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為什麼?

秉燭讀春秋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為什麼?(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此人名叫張昶,是宛平人,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他的經歷頗為奇特,他本是元朝的戶部尚書,作為大元朝的高官,長期定居在大都,和朱元璋素無來往,一次偶然的出使任務,將他和朱元璋的關係糾集在了一起。

元朝末年,各地義軍突起,四處狼煙,元順帝看到武力鎮壓效果不明顯,於是就聽人建議,採取懷柔政策,打算招安各地的義軍,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元順帝選了幾個能人帶著幾個使團,去招安各股義軍。

招安不成被反招安

張昶就帶領著一支使團,首先去見浙東義軍領袖方國珍,結果方國珍一點面子不給,折騰了半天毫無進展,沒辦法,張昶只好去招安朱元璋。

此時兵荒馬亂,盜匪四起,這麼遠的路,想要安全到達談何容易,張昶靈機一動,就把隨從們扮做發喪的隊伍,披麻戴孝,將符節和文書、財寶放進棺材,一路走、一路哭,竟然順利到達金陵,見到了朱元璋,朱元璋聽說他是抬著棺材來的,對張昶的智謀所震撼。

只不過,此時的元朝已經分崩離析,馬上就可以瓜分大元的天下了,朱元璋當然不想招安。

張昶沒搞定朱元璋,朱元璋倒是看上他了,朱元璋早就聽說張昶這個人很有才能,“昶有才辯,智識明敏,”而且擔任元朝的戶部尚書,是一個治世良才,自己開疆拓土、開闢新朝代,這樣的人才不可多得。

朱元璋就軟硬兼施,威逼利誘,死活不放人,非要留下張昶,跟著自己打江山。張昶遇到朱元璋這個潑皮出身的草莽影響也是沒有辦法,再說了,招安不成,回去也交不了差,走出京城轉了一大圈,張昶也發現,元朝是氣數已盡,覆滅是不可避免的,自己不能把一家子都交給朝廷。

朱元璋授予他參知政事之職,留為己用,此人果然有才,他“凡國家制度,多出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朱元璋很是器重他,讓他主修《大明律》。

戶部尚書的怪癖

張昶有一個怪癖,就是總穿舊衣服,身上有洞了就補一補,從來不穿新衣服,朱元璋獎勵他金銀綢緞,他也從來不接受,這讓從小就痛恨貪官的朱元璋非常欣賞,認為他是“清官之首”,非常信任他。

但是劉伯溫卻對朱元璋說此時非常危險,必有反意,不可重用,朱元璋對張昶非常看重,認為劉伯溫的話言過其實,甚至是嫉妒張昶的才能,所以,他對劉伯溫的話沒有上心,仍然非常信任張昶。

但張昶的處境非常尷尬,走吧,使命沒有完成,回去也無法交代,而且朱元璋也不讓他走,還竟讓張昶的上級多關心關心這個大賢人,在中書省,張昶和楊憲、胡惟庸關係最好,經常向他們傾訴。

身在明營心在元

劉伯溫猜的非常準確,張昶對元朝無比的留戀,他飽讀史書,受元朝恩惠極重,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根本不願意為朱元璋這樣的“草寇”效力,現在被情勢所迫,逼不得已才留下來,《元通鑑》也記載他“心不忘北歸”,時刻總想返回北方元朝。

張昶不願穿新衣、不接受朱元璋的賞賜,就是一種懷舊思想在作怪,他這種忠於元朝的思想總是一不小心就暴露出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元朝的擴廓帖木兒部隊打了一場勝仗,立即來了精神,隨口和要好的同事說:我要是回到北方去的話,仍不失榮華富貴呀!

願望不能達成,張昶便悄悄給朱元璋搗亂,他給朱元璋上書,天下大局已定,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將軍們去搞定吧,人生苦短,應該及時享樂,朱元璋非常吃驚,這不是讓我當秦二世嗎,這傢伙簡直就是趙高呀,於是就把張昶的上書給燒掉了。

在討論即將開國的大明朝用什麼法律時,大臣們各抒己見,很多人認為國家初定,應該用輕典治新世,薄賦輕徭,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只有張昶獨出己見,主張重典治亂世,要實行嚴刑峻法,“破兼併之家,行厲民之術”,總是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朱元璋變成一個昏君暴君,敗壞形象,失去民心。

張昶這一招很厲害,朱元璋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如果不是頭腦清醒,差一點就上當。

常常焦慮不安的張昶終於病倒了,他的好朋友楊憲非常“關心”的上門探望,楊憲東瞅瞅西望望,忽然發現張昶寫的家書放在桌子上,趁張昶不注意,偷偷塞到懷裡帶走了,然後直奔朱元璋那裡。

