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独孤一风


寇准只是被贬官——这在宋朝习以为常的事情 不能说是结局悲惨

宋史中关于寇准去世时的场景非常有趣:

初,太宗尝得通天犀,命工为二带,一以赐准。及是,准遣人取自洛中,既至数日,沐浴,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榻而卒。


沐浴更衣,穿戴朝服,拜宋太宗所赐予的通天犀,让左右铺好床,躺上就死——这是真的吗?知道自己的死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后,不带遗憾,说死就死!

虽然寇准是因为和丁谓的争斗失败而被贬,但寇准并不恨丁谓。在日后丁谓也被贬,路过寇准被贬地雷州时,寇准不但送丁谓一头羊作为食物,还在知道家丁们准备出门找丁谓报仇时下令封闭家园,不准家丁出门寻仇。

当时百姓有句关于寇准和丁谓的顺口溜:

“欲得天下宁,须拔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寇准性格和明朝的海瑞一样

海瑞以知行合一自许,号刚峰,说话、做事从来都是直来直往,不避讳。

相比海瑞的行为,寇准的行为比海瑞更厉害:

1、明明知道宋太宗殿试时有选择老成之人作为进士的习惯,寇准拒绝虚报年龄,直接回答自己19岁年龄;

2、曾经在和宋太宗议事时,二人意见不合,宋太宗大怒,要走;寇准竟然拉着宋太宗的衣服,不给宋太宗走,非要宋太宗坐下来,商议出结果之后才给走——寇准的行为,要是在明朝,早就被拖出斩了;

3、淳化二年大旱,宋太宗在朝会上问大臣们大旱的原因,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原因,只有寇准说之所以发生大旱是因为有冤案,宋太宗立马面子挂不住,大怒而走;过后,宋太宗还是详细问寇准有那些冤案并改正;

4、契丹大举进攻的朝廷急报,一天连发五封,寇准一封也不给宋真宗看,照常喝酒,第二天时才把一天内的五封急报一股脑给宋真宗,逼迫宋真宗不得不答应寇准的御驾亲征要求;

5、因为冯拯原本是彭惟节的上司,结果因为寇准的调整后,官阶上成为了彭惟节的下属,冯拯不服上告,在宋太宗明白说了若是放到朝廷辩论有事体面的话后,寇准依然不放弃辩论;



综述

寇准下场并不惨:寇准从小到大都是过着奢侈的生活,即便是被贬官了,生活一样是奢侈——寇准家中从来不用油灯,都是点大蜡烛照明。

寇准非常喜欢喝酒,一旦喝酒必醉,哪怕是皇家盛宴也是如此。

总的来说,寇准的性格和海瑞一样,都是知行合一的人,不会拐弯。宋太祖评价寇准:


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

即:蛮牛一头,怎么劝说都不听的人。

宋真宗评价:


准刚忿如昔。

宋真宗宫中需要百万匹绸缎,寇准才给了5万匹。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

寇准的同僚吕端的评价:


准性刚自任,臣等不欲数争,虑伤国体。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寇准,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大起之时,官拜宰相,而大落之时,墙倒众人推,最后更是被贬黜到了小小的雷州,位居参军。

寇准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结局,甚至在他死后,家中妻儿还只能恳请皇帝开恩,赐予封赏,将寇准的尸体运回家乡,但是谁想,封赏竟然不够,最终只能让寇准的尸体埋在了异乡。

寇准为什么会落得那般结局呢?

寇准是在宋太宗时期得到重用的,三十二岁拜参知政事,在宋太宗手底下,寇准是一个敢于顶撞太宗的人,宋太宗甚至将他比喻为自己的魏征,这样的比喻可以说是对他极大的重视了,当然了,也因为寇准的这种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他的职位一直都是忽高忽低的。

宋太宗可以重用他,信任他,不代表宋真宗也可以。

太宗薨,真宗即位,说起来宋真宗赵恒能够当上皇帝,还离不开寇准的帮助,寇准在太宗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将赵恒推荐了出去,这才有了真宗即为这一说。

寇准一生最大的功劳应该就是签署了澶渊之盟。

当年大辽大军南侵,北宋朝廷节节败退,宋真宗一度跟大臣们都商量好了,等到大辽攻打过来的时候,要将都城及时南迁,借此躲避祸患,但是寇准不同意,他直言宋真宗应该站在战斗一线,鼓舞士气,打击辽国南侵的步伐。

