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朱棣这个人?

闯非洲的熊猫哥


不请自来,看到提问觉得有意思,于是就腆着老脸来回答一下!

1.野心。

朱四汗为了当皇帝,野心是相当的大,朱重八原本的太子朱标就死的不明不白的,按说应该猪老二登基即位,但是朱重八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直接立了皇太孙朱允炆为皇帝,朱重八蹬腿瞪眼了,朱允炆登基后害怕这个叔叔篡位,就要削藩,结果朱四汗装疯卖傻的吃屎,为了野心能吃屎,历史上谁能做到?就这份野心,这份决心都是古今罕有的!

2.自私。

当初喊着靖难清君侧,笼络宁王,说要共治天下。结果推翻了侄子朱允炆了之后,也不提清君侧这茬了,也不提共治天下这茬了,直接把宁王发配到鱼米之乡,瘴气弥漫的地方去了,然后心安理得的当皇帝,听说朱允炆学习朱重八当了和尚,立马血洗少林寺(历史上这帮贼秃最喜欢掺和政治,尤其是十八棍僧保唐王的故事)听说朱允炆跑海外去了,立马组织舰队下西洋,直到朱四汗蹬腿瞪眼了,算算朱允炆就算活着也七老八十了,就算回来了也不会有啥作为了,于是遣散船工,宝船全都烂在松江船厂,船图海图就说兵部走水付之一炬……

3.缺乏安全感

为了野心干了那么多缺德事,朱四汗自然缺乏安全感。原本攻下南京城之后,想要让文官的领袖方孝孺效忠,结果方孝孺却来了一句:“诛九族算什么,有能耐你诛我十族啊?”结果朱四汗真诛杀方孝孺十族,天怒人怨之下,没人愿意为朱四汗效命,于是朱四汗成立了东厂。而去追杀朱允炆的也是心腹太监郑和,说到这可能有人犟嘴了,说下西洋是去宣扬国威去了,不是去追杀朱允炆。

话说你们家大明朝的礼部都死绝户了吗?你们家大明的鸿胪寺都死绝户了吗?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不去宣扬国威,你让一个太监去?搞笑么!让一个太监去宣扬我大天朝没有一人是男儿吗?

4.好大喜功

如果说乾隆好大喜功,那么朱四汗也不遑多让。尤其是朱四汗没啥事就喜欢去草原喝喝羊奶吃吃牛粪的武装游行!话说真实战绩咱们也没目睹,到底是去打仗了还是去吃屎了有待考证!

然后就是南京城里朱四汗的人缘已经臭大街了,大家都不待见丫,而且很多建文余孽们争先恐后的准备除掉朱四汗,而且朱重八当年是传位给朱允炆的。朱四汗总是做恶梦,害怕老爹,于是赶紧迁都回自己地盘。表面上是说什么天子守国门,其实上就是南京城里混不下去了!

5.瞎搞乱搞

无论上述的下西洋还是迁都北京,还是成立东厂,都是要花钱的。明朝从开国到此时已经弹尽粮绝了,没有钱怎么办呢?朱四汗就玩埋汰的了,直接加印宝钞,宝钞泛滥,消耗朝廷信用,这么的掠夺民间财富。直接把宝钞玩到废,明朝的宝钞的购买力连现在的日元韩元都不如,过度的消耗了朝廷的信用,一直到明末宝钞这玩意都没正起来,也就是从朱四汗加印宝钞到了明朝最后,国家都没有信用。老百姓不相信朝廷,因为连你发行的货币都没人愿意相信,你说什么谁会相信?

综上所述吧!我是老韩,一个懂历史爱摩托的大龄老大哥,大家没关注的可以关注一下!