這究竟是一封什麼信呢?原來,明朝大將李文忠攻破杭州,抓了一批元朝的官兵,《國初群雄史略》記載,張昶利用職務之便,私自放走這些戰俘,還寫了一封家書,打算讓這些戰俘帶走,“以國事陰通”,向元朝洩露朱元璋的軍情國事,這簡直是徹頭徹尾的間諜罪,而這封“家書”被楊憲偷走了,朱元璋大怒,立即拘捕張昶。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朱元璋依然看重張昶的才華,還捨不得殺他,《明太祖實錄》記載“王始惜其才,猶欲活之”,打算留他一條命,就派人審訊張昶,只要是張昶肯低下頭認個錯,活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卻一言不發,閉目等死,面對獄吏的審訊,提筆寫了八個大字,讓獄吏轉交朱元璋。

朱元璋拿到一看,原來是“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個字,朱元璋氣的牙根疼,對李善長說“我被他愚弄了這麼多年,太可恨了,叫人把他的骨頭打碎,扔到河裡去!”《國初事蹟》記載,“碎其骨,投之於江水”,這才算出了一口惡氣。

張昶作為一個能吏,忠於元朝,但是他不識時務,把腐朽透頂的元順帝奉為明主,白白成了元朝的犧牲品,死在明朝開國的前期,真是讓人痛惜!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同樣一個人,朱元璋看他是清官,劉伯溫看他是禍根,最後朱元璋果斷地殺掉了他,這個人是誰呢?


他便是張昶!

張昶是元朝末期的戶部尚書,在元朝混得風生水起,小日子過得很滋潤。可是因為一系列的原因被朱元璋收編,然後在明初成為了大明的戶部侍郎。之所以太祖能夠欣賞他,這是因為此人確實是有兩把刷子,不僅把明朝的戶部治理的是穩穩當當,而且還為人謙和,做事嚴謹。


有一次太祖在朝中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他破舊的衣服,隨即就對這個人大加的讚賞,並直誇此人身為戶部的一把手,居然還如此的節儉,簡直就是國家之幸,在誇獎結束後,太祖還非常客氣的對他大加賞賜。

一般說來,自己的大臣穿著舊衣服生活節儉,作為皇帝應該是比較高興的。


只不過題目中所說的這個人也就是張昶,事實上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劉伯溫識破了他的居心,然後在朱元璋心裡給他埋下種子!所以最終勸朱元璋殺了他。


那麼劉伯溫為什麼說:“此人留不得”?


但是張昶這個人雖然在替朱元璋工作,但是他卻是效忠元朝的。關鍵是這人也從來不諱言自己是元朝的忠臣,趁著職務之便,和元朝書信往來,老想著回北方。


其實這或許也不能怪張昶,畢竟人家家在北方(宛平),在元朝的官職也不低,原本老婆孩子熱炕頭,出一次差,被你老朱給扣了,純屬意外。


但是這邊廂,朱元璋剃頭挑子一頭熱,一心想收服張昶,想讓張昶從內心裡願意給自己幹活。所以也經常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筵,經常賜金銀綢緞給張昶。這讓朱元璋的好兄弟們看得眼紅不已。


但是這位張昶生在福中不知福,整天穿著一身舊衣服。這個橋段大家應該非常熟悉,


但是朱元璋卻認為,“人才難得啊。”你看到底是元大都來得,不但有學問,而且為官清廉,這是個好官。如果官官如此,我老朱豈不是有福了?這邊廂,差點要號召百官向張昶學習了。


此刻劉伯溫卻說話了,“此人留不得。他這是在給元朝守節呢。”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的發生了:


《大明律》編纂與適用在法律方面使用輕典,還是使用重典上,張昶和其他人發生了衝突。

張昶主張用重典,所謂亂世當用重點典;

但是劉基等人認為此刻要發展,就要繼續籠絡別人,就要輕刑法。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立場不同而已,本質上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張昶的悲劇也就開始了。

“勸上重刑法,破兼併之家,多陳厲民之術,欲 上失人心,陰為元計。”

有了劉基等這樣的話之後,朱元璋會更信誰的?當然是劉基的,因為在朱元璋的心理,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那便是“趙高”。他認為張昶這是在學趙高。


當時張昶臥病在床,楊憲前往探視,突然得到一份張昶私通元朝的信,立刻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後非常生氣,命令大都督府審問張昶,張昶再信的背後寫了八個大字。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元至正27年6月,朱元璋認為張昶“是無法被再教育”的對象,於是下令誅殺張昶。