后来宋真宗听了寇准的话,果真将辽国南侵的急先锋击败,搓了大辽的锐气。

后来北宋与大辽签署了城下之盟,澶渊之盟,这一盟约暂时保住了北宋的命。

因为这一条约的签订,寇准的名气一时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虽然这是城下之盟,但它的确是保住了北宋。

这之后宋真宗对他更是客客气气的,寇准的权势一时无两。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寇准权势这么大,底下的人自然想要将他扳倒,宋真宗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的,其实心里对他也是有所防备的,在王钦若等人的排挤之下,寇准最终辞去了相位。

试想,如果宋真宗真的对他无条件信任,任凭手下人如何劝谏,寇准都是倒不了的。

寇准不懂得朝堂之术,这样的结局也是必然。<strong>

其次寇准交友不慎。

在他又一次官拜宰相以后,曾经被他一手提携起来的丁谓等人竟然趁着寇准卷入宫廷祸患的事情,又一次直言进谏,将寇准又一次拉了下去。

被贬黜的时候,他接连遭受到了曾经政敌和故人的打击,墙倒众人推就是说的这个,最终将他贬黜到了偏远的雷州之地,官拜雷州司户参军。

寇准这个人没什么心眼,一般都是有什么就说什么,而这种性格是最不适合待在朝堂之上的,宋太宗在的时候,寇准还有活路,但是宋太宗一去世,宋真宗无法对他保持完全的信任,他的垮台是必然之事。

而寇准的交友不慎,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则是最终导致寇准官职一削再削的主要原因,无论是曾经的好友,还是曾经的政敌,竟然都成了他悲惨下场的推手,不得不说,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时候也是很重要的。


魏青衣


寇准有多惨?

从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准由正一品的集贤殿大学士兼尚书右仆射(pú yè)的宰相降到管赋税民政的从八品的雷州司户参军(事)。要知道他19岁都当正七品的知县了,真是太惨了。更惨的是流放南疆,环境恶劣,心情郁闷,一年后客死异乡!最惨的是1023年10月24日,寇准去世,灵柩想回到家乡,奈何朝廷给的银子太少而葬在今天的郑州巩义。直到10年后,才平反安葬于故里。

真实的寇准

受影视影响,寇准给我们的影响就是穷酸的好官和大官的凤凰男。历史上的寇准出身于望族,但又不是网上传言是宋太祖的连襟那么牛,尽管他的夫人也姓宋。寇准他不是山西人,不爱喝醋(吃醋)。他是陕西人,特爱喝酒,而且还是那种感情铁喝出血的那种。也不是勤俭吝啬的人,而是贪图享受奢侈的人。歌妓跳个舞,他就赏赐一匹绸缎,因此还受到小妾的严厉批评,可见他有宰相之量。过个生日,大操大办就连卫生间里也都蜡烛遍地,弄得皇帝都批评他。尽管有种种不足,可他在学习和为国上,绝对值得我们竖起大拇哥。他是学霸,19岁中进士,他的事业表现在《澶州之盟》的签订上。如果不是受人挑破,引起皇帝猜疑,《澶州之盟》也就不可能是城下之盟,因为他是抗战派,但皇帝不是啊!寇准为人耿直,汲汲于名利,在为人处事甚至人品上远不如宰相王旦,还有点毒舌的味道。

都是嘴巴惹的祸

福垊一言以蔽之,坏在耿直——嘴上。这嘴上不是他曾经喜欢的大吃大喝,而是为人耿直,在公事上对皇帝、皇后对同僚对下属讲话太不留情面,让人下不了台。

对皇帝——犯言直谏

寇准的偶像是魏征,他对宋太宗、宋真宗时常犯言直谏。宋太宗曾高兴地对他说:你是我的魏征。宋太宗有着唐太宗的胸襟,虽然不喜欢他的口无遮拦,但还是很重用他的。契丹南下时,寇准以激将的方式,让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做了做样子,就令人谈判去了。事后签订《澶州之盟》,寇准也以此为功,弄得皇帝很不痛快,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真正的悲剧却是因为皇后。

