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恭帝为何被元朝第五位皇帝元英宗赐死?

宋安之


南宋德祐二年(1276),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军攻破,宋恭帝投降,南宋灭亡。这之后,虽然以文天祥为首的反元志士还在抵抗,但终究是难敌强大的蒙古铁骑,南宋的最后抵抗力量在崖山海战中被消灭,元朝统一了中国。

而投降的宋恭帝先是被召进元大都,后来,为了表明自己不会有反叛之心,他主动请求到西藏学佛,并最终一代佛学大师,可是就算他与世无争三十五年,还是在五十多岁高龄时被元朝第五位皇帝元英宗赐死,这是为什么呢?

宋恭帝原名赵㬎,四岁时,其父逝世,于是作为嫡子的他被拥立为帝,在他之上,还有一个七岁的哥哥赵昰,临安沦陷后,赵昰在福州被尊为宋主,是为宋端宗;而小宋恭帝一岁的弟弟赵昺则正是崖山战败后,被陆秀夫抱着跳海的宋末帝。

宋恭帝继位后没满两年,势不可挡的元朝军队就进军临安,不到六岁的他踏上北上的旅程。史书记载:“五月丙申,朝于上都。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虽然看上去地位尊崇,实际上当然只是个处处受限的俘虏。

宋恭帝长大后,一是为了向元朝皇帝表示臣服和忠心,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三可能是想要借佛法宽慰自身,他提出前往吐蕃钻研佛法。这一请求很快得到了准许,年仅十八岁的宋恭帝便前往西藏,法号“合尊”。或许是家族遗传了擅长文艺的基因,宋恭帝很快学会了藏文,并开始将汉字版佛教的经书译成藏文,逐渐在业界享有盛名。

宋恭帝似乎也忘记了小时候的经历,只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僧人,四处讲经、译经,一度担任了萨迦大寺的总持。或许,佛教的超然自在,让他不再纠结于权力和地位,不再思念消逝的故国和亲人。可惜,他不去争抢,却仍然没办法善始善终。

据《佛祖历代通载》记载:“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已经被俘四十七年,在西藏学佛三十五年,完完全全与世无争的“一代高僧”宋恭帝被元朝第五位皇帝元英宗赐死,享年五十三岁。

关于元英宗赐死宋恭帝的原因,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宋恭帝作了一首触犯了文字狱的诗。这首诗便是《在燕京作》,燕京是元朝首都大都的别称,可见此诗是宋恭帝还在大都时创作的。诗中写道:“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strong>

宋恭帝应该也知道自己的祖先赵光义曾因为南唐后主李煜的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将其毒死,故而在诗中只字不提故国、临安之类的字眼。只写到隐居在西湖孤山,“以梅为妻”的诗人林和靖,来寄托自己对南方的思念。又说自己眼下是元帝的“台下客”,思念故土却“不归来”。

这样一首寄托思念的小诗,最终为宋恭帝引来了杀身之祸。不过,这首宋恭帝十几岁时创作的诗,在三十多年后才被皇帝重视并大动干戈,其中是否有诸如害怕宋恭帝带领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复辟之类的隐情,就不得而知了。


邓海春


南宋成淳十年(1274),宋度宗病逝,太子继位,即是宋恭帝,史称少帝、幼帝。

宋恭帝即位时,年仅四岁,因而当时由谢太皇太后垂帘辅政。恭帝年幼即位,从宋度宗手中接过的江山早已是千疮百孔。南宋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朝大军南下攻到临安城下,南宋朝廷大势已去。


于是,谢太皇太后立刻派大臣杨应奎,前往元军驻扎地献上了传国玉玺,并且以恭帝的名义向元军统帅伯颜献上降表,降表言辞十分谦卑可怜。

降表说:"宋朝奸臣误国,天数已尽,元朝国运兴旺,我愿率百官称臣降服于大元。今谨奉太皇太后之命,削去帝号,将两浙、福建、江东、江西、湖南、两广、四川、两淮等宋朝州郡,全部献给大元圣朝,祈求元朝可怜宋朝三百年江山不至断绝,使赵氏子孙以后有靠,使宋朝百姓能够安享天日。如果这样,那么元朝的大恩大德,永世不忘,日日思报。"

