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张廷璐为何什么也没说,就因科举舞弊案被斩了?

红雨说历史


康熙驾崩,雍正继位。但是夺嫡之战并没有实质性结束,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与雍正接着干,双方表面上一团和气,暗地里则互有攻伐,暗流涌动,这场夺嫡之战还远远没有结束。

雍正上台后第一件事便是招录人才,开科取士,培育自己的新生力量,这件事对于雍正来说,其政治意义远大于事情本身,因为朝野都在看着新皇帝的表现,而八爷党则在看着雍正如何成为一个笑话。

你搭台,我就拆台,这是八爷党的基本手段。

张廷璐的出现,就始自于八爷胤禩这盘拆台的棋。张廷璐本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他有一位了不起的哥哥叫张廷玉,上书房首席大臣,内阁首辅,深得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信任。

推荐张廷璐作为主考官,正是八爷胤禩利用他的这个身份,要实现拆台的目的。

让我们来捋捋老八胤禩的思路:现在朝廷有两艘船,一艘是雍正皇帝,一艘是八爷党。张廷玉在雍正这艘船上,我举荐张廷璐,让他踏上我这条船,造成“无间道”的格局,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我让你们左右为难,从而扰乱雍正皇帝的计划安排。

其实这后面还有一个人才是关键,那就是弘时。虽然我们在后面才看见胤禩拿出张廷璐当日的供词在弘时的面前撕毁以助推弘时上位,但是这个局,在雍正登基后就开始了。弘时急于培植自己的党羽,找几个钱花,同样希望通过张廷璐在开科取士的时候行个方便。我想,八爷胤禩早就知道了弘时的计划。

而弘时能够勾搭上张廷璐,估计老八胤禩也有过牵引,要不大清早叫张廷璐去教教笔锋是干什么来着?

我们知道,老八胤禩最终的计划是通过扶持弘时上位取得最终夺嫡的成功,那么要扶持弘时,同时又要控制弘时,就必须平时捞取弘时的把柄。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弘时有需求,老八就给他创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张廷璐,张廷璐怎么经得起弘时皇子的“磋磨”,在权势面前自然低头了。

可惜的是,哥哥张廷玉大清早那一番提醒暗示被张廷璐抛之脑后。

我们可以想象弘时都干了些什么:天天跟着雍正转,知道了雍正要出的科考题,于是,将这些科考题卖给出得起钱的人,而对于那些出得起钱,但是记性不行的人,就通过夹带的方式带入考场,让他们在考场上直接抄。当然,前提是买通了主考官张廷璐。弘时得到了银子,还培植了一些党羽。

但这只是想象,没有确凿的证据,确凿的证据被李绂带着李卫找到了。这个证据,只是题目泄露了的证据,但是只要张廷璐咬紧牙关,弘时就没事。

要控制弘时,就必须拿到弘时买通张廷璐的证据,这才是八爷胤禩想要的证据。

事情终归纸包不住火,可以说,是按照八爷胤禩的布局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的。想来老八胤禩睡觉都在笑,这下有好戏看了。

要是张廷璐不是张廷玉的弟弟,说不定胤禩要拿到弘时的把柄还两说。在老八胤禩的诱导下,以张廷玉的清白换取张廷璐的供词,这,才是胤禩狡猾之处。像诱骗肖国兴一样,老八胤禩又骗了张廷璐一回。

张廷璐为什么会上当?

他如果选择死咬不说,那因为他是张廷玉的弟弟,自然让人产生诸多联想,认为这件事与张廷玉有关,从而兄弟俩身败名裂。如果他供出幕后主使,那么就可以撇清张廷玉的嫌疑,至少保全了一人。

陷入“囚徒困境”的张廷璐就这样被老八胤禩忽悠了。

整件事只有张廷玉看清了,可是已经晚了,如果那个清晨,张廷璐听了哥哥的话,也许事情就不会变得这么糟糕。张廷玉并不是害怕八爷胤禩,他害怕的是弘时。弘时是雍正皇帝的儿子,所谓虎毒不食子,当父母的总有护犊子的心情,况且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个结是无法解开的。

很显然,胤禩也摸准了雍正皇帝的心思,登基之初,自己的儿子就玩弄了自己一回,别说是自己蒙在鼓里,就算是当时就知道了弘时干的,他除了脑瓜子蹦蹦的疼,又还能怎样呢?这样的皇室丑闻只能让自己的本就不大稳定的统治雪上加霜,唯有让张廷璐一人承担了罪责,先一刀砍了,立下自己的威信再说。