对皇后——不留情面

宋真宗的皇后是刘娥,就是那个狸猫换太子里的皇后。她被称为宋朝的武则天,曾几何时她和后来的宋仁宗,身穿龙袍,同坐龙椅,接受群臣朝贺。但她出身非常贫贱,入宫发达了后。她四川老家的亲戚也不免富贵,也就滋生出骄奢淫逸之风,作出伤天害理违法乱禁之事。皇帝给皇后面子,既往不咎,下不为例,但寇准却公然批评皇后,要求严办皇后的娘家人。结果皇后娘家人没被严办,寇准自己却因为一个太监而倒大霉了。

对同僚——公然侮辱

当然丁谓不是太监而是副宰相,太监之事还在后面呢。燕赵人士丁谓可以说就是学神,时人评价他的文章有韩柳之风,诗有杜甫之势。他修造玉清昭应宫让人惊叹,他是个多面手,理财、军事、治水、治理地方都有一套。此人虽然文采风流,才干远超寇准,然而人品差。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很糟糕,被人称为五鬼之一,其实丁谓没那么坏了。有个成语是溜须拍马,这个溜须说的就是丁谓。丁谓不仅有才更是会拍,仕途直逼寇准,任参知政事。一日,开完会议,朝臣聚餐,寇准吃得很开心,弄得胡子都是饭渣子。丁谓见状,好心为他拂去。寇准说:你身为副宰相,难道就为人溜须的吗?丁谓不语,却记下了这份耻辱。后来,在寇准的悲剧中,丁谓成了伤害的寇准第一个人。

对下属——斥责威胁

前面福垊说了,本来寇准要一战到底,击退契丹。但宋真宗畏惧契丹,草草御驾亲征后,见契丹撤退就派人谈判了。宋真宗对谈判代表曹利用表示:除了以土地换和平外,就是每年要财物一百万(岁币)也没问题。寇准正为打了胜仗,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直接收复幽云十六州而郁闷的。听说打了胜仗还要赔财物,而且年年都赔,还要一百万。寇准怒气冲冲地对曹利用说:“皇上允许你的上限是赔百万,但你要超过三十万,我要你命。”后来果然赔绢20万匹,赔银10万两。宋朝人认为送钱——岁币,虽然丢人,但比汉唐送女人——和亲,强。后来,就是曹利用,抓获了给寇准帮忙的太监,然后顺藤就这样摸到了瓜——寇准。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1019年发生的一件宫廷政变牵连到寇准,使寇准嘴巴惹的祸大爆发,从此让寇准陷入了悲惨。寇准二次拜相也得感谢太监(宠监)周怀政,他俩伙同寇准的亲信朱能搞了一场天书的把戏。宋真宗非常开心。宋真宗身体不好,表示让太子监国,宰相寇准和周怀政准备促成此事。寇准之所以要促成此事,一为考虑皇帝龙体,二为遏制皇后权力。而溜须之后,丁谓伙同吴越王的后裔钱惟演支持皇后。关于钱惟演福垊说一句:他是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寇准自然对丁谓更厌恶,一次酒后失言有换掉丁谓之意,丁谓听闻,向皇后打小报告,说寇准让太子监国有想法!宋真宗本来就对寇准在《澶州之盟》的表现都不满:前有勉强皇帝亲征,后有贪天之功(本来剩70万就是寇准的功劳嘛,但寇准没低调,常以此为荣)。皇后这一吹枕头风,宋真宗立即出尔反尔(他自己说让太子监国的)就将寇准罢相了。

城门失火,有人就怕殃及池鱼,于是就来了个鱼死网破。太监周怀政,竟然早!饭!了!他勾结永兴军巡检朱能、自己的弟弟礼宾副使周怀信、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决定杀相(丁谓)、废后(刘娥),立太子为帝,尊真宗为太上皇,拜寇准为相。周怀政集团中的二杨害怕了,后悔了,自首了。曹利用出手了,周怀政完蛋了。朱能鱼死网破,怒而起兵,毫无悬念地兵败自杀。这事,牵连到了寇准。第一、朱能是寇准的下属亲信。第二、周怀政跟寇准关系密切。临了,寇准反而成了躺着中枪的池鱼。就连他的两个女婿也被流放,最惨的是寇准。先流放到安州,刘皇后他们不解气。再流放到道州,他们还不解气。最后流放到雷州,他们解气了,寇准却颠沛流离,一贬再贬,心情郁闷,最终客死异乡了。


