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哪了?最终结局如何?

来不及说再见


蜀汉前期,刘备手下名将云集,王平这类投奔刘备较晚的将领,也就没有什么表现机会,被埋没了。到了蜀汉中后期,蜀汉名将纷纷陨落,王平的机会来了,被诸葛亮所发掘,一路高歌,最终做到了安汉侯,镇北大将军的位置,统领汉中,一直到去世。

王平及其先祖世居巴西。当然,这个巴西不是南美洲的那个足球之国,而是位于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巴西郡。

215年,曹操讨伐汉中张鲁,张鲁投降,王平随族人依附曹操,迁往了洛阳。王平被曹操任命为了代理校尉,一个级别很低的军官。

219年,黄忠斩杀夏侯渊,刘备夺了汉中。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被刘备所败。王平就投降了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因为曹刘汉中大战中,最有名的一场战斗就是赵云救援黄忠的“汉水之战”,赵云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主力。《三国演义》据此进行了演义,让王平在汉水之战后,投奔了赵云,再由赵云将王平引荐给了刘备。

王平投靠刘备后,应该是跟随汉中太守魏延常驻汉中,所以,没有出现在夷陵之战,以及诸葛亮平南蛮之战中。直到228年春天,已经是王平投蜀9年后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王平才有了表现机会。

王平虽然识字很少,史书载认识的不超过十个字。但是,他喜欢听人读书,也喜欢让人替自己掌笔写书,所以,颇有谋略。王平跟随马谡守卫街亭,因为劝谏马谡,以及兵败后,聚敛士兵,吓退了张郃,立下战功,被诸葛亮所赏识。王平此战之后,被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由南蛮人组成的一支军队,王平是第一位正式统帅),获封亭侯。

王平绝对是一位善于防守的将领,诸葛亮在228年冬天的第二次和229年的第三次北伐,皆以进攻为主,王平就缺少了表现机会。到了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王平受命率领无当飞军驻守南围。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率数万大军进攻,竟不能克。后来,魏延等人击溃了司马懿主力,张郃久攻南围不下,也只能退兵防守。如果是第一次北伐时,就任命王平为主将防守街亭,估计陇右和西凉之地早已是蜀汉的囊中之物了。

王平是一位非常忠诚重义之人。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武侯病死军中,汉军撤退。魏延与杨仪相争,杨仪派王平率军拒魏延。王平长期跟随魏延防御汉中,颇有感情,不忍伤害魏延,几句话劝散了魏延的士兵之后,放魏延逃走。只可惜,魏延随后被杨仪派出的马岱追上所杀。

诸葛亮去世后,吴懿任汉中都督,统领汉中各路人马,而王平作为吴懿副将,兼汉中太守,协助吴懿镇守汉中。237年,吴懿去世,王平代替吴懿都督汉中。都督的职位要比太守相对高一级,都督可以统领太守,以及辖地的所有军队,并掌管辖地的行政大权。

238年,因为吴懿去世,蒋琬进驻沔阳,以王平为前护军。蒋琬和王平,类似于当年的诸葛亮和魏延,魏延当年是诸葛亮的前军师,比前护军地位稍微高点。243年,蒋琬因病退驻涪城,王平成了汉中一哥,升任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镇曹魏),统理汉中。此时的王平,地位要比姜维高。姜维这时候虽然是镇西大将军(镇西部少数民族),凉州刺史,可这凉州还在曹魏手中,一个虚职而已。姜维在蒋琬、费祎死之前,过得还是挺憋屈的,特别是被费祎极度压制。

244年,曹爽率步骑军十余万进攻汉中,前锋直突骆谷。当时,蜀汉守军不足三万,很多人都准备放弃阳平关等关隘,敛兵固守汉、乐二城。等涪城援军到来,再将关隘抢回。此计适合优势兵力情况下的进攻,而不利于劣势兵力下的固守。虽然姜维接管兵权后,以进攻为主,使用了此计;但是,此时的王平却根据实际情况,否定了这一计策。因为蜀军暂时没有聚集大量兵力,进行北伐的打算,所以,王平选择了继续使用魏延留下的“重门之计”,寸土必争,绝不放弃关隘后退。

王平派遣护军将军刘敏,武略中郎将杜祺,占据兴势山的有利地形,安营扎寨。同时,使用树上开花之计,虚张声势,让刘、杜二将,多树旗帜,绵延百余里,制造守军众多的假象。而王平则率军在刘、杜二将之后,把守黄金谷要隘,防止魏军分兵突袭。