“伴君如伴虎”,尤其伴朱元璋的“君”,就更加了。


當劉伯溫讓朱元璋對張昶埋下懷疑種子時,他便已經在心裡有了某種認定。在這種認定下,不管他做什麼,就都可以被作為那種認定的論據。


總結:元朝歸降朱元璋的大臣張昶,本是一位連衣服都捨不得換、經常穿破衣的清官,可因為朱元璋的“懷疑種子”,他這個優點竟也成了他被誅殺的理由之一。


路之意


大臣衣服舊了不換,破了打個補丁繼續穿,皇帝賞下來的金銀綢緞也是能不要就不要,推不了就堆在家裡也不用。這是什麼人?這是典型的清官呀,是清如鏡,明如水的好官。

這件事發生在貪腐成風的明洪武年間,簡直就是不可思議。但是這件事還真的就發生了,這個大臣名叫張昶,是原來元朝的戶部尚書,有一次奉旨到南方見朱元璋,因為足智果敢,謀略出眾,被朱元璋留在了南京,還給了個參知政事的官,讓他幫著參謀國事。

按說張昶人又有才,又特別清廉,他應該是朱元璋最需要的人才,也是朱元璋最喜歡的人才。但是張昶卻在最後被朱元璋給殺掉了,殺張昶的建議是誠意伯劉伯溫提出來的,而劉伯溫要求朱元璋殺張昶的原因居然是因為他那一身破了都不肯換掉的舊衣服。為何?

朱元璋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而劉伯溫卻看穿了張昶的內心世界,那就是張昶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土,他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呀!劉伯溫是什麼人?民間都已經把他神化了,說他“神機妙算,前知八百年,後知五百載”,大明江山能夠建立起來,劉伯溫有一大半的功勞。

他發現張昶不僅是破衣服不肯換,有些做法也是極不正常。例如,當時元朝勢力還在,大都還沒有攻破,張昶卻寫了很多文章,都是給朱元璋歌功的。並且還上表勸朱元璋,說天下幾乎已經差不多定了,剩下的一些小地方,交給大將們去打就行了,皇上您可以安心享受後宮幸福生活了。

朱元璋不是那種安樂享受的帝王,但是他也沒有往太多的地方想,劉伯溫知道後,馬上意識到張昶居心不良。

緊接著張昶又勸朱元璋,亂世要用重典,對普通百姓要狠一點,當時國家殘破不堪,百姓急待休養生息,重典之下,豈不是要激起民變麼?朱元璋沒有聽。

但是他對這個張昶已經有所不滿,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讓張昶徹底丟了性命。

那是在天下基本平定之後,朱元璋想把張昶放回去,既不能大用,留著也就沒有意思了,只要他沒有二心,放回去也就算了。但北邊,詢問自己的家人在何處。身著破衣,欲效法當年蘇武在北海牧羊,以表決心。可偏偏書信最後落在了朱元璋的手裡,再加上劉伯溫的一番話,讓朱元璋最後定了殺張昶的決心。

對於朱元璋來說,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二心的人呆在身邊,公元1367年6月,張昶還是穿著那身從元朝帶來的的破衣服,被殺了頭。劉伯溫倒是看穿了張昶,最後要了張昶的命。可是他自己卻沒有沒有看透朱元璋的心思。1375年5月,劉伯溫被胡惟庸毒殺,但這是否是朱元璋的授意呢?已成千古難解之謎。


參考資料:《明史·張昶傳》《明太祖實錄》


小小嬴政


在胡軍主演的電視劇《朱元璋》裡面,有一個叫做呂昶的老頭,相信看過這部劇的人應該還有些印象。

在劇中,他因掌握楊憲的罪證,反遭楊憲陷害,結果快70歲的他,被髮配到邊關玉鋒臺,還在途中險些被楊憲同黨所殺,幸好劉伯溫和朱元璋聰明,料到楊憲的詭計,於是救回呂昶。 後來呂昶還強烈反對朱元璋廢除丞相制。

在正史中,呂昶這個人雖然並不存在,但他的諸多事蹟卻是真實的,他的歷史原型叫做張昶,也就是這個題目中的主人公。

張昶原本是元朝的戶部尚書,朱元璋當時還只是吳王,有一次張昶奉元廷之命,南下到應天府招降朱元璋。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正處於事業的起步階段,所以非常愛慕和珍惜人才,只要有本事的人,他恨不能都挖到自己的身邊留用。

當張昶來到應天府後,朱元璋通過和他交談,發現張昶是個非常有本事的人,不僅對天下兵馬錢糧瞭如指掌,還熟悉各種律法制度。

於是,朱元璋就直接將張昶扣留在身邊,並且對他是百般拉攏,後來朱元璋在南京開國立號建立明朝時,還授予他參知政事的官職,讓他參與明初各種律法制度的設計,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明律》。



但是,張昶內心裡還是不願意臣服朱元璋,雖然他也是勤勤懇懇的為朱元璋工作,但他的心卻依然還是效忠元朝,甚至他曾多次公開說自己是元朝的忠臣,並且他還趁著職務之便,多次元朝書信往來,想著有朝一日回北方。

當然,這也不能怪張昶,因為他的父母妻兒都在北方(宛平),元朝對他又非常好,而他又是被朱元璋強行扣留。更重要的是,當時朱元璋才僅佔據江南之地,元朝還並沒有呈現出要滅亡的跡象,張昶自然找不出要效忠朱元璋的理由。

