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为何执意杀掉了上官婉儿?

子月谈史


唐隆元年(710年),唐中宗李显暴毙,韦后欲效仿武则天摄政夺权。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自然不允许李唐政权落在韦后之手,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党羽。随后,李隆基不顾宰相刘幽球的阻拦,又诛杀了一代才女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剧照)

上官婉儿不是皇室成员,也不存在权力威胁。并且,她在诛杀韦后上,是立了功劳的。可为什么李隆基要杀她呢?

说起来,上官婉儿和李唐王朝还真是有着扯不断的恩怨。

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中时,身居高位的祖父上官仪和父亲上官廷芝,便因替唐高宗李治起草废后诏书,得罪武则天被杀,而上官婉儿也因此被充入掖庭为奴。

武则天是上官婉儿的仇人,但武则天亦是上官婉儿的恩人。

原来,上官婉儿虽入贱籍,一生为奴,但她却得母亲郑氏指点,再加上她聪慧异常,因此到她14岁时,“能诗会文,明达事理”的名声便传到武则天的耳中。

后来,经过武则天亲自考试,发现她果然文理了得,正好身边缺个写诏令的女官,于是免去她贱奴的身份,让她掌管宫中诰命。

上官婉儿为了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顾父仇,对武则天屈意奉承,精心侍奉。再加上她所写的敕书很称武则天心意,因此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和宠爱。

武则天称帝后,上官婉儿不仅掌管百司奏表,还在武则天的允许下,参议朝政。上官婉儿在朝中开始有了权势。

紧接着,发生的“神龙政变”,再次改变了上官婉儿的命运。

(唐中宗剧照)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在宰相张柬之等人的帮助下,得以复位。

不可否认,上官婉儿生得模样秀美,又很有才华。再加上曾经又有武则天手把手教她处理奏章,因此,对朝廷事务,再没有比她业务能力更强的了。所以,唐中宗继位后,继续任命她起草诏令敕书等事务,同时还封她为昭容,她的生母郑氏亦得封沛国夫人。

如此,上官婉儿的权势更上一层楼。按说给她这一切的是唐中宗,她当忠于唐中宗才是。可是她很快就发现,唐中宗性格怯懦,昏庸无能,事事都依赖韦后,权力几乎都掌握在韦后和安乐公主手中。

为了能得到更多权力,上官婉儿再次选择站到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这一边。不仅帮韦后在朝中树威,还劝说韦后多施善政收服民心。因此,韦后和安乐公主对她多有倚重,如此一来,上官婉儿在朝中权势熏天,几乎能够左右军国政务。

上官婉儿不满足。她为了巩固权势,又将有私情的武三思引荐给韦后,以讨得她的欢心。

本来,武三思就是武则天的侄儿,又是唐中宗的姑表兄弟,再加上他又是安乐公主的公公,这亲上加亲的关系,使得唐中宗对武三思毫无防备,任由他自由进出宫禁。

在上官婉儿的撮合下,武三思很快就和韦后勾搭成奸。三人淫乱后宫的行为,闹得天下人皆知。唯有中宗不以为意,甚至还将武三思引为知己,视为心腹,给他很大的权力。上官婉儿亦在朝中助纣为虐,干些崇武抑唐的勾当。

不过,让李唐宗室和上官婉儿彻底翻脸的一件事,是太子李重俊之死。

(李重俊剧照)

李重俊本是唐中宗的儿子,并非韦后所生,早年被立为太子。

一心想夺权的武三思视李重俊为夺权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怂恿儿媳妇安乐公主向唐中宗讨要“皇太女”的封号,以期将来能夺权上位。

尽管唐中宗最后没有同意封安乐公主为皇太女,但李重俊的太子之位,仍旧受到威胁。他只得被迫起兵,先杀了武三思,不慎让上官婉儿脱逃。结果上官婉儿跑到宫中后,称李重俊谋反。韦后正一心想除去他,趁机在唐中宗面前诋毁李重俊。

唐中宗信以为真,暴怒之下,立刻发兵攻打李重俊并杀死了他。

此事让在朝廷上翻云覆雨的上官婉儿,对李唐宗室心存恐惧,经过权衡后,她转而依附于韦后所忌惮的太平公主。

景龙四年(710年),韦后和武三思丑事被人告发于唐中宗。唐中宗因而不悦,韦后畏惧,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了他。

随后,韦后为了夺权摄政,命上官婉儿写继位遗诏。

上官婉儿深知韦后势力和威望都不能和武则天当年同日而语,为了自保,她找到太平公主,共同草拟遗诏。在经过商量后在遗诏上写下了三条内容:一是立中宗幼子李重茂为帝;二是韦后位尊太后摄政;三是相王李旦辅政。

上官婉儿自认为这样一来,既没得罪韦后,又向李唐宗室表了忠心,不管是韦后得势还是李唐宗室得势,她都不会受到另一方的牵连。

这份遗诏并不能使韦后满意,于是党羽韦召便修改了诏书,将李旦改为有名无权的太子太师。

(李隆基剧照)

眼看韦后就要得势,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当然不答应,他们联合起来发动了唐隆政变,以极快的速度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和一众党羽。

上官婉儿得知韦后被杀后,为表忠于李唐宗室,立刻率宫人迎接李隆基等人入宫,同时又将所写的遗诏,拿给李隆基的心腹大臣刘幽球看,希望他能在李隆基面前替自己申辩。

然而李隆基却称:“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

如此,历经几任统治者,在朝中屹立不倒的上官婉儿,死在了李隆基的刀下,

那么,李隆基为何要杀死上官婉儿呢?