魏军成功被阻于兴势山,很快就因为补给线过长,加上运输粮草的骡马等牲畜大量死亡,导致补给耗尽。而涪城和成都的蜀汉援军,也相继而至,魏军不得已,只能退兵。战场的情况,完全如王平所料,这也再次证明了王平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防守型将领。

当时,邓芝驻守永安(当年李严驻守过的地方)防御东吴,马忠驻南中,防范南蛮,而王平守汉中,抵御曹魏,三人共保蜀汉平安,素有“平安三侯”的美誉。

之后,蜀魏之间,仅仅在247年,姜维率军西进平蛮人之叛,在陇右跟魏国前将军郭淮、右将军夏侯霸打了一场洮西之战。

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嗣爵。王平去世的第二年,开始逐步迈入了姜维时代,刘禅授姜维假节,有了自行定夺的大权。

在蒋琬、费祎时期,王平为镇北大将军(注意是大将军,相当于镇军大将军级别,比镇北将军等四镇将军地位高,也比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地位高,仅低于大将军,姜维后期是大将军),同郡老乡句扶为左将军(低于王平两级),两人皆战功显赫,经常被并称。而在姜维时期,张翼、廖化分别为左右车骑将军,同样是核心主力战将。因此,时人称四人为:“前有王、句,后有张、廖”,王平位居第一,可见王平在蜀汉后期地位之显赫。

只是可惜,蜀汉后期,因为没有什么出色战果,除了姜维之外,再也没有出现类似关张马赵黄,以及魏延之类的顶尖名将。


奕天读历史


作为蜀汉后期杰出的武将,王平镇守汉中,和南中马忠,永安邓芝三人并称为“平安三侯”。身为五子良将的张郃戎马一生,所向无前,偏偏就在王平这里吃了好几次鳖。魏延叛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王平的军事才能由此可见。

据史书记载,王平最后在后主延熙十一年,大概就是公元248年这一年去世的,死因不明。


按照计算,王平死时年仅五十岁

照我个人计算,以古人二十岁弱冠成人的算法。在跟随曹操217年征汉中,王平二十岁算起,到他在公元248年死亡,王平大概是五十岁左右时去世的。

五十岁的年纪在三国平均寿命不超过四十岁来说也还算是高龄了,但王平并不是战死的,而是“寿终正寝”,从这一点来看,王平又确实短命了一点。

王平的身份尴尬,蜀汉将领也都排挤他

王平本来是益州宕渠小县城的平民,没念过什么书,家庭条件也不好,从小就寄养在同乡何家。投奔曹操之后,得到的待遇都还算不错,做到代理校尉一职。曹操征汉中失败,个人倾向于王平这时是被刘备俘获并且投降了,在蜀汉之中则是一名无党派的降将。这就导致了蜀汉各个集团里面,除了诸葛亮大力提拔之外,基本没有人待见他。

有人会说同样是降将,姜维,夏侯霸不是活得有滋有味的吗?不对,他们两个是主动来投靠,而王平是战败被俘再投降的,性质能一样吗?于禁只是被俘还没投降呢就被骂得狗血淋头,更别说王平这样不止投降还倒打一耙的了。


王平的“严谨”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王平的“污点”,所以他不得不“严谨,少言”,不敢随便和人开玩笑,一直压抑着自己。

可即使这样也还是受了不少冤枉气,马谡就很看不起他,尤其是在曹爽率十万大军攻汉川的危急关头,这时候王平已经领汉中太守,手握重权,可命令一下除了刘敏之外没有一个人听从,这样没有威势的汉中太守实属罕见。即便之后证明王平的命令是对的,可蜀汉朝廷也没对他的那些部下做出什么处理,连朝廷都不管,王平就算有多少冤枉气也只能往肚子里吞了。


王平是正常死亡,并没有什么政治阴谋

前面也说过,王平属于无党派人士,也没有过多地参与到蜀汉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之中。因为自己的克己谨言,最后五十岁而终也算是留下了一个好名声。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


一贰一橙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了汉中;最终结局是在248年去世。

王平是在军队中长大的,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也不多,大概10个左右。

东汉后期,不像现在军队中十分注重军官的文化素养;那时候,只要能打胜仗就可以提拔当军官。

但是,王平很有思想,他自己会主动学习。

王平叫人朗读历史书给他听,听过后,能够明白主要意思;