但問題是,朱元璋卻還是一門心思想收服張昶,想讓張昶從內心裡心甘情願給自己幹活。所以他對張昶那真是好得不能再好,總而言之,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筵,各種金銀綢緞賞賜不斷,一度讓朱元璋的好兄弟們看得眼紅不已。

然而,這位張昶卻是絲毫不為所動,仍然每天穿著他原來的破舊衣服。對於這個情節大家應該很熟悉,因為在《三國演義》裡,關羽在歸降曹操後,也是這樣對待曹操給他的各種賞賜。不過,當時朱元璋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以為張昶是因為為官清廉才如此。

於是,朱元璋就連誇張昶真是難得的清官,甚至打算號召百官向張昶學習。這時,劉伯溫就告訴朱元璋:“此人留不得,他這是在給元朝守節呢!”但朱元璋卻不願意相信,畢竟他對張昶這麼好,即便再冷的心也該捂熱了吧!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的發生,徹底改變了朱元璋的想法。當時,元朝大將王保保將中原的紅巾起義軍盡數剿滅,張昶便偷偷和他的親信說:“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同時,他還暗中使人上書朱元璋,為朱元璋歌功頌德,又勸朱元璋應及時享樂。

當朱元璋看到這些張昶勸他及時享樂的奏摺時,心中真的是被傷到了。因為,朱元璋是將張昶當成是國士對待,但張昶卻把朱元璋當成是秦二世來糊弄,所以喪心之下的朱元璋就對劉伯溫感嘆:“張昶的行為,簡直就是趙高做派!”

這個時候劉伯溫又建議朱元璋殺掉張昶,但朱元璋還是於心不忍,所以還是沒有追究張昶的責任。但是,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件事,終於讓朱元璋動了殺心。

當時,張昶在編纂《大明律》時,對於是用輕典,還是用重典,和其他人發生了衝突。張昶主張用重典,所謂亂世當用重點典;但是劉基等人認為此刻要發展,就要繼續籠絡別人,就要輕刑法。

從我們旁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似乎只是立場不同,本質上沒有對錯之分。但其實呢,張昶那絕對是別有用心。



因為,當時朱元璋正處於事業的發展期,正需要用各種手段來籠絡各方勢力,如果這個時候就用重典,那元朝的舊官僚勢力,還有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殘餘勢力,還敢投靠朱元璋嗎?

甚至而言,就是朱元璋麾下的那些驕兵悍將,他們的積極性也會被嚴重挫傷。因為,所謂重典,一般針對的都是那些有權有錢有勢的人,只有他們才敢沒事挑戰法律,廣大普通老百姓又哪裡敢犯法呢?

而那些有權有錢有勢的人,要麼就是朱元璋手下的那些驕兵悍將,要麼就是元朝的舊官僚勢力,要麼就是各大地主豪紳。現在,朱元璋還沒有統一天下,就想著對他們用重典,這不是典型的自廢武功嗎?要知道,這些人中,絕大部分人支持朱元璋,絕不是真的要救黎民百姓於水生火熱之中,而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和富貴。

所以,現在天下都還未定,朱元璋就敢流露出卸磨殺驢的意圖,那這些人肯定不會再支持朱元璋,甚至還成為朱元璋的敵人,這樣一來,朱元璋的事業恐怕會立馬土崩瓦解。張昶作為一個被朱元璋和元朝廷都欣賞的人,他不可能看不出這其中的道理。

所以,當劉伯溫告訴朱元璋這個事情後,朱元璋對張昶是真的徹底失望。因為,張昶這是在拿朱元璋對他的信任來給朱元璋下套。換句話說,朱元璋把張昶當成是個人物,而張昶卻把朱元璋當成是二傻子玩弄。但此時,朱元璋仍然不打算殺掉張昶,而是想把他放回北方去。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楊憲突然得到一份張昶私通元朝的信,於是他立刻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看完這封信後非常生氣,立馬命大都督府審問張昶,張昶則在信的背後寫了八個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自此,朱元璋終於死心,他對著張昶嘆道:“彼決意叛矣,是不可赦。”於是在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六月,朱元璋下令將參知政事張昶誅殺。


我是趙帥鍋


明朝建國初期,出現了很多驕兵悍將,仗著赫赫戰功便驕奢淫逸起來。相比之下,這位大臣連衣服破了都不換,實在是官場上的清流。可如此清官,劉伯溫為何說:“此人留不得!”

難道是劉伯溫跟他有私人恩怨,才挾私報復嗎?