其实秘密都在遗诏上。

遗诏上是立李重茂为帝。如果李隆基认可那份遗诏,那么继位的就是李重茂,而这显然和他一心称帝的野心有违,所以他必须杀死上官婉儿,才有合理的理由拥立父亲李旦为帝,这样皇位才能名正言顺地传到他那里。

另外,李隆基由于有称帝的野心,所以在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后,两个人的合作关系也就趋于结束。为了能得到帝位,他当然不希望本就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的太平公主有上官婉儿这样厉害的帮手。

还有,上官婉儿和韦后淫乱宫闱的丑事,闹得天下皆知,简直丢尽了李唐王室的脸。再说,李重俊之死的直接原因,也是因上官婉儿而起。

所以,各种因素交织,最终促使李隆基处死了上官婉儿。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上官婉儿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才女,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号称“巾帼宰相”。一位如烟花般灿烂的美女才女,也曾在大唐的红粉年代上留下过她的美丽与风流。

上官婉儿经常劝说唐中宗李显,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对唐朝的文学发展有很大贡献。


但上官婉儿作为政治家的所作所为就不那么光彩了。

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因为唐高宗李治起草废武则天的诏书而被武则天冤杀,从而导致上官一族遭到了满门抄斩的下场。

不过,武则天还是对不满周岁的上官婉儿和其母亲郑夫人网开一面,只是让她们进入掖庭宫为奴。

上官婉儿的母亲郑夫人,是个聪慧的女子,面对身份和地位的一落千丈之时,她也没有一刻放松过对女儿的培养。 只因为她相信当初怀上官婉儿时做的那个梦,当时,梦里有个巨人,给了她一秤,并对她的肚子说道:“只要持此秤,必称量天下士。”

郑夫人很是欣喜,觉得腹中的孩子将来一定能飞黄腾达,成为大人物。 谁知,后来生下来的却是一个女儿,郑夫人心里不免有些失落,觉得她自己做的那个梦只是个梦罢了,不一定会成真。

母亲强忍失望,对着襁褓中的上官婉儿问道:“孩儿啊,你真的有经世之才吗?”失望过后,母亲还是期盼着这个孩子将来能作出一番作为。

“同时代的武则天不也是女子吗,不也照样高坐明堂、权倾朝野吗!”母亲心想。

尽管身处掖廷宫,低贱的处境也没有动摇母亲的决心,她每天都会严格督导女儿研习诗词,广涉文史,明习吏事,为的就是女儿有朝一日能大放异彩,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大概是上天赋予了上官婉儿一副好头脑,再加上,上官家族强大的基因,小小的年纪就已经精通了诗词歌赋,到了十四岁的时候,已出落成一个美貌如花且才华出众的才女。在在掖廷乃至整个后宫,都没有人不知道她的。

直到武则天听说有上官婉儿这号人物之后,便命人把她招进宫里,并出了考题让她作诗。 这一年她被武则天召见,让她试作一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除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

上官婉儿不但聪慧过人,而且,善于察言观色,做事也很有分寸,不出一段时间,她就成了武则天身边最得力的助手。

武则天对上官婉儿可以说是非常信任了,信任到朝廷大小军政要务的诏书,几乎都是出自上官婉儿的手笔,大家私下都称她“内舍人”。

在那之后,上官婉儿可谓是平步青云,权倾一时,大家都称她为“巾帼宰相”。

在此期间,即使是宫廷诗的最为普通的形式,即日常的奉和应制之作,上官婉儿也以或清新隽永,或气势壮大等格调气度倾洒其绝代才华。

如其《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上官婉儿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却在奉和应制诗中,表现出了壮大恢宏的气度。如其《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其一:

三冬季月景龙年,万乘观风出灞川。 遥看电跃龙为马,回瞩霜原玉作田。

此诗为绝句体,她以遥看、回瞩之“龙为马”、“玉作田”的昂扬生气与壮观之景,衬托出圣驾出行的恢宏气势。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聪明的上官婉儿,也会有失误的时候,甚至她差点连性命都没有保住。

在《控鹤府秘史》上,对上官婉儿犯错的记载是这样的:武则天一向都很信任上官婉儿,而且,让她自由的出入内宫。

那么,武则天到底信任到什么程度呢? 武则天在上官婉儿面前直接和男宠张昌宗做爱,丝毫没有避讳之嫌。

美丽风流的上官婉儿三番两次见到这些活灵活现的“春宫图”在她面前上演,说不动春心才怪,再加上张昌宗长得十分俊美,让上官婉儿有些开始想入非非。

正好那张昌宗原本也对年轻美丽的上官婉儿有意,随着二人眉来眼去的时间一长,两人很快就勾搭成奸了。

有一次,上官婉儿和张昌宗正耳鬓厮磨,却不小心被武则天给撞见了。怒发冲冠的武则天当场大怒道:“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碰我的男宠,罪当处死!”并拔出金刀直直得刺向了上官婉儿,但是,最后只是在她的额头割伤了一道浅浅的印子。

上官婉儿被吓得魂儿都掉了,慌忙跪在地上连声求饶,张昌宗也替她百般求情。武则天进行痛斥一番后,就放了她一马。

上官婉儿虽然免于一死,但是,武皇给她额头上割下的疤痕始终消除不掉。

于是,爱美的上官婉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在伤疤处刺一朵红色的梅花。结果,却把她显得更加娇媚艳丽了。宫女们觉得上官婉儿的额头红梅很美,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红梅妆流传开来了,成了唐朝女性特有的一种美妆。

上官婉儿曾写作过这样的一首诗:

叶下洞庭秋,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帐久离居。 ——《彩书怨》

这首是上官婉儿留存诗作中最出彩的一首。据说她是写给废太子李贤的,因为上官婉儿曾经是李贤的陪读侍女,那时的他们都还年少,一个青春,一个娇美,相处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情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囚禁唐睿宗李旦主政后,派酷吏丘神勣杀害29岁的亲生儿子李贤。后来,上官婉儿去巴州看望李贤,行至此地,闻李贤被害,就在“晒经石”上修建亭子,题写《由巴南赴静州》一诗于亭上,怀念李贤:

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 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

在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的时候,上官婉儿早早就给自己找好了靠山,这个靠山就是当时的皇太子李显。在神龙政变中,上官婉儿与皇太子李显等人里应外合,杀害了对她有救命之恩的张昌宗兄弟,推翻武则天,恢复唐朝。

唐中宗李显将上官婉儿纳入后宫,封她为婕妤,再后来,封她为昭容,她依然掌管诏命,成为唐中宗李显的宠妃。

上官婉儿发现,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香儿不仅有着极大的野心和对权力的渴望,而且,她还发现李显在这美若天仙的皇后韦香儿面前都不敢说半个不字,只能唯命是从。