同样,作为雍正股肱之臣的张廷玉也知道这个道理,要是弘时在这个时候出事,可想而知,这桩皇室丑闻将遭受天下人的唾骂,雍正统治岌岌可危。他也只有吃了哑巴亏算了,很多时候,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明知道原因,却无法说出口。

这也就是为什么雍正没有深究张廷璐的供词,直接推出去和诺敏一起砍了的原因。也正是这样,老八胤禩堂而皇之拿走了张廷璐科场舞弊案真相的供词,也就是拿走了控制弘时的把柄。

现在你一定明白了胤禩为什么胆敢将张廷璐的证词收归己有,不上报雍正的原因了吧。而且可以肯定的说,雍正也不想看见这份供词,因为在当时,他要的是树威,立威而不是真相。真相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影响自己本不稳固的统治。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中的最著名的科举舞弊案,张廷璐无论说与不说,都是死路一条!

1、这场科举考试不是平常的考试,这次是雍正登基后的恩科。

雍正登基后为了培养自己的班底,选拨忠于自己的人才,来对抗朝廷中的老臣。恩科一般是在国家有大的喜庆活动的时候增加的科举考试。

对考生来说是增加了机会,对皇帝来说是自己的信誉、脸面和尊严。

雍正登基后,朝局不稳,国家没钱,找不到能够替自己办事的人。

雍正皇帝非常着急,压上了自己的脸面开了恩科,原本指望能够选拨人才,为自己所用,结果是出了舞弊。

如果没有李绂及时发现,岂不是选不上真正的人才,关键是成为天大的笑话,让雍正的脸往哪里搁?

所以,不杀不足以泄雍正之愤怒、不杀不足以立威,不杀不足以平息读书人的怒火,不杀不足以将丢掉的面子捡起来。

2、考题是怎么泄露出去的,以张廷璐的身份是拿不到考题的。
其实没有张廷璐的口供,别人也能猜出来,即使张廷璐招了,也不会有人替他求情,反而死的更快。

①八爷胤禩通过推举张廷璐出任主考官,其实是在向张廷玉卖好,或者是调拨张廷玉和雍正皇帝的关系。张廷璐把差事办砸了,可能比办好了的效果更好,如果雍正把张廷璐杀了,肯定会和张廷玉产生隔阂。

胤禩得知弘时是考场泄题的黑手后,感觉是用来要挟弘时的把柄,也不会上报。

②张廷玉一开始在胤禩举荐张廷璐时,其实是拒绝的,他不想自己的弟弟卷入到这里面来,但是皇帝同意了,他也没有办法。

张廷玉发现自己的弟弟很早就进了宫,而且还和弘时并肩走在一起,就有预感要出事,

当时,也做了提醒。

出事后,预感变成现实,因为涉及到皇子弘时,所以张廷玉想说又不敢说,非常之纠结,直到张廷璐被斩首。

③雍正皇帝也知道泄露考题另有其人,他怀疑的对象可能是胤禩和张廷玉,杀张廷璐不要口供,也是为了政治的需要,此时,立足未稳,不能也不想牵扯的别人。

杀张廷璐是为了给这些人警告!

综上所述,每个人都知道张廷璐必死无疑,此时求情会引火烧身,自寻烦恼。最后估计张廷璐也想明白了。


逝去即历史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即位之初就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科举舞弊案。这个案子发生的蹊跷,结案也非常蹊跷,甚至都没来得及让被告说几句话,就把他咔嚓了!

在这个案件中,主考官就是张廷璐,他为什么临死前才想起来喊冤枉?而他的哥哥张廷玉又为什么一言不发呢?

一、

先介绍一下剧情: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即位,此时由于朝中无人,他仍然任用康熙帝一朝的旧臣,可是随着新政的推行,这些老臣给予的阻力越来越大。此时的雍正帝迫切的需要培养一些自己的人,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科举上,希望通过这次科举选拔人才!

可是即使他这么看重,即使他这么小心,即使他安排周详,可是百密一疏,试题还是漏掉了!

身为副主考官的李桴还是非常聪明的,他也微服私访,从茶楼处买得一份考题。本来他以为这就是骗钱的,可不曾想,真正开考之日,竟然是真的!