當然不是。這個清官叫張昶,跟劉伯溫沒有半點仇怨。那麼劉伯溫到底是為什麼才說出這種話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段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故事講完之後,各位也就能猜出背後的原因了。

曹操在小沛大敗劉備後,關羽被困在土山。先有張遼做說客,後又許三事,聲明降漢不降曹,曹丞相才終於將美髯公暫時收於賬下。

曹操對關羽有多喜愛不用多說,三國演義中描述是:“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公。”

這天,曹操發現關羽的綠錦戰袍有些舊了,便找人替他量身,選用上好的面料重新給他作了一領。關羽受領之後,穿在了裡面,舊袍仍然罩在外面。曹操笑關羽節儉,關羽解釋道:

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於上。



故事說到這裡就結束了。關羽不何不換舊袍,是思念故主劉備之故。這也是張昶不肯換衣服的原因,只是張昶思念的不是劉備而已。那他思念的是誰呢?

張昶原來是元朝的戶部尚書,後來以元使身份去江南會見朱元璋,被他強留在身邊聽用。可是他的家人俱在北方,他的仕途也是自元朝而起,濃烈的思鄉情感一直在他心中壓制著。正如關雲長一般:身在曹營心在漢。



關羽不脫舊袍是為了兄長劉備,張昶不換破衣則是為了故土元廷,說到底他是在為消亡的元廷守節。劉伯溫是何等樣人,怎會看不出這背後的深意。

果然張昶臥病時,楊憲在他家裡發現了一封書稿,背面寫著八個明志之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正如劉伯溫所料,張昶的心從來不在朱明。



念舊重情本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更是一種難得可貴的氣節。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他絕容不下對自己有二心的人。張昶終是難逃一死。

談古今,說歷史,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關注。


Ad哥哥


您好,作為一名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我也想在這裡跟您分享下我的看法。

題主所說的人是:張昶(chǎng),他是因為“身在曹營心在漢”,一直想著光復元朝,被明太祖下令處死。

1.張昶

張昶,卒於1367年,宛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擔任過元朝的戶部尚書,明朝的參知政事。


2.張昶與朱元璋

元末,天下大亂,義旗紛舉。元帝苦於無法平反,遂委派使節,前往各地招撫已成氣候的起義軍,當時元朝政府派張昶、張璉、馬合謀三人來到朱元璋控制的江南地區:吳國,進行招撫。朱元璋派下屬,將三人扒光、遊街後將三人帶到面前,三人何曾受過此等奇恥大辱,張璉、馬合謀一見到朱元璋就破口大罵,口不擇言,老朱也不是善茬,將二人拉出去就砍了頭。這期間唯張昶一言不發,令朱元璋印象深刻。

此前朱元璋就聽聞過張昶的賢名,軟硬兼施將其留了下來,任命中書省都事一職,並且安排劉伯溫、宋濂與其好好共事,意思就是別把張昶當外人,好好帶帶他,儘快融入這個大家庭。

3.張昶之死

張昶被迫留下後,果不負其名:

昶有才辯,智識明敏

遇到問題:

張昶有幹才,智識明敏,熟諳前朝典故,凡國家建置制度,多出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

在明朝的建設初期的國家制度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且吏治清明,生活簡樸到穿破舊衣物,賞賜擺在家裡也不用,非常得老朱賞識。而且與同僚親密,十分友善,然而這些都只是他表面的表演,張昶認為自己飽讀詩書,忠君思想異常的牢固,不是真心情願的為草莽出身的朱元璋(放牛娃出身,甚至要過飯)效命。

張昶,外示誠款,內懷計謀

利用老朱對他的信任,屢屢上書說:哎呀,老朱咱們國家都建立起來了,是時候開始享福了,弄些美人,多享美食。還建議老朱:

破兼併之家,行厲民之術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這群刁民不聽話就用刑罰,狠狠得制裁。而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

勸上重刑法,破兼併之家,多陳厲民之術,欲上失人心,陰為元計

做了如此的努力就是為了讓老朱失去民心,顛覆大明朝,然而碰到的卻是深知民間疾苦的老朱,正摩拳擦掌勵精圖治的老朱,當然是無功而返了,並且對張昶嚴加斥責。張昶不知悔改,變本加厲,將元朝的戰俘偷偷放走並且:

給以腳力,送至境上,任其還鄉

還帶信尋找在北方失去聯繫的妻兒。就算到了這種地步,老朱還是不願殺了張昶。

王始惜其才,猶欲活之

後來張昶病於臥榻,“好友”楊憲去探望,從張昶家帶出了他的手書。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後楊憲將此手書交給了朱元璋,老朱當場發怒:我如此惜才,始終換不得效忠,只會搞破壞,不可赦,遂殺之。

這就是張昶之死。

我是貓主子說歷史,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點擊關注與我交流互動,感謝你的閱讀。


貓主子說歷史


題主說的這個人張昶,原來是元朝的舊臣高官,做到元朝的戶部尚書,他後來投降了朱元璋,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但是他做了一件犯忌諱的事。

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後,把北朝的俘虜遣返,張昶就趁機寫了一封信,讓遣返的元朝人帶到北元,這封信的主要內容是張昶要尋找他流落北方的兒子。

