跑路,但是被寇準強拉上了前線。後來宋真宗派曹利用去和遼人談判,對於該給遼國多少歲幣,曹利用去請示宋真宗,宋真宗給的底線是一百萬。

曹利用從宋真宗的行宮出來後,被寇準叫住,寇準說我們給遼國的銀絹不得超過30萬,否則雖有皇上的旨意,我一樣把你的頭砍了。把自己的意見凌駕於皇帝之上,寇準的膽子也忒大了。

雖然依靠寇準的霸氣和才幹,宋軍打了勝仗最後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寇準的專斷也使宋真宗逐漸失去對寇準的信任。

後來王欽若挑撥宋真宗和寇準的關係:“賭徒在錢快輸光時,會孤注一擲把所有的錢押上,寇準在澶淵的所為,不就是把陛下作為他的賭注嗎?萬一失敗,陛下就危險了。”

宋真宗聽了深以為然,於是開始疏遠寇準。

2.言語偏激,不識大體

儘管曾經貴為丞相,寇準卻沒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氣量,他度量小,言語偏激,經常得罪人。

淳化四年(993年),寇準多次和樞密使張遜在宋太宗面前爭論,有一次兩人又在太宗面前相互揭短,惹得宋太宗大怒,把兩人貶官。

寇準後來做樞密使,因為樞密副使曹利用是武人,寇準十分輕視他。有一次兩人議事,由於意見不合,寇準輕蔑地對曹利用說:“君一介武夫,豈解此國家大體。”

因為意見不合得罪了曹利用,後來曹利用和丁謂勾結扳倒寇準。

丁謂十分有才華,寇準很賞識他。寇準擔任宰相時,有一次官員們在吃飯,寇準不小心把湯汁滴到鬍鬚上,丁謂馬上跑上前為寇準擦拭,寇準卻當眾數落丁謂:“參政者,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也?”

丁謂的拍馬屁的行為雖然噁心,但是寇準當眾讓人難堪也徹底激怒丁謂,從此丁謂和寇準決裂。

3.小事欠缺考慮,魯莽失禮節

寇準做宰相時,對一些官員的“爵賞”缺乏嚴肅性,宋真宗批評他“以國家爵賞過求虛譽”。

但是大大咧咧的寇準不以為意,後來他被貶往天雄軍,有契丹使團過境,寇準設宴款待,還給每個人送上禮金。宋真宗批評他“不該擅自給賜”。


寇準被貶為地方官,有一次他過生日,為了活躍氣氛,寇準穿著一件繡著龍的黃色衣服,後來被人舉報。宋真宗大怒對王旦說:“寇準逾制,他想造反嗎?”

好在王旦為人比較厚道,急忙打圓場說:“寇準很有才幹,就是有時會犯傻。”宋真宗也瞭解寇準的為人,知道他為人輕狂但是忠心耿耿,聽了王旦這樣說宋真宗才沒找寇準麻煩。

4.嗜酒如命並因此誤事

寇準是個酒鬼,嗜酒如命。在澶淵之戰時,身負重任的寇準卻經常和好朋友楊億舉杯暢飲。

在被貶為道州司馬時,丁謂派人通知寇準將其再貶為雷州司戶參軍,當時寇準正在和官吏們痛飲,接受完敕命後,寇準繼續開懷暢飲,不醉無歸。

如果說這些豪飲還沒釀成大鍋也無關緊要,那麼寇準晚年的一次喝酒則誤了大事,也徹底斷送他的政治前途。

宋真宗晚年多病,大權旁落到劉皇后手中。寇準和李迪、楊億、曹瑋等人密謀擁立皇三子趙禎為帝,尊真宗為太上皇,廢掉劉皇后,殺掉丁謂和曹利用。

如此重大的事情,寇準居然在一次痛飲後將這個消息洩露出去,丁謂探知消息後,和曹利用、劉皇后密謀,上奏宋真宗,以寇準挾持太子奪權,將其罷相。之後寇準被一再貶官,乾興元年(1022年)他被貶到偏遠的雷州,徹底失去翻身的機會。第二年,在無限的憂愁悲憤中寇準病逝。


雨夜讀史


作為北宋前期的宰相之一,寇準是十分有名的。他曾輔佐宋真宗多年,但晚年卻被政敵逐出了權利中心,最終在地方上鬱鬱而終,稱得上是悲慘結局。

史書記載,乾興元年(1022年),寇準因牽扯進朝廷黨爭,被當權者貶謫為地方官,次年便病逝於雷州。由於他一生為官清廉,十分清貧,所以連去世後的安葬費都是朝廷撥給的。


性格剛直

可以說,寇準的結局悲慘與他剛直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剛直不阿,素為群奸所不容”。早在宋真宗繼位初期,寇準就開始擔任宰相。

當時北方的遼國接連入侵宋廷邊境,可繼位的宋真宗趙恆長於深宮婦人之手,性格懦弱,一向沒有什麼主見。而朝廷的大臣們又大多主張遷都,以避開遼軍的鋒芒。只有寇準怒斥群臣,逼迫宋真宗親臨前線,最終擊退遼軍,但宋真宗仍然與遼國訂立了和約。此事被寇準引以為恥,其性格剛直可見一斑。


朝廷黨爭

不過,導致寇準最終被貶的原因還是他捲入了朋黨爭。過去寇準在朝廷時,就多次與宋真宗的劉皇后、奸臣丁謂等人交惡。後來,奸臣丁謂與太監周懷政爭權。丁謂勝出後,便藉機誣陷寇準為周懷政的同黨,聯合皇后劉娥將寇準貶出了朝廷,甚至一貶再貶。但不久後劉蛾臨朝稱制,成為當朝太后,把丁謂等人也踢出了朝廷中樞。因此,寇準、丁謂都成了權利鬥爭的犧牲品。

公元1023年9月,62歲的寇準在自己的任上病故。由於他得罪了皇太后劉蛾,因此並沒有得到朝廷昭雪。直到10年後宋仁宗趙禎親政,才在群臣的建議下為他沉冤昭雪,追諡其為“忠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