福垊


熟悉而陌生的寇准

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寇准是一个并不陌生的人。因为在民间的传说中,寇准和包公一样,都是清官:在戏曲《杨家将》中,寇准不畏朝廷权贵、智斗潘仁美、潘娘娘,为杨家鸣冤,最终,得到朝廷器重,功德圆满。

不过,戏曲上的寇准虽然结局圆满,但是在真正历史上,寇准的结局却并不好,甚至,历史上的寇准,其事迹让人感到陌生。

历史上的寇准

在历史上,寇准的成名在于“檀渊之盟”。当时是宋真宗在位期间,北方的辽国大举南征,准备统一华夏。宋真宗的才干莫说和赵匡胤相比,就是和其父赵光义相比,也明显不足。因此对于来势汹汹的契丹大军,宋真宗恐慌不已,打算逃到南方躲避辽兵。

事实上战争过程中,士气十分重要,如果宋真宗逃到南方,北方宋军的士气必然瓦解,反之,辽兵闻听这一利好,士气必然振奋,或许中国历史会改写。

在这个关头,是寇准强烈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抵御辽兵。宋真宗拗不过寇准,只好勉为其难、壮着胆子前往宋辽前线,宋真宗抵达檀渊前线后,宋军士气大振,而辽军则因为远离大辽本土,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因此,双方都有结束战争的意愿,“檀渊之盟”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寇准也因为“檀渊之盟”而得以声望大涨。

寇准为人较为耿直,宋太宗曾将寇准比作唐朝的魏征。不过,耿直的人身居高位,倘若遇到英明天子,或许还有善终可能。寇准所辅佐的,偏偏是头脑不大灵光的宋真宗。

比如“檀渊之盟”后,有人告诉宋真宗,“檀渊之盟”本质上,是大宋和辽国签订的“城下之盟”,是一种屈辱。而是谁让大宋皇帝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的?是寇准啊!在奸臣的挑拨下,寇准和真宗皇帝之间有了嫌隙。

宋真宗在位后期因身体欠佳,曾让刘后(刘娥)掌权,而寇准则主张由太子监国。由此,寇准和刘娥成为了政敌。而寇准因为为人耿直,在朝廷里树敌无数。

寇准和刘娥结怨的事情,被寇准其他政敌所发现。于是,其他政敌勾连刘后,一起排挤寇准,最终,寇准被宋真宗流放到雷州做官。

寇准到雷州不久,既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自古以来,做官都是一门高深但又抽象的学问。官场上,政坛上,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让自己粉身碎骨。尤其是身为高官,更可用“高处不胜寒”来形容。

因此在中国古代史上,身居高位的,可以无德(比如唐朝的李林甫),毕竟无德可以用才干来弥补;也可以无能(比如唐朝的杨国忠),因为无能者能身居高位的,多半是后台强硬。唯独不可耿直,因为耿直者不懂避讳,必然上获罪于天子,下获罪于同僚,最终导致身边全是仇敌,到时候即便想放弃一切,做回白丁,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藤树先生


关于“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恰恰相反,寇准的结局不仅不惨,而且他的人生很 “完美”!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寇准少年得志

寇准:古时称“寇凖”,(公元961年—公元1023年),享年62岁,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他出生于当地一个名门望族,“寇”姓来源于古时的官职“司寇”。其先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立大功,周武王以官职赐姓“寇”。父亲寇湘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寇准中进士,年仅19岁,可谓上年得志。初授大理评事(断案),后任巴东、成安二县知县。

二、官运亨通:寇准32岁开始进入全国权利中心

寇准刚正不阿,办事能力强,渐被宋太宗重用,32岁时任枢密副使(主管全国军事的最高行政长官副职),进入国家权利中心,开始处理国家政务大事。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辽国)南下犯宋,寇准主战反对南迁,他稳定了军心,成功阻止了辽国的入侵,并迫使辽国接受合约,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之间百年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两国边境贸易繁荣,政治上互通往来,民间交流频繁,两国百姓也不用经历战争之苦。寇准也迎来了自己从政生涯的巅峰之作。