后来经过总总挫折,他找到了李卫这个愣头青,李卫一拍脑袋,不顾礼仪,带兵包围了考场,查出了这桩大案……

这次犯案的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他是谁的人呢?

他表面上是老八胤禩的人,因为这个人是老八胤禩举荐当主考官的,其实他并不完全是老八胤禩的人。

也就是说除了老八胤禩以外,他还是首辅大臣张廷玉的弟弟,所以这个案子处理起来就异常麻烦了!

为什么是这个案子处理起来这么麻烦?

因为还涉及到另外一股势力!

二、

这股势力就是雍正帝的儿子弘时!

他才是这起案件的幕后真凶,那么谁最先知道他是真凶的呢?

其实是张廷玉!

其实在这个案件发生之前,电视剧中就已经做好了铺垫了:

在这之前,某一天雍正帝叫大起,然后作为首辅大臣的张廷玉早早的就到了宫门口。这时候当值的太监来给开宫门,本来他应该是第一位到的,其实还有比他早的,那就是他的弟弟张廷璐。

张廷璐正在做什么呢?

他正跟着雍正帝的皇子弘时从宫里面出来,张廷玉给弘时请安以后,直接就问自己的弟弟:

“廷璐啊,天这么早你怎么也进来了?还和三爷一道并肩走?”

这一问就把张廷璐问的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还是弘时聪明,马上接过话头,说是自己请他来的:

“这不,一大早请廷璐进来,给我校校笔锋。”

作为老谋深算的首辅大臣张廷玉会相信吗?

其实他并不信,虽然没有想通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但是临走时还是提醒了张廷璐一句:

“等你进了贡院龙门,我再送送你!”

三、

这段碰面张廷玉的话不多,但是有三个要点其实是在提醒张廷璐:

一个是说天这么早怎么就来了?而且来了后怎么跟三爷一道并肩?其次提到了贡院龙门再送送他!这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他提出了疑问,你现在官职还不够高,为什么一大早也进来了?

一个“也”字说明他不该出现在这里,也就是说他不够资格出现在这里!

其次提到了怎么跟弘时并肩走?一个“并肩”说明他们俩的关系不一般,按照张廷璐现在的职位,还到不了跟弘时并肩走的程度。

三是提到了贡院龙门,其实就是提醒他,别忘了你的身份,别忘了你的职责,少跟这些人参乎,等我有空了好好教教你!

可惜,这个愚笨的张廷璐并没有理解他哥哥张廷玉这三句话的意思,最终走上了歪路。

其实从张廷玉的心里来讲,他并不希望张廷璐做官,或许他清楚他弟弟的为人,关于这点其实在老八胤禩推举张廷璐时,张廷玉的表情就已经表明了一切!

这也意味着张廷璐正式成为了老八胤禩的人,张廷玉也清楚的很,老八胤禩是跟雍正帝对着干的,尤其是涉及到新政的推行!

所以他推举李桴,其实也是在张廷璐身边放一个护卫,防止张廷璐做出出格的事情!

事情爆发以后,张廷璐面对老八胤禩的追问,不肯说出主谋,老八胤禩聪明的很,马上就把张廷玉搬出来了:

“我是来救你的……令兄张廷玉大人……他一生清明,都葬送在你的手里!”

于是张廷璐供出了弘时!

本来以为能活命,结果到最后一刻才发现大家都不敢保他,此时再喊冤枉已经来不及了!

四、

那么老八胤禩为什么举荐张廷璐呢?又为什么得知科举舞弊案的幕后是弘时时而不举报呢?

首先他想卖张廷玉个人情,虽然张廷玉并不买账,但是如果张廷璐把科举的事办成了,那么也算老八胤禩的一个功劳。如果张廷璐把这事办砸了,那么老八胤禩就给雍正帝出了一个难题,要看看雍正帝怎么处置张廷璐,这样等于无形中把张廷玉拉到自己身边。

只是老八胤禩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张廷璐还脚踩两只船,还是条大船,这让老八胤禩喜出望外!

遇到这种情况,老八胤禩当然不能举报弘时了,也坚决不让张廷璐举报弘时,为什么?