虽然这篇降表写得很哀婉,充满了一个行将灭亡的王朝的辛酸,可是元朝还是没有放过这位小皇帝。

伯颜很快就攻陷了临安城,接着元世祖下诏,命令宋朝皇帝前去大都朝见。全太后带着恭帝在随行人员的护卫下匆匆奔赴大都,谢太皇太后称病未去。

恭帝当时只有七岁,什么事情都不懂。全太后只是个妇道人家,只知感激元世祖不杀之恩,根本不知什么民族气节。所以这孤儿寡母到了大都,特别被元朝人看不起。他们将恭帝与全太后软禁在深深的宫苑里,横加凌辱,更不许他们与外界有丝毫的接触。

当时随全太后到大都的四位宫女都不堪忍受凶悍的元朝人的虐待,到大都后没几天就全部自缢身亡了。

其中一位宫女还留下绝命诗一首:"既不辱国,幸免辱身。世食宋禄,羞为北辰。妾辈之死,守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

元世祖十分看不起忍辱偷生的全太后,所以就砍下了那四个宫女的头颅,悬在全太后的门口,以示羞辱。全太后顾念年幼的恭帝,不忍自杀。

不过,由于这时南宋遗臣已经立赵量为端宗,老奸巨猾的元世祖就将恭帝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点大司行政、瀛国公,做样子给天下人看。元世祖希望利用恭帝潜在的号召力,对端宗形成制约,顺便招降那些尚未归附的宋将。


后来全太后提出水土不服,向元世祖请求迁往南方。元世祖的皇后对全太后的遭遇特别同情,就帮全太后求情,但是元世祖担心节外生枝,没有同意。不过他当时并没有打算杀害全太后和宋恭帝。传说元世祖已经准备让恭帝与全太后在大都的深院中慢慢了却此生。

可是到了至元十九年(1282)年底,元世祖却突然命恭帝迁出大都,并将他安置在上都,还让全太后到大度正智寺削发为尼。不久后,全太后就悄无声息地死在了那里。

原来福建有位僧人向元世祖解说了当时的天相,说他夜观星相,发现土星有侵犯帝祚之势。所以按常例来推算,恐怕不几日将会有人要加害元世祖,希望元世祖多加提防。元世祖本来不相信这位僧人所说的话,可是在这位僧人离开后没多久,就有离大都不远的中山县(今河北省定县)官员禀报说:县内有一个狂人,自称是宋王,扬言要聚集人马,前往京师劫掠宋丞相文天祥,起兵复宋。


元世祖一听,这还得了?因而他马上就把恭帝迁到了上都,然后杀害了已关押了四年的南宋宰相文天祥。次年他又把降元的宋朝官员全部迁往内地,以免除后顾之忧。

至元二十五年(1288),恭帝已经19岁了,元朝的统治也逐渐巩固下来。这年冬天,元世祖赐给恭帝大量钱财,并将他送到了吐蕃(今西藏地区)学佛。 恭帝到西藏后,入住萨迦大寺,并改名为合尊法宝,还学会了藏语。

恭帝聪颖灵慧,他钻研佛经,还当上了萨迦大寺的主持。按理说,恭帝此时既已入佛,早已心无杂念,潜心修炼了。可是到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时,恭帝却突然被赐死在河西。

恭帝之死,源于他无意间所写的一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诗中所说的黄金台指的是战国时燕昭王在大都朝阳门附近筑的土台。燕昭王在台上放黄金,以招揽天下贤士。林和靖则是北宋著名的钱塘高士,一生孤傲,以梅为友。就是这首诗,让恭帝被元英宗以煽动天下人心的罪名处死了。


其实元英宗杀恭帝也算是历朝历代的惯例。恭帝死了,天下宋人的心也就死了。恭帝不死,宋朝遗民总会在心中留有念想。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元英宗只能处死恭帝了。