老韩推车的韩


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燕王作为朱元璋最优秀战斗力最强的儿子是非常有机会坐稳江山的,他年少就一身军功是其他人不能相提并论的,朱元璋也曾考虑过他,但是立嫡立长才是国之根本,这也是朱元璋自己当年定下的规矩,而朱棣两者都不着边,燕王虽然不开心,但是辅佐他的皇兄朱标他还是心甘情愿的,谁知朱标身体不行,居然先太祖而去,而朱元璋却把储位直接留给了他的嫡长孙,这如何让朱棣能服气?再说这个侄子刚登基就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藩,燕王由此终于有借口发动战争以“清君侧”为目的发起靖难之役,历经四年终于成功登上高位。成为了一位永乐大帝

  如果我们要求一个帝王既做大事业,又要保护老百姓的利益,这是我们的理想,但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够不指出他的缺点。他既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一个给大家带来沉重负担的君主。在明朝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明成祖也是一个重要人物。经过明成祖完善了中国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的政治生活。






农村之星


朱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记录。纵观明成祖朱棣一生几乎不干人事。我细细数来,单单空前绝后的大恶就有七八条:

《永乐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书,古书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却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孙的社会特权只断绝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从此朱元璋的子孙祸害百姓更加疯狂了;

建立内阁,彻底确立皇权绝对的地位,从此官员纵然有“为生灵立命”的心也不能决事了;

在没有彻底解决与北方民族的矛盾就迁都北平,放弃战略缓冲(明王朝好比是一张弓,可惜根本没有拉满的空间),从此明朝老百姓背负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兵役(戍边)和劳役(修长城);

五次北伐蒙古耗费空前绝后,却连蒙古正规势力鸟毛都没摸到;

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铲除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势力,之后除了给他们权贵间的库房里多几个赏玩的小玩意没给中国带来任何好处,却绝了中华民族向地球南部发展的路;

锦衣卫和东厂是个什么东西?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坏蛋的代名词。

逼杀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气,儒家最后一口气就会被散掉。其祸如果促成,其影响会刨掉汉人的根。


渊默81029184


《大明风华》电视剧播放到二十多集,朱棣由于当时形式所逼迫,不得不起兵造反,最终得到天下,皇帝位夺得了,靠造反得到的皇位受后人非议不少,依我看来,天下不管谁当皇帝,只有能给老百姓谋福利,无贪官污吏,无奸臣当道,无黑恶势力,年年平安,就是一个好皇帝。

朱棣当了皇帝后他的功劳不少,是建文帝无法相比的功绩:

第一、靖难之役夺取皇位虽然在传统思想来说有篡位的说法,但是如果真的把明朝叫给建文帝估计明朝肯定要走向败亡,因为地方藩亡势力不是软弱的建文能控制的。北征蒙古,使明朝的北部边境得到几十年的安宁。

第二,远征南安(就是现在的越南),奠定了明朝在东南亚的领导地位。

第三,派遣郑和下西洋,虽然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传播。

第四,组织编撰《永乐大典》,使得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将各类学科总集的典籍。是为中华文化之盛事。

朱棣即位初期,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杀戮太重。朱棣喜好征服别国,保边境安宁,时而发动战争,有些不该发动的战争他都打了,使得在永乐朝经济恢复缓慢,人民负担过重。

总的来说,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代英雄、明主,为大明之后的江山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狐仙诗行


根据《明朝那些事儿》作者那时明月的说法,朱棣不是个好人,但是个好皇帝,当然了,好人也做不了好皇帝。

朱棣阴险狡诈,杀人如麻,手段极其残忍,不是个好人。

朱棣能征善战,作为皇帝带头冲锋陷阵,开疆拓土,最后也是死在征战归途中,是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他治理国家也很有一套,在他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并命人编修《永乐大典》。可以说,朱棣在文治武功上都很有建树,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谢茂亮律师


前面已经说过朱棣的功绩,这篇问答说说他一些不好的地方吧。

朱棣继承了朱元璋残暴杀戮的执政特点。

被朱棣推翻的建文朝,那位消失的建文帝虽然仅仅在位4年,但却做了一些为人称道的事。他主张“仁义礼治”的执政思想,改变朱元璋时期的重税政策,为百姓减免赋税,在行政改革中,精简机构,将尾大不掉的官位撤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锐意削藩,但刚刚登基不久,政权不稳,一系列削藩的动作又操之过急,引得燕王造反。



建文帝还会注意听取大臣的意见,将一些事情交给下面人去做,适当放权,君臣关系比朱元璋时期轻松许多。这也是当时建文旧朝那么多大臣反对朱棣,却被朱棣所杀的原因之一。

朱棣登基后,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性,要求恢复祖制,恢复朱元璋的一些被建文帝取消的政策。另外,刑罚严苛,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

