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享年53歲,如果再活20年,能否打敗吳、魏從而統一天下呢?

奔騰系列之狂奔的蝸牛


諸葛亮死時五十三歲,這歲數在三國亂世,人均不滿三十歲的情況下,諸葛亮已經算是高壽,達到退休的年齡了。

如果諸葛亮再活個二十年,能不能善終都是個問題,更別說打敗魏吳兩國,統一天下了。


諸葛亮死不放權的話,那劉禪就該做事了

或許有人認為:諸葛亮如果活得夠長,至少活到像司馬懿一樣的歲數,那等到曹魏高平陵之變、吳國諸葛恪、孫峻、孫綝亂政的時候,再舉兵北伐或東征,就可以拿下曹魏、孫吳了。

這當然只是一種美好的設想而已,因為就算曹魏有過內亂,但蜀漢出兵的唯一路徑——關中平原,還是由和司馬家關係親密的郭淮、陳泰等人把守著。司馬懿從誅殺曹爽開始,到司馬師廢少帝曹芳、司馬昭殺高貴鄉公曹髦,曹魏一共有過三次大規模的叛亂,可這些叛亂全部都是發生在東方的淮南地區,關中平原依舊是鐵板一塊。

諸葛亮《隆中對》的最佳北伐時機是:天下有變,再兩路出兵。可問題是當時天下是有變,但橫擋在蜀漢面前的關中一帶沒有變,而東南的孫吳雖然可以取代荊州一路的軍隊,可即使在淮南三叛之時,東吳仍舊不能在曹魏(司馬家主政)的手中拿到一城一地。《隆中對》從丟失荊州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成為了一段空話了。

所以曹魏方面,諸葛亮是不用想了,而東吳也不能想,諸葛亮是堅定的聯劉抗曹的支持者,貿然進攻東吳的話只會重複劉備的錯誤。



再者,似乎諸葛家都有隱藏的叛逆因子,曹魏淮南三叛之一的主腦人物,就是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也就是“諸葛龍虎狗”中的“狗”。而在東吳方面,開啟吳國權臣亂政局面,還是諸葛亮的侄子、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

這一點不得不讓劉禪有所顧忌,就算諸葛亮沒有這個心,那他兒子諸葛瞻呢?諸葛亮五十三歲死時諸葛瞻年僅七歲,還沒能建立自己的班子。可諸葛亮如果晚二十年死的話,那諸葛瞻已經完全有能力取代父親的位置,和東吳諸葛瑾、諸葛恪父子一樣。就算不至於亂政,可這樣和諸葛家做皇帝又有什麼兩樣呢?

劉禪並不是一個庸君,而是一個很有政治手段和御下能力的皇帝,他也絕對不想讓上述的情況發生。從他在諸葛亮臨死前就派人去問諸葛亮後事來看,劉禪對諸葛亮早已有了戒心。在諸葛亮推薦了蔣琬和費禕之後,還得上表和劉禪表明:自己家無餘財,子孫可以靠種樹耕田為生,不用朝廷擔心了。

表面來看,這是君臣相知相愛,可實際上,劉禪問後事和諸葛亮寫表,都隱隱地透露出一陣殺機之感。要是諸葛亮能再活二十年的話,那他最好就是選擇退休在家,把諸葛瞻撫養長大,讓他為國效力或者做一個安靜的農夫。如果諸葛亮還想拿著軍政大權不放,那“暗藏刀斧手”的情況就一定會發生。




一貳一橙


諸葛亮死後30年,即263年,蜀漢滅亡。那麼,我們看看再給諸葛武侯20年的時間,諸葛武侯能否入主中原,恢復漢室。


首先,瞭解一下當時魏蜀吳三國國力的情況。

1,經濟和兵力方面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梁方仲先生在《中國曆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中認為,

263年,蜀國滅亡前有28萬戶,94萬人,軍隊約10萬;

同年魏國有52萬戶,440萬人,軍隊20萬以上;

吳國在280年滅亡前有52萬戶,230萬人,軍隊約20萬。

2,政治和人才方面

魏國司馬氏總覽國政之後,禮賢下士,任人唯賢,鍾會、鄧艾後起之秀皆一時人傑;魏國無太大漏洞讓吳蜀窺視。

吳國皇帝孫皓,歷史上有名的無政暴君,淫亂昏聵,濫殺大臣,搞得政治黑暗,是個末世皇帝。陸遜之子陸抗死後,吳國也是人才凋零。

蜀國劉禪,更不用說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笑話傳了幾個世紀了。昏聵無能,寵信宦官,再加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的消耗,蜀國是人才泛泛,政治不舉。