王平根据听过的历史书,发表自己的看法,都符合书中主旨。

王平写总结的时候,都是自己口述,让别人代写。他的每一篇战后总结都有深刻道理,对战争取胜很有帮助。

正因为识字不多,所以,王平很谨慎,与别人交流谈话从来不开玩笑,他担心玩笑不当造成误会。

王平最大的缺陷是轻视自己、自信不足。

最大的缺陷,也正是最大的优点:王平自信不足,所以思考很多;猜疑别人,所以,一旦信任谁、谁就是他心中的英雄、心中的偶像、心中的圣人。

王平降蜀后,最佩服诸葛亮,所以,王平的后半生就是受诸葛亮灵魂指挥而行动的,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王平在蜀汉中的来龙去脉。

听诸葛亮命令,崭露头角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王平很听话,诸葛亮便带上王平。

马谡主动要求去守卫街亭,诸葛亮想起来刘备曾经说过:马谡言过其实。

诸葛亮对马谡很不放心,希望做事稳重的大将做马谡的副将,王平愿意。

诸葛亮一再交代王平:遇水扎营、失利布阵疑兵。

马谡太任性,认为自己在兵书中学了很多知识,尤其有一条记得很牢固: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是快速取胜的法宝。

马谡率领军队来到街亭,找了一处远离水源的山头高地,打算安营扎寨。

先锋王平觉得马谡的做法,与诸葛亮的交代恰好是背道而驰。

王平不断地、反复地规劝马谡,千万不要在山上驻扎。

可是马谡坚决不听,最后把军队驻扎到山头。

曹魏大将张郃率领大军来到街亭,观看地形地势后,将马谡驻扎地山头牢牢包围,尤其是彻底切断水源。

因为王平一直对马谡的布阵耿耿于怀,蜀军离心离德,即使马谡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让蜀军齐心协力,反而导致蜀军不战自乱。

张郃对马谡军队发起进攻,势如破竹;马谡军队溃不成军,四散溃逃。

唯独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失利布阵疑军。

王平将自己率领的1000多士兵占据一处有利的位置,命令士兵大力擂鼓造势。

张郃怀疑蜀军有大的埋伏,故意诱敌,所以,不敢继续进攻。

王平抓住战机,以自己的军队为核心,把四散溃逃的蜀军聚拢起来,并且顺利回到诸葛亮军前。

诸葛亮听取败将们的汇报,根据功过进行奖惩。

马谡、张休、李盛等大将不听丞相安排,全部斩首。

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谨遵诸葛亮的部署,虽然没有扭转大局,但是,减少了损失,而且能把2000士兵安全带回军营,应该奖赏。

诸葛亮拜封王平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职位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第一次北伐后,王平是唯一获得升迁的将军,根本原因是王平听诸葛亮的话。

扛诸葛亮大旗,稳定局势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延被任命为前锋。

进军途中,诸葛亮病情越发沉重,秘密与长史杨仪等人,安排退军事宜,诸葛亮特别安排魏延在最后压阵。

诸葛亮交代:如果魏延不听指挥,随他自便。

诸葛亮死了,蜀军不敢发丧。

杨仪等人准备退兵,并且安排魏延断后压阵。

魏延十分生气。他觉得丞相死了,应该继续进军,因为还有我魏延,魏延有能力取得胜利。

魏延要求继续北伐。

杨仪坚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继续退兵。

魏延与杨仪意见冲突,两人在军中大吵大闹。

大部分将士都跟随杨仪不慌不忙后撤。

魏延带领少数亲信,快速感到杨仪大军前面的南谷口,准备用武力拦截杨仪。

杨仪命令王平上前抵御魏延。

王平心想,这是内讧,无论谁胜谁败,对蜀军都是致命的损伤。

王平知道,凭自己的能力、凭自己的威望,根本不是魏延的对手;

但在阵前,不听从杨仪的命令,将会导致更大的内乱。

王平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打仗而让魏延退却。

王平想到了诸葛亮,他要扛起诸葛亮的大旗,使得一触即发的大战、扼杀在萌芽状态。

王平打马来到魏延军前,大声呵斥道:诸葛丞相刚走不远,你们就敢胡作非为!快快回到大军之中。

将士们听到“诸葛丞相”,便纷纷从魏延身后离开,回归杨仪大军之中。

魏延看看只有自己儿子等少数几个人跟在身后,知道大势已去,便逃回汉中。

杨仪命令马岱追杀魏延。

在生死关头,王平扛起诸葛亮的大旗,不仅保住了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稳定了诸葛亮刚死、即将动乱的蜀汉局势。