煮酒君


宋恭帝之所以被元英宗处死,原因是后者写了一首隐晦的反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他年仅3岁便登上皇帝宝座,但两年后便沦为亡国之君,随即成为异族的阶下囚,十余年后又出家做了和尚。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在佛学届已经颇有成就的高僧,在晚年因对故国产生怀恋之情,便写下一首隐晦的反诗,却因此被杀。这个经历坎坷的苦命人,便是南宋恭帝赵㬎。


赵㬎生于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其父正是可与晋惠帝齐名的“白痴皇帝”-度宗赵禥,生母则是全皇后。宋度宗虽然天生愚痴,但在纵欲享乐方面却天赋秉异,其荒唐程度跟养父宋理宗相比,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赵禥即位后,将国家大政一股脑委任给权臣贾似道,自己则整天宴坐后宫,与妃嫔们饮酒作乐。



贾似道也是个荒唐龌龊的主儿,占据着摄政的职务(太师、平章军国重事),但每天却不理政务,只以斗蟋蟀、盘剥百姓为乐(“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所狎客入,戏之曰:‘此军国重事邪?’”见《宋史·卷四百七十四·列传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贾似道传》),宋朝江山让这对混账君臣打理,前景如何可想而知。


咸淳十年(1274)七月,就在蒙元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进军临安时,酒色蚀骨的度宗驾崩,侥幸与“亡国之君”的身份擦肩而过。度宗生前没有册立太子,所以在他病死后,谢太后、贾似道以赵㬎是嫡子为由(皇长子赵昰是庶出),主张扶立他为天子。就这样,年仅3岁的赵㬎在懵懂中被推上龙椅,史称宋恭帝。



然而,小皇帝的宝座还没做坐热乎,懵懂的双眼还未认清楚这乱象丛生的世界,稚嫩的内心还不懂得什么叫做国耻家仇时,蒙元大军便已兵临城下。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八日,穷途末路中的太皇太后谢氏决意投降,并以赵㬎的名义发布退位诏书,随后便派人向敌军主帅伯颜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立国300多年的宋朝至此在形式上灭亡(正式灭亡还要等到3年后)。


谢太后、宋恭帝投降后,连同皇室大部分成员一起被掳往北方,沦为蒙元的阶下囚。好在元世祖忽必烈对宋恭帝还算客气,不仅保全了他的性命,还封他做瀛国公,待遇颇为优厚(“三月丁丑,入朝。五月丙申,朝于上都。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见《宋史·卷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



元朝宫廷大多信仰喇嘛教,懵懂的赵㬎一天天长大,他没有一般成年亡国君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反而在周围环境的熏陶下,开始对喇嘛教产生兴趣。元世祖获悉后很是欣慰,认为顺着赵㬎的意愿,将他培养成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比成为一个潜在的不安定分子,对帝国的局势更加有利。于是在1289年,年仅18岁的赵㬎被送往西藏萨迦寺出家,法号为合尊。


赵㬎出家后的事迹在汉文史籍中不见记载,但在藏文材料中却偶有记录。从这些零星散乱的史料中我们可以推测,赵㬎在西藏长期过着虔诚的僧侣生活,每日潜心钻研佛法,并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修炼成一代高僧。赵㬎在佛学研究方面最大的成就,便是把《大乘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这两部佛教经典翻译为藏文,深受业内人士的好评。



如果按照这种轨迹进行下去的话,赵㬎最终将会以一位高僧的身份载于佛教史册,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然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赵㬎人生的晚年,由于写了一首隐晦的“反诗”,他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巨变,并最终断送了性命。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首“反诗”呢?