三、寇准受到政治排挤,最终客死他乡

寇准为人正直,在官场上得罪很多人,逐步受到其他政客的排挤,先是由中央调到地方任职,最后客死在雷州任上。

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寇准62岁,他在雷州任所忧病交加,卧倒在床,最后死在雷州任上。

寇准一生少年得志,官至宰相,成功阻止了辽国的入侵,签订了“澶渊之盟”,为宋朝迎来了百年的和平发展机会。他在从政后期受到迫害,年逾花甲之年,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直至最后客死他乡,死在任上。

如果仅仅因为“客死他乡”就说寇准结局很惨,我其实并不认同。就像商鞅在秦国实行“商鞅变法”,最后虽然他因变法而死,但秦国却“商鞅变法”而变得强大,最后一统六国,所以商鞅死得其所!寇准同商鞅一样,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付出生命,因此得以名垂青史,他们的事迹直到今天依然深深感染着我们,让我们铭记!一个人能一辈子坚持自己的理想,就算最后为之付出了生命,我觉得这依然是幸福的,是值得的!寇准的一生很“完美”!


小梁说历史2019


寇凖即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980年)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阅读是一种缘分


北宋出过很多名相,寇准绝对是其中一个。关于他的事迹,最出名的当属澶渊之盟。

这是发生在宋真宗即位的第八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20万大军南下攻宋,有大臣主张南迁,但在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亲自来到前线澶州督战,宋军士气为之大振,一举射杀辽国统帅萧挞览,于是辽宋达成议和,约为兄弟之国,史称“澶渊之盟”。

不过,因为寇准澶渊之盟前,那是强行逼迫宋真宗赶鸭子上架来到前线督战,这让宋真宗内心非常不爽。试想,如果这场仗宋军打输,那宋真宗就要成为大宋第一个被俘虏的皇帝。

后来,等到澶渊之盟后,寇准又将此功占为己有,在朝廷里出尽风头,这让宋真宗有些不满。

这个时候,曾经主张南迁的王若钦就开始趁机煽风点火,有一次退朝之后,他乘机对宋真宗说:“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 宋真宗点头表示肯定。

王钦若却告诉宋真宗:“这世上有这样一种赌徒,他们在自己的钱快要输完时,就尽其所有押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叫做‘孤注一掷’。在澶州时,陛下不过是寇准的‘孤注一掷’的筹码而已,他为自己的输赢,置陛下的安全与不顾,这真的是对国家有功吗?”



听完,宋真宗再想起寇准的种种行为,就越想越生气,越想越觉得寇准是在拿自己的安危来赌他的前途,这实在太过分。

因此,宋真宗此后对寇准越来越冷淡,只不过碍于寇准现在名声正盛,暂时不好拿他开刀而已,但宋真宗却在默默等待机会。

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在宋真宗晚年时,他不幸患上风湿病,于是他就让皇后刘氏替他主持朝政,这位刘皇后非常宠信大臣丁谓,所以就将朝廷里的大小诸事都交由丁谓处理。

但问题是,这个丁谓据说是个大奸臣,又和寇准是死对头,所以寇凖就联合一些元老重臣上书宋真宗,要求让太子监国。并且,寇凖还让人秘密起草太子监国的诏旨,但这件事情很快就被人透露给刘皇后,于是她先下手为强,直接罢免掉寇准的宰相之位。

当然,这个事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以寇准为首的文官集团势力越来越大,以至于让宋真宗感觉到自己已经处处受到这群文官的钳制,于是他就让自己的皇后刘氏参与到朝政中,相当于是给自己找个帮手,这就类似当年唐高宗李治联手武媚娘对抗长孙无忌。

至于所谓的奸臣丁谓,不过是宋真宗的替身而已,因为宋真宗不想自己背负骂名,所以就装病躲到幕后,让丁谓冲到最前面,去打击这群文官集团,去当这个传说中的恶人。当然,也正因为此,丁谓在历史上的名声,就变得狼狈不堪。