王平凭此功劳,再次获得升迁。王平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并以安汉将军的身份辅助吴懿镇守汉中,不久,晋封为安汉侯。

王平成为蜀汉后期独当一面的重要大将,并且正是王平,有延续了蜀汉江山。

用诸葛亮计策,延续江山

蒋琬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三万汉军镇守汉中。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16万魏军进攻汉中。

面对5倍于自己的强敌,大将们都很惊恐,有人建议暂时放弃重要的隘口,单独守卫城池,等援军到来,再一起去把关隘强夺回来。

王平不同意他们这种冒险做法。

王平分析:援军赶到汉中,需要行军1200里;魏军占据关隘,汉中就保不住了;汉中失守,蜀汉政权就会很快被消灭。

王平继续分析:派遣刘护军、杜参军把守兴势;我率军作为后盾。我的军队机动灵活、根据形势需要可攻可守。在这段时间中,魏军进攻不会太顺。

王平说:在我们抵挡不住的时候,援军正好赶到,前后夹击,可以打败魏军。

王平的这次作战风格,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作风:布阵疑兵、稳中求胜!

前军在兴势守卫期间,王平的军队在后方运行,让魏军看到,蜀军好像有大军埋伏。

魏军当然不敢急功冒进。

王平率领的蜀军,终于赢得了宝贵的后援时间。

按照王平的计策,魏军正在犹犹豫豫的时候,蜀军的增援部队接连不断赶到兴势。

受到不同方向进攻的魏军,很快被打败,狼狈逃回。

后来还有反例,验证了王平完全正确。

王平已经掌握了诸葛亮军事思想的精髓,即使诸葛亮在世,也只能使用这样的计策。

兴势大捷胜利后,蜀汉政权继续存活19年。

王平用上了诸葛亮的计谋,延续了刘家的蜀汉江山。

248年,王平年老去世,他的儿子王训继承爵位。

王平一生平稳、谨慎、善学,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岳飞的飞


王平字子均,原先是曹操手下校尉,汉中之战时投靠刘备。由于王平是个文盲,大字不识几个,所以他平日为人低调谨慎,不善言谈,但这不影响他成长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

王平是巴西宕渠人,他年幼家贫,被寄养在外祖父何家,所以又名何平,长大后才改回本姓。曹操征讨汉中张鲁时,王平和同郡的少数民族归附曹操,随他们迁移到洛阳,被任命为代理校尉。

刘备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后,王平随曹操来汉中抵御刘备,因战败而归降刘备,后因军功和谨慎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等职,开始在蜀汉军中崭露头角。

到诸葛亮北伐时,王平已经成为蜀汉军中的中坚力量,诸葛亮因其谨慎持重,被任命为副将随马谡镇守街亭。

在街亭之战中,王平一直规劝马谡,但遭到马谡的无视。虽然街亭最终失守,但王平带领的兵马非但完好无损,还迟滞了张郃的进攻,为蜀军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因此王平被诸葛亮任命为参军,统领精锐的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街亭一战可以说奠定了王平在蜀军中的地位。

此后王平又在北伐中屡建奇功,深得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发生火拼。王平以大局为重,凭一己之力遣散了魏延兵马,制止了更严重后果的发生。而魏延最终兵败被杀。

魏延死后,王平辅佐吴懿镇守汉中,不久兼任汉中太守。237年吴懿去世后,王平正式都督汉中,成为蜀汉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得到蒋琬的重用。

244年,曹爽发兵十万进攻汉中,王平沉着应对,固守兴势,最终和费祎前后夹击大败曹爽,这是王平一生当中最经典的一战。汉中在王平的镇守下固若金汤,王平因此和镇守永安的邓芝、镇守南中的马忠各保一方平安,被人们称为“平安三侯”。

248年,王平病逝于任上,其子王训承袭了爵位。直到蜀汉灭亡时,当地百姓还在称道王平的功绩“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


石头说历史


《三国演义》中的王平,起初时曹操手下的将领,因受到徐晃的排挤而投降了赵云。后经赵云推荐,为刘备所用。

之后,王平跟随诸葛亮四处征战,打过孟获,守过街亭,参加过北伐,是蜀国后期的活跃人物。

历史上的王平,与演义中的描写大致相似,但也有细微不同。

王平,巴西郡宕渠人,从小寄养在外祖父何氏家,又叫做何平,后才改回本姓。

建安二十年(215年),巴西郡七姓夷王归附曹操,王平也跟随迁往洛阳,被任命为代理校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时期,王平跟随曹操与刘备作战,曹操战败后,王平投降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北伐,王平跟随出征。