原来在1323年,因为偶然的机会,赵㬎了解到蒙元灭宋期间那段惨痛的往事,一时之间,故国之思、国耻家仇让高僧久已枯寂的心情泛起了波澜,他感到自己的心在滴血。就这样,带着无比的痛苦、愤懑的心情,赵㬎做了一首名为《在燕京作》的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通过跟北宋大诗人林和靖隔时空对话的方式,来抒发愤懑的胸怀。



不久这首诗传入元朝宫廷,元英宗闻讯大怒,遂下诏赐死赵㬎。对于赵㬎的遇难,官方史书中并无记载,但在《佛祖历代通载》却提到此事,书中写到:“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就这样,宋朝的亡国君在外族的屠刀下,走完自己曲折、坎坷的一生,终年52岁。


史料来源:《宋史》、 《元史》、《佛祖历代通载》等


文史砖家


宋恭帝,可以说是文字狱的牺牲者。

宋恭帝于1274年即位,即位之时,仅有4岁。两年后,南宋谢太后于临安开城投降,自此,南宋从形式上灭亡。彼时,宋恭帝不过6岁。也就是说,他其实对自己的皇帝生涯,是没有什么印象的,而他对于临安,对于南宋的印象,也是模糊的。

在投降蒙古之后,宋恭帝被封为瀛国公,后来于1288年被元世祖送至吐蕃学佛,法号合尊。他在佛学上的造诣极高,翻译了《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等高深佛学著作,为藏传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其知道身世后,偶有感触,于是作诗一首,名曰《在燕京作》: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此诗最后两句,用了燕昭王置重金于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将自己比作贤士,说明自己受到元朝礼遇,自己是“黄金台下客”,不再想回临安。通篇表明了对于对于故乡的思念,但又表明自己没有谋反之意,事实上就连思乡都表达的极其含蓄,不似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明显而赤裸。



然而,元朝统治者却认为,最后两句,表明他想利用“黄金台(自己赵宋皇帝的身份)”招揽贤士,来推翻元朝复国。但事实上,前文提到,他对于故国的印象,事实上是非常模糊的,而他当皇帝的时间,不过是4-6岁这一时间段。他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元朝度过的,元朝又对于他有着极大的恩惠,所以,综上所述,他根本没后能力,也没有理由去造反。

然而,元朝的统治者出于对于自己统治的维护,宁肯错杀,也不放过。



于是,1323年,其被赐死于河西,享年53岁。可以说,他被处死的因素,就是南宋末代皇帝的身份+《在燕京作》这首诗。

【欢迎诸位交流讨论!】


庭州行者


元英宗是一位备受汉人士大夫和后世史学家青睐与惋惜的悲剧皇帝,是一位性格暴躁的皇帝,在赐死宋恭帝赵㬎后“即而上悔”,明知自己的暴躁而不能约束,以一腔热血推进其政治蓝图,最终把自己带入了政治上的死地。



▲元英宗

宋恭帝赵㬎被元英宗赐死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字狱,1274年4岁的赵㬎在奸臣贾似道扶持下登上帝位,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宋恭帝赵㬎的祖母谢太皇太后抱着他出城投降,这时候宋恭帝也才6岁。

赵㬎被送到元帝都后,被忽必烈封为瀛国公,一直享受优待,南宋因为与蒙古人没有直接仇恨,是以南宋赵氏和皇亲基本上都没有被加害,所以有人说正是蒙古人的这点仁慈,明太祖朱元璋反元时,让元顺帝及宗室得以安全的退回大漠!

忽必烈想招降文天祥,还派了8岁的赵㬎去见他,当文天祥见到昔日的南宋皇帝,今日君臣同为阶下囚,痛哭流涕,并北跪于地,说道:“圣驾请回”,赵㬎毕竟年幼,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一时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说什么,此事不了了之!

至元十九年(1282年),薛保住告变事件和当时的局势引起了忽必烈的紧张感,于是把宋朝宗室迁到上都居住,并杀害了文天祥。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在上都生活了6年的赵㬎被忽必烈下令去吐蕃出家学习藏传佛教。

宋恭帝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潜心佛教,学习藏文,赵家人遗传的文化素养让赵㬎在藏传佛教中崭露头角,成了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本来宋恭帝一生也就以这新的身份活的挺好,还被藏传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还有个传说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在那呆了几个月,与赵㬎讨教过佛学,后来元朝的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就有了身孕,就生了后来的元顺帝,因为元顺帝的画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结合到元顺帝母亲与赵㬎的关系,所以也有传言元顺帝与赵㬎的关系不一般!