弘时跟老八胤禩的关系比较好,在当年老四胤禛去南方赈灾的时候,就是老八胤禩守了生病的弘时一夜时间,还说等他病好了去放鹰,如果以后弘时当了皇帝,对老八胤禩没有坏处。

其次,如果弘时不承认,雍正帝也会打老八胤禩一个挑拨离间的罪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再有,即使雍正帝杀了弘时,可是对老八胤禩一点好处都没有啊,还落下一个举报侄子的骂名,没有必要!

最关键的是,只要弘时的这个把柄在自己手里攥着,早晚有一天会用得着,后来的八王议政不是就用上了吗?

而张廷玉何等聪明,这个案子一爆发,他就明白了一切,要知道能在皇帝身边拿到考题的,当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他只需要细细推敲一番,自然就明白那一天弘时为什么跟自己的弟弟张廷璐鬼鬼祟祟的大清早进宫了!

也正是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这一切,所以他迟迟不肯上弹劾张廷璐的折子,不是舍不得自己的弟弟死,而是因为他不想昧着良心上折子,毕竟他已经猜到了谁才是幕后凶手!

一直到后面的刑场上,他也一直是木木的,其实他的内心一直在激烈的斗争,可惜他不敢说出真相,因为说出真相的后果比现在的情况更严重!

这或许是张廷玉整部电视剧中最纠结的一刻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想让张廷璐说什么呢?说他背后的主谋是皇三子弘时吗?



这是雍正继位后的第一次恩科考试,它既是雍正朝的新朝新气象,又承载着雍正选拔才俊之士为己所用的使命。而张廷璐却搞出了泄题的大乱子,李卫带兵抓出一大堆买了考题进去照抄的考生,雍正作为新君的脸面算是丢尽了。

你让雍正丢脸面,雍正就得让你掉脑袋。更何况这里还有一件隐情,泄题的真正主流并非他张廷璐,而是雍正的皇三子弘时。

怎么办?喊冤,然后告诉雍正真相?这样做的结局无非有二:



第一,雍正知道了,私下教训自己儿子,但面上还是偏袒,然后说张廷璐诬陷皇子,被推上断头台,灭口,咔嚓;

第二,雍正知道了,决定处理自己的儿子,而张廷璐不仅不劝阻,还私下勾结皇子,泄露考题,欺君罔上,实属十恶不赦,不仅自己被推上断头台,咔嚓,还连累了一众家人。

更何况,这里还牵涉了八爷胤禩。胤禩告诉张廷璐,他会想办法保他一条命,但实际上张廷璐是卷进了雍正与八爷党之间的暗战中了。胤禩越是发动大臣保张廷璐,雍正越是要给胤禩一个颜色瞧瞧。于是,张廷璐便成了雍正借恩科考试一事杀鸡儆猴的牺牲品了。



你说,他还能活吗?必死无疑。他还能说什么呢?多说话只能引来别人对他更大的厌恶,进而加重对他和他家人的刑罚。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吃了这个哑巴亏。


达摩说


诺敏和张廷璐两个同一天押到同一个刑场上的死囚,两个前朝廷大员在临死前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

诺敏,行刑之前喊出了一句匪夷所思的话:冤枉啊!

张廷璐,行刑之前一言不发但身体处于半瘫的状态,显然这样的结果他不愿意接受,但似乎也在预料当中。



对比诺敏的不同,张廷璐在行刑之前为什么没有在刑场上宣泄呢?要知道这是一场不一般的死刑,所有官员都被要求需要到现场观看,甚至包括雍正皇帝,在刑场上发泄一下也许还能触动一些大臣和皇帝的恻隐之心,还有挽救的余地,一言不发那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张廷璐就心甘情愿的坐以待毙?

只能说没办法,留给他的选择并不多!

诺敏为什么说自己冤枉?也许在他临死前都不理解,本来派他到山西负责的就是追缴税款的工作,只不过造了点假账但税款的工作也没耽误,处罚我可以理解,但凭什么就把我一刀砍了?在这个问题上要怪只能怪诺敏,无论从大方向还是小方向上,都没有看清实际的利益关系!