結果這封書信被朱元璋的大臣楊憲截獲,於是朱元璋就讓楊憲去審問張昶,到底怎麼回事,一查之下,發現張昶有二心,他整天思念元朝,還說什麼“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

張昶還在書信的背面寫了八個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原來張昶還想著要恢復元朝,於是明太祖朱元璋就把他殺了。

朱元璋在南方勢力漸大,元朝想要招安,派張昶為使團團長,冊封朱元璋。

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被徐達李善長等手下推為吳公,在南京建立西吳政權。

此時,沿著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沿海有方國珍,正南方有陳友定。各個割據勢力犬牙交錯。

元朝朝廷一看,根本控制不住,於是想出了招安的昏招。

當時張昶擔任元朝的戶部尚書,於是元朝皇帝派他為正使,派馬合謀為副使,從海上來到南京,招安朱元璋。

元朝給了朱元璋三個好處,一是授朱元璋榮祿大夫,二是授予朱元璋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三是賜以龍衣御酒。

朱元璋本來野心極大,要統一天下做皇帝的,怎麼肯受招安,再說,元朝給的這些東西,都是虛的,什麼大夫,什麼龍衣御酒,就不能拿點錢出來嗎?

此外,江西是方國珍的地盤,元朝卻封朱元璋為江西的平章政事,這不是明擺著挑撥離間,想讓朱元璋和方國珍打起來,元朝來個坐山觀虎鬥,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也。

元朝的奸計立馬被朱元璋和劉伯溫識破,於是將副使馬合謀殺死,因為朱元璋覺著張昶這個人比較有才華,沒殺。

張昶是個宰相之才,雖然做了朱元璋的副宰相,但是卻還思念元朝,陰謀不軌。

說起來,這個張昶也的確是個人才,他投降朱元璋以後,做了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把吳國朝政管理的井井有條。

張昶是個典章制度的高手,吳國的典章制度和律例等,大多都是出自此人之手筆,是個不可多得的實幹人才。

張昶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的執行力,可以跟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名相狄仁傑相比,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卿的時候,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張昶則更牛,他經手的事,沒有一件在他手裡停過一天以上。

張昶效率如此之高,宰相過也!如果元朝讓他做宰相,也許還能強盛一陣子呢。

但是呢,張昶畢竟是元朝投降過來的,而且當初是被朱元璋強行扣押,他是“心在曹營心在漢”,還想著元朝,雖然他在朱元璋這裡也得到了榮華富貴,可是,他心心念唸的還是元朝,他曾經對人說:“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

他之所以幫助朱元璋,並不是因為他覺得朱元璋多好,而是他要讓朱元璋和張士誠、方國珍等人狗咬狗,從而讓元朝漁翁得利。

為了幫助北面的元朝,張昶就幹了兩件特別陰損的事。結果被劉伯溫識破了。

一是,他建議朱元璋在治理國家上,使用重典,重刑,目的是製造朱元璋殘暴狠辣的形象,以使朱元璋失去民心,政權瓦解。這件事朱元璋諮詢劉伯溫以後,沒有聽張昶的。

二是,他偷偷的指使人,不斷給朱元璋上疏,大大的稱頌朱元璋的豐功偉業和雄才大略。目的是想衝昏朱元璋的頭腦,使朱元璋耽於安樂,驕奢淫逸,再無雄心壯志,從而幫助元朝打垮朱元璋。

這件事也被朱元璋和劉伯溫看出來了。

朱元璋對劉基曰:“是欲為趙高也。”劉基曰:“誠如聖見,必有使之者亡。”

後來朱元璋要討伐張士誠,便讓張昶寫檄文,結果張昶列了張士誠很多條罪狀,朱元璋一看,不太對啊,怎麼好像在說自己?

朱元璋就把張昶寫的檄文拿給劉伯溫看,然後張昶的指桑罵槐的陰謀詭計,就被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給識破了。

劉伯溫建議朱元璋殺了張昶,但是朱元璋愛惜張昶的才華,沒捨得殺。

上面張昶那些陰謀詭計還算是暗地裡的。

後來,楊憲發現了張昶的書信,朱元璋派人審問張昶,張昶於是在書信北面寫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個大字,信中還說,他在元朝最快樂,最風光,在朱元璋這裡當官,最悽慘,最黑暗,簡直度日如年,這是挑明瞭有叛逆之心。

朱元璋覺得,他再有才華,也不能留了。一個有二心的人,越有才華,豈不是對自己威脅越大,破壞越大嗎?於是朱元璋把張昶殺了。


西堤君


朱元璋稱帝之後,他手下的一個臣子一直工作兢兢業業,並且長期穿著破舊的衣服。朱元璋還直誇這個人是個大清官,但是劉伯溫聽說了之後就說要趕快殺掉他,因為他居心叵測,完全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個大臣名叫張昶,本來是元朝的戶部尚書,是元順帝派來作為使臣招降朱元璋的。只不過朱元璋和張昶進行交談之後,發現張昶這個人非常的有才能,所以將他強行的留下來給自己當官。張昶在朱元璋的陣營留了下來之後,也是非常兢兢業業的工作,看起來似乎是非常感謝朱元璋的知遇之恩。