由此可見,從政治,軍事,經濟三個方面來看,蜀國的實力都遠差於其他兩國。試想,以當下蜀國的經濟基礎和人口基礎再發展二十年,只能說差距會越來越大,而不會越來越小或者超越曹魏統治的北方地區。為了好理解,我們舉個現實的經濟實例:從建國之初到現在,山東、河南、河北三省的經濟實力一直排我國各省的前十位,而四川則一直徘徊在第十位左右。再看具體GDP(可以先數字化來理解),2018年僅山東一個省的GDP總值76469.7億元,就超過了四川的40678.1億元與重慶的20362.2億元之和,而我國產糧大省山東,河南也是排在四川之前的。雖說“四川天府之國”但是比起中原地區,仍然不處於優勢地位。所以,當時以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為主的時代,中原地區農業優勢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的經濟發展水平會越來越不如地域大、人口多、佔據中原地區的曹魏。也許這正是諸葛亮不斷北伐的原因。


其次,軍事戰略方面。

李白有詩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朝強大的軍事再加上對白起,王翦等名將的重用以及“遠交近攻”的大戰略,到了秦始皇之時,便一統天下。

隋朝滅陳,除了任用名將韓擒虎,賀若弼,楊愫等發動軍事行動之外,在準備滅陳的數年前,已部署好了整體戰略,首先用丞相高穎“騷擾”陳國邊境之策,在隋陳交界地區,大量聚集士兵或旗幟,但並不真的進行攻擊,等陳國軍隊聚集起來之後,隋將士再散去,這樣往復了數年,一次都沒有真正發動攻擊,陳國軍隊疲於應對,邊境將士也逐漸思想麻痺,最後韓擒虎輕鬆偷渡江,一舉拿下南陳。所以說,軍事行動要符合大的戰略,這樣才能一步一步的達到目標。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操養子曹真準確預測到,諸葛亮下一步要攻打的地方——陳倉,於是派郝邵、王生加強了防禦工事,致使諸葛亮的上萬人馬攻不下只有千人防守的陳倉。這是曹真整體戰略的一大部署,對防禦蜀漢攻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更因為此次戰役的失敗而遭到後世的非議。

毛澤東評價隆中對:“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軍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軍力,安能不敗?”主席的意思是說,蜀漢在整體大戰略上出現了難以挽救的錯誤。首先,我們看今天荊州的江陵據益州的成都有964公里,可謂是千里之遙,很難遙相呼應,荊州如果不是兵少,也不會被輕易偷襲;其次,關羽大意失荊州一支軍隊,劉備夷陵之戰一支軍隊,諸葛亮苦苦支撐的最後一支軍隊相繼消耗,使蜀漢的人口和兵力大減。毛主席由此感嘆“戰略上有這樣的失誤,安能不敗?”

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在戰略上沒有優勢,在戰術上還被人識破,在糧草兵力方面始終不佔上風,所以想急於攻取,但又被司馬懿識破,來個閉門不出,諸葛亮最終“出師未捷,身死仗中”。一言以蔽之,諸葛亮一直沒有制定出一個進行北伐的有力戰略。


第三,諸葛亮本人的軍事才能。

歷史上,質疑諸葛武侯軍事才能的人確實不少。北魏名臣崔浩就是一位,他譏諷諸葛亮,大城荊州不守,反蝸居於巴蜀邊夷之地,可跟佔據南越之地的趙佗為伍,說他是管蕭之亞匹,不是有點過了嗎?同時他還評價諸葛亮出祁山之事,先出隴右再出祁山,然後陳倉,最後秦川四處碰壁,無功而返,非古代名將所為。崔浩的意思與毛主席的有點相似,是說,諸葛亮退守益州不是好的選擇,同時選擇連年用兵,四處攻伐,且多無戰功,歷史上的名將沒有這樣的。

對於諸葛武侯的軍事才能,唐朝名將李靖在與李世民的對話中,曾提及:“史家鮮克有知兵者。”意識是,搞文學的歷史學家很少有懂兵法的,他質疑像陳壽一樣,搞文字遊戲的史學家,沒上過戰場,不能如實的反映出戰場上的真實情況。李靖是一位兵法大家,他曾研究諸葛武侯的“八陣圖”,所以才有上面一番話。

那麼,我們再看一下陳壽的評價: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陳壽的評價可謂是客觀,在評價完諸葛亮的才幹之後,又補充了一句

“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

一個人或為良相或為良將,自古未有兩者兼顧者。

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未有功,陳壽也委婉的解釋了下,

“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的曹操,用兵如神,他窮盡一生,也只統一了北方。三國時期鍾會率領18萬魏軍,分三路進攻蜀國,在攻打劍閣時,久攻不下,如果不是鄧艾偷渡陰平關成功,鍾會也正計劃退兵呢。