于是,上官婉儿决定向皇后韦香儿靠拢,因为,能和这个权倾天下的后宫之主搞好关系,对她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皇后韦香儿终究还是缺乏政治经验,所以,她非常需要上官婉儿的辅助。只因为上官婉儿在武则天那边积累了多年的政治经验,而且熟悉朝中事务,以及巧妙的协调各官员之间关系,所以,能为她所用的人,她自然是要拉拢过来的。

于是上官婉儿不仅自己与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通奸,而且拉皮条帮助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香儿与武三思通奸。

从那之后,武三思经常出入宫闱,很快勾搭上了皇后韦香儿,两人经常玩一种叫做“双陆”的游戏,还让中宗帮他们计算筹码,把中宗耍得团团转。

唐中宗李显与皇后韦香儿是通过武三思来钳制张柬之等五大臣的,如此才能巩固皇权,然后,慢慢抽空他们的权利,最后,一鼓作气杀了他们。

武三思依仗皇后韦香儿与上官婉儿的支持独揽大权,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甚至要废皇太子李重俊,立儿媳安乐公主为皇太女,李重俊对此很是不满,便在公元707年七月发动兵变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等十余人除掉,随后,直奔内宫,扬言要杀死上官婉儿。

这时的上官婉儿听见外面充斥着一片杀声,吓得花容失色,慌忙逃到了唐中宗李显和皇后韦香儿面前。 她一口咬定皇太子要造反,皇太子想先杀自己,然后,再抓皇上和皇后。

唐中宗李显连忙带着韦香儿和上官婉儿等后宫佳丽,一起逃向了玄武门,并命令大将军刘景仁率众抵抗。皇太子李重俊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在逃跑的路上却被部下杀害。

公元707年八月十三日,韦香儿及王公们已经下表,向李显进上应天神龙皇帝的尊号,请求将玄武门改名为神武门,将玄武楼改名为制胜楼。宗楚客又率领文武百官上表请求加封韦香儿的尊号为顺天翊圣皇后。唐中宗李显全部同意。

安乐公主、长宁公主及皇后韦香儿的妹妹国夫人、上官婉儿、上官婉儿的母亲沛国夫人郑氏、尚宫柴氏、贺娄氏,女巫第五英儿、陇西夫人赵氏等人,全都仗势专擅朝政,大肆收受贿赂,为行贿者请托授官。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为他人当奴婢的人,只要向这些人行贿三十万钱,就能够直接得到由唐中宗李显的亲笔敕书任命的官位。

上官婉儿建议唐中宗李显扩充文学馆,还广招学士,多次组织活动供他们玩乐。史书上有一段记载:

“婉儿常劝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数赐游宴,赋诗唱和。婉儿每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数首并作,辞甚绮丽,时人咸讽诵之。”

上官婉儿为何如此热衷于组织赛诗会、皇家宴游之类的宫廷活动? 因为,在这种活动上,也就是上官婉儿大放异彩的时候,要知道她可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才女。

因为她的一身才气,唐中宗李显很是宠爱上官婉儿,还安排她做赛诗会的评委,所有选手所作的诗词都得由她来评定,夺冠的人都会被赏赐金爵,吸引大量文人来参赛。

于是,一百多首诗文便握在了婉儿的手中。她不慌不忙地登上彩楼,一篇一篇地阅读。当读到不中意的,她就把诗文往楼下扔。

正是因为上官婉儿组织的这些活动,推动了大唐文坛的发展,也带动了皇帝皇后公主等皇室成员对于文学的喜爱。她能领袖诗坛的原因,除了她自己创作的大量诗作,也组织不少次次文学活动,并制定优秀诗作的标准,所以,大家都说她是一名好“称量”即优秀的裁判。

上官婉儿因才貌双全得到了唐中宗李显的宠爱,但是,她总觉得中宗是个性子软弱的人,因为,她看到中宗对皇后韦香儿公然在后宫和情夫武三思调情的事情,都是睁只眼闭只眼,那么,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于是,上官婉儿开始有些肆无忌惮起来。 在唐中宗李显给她修建了一个宅第后,她就经常组织活动,喊大臣们来喝酒找乐子。

后来,上官婉儿不满足于此,觉得在皇帝眼皮下和别人调情总归不太好,于是,就又在宫外购买了新的宅第,装潢很是华丽,甚至,和一些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们风流快活,有的人还因此获得高官要职。

经常出入上官婉儿在宫外的宅第的那些帅哥才子,其中,就有一位帅哥诗人崔湜,担任中书侍郎要职,而且,深受上官婉儿的喜爱,很快,两个人就这样勾搭上了。

但是,上官婉儿的野心不止于此,还把崔湜举荐给皇帝,让其做宰相。 但是,崔湜好像不太合适做官,前不久,在主持铨选时,屡屡违法失职,还遭到史李尚隐的控告,被贬到了外州做司马。

上官婉儿得知这件事后,找来了安乐公主联手为崔湜申辩,唐中宗李显很爱上官婉儿,也就不再追究了,并让其恢复原职。

崔湜看着上官婉儿不遗余力的帮助自己,很是感恩涕零,把自己的亲兄弟崔莅、崔液、崔涤等帅哥全部引荐给了上官婉儿,供她淫乐。而且,这四个兄弟都长得仪表堂堂,同样,也很风流好色,十分符合上官婉儿的胃口。 就这样,四个兄弟把她伺候得心花怒放,她的日子过得比神仙还要快活。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710年6月,55岁的唐中宗李显突然去世,据说是被皇后韦香儿与安乐公主等人毒死的。因为韦香儿想做女皇帝,安乐公主想做皇太女。

韦香儿秘不发丧,将诸位宰相召进宫中,又调集各府兵共五万人驻扎在长安城中,指派驸马都尉韦捷、韦灌、卫尉卿韦璿、左千牛中郎将韦锜、长安令韦播、郎将高嵩分头统领这些兵马,又命令中书舍人韦元负责巡察城中六街,还命令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等人带领五百名士兵迅速前往均州戍守,以防范唐中宗李显的庶长子均州刺史谯王李重福。