后来,在寇准被罢相后,和丁谓有私怨的太监周怀政企图发动政变,斩杀丁谓,复立寇准为相,并提前拥立皇太子登基。

但这个消息也很快走漏,于是刘皇后和丁谓再次先下手为强,直接派兵杀死周怀政。这时候,丁谓想乘机把寇凖置于死地,就诬告寇准参与密谋,并将寇准逮捕入狱。

虽然,在文官集团的营救之下,寇凖没被问成死罪,但却被逐出京城。其后,丁谓成为宰相,寇准被一贬再贬,直接从一个正一品的宰相降到一个从八品的雷州司户参军。要知道,寇准在19岁时就已经是正七品的知县,结果混了半辈子,却沦落为一个从八品的参军,真是不要太惨。

更凄惨的是,寇准被贬的地方,那可是广东湛江的雷州,当时绝对是蛮荒之地,据说寇准到任后,连个像样的住房都没有,还要忍受这恶劣的环境,其心中的忧愤可想而知,所以仅仅过去一年,寇准就一命呜呼。

在寇准去世后,他的妻子宋氏奏乞朝廷,要求将寇准的灵柩归葬到家乡,结果朝廷虽然准奏,但却只拨给他们一点银子,最终只能葬在今天的郑州巩义。直到十年后,宋仁宗亲征,他才下诏给寇准平反,并追谥其为“忠愍”,将其灵柩迁回故里安葬。


我是赵帅锅


寇准的结局确实很惨,晚年被贬到了荒凉之地,次年就死了。其实都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不是有句话:“性格决定人生吗?”

知道寇准这个人,大多信息来源于评书《杨家将》,书中他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嫉恶如仇却幽默风趣,刚正不阿却不乏阴损狡猾。评书上说他是山西人,人称寇老西儿。

其实寇准是陕西渭南人,他的先祖是山西太原昌平乡人,这可能是评书把他说成是山西人的缘故吧。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他继承了先祖的基因,从小聪明伶俐,19岁时考中进士,年纪轻轻就步入了仕途。

讲真寇准的前半生的确顺风顺水,从“七品芝麻官”的县令做起,经过17年的打拼,到36岁时做到了尚书工部侍郎(官居二品)。




当时宋真宗赵恒很想让寇准做宰相,但是担心他年轻气盛、做事不够圆融,恐难以胜任。

但是没过多久,辽国犯边,辽军攻城掠寨势如破竹。很快兵临澶州城下,这时满朝文武大臣都上表皇帝迁都,唯有寇准坚持皇帝留下来和将士们一起同仇敌忾。

寇准说:“皇上只有亲临前线,将士们受到鼓舞,信心大增才能战胜敌人”!其实大臣们提出迁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澶州城和都城汴京仅一河之隔。辽军的喊杀声清晰可闻,宋真宗早已吓得魂飞魄散。

此时朝中很快分成了两个派系——迁都派和抗敌派。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锋,最后怯懦的宋真宗在寇准的催促下,终于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寇准临危受命,被封为宰相。

果然不出寇准所料“坚决抗敌才是唯一的出路,因为逃跑永远逃不过辽军的马蹄。”



经过激烈的决战,宋军战胜了辽军。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随之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此役寇准一战成名,从此声名鹊起。

也许是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寇准的头脑,也许是他天生的性格有缺陷。总之寇准为相期间,上压皇帝,下压群臣。

请注意,我这里说他上压皇帝不是指故意压制皇帝的意思,而是指他过于苛责宋真宗,只要皇上不合他的意思,寇准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给皇帝的面子,这让皇帝很尴尬。

有一次,寇准在朝堂上扯着皇帝的龙袍,吐沫星子四溅和宋真宗争辩,气的皇帝拿他没办法。

寇准对同僚更是尖酸刻薄。历史上评价寇准刚直有余,机变不足,这样的人最容易得罪人,也最容易受到同僚的攻击。

说实话,寇准是忠臣没有异议,但他采取的方法欠妥当。这样就招致了另一个宰相王钦若的攻击。



此时宋真宗正想把寇准边缘化,王钦若的弹劾正给了他机会。寇准在任宰相两年后被罢相,王钦若随之成了皇帝的红人。

历朝历代宫廷斗争波谲云诡,事隔三年后形势发生了变化,王钦若的同党丁谓想上位,有心取代王钦若做宰相。

但考虑到自己资历还不够,他向皇帝提出请寇准复任宰相,他的意思是想和寇准结为同党,共同对付王钦若。

寇准在丁谓的推荐下赴京上任了。这是寇准的第二次复出。

丁谓一心想把寇准拉为同党,在一次宴会上,寇准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准擦须,(溜须怕马)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