《孫子兵法》雲,“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所以,人數少,攻取很難。但是,雖然諸葛亮攻取無功,如果你想攻打他也是難事。

《三國志》記載:“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甚至曹操的五子良將張郃,在追擊諸葛亮時也被斬於馬下,所以,司馬懿才感嘆:“天下奇才也”。蕭何身邊有韓信,管仲身邊有王子城父,而諸葛亮身邊只有一魏延,還不能受到重用。所以,諸葛亮多未能有克。

綜上所述,蜀漢從政治、軍事、經濟、人口等四個方面都不具有優勢,並且在234年諸葛死時是這樣,30年後的263年蜀漢滅亡時,形勢依然如此。蜀漢後期,缺乏將才,唯獨略有優勢的便是諸葛武侯的理政能力,但是同一時期曹魏的陳群、鍾繇、司馬懿等人都是一時人傑,也不輸於諸葛武侯。所以,俗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給諸葛亮20年時間,也許曹魏不一定敢有人組織人馬南征,即便組織20萬的軍隊南征,蜀漢有劍閣天險,姜維即能守住,而鄧艾偷渡,必定會死於諸葛亮所設的屯兵之處。只能說,諸葛亮再活20年,則可以延續蜀漢的壽命,對於北伐之事,則是“漸行漸遠”。


讀史思辨


三國演義,諸葛亮再活二十年,能否打敗吳魏統一天下,

國力決定一個國家戰爭基本要素,諸葛亮如果在活二十年統一天,恐怕夠嗆,

因為蜀國連年爭戰,國內空虛,百姓民不聊生,在加無能君主阿斗,

戰將缺少,只憑諸葛亮一人,就是神仙也很難翻身,

更何況魏國,國內司馬家族掌控,即使諸葛亮多活二十年,

依舊歷史上的三國難以改變,

這就是諸葛亮再活二十年,能否打敗吳魏統一天下,簡單概括,不周諒解,及補充。





涼薄青年丶玖壹


個人觀點並不能,冷兵器戰爭的四大要素人力、財力、地利、人心,蜀漢政權均不佔優勢

首先人力來說,蜀漢政權大部分地區因為連年征戰,可供補充兵源的青壯年勞動力已在後期顯示出不足,沒有了充足的兵源就只能在六出祁山後大戰略上呈現龜縮之勢,這也是抑制蜀漢政權擴張的一大因素。

再者,財力,古代戰爭若是裝備差距過大,除非是敵方出現重大的戰略戰術失誤,那麼基本上是不可能取得勝利。蜀漢政權所在區域並非經濟發達的地區,而三國鼎立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最新技術的更新和裝備資源的進口

第三、地利,蜀漢政權隨四周有高山阻擋,地勢險要,但是卻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一旦被包圍,就只能做困獸之鬥,作為

蜀漢政權戰略縱深的雲貴地區,又不利於大規模集團軍作戰,且當時雲貴地區很多地方還處於未開發的狀態,作為戰略縱深有些不當。同時諸葛亮死後,蜀國再無大的戰略家出現,以防止被包圍突襲,這也造就了鄧艾奇襲後,蜀國迅速滅亡

最後是人心,“人心所向,天為之動容”,東漢末年開始一直到三國後期,廣大群眾一直處於戰亂的水深火熱中對戰爭也是愈發厭惡,同時作為蜀國內部的人民也是如此,常年的征戰造成人口凋零,百廢待興。那麼統一就是人心所向且蜀漢在劉備、諸葛亮後再安定人心之人。那麼,消亡就是大勢所趨。

哪怕是諸葛亮再活20年,以蜀漢的人力財力物力,也很難與大勢所抗衡,即便勉強維持,隨著時間和蜀漢之外的大環境影響,也必定會被人心從內部擊破,當民心所向時,再好的安撫能力,也阻擋不了消亡的腳步。


木字加一橫


諸葛亮被三國演義神化的太嚴重了!不僅把很多其他人的事情加在了他頭上,還胡編亂造了許多荒誕的故事。諸葛亮從最開始隱居茅廬就是為了走仕途捷徑釣大魚,他本意想等家大業大的孫權來請他出山,曹操陣營裡謀士眾多他去了也當不了龍頭,東吳是他大展拳腳的理想之國,這也是後來為什麼他要致周瑜死地的原因,因為周瑜不如他卻坐了他的位置。且不說他謀略不如司馬懿,在當時的蜀國哪還有能用的將才,巧媳難做無米之炊,再活二百年也是徒勞。你以為他不想學司馬懿?他是沒有資本當司馬懿。阿斗扶不起來?阿斗想起來丞相不允許啊。


用戶85217718997


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比不上司馬懿

宏福齊天。難哪!