韦香儿任命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为宰相,让他们仍然担任东都留守。韦香儿又任命吏部尚书张嘉福、中书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为同平章事,朝政大权尽落韦香儿之手。

上官婉儿意识到皇后韦香儿可能靠不住,虽然,韦香儿像武则天一样有足够的野心,但是,她还是缺乏谋略而且心慈手软,没有武则天那样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铁血手腕,她没有像武则天那样大肆屠杀李唐皇族,韦香儿的政治才能和那个像极了母亲武则天的太平公主一比,也稍逊一筹。

从成为昭容以来,上官婉儿一直积极投靠皇后韦香儿与安乐公主母女,和闺蜜太平公主的关系就浅了很多,直到发觉韦香儿可能靠不住后,她又开始和太平公主联络起来。

韦香儿还是坚决让闺蜜上官婉儿拟写遗诏。上官婉儿因为对韦香儿做女皇帝的能力不放心,上官婉儿想脚踩两只船,两边通吃。

上官婉儿连夜去太平公主府邸,和太平公主一起伪造了一份所谓的“天子遗诏”,内容是这样写的:““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临朝听政,相王李旦参谋政事。”前两句是韦后的意思,而最后一句,则是太平公主的授意。

然而,这份遗诏还是遭到了韦香儿集团的核心成员安乐公主与宰相宗楚客等人的强烈反对,所有宰相纷纷联名上表,以叔嫂不便共事为缘由,剥夺了相王李旦的辅政之权,由韦皇后一个人临朝听政。 虽然,这份“遗诏”没能立成,但是,上官婉儿并没有气馁,因为,她已经把自己对李唐宗室的忠心表达出来了,只是留了条后路而已,无论韦香儿做女皇帝还是李唐皇族取胜,她上官婉儿都是胜利者。

韦香儿为了做女皇帝,她调集军队进长安城,掌握军队的将领都是韦家子弟,宰相也都是她的亲信,可以说军权政权都掌握她手里。

宰相宗楚客与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以及韦家诸人一同劝说皇太后韦香儿沿用武则天的惯例登基称帝,当时守卫宫城的南北禁卫军以及地位重要的尚书省诸司,都已经被韦氏子弟所控制。

宗楚客又秘密地上书皇太后韦香儿,引用图谶来说明韦香儿理当取代大唐朝而君临天下。宗楚客还打算害死唐殇帝李重茂,只是十分担心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会从中作梗,于是与韦温和安乐公主密谋除掉他们。李唐王朝面临再次灭亡的危险。

可韦香儿虽然手握重兵,安乐公主韦温宗楚客等人也劝她尽快除掉李旦与太平公主,但韦香儿却心慈手软,一直不忍心对小叔子李旦一家与小姑子太平公主一家痛下杀手,最终导致灭亡的命运。

得到消息的太平公主与临淄王李隆基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

公元710年7月21日,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万骑左营统帅葛福顺拔剑直闯羽林营,将韦璿、韦播、高嵩三人斩首示众,高声喝道:“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晚大家要齐心协力,铲除韦家人及其死党”。



李隆基便与刘幽求等人一同走出禁苑南门,钟绍京率领着工匠二百余人,手持斧子锯子跟在后面。李隆基派葛福顺率领左万骑攻打玄德门,派李仙凫率领右万骑攻打白兽门,双方约定在凌烟阁前会师后,即大声鼓噪。葛福顺等人分别杀掉守门的兵将,攻入宫中。李隆基率兵守在玄武门外,三更时分,听到宫中鼓噪声之后,即率领总监及羽林兵进入宫中,在太极殿负责守卫中宗灵柩的南牙卫兵们听到鼓噪之后,全都披挂整齐响应李隆基等人。

半夜三更皇宫中火光冲天杀声四起,睡梦中的皇太后韦香儿惊醒,她吓得花容失色,惶惑中她披头散发衣衫不整逃入飞骑营,有一个飞骑兵将想做女皇帝的绝色美女韦香儿斩首,并把她的首级献给李隆基。号称唐朝最美公主的绝代佳人安乐公主正对着镜子画眉,也被士兵斩首示众。

李隆基的亲信刘幽求,率领叛军包围上官婉儿住处之时,上官婉儿反而命人把大门一开,带着一众宫女不慌不忙的出来了。这时的上官婉儿穿着一身艳丽衣裳,镇定自若,妩媚动人,她不紧不慢的拿出了一份遗诏副本递给刘幽求,说道:“我一直对李唐王朝是忠心耿耿的,这份遗诏就是我起草的,相信它能证明我的忠心,请将军过目。”

刘幽求一看美若天仙的著名才女上官婉儿就心软了,何况遗诏里确实有写让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为参谋政事的诏令。 他有些拿不定主意,于是,便拿着遗诏副本去向李隆基报告。

没成想,李隆基一看到诏书,二话不说就下令把上官婉儿斩首示众,理由是,此女有三大罪行:品行不端、迷惑皇帝、秽乱后宫,绝不能留她一命,要立刻清除掉。就这样,一代才女上官婉儿最终成了刀下亡魂,死的时候年仅46岁。可能,她到死都没有明白,遗诏副本明明是保命符,怎么反而成了催命符呢?


至于李隆基杀死上官婉儿的原因至少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是李隆基要彻底结束唐朝自武则天做皇后以来长达55年女人当政的局面。李隆基亲生母亲就是被武则天杀死而尸骨无存,而上官婉儿是武则天与韦香儿的亲信,是女人当政的主要成员。

其次,这份遗诏是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共同制定的,李隆基担心留下多次参与宫廷政变足智多谋的上官婉儿,会让她与姑母太平公主勾结,让太平公主如虎添翼,以后对自己与太平公主争夺最高权力是一大威胁。

第三,李隆基担心上官婉儿迷惑父亲李旦。美若天仙文采风流的上官婉儿是唐中宗李显的宠妃,相当于是唐睿宗李旦的嫂子,李隆基担心她会像迷惑伯父唐中宗李显那样迷惑父亲李旦惑乱朝政。李隆基应该知道父亲李旦对上官婉儿有好感。

上官婉儿被杀以后,公元711年,唐睿宗李旦追赠上官婉儿昭容,谥号惠文。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杀死权倾天下的姑母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彻底结束了唐朝自武则天做皇后以来长达58年的女人当政的红粉年代。