正如雍正所述,将诺敏安排到税款拖欠最严重的地区,甚至罕见的赐他天下第一巡抚,就是要为了以他为标杆,将雷厉风行的税款追缴工作推广到全国,换言之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全国,由于诺敏之前并没有登上这么高的位置,这也导致他缺乏一个大视野来观察整个利害关系,天真的急于求成应付差事,却孰不知当天下第一巡抚的名头加到他的头上时,全国都会因此形成造假风,更别提随后盲目的摊派税收又让山西民众矛盾重重,民变一触即发,所以雍正说的再准确不过,诺敏必杀!不死就不能够给众人予以震慑!从个体上看对诺敏的处理的确严厉,但从大环境上来看,他根本没有逃脱死亡的可能!

诺敏都是如此,那张廷璐自然摆脱不了死亡的结局!

夹带考生扩充个人实力,犯了官场上的底线!皇帝开举恩科为了加强年轻一代的力量,而你却自己另立山头,你让雍正怎么想?



发现了舞弊事件却拒绝公开,更让自己夹带考生的行为变得被动,自己私带学生又拒绝公开舞弊丑闻,天晓得泄露的考题是不是也在你手里,当东窗事发之后,张廷璐有嘴也说不清。

光是前两条就已经让他难以翻身,至于跟皇子弘时的私下密谋,他哪敢在临死前公开?

先不说自己没有证据,说了也没人信反而会牵连自己的家族,退一步讲就算说了又能挽回什么?私带考生扩充个人实力是自己的主观行为(当然也不排除弘时有份参与),明明发现了舞弊丑闻之后,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竟然私自压下,活活把挽救自己的生路放弃,当然在这个环节上他自己也是尴尬的,一旦选择追查很可能会查到弘时的头上,查到弘时的头上,自己与当朝皇子的密谋也难以再遮盖,身份的不对等注定自己会成为替罪羊,张廷璐的错并不在于考场上隐瞒,也不在于在刑场上没有大呼大喊,而是从一开始他就走上了一条随时可能让自己成为替罪羊的不归之路。



更有意思的是,发生了如此荒唐的舞弊事件,雍正竟然拒绝选择后续调查,直接以夹带考生和隐瞒作弊行为为名下令将张廷璐处死,张廷璐的情商再低他也会明白一个事理,那就是雍正已经猜出了幕后人到底是谁,但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他不会公开,只能以张廷璐的死亡就此终止,当大狱里的张廷璐得知舞弊事件根本没有出结果,自己却要被提前处决,他就已经知道作为替罪羊的自己已经没有了任何反击的余地,雍正要用他的死来压盖一切,张廷璐又有什么可能去还击呢?


辽宁资深球迷


第169期总268期

关于科场舞弊无需再查历史,历来都有以身试法者。《雍正王朝》中的开科取士是在雍正皇帝登基以来最重视的一场科考,因为雍正皇帝为了推行新政急需人才。
【雍正帝亲自密封考题】

对于张廷璐有这样的记载:

雍正元年,张廷璐迁翰林院侍读学士。雍正五年,以侍讲出任会试同考官,累迁为侍讲学士,授任讲侍升迁国子监祭酒令将军及提。雍正十年,升礼部侍郎,任江苏学政。雍正十年,任浙江乡试主考官。雍正十一年,仍任江苏学政。

雍正皇帝是在所谓的“九王夺嫡”中挣扎出来的皇帝,其主要对手就是号称为“八贤王”的八阿哥胤禩,自以为可以登顶的八阿哥胤禩对于没有继承皇位耿耿于怀,老八胤禩无法咽下已经既定事实的这口气。所以他要抓住雍正皇帝的每一处失误,无论大小都看准时机抛出来,从而破坏国家的稳定。
【八阿哥胤禩举荐张廷璐】

这次的开科取士的主考官张廷璐是他老八胤禩推荐的,因为雍正帝在登基后为了朝局稳定晋封老八胤禩为“廉亲王” ,他举荐张廷璐是考虑到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差事办好了,张廷玉不能不领情,办砸了有张廷玉在,看他雍正皇帝如何处理,有笑话看了。

老八胤禩想的是考砸了最好,局面乱了说不准他还有机会登上皇位。果不出所料;科场出事了!夹带考生,出卖考题,张廷璐这个主考官被下了大狱,雍正帝想直接杀了张廷璐,以儆效尤。

无孔不入的“老八胤禩”来到了大狱,他要单独审问张廷璐是如何弄到考题的,果然是雍正帝的儿子“弘时”是幕后推手,老八胤禩兴奋了!