关于宋恭帝最后的结局,在《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么一句:“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没有记载被赐死的原因。

不过在明初《山庵杂录》中记载了宋恭帝被赐死的原因:“瀛国公为僧后,至英宗朝,适兴吟诗,云: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谍者以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闻之于上,收斩之。即而上悔,出内格黄金,诏江南善书僧儒集燕京,书大藏经云。

就是说宋恭帝在元英宗至治三年,写了这么一首诗,怀念故国,有人就上报给元英宗,元英宗因此大怒,就将宋恭帝赵㬎赐死,死时享年53岁!

藏传史学家对于赵㬎的死也寄予同情,说他因为被冤枉害死,是以有“至英宗皇帝之时,杀之,出白血焉”的记载,出白血就是流血成乳,是佛教历史上习见的一种说法,用来表示冤狱!

▲宋恭帝

元英宗在因言论治罪方面也可谓屡有前科,在赐死瀛国公的同一年,与元英宗关系密切的艺人史骡儿在表演时唱词有“酒神仙”语句,酒醉的元英宗认为是在讽刺他,大怒之下将史骡儿杀死,酒醒后元英宗后悔的叹息道:“骡以酒讽我也!”性格暴躁的元英宗在赐死宋恭帝后,也是“即而上悔”。只能说宋恭帝赵㬎遇到了元英宗,是他的倒霉!


历史红尘


宋恭宗是南宋第七位皇帝,也可以说是最后一位皇帝。


1276年,继位只有两年,不满6 岁的宋恭宗在别人的怀抱中,在临安投降元兵。他只有一个皇帝的称号,说他是一个佛者,学者更贴切。之后,押解去元大都。忽必烈赐封瀛国公。(其实就是一个高级俘虏)等他在元大都长到19岁的时候,跟忽必烈请愿去西藏学佛,忽必烈欣然同意。

之后他在西藏学习藏文,佛法,翻译藏经。翻译著作有《应明入正理论》……等汉传佛教书籍。

1323年,他被元英宗赐死。是因为他的一首诗:

寄语刘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这首诗里的刘和靖是北宋诗人,喜欢梅花。黄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充分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对元朝灭亡南宋的不满。这首诗后来被元英宗知道,一怒之下就把赵显(宋恭帝)赐死。

看来,宋恭宗到老就一直在元朝统治者的监视之下啊!

太可怕了!


历史走廊


宋恭帝是位有智慧的人,可是幼年继位,又生不逢时,想必心中自是有许多苦处。

亡国的小皇帝

南宋成淳十年(公元1274年),宋度宗病逝,太子继位,即是宋恭帝,历史上人们又称他为少帝、幼帝、德祜皇帝。宋恭帝即位时,年仅四岁,当时由谢太皇太后垂帘辅政。恭帝年幼即位,从宋度宗手中所承接的江山早已是千疮百孔,命系累卵了。

公元1276年正月,元朝大军南下入侵已经到临安城下。眼看着元兵即日就将攻进城内,南宋朝廷大势已去。

于是,谢太皇太后立刻派大臣杨应奎,前往元军驻扎地献上了传国玉玺,并且以恭帝的名义向元军统帅伯颜献上降表,降表言辞十分卑下可怜:宋朝奸臣误国,天数已尽,元朝国运兴旺,我愿率百官称臣降服于大元;今谨奉太皇太后之命,削去帝号,将两浙、福建、江东、江西、湖南、两广、四川、两淮等宋朝州郡,全部献给大元圣朝,祈求元朝可怜宋朝三百年江山不至断绝,使赵氏子孙以后有靠,使宋朝百姓能够安享天日。如果这样,那么元朝的大恩大德,将永不忘,日日思报。