厚德载物49847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理一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李隆基的父亲是李旦,李旦是武则天的儿子,上官婉儿呢是武则天的御用秘书。

武则天退位后,李旦的兄弟李显做了皇帝,也就是唐中宗。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少有的女官,才华出众,更是计谋过人,哪怕是武则天退位后,她依然被唐中宗所重用。

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一定要杀上官婉儿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上官婉儿曾经害死过李隆基堂兄弟李重俊

李显(唐中宗)其实是一个能力一般的皇帝,他的老婆韦后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也想学武则天当女王。她与女儿安乐公主伙同武三思预谋着谋朝篡位。

在这过程里,韦后不停的拉拢能靠向自己的人,对于不肯臣服的人则施展各种手段去迫害,其中武三思尤为疯狂,凭着武则天的遗留下来裙带关系,在朝中兴风作浪。

作为皇室李唐后人的李重俊(李显儿子)早已看不惯武三思这一伙人,他于神龙三年(707)发动了景龙政变,灭了武三思的门!

因为上官婉儿曾经和武三思走的近,又曾经在人面前贬低李唐后人,李重俊则追杀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逃到了韦后那里,撒了谎说李显儿子造反,糊涂的李显相信了上官婉儿的话,派兵诛杀了儿子李重俊。

(2)淫乱宫廷

据相关记载,上官婉儿也学武则天的风流,她曾经跟武三思、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等,都有过苟且关系。

她凭着关系一直提拔情人崔湜,可这个崔湜也不是好货,曾聚集几个兄弟搞群,一同与上官婉儿淫乱作乐,这使得朝中人见人厌。

(3)弄巧成拙。

自武三思事件逃过一劫后,上官婉儿变得更加谨慎了,她认为韦后是成不了气候的,便暗地里投靠了以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唐后人这一边,那时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儿)是和李旦、李隆基父子一伙的。

果然,她这一着并没有押错。

不久,韦后毒死了李显,让上官婉儿立诏书说封自己为王,这时上官婉儿便告知了太平公主,上官婉儿便把诏书改成了立李唐后人李重茂为王,李隆基父亲李旦为大臣。

唐隆元年(710)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灭了韦后一伙,他父亲李旦(唐睿宗)上位。

此时,上官婉儿本想着当初改诏书有功,可以躲过一劫,不曾想却被李隆基诛杀了,杀她的理由是:淫乱之人留不得。

其实归根到底,当初上官婉儿改写的诏书,如果写成立李旦而不是李重茂,也许可以躲过一劫。

如题,综上所述,这就是李隆基为什么一定要杀上官婉儿的原因了。


历史小地主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人,这是每一次改朝换代后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从古至今,概莫能外。

上官婉儿是武则天的心腹爱将,虽说她才华横溢,胆识过人,还有护身遗诏在手,可是在李隆基的心里她永远是个异类。按照帝王心理来说,像上官婉儿这样的人是绝对不能留下来的,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一个靠不住的人才往往是统治者的心腹大患,杀掉她也就顺理成章了。


荷声茹梦


唐隆政变的时候,士兵们在宫中到处搜索诛杀韦后的党羽,一时间宫内血雨腥风。上官婉儿已经听到了政变的动静,这一切早已在她的预料之中。在这之前,上官婉儿为了自保已经做了准备。她拿着“护身符”,也就是让相王李旦摄政的诏书草稿。她想让李隆基明白,证明自己和韦皇后、安乐公主不是一路人。

狡兔三窟、左右逢源是上官婉儿的最大特点。

来抓上官婉儿的是李隆基手下将领刘幽求,上官婉儿向他出示了诏书草稿,于是刘幽求带她来见李隆基。李隆基看了诏书,但还是决定杀死上官婉儿。他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如下:


1.为了服众不留祸根

上官婉儿为了自保,刻意与韦后拉开距离。但是外界舆论是认定上官婉儿是韦后一党重要的成员。唐隆政变连韦后的奶妈都杀了,如果不杀上官婉儿,韦后的其他党羽如何有理由诛杀呢?

(电视剧《太平公主秘史》的上官婉儿)



2.结束女人当权的局面,而上官氏正是女人当权的符号之一

李隆基一开始就想铲除以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为代表的女人集团,彻底结束武则天以来女人当政的局面。而上官婉儿就是女人当权的一个符号,这个女人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时期,武则天、唐中宗时期发生的许多大事都是她参与做了决策,号称“称量天下的巾帼宰相”。在李隆基眼里,杀了上官婉儿就是对女人专政宣战的象征。

有学者指出,李隆基后来在宫中刻意扶持宦官势力,就是想用宦官取代后宫女人势力,彻底消除女人当政。

(电影《狄仁杰通天帝国》的上官婉儿)



3.提防太平公主,削弱公主党势力

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互相合作,政变之后很可能发展成太平公主的心腹。但是,上官氏和李隆基并没有这样的交情。对于唐隆政变,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本来就各怀心事,李隆基若留下上官婉儿,就是提高太平公主的实力,为自己以后与公主作对树立敌人。

(电视剧《大明宫词》的太平公主)



4.道德鄙夷

上官婉儿虽然聪明,但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节操和立场的人,任何人都不能和她侈谈忠诚。而任何一个皇帝都希望臣子绝对忠诚,如果没有忠诚作保证,臣子越聪明就越危险。不过上官婉儿死后,李隆基还为她出版了文集,也算给足了面子。

(电视剧《大明宫词》的上官婉儿)



参考书目:

《蒙曼说唐之太平公主》蒙曼/著

《巾帼宰相上官婉儿》于赓哲/著


小方说历史1990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说明一下上官婉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各种电视剧里,上官婉儿都被描述为一个温婉可人,聪明有才,静雅秀气的女子,人称女中宰相,这当然不能算错,但这只是上官婉儿的一张面孔。在真实的历史上,上官婉儿还有另外一张面孔,即冷酷无情,不贞不忠,玩弄权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深宫老嬷嬷,令在宫里长大的孩子们望而生畏。