【张廷璐供出是弘时干的】

老八胤禩想到的是这次抓住弘时的把柄,引诱弘时参与夺嫡,让夺嫡的历史在雍正朝重演,自己坐一边看笑话,何乐而不为呢!

老八胤禩不能举报弘时泄露考题的真实目的!老八胤禩本以为张廷璐有他哥哥张廷玉这颗大树定会给雍正皇帝难堪,没想到雍正皇帝毫不留情,下手如此之狠。

可怜这张廷璐这位官宦世家出身的清流名臣就这样给雍正皇帝的儿子弘时当了“替死鬼”,张廷璐本以为向八阿哥胤禩说出真情,这位号称八贤王的老八胤禩能救他,没想到八阿哥胤禩恨不得杀人灭口才好,这样他可以牢牢抓住弘时。
【阴险狡诈的八阿哥胤禩】

雍正皇帝让八阿哥胤禩审理科场舞弊案的张廷璐,这正中胤禩下怀,八阿哥胤禩不能让张廷璐开口,八阿哥胤禩想掌握“弘时”必然要杀人灭口,蒙在鼓里的雍正皇帝一气之下杀了张廷璐,这给雍正皇帝的儿子弘时进一步倒向了八爷党创造了条件,张廷璐的死也不冤!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


日尧居


尽管能确定的只有张廷璐夹带部分关系户家的生源进入考场,纵容其作弊,但是比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张廷璐与泄露考题有关,但是这已经极大的触怒了雍正皇帝。

实际上,雍正对于这一次的开科取仕是非常重视的,更是通过这次考试遴选出的人才所寄予厚望的。

一方面,雍正要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新人。

雍正刚刚登基,由于在自己在此之前一直是以“孤臣”自居,除了十三爷胤祥、年羹尧、田文镜、李卫自己鲜有非常信任的官员,而其他的支持者诸如张廷玉、马齐、隆科多等,也都是康熙皇帝为雍正选拔并且安排留下来的,并不是雍正自己培养的,所以雍正希望通过这次科举选拔一批忠于自己的官员,来扩充自己的实力。

另一方面,雍正之所以要选拔任用这些新人,目的就在于要使用他们来推行新政。

雍正自己非常清楚,康熙晚年的时候上至朝廷,下至全国各地已经满是积弊,但是雍正想要革除弊政,推行新政,必然又将触及官员们的利益,从而产生巨大的阻力,所以雍正也希望又这些官僚体系中的新鲜血液来推行自己的新政。

正是因为如此,雍正才如此看重从这批考生以中遴选出来的人才,为此,雍正皇帝不惜为了破格录取刘墨林而得罪李绂、陆生楠等朝中诸多大臣,足可见雍正求贤若渴的态度与决心。

而张廷璐的所作所为,不管怎么说,都是与雍正的想法背道而驰的。

即便张廷璐没有参与泄露考题的事情,单凭夹带考生,对于考场作弊视而不见,甚至阻挠李绂停止考试,彻查考场,这些行为所导致的最终后果就是雍正无法通过这次科举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才,新政的推行也将受到限制,这必然是雍正最不能接受的,所以触及到这一点的张廷璐,也就是必死无疑的了。


此时的八阿哥胤禩等人正在积极发动自己的党羽去保张廷璐以及诺敏,这也使得雍正必须要处死张廷璐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决心。

科场舞弊案以及山西的藩库造假案可以说是同时爆发的,对于雍正的影响是非常之大。

雍正任用诺敏前往山西担任山西巡抚,清理山西的藩库亏空,以及启用张廷璐和李绂担任正副主考,组织雍正登基以来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可以说是雍正继位之后所办的两件大事。雍正原本满心欢喜的期待着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但是事实直接打脸雍正,刚被雍正封为“天下第一巡抚”的诺敏就被田文镜彻查出了山西藩库的弊案,给予厚望的科举考试也出现了考场弊案。

<strong>

更让雍正感到震惊的是,此时朝中官员竟然不约而同的上奏折去保诺敏和张廷璐。

雍正非常清楚,官员这这样做一来是受到了八阿哥胤禩等人的鼓动,二来,这些人借此来表达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即将推行的新政的不满。而这无形之中给了雍正巨大的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诺敏是隆科多举荐的,张廷璐又是张廷玉的弟弟,雍正在处理这二人的时候也需要考量的是两位重臣的感受,这使得雍正对于二人处置,将会牵绊非常错综复杂的朝中关系。