寇准原话是:【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

这就是寇准的不对了,都是同僚一点都不给面子,也许他平时霸道惯了,从没想过别人的感受。

丁谓当着许多大臣的面受辱,脸面有点挂不住,心中暗暗发誓要报复寇准。

丁谓报复的机会来了,宋真宗得病期间,刘皇后参与朝政。寇准反对皇后专权,而丁谓却支持刘皇后。二人又为立太子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

丁谓背后的支持者是刘皇后,最后刘皇后胜出。

丁谓诬告寇准参与密谋谋反,他想弄死寇准。宋真宗没追究责任,寇准这才逃过了一劫,但没有逃过被再次罢相的结局。



寇准被赶出京城后,丁谓做了宰相,他要把寇准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丁谓把寇准一贬再贬,最后把61岁的寇准发配到荒无人烟的雷州半岛了,次年寇准病死于雷州。

结语:寇准的仕途跌宕坎坷,三起三落,最终难逃被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的厄运。总结一下就是六个字:偏离“正”,过于“直”。《宋史》中说寇准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准的确“直”得令人佩服,但说他“正”,就见仁见智了。你觉得呢?


秉烛读春秋


北宋名臣寇准,一生历经三朝,在他44年官宦生涯中,经历了五次大起大落。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寇准的一生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才华横溢的他,却因为自身刚直不阿的性格经常得罪人,导致他仕途坎坷。

1.独断专行

寇准为人霸道、独断专行。这个特点既使他成就了大业,也使他不被领导和同事们喜欢,成为他人生起落的重要原因。



至道二年(996年),寇准担任参知任事,朝廷行郊祀礼,官员按惯例封赏晋级。

寇准素来与冯拯不合,于是他故意恶整冯拯。寇准把原来位次排在冯拯之后的彭惟节提到前面。

冯拯在奏章列名时却依旧把自己排在彭惟节前面。寇准训斥冯拯自行其是。

冯拯气不过,于是上书弹劾寇准专权。宋太宗很生气责问寇准,寇准要求当庭辩解。

宋太宗不想把事情闹大,于是劝寇准不要将这事闹到朝廷上,但是寇准固执己见。

宋太宗十分失望,自己找台阶让扣准下,寇准却不领情。于是宋太宗将寇准贬往邓州。

澶渊之盟时,寇准更是将他的独断专行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来当时军政属于枢密院处理,但是宰相寇准却越权策划指挥,处理军务。

最初宋真宗打算跑路,但是被寇准强拉上了前线。后来宋真宗派曹利用去和辽人谈判,对于该给辽国多少岁币,曹利用去请示宋真宗,宋真宗给的底线是一百万。

曹利用从宋真宗的行宫出来后,被寇准叫住,寇准说我们给辽国的银绢不得超过30万,否则虽有皇上的旨意,我一样把你的头砍了。把自己的意见凌驾于皇帝之上,寇准的胆子也忒大了。

虽然依靠寇准的霸气和才干,宋军打了胜仗最后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寇准的专断也使宋真宗逐渐失去对寇准的信任。

后来王钦若挑拨宋真宗和寇准的关系:“赌徒在钱快输光时,会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押上,寇准在澶渊的所为,不就是把陛下作为他的赌注吗?万一失败,陛下就危险了。”

宋真宗听了深以为然,于是开始疏远寇准。

2.言语偏激,不识大体

尽管曾经贵为丞相,寇准却没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他度量小,言语偏激,经常得罪人。

淳化四年(993年),寇准多次和枢密使张逊在宋太宗面前争论,有一次两人又在太宗面前相互揭短,惹得宋太宗大怒,把两人贬官。

寇准后来做枢密使,因为枢密副使曹利用是武人,寇准十分轻视他。有一次两人议事,由于意见不合,寇准轻蔑地对曹利用说:“君一介武夫,岂解此国家大体。”

因为意见不合得罪了曹利用,后来曹利用和丁谓勾结扳倒寇准。

丁谓十分有才华,寇准很赏识他。寇准担任宰相时,有一次官员们在吃饭,寇准不小心把汤汁滴到胡须上,丁谓马上跑上前为寇准擦拭,寇准却当众数落丁谓:“参政者,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也?”