武则天杀其祖父上官仪,而上官婉儿却甘心服侍武则天,正面说是武则天的气度感化了上官婉儿,反面说就是上官婉儿没有原则性,认贼作父,对不起祖宗。

投靠武则天之后,上官婉儿甘心辅佐,算是武则天的贴身秘书,办公室主任,炙手可热,无论是武家还是李家,乃至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都不敢得罪上官婉儿。

神龙政变之时,上官婉儿看清形势,与太平公主暗通款曲,在武则天下台之后,继续得到李唐王室重用,成为唐中宗和韦皇后的座上宾,而后唐中宗笼络武三思父子,又将上官婉儿许配给了武三思,自此,上官婉儿被绑到了唐中宗的战船上,不能自拔。

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唐中宗太子李重俊与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等人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父子,上官婉儿不在武府,幸免一死。继而太子率军攻打皇城,索取上官婉儿头颅,此时上官婉儿已经被李唐少壮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

尽管此次政变失败了,但对上官婉儿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重俊事败被杀,上官婉儿也算是凶手之一。

上官婉儿的政治嗅觉是灵敏的,他嗅到唐中宗和韦皇后不能久靠,再次与太平公主修好。因此,在唐中宗死后的唐隆政变中,她算是太平公主的内应。

然而唐隆政变的另一个主角----唐睿宗三子李隆基,却与上官婉儿毫无交情,相反,他早就看不惯上官婉儿的多次投机行为。何况在政变之后,马上要分权力蛋糕,李隆基不想让颇有政治影响的上官婉儿活着,那会让对手太平公主如虎添翼。

因此,当刘幽求拿着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密谋的证据,为上官婉儿求情的时候,李隆基不许,立斩上官婉儿,当时的将士们以为李隆基是杀人杀红眼睛了,其实这是李隆基非常明智的选择---------曾经那个纯洁的女孩上官婉儿,如今已经是国之妖孽。

太平公主当然是知道李隆基为什么要杀上官婉儿的,表示非常悲痛,派人厚葬上官婉儿。

权力斗争以外,唐玄宗是一位心胸开阔的君王,在他掌权后的第七个年头,专门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令当时的文人领袖张说作序。


董狐笔


上官婉儿是唐朝杰出的才女,也是一个拥有出色政治天赋的奇女子,她的政治眼光丝毫不逊色于武则天。武则天在世的时候,非常宠信上官婉儿,凡是有拿不定的大事,必定会询问她的意见。

回答问题之前先了解下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唐朝陕州陕县人(今河南三门峡)。唐中宗的妃嫔,上官仪孙女。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唐代女官、女诗人、唐中宗昭容。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十四,即为武则天掌文诰。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

上官婉儿是陕州陕县人,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庭。

在掖廷为奴期间,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着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

 

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而已。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从圣历元年(698)开始,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13岁起被武则天带在身边培养长大,一直陪伴武则天28年到上官婉儿41岁。


710年,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在政变中执意杀掉上官婉儿?史书记载,李隆基身边的大臣已请求他放过上官婉儿,而且上官婉儿本人也表示自己是太平公主的人。


这与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死后的种种作为有关


一、投靠韦皇后,为韦后篡权出谋划策


张柬之等人立李显为皇帝之后,上官婉儿被封为昭容,成了李显的小老婆。她就主动投靠了韦皇后,为她出谋划策,制定了一些收取民心的所谓善政,提高了皇后的威望。接着她又提出为中宗和韦后上尊号,让皇帝和皇后共同治理朝政,为韦后的篡权打下了基础。

二、勾结武三思,草拟假诏诛杀忠臣


她又与武三思私通,在她的串联下,武三思与韦后成了政治同盟,从而使武三思位列三公,武氏家族的势力从此死灰复燃。武三思上台后,疯狂报复当年发动政变的张柬之等人,上官婉儿替他草拟了一份假诏书,要诛杀张柬之等五人,这份假诏书最终要了这五人的性命。

三、修改传位密诏

唐中宗过世之后,上官婉儿在韦后的授意下写了一封密诏。但是她很聪明,将密诏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密诏是这样的:令唐中宗的小儿李重茂为新帝,同时尊韦后为摄政皇太后。但是韦后对这个密诏十分不满意,她想要再次修改密诏。


这件事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获知,他们二人因此发动政变,杀了韦后。但是李隆基正是在看了密诏之后,下定决心杀掉上官婉儿。这是因为密诏上写明了要立李重茂为帝,如果他承认这封密诏,那自己的父亲就不可能当上皇帝了,他也就再也没有继承皇位的希望。

四、对李唐家族坏事做尽

她的所作所为在李唐家族的人看来,完全就是韦皇后和武三思等人的帮凶。因此,太子李重俊发动叛乱,诛杀了武三思父子后,随即进宫要捉拿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则逃到中宗和韦后宫中,诬告李重俊要杀死皇帝和皇后。这个行动最终导致了李重俊的兵败被杀。


因此,上官婉儿可以说在对付李唐家族的过程中,已经把坏事做绝,堵死了自己的后路。后来,她之所以跟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那是看到中宗死后,太平公主势力逐渐做大,因此想为自己找条退路而已,本质上看,上官婉儿就是一个墙头草,李隆基根本容不下她。

因此,于公于私,李隆基都要结果上官婉儿的性命。尽管后来,当上皇帝的李隆基也曾经后悔杀掉了上官婉儿,但是那不过是胜利者的所谓忏悔,为了凸显自己宽厚仁慈而已,不能当真。


总结:上官婉儿,她既顺应了唐朝的那个时代,也塑造了唐朝的那个时代,她的一生,就是一部绚烂而惋惜的史卷。


路之意


因为上官婉儿是武则天的人,是韦后的人,也是太平公主的人,唯独不是李隆基的人,当然要杀了。

政治斗争讲的就是选边站队和绝对的忠诚,因为下属一次的偶然背叛,导致政治斗争失败,主角身死族灭,比比皆是。



李隆基是在诛杀韦后的政变中诛杀了上官婉儿,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上官婉儿墙头草似的毫无忠诚,但上官婉儿被杀更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准备立李重茂为太子。

上官婉儿早在武则天时代就积极迎合自已的杀父仇人武则天,哪怕是在武则天对上官婉儿动用黥刑依然如此,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上官婉儿也不过是为了保存自已的性命,对权力做出的妥协而已。