朱元璋的政權建立之後,必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才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天下。只不過朱元璋的眾多手下大部分都出自於底層,對法律這種比較專業的東西瞭解的實在不多,所以劉伯溫向朱元璋推薦了由張昶來制定新政權的法律。朱元璋也覺得這個建議非常的合理,因為所以是元朝的大官,對這方面的知識全面瞭解的非常的深,所以就任命張昶負責這項制定法律的重任。



張昶也確實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來,讓朱元璋也感到比較欣慰。只不過這套法律在實行的時候,讓朱元璋感到有點不對勁。因為從朱元璋的角度來看,這套法律有點過於嚴厲了,並且收的稅收比元朝收的還要多。本來朱元璋出自底層,對貪官汙吏橫徵暴斂的官員是非常的痛恨。但是由於張昶一直穿著破舊的衣服,表現出一副大清官的樣子出來,所以朱元璋也沒怎麼去懷疑他。



後來有一次朱元璋就和劉伯溫說起這件事,劉伯溫立刻勸朱元璋趕快殺掉張昶,因為經過劉伯溫的密切關注和監視,發現張昶這個人實在是有點問題。因為他一直懷念著元順帝,一直想回到元順帝那邊去。並且從他家裡搜出了一些相關的信件,其中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言論。而且他制定法律的動機根本就不好,制定出嚴酷的法律來,就是為了讓朱元璋的政權不穩,從而使元朝能夠得以復辟。當別人提出異議的時候,他還振振有詞的說是亂世就應當採用重典。



朱元璋聽到這些之後,自然感覺相當的憤怒,最後就殺掉了張昶,因為在他的陣營裡可容不得這樣心懷叵測的人存在。


天龍論史


這是一個看人不能單看外表的真實的歷史故事。這個一身破衣爛衫的人就是元朝的戶部尚書張昶(chǎng),他的這身包裝給人一種清廉的感覺,對於擅長謀劃的張昶來說,清廉的背後卻隱藏著大陰謀。



元朝的戶部尚書是怎麼到了朱元璋的手下的

原來朱元璋在做吳王時候,求賢若渴。別看老朱窮苦農民出身,有見識有抱負,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不管這個人才出身何處,哪怕是出自對手的陣營,他都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籠絡,去收歸。他曾7次寫信勸蒙古大將王保保歸降,但最終失望,這成為他人生的三大遺憾之一。也正是在這個期間有大批投奔、投降朱元璋的人才,張昶就是其中的一個。

當時張昶作為元朝的使者出使朱元璋,他見到朱元璋變現很沉穩,對朱元璋的問話,反應敏捷,出言不俗。朱元璋立刻把他當成寶,他認為張昶能混到六部之首,不是一般庸俗之輩,絕對是一個含金量高的人才,朱元璋留下了他。

張昶玩陰謀被劉伯溫識破

張昶並不是真心實意的幫助朱元璋成就大業,而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在朱元璋身邊,導演了一個又一個的計謀。

 張昶不認為朱元璋能成大事,放牛的、叫花子、和尚在他心裡早已成為朱元璋的代名詞。可朱元璋很欣賞他,認為他“智識明敏,熟於前代典故”,於是讓他在自己身邊當了參知政事,負責修編國家制度。而張昶遵循的是忠君之道,這裡的“忠君”是忠於的元朝的皇帝。所以他時刻想著弄垮朱元璋光復元朝,於是就有了他步步的設計。他順從朱元璋的安排,好好工作。

“凡國家制度,多出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

自然金銀珠寶獎賞豐厚,但是他在暗地裡玩花樣。

  • 1、張昶很會偽裝,他了解到朱元璋很節儉,包括馬皇后蓋的都是補丁被子。為了迎合朱元璋節儉的風格,他天天穿舊衣服,還經常裝作一副忠心耿耿的樣子來麻痺朱元璋,暗地裡該貪汙就貪汙該受賄就受賄,還拉攏朱元璋身邊的大臣,特別是有謀逆之心的那些人,希望有朝一日整個內訌啥的,或者聯手推翻大明。史載,他與朱元璋的大臣楊憲、胡惟庸等皆友善,劉伯溫一直留心觀察。

  • 2、在朱元璋還沒拿下元大都時,王保保是北元的神將,曾多次擊潰明軍,這更加給了張昶復元的希望。張昶曾偷偷地告訴他的親人朋友:“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讓他的的親人朋友好好待在北元享受榮華富貴。在朱元璋這邊,他發揮他那高級文采讚頌朱元璋,並引誘朱元璋抓緊享樂。不料被朱元璋識破並對劉伯溫說,張昶就是當代的趙高,蠱惑君心。