丁谓的拍马屁的行为虽然恶心,但是寇准当众让人难堪也彻底激怒丁谓,从此丁谓和寇准决裂。

3.小事欠缺考虑,鲁莽失礼节

寇准做宰相时,对一些官员的“爵赏”缺乏严肃性,宋真宗批评他“以国家爵赏过求虚誉”。

但是大大咧咧的寇准不以为意,后来他被贬往天雄军,有契丹使团过境,寇准设宴款待,还给每个人送上礼金。宋真宗批评他“不该擅自给赐”。


寇准被贬为地方官,有一次他过生日,为了活跃气氛,寇准穿着一件绣着龙的黄色衣服,后来被人举报。宋真宗大怒对王旦说:“寇准逾制,他想造反吗?”

好在王旦为人比较厚道,急忙打圆场说:“寇准很有才干,就是有时会犯傻。”宋真宗也了解寇准的为人,知道他为人轻狂但是忠心耿耿,听了王旦这样说宋真宗才没找寇准麻烦。

4.嗜酒如命并因此误事

寇准是个酒鬼,嗜酒如命。在澶渊之战时,身负重任的寇准却经常和好朋友杨亿举杯畅饮。

在被贬为道州司马时,丁谓派人通知寇准将其再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当时寇准正在和官吏们痛饮,接受完敕命后,寇准继续开怀畅饮,不醉无归。

如果说这些豪饮还没酿成大锅也无关紧要,那么寇准晚年的一次喝酒则误了大事,也彻底断送他的政治前途。

宋真宗晚年多病,大权旁落到刘皇后手中。寇准和李迪、杨亿、曹玮等人密谋拥立皇三子赵祯为帝,尊真宗为太上皇,废掉刘皇后,杀掉丁谓和曹利用。

如此重大的事情,寇准居然在一次痛饮后将这个消息泄露出去,丁谓探知消息后,和曹利用、刘皇后密谋,上奏宋真宗,以寇准挟持太子夺权,将其罢相。之后寇准被一再贬官,乾兴元年(1022年)他被贬到偏远的雷州,彻底失去翻身的机会。第二年,在无限的忧愁悲愤中寇准病逝。


雨夜读史


作为北宋前期的宰相之一,寇准是十分有名的。他曾辅佐宋真宗多年,但晚年却被政敌逐出了权利中心,最终在地方上郁郁而终,称得上是悲惨结局。

史书记载,乾兴元年(1022年),寇准因牵扯进朝廷党争,被当权者贬谪为地方官,次年便病逝于雷州。由于他一生为官清廉,十分清贫,所以连去世后的安葬费都是朝廷拨给的。


性格刚直

可以说,寇准的结局悲惨与他刚直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直不阿,素为群奸所不容”。早在宋真宗继位初期,寇准就开始担任宰相。

当时北方的辽国接连入侵宋廷边境,可继位的宋真宗赵恒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性格懦弱,一向没有什么主见。而朝廷的大臣们又大多主张迁都,以避开辽军的锋芒。只有寇准怒斥群臣,逼迫宋真宗亲临前线,最终击退辽军,但宋真宗仍然与辽国订立了和约。此事被寇准引以为耻,其性格刚直可见一斑。


朝廷党争

不过,导致寇准最终被贬的原因还是他卷入了朋党争。过去寇准在朝廷时,就多次与宋真宗的刘皇后、奸臣丁谓等人交恶。后来,奸臣丁谓与太监周怀政争权。丁谓胜出后,便借机诬陷寇准为周怀政的同党,联合皇后刘娥将寇准贬出了朝廷,甚至一贬再贬。但不久后刘蛾临朝称制,成为当朝太后,把丁谓等人也踢出了朝廷中枢。因此,寇准、丁谓都成了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公元1023年9月,62岁的寇准在自己的任上病故。由于他得罪了皇太后刘蛾,因此并没有得到朝廷昭雪。直到10年后宋仁宗赵祯亲政,才在群臣的建议下为他沉冤昭雪,追谥其为“忠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