上官婉儿伺奉武则天快三十年,是武则天时代连接外朝与内朝的桥梁,是武则天时代发布诏令、处理政务的好手。武则天在神龙政变倒台后,李显复僻,上官婉儿仍被起用,官复原职,可见上官婉儿确实有些才能,能够同时得到武则天和李显的信任。

用见风使舵来形容上官婉儿毫不为过,在李显当政期间,由于李显较为软弱,朝政逐渐落入韦后一党之手,上官婉儿毫不犹豫的投靠了韦后一党,不仅为韦后引进了武三思,打击了神龙政变的五大功臣,而且与私通武三思,打击李唐宗室,导致与当时的太子李重俊形成对立面。



李俊重发动政变造反时,上官婉儿又向唐中宗李显和韦后进献谗言,害死了太子李重俊。李显执政期间,韦后和太乐公主等合谋毒死了皇帝李显,欲效仿武则天称女皇,而韦后的这一主意,也是上官婉儿积极支持的。

也许是上官婉儿发现了朝廷的动向,韦后一党可能不保,开始投靠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一党,在李隆基发动政变准备除掉韦后一党时,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密谋起草一份诏书,准备立李重茂为太子,这也成为上官婉儿被杀的原因之一。



李重茂是谁?

李重茂是唐中宗李显的第四个儿子,而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两人是堂兄弟,如果真立了李重茂为太子,那么皇帝一系只会在李重茂那一支流传,那么发动政变的李隆基永远也不可能掌握唐朝的核心权力,当上皇帝。

所以李隆基在政变成功后,废除了李重茂,改立自已的父亲李旦为皇帝,这样的话,皇帝一位才有可能从自已的父亲李旦一支流传到李隆基一系,因为李隆基冒着巨大的风险参与政变,不可能只是当个配角,也不可能当个活雷锋,为他人做嫁衣,让自已登上皇帝位,才是李隆基政变的真正原因。



在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成为皇帝后,李旦的长子、李隆基的大哥宋王李成器很自然的让出了太子之位给李隆基,这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也是李隆基刻意追求的结果。

而对于起草诏令的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等人的处理,因为太平公主在诛杀韦后的过程是与李隆基联合的,所以在当时算政治联盟,但是太平公主欲立李重茂为太子的行为,李隆基不能接受,但又不可能马上翻脸,也不可能立即就杀了太平公主,只能杀上官婉杀鸡骇猴了。



所以尽管上官婉儿拿着与太平公主合拟的诏书,尽管上官婉儿说自已是太平公主的人,也一样要被李隆基杀,因为他们动了李隆基的核心利益。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1.上官婉儿没有政治节操,上官婉儿凭借其聪明才智,周旋在武、韦、李等各大政治势力之间,并借此掌握国家大权。

2. 上官婉儿秽乱宫闱的行为,丢尽了大唐皇家的颜面。

据《资治通鉴》记载,上官婉儿虽然身为唐中宗李显的妃子,但却和两位朝廷官员私通——分别是当时权倾天下的武三思和时任宰相崔湜。

3. 其次,上官婉儿是害死皇太子李重俊的元凶,唐中宗听信了上官婉儿的话,最终导致了皇太子李重俊兵败被杀,让大唐王朝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4.上官婉儿曾经数次干预朝政,对权力拥有野心。


醉梦拾遗


“汉家婕好唐昭容,工诗能斌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唐朝诗人吕温的这首《上官昭容书楼歌),说的正是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给武则天当了三十年贴身秘书,深受武则天信任。武则天死后,同太平公主一样,上官婉儿也是权倾一时的人物,令人唏嘘的是,她最后的结局也和太平公主一样,被李隆基处死。但是不同的是,太平公主是执意要和李隆基对抗,因而被杀,而上官婉儿其实已经是准备投靠李隆基了,当仍免不了一死,这是为何呢?

一 投靠杀父仇人武则天,开启权力之路

上官婉儿的祖父是唐代初期大名鼎鼎的上官仪,父亲上官庭芝是上官仪的长子,唐高宗麟德元

年(664),上官庭芝喜得千金。(旧唐书·上官昭容传》中记载了一则关于上官婉儿出生的逸事:“婉儿在孕时,其母梦人遗己大秤,占者曰;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既生女,闻者嗤其无效,及婉儿专秉内政,果如占者之言。”这个故事之所以为史籍所津津乐道,就在于上官婉儿经历了命运的起落沉浮之后,居然真的实现了“秉国权衡”这个对于女子来说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就在上官婉儿出生的那年,唐王朝宫廷内部权力之争突起波澜,唐高宗李治不甘心被皇后武则天所钳制,想要有所作为,上官仪趁机建议废掉武后,但为武则天所察觉,招致了灭顶之灾,上官仪父子获罪被杀。自此唐王朝的最高权力完全被武则天所掌握。上官庭芝的妻子郑氏携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一同被发配为奴,襁褓中的相府的千金一变而为命如草芥的宫廷婢女,这是上官婉JL人生的第一个波折。不过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也出身名门大家,自幼就给了上官婉儿很好的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女时代的上官婉儿出落得貌美如花,加上天生聪明,文采过人,很快就引起了武则天的重视。唐高宗仪凤二年(677),武则天下令召见婉儿,武则天对婉儿的才华赞叹不已,当即下令免其奴蟀身分,将她留在自己的身边,做自己的随身女官。就这样,上官婉儿踏进了权力中心。尽管武则天是她不共戴天的仇人,但是这并不妨碍她向武则天表忠心,上官婉儿这种投机政客的本性从这时候起就显现出来了。

二红杏出墙,私通面首

尽管武则天对上官婉儿极尽宠信,但是本质上并没有把上官婉儿当做一个人看待,而只是她手里的工具。在服侍武则天的这大段时间里,上官婉儿并没有婚嫁。

《旧唐书》记载了一件事:“则天时,婉儿许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黔其面而已。”说的是上官婉儿曾犯过一次大错,本来按律当杀,但是武则天怜惜她的才华,只是在她脸上刺了字。