劉基曰:

“誠如聖見,必有使之者亡。”

但是朱元璋對他也沒有什麼懲罰,而是斥責他一頓,把他上的書燒了。


  • 3、明初,朱元璋為完善國家制度,草擬《大明律》,還沒有定下來是用輕刑法還是用重刑法。劉伯溫主張輕刑,而張昶卻給朱元璋出主意,主張用重刑,還解說建國初期刁民多,最好用株連法制服百姓。劉伯溫看出張昶的這一招就是讓朱元璋失去民心,走元朝失敗的老路,意在掀起天下大亂,好讓北元滅了大明。劉伯溫識破了他的陰謀,及時上書朱元璋說:
“勸上重刑法,破兼併之家,多陳厲民之術,欲 上失人心,陰為元計”

朱元璋看了劉伯溫的上書陷入沉思,他覺得對張昶不得不防。有一次張昶生病在家,劉伯溫的門徒楊憲去探望。在張昶家裡發現了一個書稿,書稿上是張昶的字跡,書稿背面寫著“身在江南,心在塞北。”,這是他上書給元朝皇帝的信件。楊憲就把這書稿拿給朱元璋看。原來張昶從來沒有真正的歸服朱元璋,他一直偷偷地給北元通信,透露朱元璋的軍事機密和其它重要情報。

朱元璋把張昶投入大牢,令大都督府按問張昶。張昶在供詞上仍舊寫道:“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朱元璋儘管很愛惜他這個人才,但看了他的供詞說:

“彼決意叛矣,是不可赦。”

因張昶犯下欺君、悖逆、賣國通敵的大罪,這在大明律法裡是無法饒恕的罪過,朱元璋立刻判他為死刑。

元至正二十七年(吳元年1367年)六月,朱元璋將參知政事張昶誅殺。“碎其骨,投之於江水”。

對於張昶是否真的忠於元朝,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小姐姐講史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判斷任何人也不能只是依據表象。譬如明朝時期的張昶,經常身上穿著破舊不堪的舊衣服,朱元璋賞賜金銀財寶也不接受。朱元璋便因此認為張昶是一個清廉的官員,而朱元璋身邊的大臣劉伯溫卻認為此人不忠,心存叛國的念頭,不能留下來,最後張昶被朱元璋所殺。為何劉伯溫對於張昶的做法有著不同的看法呢?

張昶本來是元朝的戶部尚書。元朝晚期,因百姓不滿元朝統治,各地興起農民起義,朱元璋便是起義軍中的一支,張昶是元朝派出去招安的官員,可惜元朝在中原戰場上節節敗退,朱元璋也是一位識才愛才的人,收留了張昶,讓他在自己身邊輔助。

不久,朱元璋建立起明朝。國家建立之初,朱元璋苦於是用重典治國還是輕典治國的抉擇中。此時,張昶向朱元璋道“勸上重刑法,破兼併之家,多陳厲民之術”。重典治國才能夠保證朱元璋辛苦打下的江山太平,政權穩定。

朱元璋會起義就是因為不堪忍受元朝的重典剝削,深知此道理的朱元璋並沒有採納張昶的建議。重典治國不適合當時剛剛建立的明朝,會激起民怨導致國家動亂的情況。最終損耗明朝的實力。這就意味著張昶重典治國的建議是利於敵人,無利於明朝啊!

除此之外,張昶曾經上奏則給朱元璋,對朱元璋的事蹟進行一番的歌功頌德,並且建議人生苦短,既然國家都建立起來了,就要及時行樂,企圖讓朱元璋沉湎於享樂之中,荒廢政事。

張昶提出兩次的不符合當時明朝的政治建議,讓朱元璋對其產生了懷疑之心,並且立即宣劉伯溫到跟前,跟他說張昶的事情。劉伯溫告誡朱元璋說此人留不得。但朱元璋以為劉伯溫是嫉妒張昶得寵而說出此話。

隨後,錦衣衛在張昶床底下搜出寫有“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書信。令到朱元璋更加是證實自己的想法。他又驚又怒,馬上下令逮捕張昶並提審,在聯想到張昶身著破衣,是思舊朝的最好證明,朱元璋便以張昶有著叛國之心,罪不可恕為由,將他殺了。

張昶身穿舊衣,在劉伯溫看來是欲蓋擬彰,沽名釣譽之舉,清廉的官員是不會這樣明顯的表示自己是有多儉樸廉潔,張昶兩次不符實際的政治建議也是暗藏了私心,劉伯溫正是看穿了這一切,才會說出此人不能留的話。

而朱元璋英明一世,也被張昶矇在鼓裡不自知,正是劉伯溫的提示告誡,才及時發現有異心的臣子,穩固了大明的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