但是张廷玉在孙嘉诚的劝谏之下,选择了大义灭亲,主动参劾张廷璐,无疑是给了雍正莫大的支持,也算是让雍正放下心来处理张廷璐和诺敏,而雍正也是通过处置这二人,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震慑了朝堂,更是有助于自己的未来的施政。


而张廷璐被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弘时。

身为主考的张廷璐与弘时相伴行走于皇宫之中,按照弘时的说法,他是再向张廷璐请教学问,但是在此之后就爆发了科场舞弊案。

此时的雍正没有把怀疑的目光放在弘时身上,也不愿意相信弘时参与其中,所以本着护犊子的态度,雍正也需要张廷璐来扛下一切责任,并且通过张廷璐的过失将所有矛盾的焦点转移到张廷璐的身上,进而避免让弘时参与其中。

所以出于这样的原因,张廷璐也必须要被处死。


雍亲王府



一村文艺


《雍正王朝》第23集,一个细节已经预示了张廷璐正在作死,暗示了几集以后他要死得凉凉,并且不能开口说话的原因。

凌晨,雍正叫大起,张廷玉来上朝,他已经算是最早到的一个了。太监来给张中堂开宫门,而他进门的时候,发现张廷璐比他来得还早,正和弘时两人鬼鬼祟祟,正好从宫里面出来。

董事长秘书早上第一个去上班,刚刚哔完卡,经过安检,发现自己的弟弟,财务主管和董事长的儿子一起从财务办公室里面出来。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很有可能是财务部主管叔叔带董事长儿子在董事长的办公室里玩耍了。

黑灯瞎火的,要玩耍可以去夜总会,桑拿房,办公室里有什么好玩耍的呢?他们的解释是练字。

这不是扯么。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混到一起呢?

因为首先,张廷璐是八爷的人。

《雍正王朝》22集,大考前选主考。张廷玉没有举荐自己的弟弟张廷璐,他是八爷举荐的,而八爷举荐的时候,张廷玉是这个表情——

张廷玉的表情是仿佛被人把住了命脉一样吃惊。

内心台词是,你八爷无事不登三宝殿,举荐我这个不争气的小弟,到底打什么鬼算盘?

这个吃惊的表情也说明了,他立刻明白,自己的弟弟已经沦陷为八爷那边的人了,这就很危险了。因为沦陷到八爷那边去,就代表的是保守的,顽固的,与改革作对的旧贵族,就是和雍正对着干的。

张廷玉马上举荐了清流李绂,算是上个保险。

事后查考场,确实发现了张廷璐夹带考生。

事情就简单了,张廷璐承认自己夹带考生,夹带考生,一般来说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收银子,这个是为利,一个是拉关系,通过门第关系建立自己的圈子,这个是比收银子还可怕的。

古代考官的权力是很大的,未来的官僚,先要拜这个码头,才可能有以后翰林仕途上的进步。而联系前文,张廷璐是八爷推荐的,所以,不排除,他是八爷党的人,也是在为八爷拉拢人才。

雍正开这个恩科,是为了为国选拔人才,张廷璐、八爷是要借助这个恩科,发展自己的势力。

弘时不是未来的继承人,他的思路和八爷一样幼稚——支持我的人多,我就该当皇帝,所以他们依旧是旧办法——拉拢关系,收买人心。所以,弘时也想巴结张廷璐。

对于八爷来说,推荐张廷璐,一个恩科下来,就腐化拉拢了雍正铁杆张廷玉的家人,支持或者纵容张廷璐干的坏事越多,以后可以要挟张廷玉的把柄就越多;组建了自己的官员队伍;而你雍正选拔人才的良好心愿被彻底搞砸,可谓是一箭三雕。

令八爷没想到的是,张廷璐是个顺杆爬的人,还巴结皇子,几头吃。

对于八爷来说,不小心钓到个弘时,算是撞了大运。因为八爷有个心愿,那就是在自己这辈子没办法战胜雍正,那么在孩子们那一辈要赢回来。而且八爷和弘时的感情一直就很好,是从小培养的。