当时,马谡奉命驻守街亭,王平为马谡军先锋。期间,王平对马谡舍水上山的行为进行过规劝,马谡刚愎自负从而导致大败,损失极为惨重。

这期间,王平率领千余人兵士鸣鼓自持,摆出疑兵计,让张郃误以为后面有伏兵而不敢追击。王平顺利将败军引导统一起来,得以顺利回归。

街亭之败,导致诸葛亮这次北伐的大好形势全面崩盘,事后,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等人被诛杀,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被夺。唯独王平因为临危不乱,将部队带回,诸葛亮拜他为参军,统领蜀国的王牌军队无当飞军,之后,又将他提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次出祁山北伐,派遣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派了张郃进攻王平,王平能够坚守阵地,让张郃难以前进。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又一次出兵,同年8月,诸葛亮病死,大军退还时,魏延因与长史杨仪矛盾,致使军中不稳定。王平奉命进攻魏延,魏延手下兵士被王平遣散,兵败后被马岱所杀。

同年,王平升任为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同时又兼任了汉中太守。

建兴十五年(237年),王平代替吴懿驻守汉中,进封为安汉侯。

延熙元年(238年),王平被召回大司马府,出任了大将军蒋琬的前护军。

延熙六年(243年),王平又被任命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仍然驻守在汉中。

延熙七年(244年),曹爽带领十多万人马进攻汉中,王平当时手中兵力只有三万,手下将领们建议放弃关隘,等待涪城的援军到来。王平却是认为,不能放弃关隘,否则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应该据守,等待援军到来。

按照王平的部署,结果,正如他所料,魏军难以前行,援军到来,魏军被击退。

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去因病世,他的儿子子王训继承了爵位。

当时蜀国王平地位不低,声望很高。

时人称之为 :“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

王平在汉中,抵御曹魏,马忠在南中,抵御南蛮,邓芝在永安,抵御东吴,三人成为蜀汉边境平安的保障,因而有着“平安三侯”的称呼。

王平因为从小在军队中长大,文化水平很低,认识的字很少,写都不会写,但是由他口述,他人代写的书籍,还是很有条理的。而且他让人读史书,自己旁听,基本上能够明白其中大义,更能说出个一二。

王平为人较为端庄严肃,从不和人开玩笑,他遵守法度,极为严苛,但就是有一点不足,性情较为狭隘多疑,为人自轻。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王平原是曹操帐下的一位代理校尉。也不知道为什么王平这位日后位列蜀汉“平安三侯”之一的大将,居然被擅长识才用才的曹操给忽略掉了。所以在曹操麾下效命之时,王平并没有受到重用,可谓是郁郁不得志。也就是如此在219年曹刘汉中之战的时候,渴望建功立业的王平眼见在曹操这里已无出头之日,就索性投降了刘备。



当然初到刘备的阵营,又乃是降臣,所以刘备断然不会给他一个重要的位置,也就只给了他一个牙门将、裨将军的职务。而且说实在的,此时的刘备完全就是兵强马壮的主,麾下云集了张飞、关羽、黄忠、马超、赵云等一批一流武将,重要位置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王平来坐。



也就是如此,在“街亭之战”之前,王平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官职也一直都是在裨将军这个位置上。直到公元228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重视。在这一年,王平因在马谡遭遇街亭之败的时候,凭借着手中千名兵士故布疑阵,让进攻街亭的魏国大将张郃不敢再进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诸葛亮的大军免遭受到更大的损失。



从这一战之后,因王平在此战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于是开始被诸葛亮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也就是在这一年,王平被拜为参军,并负责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自此之后,王平成为蜀汉军队中最主要的一位将领,是为“中流砥柱”。



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围祁山,王平奉命镇守南围。而在这里王平成功阻止了魏国大将张郃对于南围的觊觎之心,从而在侧面保证了诸葛亮大军的安全。公元234年,王平瓦解了魏延的叛乱,之后魏延兵败被杀。同年,因功被升任为安汉将军,并协助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



公元237年,王平镇守汉中颇有功绩,被进封为安汉侯。再加上吴懿的病逝,王平被就地任命为汉中都督,负责汉中的一切事务。公元238年,因蜀国欲联合吴国攻打魏国,汉中一应事务归尚书令蒋琬管辖,王平被蒋琬召到大司马府,任前护军。