國運昌盛1555


諸葛亮亨年是54歲,不是53歲。


手機用戶名白楊


孔明未老先衰,五十多歲鬥志就大減。上天再借他二十年。可能會做西蜀安樂王的。


散澹人


個人認為即使諸葛亮不過早死於五丈原,也不會一統三國,其實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諸葛亮心裡非常清楚,名為進攻,實為退守,換句話說得到中原似乎已經不太可能了,但是不進攻蜀國只會更早滅亡,其中有這樣幾個原因,接下來我就一一分析一下。

三國紛爭,屬魏國佔地最大,兵馬最強,但也是最混亂的。而吳國是最富饒的,蜀國是最穩定的,但吳蜀兩國的底子比較薄,但吳國坐擁江南可比蜀地富饒。如若諸葛亮仍然在世,蜀國也是不能夠一統天的。

從所周知,中原歷來是我國個朝代的必爭之地,因為中原人口密集,物展豐饒,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最為迅猛,且繁華的都市都主要在中原,如洛陽、長安、南陽、許昌等,都是在全國比較繁華的都市。我國古代,經濟政治的重心都在北方,所以北方各地是開發比較好的,也是社會秩序最為穩定的,最有序的。而當時的魏國正雄居北方,佔領北方全境,天下十三州,而魏獨獨佔有九州,更可怕的是這些州多是繁華富饒之地。更何況北方歷來出人才,如河北地區的人民不僅曉勇善戰,勇猛異常,還有很多學富五車的才子。東漢的創立者光武帝劉秀就曾說過,河北多俊傑英豪。而他也正是憑藉在河北各地招來的英傑,才能最終打敗王莽,建立東漢延續漢朝國。魏國佔領此地,有著源源不斷的人才如滾滾洪荒而來,為魏國的發展出謀劃策,使魏國不斷的變強變大。司馬家當時在河北各世家中威望極高,曾有人向魏王進言得司馬家可得河北各家支持,更何況有司馬懿這樣的人才。正是這樣,魏國招司馬家的人入朝為官,河北世家英才皆如其囊中,可謂“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劉備與曹操大決戰,佔領漢中,就是有以後前進佔領洛陽及河北各地的打算。而且魏國重用司馬懿進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實行了當時比較先進的九品選官制,並大力抑制貴族,推行屯田制。既籠絡了世家大族,又穩定了社會經濟秩序,收攏了民心。為朝廷增加了財政收入,給軍隊提供了豐富的物資糧食。就九品中正制來說,吳蜀兩國是遠遠不如魏國的,魏國的執政者已經意識到漢制已經腐朽了,天下急需一種新的制度來打破漢制,實現強國富民,九品中正制正是應時而生。而吳蜀兩國還在實行漢制,這是吳蜀兩國遠遠不如魏國之根源,就這點來說,諸葛亮也是不如司馬懿的。當時魏國正實行新政,進行改革,只要給予魏國足夠的時間,穩定政局,魏國一統天下是遲早的事,無論諸葛亮在或者不在。

返觀吳蜀兩國,吳國邊安一隅,沒有進取天下的雄心,缺乏能夠領兵打仗的良將,這樣是不可能統一天下的。而蜀國雖然時時想匡復漢室,結束紛爭,一統天下。但奈何蜀地人口稀少,人才匱乏,經不起戰爭的消耗,不能夠進行持續性的大戰,這也是諸葛亮多次北伐而未能成功,皆以失敗告終的根源。而且,蜀國想要打敗吳國都很困難,更何況更加強大的魏國?諸葛亮曾說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蜀國只佔有益州一州而已,不足以逐鹿中原,諸葛亮想要以蜀國來結束紛爭,匡復漢室是不可能的。實際上,自劉禪即位以來,雖然經過諸葛亮都勵精圖治,蜀漢實力有所恢復,但和魏國和吳國比起來,弱太多了。三國初期,蜀漢人口90萬,東吳人口300萬,曹魏人口500萬,單從人口就可以看出蜀漢弱成啥樣。而且當時的蜀漢,人才零落,加之諸葛亮其實是有點事無鉅細親力親為,並沒有培養接班人。所以諸葛亮再活50年都不一定統一三國,有不同看法歡迎來辯



橘子不業專


不會的,蜀國在三國裡面是一個最沒存在感的國家,六出岐山已經對蜀國的經濟嚴重透支了,全民皆兵,連年征戰,孔明再活20年,也是同樣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