关于上官婉儿犯罪的原因,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民间却有着丰富的传说,传说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失宠被杀后,太平公主将自己的男宠张昌宗送给母亲解闷。张昌宗出身名门,精通音律,容貌俊美又工于心计。从此,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就成为武则天最心爱的侍寝男宠,每天都限随在女皇的身边,自然就与上宫婉儿天天见面。大概就是在这样的悄形下,张昌宗和上官婉儿之间产生了感情。但私情很快就被武则天发现,她不舍得处置张昌宗,于是上官婉儿就成为发泄的目标,虽然逃过一死,仍然被处以游刑。

三 投靠韦皇后,对付李氏

中宗神龙元年(705)正月十日,武则天病重,宰臣张柬之、崔玄纬等五大臣率兵进人宫廷,杀武后宠臣张昌宗、张易之等,通迫武则天把帝位传给太子李显,中宗李显第二次登上了皇位,徙武后于上阳宫,改元神龙,复国号唐,李氏家族终于恢复了对于皇权的掌控。当年十一月,83岁的武则天去世。

可是,重登皇位的李显根本没有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才能,面对国事他感到手足无措。于是他封赏了三个女人,一个是跟他患难与共的妻子韦氏,一个是在朝中有重要影响的妹妹太平公主,另一个就是上官婉儿。上官婉儿侍奉武则天多年,对朝廷上下的内幕了如指掌,对于撰写各种官样文书极其熟练,缺乏政治经验的李显让婉儿继续充当高级秘书,并很快被册封为捷好,官秩三品,不久又进拜为九缤之一的昭容,代中宗掌诏命,正式进人后宫。

以婉儿的聪慧,她很快就明白了韦皇后对中宗的影响力,于是在笼络李显的同时,她不遗余力地奉迎韦氏。此前上官婉儿已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私通,为了讨好韦氏,中宗神龙二年(706),上官婉儿将情人武三思引荐给了韦氏。而对于武三思来说,私通皇后也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

由此,武兰思与韦后不仅结成肉体关系,而且形成政治同盟。韦后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婆婆武则天那样操纵皇帝和朝政,乃至于登上为所欲为的女皇宝座,而韦后和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自恃深受中宗、韦后的宠爱,还打起了自立为“皇太女”的主愈。此时上官婉儿附靠韦后,私通武三思,在其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

神龙元年(707)七月的一个夜晚,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柞等矫皇帝旨意,发左羽林军三百余人,在半夜时分,分两路军马直扑武三思、武祟训府第,诛杀其亲党十余人。又统兵三千,直趋肃章门,斩关直人,搜索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婉儿立刻晋见中宗和韦后,说:“观其此愈,即当次索皇后以及大家。”以此挑拨中宗与太子的关系。由此激怒了中宗李显,遂携婉儿登玄武门楼以避兵锋,令右羽林大将军刘仁景率飞骑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并亲自向城下的兵将劝降。政变在倾刻间攻守易形,李多柞、李重俊相继被杀。

四 登上权力巅峰

死里逃生的上官婉儿从此更为李显和韦皇后所信任,她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阶段:不但掌握了国家权柄,还为自己的家族洗脱了罪名。上官仪父子在被杀四十余年后,得到了少有的哀荣:上官仪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上官庭芝追赠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婉儿的母亲郑氏则被封为沛国夫人。景龙二年(708)七月,在上宫婉儿的要求下中宗李显答应了她的要求,允许上官婉儿在皇宫之外营造私宅,并且出宫居住。

压抑半生的上官婉儿终于有了放纵的机会,一代才女顺乎情理的完成了向荡妇的转变。景龙四年(710)5月17日,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上书,指出皇后与安乐公主危害国家,并说她们与武延秀、宗楚客、马秦客、杨均等人通奸。李显大惊,立即召见燕钦融,韦后闻讯赶来,当即命羽林兵士将燕钦融杀死。李显被韦后的举动惊呆了,对她的态度也迅速发生了转变。韦后与安乐公主怕李显真起了疑心,在与宰相宗楚客商议后,决定除掉李显。

6月2日这天,毒药放在了李显食用的面饼里,54岁的李显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神龙殿。韦后秘不发丧,令上官婉儿草拟遗诏。在这道诏书里,婉儿写下了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韦太后知政事、相王李且参决政务等内容。

五 韦后一党被铲除后,李隆基杀婉儿

但是韦后并不甘心政权落到李氏手中,她一面临朝称制封赏李氏皇族,一面将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以及中央禁军诸营统管的要害职务,统统换成自己的党羽和族人担任。韦太后之心,已是路人皆知。不甘待毙的太平公主遂暗中与早有计划的李且第三子李隆基通谋,于6月20日晚突袭

后宫,杀掉了韦氏。紧接着,武延秀和安乐公主的府邸也被重兵包围。在拼命抵抗之后,武延秀和安乐公主被追兵斩首,韦氏家族全军祖没。

与此同时,李隆基亲信刘幽求的军队也包围了上官婉儿的住处。婉J儿对于这个时刻早有预备,当刘幽求来到的时候,她早已梳妆齐整,领着宫女在门口乘烛相迎。她向刘幽求出示了自己草拟的那份遗诏,表示自己在紧要关头仍然效忠于李唐王朝,绝非韦氏的私党。刘幽求觉得婉儿所言有理,便向李隆基回报。然而李隆基却断然拒绝了婉儿的请求,坚称她是韦氏一党,一定要杀。就这样,47岁的上官婉儿就这样结束了她的一生。

李隆基为什么决意要杀上官婉儿,实在是他看透了上官婉儿投机的本质。当初,上官婉儿不顾灭族之仇,而去讨好武则天,从此进入了权力中心;武则天死后,她又马上倒向新皇帝李显,当看到这位皇帝是个软蛋,韦后势力越来越强后,她毫不犹豫的加入了韦后集团,在李隆基铲除韦后一党后,上官婉儿还想着再换东家,乞求李隆基能饶恕她。可是李隆基是什么人,将大唐推向盛世的唐明皇,他会看不出来上官婉儿的心思,谁能保证,上官婉儿不会在卖他一次,然后拿着他的人头去向下一个东家领赏。于是,李隆基毫不留情,果断处死了上官婉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