建文帝时期做官的兵部尚书、布政使铁铉被俘之后,手下人将他带到了朱棣面前,铁铉忠君,不愿跪朱棣,即使跪了也不愿面向朱棣跪,于是朱棣就下令让人将铁铉的耳朵👂、鼻子👃割了下来,放在旁边的炭盆里用火烧,然后强行塞进铁铉的嘴里,让他吃自己的耳朵和鼻子,又将他的脸强行转向自己,问他说这个肉味道怎么样?铁铉一身铁骨铮铮,边嚼边说:忠臣赤子身上的肉,自然是很好吃!朱棣拿他没有办法,下令将他用乱刀剁成肉酱,“铁铉至死骂声不绝”。


除了这些,建文帝时期留下其他的臣子很多都被朱棣下令用残忍的刑罚折磨至死,死状惨烈,令人心有戚戚。女性家属全被发配到教坊司浣衣局等地方遭受了诸多蹂躏,曾有下属问:万一这些女子在教坊司死了怎么办?朱棣说:把尸体拉出去,喂狗吃了!

欲盖弥彰,试图掩盖历史

朱棣篡位后,由于接触儒家思想,他不愿被人称为反贼,于是想方设法掩盖事实,先是修《太祖实录》,将自己定为高皇后的儿子,是为从庶变嫡,增加继承合法性。


又在史书上抹除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的存在,革除建文年号,明朝人无法提及这段历史,称“洪武三十二年―洪武三十五年”,但是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就死了,多出四年来岂不很怪异?所以把这四年后来称为“革除年间”。

朱棣登基时,为了增强说服力,请当时的大家方孝孺来起草自己的继位诏书,方孝孺是朱元璋、建文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师从明朝开国文坛大师宋濂,让他起草诏书,可以堵天下读书人之口。于是请方孝孺前来,哪知方孝孺穿了孝服来到朱棣面前,放声痛哭,朱棣说这不过是效仿周公辅成王罢了。方孝孺质问朱棣:成王在哪里?朱棣说:他自己把自己烧死了。方孝孺又问:那为什么不立他的儿子?朱棣回:他还小,国家需要年长的人执政。方孝孺再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恼了:这是朕的自家事!然后让左右侍从拿来纸笔,强迫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接过笔,大手一挥,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痛哭大骂:死就死了,这个诏书我不写!就算你诛我十族,我也不写!朱棣大怒,将方孝孺的家门九族尽数斩杀,又把他的朋友和学生们凑成一族,是为“十族”,全都杀了……


方孝孺的弟弟被杀前留下了两句话: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青山。” 实在是惋惜至极。



史一下没事儿


朱棣,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开创永乐盛世的永乐大帝,笔者觉得,永乐这二字,就是对朱棣的最大评价。

我们先来看看官方给朱棣的评价: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明史。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上夺取了明朝的最高统治权,虽是篡位登基,但他的文韬武略都值得后世称赞,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皇帝。

一,政治上成效斐然。

1、进一步削藩。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造反成功,因此夺位之后怕别人有样学样,因此在朱允炆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弱了各藩王实力,完成了朱允炆未竟的事业,不得不说很具有黑色幽默。

2、厂卫监察。

为了加大皇权,增强监督力量,朱棣恢复了锦衣卫,同时增设了东厂,明朝特色的厂卫政治就此开始。

3、完善官制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4、迁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同时北平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二,军事上震慑四方。

1、北击蒙古

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朱棣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逝。

2、南征安南

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朱棣于1406年至1407年期间派兵攻打安南,最终安南独立,明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朝贡不绝。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胡朝灭亡告终,越南被并入明朝领土,标志着安南属明时期的开始。

三,文化上集大成者

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四,外交上影响亘古罕见。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朱棣大帝,永乐大帝!唐二公子


唐二公子


这个问题朕来回答

最近《大明风华》这一部剧是继《庆余年》后,另外一部大作,剧中明星荟萃,见不到几个小鲜肉的影子,或许这也是让《庆余年》和《大明风华》大火的原因之一吧,我们先不说《庆余年》这部以穿越为主线的连续剧,单说《大明风华》当中的那些剧情。