公元243年,因蒋琬病重,汉中的控制权重回王平的手中,同时王平被晋升为镇北大将军。而就是在重新掌控汉中的次年,一件大事让王平得以名流青史。公元244年魏国曹爽专权,曹爽为了能让众人信服于他。于是就亲率十余万步骑大军进攻汉中,而此时蜀国在汉中的兵力只有不到3万。



因此在汉中的蜀将都劝阻王平“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大意就是“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集中所有的兵力固守汉、乐二城,然后等待援军的到来”。

但是王平并没有听他们的,因为他知道一旦放弃这些关隘,那数十万曹军就可长驱直入。到时候即使曹军不进攻,围也围死他们了,而且即使能够驱赶曹军出汉中,但是那些关隘曹军不见得为放弃,如果这样必成大患。再加上援军远在离汉中一千余里的涪城,等到他们来的时候,恐怕整个汉中都被占了。



所以基于此,王平就与众将说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意思就是“不应该固守待援,应该先由刘护、杜参守住魏军必经之地兴势,然后我为后应。这样如果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就可以亲自率兵援救,而一旦兴势守不住,我也可从中策应。这样就可以牵制住魏军,然后涪城的援兵可以有足够时间过来。”



最终也就是在王平这样的安排下,汉中三万不到的军队就硬生生顶住了曹爽十余万大军数日的进攻。最后等到涪城的援军赶来之后,王平就与涪城的援军一起击溃了曹爽对于汉中的入侵。此战最终让王平名震天下,被誉为“当世名将”,同时蜀汉也开始流传着“平安三侯”的故事。

自此一战,魏国再不敢侵入汉中。汉中也在王平的打造下,变得更加的牢固,正所谓“虎卧北境,键闭剑门。”,当时蜀汉君臣都认为只要有王平在汉中一天,汉中可保无忧。但是正当王平功成名,欲为蜀汉再立不世之功的时候,可惜天不遂人愿,在“汉中之战”后的第四年,也就是在公元248年,王平因病去世。



而后随着王平的去世,汉中的事务并交由胡济接任。但胡济这位汉中都督却远远比不上王平,当年姜维北伐曹魏的时候,就是因为胡济的贪生怕死,才导致姜维大军被邓艾击溃。再这之后,曾经王平所制定的汉中防御策略,被姜维改变,由原来“各围戍内留重兵抵抗、御敌汉中之外”的策略,变成了“诱敌深入,退守汉、乐二城,然后采用游击战搞垮魏军,最终一击必杀”的策略。



而就是这样的策略,最终让魏国的钟会轻取汉中,并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试想,如果此时的王平还在,或许汉中就不会改变防御策略,而汉中不改变策略,再加上王平的存在,钟会绝不会那么轻松的取得汉中。而汉中不失蜀汉则无忧矣,也就是如此或许蜀汉就能多活几年啊!


澳古说历史


王平是蜀汉后期功不可没的一员大将,事实上也是诸葛亮第一军事接班人,姜维还得排在他的后面。

街亭之战显身手,成为诸葛亮倚重的大将

王平是在汉中之战时与徐晃不和而投降刘备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王平随马谡守卫街亭,阻挡魏军的援军。马谡舍水上山,王平苦劝无果,只好请求带着本部兵马驻扎在山下。魏军主帅张郃到街亭后,立即派兵切断蜀军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郃命令乘势进攻,结果蜀军大败,街亭失守。

面对漫山遍野的魏军,王平镇定自若,指挥着本部仅有的一千多人虚张声势断后,竟然让张郃这位魏国名将迟疑不决、不敢来攻。于是王平收拾败军徐徐而退,避免了全军覆灭。而后王平将散落在街亭周边的士卒收拢,将此战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街亭失守导致蜀军全盘皆输,诸葛亮只得忍痛退兵,为正军纪将马谡斩首,又自贬三级。而王平因在街亭之战中的不俗表现,被拜为参军,统领王牌部队无当飞军,进位计寇将军,封亭侯。

守南围独战张郃而不败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发动北伐战争,在击败郭淮、费耀后,诸葛亮趁机抢割了上邽的麦子,然后退守卤城。此时王平奉命驻守南围,司马懿派遣张郃进攻南围。

王平与张郃再次在战争相遇,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战斗。虽然张郃兵力占有明显的优势,但王平跟上次街亭一样十分镇静,指挥守城军民打退了魏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张郃见南围无法攻下,只得退兵。