虽然这篇降表写得很哀婉,充满了一个行将灭亡的王朝的辛酸,可是元朝还是没有放过这位小皇帝。

囚禁的岁月

伯颜很快就攻陷了临安城,接着元世祖急速下诏,命令宋朝皇帝前去大都会见。皇太后带着小恭帝在随行一行人的护从下匆匆奔赴大都,谢太皇太后称病未去。

恭帝当时也只有七岁,什么事情都不懂,全太后只是个妇道人家,只是感激元世祖不杀之恩,根本不知什么民族气节,所以这孤儿寡母到了大都,特别被元朝人看不起。他们将恭帝与全太后软禁在深深的宫苑里,横加凌辱,更不许他们与外界有丝毫的接触。当时随全太后到大都的四位宫女都不堪忍受凶悍的元朝人的虐待,到大都后没有十天就全部自缢身亡了。其中一位宫女还留下绝命诗一首:“既不辱国,幸免辱身。世食宋禄,羞为北臣。妾辈之死,守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元世祖十分看不起全太后的忍辱偷生,所以就砍下了那四个宫女的头颅悬在全太后的门口,以示羞辱,全太后顾念年幼的恭帝,不忍自杀。不过,由于这时南宋遗臣已经立赵昰为端宗,老奸巨猾的元世祖就将恭帝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点大司行政、瀛国公,做样子给天下人看,其实就是为了利用恭帝潜在的号召力,对端宗形成制约,顺便招降那些尚未归附的宋将。

全太后提出水土不服,向元世祖请求迁往南方,元世祖的皇后对全太后的遭遇特别同情,就帮全太后求情,但是元世祖担心节外生枝,没有同意,不过他并没有打算杀害全太后和宋恭帝,传说元世祖已经准备让恭帝与全太后在大都的深院中慢慢了却此生。可是到了公元1282年底,却突然命恭帝迁出大都,并将他安置在上都(今内蒙正蓝旗东边闪电河北岸)。还让全太后到大度正智寺庙削发为尼,不久全太后就悄无声息地死在了那里。原来福建有位僧人向元世祖解说了近日天相方面的事,说他夜观星相,发现土星有侵犯帝祚之势,所以按常例来推算,恐怕不几日将会有人要加害元世祖,希望元世祖多加提防。元世祖本来不相信这位僧人所说的话,可是在这位僧人离开没有多久,就有离大都不远的中山县(今河北省定县)官员禀报说:县内有一个狂人,自称是宋王,扬言要聚集人马,前往京师劫掠宋丞相文天祥,起兵复宋。

元世祖一听,这还了得,也不由得相信那位僧人说的。马上就把恭帝迁到了上都,然后杀害了已关押了四年的南宋宰相文天祥。次年又把降元的宋朝官员全部迁往内地,免除了后顾之忧。

一心向佛,仍然被杀

至元二十五年,恭帝已经19岁了,元朝的统治也逐渐巩固了下来。这年冬天,元世祖赐给恭帝大量钱财并将他送到了吐蕃(今西藏地区)学佛。

恭帝到西藏后,入住萨迦大寺,并改名为合尊法宝,还学会了藏族的语言。恭帝聪颖灵慧,性情好合,他钻研佛经,还当上了萨迦大寺的主持。按理说,恭帝此时既已入佛,早已心无杂念,潜心修炼了。可是到元英宗至治三年时,恭帝却突然被赐死在河西(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他无意间所写的一首诗闯了大祸: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诗中所说的黄金台指的是战国时燕昭王在大都朝阳门附近筑的土台,燕昭王放黄金在台上,招揽天下贤士尽归己用。林和靖则是北宋著名的钱塘高士,一生孤傲,以梅为友。就是这首诗,恭帝便被元英宗以煽动天下人心的罪名处死了。

元英宗杀恭帝也是历朝历代的惯例。恭帝死了,天下宋人的心也就死了;恭帝不死,宋朝遗民总会在心中隐隐作想:宋朝江山仍旧还在,因为虽然端宗、卫王死去了,可是恭帝还活着,恭帝还会回来,他只是在某个地方出家而已。

宋恭帝是位有智慧的人,可是幼年继位,又生不逢时,想必心中自是有许多苦处,可是他潜心研究佛经,成了一代佛学翻译大师,曾经翻译了佛教中著名的《因明人正理论》作品,也算没有枉过一生。