《雍正王朝》第3集,雍正去江南募款赈灾,弘时生病,太子不管不问,康熙派太医凌国康去,是八爷带着十四爷在陪小弘时。

八爷知道泄露考题的元凶是宏时的时候,是震惊,说明他事先并不知道张廷璐除了是自己的人,还和弘时混到一起了。

八爷应该是惊喜的,搂草打兔子,一不小心钓到了皇子。

这个时候,把真相捅出来的后果,

对于八爷来说——

  1. 弘时不承认,雍正不相信八爷,觉得他是恶意挑拨自己的父子关系,那么八爷扑街,相关人等全部扑街。
  2. 弘时认了,雍正相信八爷,把弘时干掉,这对八爷并没有任何好处。

只要八爷不把真相捅出来,就可以把弘时牢牢控制在手中,而弘时是雍正三个皇子里最没有脑子,最不爱学习,最好控制的一个,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八爷怎么可能随便错过呢?

在保诺敏和张廷璐这件事上,八爷自己是这么讲的——

什么叫皇上?皇上是说一句话就是圣旨,天下人都得照着去办,如果说的话别人都不听,或者不能兑现,即便就是皇上,不过是个空名而已,那么反过来,咋们所想的,天下人都能照着去做,即便不当皇上,又能何妨?

老四登基以后,干的两件大事全都砸了,朝野上下都在看着他,看他如何收场,他封诺敏是天下第一巡抚,这是他的第一个大笑话,可我们要竭力保住诺敏,让他把这个笑话永远摆在那里,这样一来,他想整顿各省藩库的亏空,也就令不能行,到时候我们再来给他收拾残局,要让天下人看看,究竟是谁说了算。

保这些罪臣,就是为了打雍正的脸,你亲自扶起来一个骗子当天下第一巡抚,那么我们就捧杀到底,那你不得不把天下所有的骗子都封为第一巡抚,让他们去清理藩库,那你还清理个鬼。你弄个恩科,选上来的全是我的关系户,到时候你要用人,就得听我的。

保张庭璐,还可以制约弘时。

只要把科场舞弊案这件事混过去,保住了张庭璐,就隐藏和纵容了弘时,以后可以把他往太子的位子上推,这样虽然八爷做不了皇帝了,但是他的意志可以通过傀儡皇帝贯彻,是为无冕之王。

八爷都算得这么清楚,那么对于张廷璐来说,如果他把真相说出来——

1. 首先八爷就不会支持他,他要是一口咬着弘时,这就损害了八爷的既得利益,八爷先就要灭了他。

2. 其次雍正不可能信他,就算雍正知道弘时是主谋,雍正是个非常爱面子的人,当着满朝文武,你立规矩,最后你自己的儿子破坏规矩,难道能让他当着满朝文武把弘时腰斩了吗?不可能。倒有可能给张廷璐一个毁谤皇族的罪名,这个罪名就比夹带考生大得多了。除了张廷璐自己死无葬身之地,可能还要牵连九族。

3. 弘时非常残忍,后来弄隆科多,刺杀弘历,弘时都干得出来,很可能张廷璐在牢里就被监视了,一旦说出来,还没等八爷,雍正怎么地,就被弘时先安排灭口。

不说,八爷可能把自己保下来,哥哥张廷玉有可能把自己保下来,就算都不行,最后死自己一个,不牵连家人。一旦说出来,自己可能立刻死,而且牵连九族。

我想,换成任何人都不可能那么傻。不是他不想说,是不敢说,不能说。

最后要强调一下,电视剧把张廷璐其实黑惨了,因为在真实历史上,人家张廷璐不但不是贪官,而且被称颂为“三朝旧臣,后进楷模”;乾隆九年,还在担任学政,主持乡士,官拜尚书。人家是成功地告老还乡的。只是因为戏剧效果,在《雍正王朝》里暂时客串了一下背锅侠。

简单地说,就是管他有理没理,想不想说,导演说剧情需要你闭嘴然后死一下,他也就只有老老实实配合,奉献观众了。


HannibalLecter


仅从电视剧剧情来看,张廷璐能当上主考官,完全出于允禩举荐,会试主考官新科贡士的正经老师,贡士们见了要行弟子礼。是拉拢人的绝好机会,允禩这个人情卖的相当到位!允禩并没有想到张廷璐会陷入科场舞弊,当他知道偷题的是弘时后,坚决的弃掉张廷璐,攥紧了弘时的罪证,并放风给雍正,可能要牵扯到他的儿子,让雍正投鼠忌器,不敢彻底清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