《大明风华》当中,朱棣的戏比较多,而且是老戏骨王学圻所扮演。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觉的完美无瑕,而且大有赵氏孤儿当中的风范,总觉的王学圻穿起战甲来是那么的帅气,而且我们还能够从一些特效还有道具上不难看出,导演可是下了苦工了,包括一些细节,也是对历史的还原度很高,虽然说提问题的这位兄台没有提起是《大明风华》当中的朱棣还是历史上的真实朱棣,但是估计他是从《大明风华》当中被朱棣的魅力所吸引而提问的,那么二叔就从历史角度上来分析吧。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高丽人,或许是因为此,他也继承了朝鲜族人的那一种果敢勇猛,在大明朝的历史上,朱棣除了是一个王爷之外,还是一个统兵能力很强的将军,朱棣此生最崇拜的人,是他的父亲太祖朱元璋和自己的干哥哥蓝玉,虽然说和蓝玉二人关系不咋滴。

明成祖虽不可以与李世民所媲美,但是也是相差不多,明成祖曾经在手下战败后,五次亲征瓦剌和鞑靼,皆给这两个游牧民族很重的打击,直至游牧民族就是那个性子,也罢朱棣折磨的够呛,然而朱棣却没有李世民那般狠厉,往往打服了就收,从不玩歼灭战。才让瓦剌鞑靼间歇性撅起。

我们再看朱棣的治国,朱棣治国井井有序,倒与秦始皇有几分相似,如令解缙编写的永乐大典,给后世留下了不少的珍贵史实。只不过朱棣诛方孝孺十族,是他此生最大的污点。


紫檀添香


过去电影里经常看到某个王爷想谋反,皇上身边有很多忠臣义士一起努力一举粉碎了王爷的阴谋,好像正义得到了伸张。但朱棣就是个例外,他是个王爷(燕王)起兵谋反一举推翻了建文帝,自己当上了皇帝,也就是永乐大帝。他的成功说明了成者王侯败者寇的道理。只要你成功了,你就是皇上,你失败了就是个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当然他的功绩也很大,修《永乐大典》,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很有影响,派郑和多次下西洋进行对外交流,打开了海上丝绸之路。让世界了解东方有一个强大的中国。






六扇门人jgy


我们都知道明朝永乐帝朱棣的皇位,是因为发动政变赶走自己的侄子才得来的。朱棣这个人历史上看他的说法,各式各样。不过我们看历史,要客观来看,朱棣其实是一位双面的皇帝,有暴行也有善行。

先来说说他的暴行,大家对朱棣的评价还是坏多于好。首先,朱棣发动兵变,篡权夺位,这是他的罪状。对他的侄子和兄弟手足都能狠下杀手,可见朱棣的冷血程度。而最值得说的,就是朱棣夺位之后,对那些不支持他的人才去的暴虐手段。

铁铉我们知道都知道吧!当初他狠狠地挫败了朱棣。可是造反成功后,铁铉落入了朱棣手中,他将铁铉割耳鼻后煮了起来,煮完并铁怰本人口中,问他“可甘否?”铁铉说“忠臣之肉,有何不甘?”最终凌迟,诛九族。

一代忠臣方孝孺,被他诛十族,因为九族不够,还要把他的学生朋友都杀掉。还有黄子澄,齐泰,陈迪都被凌迟,他们的妻子女儿被送去当妓女。在看朱棣对待生母,他称帝之后自己也心虚,因为他是庶出,为了让别人相信他有资格当皇帝,篡改历史,把自己说成是马皇后儿子。

而朱棣的亲生母亲,有关于她的一切记载都被消除,以至于现在找不到一部史料能记载他母亲姓甚名谁。但是这位暴君也有一定功绩的,上位之后,秉承朱元璋的传统肃贪,治理各地灾难,发行了不少的惠民政策,他在位期间,明朝前所未有的强大。除此之外,对帮助过他的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封赏。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朱棣的残暴,并不是对所有人,而是不服从他的人,也算是一代枭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