瀚海无波9


很多人都认为宋恭帝是因为文字狱而被元英宗赐死,其实不然,宋恭帝并不是因为那首诗被杀害,而元朝也没有文字狱。

导致赵显遇害的那首诗最早的出处,来自元末明初的隐士恕中无愠禅师【1308-1386】的《山庵杂录》:

合尊大師者。宋幼主瀛國公也。既歸附大元。薩禪皇帝命薙髮為僧。帝師躬為摩頂。授祕密戒法。精煉堅確。已多應驗。至英宗朝。大師適興吟詩云。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華。黃金臺上客。無復得還家。諜者以其詩意在諷動江南人心。聞之於上。上収斬之。白乳流溢。上悔。出內帑黃金為泥。詔江南善書僧儒集燕京。書大藏尊經。庸助冥福。首夏駕幸上都。避暑中途遇弑。新書經未及半藏。乃已。


和禅师大约相同时期的陶宗仪【1329-1412】所著的《南村辍耕录》也有记载,只不过诗句和恕中无愠禅师所记载的有出入。

◎宋幼主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此宋幼主在京都所作也。始终二十字,含蓄无限凄戚意思,读之而不兴感者几希。


到了清初康熙年间,潘永因编写的《宋稗类钞》又直接抄写了陶某的诗句并添加了说明。

少帝在燕京。凄凉无赖。时汪水云以黄冠放还。少帝作诗送之。云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汪元量,号水云。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恭帝德祐二年【1276】,元军陷临安,随三宫入大都,没有查到汪元量南归的确切时间,最早当为至元十九年【1282】的后一年,因为就在至元十九年,大都出现谣言,先有僧人说土星犯帝星,对皇帝不利,之后又有人自称宋主,聚众千人扬言要劫救监狱中的文天祥,因此,在那年的冬天,忽必烈处死文天祥,并把年仅十二岁的赵显祖孙迁到上都,全太后被安置到正智寺为尼直到死去。

次年【至元二十年】,汪元量出家为道士,请求南归获准,此时的赵显已经在上都了,不大可能再去做送汪元量南归的诗吧?或者是汪元量和赵显一起去了上都,在赵显被安排去吐蕃时的至元二十五年,汪元量请求南归,这个时候,十八岁的赵显做了这首诗送别。

来说说这首传言给赵显肇祸的诗,不管是“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華。黃金臺上客。無復得還家。”还是“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都有林和靖和黄金台。

林和靖是北宋那位梅妻鹤子的隐士,黄金台是指战国时期燕昭王在北京筑台,置千金于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故事。前一句大概有怀念故国的嫌疑,后一句要说有自比燕昭王招揽贤士的嫌疑某认为实在过于牵强。

如果强行这样牵扯,也未尝不可能,毕竟莫须有也能入罪不是?但是要说赵显因为这首诗被元英宗杀,就令人质疑了。说这首诗有碍,不管是赵显在十二岁还是十八岁做的这首诗,他在写诗之时没有获罪被杀,怎么可能过去几十年后,经历了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到元英宗,赵显也从一个少年变成垂死老人之时才因为此诗赐死呢?这秋后算账的时间也未免太长了。

与赵显交往甚密的汪元量写的诗文,抨击元朝的苛征暴敛,可比赵显的诗直白犀利的更多,那都没有因言获罪,赵显这样一首含蓄的诗就能肇祸?