武侯遗命重用王平,王平守护汉中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建兴十二年(234年),蜀军再次北伐。八月,诸葛亮因病,对杨仪吩咐道:"王平、廖化等皆为忠义之士,久经战场,多负勤劳,堪可重用。"不久,诸葛亮病逝,蜀军缓缓退兵。

魏延却在军中作乱,王平率部驱散了魏延手下的士兵,魏延见大势已去只得逃走,后被杀死。

此后王平随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吴懿死后督汉中直到去世(248年)。

驻守汉中期间,王平深得诸葛亮在世时的教诲,依法而治郡,将汉中管理的井然有序,商贸繁荣,男女布野,农谷栖亩。

蜀延熙七年(244年),魏帝命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余万从洛口进攻汉中,当时汉中守军不满三万,蜀军顿时乱作一团,将领将都不主张出战,只有王平力排众议,提出了防御计划,并主动出击占据兴势山,最终击退了魏军,让汉中转危为安。


实史求是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由于战术安排失误,蜀军大败,本人也因此变得声名狼藉,最后落得个被斩的命运。不过,街亭之战,蜀军也并不是全无收获。有一个人,却在这场大战中脱颖而出,扬名后世。这个人就是王平。

(王平剧照)

之所以说王平在街亭之战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这场大战有两个重要的亮点:

一是当马谡布阵在山上的时候,王平反复提醒马谡,这样布阵是不好的,万一被魏军断了水源,蜀军就不战自溃了。但是马谡不听。结果正和王平预料到的一样,魏国果然先断蜀军水源,在蜀军中制造慌乱,最后蜀军因此落败。

二是蜀军大败,死的死,逃的逃,基本上可以称得上全军覆灭的时候,王平却带着他手下一千多人,毫发无损地回到蜀军大本营。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在蜀军慌乱溃败的时候,他让士兵鸣响战鼓设疑兵。魏将张颌以为有埋伏,不敢贸然进攻,这给王平留下了机会,王平得以安全撤退。

王平遇事冷静,同于精于谋略。说起来,这样的人,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蜀国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后期无大将。既然如此,为什么诸葛亮不拜王平为大将,至少让他当一个先锋将领,在北伐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当然了,也不能说诸葛亮不重视王平。街亭之战后,王平因为表现优秀,被诸葛亮拜为参军,让他统领无当飞军。无当飞军是由南方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一支军队,彪悍无比,也算是蜀军中的一支劲旅。不过在整个诸葛亮北伐期间,王平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没有突出的表现,也说明王平并没有被委以重任,没有更多表现的机会。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去世后,王平先是被封为后典军、安汉将军,辅佐刘备大舅哥吴懿镇守汉中。后来,吴懿去世后,王平终于得以独自守护汉中。也就是说,王平并没有被安排到前线去打仗,只是起到一个防守的作用。

当然了,在防守方面他还是比较称职的。后来,魏国曹爽上台,想要和司马懿争夺权力,率领十万大军前来进攻汉中。王平当时只有三万人,不过他处置得当,守住了汉中,最后安全等到费祎带着大军前来救援,解除了汉中之围。

此后,在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便这样安然(当然也可以说“黯然”)地去世了。

总之,王平的一生,显得有些平淡,似乎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大作用。那么,王平为什么没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王平出生不够正。

王平本来是魏军将领,在跟随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的时候,被刘备俘虏。这样一来,他就成了蜀军将领。他这样一个出生,让蜀国不敢给予他更大的信任。如果给予了更大的信任,万一他和魏国发生眉来眼去的事情,对蜀国来说,是灾难性的。

(曹操剧照)

二是王平文化素养差。

王平不识字,也没读过什么兵书、历史书之类。他在打仗上所使用的那些计谋,对战场形势的判断,都是出于一种直觉。尽管王平的大都是对的。但是,光凭直觉打仗,那是很危险的。再说了,一个不识字的主帅,连军书都读不了,连奏章都不会写,他怎么指挥打仗呢。

三是王平性格有缺陷。

在《三国志》中,陈寿曾评价王平,说他“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说的是王平性格狭隘,不信任别人,同时又经常自轻自贱。

王平这样的性格,确实不是一个大将的风度。事实上,虽然在街亭之战中,王平一战成名,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平当时确实犯了“性狭侵疑”的毛病,就是他没有严格执行马谡的策略。马谡在山上列阵的方式,确实有“不近水源”的毛病。但是,同时也说明,马谡这是在搞“背水一战”,是想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情况下,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副帅的王平缺乏执行力,可以说,也是马谡最终没能打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平不信任别人,但同时他又“为人自轻”,那就缺乏一种敢作敢为的作风了。这样的一个人,确实也不太适合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工作。