当然,如果强行说是因为写诗者的身份不同导致结局不同,也未尝不可能。但是,赵显被杀后他的儿子赵完普并没有受到牵连,一直活到元顺帝时期还健在,元末发生了韩刘起义之后,大臣才向顺帝建议为免被起义军做招牌,应该把赵显的儿子赵完普迁徙到沙洲安置。

【至正十二年五月】庚辰,监察御史彻彻帖木儿等言:“河南诸处群盗,辄引亡宋故号以为口实,宜以瀛国公子和尚赵完普及亲属徙沙州安置,禁勿与人交通。”《元史》卷四十二顺帝本纪五

元朝廷在那等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都没想过要杀害赵显的儿子,只是把他迁徙远离中原地带。生活在元朝中期的赵显又怎么会因为几句不痛不痒的小诗丧命呢?那是绝无可能的。

元代并没有所谓的文字狱,为什么没有呢?因为蒙古人自从出道,大杀四方,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基本都是所向披靡,根本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他们在征服的过程中接触了更多元的文化,汉文化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换句话说蒙古人在汉文化面前没有其他少数落后的民族常有的敬畏和自卑,所以元代是历代少见的开明,对民间的思想学术听之任之不予过问。

元初那么一大堆自号宋遗臣的文人,拒绝效忠新朝,成天写一些怀念宋朝诅咒异族统治的书籍,照样没人管,书籍还流传至今,去翻翻流传下来的元曲,有多少人写的比赵显这首更露骨更直白的,也没见哪个因言获罪。


至元二十五年【1288】十月,赵显学佛法于吐蕃,自此,赵显在汉文史籍差不多就销声匿迹,直到至治三年【1323】四月赐死河西。

虽然汉文史籍没有多少记载,但在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王尧根据藏文史料《红史》《汉藏史集》《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等书考证,藏文史籍中留下不少痕迹,说赵显住在西藏的萨迦寺,曾任总持,号合尊法师,从事佛经翻译,有《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译品传世。

赵显不是死于因诗获罪,那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据元代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记载:

“是年(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的《汉藏史集》记载:

先前,当杭州宫殿被蒙古人火烧之时,蛮子之皇子向蒙古皇帝归顺了,但不得信任,被放逐他乡,到了萨迦地方,修习佛法,人群集聚在他周围。此时,蒙古皇帝的卜算师们说:“将有西方僧人反叛,夺取皇位。”皇帝派人去查看,见许多随从簇拥此蛮子合尊,将此情向皇帝奏报,皇帝命将其斩首。赴杀场时,他发愿说:“我并未想反叛,竟然被杀,愿我下一世夺此蒙古皇位!”由此愿力,他转生为汉人大明皇帝,夺取蒙古之皇位。又据说蛮子合尊被杀时,流出的不是血,而是奶汁。


《红史》记载:

薛禅汗继位后的至元十三年时蛮子地方的皇帝幼主在位三年,伯顔丞相攻取南宋地方,将其皇帝送往萨迦寺,出家称合尊大师,后来到格坚汗(英宗)时将其杀死,死时不流血而流奶。


从这些史籍来分析,或许赵显因为受人拥戴,遭到妒忌,被人污蔑罪名导致赐死丢性命的,也或许是教派之间倾轧的牺牲品。

不流血而流奶,是佛教的说法,人冤枉被害流出来的血是白色的,像奶汁一样。从记载来看,藏人对合尊的态度是同情的,认为他是被冤屈的。


他到底是什么原因被赐死,至今没有明确史料指证,只能等待新的史料发现了。毕竟没有史料支持也不能瞎说啊!


查资料的时候发现,据《释老传》记载,当时萨迦派的首领衮噶罗朱也死于至治三年,和合尊大师同一年死去。

衮噶罗朱是萨迦寺主,也是萨迦在元朝的第八任帝师,备受元朝皇帝重视信赖,而他死后,接任帝师的并不是他们朗氏家族的兄弟子侄,是一个名叫旺出几监藏的人接任第九任帝师的职位,直到三年后,泰定二年【1325】,旺出几监藏死后,才由朗氏家族的衮噶勒炯【衮噶罗朱异母弟】接任第十任帝师的职务。

那么,衮噶罗朱之死和合尊大师之死之间有没有关系呢??不晓得啊,这只是个人联想而已,也需要史料佐证。


高大壮就是这么自信


中国历来一句古话“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何况还是亡国“君王”,当时历史背景下,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昌昌169571297


本来写诗没有啥,他自己翻不起大浪来,但是就怕有心之人利用他的名号搞事情,所以不得不杀了他。不过他的儿子活的好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