总之,出生、学识、性格三样缺陷,便限制了王平取得更大的成就。


张生全精彩历史


早期的经历

三国后期蜀汉大将王平,早期在曹操的顶级大将徐晃的账下效力,徐晃被称为当时的“周亚夫”,周亚夫大家都知道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也是汉朝元老周勃的孙子,曾帮助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素有以治军严厉而闻名。


徐晃就是这样一个人,但他也是名不副实吧。由于王平是刚开始参军,还没有经验,又在徐晃账下,多少对他形成严谨的做事风格有些影响。


当初徐晃在汉中与刘备交战时,拜王平为副将,跟随徐晃出战,他曾要效仿韩信背水一战,王平是百般劝阻,最后,应没有采纳王平的建议才战败,王平被俘。


初次施展才华

王平被俘之后,成为蜀军一名降将,因此,他更加的小心谨慎,生怕被人抓住把柄。


后王平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王平当时为马谡的先锋,马谡舍水上山,乃是失宜之策,王平连连劝阻马谡,马谡自认为饱读兵书,怎么听一个没有念过书的人的话,果然,后被魏将张郃断了水源,随后马谡军惨败,士卒离散。唯有王平所部千余人鸣鼓自持,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于是王平将诸营军士统一起来,率领他们平安归还。


事业的顶峰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前锋已到达骆谷,当时汉中守兵不到三万,大家都以为不能胜,而要求退守,唯独王平不以为然,他说:“不行,汉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魏军若是得了阳平关就会成为祸患,应该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我为后拒,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就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当时军中多有疑惑,唯独刘敏赞成王平的意见,于是就按王平的计策行事,涪城诸军以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被击退,正如王平所料。


此三件事,即能看出王平绝非一般的将领,他行事小心谨慎,有条理,虽然没有念过书,字也不是几个,但说话办事却比那饱读兵书的人强太多了。然而,在三国后期,昔日人们的那种意气风发以全然不在,也不是唯人才是举的年代了,所以,王平这样的大将最终没有得到重用。侧面反映了为什么三国最后的局面,让司马家夺了天下。


国内外简史概述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王平,蜀国后期平安三侯之一,确实是蜀国后期独当一面的大将,无当飞军统领,深得诸葛亮赏识。最终结局就是替蜀国镇守汉中,防备魏国,把持蜀国北大门,多次击退魏国大军。累功被封为安汉侯,公元248年,安然去世。浮人对于这个人还是颇为感兴趣的,介绍一下他。

与姜维一样的出身

王平何年出生,我们不可考究,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就是今天四川渠县。所以王平对四川还是有感情的。为什么这么说,公元219年,王平随曹操参与汉中大战,夏侯渊定军山大败,曹军大势已去,王平投降刘备。为川蜀之将,等于就是回归故土了。与姜维(天水中郎将)一样同为曹将,后来降蜀,成为蜀国后期柱石之臣。

街亭一战成名

街亭之战不是诸葛亮的败笔吗?世人都知道马谡纸上谈兵,失去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那王平为什么在这里一战成名。确实王平的光辉生涯也就是此战开始的。街亭作为当时北伐要塞,诸葛亮派马谡去镇守,放心不下就派稳重的王平协同镇守。

王平起先劝谏马谡不要在山上扎营,要在大道上筑起要塞,马谡不听,结果被魏将张郃切断水源,马谡军大败,兵败如山倒,唯有王平率领本部人马,迅速招揽溃兵,稳住阵脚,并组织反击,张郃以为蜀军有埋伏,退兵而去,避免的战争的进一步恶化。可谓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从而深得诸葛亮赏识,拜参军,封亭侯。

平安三侯,安然逝去

王平此后多次随诸葛亮北伐,颇有战功。魏延作乱,王平率军击败魏延,马岱杀之,稳住了局面。

平安三侯这个说法怎么来的。马忠守南安,防备南蛮。邓芝守永安,防备东吴。王平则是驻守汉中,抵御曹魏。平安三侯,三面御敌,维护蜀国安定。

镇守汉中十四年,多次击退魏国的进攻,守住蜀国的北大门。

浮人结语

王平朴实鲁钝,有大将之风,兼有大将之谋略。如猛虎一样卧于蜀国的北大门,镇守十四年,魏国始终没有攻破。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寻找什么,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